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2 16:1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孤居绝处万年悠,雪压雷惊不发愁。阅尽风云千百变,桑田沧海挺身留。
3、一世沧桑无所求,独立崖畔缝隙中。欣喜有客常来往,扫除烦心几多愁。
4、傲立悬崖百丈根,风霜雨雪渡金身。红尘看客谁如我,大戏兴衰几度真?
5、黄山南部玉屏楼。洞顶恭迎伟貌留。破石枝干苍劲出,千年好客引歌讴。
6、身居危峭不惧容,傲展英姿向天穹。翠枝横拔蔽雨日,迎来送往客西东。
7、次日寒岭千层雪,翠柏歌咏向青松。秋去青枝虽犹瘦,自留清气红尘中。
8、身倚悬崖岭上头,沧桑一世欲无求。无非游客身边闹,来不相迎去不留。
9、黄山迎客松岩上,累月钻天雨雪摇。霞伴云飞?万物,浮生登顶夜观潮。
篇2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篇3
他,便是苏轼,一个文化符号。时光逆转,我们从此能够相见。
一
须臾,一只小舟的影子闯入我们的视野,撑船的人披着蓑衣,眉宇之间,气宇轩昂,湖中飘起淡白的雾气,模糊了我们与他相视的目光。
“如今,文人雅客浪迹天涯,严冬赏雪者仍不胜枚举啊!”我品了一口香茗,对苏轼说。
“你真这样想吗?”他反问道,“如今文坛虽贤者众多,可许多人为了让自己描写‘金银团簇’的零星诗句显得格外夺目,不惜一切代价排挤他人,试图从人家寥寥文章中找出几个不符皇帝心意的句子,奉承朝野。这样的人,配得上做‘文人雅客’吗?”此时,苏轼的脸上,露出几分憔悴。他无奈地望向窗外,飘飞的云朵似乎早已凝成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结。
你我无语,坠入一次穿越时空的思考。难道,翻开一本本斑驳的古籍,上面只有“金樽美酒”、“花团锦簇”一类的字眼吗?“浮云轩冕何足言”,苏轼,你的无奈,你的怀才不遇,我理解。
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知为保何,他又朗诵起了自己的那首名作,中国古人的豪迈,就在于此吧!
“只可惜如今,再也见不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象了。”我掷下一枚棋子,弹去棋盘上零碎的雪迹。
“难道你不认为朦胧的雪景里也蕴藏着一种婉约美吗?”
“也许只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夜阑风静波平’的静谧吧。”
“难道你是说,金戈铁马,乃光剑影,成败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硝烟弥漫后的那份寂寥吗?”
“正是。”
“此话何意?”
“人,要活出个性。”
由清高到落魄,热爱诗文的你,也因此被人诬告,你受尽辛苦,眼看自己沥尽心血编著的文集被人们撕成零散的碎片,你却又从中捡回了一片“傲”字,尘世浮云亦如何,隐居亦如何,只管赏着漫漶雪景,转眼间,又是一堆流传万世的铭文。
三
夜阑风静,清景无限,两个身影被月光拉长。
正是分别之时。
“苏轼,我问你,你猜,千年之后的文学,会如尘土般卑微吗?”
“一定会的,世上真正的文人已越来越少。”
我一笑而别,回首望去,他的脸上写满茫然。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魅力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每首诗词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诵读中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感情,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这都要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篇5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四季风光,各有特色。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描绘的山川画卷展现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凛冽的景象中,还寄托有个人高洁的情怀。在中国绘画丰厚深邃的美学背景下,陶瓷绘画装饰也出现了专门的彩绘种类――“雪景”。本文试从绘画与瓷画“雪景”的艺术特征和工艺技法作相关的解析。
二、中国绘画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题内容
自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画《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起,到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等,历代都有许多画家喜爱和擅长画雪景,有无数描绘玉峰琼枝的卷轴,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艺术长廊里。《宣和画谱》记述的王维山水画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汤《画鉴》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纲、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图。”后世画家大多秉承“南宗之祖”的这些题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树、溪涧凝冻、万物萧疏的背景下,描绘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雪中运输。宋无款《雪栈牛车图》(图1,博物院藏),画中千峰素裹、万树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队运粮牛车冲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车、村舍等刻划细腻逼真,表现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劳动人民坚韧不拔、不畏艰苦的精神。另有一种所谓“村田乐”的画面,如宋李东的《雪江卖鱼图》。《图绘宝鉴》认为“(李东)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其实这是作者从亲身的生活观察体验中得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严寒天气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吴伟《雪中行旅图》(图2,同上)远景几座雪峰突兀耸立,近景巨岩,古木当空摇风,戴笠曳杖文人携琴僮过小桥暮归。笔墨粗犷、泼辣,人物形神跃然纸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艰辛。
