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26 08:1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商务行业变化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必备的专业技能,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应综合职业能力的初级电子商务人员。
三、职业面向与继续教育
(一)职业面向
主要就业岗位:各类商务网站从事信息收集与处理,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工作。
次要就业岗位: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及咨询服务工作。
其他就业岗位:各类商业企业从事商务软件操作、数据处理、收银、营销及物流配送工作等。
(二)继续教育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入专科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学习。
四、职业技能与证书要求
(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通过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在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中英文水平与文字表达能力;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能够简单地进行网页制作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简单地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具有电子商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熟练进行POS操作,能够简单地进行MIS管理,熟练进行商场、网站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工作。
(二)证书要求
必备专业技能目标:
中英文打字: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录入员初级证书;计算机:取得全国计算机水平考核一级B证书;书法:达到校内书法等级二级;语言表达: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
选修专业技能目标:
取得“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驾驶执照。
五、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表
(一)教学安排
1.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5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2.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每学期教学周18周,机动周2周。
3.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时数约为2800~3200。
4.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4~5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总学时分别为250、210、210左右;体育按每周2课时安排。对文化基础有不同要求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语文、数学、外语课时做适当调整。
5.任选课程占总学时比例应不少于10%。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六、课程设置及介绍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1.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为4∶6。
2.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分别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任选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为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主要开设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等课程。
3.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等。公共基础限选课程包括心理健康、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等。
(二)主要课程介绍
七、教学计划表
八、实践教学项目计划表
九、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专任教师除具备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任职条件外,应突出双师素质。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教师与从高校引进的教师应保持适当比例,强化对高校引进教师的企业顶岗实习与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对教师职业理论、方法的培养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十、实施建议说明
(一)评价建议
1.转变评价观念。评价的目的要从注重甄别转变为注重激励、诊断与反馈。
2.转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注意使用多元评价方式,使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
3.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书面考试以外,还可以采用观察、口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
4.加强评价结果的反馈。通过及时反馈,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反馈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以鼓励、肯定、表扬为主。
(二)教学实施建议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能力本位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制订开发校本课程计划。
2.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3.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项目课程实施情境,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境电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09-03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来源于经济领域,2015年11月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由此,“供给侧”成为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热词之一,所谓供给侧主要指的是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而人才则作为劳动力首要代表,正是供给质量提高研究的因素之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响应政策供给高质量应用技能型人才、发掘时代赋予市场需求岗位的新动向,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研究的重点问题。
跨境电商正是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国际网络购物一体化逐步成熟的新型电子商务运营形式。随着“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如今市场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而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的培养绝大多数来源于高职高专院校。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剖析,分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岗位需求的情况给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改意见,从而对高职高专院校从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供给的角度完善人才教育结构调整,为我国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多采用对跨境电商企业和运营较好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实地调研,从而探究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及结合院校自身教学经验与软硬件条件等方法,确定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笔者对多家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统计分析,将存在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相关课程安排仿照培训课程设置,体系不清、目标不明。由于电子商务学科前沿性强、表现形式变化快,导致对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技能考核标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是在摸索阶段,虽然引入校企合作但难以完成真正的岗位对接。尤其在2014年以后,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崛起使得市场对该类人才需求激增,很多院校还在电子商务专业内贸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时候,社会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商教学机构(如淘宝大学、速卖通大学、1688国际商学院等)它担当了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重任。而如今,大多数院校看清了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就照办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
(二)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授跨境电商课程的一线教师虽然学历基本在硕士研究生以上,但大部分并没有电子商务相关的学习经历,多为计算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多为自学,不成体系。对于跨境电商课程来说,单一理论课程的讲授基本能够胜任,但是项目实操与课程之间衔接难为完善,甚至出现师不如生的情况。项目实践经验的欠缺是跨境电商教师的短板,因而,实操部分的教学经常是形式主义从而导致人才与岗位对接困难。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础难以胜任跨境电商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由于跨境电商人才不仅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知识,还需要英语基础与国际贸易基础。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就是一大硬伤,在跨境电商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应用型课程变成外语课的补充课,这样导致学生学得内容既浅又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才是学校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基于供给侧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改意见
