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

篇1

一、大数据时代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据和资料的处理有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在档案管理中数据的规模和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很容易在繁忙中发生失误,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现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则会帮助工作人员节省很多精力与时间,减少工作中所产生的错误,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二,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保管上都是由纸质、胶片等工具来进行储存,并将其保管在档案库房中,这种保管方式在安全系数上有着一定的欠缺,同时在寻找档案时也显得极为不方便[3]。而在大数据时代丰富了档案的保管方式,在以往储存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光盘、网络、移动硬盘等多种储存方式,这些储存方式不但占地面积小、携带方便,在安全系数以及找寻工作上也比传统的方式更加优秀。第三,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被收集归档的就不属于档案,因此,在档案的数据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传统的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纸质资料的主动移交,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资料丢失的情况。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的收集工作不但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直接从网上传输到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中,同时档案管理人也不再需要等着资料送过来,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丰富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到了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信息化技术起步的较晚,发展的不够成熟,在现阶段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不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而现阶段由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操作还不够熟练,甚至出现排斥的显现,这也使得信息化技术无法发出发挥出全部效益,没有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1]。网络在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档案中的资料信息应当具有严格私密性,而网络中存在着一些黑客以及病毒,这也导致在没有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窃取到?n案中的资料,档案管理中也缺乏了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

三、大数据时代下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其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迎合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含软件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下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并向员工普及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培训帮助老员工熟练的掌握信息化技术操作,提高老员工的信息化技术能力[2]。在招聘新员工时,企业不但需要对他们的专业水平做出评估,更加需要注重新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工作中让老员工帮助新员工掌握工作的具体事项,让新员工教会老员工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此来建设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

(二)完善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监管制度

信息安全是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利用网络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加需要注重档案的私密性与安全性。因此,企业需要对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更加实际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档案数据保护措施,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严格控制员工因为工作时的操作不当而出现档案泄露的现象,并且还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的网络与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安全系统的更新,实时监测网络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被不法分子的侵入。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严厉打击黑客以及不法分子,维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优化网络环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安全、有效的展开。

(三)引入新技术到档案管理中

在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的产生都是针对老技术在实践中有所不足的地方进行更新与改正,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需要勇于接受这些新技术,并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无论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还需要主动与大数据公司进行合作,并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出适合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软件[3]。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或一台计算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利用虚拟技术、云存储等新颖的技术手段,才能够使档案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信息化建设更是被我国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网页档案化管理包括文档、文字翻译转换、图片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远程会议等。尤其是大学档案馆更侧重教学与科研,网页档案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不仅要对信息进行简单的数字转换和管理,更要对新兴事物网络进行档案化管理和归档,包括文档、文字翻译转换、图片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远程会议等。所以网络档案化管理,成为当今图书管理的必然趋势,这就必须对档案化管理的技术和法律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机械学、人工神经网络、可视化、并行计算等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决策支持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预测性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能寻找到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相关联系,常用的一种技术为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发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相互依赖性。

2、聚类

输入的数据并无任何类型标记,聚类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划分为合理的集合,即将对象分组为多个类或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在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3、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分类和预测,寻找预测性信息,自动地提出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这样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4、概念描述

对于数据库中庞杂的数据,人们期望以简洁的描述形式来描述汇集的数据集。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出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这常用于金融银行业中检测欺诈行为,或市场分析中分析特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数据挖掘在建设现代化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

1、资源类数据包括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中心中存储的各类电子档案、档案软件收集的信息、档案信息网建设和维护信息。我们从研究大学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方法。

(1) 利用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发现其中的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构建多维视图的用户兴趣模型。从而可以确定档案信息或服务受欢迎的程度,发现用户访问模式和用户需求的趋势,从不同侧面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优化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收集大学档案网web服务器保留的用户注册信息、访问记录,以及有关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信息等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浓缩和转换形成便于统计分析的用户查阅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用户定制信息库、用户反馈信息等各种数据集合。

2、从建设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提供了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1) 利用档案网和档案管理软件访问信息的挖掘分析出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将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传统载体档案优先数字化。例如: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访问记录、检索请求中用户请求失败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类统计档案拒用集和频繁利用集,结合聚集算法发现馆藏资源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2) 在大学档案馆藏管理过程中利用文本挖掘,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按照相关专题进行挖掘、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构建特色档案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信息库等。

3、从做好大学档案馆信息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数据挖掘为优化馆藏信息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提供利用环节中,对用户每次借阅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则或比例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

(2) 开展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文本特征的建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特征集缩减和模型评价工作,实现对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分布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的知识可以为未来档案工作的趋势进行预测。

三、数据挖掘在管理类数据中的应用

大学档案馆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智能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密集架、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利用系统等在日常工作产生大量的管理类数据。我们得用数据挖掘工具在这类看似无用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运用到大学档案馆工作中,并在大学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大学档案馆档案工作的重点是为师生服务,以服务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如何使用先进的工具,提高服务的质量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档案工作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品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智能检索系统可调用用户兴趣模型,自动修正检索策略并可依用户兴趣将检索结果迅速聚类和分类,并条理化地排序出来;对于设计院、社科院等科研型档案用户,可借助数据挖掘开展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挖掘,并将研究成果以概述、成果报告等形式提供给用户。这样不光实现了大学档案的二次开发,也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网络最初只是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之间交换文件的软件,把因特网用于教育和研究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在中国,大学有拨款,图书馆有大学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档案馆是不赢利的,产出是教学和科研的长期社会效益。今天,因特网已经越来越商业化了,网络在数字经济中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技术投资对象。大学数字图书馆也可以考虑建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络档案库,采用网络商务中的一些商务模式,例如网络广告、旗帜广告、赞助广告、订阅、b2c等。收入可用于大学数字图书馆网络档案馆建设的滚动发展。目前人们对这些处于萌芽中的经济模式认识甚少。管理网络的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部门,推行电子政务,开发网络资源,促进从文字印刷向网络出版的转移是当前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大学的政策、态度和措施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市场手段和政策平衡是网络档案馆建设,网络档案库运行,网上内容传递和保存应该和必须考虑的。

