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基础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教育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教育基础

篇1

关键词:NCLB强化计划:改革;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造力的界定

创造力这个概念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概念。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创造力这个概念出现开始到现在,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各有千秋,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有的则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强调创造的过程,有的重视创造结果。这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创造力的一些本质特征。

我们所研究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地培养实际上研究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样的创造力思维是作为一种生物心理现象而存在的,因而我们这里的定义就采用在心理学方面得到公认的解释,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力的心理成分及测量: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发散生成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力地高低)、远距离联想能力、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形象、兴趣广泛、独立性等等。

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

我国的基础教育做的可谓是扎扎实实,当然我国应试教育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多届奥林匹克竞赛上我们中国的中小学生可谓吃尽风头,但是在全球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却几乎看不到我们中国人的影子。我看这就是与创造力有关了。我国也注意到教育兴国的重大意义,开始抛弃先前的“应试教育”,而开展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的灵魂即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下面我们具体谈一下,创造力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时代意义呐?

从宏观方面来说,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源泉。现在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经济时代。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依靠新的发现、发明、探究和创造,其核心在于创新。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就无法屹立于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民族之林。

从微观方面来说,创造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三维的,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教育而是训练,对动物进行长期的训练以后动物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创造力却不是动物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会有创造的潜力。人类的创造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创造。特殊才能指的是像科学家,发明家等做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这些成果都具有首创性和社会价值;自我实现的创造每个人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却对本人有新的价值的创造活动。例如儿童的创作画、有创意的习作、独特的解题方式、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设想等。

三、怎样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从两方面来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措施。第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我们先前在创造力的定义中就提到了,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较为综合的能力,这种创造力的提高是由多方面原因构成的,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有先天的遗传还有后天的培养,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遗传因素,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

(一)基础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形成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完全是进行所谓的“填鸭式”的教育。学教师进行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只能称之为“训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束缚学生的思想,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他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缺少了应有的好奇和求知的热情。在这种学生都懒得去思考的情况下,在谈创造力思维的培养等无疑是纸上谈兵。因而培养学生对未知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的起点。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以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

收敛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是从多个来源材料中探求同一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主要包含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等基础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使人的思维条理化、逻辑化、严密化。

(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以个人具有的整体知识为依据,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直接进行领悟和认知。相比发散思维等来说,这种思维可以看成是以感觉或直觉为基础的非逻辑思维。例如苯环的发现过程就是直觉思维的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直觉。随时记下突然出现的各种新年头,并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让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做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们看到古代“尊师重道”的观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来说是桎梏,我们现在素质教育就已经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尊重学生,试图以平等的朋友形象出现,只有达到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才能有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这样思维没有了。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解脱了束缚,发表个人的见解从而产生了创造性思维,形成了创造力。在这个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尽量创造一种自由的,积极地,鼓励的外在氛围,在创造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整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16-01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学好数学,可以为学生打好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深层次的各学科学习提供计算和思考工具,数学被誉为脑力的体操,十分的锻炼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数学往往成为很多孩子头疼的学科,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是很多学生的共识,数学的偏科严重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学习深造。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加强创新教育也就势在必行了,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和解决。" [1]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思路,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老师转换角色,具备创新的精神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课本中的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传达到学生的脑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模式,因此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课堂的绝对主导,通过讲课灌输给学生知识点,学生一直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少自己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有互动,也往往是简单的提问,仍然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勇于创新,转变思路。

首先教师需要改变整堂课都引领者学生思路的教学方法,学会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被动的听讲,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初中数学的等比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向学生提问,古代的希腊博物学家能够很精确的测量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请同学们用数学的思维想想测量金字塔的方法,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思索,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精确地的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需要多大的局限性,没有米尺,没有激光,没有飞机,如果他们的思路没有指向等比关系的方面,老师就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用一个点表示太阳,再画两条线表示金字塔和参考物,从而构建出一个等比的三角形,给学生做出提示,从而引导他们想到通过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间接地算出高度,这样也就给学生引导出了三角形的等比关系,让他们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威力,也在侧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创新思考提供氛围

