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科研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科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篇2
1.1护士缺少应有的责任心
现今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缺乏,每个护士都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在长时间的超负荷状态下,身心疲惫,心情烦躁,爱心和同情心缺失,责任心减弱,消极待岗,在值夜班时不及时查看产妇的产程进展,查房时粗略马虎,简略记录病史。当母婴有异常表现的先兆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向上级医生报告,延误疾病的救治,致使出现产妇将婴儿产在厕所的事件发生。古兰拜日•在分析新疆喀什地区各大医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时,将“医院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责任心”作为了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责任心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未能细心观察患者病情、没有详细的记录病情,时常导致母婴出现产程停滞等状况,甚至出现抱错婴儿、用错药的问题,引起医疗纠纷。
1.2患者自身原因
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而且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得到了提高,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即将生产的产妇,产妇自身及其家属对护理方面的要求均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被产妇及其家属关注。有些产妇在待产期间,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不遵守医院的各项制度。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如有意外发生时,需要产钳助产后者行剖宫产手术,如未能及时和产妇及其家属沟通,就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2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
2.1提高专业水平根据每个护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进修方案,以此来增加护士的知识水平,纠正其不良的护理方式。由每科专业性强、理论基础好的医生和护士定期进行讲座,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和考核,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护理技术,扬长避短。
2.2切实执行医院管理机制长期监督护理技术以及护理质量,将考察结果作为个人和集体晋升和评优的指标,从始至终,不仅对关键环节要严抓不放,同时对基础科室也同样要严格监管,切实执行考核政策。在引进新设备、新上岗的护士以及进修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责任心不清,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重点监查。在护士进行交接班时,人员相对紧张,要及时安排护士来帮忙,顺利度过交接班时段。
2.3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顺利的完成工作,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密切的支持和配合。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和患者以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方式,掌握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尤其是护患之间的沟通,多对患者给予安慰和鼓励,主动关心、帮助患者,对患者的隐私予以保密,尊重患者的想法和行动,进行检查前要通知患者并得到其同意。使患者对护士保持信任和安全感,使护患之间能够融洽相处,尽量减少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摩擦,避免纠纷。
2.4融入“以人为本”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即要求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目前临床上对人性化要求需符合以下要点:服务语言的人性化、服务行为的人性化、服务环境的人性化、服务流程的人性化等。贺曼等于2003年起实施个性化、多元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要点包括“患者至上,尽职尽责”“体现个性,强化服务”“文明服务,尊重患者”等,实施以来,护理工作满意度从2002年的平均92%提高至2003年的99%,且实施以来,妇科病房首次实现了全年零投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3讨论
篇3
【关键词】 心理护理;骨科;健康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护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常规的护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这也是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近些年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广受患者好评, 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其中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众所周知, 骨科手术患者病程较长, 病中承受压力较大, 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对其实行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且非常重要的。许多骨科患者的病情都比较突然, 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没有心理准备, 而且骨科患者通常要承受非常大的疼痛, 有些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更有些患者可能面对截肢或者今后不能正常行走的困难, 这部分患往往表现的比较悲观, 情绪低落, 害怕给家庭带来不便, 有的甚至出现厌世、自杀的征兆。针对这样的患者, 医护人员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势必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安慰,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为此, 本文分析了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患者, 总结了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骨科病例24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 对照组120例;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45.6岁。实验组男69例, 女51例。对照组男67例, 女53例。患者骨折分类: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病情、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 即完成患者一般信息的采集和病床安排工作, 监测患者生病体征。对需要实施手术的患者协助医生完成术前检查及完成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术解释工作;患者术后按照疾病给予相应护理,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出院时做好健指导, 护送患者离开病区。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①入院后心理介入阶段。此阶段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 针对患者这样的心理特征, 医护人员应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相关医护人员应向其介绍医院及病房的基本情况, 做到“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积极的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病情,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 因人而异的制定心理干措施。向患者讲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饮食、并发症的预防、功能性锻炼等方面。②错误认知重建阶段。骨科患者往往都需要进行手术, 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大部分骨科患者在手术时往往表现的比较紧张, 对手术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手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表现出焦虑和抑郁, 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此时, 医护人员应当针对性的纠正患者及家属对于手术错误的认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重建其对手术的正确认知, 坚定手术决心与信心[3]。