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藏族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篇2
条纹纹样氆氇有不同宽度的色条不规则排列组成,使人感觉跳跃感和概括性,是藏族人民长期发展自由创造的结果。主要以红、黄、蓝、绿、白为主要色调随意的变化和搭配,色彩纯净,颜色鲜明,近似七色彩虹生动、和谐,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民族特点,不同搭配颜色的氆氇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观和心理感受。条纹氆氇用于藏袍的领边、襟边、袖边、鞋帮,另外还做成彩色围裙系在腰间藏语称为“邦典”,装饰起来清雅美丽,十分艳丽。十字印花氆氇,藏语称为“嘉章”,印十字花纹氆氇也称“加珞”,藏意指“从内地汉区带回”一般做装饰,用十字纹镶边做的藏袍,可又称为“加珞袍”。十字纹与藏族、历史发展中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藏族人民把各种形式的十字纹用于生活中藏袍、藏靴等的作为装饰,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图腾象征意义。从形式美感上说,具有丰富活跃画面,增加焦点的装饰作用,使氆氇显得喜悦、活泼,韵感十足。
如何认识藏族氆氇视觉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更加深入挖掘藏族氆氇艺术特点,并使其独特韵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深入和广泛,开辟具有藏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全方位的设计潮流,这是当代设计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氆氇中无论色彩或图纹所运用的设计语言均展现出藏族特有的原生性、色彩的多元性、图纹的独特性的高原地域文化。这种典型的民族装饰形式构成独一性的设计表达语言方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设计实验和设计活动,对氆氇中设计的多种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些视觉元素相当于设计语言表达的独立构件,在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强调设计目的。
在现代设计中,基于氆氇视觉表达语言,等距条纹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设计中。条纹不但能最符合机械大生产的需求,而且也最能适于体现当代整体快节奏设计审美效果。最为突出是Dior现任设计师不断在运用条纹元素,跳跃性的呈现明媚愉悦的特点,在鲜明特点的影响下成为一大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力,无论现在或者以后几年,都贴切地体现了民族元素在不断提炼,重构设计为现代主义的大众和大生产而服务的精神内涵。Dior在设计上的耀眼夺目再次证明了设计内容的饱满性是一个好的设计和品牌的核心,随着时光的游走不断汲取各种各样的灵感丰富自己的灵魂,便在不断快节奏的设计潮流中屹立。在产品创新运用中提高了商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在包装等平面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条纹和十字纹显著,JJcoffee品牌包装设计中不但应用大量条纹设计而且颜色也提取了藏族氆氇的藏青色,日落黄和白,呼应点缀出设计初衷的细节创造适宜的休闲感,以直观与写意的对比营造了设计语言的美感和趣味,很朴质神秘、生灵弥漫的表现出设计内涵,为设计作品视觉表达增添一份积淀,形成那种带有浓郁藏族文化色彩的表现方法,完美地把藏族神秘的艺术风格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氆氇在藏族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慢慢历史长河和独特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美化、日增月益的演变结果,其独特的物象化表征及装饰形式抽象化表征的集合,是其鲜明的高原民族个性与当代设计潮流的共性的彰显。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审美的多重求也成为设计的主要问题。现代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了多民族、多方面、深层次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民族视觉元素的运用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复制,而是藏族氆氇视觉元素整合运用和提炼创新,使藏族文化能够在现代设计中广泛应用。民族视觉元素的运用受到了商业动机的驱动,能够直观满足消费者传达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并可以增加产品的生命力,人们能够对产品的情感的递增,商业、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作者:吴丹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篇3
【关键词】藏族 文化用品 包装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9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不仅是藏族精英文化的缩影,体现了藏族上层人士的文化生活,有着自身独特的装饰艺术和审美特点,而且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周边地区不问断的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产物。由于藏区内长期的宗教文化传承,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藏族的文化用品包装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1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起源
藏地文化用品包装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现今具有成熟艺术特色的产品,是勤劳的藏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无尽的智慧和汗水,不断进行学习和改良,最终获得了功能良好、造型结构合理、装饰精美并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
根据包装自身的发展规律,事物最开始都是出于零包装的状态。藏族远古时期,人民只能通过随手可获取的天然材料进行最简单的捆扎、包裹、盛放。昌都地区卡若村新发现的古代文化遗迹可以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辽阔的藏族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在此出土的如彩陶双体罐等众多的4000年5000年前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是藏族绘画起源的游离证据。这时期藏族地区的绘画以涂绘法和线造型为主,绘画材料多是经研磨的赤铁矿,用兽骨熬成的胶质液或血液加以拌合。根据当时工艺的发展水平,可以推断对于这些材料,藏族人民应是选用植物、动物皮毛或者是陶器进行盛装。这时期的包装是物品的附属物,不重视造型和装饰,只有最基本简单的功能。
从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兴趣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用品包装发展缓慢。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汉地的文明,藏族的工艺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藏文的创立和唐卡绘画的兴起也推动了文化用品包装的发展。藏族文化用品得到了完善,形成了固定的系列产品,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改良,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大致形式也得到了基本的确立。吐蕃时期,藏族的冶炼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大量的铜铁质地的文化用品包装涌现并最终成为主要的材料,使得文化用品包装性能更加良好。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也使得装饰手法更加丰富。于早期的纯实用性文化用品包装相比,此时的文化用品包装开始讲究造型和装饰。佛教的兴盛对文化用品包装的造型影响深远,从宝塔造型的墨水瓶中可窥见一二。
吐蕃王朝瓦解后,藏地政局不稳,间接促进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文化用品包装在基本保持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蒙、汗、回以及尼泊尔等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装饰纹样的愈加丰富多彩,工艺手法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直至17世纪,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风格趋于成熟稳定。藏族和清政府政治活动频繁,交往密切,瓷器等多种汉地文化用品包装随着政治经济的交往流入藏区。以陶瓷墨水瓶和文具盒为代表的汉地产物给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增添了重要的一笔。至此,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独具民居特色,以金属质为主要代表、实用性强、大气古拙、装饰精美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完全形成并稳定下来。
2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类型与用途
藏族的文化活动是小众的行为,根据藏族文化用品的功能,可将文化用品及其包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文房用品的包装,包括笔套、墨水瓶、羊皮袋以及墨水瓶。这几种包装是对藏族人民在进行文字绘画的活动过程中,根据文化用品的具体功能及其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进行包装。第二类是印章及其系列产品的包装,包括印泥盒,印章套和印绶三个部分,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使用频繁。
2.1 文房用品包装
藏族的文房用品包装主要包括:藏笔筒、墨水瓶、羊皮袋、文具盒等几类。
