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思想保守;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也是我国目前的治国方针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通过选取农村教育典型地区,对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所辖部分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对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一、教育现状

(一)宏观环境现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二)汤峪镇义务教育现状。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调研活动对关上村、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进行了深入走访。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关上村是汤峪镇发展较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则距离镇子较远,位于峪口深处,交通十分闭塞。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

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1)历史原因。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 ,思想水平落后保守。(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汤峪镇大部分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主要表现在:①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②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二)主观原因。(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到可以外出打工的年龄,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学校混到16、17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政策建议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1)经济发展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汤峪镇有远大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然景光秀丽,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本,在引进更多投资,把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当地的经济。(2)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动力。需要从加强村民的思想意识方面着手,着重把好教育这一关,从小孩抓起。(3)政府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4)社会力量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5)提高教师水平,才能办好农村义务教育。(6)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真正落实“九年义务教育”。(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篇2

【关键词】义务教育 现状问题 出路分析

我们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四川经济形势均得以比较欣欣向荣的发展。义务教育也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也存有严重的不平衡。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有从低类水平上升至高类水平的,也有中类水平下降至低类水平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发展义务教育极为重要,现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现状、问题谈几点矫正的策略,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充分发展。

一、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设施的优化

在我们四川,农村教育应当就是整个教育的半个天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子弟逐步涌向城镇或城市学校,涌向教学设施相当优化的学校。这样的情形致使整个教育结构的不均衡,一方面城市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可能承受多生源的巨大压力,高学额的班级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将逐步趋向于萎缩,形成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作为政府乃至整个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多向农村倾斜,尤其在现代技术条件上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高额度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是一个相当利好的地方。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应当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算不上是优质的教育,相对于城镇和城市学生而言,更算不上就是受到了均衡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发展不甚理想。但我们所必须建议的是,我们的政府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局出发,让整个农村的教育设施得以充分的优化,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偌大的省份,还有许多山区的农村,那里还可以说是穷地方在办着相当穷的教育。这里寄希望于相关领导,优先对他们进行投入,发动相关慈善机构,办起慈善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二、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人员的优化

应当可以肯定,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人员业已开始得以充分的专业化的发展,一般老师的专业化水准得以比较充分甚至是比较普遍的提升。这在我们这些90后的所有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之人所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但我们也时常听到父辈谈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必须这样去思考,当今一般农村教学人员的素质是否就是我们所感到的那样的优化?与相关城镇和城市教师队伍是否就不存有一定距离,或者就是一些小小的差异?从不少农村孩子涌进城镇,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城镇和城市学习就学,我们就完全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我们以往所就读的学校老师看,他们有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热心,但往往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在上小学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可以说是那样的寥寥无几,现在想来,我们所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老师都是在教学的课堂上把我们当作瓶瓶罐罐去那样的强灌着,课余就是让我们无休止且又十分机械地训练着他们所布置的作业,我们是那样的从早到晚,有时还需要“披星戴月”地熬上个大晚甚至就有可能是个半夜时分,这从我们许多学弟学妹们的叫苦不迭上也还可以能够略知一二。对此,我们应当大声疾呼的是:老师的用心不能再这样良苦,自己要更换理念,自己要改进方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十分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相关的支教性的尝试,以一定的手段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的脱产培训,以此,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质量的优化

应当说,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是不能令人欣慰的。我们这些升入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好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的学生,都是以一定的高分或者就是比较绝对的高分升入高一级中学进行学习的。在高中阶段的整个三年中,我们感到学习活动的能力远不如城镇或城市初中毕业的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见识相当浅陋,社会阅历也并非就是那样的丰富。为什么呈现如此之多的不良,也许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关注校外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所引起的。我们在高中的三年中,一些充满兴趣的活动大都是城镇学校学生所把持着,因为一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力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在高中的三年就如同无臂的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以文化成绩来考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应当以比较综合考量的方式去考核学校,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可以这样说,在文化成绩上我们应当感恩我们的老师。但在其他相关综合素质上对我们的老师就不敢恭维了,但我们不会记恨,因为我们的老师也有他们的难处。可我们不期望让我们的不幸在我们的学弟学妹身上去延续。