3.雪中故事。明刘俊《雪夜访普图》(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宋太祖雪夜访问宰相赵普的故事。画中厅堂升起了炽热炉火,红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龙袍,赵普侧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谈。赵问太祖:“夜深极寒,主上为何出来?”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盘,睡不着,我想北征北汉(太原),如何?赵回答,还不如先平定南方诸国,那弹丸黑痣之地,不就无处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画上君臣相得,十分亲热,赵妻和氏把盏行酒。同类的还有历代流传的雪中故事,如袁安卧雪、程门立雪、雪夜访戴、灞桥风雪等,还有诗人吟咏的名篇诗意画如踏雪寻梅、雪江独钓等。
总之,雪景“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纲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都一一表现出画家的美学观念。
(二)雪景的表现手法
1.白粉渲晕,再现积雪。早期中国山水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多以丹青设色。丹铅、石青和石绿等色彩浓艳、厚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据记载“王维《辋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积雪”、“其雪用银泥打底,上更用粉细细点雪”(《东图元览》)。王维绘画真迹因年代久远,时代嬗变,已不可见。但传世宋画巨迹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轻粉渲晕表现积雪的特征。如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图4,北京故宫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阴森之气凛然,树头、沙脚、峰顶、岚尖,纯用粉笔烘渍,自觉晃曜夺目”(清吴升《大观录》)。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平远山峰以青墨烘晕天气,衬出有群山冻合惨凛气象……设赭色缀轻粉作雪”(同上)。宋画《雪霁图》(图5,上海博物馆藏)以圆弧形的线条作山峰,用铅粉层层积染峰峦、村屋,在绢本底色的衬托下呈现银装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绿、朱丹点簇林木,与轻粉白雪相映,显得鲜艳浓丽。此图以白粉、红、绿各色点染、渲晕,与世传唐杨山水画同一格制,世称“没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积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落笔便见坚重之性,皴淡则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其破墨之功,尤为难也。”郭熙《林泉高致》云:“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天空、水面、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处,树枝上侧面着意留白来表现积雪。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图6,北京故宫藏),画中自题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为彦功(班惟志,诗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上苍为大师留天然图画,而大师笔下层峦叠嶂、丘壑奇伟的雪景,并没有采用自家《写山水诀》“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的手法表现,却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吴升在《大观录》评述:“山峰纯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衬起远近诸峰,俨若寒崖冻壑。林树用破笔作枯株,而坡石点苔,更不着一完笔,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来气来作也。”
晚明文人画风占据画坛主导地位,雪景也同样成为画家表现笔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画自然写真的再现式的雪景,甚至连淡墨染天衬托“借(质)地为雪”的手法也弃而不用了。如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图7,同上),画家自题云:“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图中全无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晕水烘托积雪的笔法,而满纸笔意生拙,墨色苍润,适意匠心,自脱凡格。
绘画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晕染表现雪意,是从绘画的制作性向写意性的变化,是从描绘自然真实到表达艺术情趣的发展。
(三)雪景的艺术境界
在浩如烟海的雪景山水诗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炼的诗句,描写了雪中环境的幽寂与诗人精神的孤独。后来许多山水画都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正因“古人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所以,雪景的艺术境界主要由空间境象和精神家园两方面构成。
1.空间境象――荒寒萧瑟,清旷幽远。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云:“画雪最要能发栗冽意象,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为主。一有喧嚣之态,便失之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云:“今人画雪必以墨积其外,粉刷其内,惟见缣素间著粉墨耳,岂复有雪哉!”仅有白粉画雪,不能触发栗冽意象,这是俗笔,不入逸格。又云:“偶论画雪,须得寒凝凌兢之意,长林深峭,涧道人烟,摄入浑茫,游于穆。其象凛冽,其光黯惨,披拂层曲,循境涉趣,岩气浮于几席,劲飚发于毫末,得其神迹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过营造特定的空间境象表现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气”的雪景。
2.精神家园――胸次磊落,孤高绝俗。画家通过描绘皓峰冻壑、荒漠寂寥的空间境象,表达个人淡泊纯粹、超然物外的襟怀。正如文徵明自题《关山积雪图》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的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吴伟业《鸳湖曲》)。贪恋富贵,疲于奔波的世人,见识不及江湖钓叟。读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进了“寒江独钓”之类的雪景图画――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园。
