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积极完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发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大市向旅游名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违规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创建品牌,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全面启动中国旅游强市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授予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市、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市、中国红叶之乡,××被命名为中国人文奥运最佳人文旅游景区,成为我市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切实增强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中国红叶之乡”、“××”等旅游域名商标,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品牌保护力度。
三、狠抓重点工程,奋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乡村旅游经济势头良好。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了以铁炉坝村生态观光园、黄金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全市共发展农家乐170户,新发展农家乐20家,新评定星级农家乐5家,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人。我办还围绕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农家乐发展规模较大的村,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配套开发出了蔬菜、林果、冷水鱼、土鸡土鸭放养等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惠民的目标。
3、旅游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认真抓好了红叶节期间的各项旅游文化工作。一是成功举办了红叶节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演出不但展示了我市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独具异域风情的新疆文化特色。二是赴汉中为我市组织筹办的旅游推介会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组织了《天上的星儿排对排》、《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情歌对唱,并参加了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演出。三是拟定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聘请了专家为我市专家咨询员,并确定了“舀火纸、杂耍、说春”等三项省级申报项目,“舀火纸”项目的拍摄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初步研究了“米仓古道文化空间”项目的申报方案,并筹备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开始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新建大坝锦绣森林宾馆、和平饭店两家宾馆,并着力改造和提升现有宾馆接待能力,金惠宾馆、枫叶大酒店、××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山珍野味,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水平大幅提升。
5、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按照扶优做强的原则,积极培育扶持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旅游带动力和支撑力。一是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按照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壮大××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米仓山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壮大规模。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年利税达60多万元。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小巫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行社有限公司、青丫公司、九龙公司、绿野公司等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有偿经营”原则,吸引市外资金进入旅游旅游开发,先后引进四川中大、巴中星河实业、××蜀道茶业等企业累计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旅游开发,促进了××旅游快速发展。四是积极鼓励个体经营。坚持引导、规范、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个体经营业主投资旅游业,先后支持80多位个体业主在景区经营宾馆和农家乐,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了以旅促农、以旅致富、以旅带动发展的典范。
6、商品开发全面升级。在市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竞相开发的势头。先后成立了四川米仓林业有限公司、四川翡翠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实了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开发旅游产品举措,共开发了4个大类80多个品种的旅游产品,并新开发了××微章、××风光碟、吉祥物、××春茶、××野生菌等旅游商品,新建旅游商品门市部7个,制作旅游移动货亭10个,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红色旅游项目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招商引资280万元,全面建设宾馆饭店,提高接待能力;实现铁炉坝生态观光农业园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光雾水业等项目。同时挖掘现有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潜力,提高接待水平。2008年将建成××车站宾馆。
8、行业培训逐步加强。采取单位自己培训与全市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人员培训。先后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市城、桃园、大坝分期举办两次大规模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对各宾馆、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了烹饪技术和餐厅、客房服务技能培训,对景区讲解人员进行了讲解、礼仪、服务培训。并在红叶节前,及时从外地邀请专业人员对星级宾馆、非星级宾馆,私营餐旅馆、农家乐、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导游、讲解人员重点进行旅游礼仪、服务技能、讲解技巧、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强势宣传促销,打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成功举办2007中国·四川××红叶节,成功召开“××楹联创作笔会”、“魅力××书画笔会”、“旅游文化产业论坛”,成功举办××旅游西安、成都、重庆、汉中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参展“西安旅博会”、“成都西博会”、“南充西交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行游天下》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专版宣传和在西汉、绵广、城南高速公路制作××红叶风光喷绘广告,完成了焦家河、铁炉坝、集镇、景区楹联规划,制作安装楹联120余幅;积极挖掘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达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在××旅游信息网、中国旅游网、四川旅游政务网、巴中旅游政务网等专业网站广泛宣传、推介、促销,××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成为西部最具原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大红叶观赏区。