藏笔套:用于对竹笔进行整体保护,防止磨损、受潮、腐蚀等问题,使其便于随身携带,多数情况下悬挂于腰间。藏族写字用的笔不是毛笔,而是竹笔。市无现成竹笔出售,要使用者自己制作。竹笔用于文字的记录和绘画,按照书写的字体、大小和描绘的粗细,竹笔的大小也各有不同,笔套的长短大小也与之相对应。竹笔的贵重与否,不仅仅与产地有关,更多的是取决于笔套的外部细节装饰。权贵和上层僧侣使用的竹笔笔套材质以铁质为主,平民和普通僧人则多用普通竹木笔筒。笔筒除了盛装竹笔这基本功能之外,也作收纳竹木尺、刀子等附属功能之用,等同于文具盒的作用。图1所示笔套分为套盖和套身两部分,下方长,为套身;下方短,为套盖。笔套盖和笔身上有凸置的环,用来穿绳,便于随身携带。
墨水瓶:藏民用竹笔写字绘画,用墨也异于汉地常用的砚台研磨,而是一种泡墨,只用墨瓶而不用砚台。墨水瓶的材质以银、铜为主,历代寺院的高僧大德和僧俗高级官员,习惯上用形如铃铛或广口葫芦的墨汁容器,是十分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少量的瓷墨水瓶为藏区内噶伦以上政府官员所使用。墨水瓶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瓶装,可存放相对量多的墨汁,另一类是用于绘画活动过程中便于随时取用可储存少量墨汁的指环墨水瓶(图3)。瓶装墨水瓶造型各有不同,总体来说多采用宝塔式造型,大致分为瓶盖、瓶体和底座三个部分,瓶内装有两粒小铁球,沾墨写字之前,轻轻摇动就能使瓶内墨水搅匀。指环墨水瓶是用于绘画过程中的一种小型墨水瓶,呈空心筒状,由一根普通皮革系于手指,极少装饰(图2)。
羊皮袋:这里所说的羊皮袋指的是藏族人民在进行绘画过程中用于保存颜料的一种动物皮革的包装袋,取材多为羊皮,广口,用线绳捆扎封口。藏族绘画所用的颜料中含有天然的矿石和珊瑚等坚硬材质,在进行绘制时需要将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之后再用加热融化的动物胶质物调合后进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研磨好的粉末用羊皮袋进行密封保存,以防止内部材料受潮、虫蛀、霉变等。这种羊皮袋,朴实耐用,直到今天,藏族众多的唐卡艺术家仍在沿用,且世代相传(图4)。
文具盒:在藏族地区,文具盒(图5)作为一种综合收纳型的包装十分的稀少,追溯其发祥地并非原产自藏区,而是在同汉地的交往过程当中通过某些政治活动,如赏赐、赠送等形式传播到藏区,所以藏族文具盒可以说几乎全是汉地文化的产物。文具盒通常存放于固定居所,大体为方形木质结构,表面往往加以彩绘。用于收纳木尺、竹笔、刀子和粉简。
2.2 印章及其系列产品的包装
在旧时,印章是藏民使用频率很高的用品。藏区内,至尊的大喇嘛和显赫的家族所收藏的用印,少则几颗,多则几十颗,尤其是常用的几颗印章都随身佩戴,随人而行。无论是买卖契约、借债还债、签定合同、红白喜事等日常事宜,甚至记数都会用到印章。
藏族的印章用品包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印章套、印泥盒以及印绶。
印章套:藏族的古印章由于使用频繁,一般都是随身佩戴,故古印章体积一般都不大以便于携带,相应的印章套也比汉地要小很多。为了避免印章在日常高频率使用过程和携带过程中遭遇磨损,依据印章本身的形状大小而量身定做的皮套包装就显得不可或缺。动物皮质的印章套结实耐磨,无需装饰,以实用为主。
印泥盒:印章、印泥一般都共同存放,在包装上常用绳系在一起,印泥盒多为金属材质,采用类似抽屉的双层结构,这样的双层包装可以对印泥起到有效的保湿作用,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盒子通体饰以繁复的纹样,盒盖上镶嵌宝石,见图6。
印绶:在汉地的印章中印绶相对少见,主要是由于汉地印章很少随身携带而是存放在固定的特殊容器中进行保存,而藏族的印章悬挂在腰间,是为了便于拿取,侧面反映出印绶在藏民平时生活里是必不可少的包装之一。藏族古印章的印绶材质种类繁多,皮、毛、丝、鹿皮、牛皮、豹皮等动物的皮,或是羊毛、牛毛,绛色、黄色、紫色、红色等彩色丝带也皆可。印章系列用品的包装风格统一,强调金石味,显示出一种拙朴的自然之美。
图6所示的这套印章系列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印章、印盒、印刷、印章皮囊和皮穗,类型齐全,功能完整,印盒上镶嵌有一颗红珊瑚,象征着使用者的尊贵地位,为一高僧所用印章。
3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设计特点
3.1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造型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体积都相对较为小巧,便于携带,一般结构上设计附带有用来悬挂和扎系的圆环或者球状体。主体造型以适应包装物本身造型为第一宗旨,粗犷大方,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琐碎的小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拐角和弯折的位置十分讲究方圆结合、曲直并存、圆点弧形胜于直角方块,这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讲的“圆通”、“圆觉”的哲理思维。但又让人感到稳重、简洁,柔韧而刚健,表现出一种凝重、大气之美。
3.2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材料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所用材料极为讲究,其原因在于古代藏族使用文化用品的人群极少,除宗教人士以外,能够接受文化教育并使用文化用品的人多为贵族,因此,在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选材上,大多选用较为珍贵的材料,如铁、金、银、皮革和瓷甚至各类宝石。
这些材料的使用,由于地理环境导致的物产差异而各有不同。拉孜和南木林地区主要运用金属或含金属的材料;藏东的林芝地区喜用竹木质材料;安多地区在文化用品包装的选材上优先考虑皮革,再饰以金、银、绿松石、玛瑙、松石等藏族地区的珍贵宝石。其中印泥盒、墨水瓶、唐卡颜料的包装容器由于内容物是液体或者半液体所以多选用铁质材料,极少数选用瓷器包装。古代藏族使用文化用品的人群极少,除了宗教人士外,多为贵族和统治阶级,这类人群的藏族文化用品包装大量运用了白银与黄金,和来自汉地的珍贵材质如瓷器等,以彰显权贵。
3.3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特点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艺术其实就是各种文化混合交融的体现。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纹样是现实的生活的写照,匠人们将自己生活中所见的牛、羊、花、草刻画出来,宗教故事里描述的龙、凤、大象、狮子、怪兽,甚至还包括稀有的犀牛、鸵鸟等生物。勤劳的人们把这些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根据描述和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来自汉地的文化也“寿”、
“喜”灯等文字也随处可见。佛教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纹样也是备受喜爱,如莲花纹、忍冬纹、龙纹、等除了用描绘的方式外,这些纹样的镂空鎏银鎏金穿插点缀在包装的各个角落。藏族工艺受到许多地区的影响,从元代萨迦世系时期开始形成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地,第八世和十世噶玛巴时期以来在纳西族、土族、门巴族、普米族、裕固族等诸多地区手工艺技术的传播。
藏族文化用品包装的装饰还和当时藏族的手工艺水平息息相关。关于藏文的起源时间现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松赞干布时期由喇嘛吞弥・桑布扎以古梵文和天竺文为基础而创制,佛法也从此传入藏区。同时以天竺和汉地为首的许多民族地区引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品加工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大批工匠也将汉地的装饰艺术在藏族中传播开来。同时在藏族盛行的佛教来源是从天竺、尼泊尔传入、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当地的工艺技术甚至是照搬整套。文化用品包装主要的装饰工艺有錾花、雕镂、刻画、模冲、冷锻、塑雕、镶嵌、鎏金银等。其阿红鎏金在藏族地区极为流行,历史也很悠久。公元1182年工艺大师萨迦班智达在萨迦寺亲手铸造的鎏金铜制普明文殊像后藏族手工艺迎来了以黄金为材料进行创作的黄金时代,至此之后,藏族文化用品包装中黄金的运用在也开始日益增多,雕花镂空这类的器表装饰手法在文化用品包装中层出不穷。
篇4
“我的研究主要是两方面。刚开始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学美术,基础是西洋画,就是油画,专攻中国画。进大学前,我自己还学习过藏族传统绘画,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藏族绘画艺术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逊色,拥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绘画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立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我是学画画的,个人对绘画很感兴趣,从经济上讲,肯定画画比理论研究要挣钱得多,但当时就觉得藏族绘画艺术需要理论研究,这个工作要有人做。毕业工作后,又找了些老师,认真学习藏族的传统绘画,用7年时间写出《藏族传统美术概论》,1994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2007年被大学确定为艺术学博士必考书,2010年又获得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文研究专著类二等奖。
再一个,我很关注藏族传统手工艺。从2000年起,我对藏族传统手工艺做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具体内容分为几大类:第一,传统藏区的手工艺,我用几年时间把甘、青、川、滇、藏5省区跑了几遍;第二,受藏族传统手工艺影响的土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第三,汉族地区如北京,承德、五台山等地藏传佛教寺庙的传统手工艺;第四,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现代藏族手工业;最后,是受藏族文化影响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外蒙古等几个国家的手工艺。这些年我跑遍了这些地区,实地调查了解传统藏族手工艺情况,真实记录下这些技艺。
