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27 08:2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科技创新

篇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离不开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在我国实施一系列区域振兴的战略部署下,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持续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汹涌浪潮,世界会怎样,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要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实现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战略目标。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企业组织结构、发展模式、管理体系、生产方式等方面将产生革命性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学价值,探讨科技创新与我国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提出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的对策建议,实现以科技创新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早日实现。

二、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科学价值

(一)有助于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党的十报告提出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面临人口红利逐渐丧失、资源消耗亮起红灯、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客观形势,以质的提升取代量的扩张越来越迫在眉睫。考察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阶段性特征、分布结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定更加科学的产业经济政策,逐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焕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生机,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为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深入剖析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从实际出发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新挑战。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智能制造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将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智能化制造将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智能制造对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转变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和战略创新两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投入,推动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正经历一个综合实力增长的黄金期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发展期,但不平衡、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存在,制造业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中端,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尤其是曾被誉为“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如在辽宁省沈阳市援建了包括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等重要装备制造业企业,奠定了建国初期国家工业基础。建国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走上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型产业结构和较为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陈旧观念,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资源环境矛盾日趋突出,一些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如山西省、东北地区等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衰退现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十周年之际,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背景下,面临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和未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

(二)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需要我国制造业抢抓机遇。科技革命从产业角度看,可能引发“仿生再生和生物经济革命”,主导产业包括:新一代生物技术产业将实现现有生物产业的升级换代,拟人化的信息和智能产业将实现信息转换器和人格信息包技术的商业应用,仿生和创生产业、再生产业等[1]。未来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空间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矿产资源科技、能源科技、生物质资源科技、先进材料科技等方面,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过程工程,成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同时,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智能化,大力加快人才培养和支持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应对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挑战。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市场适应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很少会将客户及合作企业引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企业短视行为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长期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既面临着严重的需求约束,又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能否抓住未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同时,在唯经济增长的理念下,政府职能定位出现错位、越位现象,对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疏于监督,导致对资源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难以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执行力的职能型组织架构,但突破性创新不可能发生在职能型组织内部,缺乏有经验的组织支撑,最终也会丧失成为成功创新的机会[2]。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世界一流大企业和知名品牌,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些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过程中突出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与我国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运作机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交汇的历史节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3]。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战略偏重于增长和开放,而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却需要以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为前提来支持增长和发展。2015年5月,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需要抓住世界金融危机的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大力吸收国内外高级要素,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环节全球分工、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创新能力全球协调、创新核心以我为主”等特征的全球创新链体系中的重要一员[4]。因此,作为我国重要的特色工业———装备制造产业,在坚持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需要运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理顺生产方式进化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未来科技创新可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动态密切结合起来分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国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新型工业化转型提供持久动力。

(五)工业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比较与借鉴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主要是由社会需求驱动和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的驱动形成的。材料和制造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德国工业4.0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其主要特征就是综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的“物理系统”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日益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实现智能化生产[5]。美国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三维制造视为制造业竞争力的三大利器。日本实施新增长战略,以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日本还提出积极建立“逆向工厂”,处理废料并把它作为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进化”。欧盟提出智慧增长,俄罗斯实施促进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战略。据国际生产工程学会统计,发达国家目前推出的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多大30余种,如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模式,网络化制造模式,虚拟制造模式,敏捷制造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广泛推行,使得企业管理方式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模块化。各国通过构建现代制造模式,形成了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制造业发展方向[6]。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总是由具有总承包能力即提供交钥匙工程的公司,把有关设计、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形成集群。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将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由制造为中心,日渐变为以创新与服务为中心,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该跟上这个时代。借鉴国外关于装备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制定一个正式的发展战略,并应该明确制造业发展方向,强调制度保障体系在制造战略中的重要性。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未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世界产业竞争更趋平行化,产业创新时代已经凸显。当今信息技术的创新步伐依然迅速,中国正处在一个千年大变革的时代,智能化和绿色化特色更加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渗透和广泛应用,经济改革、科技进步,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我国制造业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数字化制造当今,全球正面临着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三维打印技术就是通过各种手段用材料“打印”出这些薄层断面,并通过断面之间的叠合,制造出立体的物品。三维打印技术对创意设计是有力的支撑,可以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很快制作出供试验用的原型,3D打印技术将创造新一代智能制造业。今天3D打印技术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认为3D打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制造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推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将“藩篱”打开,摒弃以生产者及其产品为中心、以传统技术为依托的固有制造文化情绪,需要对制造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度变革。中国制造将向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演化,发挥中国制造与中国工程的联动效应。目前,信息网络技术植入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使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进入了“泛制造业时代”。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运用智能化系统发展装备制造业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的数字制造系统,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增强发展后劲。