同时, 帮助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工作, 尽可能让患者有足够的睡眠, 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手术。③术后康复指导。有些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 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好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定时给患者变换, 预防褥疮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 增强患者的体质[4]。对于术后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 鼓励他们坚持必要的锻炼和活动, 促进患者尽早恢复。④健康宣教。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 做好必要的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嘱咐患者回家后坚持做功能性锻炼,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量力而为。注意日常休息与饮食, 增强体质。如果手术部位遇到不适, 及时的就医。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 依从性分为不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依从。实验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些年来, 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因意外伤害造成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 骨折患者表现出年龄多层次发展, 不仅有老年人, 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临床上治疗骨折患者有效的手段就是手术, 多数患者由于对突然发生的病情没有心理准备, 加上对手术有一定的误解, 常常表现的焦急、恐惧, 害怕手术不成功会导致残疾, 这些不良情绪会使患者不配合治疗, 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治疗, 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5]。
临床实践证明, 对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会加快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指导工作, 能使患者正确的认识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6]。此外,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倾听患者的诉说, 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例子, 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 要适当用药, 从心理给予关怀, 以减轻不适。做好患者的功能性锻炼、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工作, 让患者能够愉快的度过整个治疗过程。
本次研究中, 选取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通过对骨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可以融洽医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
参考文献
[1] 史九菊, 宋瑞红.对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1(6):214-215.
[2] 葛霞.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6(21):159-161.
[3] 汪玲.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 2012, 7(17):33-36.
[4] 王洪英, 陈燕华.心理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1):287-289.
[5] 刘芳, 艾玉, 赵亚红.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1):360-361.
篇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nursing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160 patients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2 wer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16.5±3.2)d,(10 453.4±143.2)yuan,91.2%,3.8%;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cost of hospitalization,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complication rates were (21.2±3.0) d,(14 325.9±141.1)yuan,76.2%,8.8%.Control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eping People’s Hospital, Leping 333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38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为一种先进护理模式,主要指护理人员针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并针对这些疾病制定详细、有序及适当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相关护理[1]。临床护理路径最早在80年代由美国提出,为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有助于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已在多个科室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2-4]。本文对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目的是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伤,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肺、肝及肾等疾病患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3岁,平均(46.4±3.2)岁,上肢骨折患者24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9~73岁,平均(45.9±3.1)岁,上肢骨折患者25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10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骨科护理,而观察组再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1.2.1 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入院时指导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及骨科病房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向患者介绍病房各项设备[5],作息时间,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等,以便使患者尽早了解病房患者,消除陌生感。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项信息,身体状况及疾病状况,并将传统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身体及疾病状况制定详细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6],同时保证护理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1.2.2 手术前的临床护理路径 根据先前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前需给予适当的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如检查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及指标;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方法及进行必要的健康及科普宣教[7-8];对患者介绍手术功能训练方法,使患者手术可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1.2.3 手术后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返回病房,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有开裂、感染及渗血情况,若有则及时向医生报告[9]。护理人员随时注意患者,并适当帮助患者调整。若患者手术出现焦虑、消极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调节其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也需帮助患者进行手术康复训练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5]。