参考文献:

[1]peer to peer networking and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by michael a. einhorn, bill rosenblatt, policy analysis no.534, cato institute. fabruary 17,2005

[2]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about drm, aka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by mike godwin seuitoo technology counsel at public knowledge, 30 january, 2008, ebook-computer & internet,

[3]彼得·莱曼.把万维网档案化.信息化参考,2004(13)

篇3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简介

由于居民健康档案是一份动态信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对建立的方式不断探索与创新。所以我们设计并完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对此操作系统进行具体阐述。

我们所创建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系统由五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家庭监护、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根据普通患者、儿童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三种群体进行分类。

社区居民健康系统的五个模块所产生的功能具体如下:

档案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既可以生成和打印所需要的档案报告,还可以进行档案的修改、添加和删除。信息服务模块利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把社区服务中心和用户家庭关联起来,在社区居民从网上查询所需医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健康信息情况上传到服务中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用户当前的健康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居民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计划。家庭监护,这个模块主要是针对社区的独居老人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有需要的家庭进行监护,防止和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信息传递,主要是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成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网络互通,如果病人需要在大中型医院进行治疗,那么医院医生就可以将所需要的病历档案通过网络及时地获取,同时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互通网络来获得中心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社区居民用户用来对信息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以及社区用户设置权限,修改用户密码和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还原。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控制,即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用户登录时采用双密码,一个密码进入应用程序,另一个密码用来进入数据库,双密码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其他人仅用一个密码就可以直接打开应用程序并进入数据库。

用户进入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是:首先用户要用一个账号来连接注册表,在注册表中查找是否有此用户,如果有,系统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与系统进行比对,密码正确用户就可以进入应用系统并将第二层数据库密码解密,然后系统把该用户ID和密码再次进行比对,正确则进入数据库,如果错误就退出系统。应用系统密码是由用户本人进行设置和更改,用户的ID号是系统的管理员进行分配。

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主要是把居民家庭住址、社区医生安排、常见疾病和体检情况等基本信息情况进行记录。在系统中,我们把居民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存放在居民基本信息表里,在社区服务中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从表中提取。

接下来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终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是运行在Windows2000应用程序所提供的进程,其中主要用到了COM组件,因此这个服务器终端的应用程序没有应用界面。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在原有的两层服务器结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业务逻辑层,运用了三层服务器的结构设计。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把数据库和客户端链接起来,起到相互传送信息的作用,数据库既可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又可以将处理结果发送回客户端。因此新填入的业务逻辑层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整体服务器的工作负担。在管理系统中,连接数据库、打开记录集和对字段或字段集的操作主要是使用ADO属性和方法,因为将来如果需要对程序进行扩展完善,一定会需要对参数的查询和存储功能,所以在设计服务器终端的同时,也为这些属性进行了保存。

篇4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市、县级档案馆综合发展水平的测评。

城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依行政级别测评。

第三条 市、县级档案馆测评依据《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见附件1,以下简称《测评细则》)进行。

测评采用百分制,结果分三个等级,测评结果为90分以上者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测评结果为80~90分(不含)者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结果为70~80分(不含)者为国家三级档案馆。

第四条 测评组织:测评工作由3~5名测评员组成的测评小组负责进行。

国家一级档案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测评。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由国家档案局委托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测评,国家档案局进行不定期抽查。

第五条 国家档案局负责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测评结果的最终审定。日常工作由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负责。

第六条 测评原则:测评采取逐级晋升的原则。

经测评为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一般应在取得相应级别档案馆资格一年以上才能申请上一级别档案馆的测评。具备国家一级档案馆条件的,可直接申请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

第七条 测评员: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推荐2名,国家档案局聘任。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测评员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选定,报国家档案局备案。

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测评员的,由推荐单位提出,经批准后予以替换。

测评员不参加本地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

第八条 测评申报:参加测评的档案馆应根据《测评细则》进行自评,并准备相关证明材料。自评符合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条件的,向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测评申请;自评符合国家一级档案馆条件的,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统一向国家档案局提出测评申请。

申报材料包括申请报告、自查报告(档案馆历史沿革、隶属关系、馆藏简介、条件保障、基础业务、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测评申请表(见附件2)、测评打分表(见附件3)等。

近三年档案馆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如火灾、失泄密、因保管不当档案实体严重损坏或被盗等),不得申请测评。

第九条 测评方式:包括听取汇报、审查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实地查看、逐项审核自评分数、填写测评得分与测评说明等。在完成各项测评程序后,形成测评结论和等级意见,填写《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审批表》(见附件4)。

第十条 测评审批:测评结束后,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测评材料由测评小组报送国家档案局;达到国家二级、三级档案馆的测评材料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国家档案局。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后,颁发测评等级标牌和证书。

国家档案局每年定期公布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名单。

第十一条 市、县级档案馆测评等级证书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后国家档案局组织复查。对复查不符合标准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者,取消其相应等级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经测评审定的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将给予通报表扬,同时建议地方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予以一定的奖励。

篇5

关键词 档案行政管理 现行体制 有效反思 优化完善

我国现行档案行政管理体制以“局馆合一”的“集中、分级、分专业”管理方式为主,这样的管理条例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过程中持续了近20年,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已较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现行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和反思,有助于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有助于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长效发展。