“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至今我不敢说什么研究,也不敢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新东西。我之所以专心做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实记录下这些手工艺,原料是什么,具体过程如何?等等。我感觉,现在有些手工艺正在消失,有些手工艺或者将会消失,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好东西记录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原来在政协工作,常常看政府工作报告,关心老百姓的增收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关心藏区老百姓的增收。我时常想,增收得有个增收来源,藏族传统手工艺就是个很好的来源。2003年,我去尼泊尔,观察尼泊尔人学藏族手工艺,是请藏族的手工艺人做他们的师傅,长年累月地教学,直到学会为止。当年,海关统计,尼泊尔出口的手工艺品总价值12亿元人民币,现在大概已经20亿了。我们四川郫县有20多家藏族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可和尼泊尔比,差距还大得很。藏区农牧民是有这些传统技艺的,藏族手工艺品很有市场潜力,发展好了,我们也能把这20亿装进老百姓的口袋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搞研究的,也得好好研究这些问题,不能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天天写写文章。
目前,我正在撰写《藏族手工艺大全》的汉文版。已经改两稿了,原来有个藏文版,现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翻译成汉文出版。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中国科学院本来准备出一套《中国手工艺大全》,听说我这本书后,很重视派自然历史研究中心等几个单位来和我协商,还主动联系大象出版社出版,对装订等各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准备出成精品。《藏族手工艺大全》出版后,他们准备动用各种现代技术,比如化学成分测定等,沿着这本书的思路进一步做下去,我这本书包括56大类技艺,他们以后可能一种技艺出一本专著。真要是做成了,对于藏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弘扬,将是个很大的帮助和贡献。
“此外,我现在负责民族文化博览中心二楼藏族展览馆、五楼经堂馆(刘文辉捐赠珍藏经堂)展厅的设计和监督工作。原来西南民族大学有个老的藏族展览馆5-12地震的时候严重受损,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很不利,学校和相关部门很重视,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修建新的藏族展览馆和藏传佛教文化展厅,学校安排我负责设计工作,目前设计已经完成,施工也在紧张进行,今年应该可以完工。
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藏式编织艺术;探讨
1.藏式编织艺术溯源
时光变迁,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织物的出土;到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广开国门,促进编织工艺的提高和普及;到元初的萨迦时期编织卡垫受到欢迎和追捧;到15世纪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格鲁派的兴起,藏式民间编织进入一个全胜发展时期;到和平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藏式编织手工艺的发展,随后并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手工艺企业---拉萨地毯厂,从此推动了藏式手工编织业的红火发展。藏式编织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现今,编织工艺品已经成为了藏民生活的必需品。藏式编织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邦典、氇氇、藏被、藏毯等。藏式编织工艺精细流畅,色彩鲜艳且质地厚实,手感好,传统藏式编织手工艺比较复杂且不同的编织种类有不同的编织方法,具体的编织手法有打结法、穿杆结扣法、栽植法等。藏式编织艺术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藏传佛教、藏式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中,藏传佛教深入每个藏民的心中,不管是是寺庙还是室内装饰都极具宗教色彩。在藏族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团灭和色彩也广泛运用在藏式编织中。
2.藏式编织在藏式民居中的应用
藏族编织艺术品不仅仅是艺术品,对藏族人民来说更是生活必需品。首先藏族居民很注重外墙门窗的装饰,外挑的屋檐下常常挂着蓝红白的纯色布幔或三色条形,而在屋顶的转角处则用蓝、红、白、黄、绿无色布条来装饰,这分别寓意了云、火、天、土、水,用来表达对吉祥的祈祷。再者藏族居民中的门帘用的是卡垫,这种卡垫质地较薄,上面有传统宗教的符号,如、吉祥结、宝瓶等图案,预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在室内的布置中,藏族人民喜欢用藏式的木床和木沙发,而藏式木床也可以当做木沙发来用。藏民一般先在上面铺一层羊毛垫子,然后再铺一层卡垫,木沙发上铺手工编织的靠垫和坐垫,椅子和凳子的包裹也是用手工编织的卡垫来完成的,编织细腻、色彩鲜明、纹样含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有保暖防寒的作用,而且经久耐用。一般在比较富足的藏民家里,桌上也会用到卡垫,地上会铺设藏毯,看起来着实美观。藏族居民在室内设有天井和天窗,这样可以解决气候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藏族人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非常舒适,冬暖夏凉。总之,对于藏族居民而言,竹篮子、地毯、挂毯、服装等和手工编织都有直接的关系。
3.室内设计中藏式编织艺术的运用方法
藏式的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结合了纹样、材料、色彩、技法、文化寓意来运用,合理的使用这些元素,使得藏式编织艺术和室内的环境尽可能得到和谐与统一。
(1):图案的运用:图案主要以传统为主的藏式编织艺术,提取图案主要是指对藏式编织中单个纹样的“形”的借鉴使用,将其元素运用到藏族特色室内设计中,也可将提取的元素创新出一种新的图案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2):色彩的运用:藏式编织艺术色彩搭配明度高对比强烈。藏族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颜色主要是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可将其几种色彩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提取藏族编织艺术的传统色彩,再进行搭配处理设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传统的色彩,但并不改变色彩的色想、明度以及纯度,再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3):材料的运用:藏式的编织艺术运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采用的都是绿色环保的材质。在目前市面上很多的衣服、地毯、室内的织物都选用的纯毛纤维材质,是自然环保的绿色材料。可将其这种材料充分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
(4):技法的运用:运用藏族的编织技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机理。藏族编织中的打结法编织的地毯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使得毯面细腻规整,增强了地毯的质感。这种藏族的编织技法可以运用到室内编织装饰品。
(5):文化寓意的运用: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设计师在体现某种文化寓意时,可将其艺术形式进行运用。
4.藏式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S941;C9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引言
藏族服饰独特而瑰丽,显示了藏民族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水平。藏族服饰是藏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民族的物质文化,也是现今藏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承藏族文化的作用,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要求。通过对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的研究,认为从业人员是藏族文化的推动者。了解不同类型从业人员在藏族服饰企业中所占比例,以便最大程度的人尽其才为企业经济创收,促进民族企业的发展。发展藏族服饰的品牌效应,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中,各民族的配饰艺术各具风格。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配饰艺术,以“珠宝金银”式形成高原民族服饰特有的风格。通过对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从业人员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便企业优化人员体制规划,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企业效益。对建设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对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协作,为维护和平稳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由于藏族服饰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并且要求对它的制作以及营销模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从事服装半成品制作以及绣花的企业刚处于起步状态,且大都属于小规模发展,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分析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拉萨市发展藏族服饰企业的必要性