1.2.4 出院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后即可出院,此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情况及后续治疗及康复内容,加强患者生活适应练习,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
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满意: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标准,态度亲切,文书清楚;一般,护理人员各项操作较标准,态度较亲切,文书较清楚;不满意:护理人员未达以上标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且目前医疗卫生产业竞争激烈,医院想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可提高医院知名度。骨科为医院较大科室,患者较多,病情相对较严重,因此需提供优质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11]。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为一种先进护理和管理模式,可针对某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康复制定一套标准模式,它是一种关于疾病治疗的综合模式,主要依据为循证医学[12],主要目的为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变异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临床路径护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均治疗成本。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各大医疗机构纷纷效法,同时临床路径内涵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一般来说临床路径有如下几点执行流程:(1)执行各项检查,途径及目标[13];(2)患者疾病治疗进度表;(3)对治疗护理的监控;(4)相关治疗计划及预后目标。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临床路径有较多优点,主要有:(1)临床护理路径可协调护理,在临床护理路径中需要制定各种表格,制定这种表格可协调各类医护人员[14],减少了因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障碍,而且在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时可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流,也减少了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同时也降低了护理成本。(2)临床护理路径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有护理路线图,指明了护理人员每日护理计划、护理重点及各病情阶段的护理关键,这样既减少了护理的盲目性,也提高护理效率[15]。(3)护理人员存在感增加,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各类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度,同时也使护理人员满足上升。
篇5
【关键词】血液科;出血性疾病;临床护理
出血性疾病是人体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皮肤、黏膜、内脏自发性出血不止的情况,多由遗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血管因素异常等因素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位置的出血[1]。目前临床上治疗出血性疾病不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具备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行优质护理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8岁,均数(44.36±4.70)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80岁,均数(46.20±4.5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患者无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均正常,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及相关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看到自己身体经常性出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从情感护理出发,多采用鼓励、安慰的语言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嘱咐家属多对患者进行关心与关爱,全面支持患者治疗,从而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联合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嘱咐患者多食蛋白质、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减少高脂肪等油腻食品。对于贫血患者,多食含铁高的食物,以偏凉性饮食为主,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并不断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3)预防感染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故很容易发生感染,加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抗感染护理及隔离护理,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病区内的人员流动。同时嘱咐患者外出携带口罩,每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病房通风无异味[2]。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录入spss21.0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出血性疾病在血液科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外,还需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提出[3],给予出血性疾病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护理方法、措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了其治疗积极性,防止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亚颖.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7):223+227.
篇6
【关键词】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构建;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69-02 我国引进西方的临床护理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医疗事业的优势,实现医疗、护理的共同互补,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包含人性化护理、整体护理、持续改善质量的诊断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1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所谓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依据每天的护理计划,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一种特殊的住院护理模式。这一特殊的护理模式由每一次对患者的常规护理计划组成,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护理调整。
2临床护理路径产生的背景
临床护理路径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美国为了缩短医院的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在医院开展了路径管理研究。1985年波士顿开始实施了临床护理路经研究工作,自开始之后得到全球的关注和推广应用。1996年引入中国,现阶段临床护理的研发和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临床护理路径是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制定一种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规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关怀,围绕病人病情康复,通过入院指导、诊断、检查和用药护理等程序,帮患者制定出合理的临床路径表。临床路径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通过规范化、条理化实现有效的照顾,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的护理方式。