五、建好信息平台,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信息化步伐
旅游局出台了《××市关于加强旅游信息工作的意见》。落实旅游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目标责任制、采编责任制和考评考核制;与省、市、市新闻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与国家、省、市旅游政务网站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实现链接;指导××景区、米仓山森林公园、小巫峡景区、××旅行社、秦巴旅行社等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初步构建起全市旅游信息涵盖政务公开、宣传促销、行业管理、项目招商、资讯服务等网络体系。突出宣传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 两个国家级品牌,展示“迷人的翡翠”;挖掘“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传承、倡导“崇尚自然、诚实守信”之民风;保护、推介特有动植物资源,宣传“××金银花”、“××翡翠米”、“××山核桃”等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牌和绿色品牌,实实在在为××经济建设出力。 六、着力营造环境,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满意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一切为游客着想、一切为游客服务、一切让游客满意”的工作思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游得欢心、购得放心”。分别印发有关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景区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旅游、卫生、质监、工商、林业等部门先后组织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涉旅企业开展旅游秩序规范、市场整治和诚信创建活动,坚持 “公开政策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责任人,公开办事结果”的“四公开”阳光政务,严格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严格旅行社(门市部)的组团经营活动和导游、讲解人员的服务行为监管,努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旅游大环境。着力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严格宰客、欺生等不规范行为发生,自觉维护景区的良好声誉,牢固树立“景兴我誉、景衰我耻”的理念,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回顾过去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市委、政府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凯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逗硬奖惩,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部门配合,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逐一列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落实了总责任人、牵头人和具体负责人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管理处、林业局等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切实做到了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大大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管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措施。撰写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文章4篇,共出简报13期,制定完善了办公室各项制度、职责、管理办法、工作考核等制度。同时,划分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职责,明确了具体任务,从而使各项工作得以有效推动。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篇3
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2020年工作情况
统筹打好文旅系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攻坚战。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的部署安排,督促和协助文旅系统企事业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统筹推进文旅系统疫情防控和复苏发展。
(一)大力拓展云上文旅服务新渠道。策划组织线上领读、在线阅读、云上微课、云上展厅、“艺”直播等活动100余项、网上培训课程100余节;举办市南区全民时尚秀,推出综艺秀、舞蹈秀、时装秀、广场舞秀、手作秀、大家唱、大家拍共七大版块;新增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泛开展抗“疫”文艺创作,整合志愿者、文艺团体、专业院团等力量,创作文学、歌曲、曲艺、书画等作品60余个,起到了凝聚人心、弘扬文化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优化“青云图”“啡阅青岛”线上线下阅读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已免费配送图书8万册, “青云图”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2019 年阅读推广优秀项目”。
(二)多管齐下打好战“疫”组合拳。认真贯彻“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协助企业申报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稳岗就业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协助120余家旅行社办理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先后拨付两批文旅扶持资金。妥善处置游客投诉,保障文旅市场的平稳有序。
(三)多方搭桥促进行业内循环、市场内循环。采取搭建平台、直播带货、宣传推介等方式,组织三地旅游局长资源推介、短视频《2020,我在海边等你》、浮山湾消费月等主题活动20余场。策划乐活夏日消费季,推出百余项夜间消费活动;组织文旅惠民消费季,助推文旅企业释放消费活力。做好华夏基石(青岛)国际时尚产业峰会服务对接,办好意大利电影周、婚恋文化周等节会活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聚焦文旅深度融合,积蓄文旅产业新动能。发挥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引领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度融入中山路保护更新工程,支持国际会议中心、海天酒店、瑞吉酒店等高端载体吸引国际化会奖项目落地,持续拓展文旅产业链条。