由于跨境电商的知识涉及领域宽,知识内容更新快、技能考核实践性要求高,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本着扬长避短的思想,发挥院校长处的同时,联系企业参与来规避院校的不足。由此,本人认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整改意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自主创业过程融入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程
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一直是众多高职高专院校最为困惑的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没有合适的实施条件一直制约着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程的实施。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能够将创业过程引入实操课程中去,让学生通过主流跨境电商平成创业项目的实践不仅可以完善课程内容,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在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平成账户注册、网络供应商选择、开设店铺、上传商品,通过商品详情描述、申报平台活动来推广店铺并获取订单。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则以辅助身份出现,学生在真实店铺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帮助分析问题的源头,并加以解决。这种真实创业项目的开展有一定难度,货源的寻找、网店的运营、商品的管理、客户的效果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配合学生,不仅仅是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而是跟学生同样身处创业过程中,调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监督控制成本投入,通过真实项目的真实演练让学生真正了解跨境电商的运作过程,在真正意义上与市场需求岗位对接。
(二)落实骨干教师企业挂职实践,打造“工匠精神”下的跨境电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跨境电商是2015年之后出现的新型电商形式,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它完全是新的专业领域,一切从零开始,如何让教师尽快接受跨境电商知R内容,最好的方式是将教师放置于企业工作一线,让其加入到企业真实工作中去,体会跨境电商真正的业务流程。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高学历、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但动手实践是一大软肋,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在校教师不如毕业两三年的学生,这种情形让我们非常尴尬,如何向社会供给高质量人才,首先要真正落实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的任务。对于南方大量高校已经探索出一条非常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挂职的实践道路,以一学期为时间起止点,保证每学期派一位教师去跨境电商企业密集区域从事相关工作,从求职到参与工作再到对工作内容深入了解并做出成绩,完全由老师自己完成。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变身为企业职工,从了解业务流程到熟练岗位工作内容再到整体把控整体运作流程,由此,增强教师的基本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深化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力度,将职业认证内容引入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学历证还要具备多种职业资格认证。2015年以来,跨境电商人才的紧俏,已出现很多跨境电商职业资格认证,如果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院校跨境电商理论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认证考试来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制定更加明确的专业考核标准。
对于实践操作部分课程,应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引入优质跨境电商项目,或将企业资深专业聘为兼职业师,以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走进校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跨境电商专业要继续延续“2.5+0.5”的学制安排,重视大三下学期的顶岗实习,通过筛选优质的校企合作企业,将学生输送完成顶岗实习学期任务,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合作企业工作,这样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
这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法,发挥了合作双方的优势双重优势――高职高专院校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跨境电商企业擅长实操技能人才培养,两者结合达到双赢局面,最终受益最大还是学生。在真实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淘宝大学对于电子商漳诿撤较虻男F蠛献靼咐,帮助学生快速的适应市场需求,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态。
例如目前比较火热的阿里集团的速卖通大学的办学思想,就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完成理论部分教学是。考核标准是通过速卖通的官方证书考试,并颁发结业证书。其次,强化实操技能。速卖通大学鼓励学生在其平台上完成创业,结合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供应商资源,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优秀学员甚至通过短期培训走入创业之路。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法;电商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习内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35
1问题的提出
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复合交叉学科,目前的电商专业教学很难同时完成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能力。因而使得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是行业热度和人才需求都很迫切,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体现出专业优势,缺乏实践经验,遭遇就业困难的问题。由此如何改进电商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把实践与教学融合起来,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一直是电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求的方向。为此探讨电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是解决其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灵活的课程设置让笔者在多年电商实践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多种课程教学模式,从立体模式到翻转课堂,再到合作学习等,通过效果反馈发现沉浸式教学法更适应电商专业教学,是基于未来互联网参与的课堂模式。本文从电商专业如何沉浸式教学法展开提出相关建议。
2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沉浸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政府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法语学习模式,让学生沉浸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中,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学习内容,任课教师把法语作为学科语言讲授学科过程,由此沉浸式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分支。其中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在研究中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就会忽略掉其他干扰,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还指出沉浸体验的发生过程是通常是学习活动中人们体验到的挑战和所拥有的技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样的环境下用户才能感觉愉悦,充满兴趣来做它。[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习同时需要具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促成学习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学习者内在的状态和特质则是学习的内部条件。通过沉浸理论来分析学习内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学习情境,从而促进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加涅指出,像语言能力、智慧情况、认知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等是其固有的内部性能或内存状态,这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早先习得并存储在长时记忆的性能。[2]内部条件的四大要素被称为学习内存,包括知识模块、信息模块、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学习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指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在外界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对于知识和信息模块的选择、更新、吸收。沉浸式学习强调的是一种自主、活跃、个性化的学习权:使得个体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欲望,可以实现持续动力来学习,并能生动表达。这种主动性的学习就是学习的沉浸状态,通过一种对学习信息、学习材料使用主动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学习进程,从而实现“学习内存”的跨越式上升。
3电商专业学习特点与沉浸式教学法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流行的培养目标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就是通过特定网络情境下的沉浸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适应网络运营挑战技能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沉浸式教学法得到启发。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网络推广、网店运营与管理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课程学习就是在网络交互式学习的环境下完成的,同时作为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的行业,其学习特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学习者必须时时面对互联网平台运营的相关问题,其学习特点和虚拟交互游戏特点非常相似。在经过大一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电商的学习的知识点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在特定运营情境下完成相关的实践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入沉浸式教学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和考核等环境通过虚拟交互、虚拟社区、虚拟情境等实现电子商务教学的沉浸式学习完全让学生沉浸在互联网平台的商业运营环境中,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学生把原有的管理、营销理论等内存知识模块来实践、提升,完成学习者适合网络运营的操作技能、思维方式等,从而实现“学习内存”跨越式提升。因此如何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主动式学习是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核心。