传统的观念是严师出高徒,本意是老师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变成了老师对学生越严厉,学生的成绩越好,教师对学生态度严厉,不假以辞色,当然会让学生害怕,从而下意识的服从管教,然而这样的教学思路和创新教育往往是矛盾的,严厉的态度,造成学生在老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失去自己的思想,创新用从何谈起呢?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学生更加融洽的相处,有什么决定,通过民主商讨的形式决定,这样学生信赖老师,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大胆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创新需要大胆的质疑前人的经验知识,质疑的勇气和能力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3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

数学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思维要求,数学思维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数学训练而形成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很多的学生往往一道题老师讲过之后就会恍然大悟,但换一个类似的题型,或者是采用相同思路的题时,往往又变得茫然失措,不知该怎样下手。数学的综合性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一道大题包含了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缺少基本的数学思维,不能够采用合理的思路去分析判断题意和要求,便会彻底迷失在题目里面,针对这情况,老师不应该单存的归结为学生的头脑不适合学数学或者基础不扎实等因素,而应该试着去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数学思维。常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数学思路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例如在初中数学的平面几何证明题中,常见的形式是给出规定的条件,让你去证明某一个要求,学生一般可以根据几何定理,一步步的寻找条件,给出证明,而老师可以反其意而行之,告诉学生要证明的条件成立,需要补充那些确实的条件,这样有意识的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找到自己的做题思路。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是需要问题的学科,哥德巴赫之所以是出名的数学家,不是因为他解决了多么重要的问题,而是因为他提出了那至今无人能解的猜想,数学中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要,根据学过的知识,利用逻辑推理,从而提出更进一步的猜想,这是数学进步的基本方法,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2]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可以故意使用一些比较费力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寻早,是否存在更为简便的方法,实际上,很多的学生乐于不断地寻找简便方法,把老师比下去,在寻找这些简便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不知觉得具备了创新意识。

5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我们的国家要想实现繁荣和复兴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明天,因此在中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注意进行创新教育,十分的必要,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平等的沟通环境,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不断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057―01

“交际能力”最初是针对母语的学习提出来的,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和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深入,此概念便引到了英语教学之中。如果按照对母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来要求外语教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一、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际能力作为与语言能力相对应的概念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是指恰当地使用语言知识获取或表达信息的能力。要了解交际能力,必须先来了解这一概念产生的缘由。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划分了语言的能力与行为的区别:语言能力是说话人大脑中所隐含的语言知识,是一个系统的语言规则的综合;而语言行为则是说话人实际语言运用的反应,是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语言的同质性,即通过转换生成语法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普遍性的解释。

交际能力包括语法、社交、话语、策略等方面的能力,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语言教学并不反对语法教学。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交际能力有三个互相联系但又有不同侧重点的平面,分别反映了语言教学中的不同方法。

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的教学目的

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为交际教学提供了目标。在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内容和层次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定,提倡培养运用英语于实践的能力或为实际交际打好基础。哈默认为,学生的英语知识是有限的,这并不意谓着他不能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非常有效的交际。很显然,水平越低,使用语言的完善程度就越差。但至少我们可以期望他为交际而使用英语。语言不只是一个抽象系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之变得真实。由此可见,即使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学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文化对于语言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阅读材料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跨文化的内容,而多数学习者只是通过仅有的语言知识来对文章进行表面的理解,至于深层次的含义根本无法理解,这样往往就会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可以多从跨文化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语言习得中的“移情”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较为复杂和艰苦的,由于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首先就要从干涉心理过程着手,克服一些消极的阅读心理,培养阅读的积极性、目的性和跨文化性,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2.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专家做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

篇4

一、有关水的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感教育

高中《生物》(必修本)的大多数章节都涉及水的内容,在进行这些章节教学时要尽量联系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如在《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水是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内容,同时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知道水是生命的本源,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接着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数据,展示水资源的危机。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世界排名第88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40多个被列为水荒城市。全国城市每天缺水2000多万吨,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近千亿元,农业每年缺水此外还有8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天津和上海市早有专家发出地面逐年下降的惊呼。