篇3

一、 县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略阳县地处汉中市西缘,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2.15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7元,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园)9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制学校3所、各级各类小学74所、幼儿园8所,教职工1986人。在校学生26344人,其中普高学生2486人,职高学生2600人,初中学生7290人,小学生10648人,学前幼儿教育在校学生3320人。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9年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

二、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及运行情况

按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政策规定,从2009年春季起,小学每生每年免杂费国家补助公用经费300元、取暖费50元,县级配套25元,合计375元/生/年,初中免杂费国家补助公用经费500元、取暖费50元,县级配套45元,合计595元/生/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人均相差220元。目前,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经费运行情况来看,初中学校的公用经费基本上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但农村小学公用经费明显不足,特别是100人左右的农村小学经费异常吃紧,影响学校正常工作。近日,我们深入到县域仙台坝乡、马蹄湾乡、白雀寺乡等五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运行情况,真切感受到,新机制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气象,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发展的新问题。

以仙台坝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距县城48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也是全乡唯一一所学校,属县级一类贫困地区小学。2009年,在校学生106人,按“人头”全年可用经费39750元,实际全年安排经费47751元(其中结余安排8000元)。2009年经费支出款项为:社会保障缴费(校方责任险)1060.00元,办公费16507.56元;印刷费843.50元;电费3678.05;邮电费1656.00元;取暖费2025.00元;交通费(灾后设备及物品运费)4340.00元;差旅费4324.50元;维修费1877.00元;培训费1795.50元;招待费1220.00元;劳务费300.00元;其他商品服务支出2143.00元。其他资本性支出(校园文化建设)7200.00元,当年支出合计48970.11元,超支挂账1219.11元。另外,学校尚有校园文化建设支出及打印费等1万余元未予结算。

仙台坝乡中心小学由于规模小,学校的运转困难,课桌凳属上世纪90年代购置,大多数已破旧,但因经费紧张,无力更换,只能修修补补将就使用。尤其在当前学校校园安全形式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学校的环境消毒、食品安全储存、饮水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资金投入需求大幅增加。而该校因资金困难,无法购置消毒柜、冰箱等必要的设备,食品留样靠借用教师个人的冰箱进行。

再以马蹄湾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位于县城31公里的西北方向,属县级二类贫困地区小学,该校辖1个初小和2个教学点。2009年在校学生163人,全年可用经费75000元(按人头拨付65000元,结余安排10000元)。实际支出款项为:办公费45550元;电费8262元;印刷费3681元;邮电费2090元;取暖费2326元;交通费5767元;差旅费5579元;维修费3200元;培训费4000元;专用材料费8947元;工会经费3600元;招待费5796元;劳务费3000元;全年总支出为89802元。与全年可用经费75000元相比,当年超支挂账14802元。另外,为了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去年校园文化建设支出18000元尚未结算。

三、存在问题及其分析建议

1.山区学校规模小,可用经费少,应给予最低经费补助。实行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政策规定,按在校学生数核拨经费,由于学校学生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保障经费收入也随之减少,“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学校的正常开支却不得减少,学校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尤其是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学校就更加困难。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实行优化组合,增大学校的服务半径,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补助,而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单靠调整布局手段已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建议上级按“人头”设置公用经费补助下限标准,以满足并保证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否则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规模较小学校办公经费窘迫的现状。

2.设备维修及人员培训经费矛盾突出,应予列入专项资金补助。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尤其是地震灾后重建后,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及后勤设备,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后期设备的维护将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现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广大一线教师渴望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但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教师的培训经费有限,必要的教师学习培训难以参加,只能望“钱”兴叹。

3.学校正常开支项目增多,应予提高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近年来,为了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的维护、校园安全设施的投入,2009年我县各学校迎接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的“普实”验收。今年,全县中小学又在积极筹备迎接省市“双高普九”验收活动,这些工作大幅度增加了学校经费开支项目。灾后重建后,我县各学校建全了功能部室和后勤生活设备设施,运行后电费支出大幅度上升。据调查了解,马蹄湾乡中心小学原来电费月均800元左右,现在增至1500余元,数字化校园建成后,电费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农村水费市场化管理以后,月均将产生400元左右的水费。这使学校的单项支出数额巨增。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小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现行的国拨300元/每生/年,提高到500元/每生/年,与初中学段国拨标准一致。