篇4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文旅产业组工作,尤其是诏彬常委和舒莉副区长亲自担任文旅产业组领导并带头参加招商接待工作,文旅组招商工作稳步推进、开局良好:截止6月下旬,共“请进来”考察洽谈企业71家,“走出去”走访对接企业18家,新注册文旅企业3家,储备在谈重大项目6个,重点项目3个,一般项目8个,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概况
(一)抓基础工作。一是梳理招商载体。今年我们聚焦区内现有资源,进一步梳理了文化产业用地、老旧厂房、公园、空置物业、农业可流转用地等招商载体,分类别、分项目细化指标,形成资源储备库并制作成册以备招商推介。二是明确招商政策。充分利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区重点产业培育和扶持办法》《**区全域旅游实施意见》等政策进行招商宣传,吸引优质文旅企业落户我区。三是畅通招商渠道。对内加强与四大板块、其他三个产业组、三个驻外招商组,以及有关部门、派等的联系,共享客商信息资源。对外“走出去”主动对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各地文旅龙头企业、特色平台。今年我们不仅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三个驻点办汇合洽谈招商工作,还拜访了北京伊诺华电动方程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格兰云天酒店、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与老旧厂房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各种平台扩大招商半径。
(二)抓招商落地。一是热情接待,做好推介。今年由我组牵头正在积极洽谈的有国韵艺术小镇、《铁血铸魂》实景剧、旅投交建、金鳌山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同时,会同滨江湾区管委会持续推动ACE亚音集团、北京摩登天空、上海子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配合招投局不断跟进五矿地产集团、洲际酒店等项目。二是积极跟进,确保落地。工作组内部建立“首问责任制”和“专人联系制”,随时跟踪项目,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成功落地。如为解决《铁血铸魂》实景剧投资问题,产业组为其与荣盛地产集团投资方牵线搭桥,同时,积极联系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中小微企业申请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筹备建立文旅企业融资长效机制,拓宽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随时服务,排忧解难。文旅组全员既是招商代表,也是项目推进全流程服务专员,要为企业继续做好保姆式的后续服务。如为解决“爸爸的山坡”项目广告标识牌问题,产业组积极与交委、市政等单位协调。我们还主动落实好已落地企业招商政策性奖励兑现工作,收集好相关资料报财政局审核。同时做好企业营收税收情况统计、规划入统等问题,以便区内相关部门摸底掌握企业情况,更好地提供服务。
(三)抓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增“内力”。通过邀请区税务局来产业组授课、自主学习和在工作实践学习等方式增长了财税专业知识,提升了资源推介、项目研判、商务谈判等能力。二是通过专题会议,借“外力”。今年以来,文旅组通过“四套班子”领导联席会议、区政协九届第十四次常委会、**融入现代化都市圈等专题研讨文旅产业发展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广泛借力推动招商工作。三是完善工作机制,聚“合力。”从三月起产业组进一步明确文旅组日常运行机制、文旅产业联席会机制、文旅组与板块的融合机制、文旅组与驻点办融合机制、文旅组与重点园区的融合机制、文旅组与文化骨干类企业的联席机制、走出去请进来的考察机制等七大工作机制,加强与各方沟通联系,共同解决招商落地中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项目落地较难。土地出让、项目落地需要业主、政府、投资人三方高层人员进行洽谈磋商,绝非仅凭招商人员就可以左右。首先,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必须要有抓手,尤其是土地资源,我区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在滨江沿线,但滨江资源大多掌握在市级国资公司手中,区内自己掌握的土地资源较少,导致项目落地困难。今年我们洽谈了很多优质项目,尤其还储备了几个重大项目,但最后都无地可落。其次,由于文旅产业的高风险性,涉文旅重大项目的投资方一般都要对区域文旅资源、市场需求、投资回报途径、持续的商业模式等作充分的梳理和计算,其过程既漫长又曲折,因此,不管是投资者比选还是我区分析研判,“双方合拍”的市场机会均有待时日。
(二)要素资源聚焦较难。一是土地资源聚焦难。我区可以承载大型项目的地块资源却难以利用:滨江湾区处于“两江四岸”暂缓开发红线内;金鳌山因基本农田星罗棋布,开发平衡难度大;工博园开园及周边开发主导权在渝富集团手中。其他的小型文旅项目载体资源,公园、矿坑、厂房、水域、各类地块、闲置物业等大多散落在区内各处,资源整合聚焦难,因而一些重大项目要么只有分散布局,要么只有另选他区。二是文化人才聚焦难。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见效慢、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加之我区缺乏大学类院校,文旅产业人才较缺乏,一定也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影响了招商工作。
(三)考核目标达成较难。国家为鼓励文旅产业发展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对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动漫产业、出版业、影视行业等均有较大幅度的税收减免,对科普门票免收增值税等。因此文旅项目多数是看着光鲜、税收贡献却寥寥无几。虽然今年的招商考核办法中对各产业考核指标进行了微调,但在重大重点方面还是将文旅产业与其他三大产业进行统一的税收考核,目标较难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招商重点,招引重大项目。一是空间上,结合我区资源特点,利用钓鱼嘴半岛、重庆工博园、康体产业城、金鳌山等优质资源进行重点招商,助推义渡古镇、艺度创腾笼换鸟提档升级和项目植入等,分区打造滨江湾区文化休闲旅游区、跳磴都市田园旅游区、伏牛溪康体宜养旅游区、建桥工业体验旅游区、九宫庙都市商务旅游区。二是业态上,突出音乐和影视产业链打造。借力钓鱼嘴音乐半岛的功能定位,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谋划一批音乐产业项目;结合已有的优势企业聚集基础,充分利用老旧厂房与影视行业的天然结合优势,探索影视类、剧场类项目,利用钢花电影院,引进精品文旅企业和剧场类项目,加速对接《铁血铸魂》等大型实景剧项目;保持与东方园林等国内一线田园综合体的联系,争取在条件成熟时让金鳌山资源得到最好的释放。同时,积极引进汽车电影院、古镇光影秀等新兴旅游业态,继续瞄准国内知名星级酒店运营商,弥补我区星级酒店空白。
(二)突出特色资源,整合招商载体。我区拥有34公里得天独厚的江岸资源和以重钢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化资源,江城和钢城是我区文旅资源的特色,要整合利用好这两大特色资源,搭建好载体平台。一是突出滨江土地资源。在梳理好现有滨江文旅产业用地资源基础上,保持与渝富、城投等集团紧密联系,密切关注“两江四岸”开发及滨江土地出让时序,及时为投资方和土地出让方牵线搭桥。二是突出工业遗存类资源。持续推进原重钢及三钢厂、长鹏厂、石棉厂等老旧厂房的利用,引导并协助企业用好闲置资源,落地文旅项目,使老旧厂房焕发新活力。此外,还要主动对接区内大型商业类闲置物业,如钢城印象、融创春晖十里,以及九宫庙商圈的部分闲置物业,打造多张文旅名片,成为具有良好集群效应的“旅游目的地”。三要突出音乐半岛定位。我区打造钓鱼嘴音乐半岛的工作已提上日程,并成立了音乐专班推进此项工作。要通过做亮“音乐半岛”这一品牌,吸引各方人才,尤其要招引音乐艺术类院校落户钓鱼嘴半岛,为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三)利用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工作。一是“请进来”招商。通过主动联系国内优质文旅企业、部门公司介绍、外派招商组引进、本地的知名人士回乡创业及其他渠道,主动邀请重要客商来我区参观考察。二是“走出去”招商。走出去不仅可以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经验,还可以对接优质平台,点对点扣门招商,今年我们走出去拜访的企业有很多后来都到我区进行了考察。三是通过“节会”招商。今年通过深圳文博会、厦门旅博会、重庆西洽会、西旅会等节会进行的项目推介效果显著:文博会向贵州传播动力文化有限公司、云环集团、威斯特钢琴等十家企业发出邀请函、西洽会上洲际酒店等项目与我区签约等、重庆工博园亮相西洽会、西旅会。四是利用网络招商。通过“晒风景,晒文化”活动,宣传了**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旅游资源,为我们招商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利用**、**文旅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讲好**故事、晒好**风景。五是强调专业招商。做好招商工作不能只靠腿勤态度好,只有拿出专业的招商方案才能让人信服。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做好招商规划和项目包装策划,形成招商专案、策划书。六是以商引商。通过服务好已在我区安家落户的客商,树立良好口碑,以商引商,吸引更多企业在我区投资落地,打造最具价值的投资洼地。