4电商专业课堂教学的沉浸式构建
沉浸式教学法要解决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对课堂学习时空的推进,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环节构建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投入地沉浸其中,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41重新构建课堂感知模式
虚拟交互体验中通过整合身份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通过某种想象,使完成身份投入其中,使其产生身份的转移和替换。这种新的身份让身份多元化的幻觉产生沉迷,正向的沉浸感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糊教师身份通过提出课堂目标共同完成,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一起探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构建一种身份的认同实现投入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构建的是一种能使学生产生高挑战、高技能的匹配认知,这样才是实现挑战―技能的平衡,当然这些需要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完成,让学生从学习任务、项目认知、学习目标等都实现真实项目的推进,有利于实现沉浸式学习情境。电商专业多为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业务岗位引入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实践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技能培养、项目实施以及社会服务,实现“做学合一、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直接接触电商实践,企业专家常驻校内,与专业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电商专业学生首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以及完成技能认证等教学实践任务。
42课程设计构建挑战模式
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学业项目教学与评价。进入岗位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独立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逐步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工作业务能力,积累了项目经验,最终提升了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沉浸式教学法要求在工作室的依托下,学生根据个人选择进入相关工作室,每天面φ媸档南钅浚把大班变为小班,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实现不同“学习内存”的学习者采用难度系数学习方式,在“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的学习效果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43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实现学生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完全是被动式学习。电商专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制订学习方案,利用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完成课程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种适合互联网思想的角色置换,让学生对学习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操控权,有着教师角色的认同感,还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决定学习内容,这样的角色设置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主动意识,完成沉浸其中的强烈心理。
44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效率曲线”运用
国外学者Novak等人认为,明确而及时的反馈是沉浸体验的前提要素。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最快时间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互动效果,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反而如果很长时间才能给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那就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反馈是有时效性的,越是能迅速指出学习者的效果,学习效率就会越高。[5]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沉浸于QQ聊天、网络游戏中,设置良好的多元化情境让人们能及时获得反馈,看到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变化,从而带来一种紧张、刺激感,产生沉浸状态,忽略屏蔽掉其他元素。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内在条件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情境,教学问题,其认知反应也会产生差异,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能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效率曲线,在最快时间内对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反馈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积极互动,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5结论
沉浸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构建某种环境让学习者参与的行为(事物)产生特定的心理状况。本文在沉浸理论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宏观设计上如何创建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环境,探讨了教学情境的构建、课程设计挑战模式的设定、教学角色的转换、学习效率曲线对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影响等。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策略上的探索,具体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如何构建真实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专业学习、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推进分级等才能实现高挑战―高技能平衡状态等环节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学习论坛,2009(1)
[4]黎加厚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5]王陆等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篇4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不但给予人们了解世界、生活的渠道与信息,而且借助互联网先进移动终端的使用将可催化自媒体的极大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企业人才的重要输送平台与渠道,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贡献大量的人才。旅游电商专业作为对口现代互联网经济的高校专业,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能够为国内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帮助。为此,结合旅游电商专业开展与时代相互、与社会相承的人才培养将成为一项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创客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实践性、专业性的人才,并期望将每个个人都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范围不同,其更加注重理念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专业技术领域的钻研,有别于素质教育范围较广、深度较浅的特点。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一样,其更加注重培育具有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管理人才、创业人才,而普通素质教育更加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发现,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范围、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相互对应、匹配。
二、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实践的对策
第一,开设创客教育场地,完善师资配套。创客教育与传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将其教学环境禁锢于高校当中将会极难获得最佳效果。为此,要想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领域推广创客教育,一方面就需要不断加强创客教育场地建设,引进较为先进的数据库,为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提供更为符合时展基础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还应当大力引进具有创客经验的校外导师、创业企业,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外创客论坛当中,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创客从教育学习阶段到社会创业成熟阶段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建设高校卵化基地,为拥有新思维、制定新方案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客发展舞台。
第二,完善教学大纲,开发适应高校创客模式。创客教育尽管应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依旧不能够完全脱离在校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针对创客教育而言,依旧需要采用与传统素质教育相类似的方法与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高校学生从传统素质教育学习到创客教育学习之间的顺利过渡,另一方面也能使高等院校不断积蓄资源实现整体创客教育实力的增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逐渐从经历的创客教育中总结模式与思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现代高校学生学习的创客教育模式与途径,实现未来创客教育的成功。