篇4

关键词:教师质量 教学内容 财政经费 体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2-02

1 调查现状

先锋中心小学位于山东西部地区,对于调查而言具有鲜明代表性,现就其状况进行表述及分析,先锋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677人,平均班额38人,其中最大班额为43人,最小班额30人,教职工34人,其中本科9人,专科20人,中师5人,入选临清市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7人,地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级模范14人,但高龄教师比重较大,48岁以上占82.3%,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进一步建设。相关器材仅仅近年才补充完毕,每年都存在辍学学生,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见表1)。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教育管理部门都重视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情况却不尽如人意。(1)教师结构不合理,难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效能,其显著表现为教师老龄化严重,从而造成种种教育问题;(2)高级职称数量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教师高级职称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这深深的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农村教育管理较落后

农村由于受地域等关系,思想和先进制度并未跟上节奏,故存在了一些管理制度和内容上的问题,教育体系也存在着漏洞,这些问题甚至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家庭对教育理解的误区,从而给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阻碍。

2.3 农村的区域劣势及特殊情况

农村由于区域问题,发展缓慢,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发达,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进城务工,使得学业中废,并且引起留守儿童等社会性问题,就引进信息新资源上,农村也是不如城市引进及运用得当。从而造成农村教育基础较差,局部维艰。

就整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普遍落后,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

3 原因分析

3.1 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中部分老教师较之城区学校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的情况,即便引进一些新的先进教学设备,也存在不会用的现状。大部分仅凭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部分地区缺乏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并且农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教师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有些学校由于教师 流失严重,只能不断补充年轻教师,因此教师过于年轻,此外,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

3.2 教育观念普遍落后, 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农民接受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意识主动支持后代上学,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热情较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父母对教育认识不够。仅仅停留在“跳出农村不当农民、拿工资”等层面上。有些家长更是受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农村更加盛行。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有啥用,又花钱,还不管分配。还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外地打工,多挣点钱,早挣点钱。”这些思想观念多少会传递给学生。造成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由于农村教育理念,思想陈旧,造成农村办学模式与办学思想落后。

3.3 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传输文化知识为主。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方法实施中主要应用机械、重复的做题,教育的衡量指标以及评优等也仅仅是学习成绩,即仅仅是参照学生的试卷水平。从学生到教师能得到优秀的唯一途径也只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成为农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城市发达地区学生的原因之一。

3.4 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

农村及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教育的管理水平较差、办学理念落后的问题。由于软硬件不同造成农村及贫困地区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就目前的学校教师管理而言:学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老教师不易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仅对年轻教师有用。由于城乡的差距长期存在、城乡教育在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施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上农村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庸体系。致使农村教育没有针对及特殊性,造成管理效果较差。

3.5 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

近年来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推动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一些政策和制度重新思考。其存着这教师资源配置,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办学条件差的现状,有必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予以改进。从而达到整个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有质的提高。

3.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走入城市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导致他们的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老家,从而又有一种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出现。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这必然会对儿童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不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也将随之加大,其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3.7 教育资源的不足

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存在不少差异,硬件与软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从而造成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城市教育。仅以教学设备为例,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仅为21世纪初的水平,多媒体室、校园网及其他现代教学设备基本不具备,仅有中心小学才刚刚开始装备现代教育设备。

4 对策与思考

4.1 优化教育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注重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教师培训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立补充与更新农村教师队伍的体制与机制,如建立国家和省级的“农村教师岗位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新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工作的“师役制”,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等等。

此外,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农村、重点学校向非重点学校的正向流动,建立教师个人服务期制度和赔偿制度,建立逆向流入学校对流出学校的补偿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4.2 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更新教育观念

首要问题还是解决教师问题,对于城乡学校布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调整力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城市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改变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改变农村和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的不同的模式,从而做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并且在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中,还应让农村及贫困地区学校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先进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设施,达到城乡学校的公平竞争,进而得到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和城市学校开展教育资源合作。进一步制定出城市教育向农村延伸、扩散的政策,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观摩培训,取经交流。通过实行师资轮换,以带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农村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应加强教师到学生家中交流宣传的次数。从而做到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正确引导。逐步消除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消极观点与看法,而且也能增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不但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使家庭对学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4.3 努力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深刻的影响。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那么必须把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定位为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发现和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的优秀乡村教师。农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既要结合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又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从而使得农村教育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真正满足农村的需求。这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当前,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对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增设农村教育研究的专项课题的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研究的资金投入;对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影响的重大课题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要在完成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任务、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大力培养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