三、瓷绘雪景的兴盛与发展
(一)早期的瓷画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装饰上,康熙青花与五彩出现了许多画意生动的山水图,亦偶见有雪景,品种为青花。如青花灞桥风雪图筒式瓶(图8,上海博物馆藏),瓶上描绘了奇峰劲松,高士骑驴过桥。画面用浓青料勾勒山石、树木等景物轮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积雪”,在瓶体另一面,行书题云:“奇花六出乱忙忙,分付家童整锦囊。行到灞桥驴背稳,得意新诗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题。”在青花瓷画中,此瓶为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结合了青花彩绘的工艺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泽匀净不着笔痕。画松针为小椭圆形,上露白,下针芒状,有积雪意又具装饰性。同时期的青花潇湘八景图瓶之“江天暮雪”图,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参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画涵清》)。
(二)瓷画雪景的兴盛――乾隆珐琅彩和粉彩
1.乾隆珐琅彩(墨彩)雪景图的新意。康熙晚期,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创造了在瓷胎上画珐琅的新工艺。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谕旨怡亲王“试炼”珐琅料,一个月后即试炼成功(朱家《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以后珐琅彩料多为清宫自制,而且新炼制出许多种进口料所没有的彩料。据清宫档案,新的色彩有软白、酱色、香色、淡松黄色、浅绿色等。其中“软白”为后来绘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艺术特征方面,雍正珐琅彩在白瓷胎上彩绘,结合院体画的技法形成精致秀丽的风格,并题诗句补画意,融诗书画于一体。此时还出现了单一的蓝料、黑料彩绘的山水图,与水墨画风格相近。
乾隆珐琅彩中出现了色彩丰富的山水图,其中雪景寒江独钓图瓶(图9,博物院藏)尤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芦苇丛中一渔翁披蓑戴笠坐船头独钓寒江,远山白雪皑皑。瓶另面隶书五律诗云:“吴天枫叶落,六出舞霏霏。独有江湖客,飘然风雪矶。披蓑不知冷,把钓欲忘归。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淡黑料渲染天空、水面,淡赭色略抹坡石凹处,又借鉴了绘画中用薄粉表现积雪的手法,用“软白”绘山石、船篷、树枝上的积雪,特别是芦苇叶纵横交错,施白料于叶上,再现了寒江无际、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看画读诗,又遥想起严子陵钓滩。此瓶是极稀罕的珐琅彩雪景图,瓶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作为官窑表现的却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诗意,在许多秀丽华艳的珐琅彩瓷中更是独标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艺。目前还未发现有关乾隆粉彩雪景彩绘工艺的文字资料,从彩绘艺术效果分析,其法为:以黑料钩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绘树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盖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圆点点在团状松针的中间,以示其上积雪。用芸香油调色,白色的笔触细腻,白色料较薄,与其他色料相接较自然。同时,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树石上的积雪采用平填、点绘的料色,又显得较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珐琅彩雪景的彩绘工艺。
3.乾隆粉彩雪景的艺术特征。目前所见雪景都是官窑粉彩瓷,装饰在瓶、碗、盘等器物上,以锦地“开光”形式,衬托出四个矩形或圆形、椭圆形。四“开光”分别画四季景色。因“开光”有边框,各个画面如同立轴或纨扇式。如粉彩锦红地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四方瓶(局部)(图10,博物院藏)、粉彩蓝地串枝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转心瓶(图11,同上)。以上两例都是色地上华丽工谨的纹样,衬托“开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绘画。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构图讲究虚实疏密,藏露隐显。如图11,右边山峰高峻,树丛中数间茅屋,帷幔掀开,一高士披巾拥炉,凭窗赏雪,屋外苍松积玉,红梅吐艳;左边空灵,染淡赭黑,以反衬画中积雪,又以篆体题句云:“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图中左虚右实,高峰、松梅、一片雪霁风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洁、深隐。②画面精致且丰富。如图10,瓶高19.8厘米,画面高约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笔顿挫转折表现骨力。溪岸边红梅枝干横斜穿插,劲健有力。③设色丰富,四季色彩协调统一。如图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种色料,有长绿树、未尽落的黄叶、盛开的红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墙壁、篱笆等,又点缀人物的红袍、蓝褐等。与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丰富的青绿山水呼应、协调。④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春夏秋冬四景分别以真隶篆行四体书五或七言诗句,写“乾隆”、“宸翰”红印。雪景题句云:“点空远色迷前墅,积素遥岑对野扉。”以上几例,诗配画颇妥贴、雅致。