以拉萨市藏族服饰企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整体发展。拉萨市是旅游城市,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产业,需要突出藏民族特色。当今时代,融入民族元素的服饰品牌往往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在拉萨市这个旅游城市,没有民族特色,我们的服饰跟其他服饰就没有了区别;在文化日益趋向多元的今天,游客和居民也很难接受。许多国内外的时装设计师将藏族服饰的一些特点视为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发挥,这是我区发展民族服饰产业目前最为欠缺的。发展藏族服饰产业,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普通的手工作坊制作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形成规模和品牌,由于资金、物力的不足,手工作坊制作已经很难适应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路子,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创新步伐。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需要打造属于我区的服饰品牌,做强做大品牌经济。藏族服饰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诱人,定会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三、拉萨市藏族服饰企业及企业从业人员目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业发展速度很快,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繁荣城乡市场的主要力量。藏族服饰企业己经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成分,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藏族服饰企业还存在着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生产环境差、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1.拉萨市藏族服饰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族服饰企业也在慢慢做强做大。经过发展,藏族服饰服饰企业成为经济社会和促进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力量。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如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藏族服饰企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今的拉萨市,从事藏族服饰的小作坊,数量多、分布广、不仅为大量城乡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为社会的稳定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藏族服饰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藏族服饰企业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2.拉萨市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现状
笔者通过对拉萨市从事藏族服饰企业生产工作的四家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最后实际收回统计有效为150份,分别对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从业年限、年龄结构、民族构成等做了分析比较。从人员规模看对于调查的四家拉萨市藏族服饰企业,企业平均每家37.5人,从业人员远远低于内地水平,通过调查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少
目前,除本地藏族居民对藏族服饰购买以外,我区的民族服饰产业基本上是旅游业的附属产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较低,高档产品比较少,难以适应当地市场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到拉萨观光旅行的游客对于自己购买的藏族服饰不太满意,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往往会买到质量差的产品,这也是小作坊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发展我区藏族服饰产业,并把它做强做大,除能满足我区居民消费外,还可以利用我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把产品推向广大游客,市场前景广阔。在当今我国这个大环境下,服装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我国沿海东部省市,属于藏民族自己的服饰品牌几乎是空白,这类企业的出现将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业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不高
地理位置的特殊,大山的隔绝导致多数人受教育成为问题,这也导致了在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根据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的从业者占到了53%,藏族服饰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严重制约了藏族服饰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全不能够适应当今时代藏族服饰企业发展的现行需要。同时,藏族服饰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也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在内部管理上,传统的家庭管理方式依旧十分盛行,妻儿管理随意性非常大。管理水平较弱的管理者和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是导致藏族服饰企业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业人员流动性强
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与其他小型企业一样,由于企业规模小,在外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由四川服装企业生产的商品),同时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员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企业能够雇佣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生产技能不过硬、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意识差,导致企业稳定性较差,从业人员变动频繁。
四、拉萨市发展藏族服饰企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藏族服饰企业发展
目前,藏族服饰企业存在着发展资金不足,政府应该给予投资者更加优惠的经济政策,推出保护藏族服饰企业等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同时也需要鼓励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藏族服饰企业的发展中来,扩大宣传,重视社会效应。以促使藏族服饰企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技能培训
提高藏族服饰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藏族服饰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招聘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藏族服饰企业自身也应该注重对于员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培养掌握丰厚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管理者。由于区位上的特殊,有比内地放得更宽、含金量更高、突破性更强的政策措施。发展藏族服饰企业,大多数藏族服饰企业普通从业人员工作的经济诉求占主要地位,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应该发挥社会舆论和企业文化的作用。
3.完善藏族服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藏族服饰企业企业主个人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一切都凭个人决断,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具体管理方法越复杂、越专业化,决策的要求也越高。由于企业资本、投资收益和风险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不但握有决策权,还都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对企业的成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主的个人魅力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完善藏族服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的流动性。
五、结语
由于调查主要以半成品服装、绣花生产为经营方式的企业为主,且这部分企业相对集中于经济条件以及运输条件较发达的区域(拉萨市及周边县镇)。通过对藏族服饰从业人群的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从业人员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对藏族服饰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可以使企业优化人员体制,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经济创收。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再就业提供建议,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其美卓嘎,《服饰艺术》,2004.