第三,增加实践培养环节,促进学生思维、行为创新。国内传统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多拥有着“动脑不动手”、“重静不重动”等特点。而对于创客教育而言应努力扭转上述思维,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渠道,给经历创客教育的大学生们提供,像科学家一样无惧无畏地探索世界的环境与氛围。为此,在创客教育过程中应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培训环节,以保证学生思维及行为的创新能够得到释放与践行。高校可结合自身现有资源打造八维一体的创新实践课程,以增添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体验。通常应包括以下八个维度: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充足的时间(提供足够的课上+课下r间)、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高度投入)、关联性(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
三、结语
篇5
保险实务专业是1999年率先在全省高等院校范围内开办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是面向保险主体培养营销人员。2007年由于规范高职专业名称,更名为保险实务专业。至今已招生13年,有了10届毕业生。其间,在2003年至2006年,曾经按金融与证券专业进行大专业招生,一年级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两门专业必修基础课:《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原理》。通过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学习,再辅之以专业思想的引导,二年级时让学生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和保险实务专业二者之间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保险实务专业的招生规模从最开始的一届一个班、每班二三十人,发展到2011年一届两个班、每班五十多人。
二、提炼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的特色———导、融、训、教
在总结学校保险实务专业近14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对用人单位进行的面谈访问和人才需求调查、对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和对在校生进行的关于《基于营销视角下我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建设研究》的调查中反映出的信息,本文将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特色提炼为四个字:导、融、训、教。
(一)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保险实务专业较之其他商科类专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和行业的依托度很高,人才培养有具体确定的行业(保险行业)导向,是一个“行业订单式培养”的专业。也因此,专业发展受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学校保险实务专业自1999年开办以来,一直紧贴市场需求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计划。由于保险企业有不同的岗位群,各岗位群对具体职业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所以学校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是:在保险行业“通才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再进行一定的“专才训练”。即侧重于训练学生今后在保险行业从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然后通过校外实训的形式,进行特定岗位专业能力的训练。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雇主满意度等逐年提高,体现为:
1、在面谈访问了解用人单位意见时:被访单位中,目前有学校保险专业毕业生的有12家。其中评价为称职的有7家,占58.3%;优秀的3家,占25%。同时,被访单位普遍认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定位比较准确。
2、在2010年对2009届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占50.00%,毫无相关的只有15.2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类素质与能力的评价很高(图1);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说,有34.7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有65.22%的毕业生认为“基本胜任”,没有不胜任和很难胜任工作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随着最近三年行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保险行业新兴销售渠道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加。据此,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银行、证券、理财等专业限定选修模块,以适应新型销售渠道市场从单纯的营销人员向投资理财顾问的需求转换;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由原有的“2.5+0.5”制式向“2+1”制式进行调整,以订单式培养为推手,积极探索与保险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二)融———保险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结合的紧密度非常高,实施的是将保险行业文化(特别是保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并为保险行业所认同的观念、制度及行为,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保险行业要培育“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积极向上、艰苦奋斗、诚信规范、合规经营、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业文化。近几年来,一些保险企业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诸如:“企业是根,文化是树”、“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等等,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利用课堂教学、企业讲座、校友座谈、参观企业、实习实训活动、招聘说明会等多种形式将保险行业文化引入校园,引进课堂。保险企业的使命、目标、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以及优秀从业人员身上所折射出的企业文化非常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固化,有助于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思考和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校企文化交融的教育方式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为:
1、有助于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保险实务专业的班级综合量化成绩一般排名系部年级第一名。因为对于保险实务专业学生而言,校园的纪律、卫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等要求,不仅是校园管理的要求,更是保险行业的职业要求。
2、学生进校前后对专业认识理解转变大,专业思想坚定。例如:在对保险实务专业在校学生调查中,显示出:虽然第一志愿填报“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数近三年来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每年仍然有相当学生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见表1):而在经过借助校企交融的文化进行专业培养教育后,每班均有87%以上的学生现在对保险实务专业持“非常喜欢”或者“喜欢”的态度,且对保险实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相对较明确的认识(见表2):
(三)训———以行业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体系
根据保险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特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逐步形成了以行业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体系(见表3):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实训体系特色之一,是根据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合校内实训环境,自行研发设计、自行编写教材并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保险实训》。课程在省内外均具有首创性,并通过它构成了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校内实训课程体系。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实训体系特色之二,是课外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均在校外相关保险机构进行。使专业学生能以一名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了解企业或者行业要求,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独具保险行业特色的晨会经营的课堂教学模式
晨会是保险企业,特别是寿险企业独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因为寿险行业对保险销售人员实行人制,所以需要采取晨会形式来相互交流信息、安排工作、培训教育、积聚人心、鼓舞士气,特别有利于团队精神建设,能产生良好精神面貌、培养全员文明礼貌、提高工作布置效率、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学校保险实务专业于2006年率先将晨会经营模式导入新开设的《保险实训》课程,并作为其重要教学内容。随后,又先后应用于《保险学原理》、《保险推销理论与技巧》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独具特色的晨会经营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晨会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载体。借助晨会经营模式,很好地训练了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自信、勇气、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语言表达、资料收集整理、计算机应用、PPT制作、对活动的掌控等方面的职业基础素质和能力。此外,在训练团队意识的同时,也鼓励个性的张扬。
三、基于营销视角下对贵州商专保险实务专业特色建设的建议
营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同样也是一个专业持续向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基于营销视角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固化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特色:导、融、训、教,并逐渐形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可模仿性优势,以进一步增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观念制胜