4.4 提升农村的教育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定期考核、奖勤罚懒、非聘即转等措施,加强对高职称教师的后续管理,形成高职称教师引进、培养、竞争、流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设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人民教育家等层次目标,激发高职称教师更高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导向行为,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高职称教师有所追求。

4.5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不合格教师转岗退出机制

在农村教育中,要巩固、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绩效考核,合同管理。

推进多元化教师聘用制改革,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及调整岗位、选送进修、自然减员、清退解聘等措施,健全不合格教师的考评流出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制度体系。

4.6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机制进行有效推进,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各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要重视对其监护人的指导培训。要做到不仅仅学校或教育系统参与解决解决,而且必须有政策的支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4.7 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就优化农村教育资源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多方面筹措农村教育经费,是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应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财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确保教育投入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倾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要明确规定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份额或数量;多方面拓宽农村教育资金的来源,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的机制,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应充分发挥出来,经费数量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别而下拨不同,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进行重新,设立学校基建专款,确保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及其专款专用,并力求逐年有所增加。在国家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开办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之广及受教人数之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居第一位。大力发展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促进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对重新认识和审视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与保障机制的改革也有着特殊作用,因此,我们应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并做到与时俱进,促进和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新林,吴锋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 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洪俊.关于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40-46.

[3] 俞丽红.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09(1):94-96.

[4] 刘嘉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及环境优化[J].理论建设,2005(6):56-58.

[5] 易桂林,易倩梅.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9(12):135-136,143.

篇5

“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必须把农村教育作为政策的优先考虑范围,因为从一个国家角度,教育就是为了增加全部学生的总体成果收益。”

>> 教育部坚决制止盲目和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坚决制止盲目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答疑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网点撤并的思考 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进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议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模式的认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新定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解读 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的痼疾与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16]Lowe,J.M.Rural Education: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Small Schools[J].The Rural Educator, 2006, 27(2):31.

[17]Anderson,K.D. Transformational Teacher Leadership in Rural Schools[J].The Rural Educator, 2008, 29(3):1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6

>>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进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浅议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模式的认识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答疑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的痼疾与治理 国务院下发《意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等8则 快速城镇化下的济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探讨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答记者问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解读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审议通过《教育督导条例(草案)》 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使用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偏失与匡正 义务教育学校干部人格特质与管理能力类型的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皖北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执行的成效、问题与解决策略 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困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EB/OL].[2002-04-17]..

[4] 金振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你生不生?[N].光明日报,2015-10-30.

篇7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管理体制 现状 改革对策

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被正式提上了决策议程,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再一次提出要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同时提出进一步推进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和学校布局调整等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的的因素。

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可以从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阐述。

1. 经济因素

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

一是政府投入少,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一个根本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二是农民为教育投入的资金较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减弱,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

2. 教育因素

一是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实际上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益和效率导向下,加之社会成员之间获得社会财富的差异,容易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质量的不均等。

二是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强,义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后者又被大大强化。所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后,只要成绩不特别突出,家长便会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

三是教学质量差,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学质量不高。①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黑板+粉笔”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实验仪器、图书等严重缺乏;②农村教师大多是大专、中专毕业生,还有一些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整体素质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工资拖欠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不专心,责任心不强;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成绩差,在校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在家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的帮助,失去学习的兴趣。

3. 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农民认识不够,农村生产力落后,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知识无用。农民追求教育的动机,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

二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在农村难以体现,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呈现。农村与外界沟通少,相对封闭,农民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镇居民优越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即便有一些了解,也会认为城乡根本就是两个世界,没有可比性。因此,他们比较的对象仍是农民,因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生活条件和境遇相当。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对策

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克服阻力,战胜困难.强化政府行为,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政府撤出对农村义务教育微观层面的管理,维护和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构建阐释法规与指导实践的理论,释解困惑的政策。⑴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科学正确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⑵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政府行为,加强地方政府,包括省、市级人民政府,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认同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行政意识,有力而有效地贯彻落实。