篇5
一、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背景
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的丝绸之路,已于2014年6月在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的天水而言, 提供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文化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这条线路上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统摄在丝绸之路文化主题中,更遑论转化为完善的旅游产品,发挥羲皇故里的品牌效应。天水旅游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加大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中心,使其充分拉动旅游需求,成为促进天水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
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羲皇故里,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比较少见。如将华夏历史上推三千年的大地湾遗址,处于天然太极图中的卦台山、建筑恢弘的伏羲庙、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小黄山之称的石门、留下杜甫《秦州杂诗》的南郭寺等等。
天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可以从“五线六类”来观察。第一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连接城市有天水、西安、兰州和敦煌;第二类以寻根祭祖为主,涉及旅游景点有天水的伏羲庙、宝鸡的炎帝陵、延安市的黄帝陵等;第三类以石窟艺术为主,主要覆盖天水境内的麦积山(麦积区)、大像山(甘谷县)、木梯寺(武山县)等;另外两线分别以闲度假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围绕“五线”,天水分布着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古遗址(大地湾遗址等)、古建筑(石门山等)、古战场(街亭等)、古墓(赵充国墓等)、民俗等六类旅游文化资源。
三、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管理下,天水市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扩大产业规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但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主导过于单一,缺乏旅游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固守传统旅游观念,旅游与文化融合思想僵化,主要以传统观光旅游,文化、休闲、节会、商务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突出等。加之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说,因此表现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天水没有寻求到一个统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主题,六类主要旅游文化资源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渗透和促进,寻根祭祖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没有整合出潜在的文化联络关系和协调机制。宣传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丝绸之路对天水旅游的影响力甚微。二是对旅游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能全面兼顾。三是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问题,省、市、区( 县 ) 以及十多个部门参与了旅游资源的管理,利益分割时相互争取,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踢皮球”,没有一个主心骨的单位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和市场监管。以麦积山石窟为例,作为辖区的麦积区竟然没有利益分成却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四是许多资源还处于有史无迹、有迹无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旅游观念没有完全跟上全国旅游发展的步伐,导致旅游资源开发速度慢,深度不够。现有旅游产品注重观光,但娱乐性、延展性和参与性不强;产品质量等级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注重旅游资源的物质形态,而对其精神、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五是天水旅游文化需进一步提高档次,要积极破解旅游仅仅依存物化了的旅游资源本身而导致的发展瓶颈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设计高层次旅游文化建设思路。六是天水旅游文化建设中全民文化素质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人才与素质的缺乏制约着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围绕旅游客体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通过旅游活动吸引和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因素。细而言之,旅游文化资源涵w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类资源类型。目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乃至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必须利用好其重要的区域特征和多样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散点化的各县区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挖掘、概括、凝练、升华出凝聚天水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城区发展文化主题,营造文化风情,创新文化艺术,在更深层次上提炼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把天水建成以丝绸之路视野为统帅的国家精品旅游线和甘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这对天水乃至区域和丝绸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法,共检索到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相关文献有400多篇,剔除一些干扰文献,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文献有200多篇。