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

时间:2023-04-27 08: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对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取得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的痴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在导入新课方面注意变化多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 画面导入

把要讲的课文或句型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Merry Christmas的时候,我预先准备好一些关于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看,使学生一目了然,备感亲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 歌声导入

用歌声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提高听说能力,而且活跃课堂气氛。在讲birthday这个单词时,我用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导入新课。在亲切的歌声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三) 故事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常常在阅读之前讲简单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Tomas Edison这篇文章时,我就讲了爱迪生小时候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后,有了迫切了解爱迪生的愿望,带着兴趣进入阅读当中,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其次,学习主体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主化,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文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 问题自答

这里的问题是理解课文的,要求他们自找答案,自己综合分析,同学之间可以共同商议,自定答案。让他们在劳动中尝试成功的快乐。

(二) 难点自解

课文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不完整之处,教师予以辅导。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应把解释权放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趣味。

(三) 重点自找

以前教学的重点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点点划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我把重点放给学生自己,对他们来说不会为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并且效果甚佳。

(四) 小结自总

每节课的小结最后有学生自己总结,虽然学生最初不太适应,但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位老师。在这个阶段总结稍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做下去,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最后,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利用竞争机制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中开展了“一对一”的竞争活动。前提是这两个学生必须基础相当,所谓“棋逢对手”。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看谁抢答的次数多,谁回答的质量高。每周进行总结,一决胜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公平竞争,干劲很大。为了每周的胜利,他们想了很多新颖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设立“袖珍单词记录本”,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单词;创设“英语角”以加强口语能力等。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充分利用成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时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提问题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学生的能力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做作业时,进行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和谐气氛

篇2

利用演变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3)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由于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些方法或步骤不十分科学严格,因此,教师本身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敢于质疑的态度,绝不能盲从于原有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环境,鼓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探索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用全面、运动、发展的目光去看问题,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的局限性,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问题,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当探索流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部分同学测得的电流、电压值误差较大,这时,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综合电流的热效应知识及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得出通电时间不能太长的结论,同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焦耳定律》一章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发展的目光分析得出:倘若具有混联电路的知识,就能将两个实验合并,以简化实验和提高实验的精度的结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小学;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然而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发散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义不容辞。因为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之事,在数学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下的基本要求。然而就下面新课改前农村小学数学第三册目标素质测试卷中的一道试题的评改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到同事家去玩,见其小女伏案做着上有红笔标着“95”的数学试卷,我赞许地一瞥,忽然发现有一道看图填空题老师改的不对劲儿,试卷上题的原样如下:

** ** ** ** ** **

** ** ** ** ** **

(2)个(12) ×

(12)×(2) √

当时我轻轻问小女:“你们数学老师评讲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小女用胖乎乎的小手天真地在草稿纸上写了下来:(6)个(4),(4)×(6)。我顺着她的答案好奇地问:“你做的(2)个(12),(12)×(2)对吗?”“对!”她毫不犹豫的。“我认为还有两种答案哩!”“真的吗?”我兴奋起来。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条斯理地在草稿纸上写着:(24)个(1),(1)×(24);(3)个(8),(8)×(3)。

“老师,你说对吗?”小女不知是渴求还是揶揄的眼光盯着我。“对!好样的,学习中就应该多动脑筋,多寻找几条解题的思路。”这时,我就有些纳闷,怎么老师给学生改错了呢?这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么?难道我们数学教学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单项思维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纵横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又何尝不可?不是在数学解答中提倡一题多解吗?出这道试题的意图又何在呢?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学生的“一花独放”不再是春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又谈何时代的创新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好动、喜于幻想的孩子,他们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自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条解决问题的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社会才有发展和进步的可能,我们的祖国才会傲然于世界的东方。

篇4

关键词:科学方法;化学教学;能力;提高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对教学来说,则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化学思维和方法,提高其学习化学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把科学方法教育列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教材中也编入了大量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那么,初中化学究竟应对学生进行那些方面的科学方法教育?如何实施这些教育?现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1.科学的认识方法

2.实验方法

3.观察方法

4.思维方法

二、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几条途径

1.用科学的认识方法指导教学

科学方法是人们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最规范、最优化的程序。化学教师要在科学认识方法的指导下组织教学,要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尽量与相应的认识方式一致,使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与通过科学的途径接受知识,并通过体会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