(三)瓷画雪景的发展――民国粉彩雪景名家何处人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兴起一股仿古风气,促进了粉彩、五彩彩绘技艺的发展。如粉彩寒江独钓图瓶(图12,景德镇陶瓷馆藏),以黑料为主,兼施淡赭,绘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叶萧疏,树古枝硬,皆因积雪覆盖而寒气逼人。此瓶的图画题材、画风及隶书题诗均同于乾隆珐琅彩寒江独钓图瓶(见图9),虽然构图有所变化,还应认作是仿乾隆珐琅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纪2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艺坛有一个八人组成的群体“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画艺,后称之为“珠山八友”。他们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专攻雪景的名家何处人。
何处人(1882―1942年),名如,号华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请赴北京画仿古瓷,因得机会观看古代绘画和画册,后转画粉彩雪景,卖艺于景德镇、九江两地。其雪景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笔缜密精致又刚劲挺拔。粉彩梁园飞雪图瓷板(图13,景德镇陶瓷馆藏),为临摹清画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楼台亭阁、曲径长廊、长松丛竹、湖石远山全部描绘出来。特别是以界画手法画建筑物的鸱吻飞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栏,一丝不苟,人物如蚁而生动多姿。线条细劲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树已落叶却虬曲如苍龙,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匀净且生动。何氏的雪景以“艳黑”料为主要色料描绘景致(这种色料的性能与珐琅彩的黑料相似,描绘的景物经烘烤后发色光亮且不会退色),再用清水调“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绘景物上的积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盖力强。何处人用“玻璃白”画雪景堆料凝厚、匀整。用“玻璃白”画的线条细腻又遒劲,填的块面(积雪)平整又不见笔痕。如图13,古树枝上的白线条(积雪),丛竹上白色“个”字、“介”字(积雪),都因笔上含料饱满,运笔生动流畅而能发色洁白、光亮,给人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一片琼瑶之感。另一方面,还用“玻璃白”料画山石的石罅皱摺,与黑料画的山石皴染相表里,这样,因“玻璃白”画出大千世界各种景物的积雪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3.风格冷艳明快。在何处人雪景中,用黑料为先,白料为后,先者为辅以托后者为主,有黑(景物)必盖白(雪)。黑料绘出的连绵山峦,起伏丘壑、槎桠枯木都以白雪处理空间,黑白对比表现出远近分明、层次清晰的效果。画图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楼阁飞檐、窗棂、栏杆,略施朱红、黄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点缀冷艳。
4.白色纯净的“点、线、面”组成高洁的形式美。何处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瓷画的审美特征,不画“风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飘落时盘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点线面”交织在一起,表现“天巧能开顷刻花”的雪霁风光。如图13,松针、石苔、树叶、梅花等的积雪是“点”,树枝、芦苇、竹叶等的积雪是“线”,山峰、平坡、屋顶等的积雪是“面”。“点线面”是音符,它们横斜穿插、疏密虚实是旋律,和谐地谱写出“白雪的赞歌”。赞美高洁,歌颂纯净。如粉彩雪霁访友图壶(图14,景德镇陶瓷馆藏),壶面右边绘悬崖峭壁、梅树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骑驴踏雪来访的友人。桥畔孤松、崖边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隐,远离红尘的冲淡。粉彩寒江独钓图印盒(图15,香港藏家)直径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点线面大开恢宏、旷野之境。
纵观何处人的雪景艺术,改良了粉彩工艺,以“玻璃白”为画料,开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较少,不少赝品杂陈藏界,为之一憾。何氏雪景艺术薪传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图瓶(图16),画风清新且有新时代气息。
瓷绘雪景从青花料水晕染表现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现雪色,是景德镇彩绘工艺制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瓷绘艺术要求更多地以工艺性来展示其艺术本色。
篇6
关键词:陶瓷绘画;诗歌;元素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过程中,将诗歌加入到陶瓷绘画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可以将陶瓷中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化和形象化还可以将诗和画达到有机的结合,将文字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不断的渗入到绘画中,从而不断的提升整个陶瓷的艺术价值。而诗歌通过与陶瓷绘画的组合也不断的形成自己独特的特性和风格。陶瓷绘画由于诗歌的因素而变得有了灵魂色彩,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诗人的诗歌而变得价值不菲,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流传至今成为古董。不断的丰富中国的历史文化。
一 陶瓷绘画中诗歌的特征
(1)具有美化画面,隽永深刻的特点
陶瓷绘画往往讲求的是意境,一般在陶瓷上所构造的图画都是山、水或者是树木竹林。强调对于自然风光的刻画和渲染,主要是对文人墨客的风雅的突出。而随着文字不断的在陶瓷绘画中的出现,将绘画中的画面意境表现的更为完整,讲求笔墨和文字间的神韵和修养,将诗和画在表达的意思和寓意上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使画面的艺术效果交相辉映,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的深远、隽永。同时诗文可以美化绘画,形成独特的格局,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2)具有深化主题,抒情显著的特点