一、我国现行档案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体制,是指我国档案及相应工作的开展方式和组织制度,这包括各级各类档案行政机构和业务机构的设置及关系的明确,组织管理方式等内容。档案行政管理是档案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宏观调控和大局管理等基础性的行政作用。档案行政管理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事项纷繁复杂,同时规模极大。近年来,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内在的体制机理缺陷。我国现行档案行政管理体制以“集中、分级、分专业”为主,这将会带来一定的分散管理F象和问题。

(一)“局馆合一”易造成档案局和档案馆的职能混淆

实质上各级档案馆隶属于各级政府或党委,在业务开展层面需接受上级档案局的行政指导。实施“局馆合一”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虽然表面上实现了机构精简,但极容易导致政、事难以区分的混乱职能关系现象。档案局和档案馆两者之间应存在局对馆的业务监管行政作用,但实施“局馆合一”会将各级公共档案馆联合成统一档案管理体系,其虽然能进一步强化档案行政机构的执法地位,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会导致其缺乏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督,同时对自身的长效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局馆合一”不利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效发展

“局馆合一”极容易导致“政事合一”现象。首先,档案局自身的行政职能会弱化,而档案馆自身的事业职能也同样会弱化。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公共服务的基础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档案保管和信息利用服务职能作用,实施“局馆合一”会导致单位内部人员编制、经费拨款等方面存在问题和欠缺,如经费划拨可能会忽略档案保管及修复等专项经费,仅注重行政办公经费的基础保障。同时,“局馆合一”容易导致档案馆实际工作中的官本位思想,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容易模糊自身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定位,削弱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性质,对于行政工作产生了依赖思想,不利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效发展。

二、完善我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局馆分离和政事分离,构建各级档案行政体系

我国现行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是由1993年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形成的,当时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对管理机构的精简,加强党对我国档案事业的统一领导。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优化发展,需要有效实现局馆分离和政事分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于档案行政管理单位进行机构改革,构建各级档案行政体系,明确各级机构的行政职能,有效规避由于“局馆合一”所带来的职能目标混淆、人员配备不明以及经费划拨困难等现实工作问题。通过我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界定和整合,有助于更好地明确档案行政管理各级单位的权限,如档案局及相关管理机关需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档案馆业务单位则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和文化事业单位,需行使公共服务的事业职能,同时接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单位的监督和指导。

(二)强化档案局的行政管理职能

在我国现行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中,由于“局馆合一”导致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存在弱化的问题。档案局作为行政管理主管部门,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资格,这对于引导我国当前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管理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机构管理的实效性,这需要从传统的直接指导向宏观调控层面进行转变,将管理重心置于档案管理事业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监督职能之中。为了实现档案局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这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条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监督条例的完善,从而实现条理化和明确化管理,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时展的变化需求,如针对当前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需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及方法。

(三)强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事业职能

在我国当前现行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中,实现局馆分离和政事分离,其中的重要部分则在于强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事业职能。档案馆作为业务开展部门,承担着档案资料保存和信息利用等具体事项管理工作,作为负责档案资料入库保存的业务部门,需要通过相应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管理流程的完善,有效增强对于档案文件资料的前端控制和整体管理,有效实现文档一体化。以当前政务信息公开这一社会热点为例,档案馆需要强化自身公共服务事业职能,通过文档一体化等措施不断提高档案文件收集、整理、归档、保存以及利用的效率,通过加强档案馆的事业职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

三、结语

就我国现行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而言,由于“局馆合一”的管理机制设置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进行。为了更好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有效实现局馆分离,实现政事工作的分开,在增强档案局行政职能的同时,强化档案馆的事业职能,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专业服务。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21):162.

[2] 蒋国勇.从数字档案馆建设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J].档案学研究,2010(04):21-23.

[3] 高永青,张晓霞.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理论述评――兼论“统一领导、分工管理”体制的合理性[J].云南档案,2012(01):53-57.

[4] 刘亚静.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2

篇6

武汉城市圈建设承载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全省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强力引擎。武汉城市圈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中部重要的发展极,它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武汉市城市圈档案工作应该与整个圈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我们分析、研究和推动武汉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旨在落实湖北省与国家档案局签订的省部协议,促进武汉城市圈档案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强档案工作“两个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圈内城市中心工作和“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一、武汉城市圈档案资源建设的特点

首先,档案资源非常丰富,部分资源占全省比重较大。表现在数量上:城市圈9市市档案馆共有全宗1644个,档案118余万卷、件,资料18余万册。城市圈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有全宗4715个、案卷4441967卷,分别占全省35.04%和36.29%。表现在种类和载体上:城市圈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的档案除了纸质档案以外,涵盖了录音录像影片档案、照片档案、底图、电子档案(磁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平片、卷片)等所有的门类,其中录音录像影片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的磁带、光盘分别占全省22.82%、23.71%、27.78%、26.66%,底图、缩微胶片的平片占全省比重分别高达59.69%、99.96%。

其次,圈内各市档案资源分布存在差异,武汉档案资源占城市圈比重较大。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560434卷、件,接近其他8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总和627800卷、件。其他8市市档案馆馆藏最高的是黄冈116337卷、件,最低的是咸宁54861卷、件,平均馆藏84100卷、件。城市圈其他8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共保存档案171.35万卷、件,保存资料31.34万册。而武汉市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达336.73万卷、件,保存资料44.87万册。分别为其他8市之和的1.97倍和1.43倍。武汉城市圈市辖区(县、市)档案局、馆中,武汉市辖13个区档案局、馆共有档案全宗112个、档案1438152卷件,平均每区档案局、馆有全宗120个、档案110627卷件。武汉市辖区档案馆馆藏全宗平均数比其他8市市档案馆全宗平均数154少34个,但馆藏档案平均数高出其他8市市档案馆26527卷件。武汉档案资源的龙头地位凸显。

