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使得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能更加的多样化。如果幼儿教师注重在学前阶段对少年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那么,将对少年儿童日后的艺术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开展之前,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少年儿童的基本认知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养成的习惯也与父母有关,因此,得到的艺术修养也与父母大体相似。而在今天,大部分父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幼儿教师成了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多的个体,孩子的日常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受老师教育的影响,幼儿教师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给少年儿童以人生的启迪,为少年儿童展开美好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少年儿童在健康、快乐、勇敢、智慧的起点出发。在日常的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仅是少年儿童的陪伴者、守护者,更是少年儿童的引导者。所以,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由于幼儿时期是少年儿童大脑发展时期,所以,教师的传授更对孩子的思维素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1.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幼儿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
艺术修养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2005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文化艺术修养在我们人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细心、热爱孩子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形成,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修养转变为个人的气质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2.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与孩子为伴,通过与他们的游戏、教学等互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加他们的日常知识。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会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跳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
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当属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生活。
三、教师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能力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培养教师的个人艺术热情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为引导少年儿童艺术兴趣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艺术,将艺术视为终生爱好,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订阅相关的艺术杂志、报纸,随时关注艺术动态(定期观看歌剧、美术展、艺术报告等),并养成定期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热情地传递艺术方面的理念,带着感情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的美和学习通往艺术的技巧,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
2.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艺术体验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需要引导的,要想使少年儿童真正愿意去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就需要用真实的体验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渴望,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以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之美,对艺术产生求知欲和渴求欲,想要主动地走入艺术的殿堂。当少年儿童本身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幼儿教师只要多加引导,增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正确指引少年儿童的艺术方向了。教师要增加少年儿童学生对于艺术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组织小朋友去看电影,组织小朋友进行唱歌跳舞活动,鼓励小朋友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演出,帮助小朋友编排节目以发掘小朋友的艺术潜质。通过多彩的活动和教师的传授,相信每位少年儿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能力,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
3.以幼儿的需求为引导,增加贴近幼儿需求的艺术内容体验
作为幼儿教师,要关注少年儿童的需求,从幼儿的角度发现艺术之美。如,小朋友喜欢动画片,就应该多了解这方面的音乐及动物形象,方便在教学中使用,以对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进行引导。在讲解艺术技巧的时候,也可以将小朋友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学习艺术、感悟艺术。在兴趣的引领下,少年儿童会更加快乐地投入幼儿园的音乐、绘画课程中,便于对少年儿童的艺术积极性进行引导,丰富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使少年儿童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对艺术的直观体验。
综上所述,艺术能力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能让少年儿童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以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艺术能力培养为统一的目标,积极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和谐融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谈美术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 时代教育,2011(2).
[2]李凤霞.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引领策略.吉林教育,2010(10).
[3]汪艳秋,高庆春.浅谈学前教育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大舞台,2010(10).
[4]宋一.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Z1):106-107.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历史教学;角色互换;成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研究”(ZJA2013054)。
作者简介:黄凌志,女,湖南宁乡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师范类专业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洪流滚滚而来,中职学校也加入到这一大潮中。中职学校的课改怎么改?笔者认为,既然是职业学校,课改方向肯定是要向学生未来职业方向靠拢,使学生掌握从事未来职业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除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应具备两类技能:一是幼师的五项特色技能,即说(讲故事)、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画(画画、手工)。二是普通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等。现在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是:各个学校非常重视对以上五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学生毕业工作后,五项技能全面,却不会给孩子上课,甚至怎么写教案都不知道。幼儿园只好以老带新,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再培训,这影响了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师生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是一条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途径。
中职历史课程是一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从初中时代即开始接触这门课程,这就在历史课程的应用方面为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提供了条件。如学生在扮演老师时,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内容生僻和难以驾驭课堂。
二、师生角色互换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将会是幼儿教师的职业,所以对教学技能的学习及实践非常重要。只有在学校学会了怎样备课、写教案、组织教学等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顺利融入职业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幼儿教师。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站在老师角度,深刻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书本知识,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用自己的语言与学生分享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要成功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前预习,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并促使学生掌握课件使用技巧。