(二)培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系统我国装备制造业已融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竞争时代,制造业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竞争格局,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使装备制造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在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培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系统应遵循制造业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强化制造业企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积极倡导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低碳发展方式,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承接制造+产品创新”向“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转型,最终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低碳制造技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民族复兴,关键是振兴工业,要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国,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当前,我国必须瞄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一批创新的工艺技术,研制一批创新的工艺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以移动终端代替操作平台,以智能系统替代人工介入。可见,未来的装备制造业自动控制系统将是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的绿色控制系统。通过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这一新趋势,将企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环节,加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以及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端产品的技术引进,获取先进技术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战略资源。政府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鼓励不同类型自发的产业研发联盟的发展,强化自主创新、科技引领,选择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发挥技术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实现中国装备制造向中国装备“智”造的转变。

篇2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浅析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出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本文对此进行探析,也是希望也能够改变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并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满足人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能源的强大需求。

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内容

1.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并借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开展生产制造工作,比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等等。而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则是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为石油能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持。总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2科技创新的基本概述

所谓科技创新,其具体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指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3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资源大国,所以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中,节能也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节能工程同样也是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完成,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加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能在提高人们节能意识的同时,实现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从而也能缓解国家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总体而言,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2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设备的使用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以石油机械开发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为例,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能力。由于油田的开发成本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还应该包括成本的支出。假如:一台抽油机节能20%,那么按照2000口井进行计算,一个中型油田每年可节约7000万元。实际上,各种泵、风机、抽油设备等节能的潜力非常巨大,因此,高效的油气混输及适应多相液体的大型泵、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修井作业设备等,都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开发设备应用中所遇到的其余科技创新管理问题,相关企业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对此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

2.2提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际上也是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有效降低其生产的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尤为必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宣扬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更是要提高标准和要求。比如:装备的更新。由于我国一些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系统技术改造一般都是在80年代中期完成的,因此到了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整个机械制造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有的甚至还是报废设备,以致于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见,让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性的人才意识到科技创新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二是加强相关的科技创新意识培训。由于一些企业员工明显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内部可以聘请相关的科技,技术类型的专家,对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冷却环节处理。现如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进行热处理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在热处理中,淬火的冷却形式一定不要采取静置的方式,因为这样并不能满足现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冷却需求。总之,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和培训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对于石油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在制定相关科技创新对策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并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其科技创新加以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能源事业建设也将得到有效的推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

一、引言

曾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要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大力向前,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然而改变不等于,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传统鳌头产业,更是国家的命脉产业。要使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对此,本文从多面分析做出对科技创新大趋势下经济结构整合升级的探究。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根底健全,以政府的振兴政策为撑持,可以再次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辽宁各类装备制造行业中,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最强。2007年,辽宁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仅为6个百分点,约相当于全国平均利润率的1/2。辽宁专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有了初步的提升,与首位的差距在逐步减少,其差值由0.52下降到0.46。然而,辽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效益竞争力出现了小幅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行业资金利润率较低上,其效益竞争力由2003年的第12位下降到第19位。但是,该产业的效益竞争力排名大幅下降,由第4位下降到第19位;同时,资金利润率呈现急剧下滑现象,由第9位下降到第23位。在全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辽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相对削弱,在效益竞争力方面也没有一定的优势。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具体表现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和职工人数等总量指标方面。