第三,圈内城市档案资源区域化融合特征明显,档案资源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历史上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地缘相近,隶属关系的变更、行政区划的调整,形成了档案资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例如:“三线”建设时期武汉的许多厂矿企业就曾经下放到有关城市。又如,据孝感市档案局介绍其馆藏档案中,涉及武汉城市圈内的,已经不属于孝感管辖范围的县、市、区有10个;在孝感市档案馆的全宗汇集中,尚有部分独立成卷的原大冶地委和武汉市委档案。1959年11月至1961年5月孝感还曾经直接合并人武汉市。现实上看,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特别是城市圈“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档案资源共享将更为普遍。

第四,圈内城市档案资源管理进一步细分,档案馆资源日益增长。从管理细分看,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建设得到加强,专业档案管理呈细分趋势,孝感市有学院馆、电信馆和工商银行馆,武汉市也新增房产和国土规划两个部门档案馆。另外,涉民部门产生的专业档案有上升趋势。武汉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按人按户形成的民生档案每年每类均有数万件的增量。2009年度仅武汉城市圈专门、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就保存有档案185.06万卷、件,声像档案7298盘,照片档案106750张,底图217283张,资料37424册。从资源增长看,2009年武汉城市圈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233274卷、件比2008年增加58853卷、件,增长5.0%。2009年比2008年,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增加508l卷、件,但增长幅度很小,仅为0.90%。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同比分别增加15171卷、件,6339卷、件,10401卷、件和15104卷、件,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达到15.0%、13.0%、15.04%和24.6%。

第五,圈内城市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和档案服务网络化进程加快。武汉城市圈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情况良好,圈内城市已加工机读目录7223249条、全文扫描档案6742027幅、图片扫描39103幅,为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打下一定基础。近年来圈内城市先后建立档案门户网站,与相关城市政府网站、省内外档案网站乃至档案系统外涉及民生的信息查询网站联网。如武汉市档案馆将全市80多个涉民部门的联系方式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武汉市档案网站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低保政策、婚姻登记、学籍信息、个人征信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等信息查询网站链接,使得可以上网查询的信息越来越多。

第六,以武汉城市圈局馆长联席会成立为契机,启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项目。2009年11月,武汉城市圈档案局(馆)长联席会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武汉城市圈档案局(馆)长联席会章程》,形成会议纪要,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上已推出了多项举措。利用城市圈档案馆的珍贵档案史料合编《城市圈特藏档案图集》;在武汉档案网站开辟专栏,交流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档案部门工作信息;城市圈档案官网实现互相链接;实现期刊、文件、简报的交流互通;利用档案统计年报数据,形成《武汉城市圈档案工作基本数据汇编》。所有这些都为武汉城市圈档案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打下基础。

二、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的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圈9市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中既是合作伙伴又是共同体,推动档案--资源共享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档案部门的责任。为此,笔者就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提出若干思路。

一是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形成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合作共识。城市

圈9市行政区划不同,隶属关系各异,要想有效地整合档案资源,为城市圈各项工作服务,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和层级体制方面的藩篱,要求圈内各城市档案部门增强大局意识,弘扬协作精神,树立武汉城市圈一盘棋的观念。可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由城市圈档案部门共同推举一个城市档案局(馆)作为牵头单位,召集城市圈九市档案部门沟通协商、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按年度制定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的实施方案。力争每年扎实推进一两个合作项目,在档案资源整台项目落实的过程中摸索规律、创造经验、培养人才。

二是建立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的合作机制。由于城市圈档案同仁的共襄,武汉城市圈档案局(馆)长联席会议制度已经确立,并业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托联席会议制度来推动城市圈档案资源建设合作,无疑是一种好的形式。、城市圈档案资源合作,还必须落实好“省部协议”(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档案局关于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合作协议书),同时争取湖北省档案局对城市圈档案业务合作加强指导,在“省部协议”框架内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经费支持,使城市圈档案业务合作能稳步推进。

三是坚持档案资料收集与档案资源整合并重,丰富城市圈档案资源。档案资源整合从长远看涉及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加强圈内城市档案资源的建设,按照丰富馆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和数字利用的要求,立足本市,因地制宜,做到城市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民生事业覆盖到哪里,档案资源建设就延伸到哪里。第二层面:加强城市圈间档案部门的协作,档案资源整合则应从城市圈档案资源建设整体出发,以建立覆盖城市圈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更好地为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和民生建设服务。近两年,可优先考虑实施五个方面的资源整合:一是馆藏电子文书档案目录;二是馆藏涉及圈内城市的电子档案资料目录;三是2~3个专题电子民生档案数据库;四是展览编研成果的电子版本;五是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现行文件的电子版本。

篇7

创新体制,完善档案资源体系

2007年,南京市浦口区为了理顺国家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改变专业档案多头、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将全区范围内属于国家所有的重要专业档案全部交由区档案馆集中管理,强化服务。浦口区档案局在调研中发现,档案馆中涉及民生的档案只占全部馆藏的24%,而大量分散在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民生档案老百姓却找不到查不到。在此基础上,浦口区起草了“关于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浦口区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党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档案局馆克服阻力,积极调协,以先疏通的先进馆,先需要的先整台,先协调的先联办的原则和方法,从7月开始接收房地产、婚姻、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招标、司法公证、水利工程6大类专业档案8809卷(件)。资源整合的结果是,2008年进馆档案10775卷,2009年进馆25058卷,而此前的2006年这一数字是602卷,馆藏量由lO万卷增加到15万多卷。档案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迎来了更多的利用者,从3年前的600多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1700多人次和2009年的2400多人次。