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搞好这三方面的教育。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记录的方法,逐步领会解决初中各类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各种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等,要通过实验习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合理的观察习惯,使其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实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做到实验、观察、思维三者的有机结合。

3.强化思维方法教育

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方法的教育应体现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重视思维方法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出合理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在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要善于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形成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可根据碳和氢相似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似”的结论,使学生通过联想氢气的化学性质来学习碳,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类比思维的方法;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盐的通性等许多知识,可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入手去归纳总结,从而教给学生归纳思维的方法;经常引导学生对相近或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对同一类群知识按一定层次进行逐级分类,找出知识间的包容隶属关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比较——分类思维法等。要加强知识应用与训练环节的思维训练,搞好思维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化学和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运用规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可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思维模式,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研究化学,可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总结规律,初中化学教学中除让学生认识前面所述的两条重要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各类典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规律去研究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研究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章会循。

5.重视化学史教育,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

化学发展史中包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教育素材。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使学生了解各种科学方法在化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自觉地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例如,通过空气成分发现史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拉瓦锡正是利用科学的定量实验方法,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分析、综合与归纳等才提出了科学的燃烧学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方法及思维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又如,对原子、分子发现史的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人类首先从各种自然现象及客观事实出发提出这一认识过程,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类对化学概念及理论的基本认识途径和方法等。

篇5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职校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05-001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与变化规律进行认识的能力。在职校地理教学中,主要反映在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职校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在学生的地理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几乎是随处可见,特别是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等的综合分析比比皆是,他们在地理思维能力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地理学科能力的人

地理教学大纲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天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源,能源、农业与工业、交通和旅游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大批地理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所有的劳动者都懂得地理,懂得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能够运用他们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自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地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

2.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

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就自动培养了智能,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就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为培养智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地理认识规律,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最好途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探索,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负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要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得老师教的有趣。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许多方面,联系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趣味素材,有意穿插一些通过艺术加工的生动趣味例子,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一种艺术享受,从而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中国地理》志介绍我国名山时,对黄山仅笼统提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黄山四绝。以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天都峰绝碧上“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大字,字大六米见方,字距五米,笔力苍劲,气吞山岳,真可谓鬼斧神工,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生动形象的讲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地理意境

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语言能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凭借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例如:“一入西川百目新,平原冬望绿如春”的诗句,分析四川盆地冬季温暖的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容气候垂直变化的特点:用“朔风呼啸,白雪皑皑,荒原沉寂,林莽苍苍”就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显现出我国冬季的北国风光;同样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能无形中将学生引进”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地理意境中去,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质疑激思,启发学生思维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职校生心理上的特点是好学、好奇、好新、好胜。针对这些特点,课堂上运用一系列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课堂气氛就异常活跃。特别是巧设质疑,启动学生思维,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引人入胜的一大契机。

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1.运用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分析概括他们的分布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讲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规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的地理逻辑思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从表象通过联想和想象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地理形象思维。

2.根据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通过思维认识他们的因果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是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3.根据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通过思维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是培养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4.地图和许多专题的地理图表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运用地图,它对于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地图本身是形象的,而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

5.运用地理原理

篇7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第一,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始慢慢进入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拓展课内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多阅读科普类读物,文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天文、生物及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科学内容,从而提高科学常识。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课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提高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发言被打断或者是不愿意听别人发言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的倾听,通过相互的倾听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第二,交流、合作、睿智、创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通过语言的发展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培养创新地思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第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8

关键词:压强 教学 概念 反思

一、压强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分为三个环节:

1.创设概念建立的背景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概念建立的基础。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感性素材――第一类是压力很大,压力的效果不一定明显。如:胸口碎大石、穿着滑雪板的人等。另一类是压力不大但压力的效果很明显。如蚊子、萤火虫、蝉等,它们的口器能够用不大的压力产生明显的效果。

如图2,让学生亲自经历:用两只手的手指抵住铅笔的两端(一端尖另一端粗),感受两手指的疼痛感觉。两只手抵住气球,左手用手掌,右手用手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发现单纯的压力大小不能准确

的表达压力效果,因而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科学的表示压力的效果。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奠定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并挖掘其中蕴含着转换法的科学方法。

2.概念建立的过程

①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问题一:怎样表示压力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利用受压表面的凹陷程度这一转换的科学方法;

问题二:猜想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分别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见图3。

②学生经历实验后,利用实验的探究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模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概念建立的过程:

问题一:受力面积均为S=2m2,两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1=200N F2=100N,哪个对地面的压强大?