诗歌是用来抒情和叙事的很好的方式,在陶瓷绘画中加入诗歌的因素是将绘画中画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刻的体现,更加的清晰的表达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言志的目的,因为诗歌往往是作者真是感情和抱负的写照。例如在《雄鸡图》的陶瓷绘画中分别画出了三只不同鸡的不同形态,有的雍容有的阳刚,但是作者觉得仅仅只是用形态还不能完全的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于是才有“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喔千门万户开”的经典诗句,意在表现雄鸡的威风凛凛。和画上的雄鸡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以及振奋人心之感。这也正是诗歌的深刻和神奇之处。
(3)具有开拓画境、丰富内容的特点
就陶瓷绘画而言,由于面积较小,制作繁复。往往在选取画面内容的时候不会过多的注重创新,局限在一些山水图、风景画或者是人物肖像上,缺乏一定的心意。但是普通的陶瓷绘画加上意义深远的诗文却能使绘画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整个的陶瓷画面发人深省。例如在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描绘的是再简单不过的竹林,却由于这首诗所阐述的背景和寓意不同而变得深刻,将当权者只闻丝竹之音和贪图享乐却将人民疾苦弃之不顾的意境表现的尤为生动和细致。这也是用诗歌来点亮画面的重要意图,从而使得画面的内容和深度都得到提升。
(4)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的特点
诗画结合的特点不禁让人联想到著名诗人王维,他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后人引为经典,将塞北的风光酣畅淋漓的表现在人们的眼前,诗画结合的独特意境使人思绪万千。在陶瓷绘画中将优秀的陶瓷绘画配上意义深远的诗文是独一无二的佳作,二者相辅相成更加能凸显出绘画者的艺术功底以及文学气息。让观赏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以及在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例如在何许人的雪景板画《寒江独钓图》中所描写的“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描绘了在雪中垂钓的乐趣和兴味,使人联想到皑皑的白雪,寂静的河边,一人安然垂钓,浑然忘却寒冷的情景。诗文的结合使得陶瓷的绘画在意境上更加的独特。
二 陶瓷绘画中诗歌的功能
(1)为陶瓷绘画提供灵感和题材
诗歌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介绍,有的甚至是对于所见所闻的奇思妙想,生动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对于诗歌中所描述的壮丽情景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不断的为陶瓷的绘画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很多的陶瓷绘画中选择从诗歌的画面中选取独特的诗句进行创作,不仅是对诗歌的一个诠释和写意,也是对自己的绘画的一个挑战,例如在《庐山胜景》这件粉彩瓷板画中就按照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了描绘,作者按照画中描述的情景进行了勾画,同时加注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显得相得益彰。将诗中的壮丽和大气,崇山峻岭,铁荡起伏表现的尤为生动,也充分显示了借助名人的诗歌进行创作陶瓷的绘画是一种非常恰当的方式。并且中国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灿烂的形式,所涌现的著名诗人数不胜数,他们的诗中或是对于迁客骚人的赞美,或是对于平常百姓的关怀,亦或是对于英雄好汉的钦慕,更或是对于国破家亡的伤感和悲愤,诗中的内容千变万化,这些内容不断的给绘画着提供灵感,读《将进酒》会让人想到李白的不拘一格,诵《满江红》画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正是这些经典的诗歌才不断的为陶瓷的绘画提供了精神的驻地,不断的提升陶瓷的艺术能力。
(2)为陶瓷绘画提供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相对的比较丰富,例如夸张的有李白的诗歌,写实的有杜甫的诗歌,不同的诗歌风格在表达方式和诗歌的形式上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例如《离骚》中将采摘和佩戴香草比喻为加强修养和保持修洁的意思,这种象征性的手法对于绘画者的绘画的手法和表现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的将其中的隐喻表现出来,如何的以小见大。都是作者需要考虑到的情况。对于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可以细致的运用到绘画过程当中,再加上诗的衬托将配合的更加惟妙惟肖,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3)具有提升陶瓷绘画品味的特点
陶瓷就本身来讲只是一件单纯的瓷器,可是随着时代和技艺的发展逐渐的发展想成绘画和诗歌的风格,变得尤为的具有特色和风韵。诗歌本身的意境以及文字的底蕴将陶瓷绘画衬托的更有特点和深刻,陶瓷的画、诗以及字都是一种艺术,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对于陶瓷绘画来讲,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对于画本身的含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并且主流的意识也会发生改变,但是通过诗歌的内涵和寓意,将画中之景上升到一个高度,往往是作者借物言志,从而将思想的意志涵盖在了陶瓷绘画之中,更加的能提升陶瓷本身的品味。诗歌不同的形式不仅能够增强陶瓷装饰艺术的品味还能将陶瓷的装饰推向另一个高峰。
三 总结
诗歌配合着陶瓷绘画具有多种意义,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带来了辉煌的篇章,在陶瓷绘画中加入诗歌的元素不仅是对诗歌的诠释和补充,也是对陶瓷绘画的不断升华和提高。对于不同的诗歌题材和内容往往能够成就陶瓷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绘画者来说,在自己的绘画中加入诗歌的元素,是对于陶瓷的一种创新和灵感的来源,不断的促进着陶瓷绘画的完善和发展。文章从陶瓷绘画中诗歌的特征以及陶瓷绘画中诗歌的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陶瓷绘画中诗歌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的激发现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徐少波,涂海波,云作衣裳花为容,越女新妆出镜心?——论诗歌在绘画中的功能,《陶瓷研究》,2002.