1、以社会营销观念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特色之一的“导”,不仅是建立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更应该是建立在社会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我们目前的专业建设就是围绕着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在短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使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模仿性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我们必须在变化中求发展。我们应拓展已有的营销观念,用社会营销观念来指导专业建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专业发展环境。构成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行业监管机构、行业自律性组织、行业学会、保险中介机构、竞争者、公众等等。环境因素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力客观存在。我们需要不断疏通理顺这个系统。例如:在《贵州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建设高素质保险队伍,支持保险机构与保险中介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切实加大对风险管理、财务、核保核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在政策引领下,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市场机会,进一步拓展与保险行业(或者是具体的保险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社会知名度。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市场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接受程度有所增加的同时,专业形象宣传却还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的产品,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沟通。而要确保沟通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复杂的市场营销沟通系统。为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抢先在公众心目中标注出专业的特色,显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场营销沟通系统,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可以在确定目标受众、沟通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需要传达的有效信息,通过恰当的沟通渠道(可以是人员沟通渠道或者是媒体、事件等非人员沟通渠道)来传递信息。例如:近两年来,通过与保险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所搭建的平台,就是向公众宣传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形象很好的沟通渠道。
(二)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文化
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应在已有的专业特色之一的“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文化。这既是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之一“融”的深化,更是固化专业已有的各种特色的重要途径。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的专业文化不应是简单地对保险行业文化的“拿来主义”,应考虑高职教育特点、商专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自主选择性等因素,在保险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交融基础上的提炼。对于专业文化的构建来说,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尚缺少专业文化体系的设立、专业文化内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需要对已经做的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和固化,进而逐渐形成相对鲜明的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文化。
(三)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和内容
为突出学校保险实务专业特色之三“训”,还需要对已经搭建起来的实训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完善:
1、认真梳理实训体系。在通过面谈访问形式走访保险机构时,被访单位普遍认为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学生在下列岗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客户开发、核保、出单、单证管理、定损、理赔、客服、组训、查勘、银保业务、部门助理、人伤、车伤等。因此,结合本专业所适应的岗位群,思考:(1)现有实训体系的系统性问题;(2)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问题;(3)是否涵盖了对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训练等等。
2、创新实训平台。对于校内实训部分,可以创建一些平台,走出课堂,以更好地达到实训的仿真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带学生走访参观相关企业的形式,实地认识掌握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拟定企业风险管理方案,并请企业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估。这样,既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又能逐步提高学校保险实务专业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又如:在讲授机动车辆保险时,可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车管所联系,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各种车型、了解车体构造、各个部件的名称等等基本常识。再如:介绍健康险时,可邀请医学院或者医院的专家来校进行基本医疗保健常识的介绍。在理赔环节的实训时,可以与保险企业联系,直接聘请理赔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校授课,或者让学生参与一次理赔案件的处理,效果会更加直观有效。而对于校外实训部分,现在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对实训平台的一个很好创新。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其他的实训平台。
3、创新实训内容。学校保险实务专业学生近两年来顶岗实习的主要岗位是客服、电销、银保等。尽管这些岗位的市场需求量客观存在,但是,一方面其入职门槛不高,即专业的可替代性强;另一方面考虑兴趣爱好等因素,未必适合所有学生,因此顶岗实习结束后,并非所有学生会留在企业继续工作。所以,实训内容的设计在考虑普遍性的同时,应兼顾特殊性;在考虑打造软实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增加相应的技术性要求,以增强学生应聘保险企业技术性强的岗位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校际联合的形式,加强车伤、人伤等技术性的实训。
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JY-094)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8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增速缓慢,在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以及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互联网+外贸”这一新的模式驱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总额为5.2万亿元,增长23.8%,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6%。预计2016年我国的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将有望达到6.5万亿元,增速约30%,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9%。
随着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增,高校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然而,目前各类高校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既具备传统外贸技能又掌握跨境电商综合知识、有能力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以适应地方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
一、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面对跨境电商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多传统中小型外贸企业纷纷转型,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短缺往往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跨境电商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跨境电商的本质仍然是国际贸易,只是随着新的技术与网络平台的结合,出现了新特征。跨境电商的加速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一)掌握传统外贸基本技能。跨境电商的本质仍然是国际贸易,这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具备国际商务谈判能力,掌握外贸函电写作和外贸单证制作技能,熟悉融资、签约、通关、结汇、退税以及运输、保险等传统外贸流程。
(二)具备网络营销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有效途径,跨境电商业务则更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知识,熟悉互联网环境,掌握最新的国际市场情况,具有较好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全面分析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交易方式和消费心理,能够选用恰当的网络推广工具和方法,收集反馈数据,评估营销活动效果,具备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的能力。
(三)熟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电商企业通常是通过在某一个或几个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运营和管理来经营外贸业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并利用平台规则,能够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跨境电商平台,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能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立企业的网店,能够对所销售产品报价进行准确核算,能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产品并对产品信息进行优化,能够处理跨境结算,能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推广活动,能够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并优化运营过程。