参考文献:
[1]萧清.发展民族服饰产业大有作为.日报,2008年2月11日.
[2]王润球.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2012年5月.
[3]郭慧敏.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2010年5月2日.
[4]王群山.我国服装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原因及现状分析.社科论坛.
[5]姜涛.我国服装业现状分析及对策.辽宁丝绸,2006(2).
[6]冯伟.我国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研究.2008年6月O1日
[7]邱白玉,邱明玉.中国服装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迈向国际市场的对策.山东纺织经济,2008(4).
[8]谢红.特色经济发展研究,2004(1).
[9]罗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
[10]宋朝阳.产业结构研究.2005(4).
[11]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2011(6).
[12]袁欣,许楠.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13]段涛.空调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2010年3月28日,
[14]何佳玲.时尚藏装产业化的价值及路径探析,2014(4).
[15]楚.拉萨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5).
[16]李晓波.宁波服装业一线员工主动离职原因与对策研究,2010(6).
[17]顾聪好.宁波服装业贴牌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2007(12).
[18]邓永辉.黑龙江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商业经济,2013年第五期
篇7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之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年画”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A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刺绣、挑花、雕刻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民俗文化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篇8
摘要:目前人民的服装,流通广泛的就两类,一类是普通的现代服饰,一类是传统服饰。而即有特色又符合现代人便捷、时尚的着装需求的时装品牌,现在可谓凤毛麟角,且这些凤毛麟角也并没有打开市场的局面。有些服饰奇形怪状,缺少内涵和舒适性的考虑,缺少实用性,因而很多人都只能欣赏,不会购买。产品设计作为服饰产业重要的一环值得去研究和探讨,本文试通过对藏文化的解析来寻找藏族现代服饰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现代藏装服饰;产品设计;取法自然
产品设计是现代服饰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现代民族服饰来说,服饰的美学形态独特而深远。将传统服饰本身的美学形态融入到设计中,是其走向品牌化的新思路。了解传统服装背后的深厚文化,是创作系列服饰的灵感源泉之一。
1、宗教绘画元素
壁画艺术在发展源远流长,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卫藏壁画催发了佛教壁画的百花盛开,同时带来了南亚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和绘画风格,其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各画派争奇斗艳,蔚为壮观;到公元16世纪后,勉塘派风格成为主流,传统壁画的红蓝、红绿对比的主色调变为石绿色调,青山绿水被移植到主尊背景中,画面生动布局多变。在近现代的绘画中,有取材现实,审美直率的画风,也有气势恢宏,气魄激昂的画风。画师队伍逐渐壮大,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有许多培训学校和画店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悄然蓬勃。而若将壁画形式的绘画艺术,运用到现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中,必定能碰撞出精彩纷呈的艺术火花。
2、编结艺术
源远流长的编结艺术独特而瑰丽,编结服饰体现了藏民族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服饰发展史上的一块奇异珍宝。它主要体现在服装与配饰的缠绕、串接与组合上。在元素形态方面,编结服饰品一是遵循了对立统一规律,例如材质及色调相互关系上呈现较为明显的一致性,而色彩搭配和材质软硬上又有较为强烈的对比性。二是体现了“节奏韵律性”,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编结服饰配件的形状、大小、位置、比例都进行了规律性的排列和增减并形成段落,这些段落可分为单位重复节奏和单位渐变节奏,如形状的渐大渐小,位置的渐高渐低,一个基本单位的重复运动形成轨迹,便产生连续的动感和节奏。三是体现了“尚拙”的审美特点。“尚拙”说明了人民对天趣的追求,真实意义世界的追求,其落脚点在人的生命的安顿。在中国美学中,“拙”还被当作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方式,粗犷而华丽的美,“尚拙”体现了藏族人民热爱大自然,模仿大自然,并美化大自然的特点。
另外,在藏服多样化的编结艺术中,精美漂亮的镶边艺术具有独树一帜的风采。民间传说,镶边适于女装,是格萨尔的王妃珠牡首创的。镶边艺术突出了藏服的特殊风格,使得藏服即便是用料粗陋,仍能获得多姿多彩,雍容华贵的效果。笔者认为,编结艺术应当成为现代服饰运用中最具特色的设计元素,从而衍生出丰富和时尚的服装作品。
3、取法自然的服饰理念
在面料,色彩,线条,图案上,藏族传统服饰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关联。
如用料上,皮毛、绸缎、氆氇呢绒是他们最推崇的。在色彩选取方面,白、蓝、红、黄、绿成为运用最广泛的颜色,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白色象征云絮与雪域高原;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光明和希望;绿色则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
藏装的线条往往因料而出,精致协调。在大的轮郭线上,倾向于严直、流畅、粗犷,同时利用束紧腰带的方式,使腰部的线条呈皱褶形的网状伸展,犹似网络形的河中涟漪。
动物元素也被广泛运用于藏装中,如藏羚羊、鹿、鱼、青蛙、马等。是一张辽阔的自然盛卷,而自然艺术的灵感应是取之不尽的,现代服饰的理念,应该坚持和拓宽这条取法自然之路,创作出自然而灵性的藏服特色现代服饰。
以上美学形态只是笔者略举的视角,现代藏装服饰的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研发产品:一是饰品的搭配,二是服装宽大的风味、包容性,三是色彩的华丽,四是面料的特色。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找准品牌的灵魂,如野性风,醇厚风,或者复古风。目前全国已有许多颇有民族特色的网店在中国民族服装产业中崭露头角,在设计方面多去学习、借鉴很重要,例如裂帛、花制作、两三事等的部分产品。现在民族元素设计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趋势,做有市场前景的民族服装,即要结合面料的舒适性,又要保持其特色。对于民族服饰来说,制版款式的应用是一方面,更应从服装整体灵动美的文化角度去研发产品。只有不断吸纳藏区自然风光赋予的天然元素,在印花、编结及面料运用上去大胆设计,结合现代人对服装舒适便捷的要求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混合不同地区国家的服饰文化,才能设计出别致而通行的品牌服装。
另外在创新设计的同时,也要尊重藏族宗教文化,比如萨顶顶把释迦摩尼头像元素设计到鞋子上,让藏族人民非常地反感。只有热爱文化,尊重文化,才能创新出更好的作品。(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篇9
摘要:藏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崇拜自然的观念,他们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珍爱和顺从并由此产生了保护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服饰作为藏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包含着大量的相关文化信息。文章探讨了藏族如何将对自然的崇拜之情表达在服饰上,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饰上得以彰显。
关键词:藏族 自然崇拜 服饰特征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一 藏人对高原自然环境的神圣化
古代藏族人生活于一个神灵的世界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神灵是自然环境的灵魂与生命,风雨雷电都是神灵在起作用,人世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灵赐与。崇敬自然,也就是崇敬神灵。崇敬自然的人,受自然界诸神的保护;违抗自然的人,受诸神惩罚。这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一种天地万物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今天,青南、藏北的牧民仍然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动物有动物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神灵存在……草原的变迁,牛羊的生长,天气的变幻,家人的生活,部落的兴衰,等等,都同人们对自然及自然诸神的态度相关。雪域藏区自然界丰富多彩,神山圣洁静谧,鸟兽众多,草木丰盛,自然崇拜呈现多样化。而这些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多姿多彩的藏族服饰。