通过这些数据,学生会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现状有确切的了解,摒弃原来那种认为水资源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的盲目乐观心理,意识到缺水而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受阻和困扰人们生活的严重程度。有了这些危机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自觉地节约用水,爱惜水资源。

二、在生物资源的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感教育

高中《生物》(必修本)《生物与环境》这一章中说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富丰,还有其他教科书如《地理》、《自然》中都这样描述,这往往使学生为我国“地大物博”感到自豪,形成一种盲目的优越心理。其实,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当贫乏,特别是生物资源。在“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列表形式,把有关中国与世界森林、草原等人均水平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如用下表比较中国、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有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

上表清楚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人均总体状况,体现植物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危机。通过对比,学生了解我国植物资源的现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危机感。

还可以列举森林、草原等植被被破坏后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危机感。由于植被的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第二次荒漠化、沙化土壤检测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9%,沙化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这些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植被破坏还引发大量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82.37万平方公里。

通过这些现象,学生对危机程度的感触加深,从而意识到生物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爱惜现有资源,保护现有资源,把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作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三、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强化生态危机感教育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保护环境就意味着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力求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和得以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环境提供给我们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竭泽而渔。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开展调查活动,或者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危机感教育。比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除了禁止乱砍滥伐外,还有那些做法需要注意?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有的学生提出要有计划地科学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有的学生结合经济的发展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灌木林、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有的学生认为保护森林植被重要的还应防止森林火灾,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等。针对防止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毁草开荒等的破坏,设计开展“如何保护草原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际调研,不但了解草原植被破坏的实际现状,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而且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合理放牧、禁止乱采滥挖、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兴修草原水利等方法和措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面临的严峻考验,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环境危机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投入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

篇5

关键词:初中学生 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 

        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那些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把学习外语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学前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而兴趣高涨。②在学习字母、音标、单词的阶段,由于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超前意识破坏了心理平衡的状态,会导致兴趣下降。③在学会了一些基本句型后,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又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④在进入学习基本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多,严谨,要求精雕细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而使兴趣下降。⑤到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产生的结果,如希望了解异国文化等,兴趣又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去争取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导“趣”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知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一特点,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奠定基础。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特点之一就是缺乏语言应用和习得环境,尤其是边远地区,英语学习主要在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 “Jim’s father is a teac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高效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就感,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语言学习。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视觉识记效果较好)、听觉型(听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视觉型(动觉识记效果较好)、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效果最好)。实验研究证明:只听能记住 60%;只看能记住 70%;看听说结合能记住 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护“趣” 

篇6

一、抓住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段

在农村中学,学生七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这时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最高的。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时候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经常会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教师都要耐心、细致的回答,把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严重。教师如果一味的批评学生,凡事都以高压姿态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由怕引发到对所教课程的厌恶、憎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学习兴趣了,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因为成绩的好坏,评价的标准就有差异,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同时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才有兴趣,进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一个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爱屋及乌,才会喜欢他所教的科目。这样才会教好英语。

三、寓教于乐

新目标英语新教材内容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有效。

1.运用实物。在教单词、句型等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和实物联系起来,学生兴趣一定会很高,从而达到生动形象、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单词pen、pencil、ruler等表示学习用具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随时运用学生所带的这些东西。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上课之前制作实物,或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训练,效果更好。再如,进行有关颜色的单词教学时,教师可带一些颜料或几本美术课本,指着每一种颜色进行教学,学生从音、形、义多方面感知、理解和记忆,就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

2.创设情景。新教材是以“交际应用”为目的进行编写的,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运用情景会话,把书上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学生亲自体验情景,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交际应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利用简笔画。简笔画简单、实用,也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无论是在新单词、新句型的教学中,还是复习旧单词、讲解课文都可以运用简笔画。其优点在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一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4.课堂小游戏。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种方法,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有趣。这种方法,学生都会积极参加,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自由学习和锻炼,增强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口语交际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正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种教学专题研讨会、教育专家交流会上,迅速成为教育界的又一个热词。那么,英语核心素养具体指的又是什么呢?素养,首先应当建立在能力之上,它需要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其次,在认知的基础上,延伸出基于个人理解与判断趋向的一种审美与观点;最后,深化并升华为一个大方向,即宏观角度上的态度。因此,基于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教师应当从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文化认知、情感道德、价值审美这五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基础知识――以教材为核心