篇8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8-03

一、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个人出身的不同,我国的国民被人为地划分为城市户口居民和农村户口居民。一般而言,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服务、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然,这种二元结构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遗产密不可分,这种影响也一直影响到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差距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却越来越大。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2008年8月29号《中国青年报》数据,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 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 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 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在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大部分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差距毫无疑问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试图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这种状况进行探讨。根据阿马蒂亚・森[1]的观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不能完全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所主张的那样仅仅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单方面补偿得以实现,而应该让弱势群体掌握一种参与竞争的能力,用森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由”。他认为,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意味着人们具有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且还涉及这种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过程又必然与人们的能力相关联。用中国的话来说,政府不仅要对弱势群体“授之以鱼”,可能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而在这其中,基础教育就被认为是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发展的自由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政府的再分配,弱势群体就能够获得一种起点的公平,这种起点的公平能够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的参与竞争的能力。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的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其实质是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适龄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免费是其应有之义。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教育公平理念所要求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均等的状态。众所周知,教育起点的公平是一个社会实现有序和正常发展的基础。在市场化浪潮使各种优质资源进一步朝城市聚集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整体的竞争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日益突出。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性的表现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

虽然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困难和辍学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首先是教学网点的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为了缓解教育投入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将过去村办小学或乡办中学进行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上学距离。在边远的山区这可能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二是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随着我国大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吸收的能力,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们对于读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在家庭的农业生产急需劳动力或者家庭经济不好的时候,一些家庭选择了让孩子辍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更为严重。

(二)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原因,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了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1.教育投入的差距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可以见下表:

依上文数据,普通初中阶段的生均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比全国平均水平在2002―2006这五年中大约少400―500元,普通小学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大约少200―300元。考虑到农村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比城市人数要多,农村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将比城市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大于上述两个数字。

2.办学条件的差距

办学条件包括许多项目,如校舍、办公用品、图书和计算机等。以计算机为例,以2005年为例,我国城市初中的计算机拥有量为719 486台,平均14.4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初中的拥有量为1 135 357台,平均24.5人拥有一台电脑。同年,城市普通小学电脑拥有量为118 164台,平均14.7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普通小学电脑拥有量为1 533 132台,平均45.3人才拥有一台电脑[2]。从以上数字可以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

3.师资力量的差距

师资力量的差距可以用教师的学历结构两个指标来衡量。以2005为例,城市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重为19.2%,具专科学历的教师的比重为58.7%,高中阶段毕业及其以下的教师的比重为22.0%,相应地在农村这三个比重分别为3.2%、44.2%和52.5%[3]。城市普通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比重为61.8%,农村普通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比重只有24.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重大大超过农村的相应比重,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的比重也大大超过农村的相应比重,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教师占总的教师的比重农村小学的则大大超过城市小学。城市教师学历中本科占多数,而农村教师中本科学历拥有者的比重相当低。使得这一结果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在文化、商业和其他方面的天然优越性,一些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小学,这进一步恶化了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状况。

(三)城乡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每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各个层次享有的教育资源有关。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深刻影响到城乡不同出身的人的发展前景。以大学阶段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更高层次的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梁晨和李中清[4]等利用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1952―2002年的学籍资料进行分析之后表明,1990年代以后,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要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出身的学生进入北大和苏大这类精英型大学的几率要小得多,而前者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要比后二者占比大得多。这决定了他们在毕业后,获得更高起点的工作机会的几率也更小。

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浅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与我国的财政投入体制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20多年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欠账使得这一问题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不可能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公共产品投入原则来看,地区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其国民文化和思想道德各方面的素质的基本途径,是一个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其所惠及的范围不仅仅是公民个人本身,也非公民所属地区本身,而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大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政府应该将义务教育定性为一种全国性公共产品,应负担起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拨款和发展等方面的责任。但这只是一种规范视角下的应然状态,种种原因使得中央政府在那个时代选择了这样一种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对免费的表述为:“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生就学”,在90年代初的实施细则中,则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从那时到现在,杂费以各种名目在学生的缴费单上出现,并且在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二元格局也逐渐形成[5]。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向中央集中,乡镇财政成为最弱的一级财政。在本级财政负担本级教育支出的原则下,地方政府在教育分配上偏向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得到省市政府的财政投入很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乡镇财政和农民承担,这造成了乡镇财政负担过重,乡镇进而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2001年以来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的权力,这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却使得教育筹资渠道更加单一,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为了扭转教育投入重心过低造成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基础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这对于缓解乡镇财政压力有效果,但对中西部省份的贫困地区而言,义务教育支出对县级政府来说仍然难以负担。在部分地区,乡镇所征收入经过县财政周转,再下发到各乡镇,与乡镇负责义务教育投入没有实质区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本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的义务教育拨款就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沉重负担,保工资和保运转就成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也无从谈起。于是,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待遇不高、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教育质量不高,就成为了横亘在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面前的一个天堑。