3内科临床护理的特征及作用
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多部门合作、注重团队精神、医患之间沟通、不断改进、共识与遵循等特征。内科临床护理采用协作的方式、多学科之间接洽和配合,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提升对患者的服务质量。采用临床路径大大缩短了临床变异性,提高了医疗质量,有效的减少了医疗成本,并且患者、医疗团队都会从中受益,不仅,满足了患者的医疗咨询权,享受到完善的医疗护理计划,而且花费了较低的成本。对于团队而言,能够依照规范操作,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工作人员之间互相配合写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取得了成就感,也为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声誉,提高了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不同角度
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一种角度是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类:单纯的疾病护理采用单纯的临床护理路径,包括病情的突变等。第二种分类是根据操作的程序:围绕前、中、后期制定不同的临床护理计划。第三种分类是围绕介入治疗的前、中、后制定不同的护理路径。第四种是根据病人治疗疗程制定健康教育护理路径。
5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5.1护理路径中人性化理念的贯彻: 人性化理念指的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隐私以及人的尊严、人性化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个性的、但也是整体的,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种舒适的康复环境,让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的关怀、为患者提供便利,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如何在患者护理中贯彻人性化理念,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护士举行专题讲座,对护士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护理要领,包括着装、言行举止、提高护士的良好形象。培养护士的良好服务用语,多鼓励护士采用鼓励性、问候性、解释性的语言和病人交流,重视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对病人的检查、治疗等提供温馨的服务。其次,护士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反复练习坐姿、走姿等姿势,文明礼貌,让人感到亲切温和。再次,人性化理念的贯彻体现在临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把病人的舒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病人研制不同的护理器具,例如翻身枕、抗痉挛手套,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度,避免护理中并发症的出现导致病情的加重,让病人感受人文关怀,从而保持健康乐观的积极心态,体会到病人自身的重要价值,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最后,针对不同病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讲座,在教育之前评价病人的健康情况,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中重视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互动,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到讲座中。同时要调整好病人的饮食习惯,为病人搭配合理的膳食。人性化服务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把人性化理念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定期检查,保证服务落实到位。
5.2循证护理理念的运用: 循证护理理念以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作为护理依据,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证据,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护理。循证护理理念的具体步骤包括:一是针对病人常见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查到的资料与病人的实际病情结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二是通过循证研究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路径,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病人更加容易掌握,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让病人亲身参与各项活动中去。从而减轻病人的紧张心态,舒缓病人的痛苦。
5.3采用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效果: 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临床护理路径,病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在于便于护理。例如护士对肿瘤化疗病人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甚至能够帮助病人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护理中融入人性化管理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消除了病人恐惧,提高病人舒适度。把循证理念运用到于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结果显示病人的运动能力明显改善。运用到患有糖尿病人的身上,能够减少病人的躯体疼痛感。
综上所述,内科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并发症较多,治疗的效果之间差异性很大,很多病危患者难以采用临床护理的常规路径进行,因此要根据不同病人情况,不同的病程,采用不同的诊断措施,制定相应的护理程序。上述中的人性化理念和循证护理思路为路径的实现提供了思路,两者的有效结合保证了医院为病人提供优质、全方面的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人性化不仅作为护理理念的一种,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包括了护理人员的优雅举止的培养、仪表整洁和动作的规范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推动了临床护理事业的发展,把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推广到医院服务体系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内科临床护理必须依靠人性化理念,并与循证护理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保证了病人病情的稳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务意识不够强,护理工作量大而人员缺乏等。这是我们下一步将要研究的内容,期待未来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更加规范、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红.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研究,2009,(05).
[2]孔超萍, 王芸香.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思考[J].当代医学,010,(14)
[3]单春剑,周文胜.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5).
[4]陈颖梅,陈俊国.浅谈临床护理路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
[5]蔡敏,蔡郁,洪金兰.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09,(04).
[6]邱静.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4).
[7]王艳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3).
篇7
关键词:外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学生