第二,产出或收益水平显著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等收益指标方面,总资产贡献率有所增长。

三、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的构建

在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中,原有的构成元素都有所变更,其调整内容有科技发展的变革、科创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科创环境的改善。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制造技术创新、设计技术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即采用最为先进的生产方法,可概括为用于生产制造的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生产组织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制造精密并且生产高效的技术平台。产品技术创新,即生产更高效的装备制造设备,更大功率的执行车间,更为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设计技术创新,即建立以多系统为基础的三维设计平台,多学科发展相互协同的平台,进而构建先进化、科技化、学科共通化三位一体的设计技术平台。

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

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以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为前提,以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为背景,具有鲜明的辽宁地域特征。

第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为指引方向。经济结构状况是决定辽宁省整个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经济客观发展趋势,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第二,以经济结构优化发展为发展核心。建设创新体系是对其作用及发展目标进行持续改善的行为,对创新体系实施模式和政策的确立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经济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每个时期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产业支柱。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改革中的重点任务:

第一,绿色技术创新。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包含两方面内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涉及政策设计和实施、法律制定和保障、企业研发和生产、文化形成和塑造、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等。笔者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缓慢,其原因之一是它还停留在“资源投入一产品生存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中。因此,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应实现生产全过程污染的最优控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

第二,加大对后续教育产业的发展。在针对面向制造业的教育产业发展议题上,之前国内主流专家已定性的观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动企业基层细胞技术化;二是加大科研院所及顶尖高校科研的科研经费,在装备制造业的高精尖发展导向上做技术攻关。其中鉴于针对高校的发展国内已有大量专家学者做出详细概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对于职业教育,国内主流观点尚无明调定论,且常常为公众所忽视,我组主要针对第一点展开合理性考量。

第三,发挥民族科技成果的最大化贡献,减少不必要的非自主科技成分。作为东北重工业发展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绝不能依靠进口技术。一方面我们要自主研发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将已落后的旧科技淘汰掉,逐步减少国外技术的成分,打造属于辽宁人自己的民族科学技术。

第四,主线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副线注重发展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保证龙头产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的动态,紧跟市场趋势的步伐,与全国保持高度一致,让此类高新技术产业都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第五,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供应链体系。降低门槛与要求并加大资金投入量,使更多有科技需要研发创新但无资金扶持的中小型企业得到发展机会。所谓形成资金链,就是让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制造公司χ行椭圃旃司进行技术、资金上的扶持,中型制造公司对小型制造公司进行扶持,一切行动必须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

(作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作者简介:郝伟琪(1996―),女,河北衡水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王文杰(1996―),男,福建南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刘清(1996―),女,新疆和田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

参考文献

[1] 陈世海.基于科技创新的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 戢梦雪.印度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 梁启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

[4] 李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3.

[5] 袁健红.绿色产业发展倒逼江苏经济转型升级[J].群众,2015.

篇4

蓄势待发的企业科技创新

伏枥待时,志在千里。如今,企业科技创新的通州气质正日益凸显。

工业企业成为创新主导。2012年北京市创新调查结果显示,通州区48.8%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认为“创新起了一定作用”的占46.5%;仅有2.4%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不起作用”。在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加强下,工业企业正在成为全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2011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83家,工业企业466家,工业生产总值150.5亿元,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75.1%,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7.6%。

内资企业成为科技活动主体。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上。2012年1~6月,上述四大行业内部在科技活动上的经费支出达1.5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总量的58.1%。从科技活动数量及投入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内资企业上。2012年上半年,218项科技项目来自内资企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总量的85.8%。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1.3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总量的51%。

中关村通州园区成为创新企业聚集新高地。中关村通州园区包括台湖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马驹桥金桥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11月,园区内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5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69.1%。主要行业涉及汽车制造业、批发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截至2012年11月,实现总收入205.5亿元,同比增长36.4%;申请专利250件,比上年增加3.3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9.3%。