二 藏族崇拜的自然神灵及在服饰中的体现
1 天地崇拜
藏人服饰中,最显著、最耀眼的是日、月、星的变形图案,特别是女性的服饰,在胸襟、袖子、后背均饰有相关图案。藏人最为隆重的“池哥昼”面具舞,其面具的额头即为日、月、星浮雕装饰图案。藏人服饰中太阳纹以“米”字型为主,月亮则是圆形纹样花卉图案(有月亮花、牡丹花、豌豆花等)或太阳纹图案,而星星却有两种表达方式:圆形小点和三角形。在这些纹饰中,太阳、月亮、星星在服装的同一部位并存,而且在太阳纹的图案中,加上圆形的小点――星星,在月亮纹饰中加进米字纹――阳光。
藏族地区这种对太阳、月亮、星辰的崇拜源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天崇拜。太阳、月亮、星辰是人类最先接触的自然物,也是对人类生存影响最大的自然物。由太阳和地球运动形成的季节变化,形成的白昼与黑夜,影响着大地万物的生长,左右人们的生活。天是人们最为崇拜的,天由太阳、月亮、星辰组成。藏族本教把世界划为三个部分:天、地、地下,即所谓的“三界观”。认为天上有神名为“赞”,地上有神名为“争”,地下有神名为“乐”。天神在藏族本波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认为它是万物的主宰,能降祸福于人间。遇有什么难事,向天祈求,求得天的护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忠诚、清白、决心时赌咒发誓都是以天来作证,所以通常说对天发誓。
2 颜色崇拜
藏族最崇尚的礼品是哈达。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是一种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洁白的哈达给人一种圣洁祥和的感觉,献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哈达崇拜与白石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实际上都是白色崇拜的载体。白是一种最单纯最原始的色彩,这与藏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很大联系。藏人生活在高原大山之中,蓝天上飘动的云是白的,山上的积雪和岩石也是白的,因而,藏族人特别喜爱白色。哈达崇拜与水崇拜也有一定的联系――哈达轻飘、柔软、流动似水。所以说,在哈达上也凝聚着白石、云、水多种自然崇拜。
此外,藏族是一个对宝物崇拜极强烈的民族。红珊瑚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物,这是由它的生长环境、色彩和稀有决定的。藏族人喜欢用红珊瑚做项链,盛装时在胸前挂上数串红珊瑚项链。在头饰、胸饰、腰饰、手饰、耳环上都要嵌以红珊瑚。在寺庙中,佛像雕塑的头饰、臂饰、腰饰、靠背、宝座及灵塔上,也要嵌以无数的红珊瑚,有的寺庙还供奉有红珊瑚树。红珊瑚崇拜也是一种水崇拜,因为红珊瑚生长于海中,海是神秘的,海中的生物都带有灵气。
藏族服饰在色彩上也受到了对天地崇拜的影响。白色代表白云,是慈祥、纯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绿色表示江河,是平民颜色,在佛教中表事业;红色代表火焰,在佛教文化中是权势的象征;黄色表示大地,象征兴旺、财富,也象征宗教;蓝色代表蓝天,佛教文化中象征威严,老百姓使用则显示富足。藏族巫师作法时,身上要缠以五色丝带象征彩虹。唐卡神像的两侧挂有红、黄色两根绸带,其意为神灵驾虹飞上天界,或天神顺虹桥降到人间。西藏祭祀和民俗中普遍使用的五色彩箭、五色经幡、五色毛线以及妇女的“尚五彩”、“邦典”与“背饰五彩绸”等也与此有关。五色彩条打破常规,大胆搭配,布局艳丽而有序,体现了宗教理念下藏族人民纯真的性格。
3 动植物崇拜
(1) 动物崇拜
在西藏的泽库大草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泽库男性喜欢佩戴大圈银耳环、银戒指和大颗珊瑚、松石等串成的项链以及各式银制护身符。在盛装时还要佩挂长短、大小不一的两把藏刀――长刀用来护身,短刀用作食肉。藏刀的装饰意味很强,刀鞘雕有狮子、老虎、龙等吉祥图案以突显威武勇猛。狮子、老虎、龙是藏族地区的吉祥物。以吉祥物的形式出现时,它们已不是动物自身,而是神灵的化身,是根据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经过艺术加工的高于现实本身的形象。尤其是狮子纹颇有来历:“狮”来自于波斯语sir,是早期西域使者带来的礼物之一。相传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人们期望借助这种力量除掉自身的污垢。狮是佛教文化中的“神兽”,为智慧菩萨文殊的坐骑。对龙的崇拜也含有对水的崇拜,有时把龙当做水神,认为雨、雪、冰雹、电闪雷鸣都是龙在起作用。如:电闪雷鸣在嘉绒语中为“大帽格巴”,翻译成汉语就成了“龙在动”或“龙在做”。
藏族白马人无论男女都头戴羊毛制作的白色毡帽,毡帽上插着一到三根白鸡毛,显得很别致。沙嘎帽每一个部位的图案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帽檐前部用红色丝线绣成小三角形图案,并用鸡颈部色彩艳丽的羽毛装饰,意为鸡头;两边帽檐用红色丝线绣成扇形,意为鸡翅;帽檐后部饰以“个”字形图案,吊彩色丝线,意为鸡爪和鸡尾。传统藏戏中,军士的头盔都要插白鸡毛,这是因为历史上藏族军士的头盔上都插白鸡毛,以鸡毛的多少来区别将士的等级。
藏族嘉绒地区孔雀是主要的吉祥鸟,孔雀的形象和色彩被用来装饰服饰,同时在民歌歌词中常常出现,作为形容和比喻美好事物,并经常以孔雀比喻美女。对鸟的崇拜与对天的崇拜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天是神秘的,鸟能在天空中飞行也是神秘的;天是神界,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鸟也就成了神。对鸟的崇拜而产生了对蛋的崇拜,嘉绒地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不少英雄,一般都不是母体所生,而是从天而降,或是大海中升起,或是从蛋中变出。把蛋同天、海同等看待,更加强了对鸟的崇拜。
(2) 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来源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植物种类稀少,生长期很短,因而有限的草原花草及边缘地带的树木就显得弥足珍贵。自古以来,高原上的人们就对草木格外珍惜,视草木为神圣。因而,在藏族服饰中,自然绘有大量的植物纹图案,这类图案常见的有忍冬纹、宝相花、缠枝藤纹、福禄寿三多等。
忍冬纹为一种缠绕植物,“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伴,俗称‘金银花’或‘金银藤’。《本草纲目》曰: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为古代的一种寓意装饰纹样”。其图案含有“益寿”的吉祥之意。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寓有“宝”、“仙”之意,为古代藏族服饰吉祥纹样,其花形是人造的纹样,以牡丹、莲花为主体,花形中间以其它不同花叶组成,尤其是花蕊和花基,饰以一圈圆珠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缠枝藤纹亦称“万寿藤”,寓意吉庆,其生长结构连绵不断,又有生生不息之含义,图案是以一种自然生长的藤蔓卷草,经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化而形成独特的多种装饰图案形式。福禄寿三多又称“三仙”,由石榴、桃子和佛手组成,寓意多子、多福、多寿,常用于服饰中的刺绣纹样。
此外,藏族人偏爱格桑花,它虽然不是花中最美的花,但格桑花金黄的色彩是藏人非常喜爱的颜色。他们除喜爱白色外,还喜欢红色和金黄色,这与他们信仰的藏传佛教有很大的联系。寺庙的装饰中红色和黄色最为耀眼夺目,喇嘛的服装也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配以红色和金黄色才最鲜艳。
总之,动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肉类、粮食、果实可以充饥,兽皮、树叶、根茎纤维可以御寒。当猎取到野兽、采撷到果实时,藏族人认为是动植物对自己的恩赐,同时又是对动植物的伤害,这样便产生了对动植物的初级宗教行为:对其恩赐表达自己的感恩,对其受到的伤害表达歉意。这种动植物崇拜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三 藏族服饰中自然崇拜情结所体现的意义
1 藏文化的传承
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还可以使人们在了解其形式的前提下,透视某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及宗教信仰,并由此更深入地探讨其文化心理。藏族服饰是具有典型藏族特色的艺术事象,是藏民族与神秘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的相互渗透关系的中介物质,它不是偏向理性、写实型的,而是偏向情感想象型的。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外,更多的则是为唤起一种气氛与情绪。从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上看,藏族服饰文化一样受这种心理的影响,从对天地到动植物的崇拜,在藏族服饰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这种心理通过服饰在藏族人民的生命意识中自觉流传下来,一方面体现了藏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大地上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也灌注了藏族对自然理解的深刻精髓以及藏族人民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样,就使得藏族人民始终保持并蕴涵着朴素的审美思想和原始文化遗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藏族人民通过崇拜自然的宗教,将自然环境(天、地、动植物)看作神灵的载体,而神灵则依附于自然环境,它们互为一体。敬畏神灵,实际上是对青藏高原自然的崇拜,也是由于高原自然环境险恶、自然生物生长不易而产生的对自然万物的珍爱之情。崇拜它们的目的是保护它们。