临床实习属于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阶段,对护生未来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外科护理工作内容繁多,且专业性特点突出,对学生个人的综合技能水平、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64名2014届护理实习生参与实践研究,按照双盲法纳入实践组与参照组,比较不同教学方式对外科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64名2014届护理实习生参与实践研究,学生中男性4名,女性60名,学生年龄在19岁到24岁之间,年龄均数为(22.41±2.54)岁。按照双盲法纳入实践组与参照组(n=32)。学生年龄、性别以及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分组对比价值(p>0.05)。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跟随医护人员看望患者,实施临床带教学习;实践组采用外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方式如下。(1)设定教学目标。将外科护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如外科基础技能篇,包含外科洗手、穿手术衣、佩戴无菌手套以及消毒铺巾等内容;急救技能篇,包含心肺复苏技巧、气管插管技巧以及心电监护仪使用方式等。明确各项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实施整体模块化教学指导。(2)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传统的外科护理理论知识指导中,多采用单纯指导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学习效果与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外科护理带教中,可以采用案例指导的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患者病例资料,组织学生结合病例资料进行患者身体情况的全面评估,与学生讨论如何实施“人性化”“专业化”护理服务等。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丰富理论教学内容。(3)注重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将2名到4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比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位外科急诊入院的患者,该患者具有头晕,脑出血以及轻微昏迷等临床症状,由小组成员共同实施护理干预,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外科护理中,并在护理情境模拟后,由班级同学评价与讨论,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等。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学生实习后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考核结果。4.统计学方法。将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资料计算的方式,应用t检验计量资料,通过±s形式表达,若p<0.05则判定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践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考核分数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学生,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三、讨论
外科护理学是一种实践性特点突出的学科,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外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以及注重实践教学指导等方式,使学生轮流扮演患者与护士的角色,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护患沟通与协调能力。1.教师教法。外科护理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坚持灵活性、严谨性相互融合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的环节与教学的内容,转变外科护理教学的方式。在外科护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设互动性教学模式,将外科护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如外科基础技能篇包含外科洗手、穿手术衣、佩戴无菌手套以及消毒铺巾等内容;急救技能篇包含心肺复苏技巧、气管插管技巧以及心电监护仪使用方式等。明确各项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实施整体模块化教学指导。关注学生课后体验等方式,深入开展外科护理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外科护理教学的目标。备课过程中,需要坚持严谨的教学人态度。外科中涉及诸多的解剖知识,运动系统学相关内容更是繁多。教师可以借助外科图谱以及教具辅助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些资料能够给予学生较深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借助气垫圈、牵引弓和牵引架、人体椎骨等,指导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解剖结构,对疾病做出明确判断等。其次,在外科护理学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病情做出判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病情分析与评估能力。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外科护理干预方式。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同参与,学习万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在快速激发学生外科护理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创设互动性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外科护理学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可以提出相关的资料查找任务,技术进展研究任务以及前言话题讨论任务等。科学的课后任务布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外科护理学知识相关知识结构。2.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外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积极查找相关资料,明确相关领域的最近进展与发展现状等。比如,在研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护理时,这两个病在发病机制上大致是相同的,但在临床表现和处理上有一定的区别,在护理上就表现在健康指导上要区别对待。学生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抱着一颗自学的心,从整体出发,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手术原理,从根本上理解胃溃疡重在胃酸和胃黏膜保护的平衡,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在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所致的胃酸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平衡失调。学生灵活学习外科护理学相关知识,增强问题分析能力、问题思考能力,能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施针对性的外科护理干预对策。本次实践调查研究中,实践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考核分数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学生。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的外科护理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综合上述观点,外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全面的学习模式,突出重点与典型病例,增强学生的实践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外科护理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曾莉.PBL教学法在两种学制护生《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0.02
[2]王志松,刘洋.PBL配合“理论-实践”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骨外科护理教学中实施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6.15
[3]于俊娟,李凤君,于春杨.PBL和Seminar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
篇8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运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为(80.34±9.42)分,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患儿依从性,护理质量明显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儿科;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沟通;观察