如何凸显企业科技创新气质

在企业科技创新助力通州新城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着问题。如何让通州的企业科技创新气质凸显,需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以具有竞争潜质的行业及其龙头企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为动力,发挥园区的聚集作用,搭建吸引创新型企业的载体,构筑起全新的经济体系。此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大中型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

篇5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贡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强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打造强大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最大的国家。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有经济学家感叹,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国际商品市场的工业品价格可能翻一番。未来,制造业仍将是我国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国际化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国际制造业发展新趋势。虽然,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服务业可能逐渐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主要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比如,美国虽然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制造业聚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其核心部件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企业仍然保留在国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是将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再工业化、振兴制造业和出口倍增计划。欧盟了《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就业、研发、气候变化、教育和减贫五大目标。韩国推出了《创造型经济战略》,提出从追赶型经济增长向领先型经济增长转变。

三、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谋划布局,踊跃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准备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未来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主要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双向挤压”。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同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四、用金融支持中国制造。用金融改革支持中国制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一是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和企业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用金融创新支持中国制造。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层结合,用金融创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二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四是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通过限制性金融政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资金投入。用金融开放支持中国制造。打破以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贸易模式,建立产品、技术和资本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篇6

[关键词] 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140-03

[作者简介] 叶志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04)

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中,超过2/3的企业为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台州、温州、宁波和萧山等地。其中,台州玉环和温州瑞安两地已分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专业分工配套完善的大型产业集群,并分别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中国汽摩配之都”,涌现出了吉利集团、钱江摩托、瑞立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整体上与国际水平甚至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此作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1. 新产品开发不足

从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一反映企业新产品开况的指标看,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比重只有17.10%,特别是其中的汽车制造、自行车制造这一比重分别仅为15.04和14.13%(见表1),这表明浙江汽车和自行车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2.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从表2明显可以看出,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全行业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仅有5.89%,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的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稍高,分别为7.61%和6.84%,而摩托车制造和自行车制造等的单位销售利润率还不到5%,航空航天器制造则为亏损。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产业内竞争过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家通常“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竞争意识强而合作精神则较弱,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强强合并非常困难,竞争异常激烈。产业内的过度竞争致使市场秩序混乱,多数企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表3的数据表明,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其匮乏。从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看,2075家企业总共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9891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4.7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40人。从汽车制造业看,1323家规模以上企业总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7214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5.45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63人。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的匮乏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瓶颈。

其次,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规模是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投入规模不仅对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的实力。从国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常建坤,2006)。2004年末,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5.11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0.57%(见表4),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值。R&D经费投入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增加交通运输设备运输业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表5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浙江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项目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分别为19.04亿元、11.75亿元、5.11亿元和7.54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只有91.77万元、56.63万元、24.63万元和36.32万元。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种需要高强度技术创新投入的行业来说,这样的投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技人员极其匮乏,再加上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不是帮助它们如何“长大”,而是帮其如何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融入整个创新分工体系。为此,要完善包括科技成果评估认定机构、技术交易经纪机构、风险投资管理顾问机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构等在内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要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税收政策,可考虑制定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决定其税收优惠的政策;可考虑制定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实行补贴的政策。

2.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

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有重点地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作兴建技术开发机构或联合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撑;要通过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合作创新计划,组织行业内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要通过加强对集群式创新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意识,培育区域集群式创新文化,通过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促使行业内企业建立员工学习机制;要建立开放性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手协作;要通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配置科技资源效率和科技转化动力强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通过对企业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来平衡企业间的利益,以达到合作中的互惠互利。

3.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主导地位,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缓解R&D活动资金压力,改善科研条件;要形成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技术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利用外方技术注入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4.建立多渠道、多种办法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的机制

要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同时鼓励专门人才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复合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贸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浙江装备制造业[J].经贸实践,2003,(2).

[2]胡际春.关于浙江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考察与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周顺卿.民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成长方式转型[J].浙江经济,2006,(1).