在学生上台成为小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暂时充当学生,既可以就课本知识提出任何疑问,也可以在学生讲完课后,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讲解过程中重难点知识讲解不到位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对学生整体表现进行适当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意识和能力,也可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快速掌握知识。
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是具有创新意义并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它不再是以往教师单线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学会自主探索和欣赏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
这样的课堂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促使学生对事物和知识进行主动深入探求,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是为了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学生在社会中会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个人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讲说锻炼的机会,毕业后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达知识,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而在校学习期间,实行课堂教学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上好课,学生往往会自觉地做好充分准备,课前与老师同学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这可以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有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当学生以讲授者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时,难免会担心自己准备不够充分,怕自己讲解不够到位。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利用师生角色互换这个手段,经过合理的安排和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掌握交际技巧,从容面对并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师生角色互换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展现自我丰采的勇气。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在历史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不同的学生,其个性、知识技能水平等都各不相同,他们对上台讲课的态度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方式时,应采取自愿报名、自愿组合的形式进行,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2.根据学生基本情况选定教学内容
进行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时,教师要挑选比较简单的内容和章节。如果太难,学生不理解所讲授的内容,那么主讲的学生感觉很吃力,反而会丧失参与的兴趣。
3.对授课的准备过程进行控制和提供帮助
如教给学生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写教案等。
4.对授课内容及质量的把控
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5.及时总结、评价
学生授课后,教师应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简要点评及课堂小结, 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的收获
1.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备课中学生了解到更多历史知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可以激发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
2.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学生胆量大了,语言表达、书写、思维、临场应变等能力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
3.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专业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师生角色互换能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真正想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教师就能做到以学生需求进行授课,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英语学习 兴趣激发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要把在学校真正所学的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教师的教法方面。教师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有些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大部分的学生本来英语基础知识就很差,学习英语就没有多少兴趣,这样就更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就甚至就放弃学习英语。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跟教师读,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分析,没有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开口讲英语,不能动手写英语,更谈不上与人交流。
(二)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的英语程度差别很大,成绩优秀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日常会话,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成绩差的学生表现为英语成绩不佳,词汇量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差。wWW.133229.cOm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全会。今年我们对新生英语成绩进行一次测评,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英语都不及格,平均每个班英语较好的学生就只有3到5名学生。另外,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思想素质偏低、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大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导致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
二、激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中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对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据学生反映,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虽然学生自己知道读学前教育专业,学好英语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还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就不喜欢学习英语”听到这样的话,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状况,但是我们相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三、激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法
(一)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应该创设情境,积极应用现代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具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它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它绘声绘色地体现了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当然喜欢听、喜欢看。另外,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对于英语语言教学非常有用处。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很容易进入状态,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动机。我校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提问教学法等)就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至于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英语兴趣。长期以来,在英语学习方面,对于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往往大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变成了枯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的记忆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是涉及到各方面,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很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我们也可以用英文小儿歌来对学生进行渲染气氛,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我们学校做的就非常好,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例如每次上课的导入环节我们会用一首与本节