“旅游文化资源” 一词广泛地被用于旅游各领域,旅游各领域也都亟需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旅游文化开发方面的带有普适性的高层次研究成果。研究归纳起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定义了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基本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吸引旅游并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旅游因素,包括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三类资源。本研究即采用该观点。二是关于如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重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原则过程和重大措施。三是关于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其实就是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另外,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的重视不够,而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更处于空白。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趋势趋向于深入寻求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发展主题、主线和系统,以避免其停留在比较宽泛比较宏观的层面,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相生发展取得实效。
(二)研究思路
从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出发,研究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以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发挥旅游文化对天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
1.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调查分析:掌握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中的地位,掌握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做法,总结归纳优点与不足,为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丝绸之路文化渊源、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资源分类原则、旅游美学等相关知识及国家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文件精神,借鉴学习相关省市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赴天水国家级旅游景点和相关部门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天水旅游景点发展状况、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状况、天水旅游与文化资源相生现状、天水在丝绸之路中彰显地位和作用所依赖的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天水旅游与文化整合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特别是天水涉旅游专业高校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中的服务意识等。
2.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研究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提出保障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策略得以应用的相应机制。重点研究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以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视野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通过提炼个体化的城市精神文化主题,为把天水建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提供依据。
篇6
关键词:文化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的认知
(一)关于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于文化的探索。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马波( 1998) 所著的《现代旅游文化学》、沈祖祥(1999)所著的《旅游文化概论》中都曾提到,国外有关文化的定义早已经不下150种甚至200种了。虽然现阶段对于文化的研究已然十分丰富,但也由于研究的角度过多,使其并没有明确且清晰的认知。这也使得文化的子分类,旅游文化在研究上也不能简洁明确。个人认为,相对于旅游来说,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的比较简单,可以部分的理解为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人们生活、精神、审美、习惯的汇总。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文化,人们选择旅游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想要短时间的离开自己长时间居住的环境,获得机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包括生活、民俗、风景等等。在旅游的众多动机中,个人认为猎奇是最直接并能够有效促成旅游行为的动机。从这个角度出发,旅游意义上的文化就要简单很多。上层概念的清晰理解才能缩小并充分理解下层概念。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种对于文化的理解上,真正意义上对于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同应该是各自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旅游角度上文化一词的理解,笔者相信,这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旅游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类似,多而杂。一个好的定义应该用最少的语言,描述最清晰的现象或问题,并能使大多数人感到认同。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还远远不能称为定义,最多算是理解。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深知自身学识尚浅,无力定义,但想从个人方面提出自身一些看法。谢彦君(2012)先生在其《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中曾经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笔者十分认同。单次的旅游活动或者单人多次的旅游活动是无法形成旅游文化的。旅游文化是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的旅游接待者发生旅游接触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能动的对双方产生作用。例如,旅游活动带来的旅游消费使当地居民看到了经济利益,从而从事简单的商品经营。由于旅游者的行为带有求新求异的态度,所以当地居民所经售的商品要具有本地的特色。这种一来一回的基于商品交易的文化上的交流促成一定程度上的旅游文化。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饮食、民俗等等的交流融汇在一起形成了旅游文化。此外,笔者想提的一点是,很多学者认为一些名胜古迹或历史名城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单独来讲它们的历史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旅游活动来看,它们的历史价值其实是旅游者旅游动机和目的的一部分,是旅游经济产生的部分来源。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以历史为主的名胜古迹或景区,它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收益是它的旅游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旅游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思考、交流与活动创造了文化。