篇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舞,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相互激荡,掀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的新。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桥头堡,打造全面创新创业高地

目前,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深圳等地纷纷提出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制高点,建立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其中,上海市的定位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则瞄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是以创新链为纽带融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大对高端人才、机构、成果、平台、资金的引进吸纳力度,加速高端优质资源集聚融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清除各种障碍,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核心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突破创新链阻断上下游之间的要素流动瓶颈,打造完备的政府服务体系。要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针对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加大涉及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行政审批和清理力度。在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同时,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是推进政府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消除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弊端。必须明确主战场在哪里,着力点和关键是什么,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从何而来。必须认识到,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企业和一切创新主体的感受、各类创新人才能否真正集聚,这是一个地区和城市是否拥有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的根本评价标准。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既要关注和服务好关键少数人才,也要关注大量草根创业创新人才,使蕴藏在草根之中的未来“大家”不断涌现,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快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计划选拔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

大力扶持众创空间发展。探索促进万众创新的孵化机制,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构建众创空间,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载体,重视和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链,集聚域内外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由政府引导,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创新驱动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和地区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刚刚的《中国制造2025》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一场新的“中国智造”和发展契机已经到来。

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抢占“智造”制高点。马桶盖、电饭煲……中国游客海外抢购潮,让中国制造业一次次处在尴尬境地。中国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应将智能制造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让老树开出新花。同时,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让新芽长成大树,做大做强高端产业。

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打造智能制造工程。借鉴美国“创新+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开发”的工业互联网推进战略思路,在技术研发、应用集成、服务等方面选取有优势、有需求、有潜力的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与国内其他重点地区领先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打造智能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智能企业,培养一批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建立地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以大数据为创新资源,从“互联网+”到“大数据x”

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最具价值的宝藏之一。某种程度上说,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拥有了未来。未来,我们应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不断加快数据集聚、数据融通、数据应用,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面向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交通物流、商贸零售、金融、电信、能源、传媒等数据量大的行业领域,大力开展数据开发和交易,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将数据资源产品化、商业化。积极支持数据分析能力强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企业,探索“大数据工厂”、“大数据超市”、“数据试验工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将大数据打造成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应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管好公共权力、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职人员,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的管理机制,推进管理型政府向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转变。

篇8

关键词 制造业转型升级 财税激励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在我国,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失业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小到儿童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到高速铁路、航天飞船等高端装备,我国都具有了相当完备的独立生产技术。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嵌入全球产业链,Made in China的标志几乎随处可见,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工厂”。

然而,中国制造业庞大规模的背后,存在着技术工艺滞后、产品质量低劣等严重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制造”甚至成为了劣质品的标志。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深陷低端,在多个方面都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模式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少之又少。这种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敲门砖,却也使得整个制造业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部件和高端设备也依赖进口,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步调都一定程度的受制于他人。

并且,我国制造业曾经最大的要素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在劳动力成本上,一方面,早在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中就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已开始下降。另一方面,柬埔寨、越南等一些周边新兴经济体也在和我们争夺着优势领域。其中在拥有丰富的年轻劳动力的柬埔寨,工人的工资只有中国工人的四分之一。在资源成本上,低端制造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沉重,不是长久之计。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加倍重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发展,抢占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新一轮工业革命一触即发,这对我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来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由过去的重规模扩张向重质量效益转型、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由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

二、财税政策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各国制造业转型战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导思想:注重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核心技术的升级。在新一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除了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外,政府有效的财税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调控手段。在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匮乏的大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支持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

从外部性的角度分析,制造业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存在着非常大的正外部性,也就是技术溢出效应。企业的创新成果往往很难完全独享,却无法向产业中其他受益者索取报酬,使得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所获得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出现市场失灵。运用恰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制造业转型中的经济主体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市场失灵,补偿技术外溢的损失,并且能激发企业投资研发的积极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就制造业的研发、生产、使用的过程来看,企业进行创新升级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制造业中任何一门核心技术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整个过程又环环相扣,成功率渺茫,却不能保证到时候市场上不会出现同类的产品,也不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已发生变化。据统计,世界上产生收益的创新项目占比不到10%。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整个制造业的革新需要财税激励政策作为强心剂。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人才的储备、产业模式的定位、资金链的支持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不稳定和脆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国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运用财税政策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支持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整个转型过程涉及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这对我国财税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支持制造业转型的财税政策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转型的进程。