课有关的英文儿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后面的巩固与延伸环节我们配套学一首与本节课有关的英文小儿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本节的内容而且效果特别好。
(四)满足需要,以此激发兴趣。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这样才能产生“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克服让学生讨厌的“满堂灌”和“满堂问”,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多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相信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体现自己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当一个学生喜欢教师时, 就会表现出一种向师力。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魅力吧!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魅力是包括好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大方而充满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去触动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师德去折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佩服你,喜欢教师,喜欢英语。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有流畅地道的口语,同时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这样的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折服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探索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有待于我们继续不懈努力。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篇4
一、朗读――感受美
1.教者范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情的朗读,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对美的再造想象,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和审美联想。教师范读不仅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方法,而且要通过范读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掌握朗读的方法,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例如梁衡的《夏感》一文的第二段生动描绘了夏天到来时大自然里的美丽景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蝉儿的叫声,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等等。范读这一段时,要注重朗读细节的把握:开始读细草、绿烟时宜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而后语速渐渐加快;读到“麦浪、热风”时,应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夏天到来的那种热烈、急促的旋律。只有运用这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让文章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之美得以充分体现。
2.自由诵读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藏的美感,除了听读外,还要让学生自由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学生能够体味出作品的美感,进入作品的特定意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我的有情范读,学生初步感受到诗句的音乐之美;接着通过充分自由的诵读,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最后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从而体会到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到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自由地想象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悟到全词所表达的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和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
二、分析――鉴赏美
所谓“分析”,是指对课文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所作的知识性把握,通过把分析的结果有机综合,进行理性的思辨,完满地揭示对象内在的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行挖掘、分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再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品读分析这段语句,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百花争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因为作家描绘画面时注入美的情致,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能自然地从这幅灵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流溢出来。如此分析,学生能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芸芝的形象: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孔乙己形象。同时,《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有效促发学生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提升其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训练――创造美
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说话与写作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评价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1.说话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在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要训练学生优美的音质、音律,使其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同时要训练他们注意词语的感彩和句子的语气,使自己说话更为得体,力求具有语言美。
2.写作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智力训练。例如学完《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用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家庭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位同学对妈妈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深有感受,他在作文中写道:“以前妈妈为我做什么事,我都觉得很正常,仿佛是应该的,丝毫没有体会到妈妈对我深厚的情,强烈的爱。现在我才学会体谅妈妈,感受妈妈的真情付出。”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作文表现美,学生学会了美的创造。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并不断加大美育教学的思考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美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预设;生成
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2011-2013年国家实施了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学前教育寄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空间。目前,各地的学前教育出现了生机盎然、异彩纷呈的新格局,具有创新精神和富有个性的、优秀的教学活动融入学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也给边远山区学前教育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亟待解决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实践操作与理论联系实际中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首要解决好教育教学活动中“规则”与“自由”、“预设”与“生成”之间发展的价值,如果缺乏这一应对的活动措施和智慧,常常会失去对教育时机的创造、发展和利用的过程。
上学年,我在学前班孩子上音乐课时,组织孩子们戴着不同的动物头饰欣赏《狮王进行曲》活动,先让孩子们欣赏乐曲,然后请孩子们按角色自由律动(模仿与自己头饰相符的动物动作),刚开始时,小朋友们稍能听音乐节奏有秩序地律动,当表演到狮王大吼一声追赶小动物们时,小朋友们沸腾起来,东躲,互相碰碰撞撞,活动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场面混乱,嬉笑声、吵闹声一浪高过一浪,你推我搡,孩子们越玩越来劲,狮王也追得气喘吁吁,个个满脸通红,忘却了音乐节奏和老师的存在,乐曲结束了,小朋友们仍然沉迷在自己角色中余兴未尽。当时我千呼万唤、手忙脚乱地想控制住局面,但我的“指挥”被孩子们的吵闹声淹没了,活动最终未能顺利进行下去,我想即使能继续未必取得预期的效果。我的设计中“规则”的成分太多,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对上述活动,课后通过分析思考,我个人发现如果事先引导孩子们制定一些合理而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规则,为孩子们的自由创设一定的“度”,如听音乐适度表演角色,不制造噪音,牢记角色,掌握时空,最后狮王和小动物们都要摆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定格于曲末的强音上,就可能有效地防止大混乱、大疲惫,同时也不会影响幼儿个性的有效张扬。我认识到自己对“规则”与“自由”的认识不全面而导致不理想的课堂效果,要知道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规则也不是专制、惩罚、控制。操作中必须有一定“规则”的“自由”,把握住“规则”与“自由”的度。因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没有有效的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教学活动。