[2] 张天星,试谈版画艺术的创作灵感,《苏州大学学报》,2002.
篇7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倩(qiàn)影袅娜(nuó)
渲(xuān)染脉脉(mò)含情
B.纤(xiān)细气氛(fèn)
凋(diāo)谢未雨绸缪(móu)
C.数(shǔ)落惬(qiè)意
竦(sǒng)然不屑(xiāo)一顾
D.丛冢(zhǒng)嗔(chēn)怒
蜷(quán)缩刚愎(bì)自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氽水 玷污 惊皇失措 莫名其妙
B.干燥 嬉戏 冠冕堂皇 奄奄一息
C.瞥见 弥望 投机倒把 兴志勃勃
D.苍茫 惦记 无精打彩 面面相觑
3.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______。
(2)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里便了青白的光。
(3)这个储油库由于年久失修,以致造成油料_______事故。
A.界限 弥漫 泄露
B.界线 弥漫 泄漏
C.界限 弥满 泄漏
D.界线 弥满 泄露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日,受害人金海带着那颗受伤的心,捂着那只与光明失之交臂的眼睛,向记者倾诉了开庭的情况。
B.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学校里自来水龙头长流水的现象早已见仁见智,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自觉节约用水的习惯。
C.老王这个人听起评书来,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D.杭州一搏击俱乐部给人提供一条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无可厚非,但以真人为靶标,不仅哗众取宠,更有不尊重人格之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C.负责人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D.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跳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1)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2)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3)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4)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5)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的动作
(6)其他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1)(3)(5)B.(1)(4)(6)
C.(2)(3)(5)D.(2)(4)(6)
二、现代文阅读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他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当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日。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两日。到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儿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吗?
我生长于江南,儿时所记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挂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儿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玩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写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该是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3.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4.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知识检测》
一、1.D2.B3.C4.D5.A6.C
二、1.明朗
2.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篇8
关键词:诗歌阅读;文本意识;整体意识;主题意识
诗歌阅读已成为高考一种固定的考查内容,但是许多考生还是不能正确答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能力。本文主要强调阅读诗歌应树立的几种意识,力图为高三冲刺的考生提供一点帮助。
一、树立文本意识
1.对熟识意象的解读
有些意象有固定的含义,比如一说起我们便想到隐逸、高洁、脱俗等意思。这些含义在不少咏菊诗中出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画菊》)等等。在这些诗句中,的品行得到了赞美。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试题突破了常规思维,比如杨万里的《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在这首诗中,这一意象就突破了人们常规的意识,为获赏识,而不惜流俗,甚至媚求于文人,成了被批评的对象,而野菊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怡人,没有因为无人欣赏就减其香,没有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野菊成了被歌咏的对象。
2.对熟识作家作品的审读
不以固有思维去看“熟识”作家的作品,虽然我们平时都会对熟知的一些作家的主要创作风格进行总结归纳,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对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所有风格进行阅读总结,我们仅仅是对其主要风格的归纳。所以一旦出现知名诗人的作品,我们还是要充分解读所给的诗歌作品,谨防使用套话空话。比如提起杜甫的风格,大家总想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是,杜甫亦有意境优美、风格清丽之作,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描写了烂漫的春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闲适之意。整首诗我们在赏析时绝对和我们平日里针对教材总结出的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无关。所以一旦考查的是“熟面孔”作家的作品,我们还是要有文本意识,据文本而答题,不能产生刻板效应。
二、树立整体意识
1.对诗歌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
例如《半山观桃》(马曰璐)“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许多学生在分析“山光焰焰映明霞”一句时,就理解成山光与绚丽的彩霞相互映衬,这样的答案自然是不对的。结合标题就会发现,作者写的是观桃,山坡上桃花烂漫,灼灼其华,“山光焰焰”应该指的是盛开的桃花,光艳照人,而不是一般的山光。所以答题时必须树立整体意识,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看某一句。
2.对情感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
在表情达意上,我们更不能孤立地去看某一句,比如田锡的《牧牛图》“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在分析“短蓑长笛一川秋”一句所表达出的诗人思想感情时,许多学生也是只就这一句进行孤立地分析,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喜爱。这样的答案就不太全面,结合全诗来看,诗歌前两句描述的是战火四起、车送军粮的情形,由此诗人感慨道,什么时候能够天下太平,就像画里描绘的那样:在秋天的原野上牧童惬意地吹着笛牧着牛。其实这种闲适的画面是作者面对战乱现实的期许!所以,此句表达的应是诗人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太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主题意识