(一)财政资金投入强度不足,支出结构不科学

对照图1、表1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相较于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我国科技投入强度仍显不足。现阶段随着制造业的转型,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早年间部分地方政府对市场缺乏科学的预估,财政上大力扶持光伏、电解铝等产业,而忽视了对加工制造业、创新产业的支持,导致整个制造业发展参差不齐,转型升级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缺乏资金的支持。

表1 2010~2012年全球主要国家R&D投入占GDP百分比

国家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美国 2.83% 2.70% 2.68%

中国 1.48% 1.55% 1.60%

日本 3.44% 3.47% 3.48%

德国 - 2.85% 2.87%

法国 2.21% 2.21% 2.24%

(资料来源:2006~201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数据网。)

(二)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窄,激励效果不足

一方面,就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言,我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例如所得税中,根据转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所得税减免力度。这样的形式将优惠的范围限制在了转型过程中取得收益的制造业企业上,而那些投资规模大、转型周期长、正处在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却只能“望惠兴叹”。另一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诸多不合理的限制,不适用于当前制造业中转型企业的特点。 例如增值税减免时,实行凭发票抵扣制度,而许多技术创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入比较大,却无法获得优惠。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也仅限于在编正式职工获得的“特定奖金”和“特殊津贴”,个人投资科研事业却无法享受优惠。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不合理的限制使得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抑制了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积极性。

(三)法规环境不完善,政策实施低效

一方面,我国的财税优惠政策多以“决定、通知、函”的形式出台,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指导性和稳定性都不足。另一方面,我国财税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力寻租、资金下拨滞后等问题,各级管理部门执行力不强,监管不力,严重影响了财税政策的效力。

四、发达国家促进制造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一)注重政府的科技投入,并通^多种渠道保障其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相当重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着2%以上的R&D强度,并且还保持着高于GDP增速的政府科技投入增速。发达国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着政府投入,如财政补贴、贴息贷款、设立专项基金等,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中来。此外。美、法等国还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企业、大学、政府之间的科研机构,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新兴科技的创新发展。

(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扶持转型企业发展

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但重视供给侧的创新发展,还注重需求侧的同步升级和市场的培养。政府采购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作用,是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指挥棒”,发达国家通过要求政府部门优先购买本国创新企业的产品,一方面为制造业转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另一方面也引导市场需求的创新升级,刺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三)税收优惠政策普惠性强,注重立法保障

一方面,大多优惠政策没有行业或技术领域的限制,只要是符合基本条件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可以享受优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事前鼓励和事后优惠都十分注重,既重视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也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采取投资抵免的优惠手段,允许企业将投入科研活动的一部分资本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注重对创新企业的事前鼓励。另外,许多发达国家的税收政策立法层次较高,例如英国政府制定《税收意义上的研发含义指南》《资本补贴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保障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效实施。

五、完善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强变大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制造水平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阶段。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消失殆尽的成本优势、核心技术研发迟缓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使得此轮的技术革新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加系统、有力的财税政策来调控和支撑整个产业的运行和发展。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财税政策的设计应遵循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注重对资金来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扶持。

(一)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扩大投入规模

为缓解创新企业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逐步丰富财政支持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向财政担保、贴息贷款、直接资助等多种形式并存过渡,保证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地方政府还可以适当发行企业债,建立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制造业创新事业。另外,设立政府专项基金,用于建设产学研官紧密合作的科研机构,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采购制度不仅对市场需求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分配问题,其调控效果更是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所以,应重视通过政策采购来支持制造业的转型。一方面,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系统化,完善政府预算机制,对本国创新技术产品实行首购政策或优先购买政策,引导创新产品市场的形成,降低创新企业的风险,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规范政府采购竞标、审批等相关流程,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竞争力。