分税制实施的初期中央政府汲取了大部分收入的同时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事权,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义务教育事权重新收归中央创造了条件。继2006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后,2007年起,国家又对中、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1.5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我国农村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现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这仅是第一步,离彻底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还很远。

国家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就完全得以解决。实际上,长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累积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本文所分析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也并没有因为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就得以完全解决。随着农民家庭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他们也完全意识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可能深刻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这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倒逼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问题上采取更切实的措施。

四、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对策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是造成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根本原因。因而根本解决方案在于确立以中央、省级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央有将义务教育事权完全收归中央的动向,所以,我们只能够立足于现实,寻求一种在现有体制下的政策创新。

第一,政府应当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力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争取达到4%。目前我国的教育拨款额逐年上升,但在GDP中的比例依然不高,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拨款的努力程度尚有不足。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400亿元以上的教育投入,这对于支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合理配置财政拨款在各地区、各级教育中的比例,适当向贫困地区和义务教育倾斜。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条件落后、办学资源十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强有力的扶持,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国家对其负有绝对责任。我国应将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予以倾斜,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中承担的责任,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会自动进入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只有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提供合理的机会和岗位让新毕业大学生能安心工作并扎根,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7[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9

1.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分级管理,以县为主。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1]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并且较为具体地规定和划分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布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相关规定,教职工工资、新增校舍建设和改造资金、购置图书仪器等维持学校基本运转的管理责任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中央主要投入以转移性支付形式负责各种政策性的转型补助。县级政府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有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基建支出。其中,个人部分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含民师补助),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奖贷助学金;公用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其他费用;基建费用中包括自筹基建支出部分。因此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县级政府的管理对保障基本教学秩序,维持正常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各级政府财力比较:中央强,地方弱。如前所述,根据中国国情和政策法规,“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依据中国税收体制、征税范围不同导致政府可用财力不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有较大区别。

分税制实施后,县乡级财力被削弱,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能力大不如前,与此同时,县乡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即县乡级政府的事权不减反增。以2001年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作对比,中央和省级政府用县乡级1.37倍的财力负担的人口却只有县乡级总人口的2.2%,无论是在财政总量还是人均可用财力上,中央和省级政府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见下表)。

中央财政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县乡财政可用财力不足,但是按照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责任范围划分来看,县乡级政府却是农村义务教育主要责任主体,出现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实力与教育责任倒挂的现象。

3.经费瓶颈:经常性经费增长缓慢,投入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经常性经费是指学校用于教师工资、公务费等日常教育经费,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中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经常性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

2000年起,中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即取消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取消现行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筹资及政府性基金[3]。中国政府义务教育拨款增长率约为同期GDP的一倍多,但仍然存在“教育经费快速上涨,而义务教育经费相对停滞”的矛盾现象。

二、对中国现行模式的思考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的统计资料显示:由于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比例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初等教育的投资比例却偏低[4]。

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县乡级地方政府,履行统发教职工工资,筹措新增校舍建设和改造资金,购置图书仪器等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职能。根据中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中央财政实力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中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的县乡级政府,却以微弱的财政能力承担着重大的事权责任,按目前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困境。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政府通过转移性支出进行调节等。此外,由于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和升迁的重要指标,困境局面也正在逐步改善。除了政府目前正在进行的改善措施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困境出路:

1.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总支出倾斜。据教育的实证研究分析,基础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的边际收益,而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低于其个人边际收益。因此,政府的教育支出应更多的用于发展基础教育方面,以促进社会总福利的增加[5]。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现阶段,无论是从各级教育投资还是从各级教育有效劳动力来考察,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最大,说明初等教育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初等教育巨大的非经济效益,则无论从公平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都为中国义务教育的实施作了肯定的评价,也为今后制定有效的教育投资分配政策提供了导向,即中国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各级教育的投资分配结构上,应加大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