二、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思考
(一)旅游文化与物质社会的结合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人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地代表特色的文化。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旧是发展的重点。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创收能力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个旅游地区出现了世俗化与物质化的时候,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区域的旅游价值得到了游客的肯定,这对于旅游地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旅游地区的文化与价值实现的基础是旅游者的肯定,前往并参与当地的旅游活动。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旅游地区,成长期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整,旅游文化的发展处于初始形态,旅游者更多的体验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成熟期初时,旅游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当地的旅游文化也在大量的旅游活动逐渐清晰,但商业化的问题开始体现。文化与物质化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物质化可以帮助一个地区开发当地特色的文化,让文化从隐形变成显性。另一方面,物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因,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甚至会产生错误的旅游伪文化。例如,现阶段的丽江大研古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丽江发展已然到达成熟期的阶段。丽江开发之初,最明显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的环境建筑与纳西族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大量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感受、互动的旅游行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但现如今,大研古城内,几乎所有人家都变成了小型的商铺,区域内的房屋早已被其他地区的商人租赁用于旅游开发,被迫转型的“艳遇之都”已与城市的酒吧一条街别无差异。旅游文化或者说当地的文化早已变质,这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的魂在丽江已然消失,没有魂的景区,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快速复制。旅游经济不能用作旅游地发展好坏的评价,旅游文化的价值是无形的,也是难以估计的。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研究方向的偏差
对于旅游文化不清晰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对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效果。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涉及三体说的教材,也是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谢彦君先生对目前中国现有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这些著作中,其目录结构为‘总论或绪论+ 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的教材总数为26 本,占比高达75%。在这些著作中,其主体内容无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这些成了必备内容,而涉及民俗风情、综合艺术、旅游文学、自然山水文化;艺术的内容也为绝大多数著作的必备内容;其他诸如聚落文化、世界遗产、地域文化等,因所用范畴不一,各部著作取舍不同,但已非主流内容,或可忽略不计。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倾向是,这些著作在探讨上述论题时,几乎都采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所汲取的素材,无非是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事件或事实。这一方法论所隐含的假定前提,自然是‘旅游文化与人类历史相始终’这样值得商榷的命题。”对此,笔者十分认同。首先,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客观存在,用于旅游开发变成旅游资源,相对静止。而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基于旅游资源感受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笼罩着整个旅游区域,更接近与无形,它熏陶,影响,并感染着旅游者。旅游文化的书籍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应该着力于旅游与文化,落脚点在于文化。当然,在研究上,笔者同意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辅之以自然历史文化,探求旅游对于当地人民生活、认知、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关乎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书籍更应该体现作者对于旅游地文化主观的认识,而非客观的陈列与描述。
(三)旅游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个成功的定义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牛顿三定律。当然,由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用理科的思维来要求文科显然是不合理的。自然学科对于定义的讨论往往与追求真理和客观事实相关联,对于定义的准确要求反应的是对于科学的严谨,真理只有一个。换个角度人文学科对于定义的追求的意义可能会小得多,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说只能用“你的定义有一定道理“来概括一种定义的话,那只能说反复定义的意义并不大。而旅游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更应与实践相结合,所以笔者认为,学者们应该总结出一个简洁清晰的旅游文化的定义,让人们的研究方向明确,让研究结果更有力的开发和保护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理论充分的指导实践,而不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应该优先从旅游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研究。定义不是内容,更不是目的。国外的先进的关于旅游的理论,不论是社区研究、规划研究、还是旅游学的研究,它们都是立足于实践本身,而中国目前的旅游并适用于国外的现实情况,所以国内的学者在研究上更应立足中国的旅游发展,不要空中建楼。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周广鹏.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J],2012(26):26―35.