在浦口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2008年6月,南京市召开了全市档案资源整合推介会,根据《关于开展区县档案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南京市明确了档案资源整合的整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不同管理体制下的档案资源管理新机制,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要求,推广“浦口模式”,分期分批,实行科学的多门类、多元化的档案资源整合,以利于档案资源综合利用。依法确定国家档案资源归属和流向,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行集约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综合档案馆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功能,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尹玉兰局长告诉记者,“浦口模式”是结合南京区县本地实际情况创建的适合本市的档案资源整合的模式,通过对档案资源归属和流向的调整、档案工作机构和利用场所的归并等多种措施,有利于面向百姓,提高服务利用效能,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安全管理,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避免了各自为政和重复投资。这既是对传统管理利用方法的一种改革,同时又是在不同管理体制下,加强档案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创新。

当时他们提出要求,一个区、一个县只能建一座国家综合档案馆,实行分类归档,集中存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经过2年多的努力,全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档案资源归属和流向的调整、档案工作机构和利用场所的归并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使档案资源由过去分散管理和利用转变为集中管理和利用,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建立起“一站式”便民服务的新模式,提高档案资源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利用效能。通过整合,档案馆服务功能增强,不收费的公益性档案服务,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利用。

在创新管理体制整合资源的同时,南京市深化档案建立和保管意识,完善多结构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规范机关档案工作,推动村级建档工作,推动企业、重点项目档案建设,推动民生档案建设,积极接收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自身确无能力处置、但又具有珍贵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

2006年10月,南京市档案局从公安系统接收了160万张已经出现损坏发生霉变的民国时期南京人口户籍卡片和户政卡片,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南京市档案局将民国户籍卡片的抢救工作列为2007年的一项重点任务,在全局馆开展民国户籍卡片录入的业务技术大练兵、大竞赛活动。全局馆干部职工投入到整理抢救工作中,每人每月要完成400张的录入工作,局领导也都利用业余时间录入卡片,并每月抽出一天时间对户籍卡片进行除尘消毒、粘贴照片、编排档号。经过他们2年多的辛苦劳动,这批珍贵的档案已整理完毕,卡片录入完成了130多万条,今年将全部完成,已经具备了开放利用的条件。

“双百查考”,检查别人,也检查自己

2009年11月记者在南京采访时,正值南京市档案局进行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双百查考”,从9月开始持续到12月,由局领导分别带队对60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企业开展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不是新鲜事,“双百查考”却是新做法。这是南京市档案局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检查内容比较笼统、灵活性多、可操作性少及检查标准不统一,检查效果不明显,监管力度受限,从而影响档案资源建设等问题提出的对策。

创新的“双百查考”就是对全市近200家进馆单位的档案工作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分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队伍建设、违法情况和专项内容8个方面28个小项细化、量化至100分进行检查,将同一批次检查的所有单位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并将此得分排序表附在档案执法检查通报后面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公布。2009年是南京市档案局推行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双百查考”活动的第一年,通过打分,成绩与问题一目了然。结果表明,档案执法检查工作统一规范、公开透明,全市档案工作面貌得到改善,进馆单位档案意识明显加强,档案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尹玉兰局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双百查考”针对建档单位的问题是查而有据,同时也是对执法主体的考核,检查对别人也对自己,能看出检查执法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到不到位,一个结果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检查自己,这是执法检查的一项创新内容。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会向被监管单位了解市档案局相关处室前来指导的次数和频率,征求对市档案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结束后,通过存在问题责任分析书,将属于市档案局相关处室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处室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在这次“双百查考”中,尹局长要求牵头的法规宣传处在制发行政执法检查通报的同时,制定本局内部的问题责任分析书,这是历年全市行政执法检查中首次对内部处室进行问题责任分析的细化落实。

检查自己,有力地提升了档案局职

能处室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能,加强了自身建设,从而强化了执法监督。

“双百查考”是南京市档案局强化依法治档、推进档案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自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南京市档案条例》以来,在市档案局的努力下,《南京市档案条例实施细则》、《南京市实物档案管理办法》、《关于依法强化档案管理,维护档案安全,进一步做好档案服务工作的意见》、《南京市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管理办法》、《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档案管理规范》相继出台,档案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为依法治档、依法监管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档案事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细化量化 科学管理靠《规程》

2008年8月,南京市档案局邀请部分档案专家,成立“促进局馆业务工作标准化流程调研课题组”,展开标准化业务规程的编研工作。2009年2月正式出台了《南京市档案馆内部业务工作规程》,这部17000多字的《规程》分为业务程序与要求、业务流程与标示、保障部门与任务、检查考核与评先和附录4个部分。《规程》的出台是为了明确档案馆内部业务处室职能,细化内部业务工作流程,完善业务工作责任制,加强内部业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建设。

尹玉兰局长告诉记者,以前在经济部门工作时时间节点观念很强,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图,容易发现问题,每一道工序都能理清每个环节的责任,形成上下监督、互相支持。到档案部门来后发现,档案馆内部一些职责不够明确、标准不统一,发现问题后都不知道该批评谁。因此她积极主张推行规程化管理,以规范档案馆的业务工作。

《规程》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档案业务工作中,以流程为中心,从整体上确认局馆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目标的最优化,这一创新做法使得档案馆的业务指导、收集整理、档案保管、技术保护、数据管理和档案利用六个方面的工作在《规程》中都有了明确的程序和要求。档案资料的接收、整理、入库、调卷、鉴定划控、虫霉防治、修复、数字化加工、编研等所有的工作环节都有了细致的业务工作流程图、业务工作分解图及处室分工示意图。通过固化业务工作流程、细化业务处室职能、量化检查考核内容,实现了环环相扣、互相监督,业务工作规范畅通。