(三)完善支持制造业转型的税收政策体系

首先,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应从侧重于事后优惠向事前事后并重调整,注重鼓励成果转化阶段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研发阶段的扶持和激励。可以采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先征后退、调整免征额等多种税收手段来实现对科技研发阶段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其次,应以本次产业转型为契机,重点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中行业、领域、区域等不合理的限制条件,让制造业体系中参与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减费降税的优惠政策。另外,为提高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应该将支持制造业转型的优惠政策系统的列明,并在条件成熟时以实施条例的形式统一出台,增强其规范性,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刘小丽(1995―),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周林(1981―),男,垫江县桂溪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李晓玲(1987―),女,池州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站前区大堂经理,研究方向:金融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财税激励政策存在必要性与建议”(项目编号:20161037812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紫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以Y企业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 赫连志巍,宋晓明,巨星.我国装备制造业问题透视和企业转型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4).

[3] 孔志峰.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政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8(12):31-33.

[4] 倪红日.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与制度完善[J].税务研究,2007(01).

[4] 张会清,唐海燕.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6] 胡大立.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诱因及其突围[J].现代经济探讨,2013(2).

篇9

一、世界典型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及促进政策

为了全面展现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先进经验,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以及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对三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策加以系统对比,以寻求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更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美国以轿车工业、军事工业为代表,一度执世界装备制造业之牛耳。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受“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在世界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排名有所下滑,然而,从80年中期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成功重返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之位。

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美国政府强调发展制造技术,将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前六大领域之一,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支持科技创新。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的关于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法规达20余部。美国政府主动出面组织、协调和支持产业技术的发展,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科学中心和制造信息资源中心,相继出台了促进制造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中心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政府不仅极为重视基础教育,而且还通过“引进人才战略”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国内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在鼓励出口方面,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出口计划,以提供贷款担保、出口补贴、允许制造商结成出口贸易联盟等方式,鼓励本国企业的出口。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由19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贸易促进与协作委员会”、“出口援助中心”及“出口倡导中心”,为企业提供便捷、及时的商务查询和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成功占领国外市场。在财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尽可能降低机构的研发负担,规定科研机构作为非盈利机构免征各项税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实行税收优惠。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无除外情况时,美国政府必须购买本国的货物和服务。经过若干年的重整,美国的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也是较为成功地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包括装备陈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规模小、市场狭小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机械设备和机械研究实验用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对重要机械设备实行免税进口:对进口最新机械设备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金,进口价格的一半由政府承担;对重要机械产品免除法人税,等等。这些政策都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在贸易政策方面,日本虽然采取措施鼓励最新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但却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普通产品的进口,并通过出口所得税扣除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等制度积极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以此来保护并支持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法律,如《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和《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些法律规定,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在资金、技术上提供支持,并在产品品种、原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限制,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设备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印度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与中国相比,印度制造业的很多发展条件和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印度政府选择以资金和技术型制造业为先导,优先发展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医药化工业、电子制造业等产业,推进整体制造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靠研发、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发展知识型制造业的道路。利用“后发优势”,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2003年开始的,特别是2004年辛格政府上台后,一直希望借鉴中国模式来发展制造业,争取使印度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2004年9月,辛格在就任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引资力度,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首次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印度的目标是“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建议政府修改劳工法、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改革进口关税体系等。目前,印度政府已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减少政府干预、减少劳动保护、降低关税、吸引外资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等政策。

印度制造业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2004年印度外资政策被认为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里程碑”,主要做法是提高外国投资者的控股率,扩大FDI的投资领域,简化投资手续,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组合投资,取消进口配额,等等。印度逐步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控股的最高限额,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公路、机场、港口、民用航空等领域允许100%外国直接投资,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所占的比率由原来的49%提高到74%。此外,印度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制造业全球转移新机遇,积极承接目前的技术和资本型制造业转移。