有一次,某教师在开展“认识花卉”公开教学活动时,预先准备了三盆盆花和一幅花卉图片,首先让大家认识的三盆分别是一品红、木本绣球、兰草,不一会儿有个孩子站起来大声地炫耀起来:“我家院子里有各种各样好看的花,夏天有好多的蜜蜂来采蜜。”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孩子们也七嘴八舌,开始发话了:“我家有仙客来,有的开白色的花,有的开红色的花,还带着香味呢”“我家花盆里长出的花还带刺,还扎过我的小手呢”“我在电视里看见有卖花的花店,我以后要去那里买老师喜欢的花”“我奶奶的鞋上绣着美丽的花”“山上的牡丹花很臭”。孩子们讨论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想象中的鲜花感染了他们的情绪,越说越激动,这时老师喊出严肃的口令:“小嘴巴闭起来,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话题老师都听见了,我们再来介绍认识一下图片上的花名以及它们的特点”,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显现出无精打采的、非常不乐意的样子。授课教师对他们的反应无动于衷,教学按预设的规则继续进行。
篇6
【关键字】初中 英语 学困生 教学 经验
一、确定何为“学困生”
一提起学困生,每位教师都会感到头痛,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所以学困生应强调只是学习有困难,而并非智力差。
仔细分析,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我通过多年教授小班英语学困生的教学经验积累,发现英语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性格内向型
这部分学生通常胆子较小,又安分守己,上课不喜欢举手发言,经过仔细观察,他们既不顽皮,也不刁钻,老师不提问他们,他们便在那儿自己看看书或写写作业。英语知识吸收得越来越少,他们对英语也越来越没有兴趣,慢慢地便成了英语的学困生了。
2.贪玩懒惰型,学习习惯不良型
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而且有的还特别聪明,但缺乏学习的动力。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常常不完成。不参与学习思维过程,学习十分被动,这类学生令教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因为长期没有好好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较差,所以英语这门课自然就谈不上学得好了。
二、学困生的具体成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2)知识迁移过程中造成的知识断链和破网,导致基础知识薄弱。
(3)学习方法和策略运用不当。
(4)考试障碍,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
(5)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
有的教师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仍然是自己在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听、记。课堂过程沉闷、乏味,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
针对以上原因,因人而异地提出解决措施,英语老师应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用“情景化,交际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才能显着提高,所谓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学困生的行为具体体现
(1)杂乱无章。书桌上乱七八糟,书包里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写作业找不到本子、铅笔,上英语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
(2)心不在焉。注意力很难集中,几乎每节课思想都“开小差”。于是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到三分之一,听课效率低,又直接影响了作业和复习。
(3)虎头蛇尾。做事有头无尾,拉开架式要读书,摊开一桌子书本等学习用具,看了几眼又想起了别的事,放下这一摊子就走,不少时间、精力都浪费了就没有任何结果。
(4)得过且过。做事喜欢拖拉。这里的问题没读懂,算了罢,以后再说,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5)抄袭作弊。学习不实事求是。英语考试监考不严格,可以看看别人的,作业可以抄袭别人的,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形成“不看别人的,心里就难受”的心理。
(6)知难而退。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精心准备了英语的值日报告,因为紧张、害羞而放弃了发言的机会,于是稍一纵身可以摘到的果子没有得到,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追求却被半路放弃了。针对上述学困生形成的各种因素,该如何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四、如何转化学困生
1.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教育观念
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另外后进是相对的,学困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
德国大诗人海涅在学校里是尽人皆知的学困生,老师常常骂他“一窍不通”;大诗人拜伦在阿巴丁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小学时被老师认为是智障儿。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据《中国少年报》刊载:一个在平时连两位数运算都不会做的学困生,谈起“养鸟经”来却头头是道;一个六门功课“挂红灯”的学困生,居然心灵手巧,能熟练地拆装多种规格的电视机。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转困对策:从心理上要求我们老师要具备爱心、恒心、和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亲切。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困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挖苦讽刺和轻易下结论,而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2.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往往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就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建立完善的课堂激励和评价体系,努力地去寻找任何一个表扬的机会,放大他们身上任何一个细小的优点和成功之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但是心理发育并不配比的尴尬期,所以逆反心理较强,内心十分的敏感而脆弱。他们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和鼓励。所以上课时我会用一些小道具如盖有“terrific”的sticker,每次只要举手发言不论对错都会给一张“terrific”。就是这一张张小小的sticker调动了那些常年不肯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生本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影响,基础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更得到实施和发展。而“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的价值观,从学生这一生命实体的基本意义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最贴近“生本教育”目的的科目之一。笔者结合理论思考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三大策略。
一、做好前置性学习,有效渗透生本教育
前置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具体,针对不同的年级又有所不同。首先,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在低年级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带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交流。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其次,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比如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推导,就可以设计一个研究表格让学生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进行计算来发现规律,推导圆的计算公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①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②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①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②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③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二、把握好交流展示,有效渗透生本教育
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首先,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其次,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第三,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有效渗透生本教育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关键做到两个字:“精”和“简”。首先是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是简――在精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四、多元化的评价,有效渗透生本教育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呢?在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口述评价: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②文字评价:除了口头上的表扬,还可以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③分数值评价。我们班有几个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初让我很苦恼,后来我改变以往的“批改作业”为“作业评分制”。每次作业只要能认真完成,就一次能获得1000至10000分乃至几万分的奖励,书写越认真,分数越高,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如果书写作业时还能对一些重点题目进行评研: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思路,重难点提醒,将会获得更高的分数。评价方法一改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完全变了。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与喜爱。正因为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该凭借孩子们的这种需求,多元化评价孩子,深层次的鼓励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潜能。