基础知识是学生英语素养的最根本所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首先应当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这就需要以教材为核心。以牛津初中英语为例,每一个单元的前半部分都设置了三个基础模块,分别是“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它们分别从单元主题、情境对话、词汇学习、语法学习来展开整个单元的学习。因此,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是:文化主题、口语交际、单词词组、句式表达、语言语法,教师应对此逐一开展教学。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第一单元This is me!,学生要掌握:用英语和别人打招呼、用英语介绍自己、学习描述人的方式、用英语介绍自己或他人、name是可数名词、名字与姓氏的英语表达方式、词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be good at”“over there”,自我介绍的句型、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固定词组be born、一般现在时的含义、一般现在时中谓语动词的形式等内容。这些零散又细碎的知识点分布于教材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逐一挑出来为学生讲解,然后帮助学生整合并完成整个单元的最后模块Task,用英语短文进行自我介绍。因此,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知识时,教师要紧紧以教材为核心。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参考教学要求和大纲,梳理出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中的知识点。

二、方法技能――以解题为手段

方法技能是指学生在接触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实践英语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更直白地讲,方法技能是指学生在以教材为核心的学习基础上,掌握诸多英语知识后,如何将其合理地应用。这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解题”来强化训练学生了。从牛津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来看,基本语法包括:名词、代词、数词、介词、介词短语、连词、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冠词、动词(情态动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这些知识点都会在学生的日常练习题及考试卷中以各种题型出现,而是否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就成为学生解题效率高低的关键。比如英文写作,学生是否懂得通过灵活转变句型可使文章不局限于单一简单的陈述句上。比如阅读理解,学生是否懂得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快速地捕捉到阅读文章的主题思想等,这些都是学生英语方法技能的表现。

三、文化认知――以宣讲为方式

文化认知是指英语核心素养中对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的一种认识与了解,这属于渗透于教材内容选择之中的“软技能”,因此,教师要以宣讲方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住”这个领域里,牛津初中英语中的7A Unit 5 Going Shopping、7B Unit 1 Dream Homes、7B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这几个单元分别从西方国家的街区环境、城市设施、购物环境、商店名称、城市变化、房间名称与功能、家具名称等来说明“居住”这个话题,如在讲到街区的表达方式时,我们习惯由大到小地按照省份城市区域街道门牌号这种方式来表达,而西方国家则习惯由小到大地按照门牌号街道区域城市州名/省会这种方式来表达,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常常通过文章中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教师要将它们点出来,以宣讲方式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比如“旅游”这个话题,牛津初中英语中的8A Unit 3 A Day Out、8B Unit 2 Travelling、9B Unit 3 Asia,这几个单元分别介绍了西方国家名称、首都、重要景点、旅游相关活动、世界公园、主题公园等,这些都是丰富学生外国文化认知、开拓眼界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同理论推、同题延伸等方式给学生介绍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情感道德――以情境为背景

情感道德是指英语核心素养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等意识流层面的一种感情,比如认同、赞同、接受、否定、抵制、反对、中立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时可以以情境为背景来设定。以牛津初中英语9A第三单元Teenage problems为例,这个单元介绍了青少年中比较普遍且容易出现的问题,在Reading里讲到:主人公Millie抱怨每天都要完成非常多的家庭作业,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投放于自己的爱好上;另一位主人公Simon是一个足球的狂热分子,每天都会在足球上花费大量时间,他目前对自己的这种热爱产生了一点怀疑与犹豫。很显然,这两位主人公的做法都是比较“极端”的,一个过度学习,一个过度娱乐,他们没有平衡好学习与放松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邀请不同的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分别扮演两位主人公及其父母,还有专家,就这两种情况分别从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两种不同理念来讨论。如果是中式教育,教育家会提出什么建议;如果是西式教育,教育家会提出什么建议,等等。情感道德是一种比较“虚”的东西,教师要触碰到学生的心理,从而进行正确地引导与点拨,而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因此,以情境为背景的情感道德教育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五、价值审美――以话题为探究