篇7
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品味历史、回归自然、追求新奇、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的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草原、森林、湖泊、沙漠、石林等,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给人们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要搞好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崇尚自然这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提高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所谓崇尚自然,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众所周知,许多自然景观,如石林、冰臼等,是自第四纪冰川期以来,被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开发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以保护而不是破坏为前提,摒弃金钱第一、利益至上、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使该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仅造福于今人,而且能造福于子孙后代。即使是草原、森林等可再生资源,如果受到了人为的破坏,再恢复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要坚决做到三个“一律不能开发”:第一,污染严重的旅游景区一律不能开发;第二,破坏生态资源的旅游景点一律不能开发;第三,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旅游产品一律不能开发。归根结底,就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决杜绝一切破坏自然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二、践行开放———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草原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之形成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开放吸收的文化理念和博襟,这就是践行开放。践行开放是草原民族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豪放的性格和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是草原民族打破旧观念、顺应新潮流、不断开拓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草原民族在积极创造自身文化的同时,努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发展自身文化,不断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促进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与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坚持践行开放这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搞好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是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赤峰市为例,赤峰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位居第二,是旅游业的“缩影”和“名片”,这里不但拥有内蒙古其他地区所共有的草原、森林、湖泊、沙漠、庙宇、陵墓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还拥有内蒙古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石林、冰臼等地质奇观,尤其是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以及清末民初的移民文化一脉相承,为赤峰市践行开放、博采众长、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因此,要发展赤峰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政策开放。这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地方政府要以开放的眼光制定政策,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比如政府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减少相关行政审批,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文化产业。二是地方政府要发挥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主导作用,深化旅游业的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由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实践证明,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它与国土资源、旅游、文化、环保、工商、税务等众多部门和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仅仅由旅游部门管理旅游文化产业,势必造成没有问题人人管、出现问题人人不管的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进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观念开放“。梦里草原,神奇赤峰”是中央电视台为赤峰旅游文化所作的广告。诚然,赤峰确实有美丽的草原,有“北京的后花园”的美称。但赤峰不仅仅有美丽的草原,还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要发展赤峰的旅游文化产业,就必须以开放的观念整合旅游资源,既要重视草原文化游,又要重视人文景观游。据有关资料统计,有84。2%的人喜欢赤峰市以草原景观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游,②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赤峰市以草原景观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确实优美,令人向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赤峰市对人文景观宣传、开发、利用的不够,没有彰显其所蕴含的魅力。根据赤峰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想推动赤峰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继续巩固、开发自然景观的同时,加大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力度,促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开发。赤峰有著名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赤峰有“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辽代京城遗址等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深入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更好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优势,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赤峰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加旅游文化吸引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眼界开放。草原民族的多元构成决定了草原文化的开放理念,也决定了草原旅游文化的多元性。在全国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今天,必须放开眼界,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仅要使本地区的人了解赤峰的旅游文化,还要使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人士有来赤峰观光旅游、体验赤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赤峰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恪守信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
“信”即诚信“,义”即道义。恪守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袤的草原养育了草原民族崇信重义、公平正义、慷慨仗义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草原人民就视信义如生命。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道德规范,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国之本。时至今日,信义仍然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纵观今天的旅游市场,不讲诚信道义者有之,假冒伪劣的商品有之,欺骗游客的行为有之。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短视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经营服务者诚信信息制度,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全面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质量。
篇8
关键词: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是指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游客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体(旅游社、饭店、旅游交通和各类旅游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活动而产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城,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定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坚持旅游文化的指导作用。缺乏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旅游地资源品位和格调的下降。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文化是构筑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是赏心悦目、愉悦身心的过程。在其带给人们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互动的过程。失去了这种功效,旅游就会变成徒劳。而文化恰恰是构筑旅游产品深度与魅力的核心,它决定了旅游的内在底蕴,将旅游产品从一个简单的自然外形升华为具有欣赏品位的艺术生命体。
4.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推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业发展观念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要“因地制宜”
在美国,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为了增加文化旅游的项目,美国的许多城市大力开办文化旅游点。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每年有大约3700万人参观这里的迪斯尼乐园,制片厂和海洋世界。当地的美术馆、科学中心、影剧院、乐团、芭蕾舞团都成为奥兰多吸引游客的文化项目。精明的奥兰多人甚至还想出了借助外国文化传统扩大旅游收入的点子,举办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中国帝王陵墓出土文物展览。由此可见,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固定旅游吸引物,还是流动旅游吸引物。它们之中都蓄积着巨大的可供旅游业利用的文化势能。
3.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度
没有个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没有市场延展性的产品,会被浩瀚的旅游市场所淘汰。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四季不同的景区景点,突显集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景区,利用在全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如何把历史的静态的东西,把死的东西让它动起来,让它活起来,让现代人通过历史文化的传递达到旅游的升华,这不仅是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知识界、文化界和旅游界探索的要点。
4.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设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位。
四、总结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将促使旅游业走向成熟并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使之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谢鹤林.我国旅游的文化特色[J].旅游学刊,1998(3).