在广阔无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处处有神灵,因而处处需要带着敬畏之心,不触犯自然,也就不会触犯神灵,这是藏族神灵观念给予藏族人行为的最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必须顺从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精心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为了保护自然,便产生了约束、规范人对自然行为的宗教观念与仪式,并在服装中得以体现。期望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装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使人们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顺从自然规律而利用之,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这样一种信仰观和价值观,指导着藏族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时时处处崇敬自然、保护自然,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处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边缘,所以,应该理清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人与万物众生处在同一生物链上,应该与自然结成一种伙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上述藏族自然崇拜所反映的服饰文化观指导下,藏族人民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抱有一种与之和睦共处的态度,也形成了藏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殊管理方法。藏族人民对天地、动植物的崇敬与维护,客观上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全世界都在呼唤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新审视藏族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 刘吉平:《太阳、月亮、星星及鱼――白马藏族人服饰中的符号语言特征探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 张昌富:《嘉绒藏族的吉祥物与自然崇拜》,《西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3] :《藏地原色》,《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
篇10
同学的相互了解,以建立友好的藏汉民族关系,促进藏汉民族间价值观念互相吸纳、文化习俗互相兼容、民族心理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藏汉同学 日常交往 影响因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一、问题提出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群体)与人(群体)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形式。然而,在民族学院,经过笔者近一年的观察,发现民族学院的藏汉同学,几乎没有交集。你会发
现,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无论是在自习室、图书馆、食堂、操场还是上课的路上、逛街等日常活动,藏族同学和汉族同学都是以“同类”的形式出现。那是不是意味着,藏汉同学都是希望与对方“老
死不相往来”呢,其中什么在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且给出了一些建议。
二、问卷分析
在实际的社会交往行为中,藏汉学现状如何呢?他们会选择谁做朋友?都是通过何种途径相识相识?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是什么?组织私人聚会他们最有可能邀请谁参加?与藏/汉族同学发生冲突时他们都会找谁
帮忙?藏汉民族同学与对方民族谈恋爱情况如何?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愿意交往?通过对上述社会交往行为和态度的分析,我试图大致展示藏汉民族学生日常交往的“全息”图景(如下):
(一)择友类型。来自天南海北,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在长期交往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并结成朋友。那么,藏族同学和汉族同学会选择和哪些同学成为朋友呢?调查结果显示,本民族的同学朋友均成为受访
对象的首选。此外,只有少部分藏族男同学倾向于自己在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近90%的汉族男同学和女同学,考虑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而不是不同民族身份的同学成
为自己的好友。
(二)择友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朋友之间的认识途径方面,77.78%的藏族66.67%汉族,选择“同一个民族”;而44.4%的藏族和约90%汉族,选择“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包括社团)”。由此可知,汉族同学
在择友过程中更注重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藏族同学则更注重对方的民族身份。
(三)成为朋友的原因。在“成为朋友的原因”上,藏汉同学存在巨大的差异。因为“同一个民族,有亲切感”而成为好友的比例,藏族同学占56%,汉族同学则为33%。其次,令笔者比较惊讶的是汉族同学
在与人成为好朋友的态度上,表现的更为理性且视野开阔,他们更强调“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这一比例是78%。最后,相对女同学而言,藏/汉民族一部分男生,选择好朋友的问题上,会更务实一些
,还会考虑到“各有所长,取长补短”这一因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私人聚会最有可能邀请谁参加?美国学者戈登认为,可以用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来衡量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是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一个族群的成员是否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
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据此理论,笔者以“私人聚会最有可能邀请谁参加?”来测量藏汉民族同学相互接纳的情况。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藏族同学更倾向于“本民族的男女性朋友”,其中男生
,女生比例为:25%,60%。而占有近80%汉族同学则表示在举办私人聚会更有可能邀请“所有关系较好的朋友,不分民族”,其中男生,女生比例为:75%,80%。
(五)人际交往冲突。在齐美尔看来,冲突也是一种主要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形式。他认为,冲突是以交往各方的不一致、差异、分歧、对立、敌意为前提的。它是社会交往的固有部分,不存在不包含冲突
因素的交往。稳定的社会交往意味着冲突与协调两种倾向之间建立平衡,而不在于排出了冲突倾向。因此,笔者认为在面对冲突时,向谁求助会直接反映出藏汉同学日常交往的密切程度。因此,问卷设计
“发生冲突时首先找谁帮忙”,再次“选择向谁求助”来测量藏汉民族的实际交往情况。藏族同学普遍选择先找“本民族的同学朋友”帮忙,再找本班级的同学或是老师帮忙;而汉族学生先找本班级的同
学,再找老师或是向本班级同学朋友求助。这说明,较汉族学生而言,藏族同学的民族归属感更强,这也和笔者日常观察的现象非常吻合,当然不是指发生冲突,找同族的同学帮忙,而是平时能强烈的感受
到藏族同学之间非常的团结友爱,相对汉族同学而言。
总而言之,在本次受访的同学当中,藏族同学更倾向同自己本民族的同学交往,而汉族同学则更愿意同志同道合的同学交往。此外,令笔者感到很意外的是,在对待是否愿意和汉/藏族同学成为恋人的问
题上,少部分汉族同学明显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藏族对此问题的态度则表现的非常有默契几乎全票否决。这虽然和笔者的预期完全不一样,或是几乎相反的结果,但是也间接
折射出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藏族同学对汉族同学在心理上的距离或是社会距离,较之汉族同学要大得多。
三、影响藏汉同学日常交往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纷繁复杂,比如有心理的、性格等原因。然而,不同族群的同学交往,除了人际交往中的一般影响因素外,还包括有宗教、风俗、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本文则主要从风俗
习惯、心理距离和狭隘民族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藏汉同学日常交往的因素。
(一)风俗习惯差异。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生产、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习尚、风气、禁忌等。因此,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必