南京市档案局全力推行《规程》,用制度化的流转程序解决实际业务工作中遭遇的问题。在馆业务工作中他们尝到甜头,理顺了业务处室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处长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现《规程》尚有不够完备的地方,有待在各处室业务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修改完善,并以推进《规程》的全面落实,促进馆内业务工作规范、工作效能提升和服务质量的优化。

篇8

总体情况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为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需要,北京市档案局(馆)在《北京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档案馆“十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档案局馆2004 2008信息化建设要点》中提出了“档案数字化工程”概念,该工程包括三大系统:制作系统、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其中制作系统是指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即:纸质档案、缩微品档案和照片音像档案的数字化,由此拉开了大规模对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序幕。

2001年确立馆藏档案全面数字化的发展战略;

2002年4月起,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面推进。以每年400万页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底,纸质档案数字化累计完成112万卷册、3525万页,占馆藏纸质档案总量的58%,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3500万页预定目标;

2005年底,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系统,实现了接待利用工作从登记检索到调档归卷、复制、审批、统让阅览、打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利用者可登录系统在线检索目录数据并阅览、打印数字化档案;

2007年国家档案局的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试点工作中,分别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需求引导、利用优先”、“三网并进,高效服务”、“确保安全、平衡发展”和“优先存量、注重源头”的数字化工作原则;

2008年针对档案数字化之后成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陈乐人局馆长提出了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加强挂接工作,做到数字化进度与成品利用进度同步的要求,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和成品挂接工作,使档案原件保护和数字档案利用工作进一步强化。技术部门通过案卷级别挂接和文件级别挂接建立了目录条目到电子图片的对应关系,目前已经实现了3000万页档案全文数据在局域网的挂接;

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至“十一五”末,全馆已建立起一套包括纸质、缩微品、照片和音频、视频等各种载体档案在内的数字化加工、存储、利用系统,系统功能更加全面,性能更加稳定。在档案利用大厅,22台计算机、高速的局域网络和先进的档案利用系统搭建起北京市档案馆数字档案利用平台,馆藏全部全宗级目录和案卷级目录、75%文件级目录实现了计算机检索,利用者采用刷卡登录系统的方式,可以在线检索42个数据库的700多万条数据,在线阅览3000万页数字化档案,同时档案馆通过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提供180余万页开放档案的互联网在线阅览。数字档案资源不断丰富,数字档案利用成效凸显,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极大提高,广大利用者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体会到档案数字化成果带来的实惠。

工作目标和原则

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对北京市档案馆而言是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局(馆)党组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不断提出新要求,完善工作意见,确保平稳、有序、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开展数字化工作创造了条件。

(一)“全面数字化”工作目标

“全面数字化”涵盖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要对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着记录北京几百余年历史发展的文字、照片、音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210万卷件,“全面数字化”就是要将这些存储于多种载体上的档案信息全部异质转化为数字档案。

第二,要对每个全宗中的每卷件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

第三,要建立起包括纸质、缩微品、照片、音视频等多种档案载体在内的全套而非单一载体的档案数字化系统。

(二)五项工作原则

1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以纸制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发展阶段为例。

2002年数字化工作启动之初,北京市档案馆采取外包服务形式,指定公司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制作、档案馆负责质量检验。经过两年的探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004年,由馆长总牵头,馆内主要业务处室参与,由信息化主管处室负责总体协调和质量检验,档案事业服务中心负责纸制档案数字化制作。

目前,采取由局(馆)统一管理数字化工作设备,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聘用员工从事数字化制作,档案馆工作人员负责后期质量控制检验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发展,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机制,目前拥有工作人员50余人,各类专业设备百余台,日扫描量2万余页。

2 需求引导、利用优先

为加快数字化工作,我们区分馆藏档案情况,制定了“先目录、后全文”、“先纸质、后其他载体”、“先开放、后控制”、“先历史、后现代”的数字化实施步骤,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利用需求分析,对利用率高的开放档案先行数字化,如:民国社会局、警察局档案等;对尚未开放的档案,从利用需求和利用安全等方面考虑,选择性地进行数字化,如:奥运档案、房产档案等。通过实践,“需求引导、利用优先”的工作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 三网并进,高效服务

北京市档案馆始终把为利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放在首位,逐步建立了分别以互联网、政务网和局域网为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网络服务体系面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面向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馆藏80余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和馆藏180余万页档案数字化原文及1000张数字照片的在线查询服务;面向全市各委、办、局,以政务网为平台,提供馆藏26万行云流余条档案目录“一对一”查询服务;面向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和局馆内部人员,以局域网为平台,提供馆藏全部700万条档案目录和馆藏3000万页档案数字化原文的查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利用需求。

4 确保安全,平衡发展

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始终是北京市档案局(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陈乐人局(馆)长围绕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设施安全、馆室环境安全,筑牢思想、机构、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和应急七道防线的要求,全馆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实施局域网、互联网、政务网物理隔离,对所有上网档案进行二次鉴定,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平衡发展,是在大规模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缩微复制技术的运用,把馆藏中不开放档案制作成缩微品,待其开放后可直接由缩微胶片进行数字转换,两种技术的充分融合,为档案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5 优先存量,注重源头

为了对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我们把数字化重点优先放在馆藏档案上面,也同样注重即将进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通过《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接收办法》和全市档案移交工作会议,提出对移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要求,要求移交单位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抓住机遇,加快建设

篇9

档案工作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革新和创造,必须从观念、理论、体制、科技、环境等各个方面对档案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以促进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档案工作观念创新,就是要确立与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档案观