2.细分各级政府事权,提高管理体制重心。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根源是中央与地方间、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的矛盾,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彻底改变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以解决财权困境是不可取的,但是可以对中央与地方财权在分税制体系下进行适当调整,切实履行“以支定收”的原则,适当提高事权重心。各级政府应当在“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的体制下进一步细分责任,分清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责任。同时注重区域差异,协调地区间的教育公平。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共同负责对困难县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对中央提供的各项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省、市财政应按照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由于分税制以及农民减收导致农村财政缩水、事权责任过重造成的收支财政缺口,导致的县级财政无力全额负担的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教职工工资部分,省财政应当积极弥补县乡级财政,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重心,承担起原本转嫁到农民身上的义务教育负担。

3.保障义务教育资金效用的最大化。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尤其是作为日常教育秩序维持者的县乡级政府部门应当注重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将基础教育经费全部实行预算统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

4.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机制。中央政府在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下拨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尤其是转移性财政支出能顺利到位,防止资金被用于非教育事业。鉴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差异巨大、政府管理水平总体来说还比较低的特点,可采取如下方式: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即义务教育经费必须足额列入预算,县级政府建立全面需求预算,地(市)、省、中央财政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预算;采用“因素法”确定本县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支出需求和标准收入,进而确定需要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经费数量;建立县级义务教育收支缺口弥补的责任制度,对县级政府无力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上级政府应该足额弥补,并列入各自的预算,地(市)、省、中央要明确各自分担的责任,其中,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05-29)[R].国发[2001]21号.

[2]胡延品.政府财力分配与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主体困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3,(4).

[3]廖楚晖.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倾斜[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庄.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

[5]朱长新,王艳丽,李金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4).

[6]罗丹.试论农村公共教育的供给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

篇10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均衡配置教育要素资源,在教育要素资源中,人力资源,即干部、教师资源的配置是最关键的,配置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当前,这种差距虽然还是全方位的,但教师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所在。没有教师的均衡配置,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的问题及原因是怎样的呢?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不均衡的主要问题有四方面。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学历水平偏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不足问题,主要在小学阶段,生师比、班师比整体水平比城市低,比初中低。特别是班师比的水平更低,一些学校无奈实行教师包班制,一个班一名教师教所有学科且任班主任,教师一旦生病,就需找代课教师。这种问题在边远的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农村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学段普遍存在。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多数的第一学历为中专,专科以上的学历为在职后取学历,而后学专业又大多与所教专业不一致。因此,一部分教师所任教学科,不是学什么教什么,而是需要教什么再学什么,纯属“赶鸭子上架”。

二是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义务教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以上学科的在岗教师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是少数,特别是小学教师。由于英语学科是考试学科,学校千方百计开足课程,但由于教师专业水平低,致使教学质量不高。由于专业师资短缺,一部分学校音乐、美术课程难以开设。

三是小学、初中教师配置失衡。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初中学段内还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初中超编严重,小学缺编突出。某县初中师生比为1∶7,小学师生比为1∶18,班师比的矛盾更为明显。《中国教育报》有题为“村小缺人无奈‘包班’,镇中人多发愁‘没水喝’”的报道,反映某镇初中师生比为1∶5,而同镇小学教师实行“包班”。这种区域内中小教师配置失衡的问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是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差、成长慢。农村学校对教师的校本培训普遍重视不够,规范性差,水平较低;县级的脱产培训很难落实,一般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省培和国培。

综合分析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现行政策制约教师均衡配置。其一,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教师编制标准,制约教师均衡配置。由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新版国家编制标准还没有出台,多数地区执行的还是上世纪颁行的省级教师编制标准,其标准,城市、城镇、农村学校的编制不同,城市学校的编制高于城镇,城镇学校的编制高于农村。教师编制不合理,刚性制约教师均衡配置。其二,初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政策不一致,初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的结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教师“小中高”职称结构比例。在小学的教师想取得“小中高”职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此,导致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难以实现交流配置。时下,多数地区初中严重超编,而小学缺编,初中、小学之间的教师调配很难实行。

二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上班交通难。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是,也只是最基本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比如,就餐、午休等。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距城区路途远,公交不便,教师上班多数为自己骑车或拼车。农村教师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都远远高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普遍感到生活质量、工作幸福指数都不如城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