总之,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培养了学生好学、自主、创新、求异的精神,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教学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保证学生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美术 中学生 素描 教育
一、引言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学校美育的职责和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完整的学校美育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审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一个是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像美感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更必然据有一定的目的。美感活动的目的就是美感教育。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始终渗透美感教育,达到学生自身的美化,造就新一代充满“美”的人才!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了。雅典的所谓“七艺”教育,就涉及到今天狭义的艺术如美术等。而在文法和修辞的学习中,又进一步涉及到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真正明确谈到审美的是柏拉图。他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故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担当着造人之品质,美人之心灵的重要职责。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首先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有爱“美”之表率,要有造“美”之言行,教师需结合课题进行美育教学,多让学生去感悟形象之美,表演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我相信只要做到“美”的综合,让学生沉淀在优美的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等,自然能渐渐地培养出优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结合 “英华小学”淳厚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去深入观赏校园,此时,学生不由地说:“学校真美!”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又能激发一场爱“美”的风暴,从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可见,美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二、中学生素描教学的方法
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篇9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毋庸讳言,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因此,我在语文教学别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小溪流的歌》教授时,我让孩子们学习小溪流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精神,学习小溪流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孩子们学习文天祥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促进孩子们人格的发展。
二、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他的言教,而且还取决于身教,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带头遵守。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格来培养人格的劳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是教师的言教发生更大作用。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育力量所在。教师为人师表,他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以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例如:要求学生保持环境卫生,那么我必然做到首到负责,看到一片废纸,一个果皮袋,我一定会弯腰把它捡起来,放入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那么我自己每天7:30之前到校,下午6:00才离开学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这些都给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我班迟到违纪现象自然就少了。这是我们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经验,它已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共同格言。
三、注重学困生人格的塑造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责任关注、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我积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让他们分别扮演皇帝、大臣和骗子,为了把人物演好,他们认真的研读课文并相互交流,这样在表演过程中,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并得到很好的提高;对于学习自卑的学生,我用激励帮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班有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情结,我就经常有意无意地找他谈话,让他帮忙收作业本,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并经常对他说:“小强,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慢慢地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上升了;对于嫉妒心较强的学生,我就注重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授《将相和》时,我先让同学们分析廉颇、蔺相如产生矛盾的原因,又让他们列举嫉妒的坏处,最终教导他们学习蔺相如的宽容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四、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责任意识
我曾经看到《责任心和创造力比智商更重要》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师者,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责任感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
语文学科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者,说:“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人。”从他的话语中让我们知晓最起码的做人之道,这实质也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时机,培养责任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培养责任心的篇章有许多,在对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中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让中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一文,在让学生了解文章主人公之时,抓住邓稼先那强烈的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懂得从邓稼先身上捕捉到做人的道理,心系国家,心系人民。
二、相机诱导,激发责任感
我们都清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的个性差异,发挥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成效,学生的责任感才能被激发起来。
如,语文活动《彩英撷粹,缀玉连珠》,学生收集的材料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名言,这里面有关责任感教育的名句格外值得强调。如:“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整个世界。”这是高尔基多么经典的话语,他把责任的最高境界告诉了全人类,中学生受益匪浅。
三、体会文章精髓,强化责任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强实践性,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会以学生个体展示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揣摩、咀嚼、感悟,深入去体会文章的精髓,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作者的意图,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课文《散步》中的语句从强化生命、强化伦理着手,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文中儿子是你,你会怎样去做,你会按文中父亲的说法去做吗?为什么?一系列启发诱导,既强化了责任感的教育,又传承了尊老抚小的生命责任。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坚决不能忽视责任教育,只有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的人,才能成为具有高水准、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他才能承担起祖国建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