小儿免疫功能水平较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全,受到环境影响容易生病[1-2]。在小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期间可能无法完整、清晰地表达临床症状或者是不适感,容易出现恐惧、不安、哭闹等情况,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医护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提升临床疗效,小儿护理中需要加强沟通,特别是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该研究主要分析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运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中,20例女,30例男,年龄为1~9岁,平均为(5.22±1.34)岁;15例感冒(30.00%),5例哮喘(10.00%),10例腹泻(20.00%),14例支气管肺炎(28.00%),6例支气管炎(12.00%)。观察组中,22例女,28例男,年龄为21~9岁,平均为(5.45±1.13)岁;14例感冒(28.00%),6例哮喘(12.00%),11例腹泻(22.00%),13例支气管肺炎(26.00%),6例支气管炎(12.00%)。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日常护理。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同患儿、患儿家长加强沟通,特别是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对于患儿哭闹要有耐心,这能使其紧张心理得以缓解。③饮食护理。不能食用辛辣食物,防止对疾病恢复产生影响,同时注意营养的补充。④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家长出院后怎样避免患儿疾病复发。护理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沟通:①肢体语言。护理人员要注重仪表整洁、干净、卫生,行走姿势应该稳重、大方,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适时地握住患儿小手并轻轻抚摸,也可以轻抚患儿的额头,这样能缓解患儿紧张心理,加强恢复健康的信心。②面部表情。在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微笑,同时医护人员眼睛要注视患儿眼睛,在目光交流过程中传递鼓励、赞赏、真诚、友善的眼神,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此外,注意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鼓励家长通过面部表情安抚患儿情绪,使患儿能够安心治疗。
1.3疗效评价
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含护理态度与护理方法,在结束治疗以后,利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参照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价两组护理质量,0分,完全抵触;2分,部分抵触;6分,部分接受;10分,完全接受。其中患儿依从性评分具体评价标准为:通过临床护理,患儿哭闹不止,对于家长与医护人员劝说不愿听从,害怕治疗,无法展开治疗,即为完全抵触;通过临床护理,治疗期间患儿长时间哭闹不止,恐惧治疗,存在抵触情绪,即为部分抵触;通过临床护理,能够基本接受,并且能配合部分治疗,但对部分治疗仍存在抵触心理,在沟通交流以后能够接受治疗,即为部分接受;通过临床护理,患儿能完全接受治疗,并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相关治疗操作,治疗期间未发生哭闹情况,对于吃药、打针均不抵抗,即为完全接受。总接受率=完全接受率+部分接受率。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0.34±9.42)分,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4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中,37例非常满意(74.00%),10例满意(20.00%),2例一般(4.00%),1例不满意(2.00%),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中,31例非常满意(62.00%),9例满意(18.00%),8例一般(16.00%),2例不满意(4.00%),满意度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
护理组中,36例完全接受(72.00%),10例部分接受(20.00%),3例部分抵触(6.00%),1例完全抵触(2.00%),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中,30例完全接受(60.00%),8例部分接受(16.00%),10例部分抵触(20.00%),2例完全抵触(4.00%),总接受率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由于儿童对情感表达认识、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其情感认识大部分是源于肢体语言,通过眼神、动作以及表情等进行判断。所以,在儿科临床护理中,要重视肢体语言对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与有关报道内容相结合,综合分析护理中可能会引起患儿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因素,规范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肢体语言表达[3-4]。其中面部表情十分重要,患儿对于护理人员较为陌生,首先观察到的是护理人员面部表情,面带微笑能使患儿抵触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护理人员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是厌恶的神情,患儿容易出现反感情绪,甚至会发生挣扎、哭闹等情况,对正常治疗造成影响。在与患儿、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面带微笑,这能使紧张的医护关系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消除患儿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患儿病情有加重趋势,在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保持严肃,不能面带微笑。同时肢体表达是情感的重要体现,医护人员受到个人情绪或者是工作压力的影响,在同患儿、患儿家长交流期间会表现出不耐烦、急躁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患儿、患儿家长情绪,也会降低护理满意度,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所以,同患儿、患儿家长交流时,在面带微笑的同时应该保持端正姿态,沟通患儿病情过程中要注意眼神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在患儿治疗前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消除患儿恐惧、紧张等情绪,通过肢体抚摸增强患儿信任感,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王宗娟[5]报道显示,在儿科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对于治疗效果与患儿配合度有着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为(80.34±9.42)分,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儿科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患儿依从性,护理质量明显改善,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全 单位: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唐晓丽,刘娅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133-137.
[2]张宝焕,刘静霞,闫雪,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88-90.
[3]王兰春,徐丽,张洪文,等.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5(11):137-140.
[4]张玲,吴晓宇,姜海英,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99-103.
[5]王宗娟,秦丽丽,赵丹阳.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32):132-136.
[5]邓慧芳,彭庆敏,吴高贤,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6):64-65.
[6]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43-45.
[7]张悦,刘琳,李倩,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5-167.
[8]张宝焕,张丽,贾志华,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12-15.
[9]唐敦英,李阳,田忠良,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0):156-157.
[10]秦少丹,赵洪岩,康艳萍,等.沟通技巧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3):189-191.