价值审美与情感道德一样,同属于英语核心素养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等意识层面的一种感情,它与情感道德对比起来,更多了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认同的原因是审美,反对的理由又是审美,等等,它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表达态度,而是让学生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想法,因此,教师要以话题探究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引导。以牛津初中英语8A第二单元Travelling为例,这个单元讲的是“旅游”这一话题。我们所知道的现状是:中国人出游一般都会在法定节假日时,因此在特定节假日里,各种景区总是人满为患。西方人出游时间则不固定,类似于中国人的这种情况较少。再者,中国人出游多是拍照并发朋友圈,西方人则强调出游时与亲人、朋友的相聚感,等等。在这个话题下,中西方有很多不同,教师可以抛出各种话题让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中关注中西方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旅游”的看法。当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就是价值审美的一个积累与培养过程,学生不再停留在“听说”,而是朝着“我认为”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价值审美的培养,并不是虚无空泛的,它体现在具体的事件和话题之中,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来“抛砖引玉”。

如果给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一个大方向的说辞,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它贯穿并表现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行为的一种意识指导与责任趋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初中英语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文化认知、情感道德、价值审美这五个方面加强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其内心受到触动与熏陶,从而在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情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20-01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本语言,尽可能地挖掘作品中蕴藏的人类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激感、丰富情感、释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场所。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体察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萧乾《枣核》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张犁耙耕耘在荒芜的心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寄情于景,寓理于事

在情景创设中获得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开讲前,教师在教室正中挂上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录音机播放着哀乐,辅之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这些悲痛哀伤的氛围,强烈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置身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行列,沿着文情的轨迹阅读课文,体验了沉痛哀悼、无限怀念的深切感情,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写作特色。再如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教师可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的照片,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很好的将这种情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心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四、“言为心声”,以情感人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篇9

关键词:兴趣;英语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这种唯我独尊,远离学生的教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利,效果不佳。我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兴趣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作为老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这样他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有兴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好英语,学好英语的基础。

二、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

最新改版的初中英语新教材(JEFC)内容大都是真实的、自然的交际情景,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复习(Reve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i)、练习(Practice)、和巩固(Consolidation)五个教学环节,让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效。

a.利用实物。在教单词、句型的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跟实物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达到生动形象之效果。如:教单词apple,orange,pencil,dask等时,教师可以准备实际的物品或随时指出这些东西。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实物,或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生运用自己制作品进行训练,效果更佳。比如在教有关颜色的单词时,教师可带一盒颜料或多种彩纸,在一张白纸上教一个单词就填一小块颜色或贴上一张彩纸,这样学生从音、形、意多方面感知、理解和速记,轻松又有效。

b.创设情景。新教材是以"语言交际为原则"编写的。其本身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情景会话和描述。如果我们把书本上面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三册的现在完成时态时,可先叫一个学生:"Please close the door."学生走过去关门,老师问全班同学:"Wha tis doing?"学生回答:"he is closing the door."关好门后,再问:"What has he door?"然而启发学生回答:"He has close the door."紧接着把这两句话写在黑版上,并带读。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再举例,让一个女生擦掉黑版上的字迹,同时问她:

"Wha tare you doing?""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擦掉字以后问:"What have you done?"并帮助她回答:"I havec leaned the blackboard"。同学们跟着复述,教师板书这两句话,并给出现在完成时的主要用法之一表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构成形式;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p.p),如此旧句型引出新句型,旧时态过渡到新时态,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陌生和突然,很快就接受。

c.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极有趣的一种教学工具。有人说一幅画值千字,这一说法恰到好处的表明了简笔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引出新单词,提出新句型,操练句型,复习旧句型,还是讲解课文都可以运用简笔画。简笔画的优点在于可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一同分析、讨论简笔画的进程中,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课堂小游戏。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初一教材中经常做的"Polly says"游戏就很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在巩固初二的第31课时,就可以依课文内容要求六名同学上台表演,其它同学竞猜"Who has eraser?"通过这种既有主角,又有全班同学参与的游戏,不但使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更能在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

篇10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E-Learning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