所谓主题意识也就是中心统率下的答题,不能孤立看题答题。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是要表情达意的,只不过有的诗歌表达的直白,有的则含蓄,诗人选用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塑造的人物,甚至所用的方法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做题之前很有必要做整体阅读,先大致弄明白诗歌的意思、思想情感。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要求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我们在分析其妙处时,就不能简单地把“软”字分析成“柔软”,“涌”字分析成“涌出”。我们应先明白整首诗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首诗写了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并表达了诗人对此景色的喜爱之情。在这一主题下去做分析,你会发现,“软”字以触觉写视觉,它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所以我们在做诗歌阅读题时,应树立主题意识,从读懂诗意到读出妙处,这样我们的思绪就不会漫无边际。
篇9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
一、写前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写景作文,事前要做到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先要确立好观察的立足点,然后按空间方位,或者移步换景来观察。比如从前往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
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如,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冬天的山与夏天的山,江河的水与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好比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为写景打好基础。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他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杨柳的动态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也是要讲究顺序的。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它是什么样子,从下看它是什么样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
我们写景时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注重写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形象的比喻,能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运用拟人手法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中对于水的描绘:“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而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想象也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修辞手法综合使用。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等描写出来,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值得同学们重点注意的是,写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来体现的。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又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说明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写作文时,免不了要在作文里写景。有些同学虽然觉得“满眼都是景”,却就是不知如何把这“眼中景”变成“文中景”,大有“望景而不知如何作文”的纠结感。那么作文中的“景”应该如何写呢?简单地说有四个要求:
一、写“异”景
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众人的眼中,景都是同样的景,把大家眼中同样的景用有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异”景,或者说是把景写“异”。把景在作文中写得异样起来,会给读者眼前一亮不同凡俗的新鲜感。比如写雪景时,大家常常会把雪比喻成“棉被”,下面这段写雪景的例子,却把雪写成了“白云”,真可谓是“异样”雪景呀:
小雪初停,你看那雪,一簇簇,一团团,或铺陈在洼地里,或铺陈在枯草上,或铺陈在路沿边,它们像是天空的闲散白云――云本在天上飘,可是小雪初停,你一眼望去却发现云在地上浮了,身居其中,有脚踏祥云乘风去的升腾感。
二、写“美”景
既然能称为“景”,一定是美的,但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说景的美,而是说要用美的句子、用美的语言表达景物。用美言美语写美景,如果在作文中用上这等写景的功夫,那么你作文中的景致一定会美到让人心醉,这样的作文其实就是“美文”。请看下面这段用很美的语言写成的风景,虽然言语不多,让人读了却大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夜幕丽江有渔家,渔家船头挂灯笼,那光辉温柔透红,恰如夕阳晚照的一幅美景――小桥流水,夜幕钟声,都在这画里。
三、写“情”景
景为什么会触动人心?因为景能对照人的心情,能反应人的情感。我们在作文中写景物时,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要做到以景融情,把自己的情感融进景物描写中。比如可以把忧伤的心情融进“秋风落叶草枯”的景物描写里,比如还可以把愤怒的心情融进“风急雨大霹雳狂”的景物描写里。下面这段文章,依我看是将自己快乐的心情融进了景物描写过程里,所以读后会让人触此景而生快乐之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四、写“明”景
“明”景是什么景?这里所说的“明”景是指要在作文中把你所写的景写得清楚明白,做到描写有次序,不混乱,让人读了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把景致写得“明明白白”,一般可以按照观察角度的有序变化而写景,比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也可以按照景致变化的时间次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照从早晨到夜晚的次序来写,也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来写同一个景致。有了“次序”,景入作文才不至于杂乱无章。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顺序写风景,比如下面这段写“春景”的例文,是按照“景物”大小的次序来写的,即是按照从“宏观”到“具体”的次序来写的,读起来同样让人感觉“清楚明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时文精华】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处梦里。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的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
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
――选自谢大光《走进周庄》
【技法解读】
不同地点,景物往往风格各异。即使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地点或许也会大相径庭。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桥流水;在戈壁,跃入眼帘的则是千里黄沙。在凤凰,石街古巷是城市的象征;在京城,大小胡同则是历史的见证。这些景物,便是景点的诱人之处。由此可见,写家乡之景,关键在于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江南水乡“威尼斯”――周庄,值得描写与赞美的景物一定有许多,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庄之水,周庄之桥,周庄之巷。抓住景物的特点雕琢,描绘出来的画卷也便不同寻常了。再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古朴而又宁静的水乡画卷,也便次第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运用范例】