然影响各民族成员的生活、行为等。比如,藏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学院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周五和周六晚上食堂餐厅南门露天举行的锅庄舞会,经笔者多次观察,几乎参加舞会的全是清一色的藏
族同学,却很难看到汉族同学的身影。此外,从问卷中,我们也能清楚的了解到,汉族同学和藏族同学都非常诚实的告诉我们,对藏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不难看出,这种习俗的巨大差异
,极有可能使得藏汉同学对对方同学的印象由相互陌生转变为相互不理解,甚至相互反感。
(二)心理距离。1921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提出“社会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反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评价与交往态度。“民族心理距离”这一概念则用来反映族际交往中
,不同民族因民族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交往主客体彼此在心理上对他民族产生的距离感与隔阂感。它具体表现为对他民族群体设置心理防护网,在社会生活的某些交往领域要求民族成员
严格遵守民族规范,拒绝接纳他民族成员或者本人不愿参与其中的心理现象。这一点在问卷中藏族同学对汉族同学的心理距离的反映尤为明显:虽然可以接受和汉族同学一个班级,成为好朋友,但是,
在有些问题上,他们心里面却筑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使人一时无法逾越。
(三)狭隘民族意识。金炳镐教授认为,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就其社会功能来说,既有积极的正功能又有消极的负功能。积极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作用,维护民族生存和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护卫和推动作用,协调民族间的和谐关系的调控作用;消极的功能主要是指民族意识所具有的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
性和利己性及其所带来的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发展和正常交往的社会作用。民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其发展超出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变为狭隘的民族意识。例如,一些藏族学生,出于民族感情
,对汉语教学和汉族文化的学习有些排斥,他们认为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汉族的知识而自己本族的知识则学习相对较少,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被“汉化”。同时,在汉族大学生中也有个别学生存
在思想,甚至认为他们是“野蛮落后的一代”;有的同学常常抱怨国家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了解藏汉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状况,本文结合一些相关理论来试着谈谈出自己的拙见。
(一)搭建桥梁。虽然从区内来内地读书的藏族学生越来越多,但汉族学生的人数占学校总体人数的大部分比例。鉴于藏少汉多的局面,要想增进藏汉同学之间的了解,建立藏汉同学之间的友谊,
民院就像是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这不仅仅是在精神的层面做工作,比如每年的3月是民院民族团结教育月,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等都会对我们进行藏汉民族团结友爱的教育,并且对在这方面表现突
出的老师和同学的事迹传播。除此之外,我认为,学校还可以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来为藏汉同学在日常交往创造条件。比如,在分配寝室和班级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把藏族和汉族同学“混合”
起来。此外,学校可以考虑多安排公共选修课,这不仅增加了藏族和汉族之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增加藏汉同学的相互了解,减少民族偏见,并能够提供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
(二)寻找交集。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在1967哈佛大学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 separation),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小世界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必能使两个
不相识的人联系到一起。所以,学生会、社团和协会等这些民间组织在藏汉同学日常交往中扮演尤为重要的角色。比如,雪域高原舞蹈社团,每周都会在举行露天的舞会,因此藏族同学可以积极邀那些
对藏族舞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再比如,民院有的专业对藏语要求比较高,这对从来没接触过过藏语的汉族同学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那么我们学校的藏语协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汉
族同学学习藏语。这些都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还有助于增进藏汉两族同学的友谊,改善和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身体力行。古迪昆斯特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来自不同群体的人进行交流的,焦虑(一种情感:不安、紧张、担心等)和不确定性(一
种认知:无法预测和解释他人的态度、行为等)两者都会出现。同时他还认为,焦虑/不确定性反过来知道人们如何进行传播。某位学者曾说过,传播实际上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藏汉两族同
学在人际传播和交往时,必须迈过不确定性道门槛,而最佳的方式便是有意识的了解并学习对方民族的文化传统。因为,从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各民族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同民族文化
融合会在相互冲击碰撞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文化的阶段发展来看,民族文化又必须以自身的特色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存在、共同繁荣。所以,藏汉两族同学要积极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增进相互间的
了解。只有在文化上有了频繁的接触、认识,才能为的藏汉两族同学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入校以来,学校无时无刻都在强调民族团结,各个民族友好相处。我认为最直接、最低成本且能立竿见影的方式就是增加藏汉同学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的机会。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藏族和汉族遥远的地理距
离,但是我们能够拉近的是比地理距离更为重要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助于形成藏汉同学友好相处的局面,以期在民族学院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愿景。
注释:
①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族出版社,1997,(1):3.
②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译.《族群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67.
③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166.
④布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1):126.
⑤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91.
⑥[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美]唐・O・布雷思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174.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8.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版1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83
[3]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100.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91.
[5](美)库利著包凡一 等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
[6]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10.
[7]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4):8.
- 上一篇: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
- 下一篇:工作计划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