[3]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4]王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6-26.
篇9
目前,对于校本课程案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多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的“案例资源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作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另一种理解是“校本”的“课程案例资源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学校的部分或者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我国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前者。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有助于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课程资源,补充和完善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高更多课程选择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自主发展;有助于教师加强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国家课程的做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不断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课程评价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旅游管理教学方案中,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民族地区,案例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优势得天独厚。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就是依据旅游管理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发满足学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二是条件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包括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教师条件等的学校资源条件,开发符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三是目标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创造条件开发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课程,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兴趣进入课程与教学之中,并能走出课堂之外。同时,旅游校本案例开发都应遵循“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制定、课程实施、评价与修订”的操作流程。在此,仅以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为例,谈谈案例资源开发的认识与实现途径。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篇10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
(一)精品旅游线路兴起
“一带一路”大型旅游战略下,国内旅游线路是将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平台,国内大部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纷纷将““一带一路””作为改革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带一路”旅游行程的安排,从而形成联合精品旅游线路,并在旅游过程中不断对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完善、加强,对精品线路的文化宣传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精品线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同时借由旅游,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受,还将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加以充实,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国家旅游局通过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亩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北方线路上,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20个能够容纳300万人次的庞大景区,其中包含华夏寻根路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一带一路”的旅游战略体系,将自身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天然地理地貌有机的整合,开创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世界区域的旅游线路,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扩大。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地貌纷纷制定了“一带一路”的旅游发展策略,从而将我国“一带一路”旅游线路建立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创了旅游文化改革的新境界。
(二)“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
在“一带一路”旅游文化战略体系下,无论是国内对国内还是国内对国际的城市文化交流都得到了更加宽广的深入。
由我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乌鲁木齐从国境线走出国门,连接哈萨克及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乌鲁木齐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成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凭借“一带一路”旅游战略的发展,我国真正将旅游行业进行了国际化发展。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走在世界前沿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并通过这类城市与日本、韩国中的大型城市进行连接,对东亚的稳定和城市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东北方向已近开通了“津满欧”、“粤满欧”等多条铁路国际货运班次,并基本完成了常态化运营,这为“一带一路”旅游行业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建立“一带一路”旅游线路的高铁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在各项建设的引导下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劲头。所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国际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慢慢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二、“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的启示
(一)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是一项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手段,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联络。所以在文化思想上也应当加强国家、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采取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对亚洲进行依托,保证亚非欧的经济同时发展的同时,也应当保证其文化的交流和促进。目前,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建设相关的合作发展协议,线路中已经有60余个国家对这项建设工程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洲高铁网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扩张,国际间的旅游业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还对促进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
(一)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战略规划
2015年,国家旅游局对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进行了规划,这项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了三轮严肃的讨论之后形成定稿,对“一带一路”的重点实施目标进行了制定。“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和旅游区域立即对旅游文化战略规划做出了反应,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旅游节庆,运行了大量的旅游营销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对国内的旅游行业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还将“一带一路”的旅游文化延伸到国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和应用,在旅游线路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文化进行讲解。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契机,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肤色的游客的专业性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对旅游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当高程度的旅游专业综合知识,还应当满足导游专业的素养,在国际线路中还应当对一门或几门外语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旅游人才还应当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对旅游中各种突发问题进行处理,并对游客解释文化风俗问题,才能满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发展的要求。
三、总结
- 上一篇:成绩分析总结
- 下一篇: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