首先,要树立大局观。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把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作为重点,确立服务的主攻方向,取得服务的主动权?熏使档案部门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库”和“智囊团”。

其次,要树立发展观。要加快档案开放步伐,拓宽档案利用渠道,改善档案馆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集聚辐射功能,使各种档案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档案工作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要把档案工作融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树立效益观。转变档案工作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求效益的观念,要优化馆藏,把好接收、征集关口,缩短重要档案在机关保存的时间,提前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要加强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寄存中心等机构建设,为不断扩大的档案整理和档案代存代管等市场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档案工作理论创新,就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档案理论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继承和发展结合,在选择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当前,要抓紧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档案行政管理研究向档案法制化管理研究转变。随着《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以此为中心的档案法规体系正趋完善。以法制手段规范档案事业建设,是档案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二是从研究档案室向研究档案馆转变。近年来档案馆丰富的创新实践为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如档案馆功能的开发,接收、征集档案内容和做法上的突破,鉴定工作的进展,现行文件阅览窗口的开设等,都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三是从实体管理研究向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转变。档案目录中心的构建、档案网络的运行等,是进行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档案信息开发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用户的特征、类型、层次、需求等应该成为档案理论研究的新内容。四是从研究手工操作向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转变。随着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原来人工完成的档案从产生到管理的诸环节,已由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来完成或辅助完成。五是从单纯研究档案工作内在联系向研究档案工作与社会联系转变。“跳出档案看档案”,档案与文化、档案与经济、档案与信息、档案与社会、历史、人生的关系等,都应成为档案理论研究的领域。

档案工作体制创新,就是要完善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档案工作体制

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档案局、国家综合档案馆合一的工作体制,这有利于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有效地为居于主体地位的档案馆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要建立法制统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综合规划,监督协调,社会服务等职能,坚决维护各级档案局的行政和执法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导作用,同时进一步调动部门管理档案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建立中心档案馆体制,即以综合档案馆为中心档案馆,专门和部门档案馆为分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渠道基本不变,或由中心档案馆投入部分智力、技术、设施共建,分馆在业务上受中心档案馆的管理和指导,使档案资源的收集、流向、配置和开发利用更趋科学。可以实行三个“一体化”管理。一是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把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前移到文件形成的阶段。二是同一区域的机关档案文件一体化管理,建立联合的档案文件中心。三是有条件的在企事业单位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一体化管理。

档案工作科技创新,就是要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推进作用

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量。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档案基础工作发展。在信息时代,档案部门的功能将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随着政府各部门的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各种数据库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电子政府将建立电子文件数据中心,作为电子政府系统重要环节的数字档案馆,需要利用网络组织管理政务信息,提供信息检索,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档案机构应该成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和利用的中心。档案信息化为档案资源的“重组”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鉴定工作,进行“第二次建档”,以优化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要加快档案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促进档案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档案工作科技含量。要建立和健全政府对档案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有效动员和整合档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档案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档案科技创新的优势。借助“外脑”是实现档案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可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开展档案科技成果评定活动,建立社会化的档案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而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档案科技研究中心可以建立为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的人才数据库,利用先进人力资源和技术设施组织研发档案科技新成果。

要保证档案工作创新的有效开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档案局要承担起档案工作创新的总体规划、法规研究、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资金保证等工作。当前,在加强对档案工作创新的组织领导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理清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路

在档案设施上,要重点加强档案馆建设。档案馆是主体,档案室是基础,缺一不可,互相依存。进入新世纪,档案工作应以开发利用为中心,而开放利用的中心又在综合档案馆,所以当前要把档案馆设施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解决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的统一。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理顺的重要问题,不然投入越大问题越多。如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格式不统一,给数据迁移、信息共享造成很大障碍。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整合和规划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数据库标准格式建设方案并得到批准,下一步要抓紧完成标准格式规范的起草工作,争取早日出台。

在档案资源建设中,要重点抓好档案鉴定工作,同时加强档案资源整合。不解决鉴定问题,整合起来的档案信息或者没有利用价值,或者不能对外提供利用。要树立鉴定第一的思想。档案部门要充实一些经济、金融和管理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全面掌握档案的价值,慎重对待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档案的开放;还可以组织社会专家进行档案鉴定的攻关。在抓好鉴定的同时,资源整合也要抓好。在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的社会档案资源也管起来。可以采取在档案馆中增设名人档案室等措施,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

在档案科技研究中,要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工作中的急、难问题,同时加强对长远问题的研究。对上海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科技规划要明确,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要抓住当前档案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集中攻关。如档案条形码管理等。三是科研要有先导性。例如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问题,要根据上海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要介入文件管理的源头,制定文档一体化的管理规范。四是要把档案目录信息化特别是专题目录信息化作为大事抓好。五是搞好档案实体数字化,注重档案实体保护现代技术研究,加强对声像档案的资源整合和数字化工作,建好多媒体档案数据库。

要在服务中加强档案指导和监督工作

档案局要为档案馆服务。档案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档案馆工作,档案馆是档案工作的实体、载体、主体。档案馆是档案的最终归宿,国家档案资源、社会档案资源最终都要进档案馆。档案馆的馆藏内容和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要求档案局发挥行政指导和监督作用,为保障档案馆的工作服务。如对重大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就是为保证这部分档案的进馆。正因为档案有现实的利用价值,所以档案馆工作能够出亮点,而档案馆出成绩可以提升档案工作整体的地位和影响。