(四)了解跨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物流是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中运输方式通常会选择班轮或者包船,而跨境电商的物流则更多以邮政直邮、快件、航空专线和海运散货拼柜等方式完成,随之与物流密切相关的商检、保险等环节的工作流程也有一定变化,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深入了解各种国际物流方式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当企业进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则更加需要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从业者则需进行供应链设计、管理,完成全球零售产品方案制定、采购、生产、运输、库存、出口、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
(五)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练运用英语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网站推广、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操作,能够完成日常交易洽谈和业务活动。最好能够掌握一种或几种小语种,如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虽然是小语种,但是它们所覆盖的国际市场区域广大。
二、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数仍是针对传统外贸模式,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模式,未能有针对性地依照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单一,职业能力较低下,难以适应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
篇7
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服务企业需求相脱节
高职类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要面向电子商务类岗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要以电商企业、服务企业等单位的用人需求来进行设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对2013届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改革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偏差,这使得他们一部分人毕业后从事电商类工作岗位时需要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走访了部分用人单位,他们反馈的信息是目前企业的电商团队部分是由一些非电商专业的人才组成,企业需要具有经验能直接上岗的电商人才,他们基本不录用一些没有电商实践工作经验的电商专业应届毕业生。如果电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电商运营的工作经历(如经营淘宝小店)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改革前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基本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而电商行业发展迅速,没有调查相关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标准没有紧跟好国家职业(行业)、企业标准来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业务运作、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创业四项核心能力,采用技能分层教学法开展实训,能满足对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但由于教师欠缺一线工作经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实训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相结合,且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实践动手的热情,因此,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能让他们零距离上岗,实践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欠缺具有一线工作经验教师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于高等教育学校,缺乏行业企业实际岗位的技能经验以及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即使个别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但在信息更新及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企业电商项目运作。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部分兄弟院校,他们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比较雄厚。部分专业教师都直接从事电商行业工作,他们的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实践。同时,他们在教学之余会接手一些电商项目来做,专业实践性强并且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选修、公共选修五大类课程,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重点突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针对行业岗位职业技能需要,制定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体现在专业基础和主干课设计当中,并落实到专业学年学期项目设计当中。
2.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专业动手能力
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本专业重点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教研室每月举行两次教研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关于电商方面最新的师资技能培养,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3.以赛促学,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
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重点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通过比赛能接触到专业前沿的一些知识及技能,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师教学改革方面非常有利。电子商务专业在近年来积极探索“以赛促学”,成绩显著。如专业学生参加“2015年广东省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荣获省二等奖;飞蚁队在“加博汇杯”广东省大学生电商创业大赛中获销售环节业绩第一,飞虎、智翼队获铜奖;飞蚁队在“加博汇杯”广东省大学生电商创业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等等。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在2014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缩减了专业理论课程的比例并增设了4个小综合,2个综合项目(见表1)。这6个实践教学项目针对电商企业用人的技能需求来设计,主要依托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展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校企合作企业项目进校,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电子商务特色,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学院与老A电商集团、肇庆金威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引企业电商项目进校,实行双主体培养电子商务实战新型人才。同时学院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制灵活培养,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三、深化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设想
1.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
2014年本院已建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战基地,可以此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特色班,成立工商学院电商创业特训营等模式,引进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增长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电子商务实际运作的能力,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学院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措施来鼓励系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进企业项目进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拟建设“广东工商——澳雪国际网络营销公司”,把企业的推广业务引进校内来做。通过落实制度来让电商教师参与教学全过程,参与企业实践来提高电商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教学质量。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增加电商拓展实训实践环节”基础上,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拟计划开设与澳雪国际深度合作的“日化用品网络营销”订单班。同时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建立跨系跨专业联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3.营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和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改革中,在《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网络营销实践》等相关专业课程增设一些相对较难且与企业用人技能需求相符合的实践项目,如网络营销中增设一些调研、销售、网站推广、客户服务等项目。另外,在公共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挫折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使他们懂得坚持的重要性。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理论课堂,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属于应用型创新,是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可通过大量成功的案例讲解,用事实说明电子商务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创新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电子商务创新的学习和实践中。