问题二:压力均为F=200N,两个物体与地面接触面积分别为S1=2m2 S2=3m2,哪个对地面的压强大?

学生利用前面的实验结果能顺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进一步提出:

问题三:F1=80N,F2=90N,S1=2m2,S2=3m2的两个物体,哪个对地面的压强大?

这样引发学生去发现知识冲突,鼓励学生寻找更具普遍性的比较压强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想到用通分的方法让受力面积相等而比较压力,或用通分的方法让压力相等去比较受力面积。也有学生想到比值法(这里应经过分析前面的实验结论,推理出应该用除法)。这时候学生通常会有两套思维方式F/S或S/F。以上都蕴含了数学方法,同时继续依赖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四:哪个方法是科学的反应压力效果的最佳方案?展开充分讨论后,找到F/S是最佳的判断压强的方法。从而得到压强概念的数学表达P=F/S。这样,压强的概念建立过程也成为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的过程。见图4。

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运用了比较法,最终选出最佳方案,这一过程还用到分析、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

3.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现在压强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抽象的语言,通过应用知识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也鼓励学生经过思考检查一下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即在头脑中把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是通过以下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

问题一:如果我们就是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压强概念的科学家,并且得到了压强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接下来应该做什么?――确定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帕斯卡,并引导学生感受1Pa的大小。(联想以前学过的赫兹、牛顿等单位想到应找一位在这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将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蕴含了类比的科学方法。)

问题二:铁轨为什么要铺枕木?大型货车为什么装那么多车轮?刀刃为什么要磨的锋利?而刀把为什么做得很宽?知道小小的萤火虫怎样吃掉蜗牛吗?

问题三:去超市买了好多东西,拎着很勒手,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这样压强的概念越来越具体化了。

二、反思

(一)本课反思

我用了整整一节课来建立压强的概念,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感受和经历了建立概念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运用了科学方法,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达到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己形成概念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这个概念的形成便水到渠成,而不是被动的,不是生搬硬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慢,并不断的去回顾,循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断的螺旋式上升。

学生深刻的理解压强的概念,会更好的理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初中阶段另一些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如密度、速度、功率等,甚至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的加速度概念。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方法,他们会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顺利地获得这类概念的建立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从长远看,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了。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反思

大量的概念教学让我认识到: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以形成正确的物理图象,从而为物理形象思维奠定基础。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多种形式,将生活的图景更换为物理图景,将物理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运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40-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思维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美术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科学之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注重美术技法和知识技能训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需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十分的重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来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小学美术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进行了必要分析。

一、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美术学科的丰富新以及教学的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十分的有利,同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想象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美术教学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创新意象,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视觉化心灵美,对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美术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动机。首先,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向的形成。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离不开对形态的把握,这就意味着学生想象力成为了主要的来源。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记忆和概括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东西,很多创造性思维就是借助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才得以产生的;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的多样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和练习,从思想意识、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意识等方面能够切实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应该遵守相应的原则,只有充分遵守相应的原则,才能保证教学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美术学科的创造性和只有民主的特点,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环境,保证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美术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实行鼓励教育,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对教师的言行和举动都十分的敏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和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创新教育和美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1.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学习。保证学生在进行美术实践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创作能力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多给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启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去观察,去学习,给学生以打破常规的激励,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2.构建有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学时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去想象、去联想,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教学关系,消除学生心理的学习障碍,保证学生没有负担的进行学习,这样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意识到兴趣是学习好美术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欲望和兴趣,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个肯定的表情或者一个鼓励的语言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否定而丧失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摒弃陈旧的、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的进步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保证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校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和创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气息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倩.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2)

[2]王学芳.小学美术教育的误区及其调适解决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06)

[3]倪娜.环保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26)

[4]顾薛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1(09)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5-02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 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1)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最后一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2 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

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2.2 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3 理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4 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4.1 检验结果

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4.2 讨论解法

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4.3 全面推广

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5 合理调控解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5.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

5.2 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