篇9
【关键词】 内科临床护理;护理质量;提高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20-0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内科临床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更好的满足自身治疗疾病的需要。临床护理是医院卫生医疗的重要方面,由于临床护理质量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当前提高临床内科护理质量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1]。现在对影响内科临床护理质量条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提高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策略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影响内科临床护理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提高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的策略,以确保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方法
1.2.1 影响因素 缺乏现代化的护理观念:当前,随着人们对于医疗卫生越发重视,对于内科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医院工作的很多护理人员并不具备现代化的护理观念,尤其是临床护理的整体意识及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面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2]。当前,很多医护人员认为对于患者的护理主要依靠执行医嘱和准确进行技术操作,但这些陈旧的临床护理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患者需要,从而难以确保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环境制约: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很多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到内科临床护理对自身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对内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再加上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及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于临床护理中出现的护患纠纷学会采用法律途径进行解决,由此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加强内科护理管理,不断提高内科护理的质量,以减少护患纠纷,确保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护人员的素质较低:在我国的大多数医院中,为了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对护士实行聘任制,为了满足医院工作需要,很多医院并未对护士实行培训便让其走上岗位参与患者护理,由此导致医护人员现有的护理知识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健康需要,由此也就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从而无法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提高质量对策 加强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对于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要想提高内科护理质量,首先要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以确保医院的护理人员树立起现代化的护理意识,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此,医院可以向护理人员广泛宣传现代化的护理理念,并在医院建立各种现代化护理的宣传标语,对护理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医院还可以组织各种护理知识讲座及竞赛,并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从而不断强化其护理意识,以更好的促进其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患者来说,其在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全方位、人性化的护理,而这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对此,医院应当对护理人员实行定期的护理技能培训,以确保其更好的匹配岗位。通过不断提高患者的护理技巧,以更好的满足患者需要。
2 结果
通过实行提高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的策略,对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3 讨论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医院的经营也越发困难,而要想提高医院的形象及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医院的形象。医护人员是与患者联系最多的人群,他们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疾病治疗满意度,因此,医院应当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强化护理人员的现代化护理意识,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知识及护理技巧培训,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诊断内科护理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现代化护理技巧,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的满足患者需要。
参考文献
[1] 燕长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亚太传统医药,2008,84(07):65-66.
[2] 贾友兰,白芳荣.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要点分析[J].中外医疗,2009,85(31):87-88.
篇10
【关键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全方位护理;临床效果
肺炎主要是指终末气道、肺间质和肺泡的炎症,此种疾病在易感染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持久干咳、单边胸痛等,对于患儿的影响较大,如果患儿没有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病情不断发展,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心力衰竭则是肺炎中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危及到了患儿的生命安全[1]。对此,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当前,临床上采用全方位护理对患儿进行疾病处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对其采用全方位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7年1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76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5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女性36例,年龄在8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需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结果,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对于患儿所表现出来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以缓解患儿的痛苦,促进其病情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病情监护 患儿入院后,要及时给予其吸氧处理,同时建立起静脉通道,遵照医嘱对患儿进行用药治疗,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对于呼吸不畅的患儿,要给予其叩击处理、吸氧、吸痰处理,同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以确保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在患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患儿的背部进行轻轻拍打,以帮助患儿咳痰,对于咳痰困难的患儿,可以遵照医嘱给予其雾化吸入处理,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吸痰机将痰液吸出,对于出现发绀、气促的患儿,要及时给予其吸氧处理[2]。
1.2.2 并发症护理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容易出现并发性疾病,对此,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对于患儿的脉搏、体温、呼吸、咳嗽等进行观察,同时查看咽部是否出现化脓或出血现象,面色是否苍白或青紫,意识状态等,对于出现异常的患儿,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其巡护,在患儿病床上设置床挡,以免坠床,同时要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以及时应对患儿的突发状况[3]。
1.2.3 饮食护理 此种疾病的患儿需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及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对于食欲较差的患儿,可以采用小勺慢慢喂养的方法进食,同时要适当的补充一些新鲜果汁,以使患儿可以增加食欲。对于患儿的病房,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感染,同时要注意保暖,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左右。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咳嗽、疼痛明显缓解,身体指标趋于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稳定,咳嗽、疼痛有所缓解,身体指标有所恢复。无效:患儿的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严重危及到其生命安全[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通过护理,患儿病情均有改善,观察组38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护理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8例患儿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护理有效率为71.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 38 23 11 4 89.5
对照组 38 17 10 11 71.1
3 讨论
小儿由于其自身年龄的限制,导致其机体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从而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危重的疾病,治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以降低其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其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和饮食护理,以实现患儿病情的改善,通过护理,38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护理有效率为89.5%,此种护理方法不仅对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患儿的治疗时间,从而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5]。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虽然对于及时处理患儿的并发症也有较大的帮助,但护理较为片面,难以保证患儿的病情全面改善。由此可见,临床上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荣. 小儿支气管肺炎疗程相关影响因素的护理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41(05):78-79
[2] 汤令群.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的护理与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65(13):66-67
[3] 齐文君,孙亚丽,邢凤霞.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23(0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