二、国外装备制造业促进政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实力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曾是装备制造业大国,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曾一度失去其制造业国际霸主地位,在体会了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后,又千方百计地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日本也是一样,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的振兴。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以立法形式,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颁布了20余部用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借鉴典型国家的做法,我们也应考虑通过立法形式,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前景的关键因素。通过回顾美、日、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技创新才是发展之路。美国采取了以技术进步战略为主的发展方式,日本采取了“技术引进”加“自我创新”的方式,印度则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全面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比较优势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持续增加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而且还利用“人才引进战略”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力资本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学习基础技术和稳定雇佣政策,为制造产业提供了大量稳定高效的基层技术人员。我国必须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日、印政府都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综合采用贸易、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提高本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地位。我们应该强化产业和企业的扶持政策,取消对外企的特殊优惠。此外,应按国际惯例,建立在招标和采购中对本土企业的优惠待遇。提升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竞争力,考虑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篇10

经济新引擎释放强劲动力

2012年,北京市生产业实现增加值8890.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生产业已成为引领首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合的特点。

服务外包高速发展,对外辐射能力提升。随着生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2012年北京离岸服务外包收入达35.6亿美元,增长45.4%,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

深化科技合作,坐稳全国技术交易中心位置。2012年,北京科技服务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7%,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金额占到了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25.9%。科技服务的对外辐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产业集聚特征加强,区位特色明显。与制造业相比,高技术渗透的生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所发挥的经济效应能够促进所在区域的发展。北京着力打造的各具特色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逐步成为生产业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2012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土地面积,集聚了规模以上生产业33.2%的单位、42.7%的资产、42.6%的收入、40.3%的利润和50.7%的从业人员。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代名词。CBD的商务服务收入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商务服务收入的22.5%。

中央单位带动发展,单位规模稳步扩大。2012年,在全市规模以上生产业单位中,中央单位占11.7%,资产总计占规模以上生产业单位的82.6%,收入占规模以上生产业收入合计的49%,中央单位以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带动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微观新变化显现发展拐点

201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生产业单位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超过百亿元的法人单位为372家,单位数比上年增加44家;营业收入超过十亿元的企业数为793家,比上年增加98家。生产业在产业规模、企业效益、吸纳就业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稳步增强的局面。同时,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微观领域呈现出的一些新变化、新情况也值得关注。

快递业务快速发展,成为流通领域新亮点。邮政体制改革以来,快递服务快速崛起,成为流通服务领域中重要的新兴服务业态。据北京市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2.8%。其中,国内同城快递业务量增长54.3%,异地快递业务量增长37.7%。快递服务全年实现快递业务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21.9%。快递服务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关联行业发展、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营服务业收入利润下降。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活跃市场、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在转方式稳增长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北京市规模以上生产业法人单位中,民营经济单位数超过四成。2012年,规模以上生产业中,民营经济单位实现收入合计5488.4亿元,比上年下降0.1%;利润总额205.6亿元,比上年下降5.3%。相较于规模以上生产业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6.6%、利润比上年增长了26.4%,民营经济收入、利润的下降值得关注。

流通服务领域利润下滑明显。2012年,规模以上流通服务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0.1%;营业收入增速低于上年6.2个百分点。受成本、费用上升的影响,流通领域企业获利能力下降。2012年,规模以上流通领域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5.8%,费用合计同比增长14.2%,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22.1%。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1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流通领域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2011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找准新支点助力提质加速

北京作为首都,大力发展生产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先天优势已经占据,后天发展也较为顺利。未来,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又在哪里?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发挥总部经济优势,促进生产业发展升级。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特征。2012年外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显示,北京已累计设立具有地区总部功能的外资企业达228家,其中有84家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经济主要执行研发、营销、战略控制、资本运作等功能,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占据相对高端的地位。企业总部的集聚发展能够产生大量的金融、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等高端生产业需求,同时,能够带动大量服务于总部经济的人事、财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流程设计等生产业活动快速发展,有利于形成生产业产业的集聚发展。北京应继续发挥总部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首都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水平,提升高端服务在生产业中的份额。

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北京制造业已形成了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层次高、附加值高、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现代制造业主导局面。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对研发、设计等生产业提出了更高、更强劲的需求,也为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北京市应进一步促进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以技术研发机构为载体,鼓励生产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制造业生产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以发展生产业带动首都的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