家乡的美丽在哪里
湖南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唐博文
我的家乡益阳,没有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神奇的漓江;没有独特的张家界,也没有诱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乡将她的美丽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银。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无边的洞庭湖里穿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看着这美丽的荷叶,我也不由自主地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也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了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幅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地美丽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她;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篇10
郁达夫是一个奔走一生最后不知所终的性情中人。1927是他人生最值得书写的年代,这一年他抱着对民主革命的深度失望与对创社人的软弱无为的极度憎恶,他宣布退出创造社;也在这一年,可能上天顾怜苦心人,让江南名媛王映霞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一瞥惊鸿,终成眷属,成为世人艳羡的“富春江上神仙侣”。1933年春,郁达夫带着他的爱情、心灵的归宿,回到故乡西子湖畔,修筑了“风雨茅庐”,“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直到1935年,郁达夫总有一个激活生命的理想,这个理想推动他奋斗、催生他创造、激发他灵感,那就是王映霞的爱情。自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生的情趣、美的姿态、活的神气,他的笔下就充满了诗意的灵感。
刘海粟先生曾这样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漫谈郁达夫》)说出了郁达夫散文的二大特质:一是“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人情味”“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无笔不美”;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里却藏着“霞绮”――构图的奇妙与转换的瑰丽。
所以,通常的教学内容是首先是“借题发挥”――提取出江南五幅冬景并加以题名:曝背谈天图、冬郊散步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然后概括(找)出每幅冬景的特色:曝背谈天图是“可爱”,冬郊散步图是“生气”,寒村微雨图是“悠闲”,江南雪景图是“美丽”,寒冬闲步图是“快活”。然后再进一步,师生共同鉴赏这几幅图景的表达技巧:例如“寒村微雨图”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画写雨,描绘了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再如“江南雪景图”中,避实就虚,以诗写雪,赋予雪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趣。一般来说,能突出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可爱”“生气”“悠闲”“美丽”“快活”,已是知人论世了,能致力于几幅图景中的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能化解教学的难点了。
但是,如果散文的教学仅限于五幅图景的内容的图解与分析,我认为只是完成了“文”的理解,并没有达到“章”的认识。所以我在我的教学中还带领学生研讨了这五幅图是怎样的一种构成方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转换的。
第一条是时间线,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来转换图景的。作者在“曝背谈天图”中提及“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从“清早”到“泥地里又放出水蒸气来”写的是黎明时的景象;而老翁和小孩的曝背谈天则一定是太阳升起很久之后才能享受的乐趣――这时候清晨勃发,鸟叫一定是早已散尽了。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到了“冬郊散步图”中,作者说“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江南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尽显其莫名其妙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充满着春天到来的生机!地质丰盈而润泽的江南,那青天碧落之下分明蕴含着春日的暖意,难怪作者在暖暖的懒懒的午后,要到郊外走走了!至于“微雨寒村图”,作者如是说“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写出江南冬景在傍晚时分的悠闲和迷人,微雨下得着实悠闲,淡墨背景也是悠闲得很,所以秋收过后的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没有了劳作的繁忙也没有了心灵的负重,江南的人在这个傍晚可是尽显闲雅啊!可这些还不够,傍晚的江南再加上门前的一只乌篷船、茅屋里的几个喧哗酒客和茅窗中一圈灯光映射的月晕,那岂不迷死人呀。悠闲的意境、疏雅的诗意荡涤着“绿林豪客”的心灵,这正是寒村微雨的江南迷人的魅力!紧接着到了“江南雪景图”,作者用了四联诗句点明时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傍晚欲雪问酒――晚雪月下闻酒――雪夜苍茫投宿――明晨打听雪梅,作者在这里从日暮写到第二天清晨,写出了江南夜雪的情趣,试想想,雪月梅冬宵三友,再加上人家酒,江南的冬景真是清寒雅致、情趣香暖得很呢!作者通过这几幅图交代了清晨――午后――垂暮――夜深――第二天黎明的江南冬天的美景,任何时间段的江南都是如此秀美如此可爱!
第二条是气候线,作者在这五幅图中描写了五种天气。其中“曝背谈天图”说“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晨霜粉白,暖气蒸腾,可见是下着初冬霜晨,谓之“霜天”。而“冬郊散步图”是晴天,在郊外的午后,是“风和日暖”的,作者把江南的冬天那种特有的和煦写了出来。 “寒村微雨图”中作者写了江南冬季的雨天。雨中的江南最有味道,那些古镇好像都是为雨为设置的,要体会烟雨长廊的妙处,只有在雨天。站在廊棚下,听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总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 “微雨”二字重在“微”,是言雨势小,又好像能让人联想起“清”“淡”“细”“迷蒙”一类的词语,皆是江南特质;进而作者点明要写的乃是“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霖”用得雅致极了,仿佛隐士眼中的诗境化境,怪不得要有“说不出”的自得其乐。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我们在“江南雪景图”中看到的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哦,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啊!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旱冬闲步图”,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晴天――旱天,可是这种干旱不是让你干燥上火也不是让人无助绝望,而是一种晴和的快乐,可以让人“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在这样的旱冬,人“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文中的霜天、晴天、雨天、雪天、旱天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