4.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职业素养培养
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4.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福建省实现网络零售额4589亿元,排名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24.8%。《福建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2.5万亿元。当前,厦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厦府规〔2020〕2号)出台,明确了要促进电子商务提质增量、深入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优化电子商务服务保障措施等内容。在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才供需矛盾逐渐突出,专家认为人才需求缺口将超过5000万。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在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品德素养方面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从岗位需求着手分析,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才能与市场接轨,帮助学生尽快就业[1]。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职业信念包括职业道德、价值观、从业心态等。职业行为习惯是在职场上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改变,最终形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这两方面的形成和内化都是一个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能快速培养并短期见效的内容。中职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就业或是升学。
1企业调研情况
2019年,我们对厦门的一些电商企业和几所同类型中职院校进行了调研,企业反馈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针对中职毕业生,市场需求较多的是电子商务客服、电子商务专员、社群运营推广人员、电商运营助理、摄影师、网店美工等。中职生性格好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企业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时间和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为主,结合本专业最新知识进行课程教学。在校期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2)近50%的中职毕业生会因为“工作太辛苦”而选择跳槽或放弃,在吃苦耐劳、责任心等方面有所不足。建议学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态度,明确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使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我喜欢干什么”“我愿意干什么”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社会及行业需要什么”。这样的意识培养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会起到积极的作用。(3)有耐心、责任心,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共性要求。
2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情况和我校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也在逐年更新,主要是以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网络编辑、网店美工、店铺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明确的要求。
3在专业教学中探索
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从三大方面着手:基本素质培养、电商专业技能培养、职业信念培养。
3.1基本素质培养
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我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和主题班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学校还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安排专门的劳动值周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2]。
3.2电商专业技能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究竟要培养电商哪个方面的人才,导致在课程开设、实训安排方面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点,我校在人培方案修订过程中对中职生的岗位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研究,将专业(技能)方向主要定位为网店运营推广、网店美工、客户服务三个方向,以这三个方向为主线开设专业课程。网店运营推广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各常见电商平台,掌握基本的营销技巧,懂得沟通。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校园孵化中心为基地,以校园C2C平台为支撑,组织学生按岗位分工开展情境体验,鼓励学生多写、多说、多练,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工作诉求,能协调各部门协同完成一项工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锻炼他们的店铺操作能力、美工能力、营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网店美工岗位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店铺的视觉营销,要求学生要掌握Photoshop、AI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学生对色彩、构图等元素有一定的理解,能独立完成广告图、商品图片、详情页等内容的设计。以“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以“网店美工”“UI设计”为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网店视觉营销学习、实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整理教学素材、授课资源,搭建“学习通”授课平台,借助校内模拟电商平台开展实训,同时借助“猪八戒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体验到店铺装修的每个环节,也能把自己的所学转化成实际应用,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与顾客沟通的能力。在学习实践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锻炼基础能力,提升竞争实力,检验学习效果。将客户服务方面的训练穿插在网店运营课程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实训、顶岗实习的环节中,以实操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检验客户礼仪的基础知识,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相应的客服手册进行班级交流、模拟场景实训等,最后组织学生1+X考证,完成模块训练。
3.3职业信念培养
职业信念是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良好的职业信念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关键词组成。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并熟知专业各个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在第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老师会在课程内容中对专业、专业岗位、专业工作过程做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同时还会带学生进入企业开展认知实习。二年级开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训,通过真实的项目开展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专业要做的事情,学会如何沟通、协作、认真完成作业。三年级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实习指导教师会在整个环节中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不断锻炼自己的心性,从心理建设上鼓励支持学生,帮助他们从害怕工作、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到坚定信念、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遇事不慌乱,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层递进,帮助学生平稳过渡,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职业信念打下基础[3]。
4在专业教学中探索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摆脱传统单一生硬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年级是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应实现新生的多种认知,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满足社会认知和学校认知,达成专业认知和就业认知。主要以报告、讲座、讨论和参观为主。二年级是上升巩固阶段,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结合电商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认清就业形势;以讲座和报告形式为辅,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专业课程中借助情境模拟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能力。三年级是毕业阶段,教学形式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实习为主,通过听取成功创业经历和体验式的创业学习、真实平台操作、店铺运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专业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应注重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体现全程化教育的衔接。注重对每个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职业道德的综合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现阶段就业形势、现阶段企业人才需求等,确立一个正确、科学的就业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择业意识的引导和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借鉴往届学生成功创业、择业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协调专业、就业、创业这三者的关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29