档案局也要为档案室服务。一是法制和政策服务。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领导讲话要让每个档案工作者都了解和掌握,要编写这方面的宣传品,以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二是培训服务。要分析档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确定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制订计划。培训服务可以和当前的档案工作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三是典型示范服务。通过宣传典型来交流经验和各类信息。四是执法检查服务。执法是刚性的,服务是柔性的,要把执法的刚性和服务的柔性结合起来。执法不仅仅是去找问题,主要是为解决问题。可以开展执法前服务,出一些题目让大家自查,把问题在执法前解决掉,化刚为柔。还有执法后服务,如果发现档案整理有问题,可以授权咨询中心代为整理,制度不完善的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五是凝聚力服务。要形成档案工作网络,加强彼此的交流,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篇10

建政只有十几年的浦东新区,档案工作为什么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绩?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各位专家――

张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浦东新区档案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年5月,浦东新区档案局局长钱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今年5月,新区档案局又被评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章)获得者。档案工作取得如此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创新、宗旨明确。新区档案局树立“后台工作、前台意识、窗口形象”的工作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档案工作独有价值,实践为浦东开发建设提供资政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各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提供业务服务的宗旨。

二是体制创新、服务职能拓展。浦东新区对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创立了新的档案管理体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增强服务效能。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齐头并进,经济工作发展到了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了哪里。

三是强化资源建设、基础扎实。为了更好地服务各项工作,新区档案局非常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广泛收集档案,对大量的档案进行缩微和数字化处理,基础工作扎实。

四是领导班子强、队伍有朝气。新区档案管理体制整合以来,档案工作成效明显,班子执政能力、队伍精神面貌、职工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变化。正如区委领导对新区档案工作评价的那样:“班子有干劲,整合有成果,队伍有朝气,业务有创新,服务有提升,大局有作为。”

贺真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浦东新区档案新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政只有十几年的浦东新区在档案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绩,令档案界瞩目,凸现了浦东人进行体制创新的智慧与魄力。

机构是管理体制的依托,机构形式决定着管理职责。在信息种类与规模激增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众人整合信息资源的企盼中,综合档案机构、专业档案机构竞相发展、壮大的结果,却与这整合的形势相背离。浦东新区抓住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三合一”的档案管理机构。新机构拥有的“向心力”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铺平了道路。无独有偶,这种以机构整合促进资源整合的尝试,成为近年来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最响亮的和声。广东顺德、深圳市、安徽和县也都进行了些类整合……,这些向我们昭示着档案机构整合的新趋势。

机构形式与管理效果相辅相成,决定着管理成本与效益;浦东新区档案机构整合以后,馆藏档案信息的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展、档案队伍壮大,通过统一管理,形成了“大档案”的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优化结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并进而形成了新区“大文化、大档案、大服务”的氛围。

王向明 (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浦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档案工作的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革是我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浦东改革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创新”和“整合”。

先说“创新”。浦东的创新有三方面,一是体制创新。浦东新区的改革建立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体制,这一模式为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二是功能创新。浦东新区档案馆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其社会功能,实现了国家档案局提出的综合档案馆“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三是服务创新。“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各项举措尤其可圈可点。

再说“整合”,浦东新区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整合”,是对体制、职能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全面整合。我国档案界对档案资源整合的时论由来已久,但由于档案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掣肘,有关实践往往局限于综合档案馆内的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根本谈不上对某一区域性档案资源的整体组合。浦东新区的改革建立了“三合一”的管理体制,走出了体制整合、资源共享的新路。

潘玉民 (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

档案资源建设始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旋律。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无疑是信息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档案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档案形成利用的实际把握档案资源的流向,如何在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中妥善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人为本地创新现有的体制机制,就成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从目前综合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建设来看,如果仅有党政机关的档案,而没有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档案,那是畸形的资源;如果仅有城市管理的档案,而没有城市规划建设的档案,那是短腿的资源;如果仅有的档案,没有经济活动和人居资源的档案,那是割裂式的资源。针对畸形的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全面发展;针对短腿的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协调发展;针对割裂式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可持续发展。

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才能统筹好一个地区的国家档案资源,切实转变档案资源条块管理所带来的成本高、效率低、利用不便的弊端;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才能使综合档案馆名实相符,达到馆藏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充分提升档案服务的综合能力;也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档案工作才能紧跟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可以说,浦东新区对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为新时期我国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潘积仁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研究馆员)

雄伟的建筑、超一流的设施、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管理,浦东新区档案馆已跻身于全国一流档案馆之列。如果说建筑、设施有赖于经济的强力支撑而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话,那么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却不是仅靠经济支撑就能办到的。浦东建区不过16年,档案馆就拥有180多万卷档案,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常规的速度,而超常规的速度有赖于超常规的思维。所谓“超常规”,就是打破原来基本上只接收文书档案的“常规”,实现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的有效整合。

浦东新区整合档案资源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资源才能有作为。以前我们说有作为才能又地位,这是非常正确。但怎么才能有作为?除了主观因素外,必须拥有资源。当今社会,谁拥有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档案部门要想有所作为,想赢得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必须在掌控资源、丰富和整合资源上下功夫。

二是资源整合要有正确的思路。资源整合不是无原则的、主观随意的整合,而是要本着既方便形成单位,又利于社会利用的原则。整合的着眼点或者说主渠道恐怕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实际上,仅党政机关形成的各种专门档案就不下百种,有必要将其中那些与公众有关、且具有社会利用价值的集中到档案馆,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档案都集中到综合档案馆,譬如在职干部档案、金融档案、医保和社保档案等等,这些档案分别是相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到档案馆或许会给相关工作带来麻烦。

三是要从根上理顺管理体制。要实施资源整合,必然解决档案管理体制、国家馆网布局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部门利益,因此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有必要从宏观上进行设计和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当然处于变革时期,不排除甚至应鼓励地方进行大胆的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但要在全国推行,还是要上升为国家政策甚至是法律,不然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产生副作用。

马淑桂 (中央档案馆技术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