1前言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随着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电子商务行业对于专科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从各大人才招聘网站的职位可见一斑。
电子商务专业是网络经济发展衍生的专业,多数院校教师都是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转型而来,专业的建设都是从头开始。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各大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当务之急。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成为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公认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形式。
2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为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技术型人才也在不断做出尝试和改革,意识到综合实训课程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2.1传统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以教材中设计的实训内容为指导,该模式下的综合实训主要完成的是知识点的巩固,通过设计相关实训作业试图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该实训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没法综合联络学科其他知识点,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做过相关练习而丧失学习兴趣,且该模式教学不具备趣味性,相关教材比较缺乏,上课素材少,对于教师本身的综合要求非常高,要想为学生展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素材。
2.2校企合作教学形式
通过对高职院校走访学习了解到,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具有校内校企合作基地,合作企业直接在校园运营,员工就是校内学生,学生直接以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学习。部分院校电商综合实训课程就是以这种模式,依赖企业的平台账号资源为依托,以企业资深员工为导师,以企业的实践操作为课程内容。该模式看似能够提升电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些问题。由于电商各大平台的规则越来越严格,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企业不敢冒险让学生真实操作企业账号,同时企业平台账号资源仍有限。这就意味着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演示为主,学生没法亲自接触平台资源,只能基于实践需要,完成相关任务要求,还存在与其他课程,如《网店运营》有所冲突的可能。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在理论教学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同时企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专业素养的差距会让学生很难跟上他们的教学进度,这也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3电子商务技能大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各种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以模拟电商平?_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完成课程内容,以电商技能大赛为教学评估手段,学生完成课程的同时还能够以竞赛的形式获得认同感,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是近年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又一热门形式,尤其以国赛最高赛项全国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的ITMC模拟沙盘为课程设计基石。
但该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该平台需要的持续的锻炼和试错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总结领悟平台的游戏规则,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训练之后的差距会让部分学生难以继续坚持一个学期的练习。另外,该平台的一次完整练习需要5个小时以上,课堂时间安排不适宜,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承担该高强度练习训练,而由于平台账号资源有限,课程只能安排前3轮的沙盘模拟游戏,学生不能获得更高难度和更系统的训练,效果不佳。
3集中式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
3.1重构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是电子商务运营方向的一门综合技能训练的核心必修课程,开设对象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的学生。根据学生培养方案的设定以及实践教学的需要,本文提出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式实践学习为形式,以达到以下培养目标:一,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剖析所学知识点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知识点融会贯通;二,整合专业各单项技能,提高综合应用实践技能;三,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团队精神。
在教学安排上,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这主要依据的是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职责和岗位技能而定。通过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主流招聘网站中了解到,电子商务运营岗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电商主流平台内部的运营管理;另一类是对电商项目推广的策划与实施。基于此,同时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三学期的综合实训定位为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篇,第四学期定位为网店综合运营管理篇。
对于教学内容,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篇将学生按照4-5人小组分成若干组,以打造江西本土品牌为依托,实地考察企业情况分析市场环境,剖析产品卖点,小组共同完成自选项目的营销策划方案并付诸实施。网店综合运营管理篇以电子商务技能大赛ITMC为模拟平台,学生以2-3人为一小组,模拟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策略训练,以模拟企业经营状况。通过训练,锻炼学生对市场和竞争对手判断,掌握不同策略的效果以及不同经营状态的策略选择。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同时锻炼学生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集中式综合实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应变。课程的课时安排为2周,每周5天,一天8课时,总共80课时。
在第三学期,将教学班级所有学生4-5人一小组,创建项目小组,所有授课老师平均分担小组指导任务。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讨论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路演方式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小组实训安排及实践情况,项目小组间互相点评学习。学生在课程中能够主动性的以项目小组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为过程,以项目实施为目标,既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
第四学期内容为ITMC的平台实训,受平台规则限定,将学生每2-3人分为一小组,每十小组为一大组。每个大组构建企业沙盘,团队成员分别担任公司重要职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职责,在同一市场环境下,同样的市场规则下独立决策,模拟真实的市场竞争,学生在体验企业电商运营过程的同时,还能在游戏情境中主动快乐学习。在实践中应用不同职责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从“体验”、“认识”、“反思”到“应用”4个学习阶段,最终培养学生电商企业运营的决策能力。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三学期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评价方式,其中包含小组项目策划书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小组成员内部贡献率、路演表现等,最终由指导教师综合完成对所有学生的考核评价。
第四学期课程考核主要以平时训练出勤率、训练名次得分以及学期末的ITMC校内大赛成绩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完成对学生综合评价。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农外贸人才;人才培养;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跨境电商的涉农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X15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0日
一、贸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
(三)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人才类型需求。涉农外贸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始终是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化人才,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外贸人才必须以国际贸易类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涉农电商外贸人才的细分,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需求目标。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希望涉农外贸人才更加专业化,从专业类型需求看,规模较大的涉农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要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网络销售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技术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类人才等四类人才,而一些中小型的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企业需要的多为复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及区域易习惯等,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与电商实战经验和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宏伟.需求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 上一篇:护士个人年终总结报告
- 下一篇:成绩分析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电商平台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