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大课程模式。根据我们当地具体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开发资源,拓宽途径,使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只限于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信息。
2、实施开放式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传统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真下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选择,让学生体验,让学生锻炼,让学生评价,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受益。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我不是再让学生一味地模仿练习,而是让学生进行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颖;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举一反三……平凡中的创新改革让学生从原本的对体育的平淡之情转为“热爱”,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让学生会创造,会合作,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地成长。
4、尝试改革考核方法。体育课考核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五一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那些虽在同一年级,但由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质状态、体育基础和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来说,统一的标准和评分办法显然存在不公平、不科学的因素。因此在这学期的考核中,我摸索总结了几种有效的考试办法:多选项目测验法、自选项目测验法与综合评定法等几种方法,从而使考核显得公正、合理。
篇2
一、 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 本学年继续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和备课组的作用和力量。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学常规的建设和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要求、学风的培养。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体育教学的手段和组织方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 做好毕业班的备考工作,初三级组织好体育中考的训练和考试工作并顺利完成考试任务,高三级任课老师一方面组织好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迎接高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考生做好各项的训练、考试准备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本学年加强体育课教学的各项安全措施和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消除体育教学中伤害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科今学年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本科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教研、教改活动例如组织老师撰写教研论文,组织教学、训练公开课和各种裁判学习等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教研、教改的能力。肖文增老师代表东莞中学参加东莞市20xx年体育优质课决赛获市一等奖。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素质教育
体育科认真计划、组织每周各班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活动、竞赛并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今学年先后开展、组织了初二级跳绳比赛、初三级迎面接力赛、高一级迎面接力赛、足球赛,高二级排球比赛、高三级拔河比赛、教工象棋赛、羽毛球、乒乓球公开赛,教职工排球赛,既提高培养了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我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又提高师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把东莞中学第九届体育节搞得有声有色。
篇3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一、趣味运动之游戏,边玩边健身
现如今,许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由于无法参与进去,每节课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课外运动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于是游戏运动应运而生。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游戏。其次,游戏运用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游戏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游戏中娱乐,最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收获了快乐。
如“小马过河”这个游戏,有这么诱人的名字一定可以吸引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带动他们爱玩、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具体操作:四人一组,接力比赛,每个人分配一个游泳圈,并找好路线。首先,其中一个游泳圈放在起跑线地上,一个人拿起它跑到终点线,而后,另一个人起跑,以此类推,四个人最先跑完的那组获胜。这个游戏需要学生跑步的速度,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活度。除此游戏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如蛙跳接力,即学生分组后,每人需要从起点跳到终点,用时最短的组胜,这个游戏锻炼了学生的体力。
二、趣味运动之比赛,边比边运动
手机、电脑大规模普及,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身体每况愈下,戴眼镜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身体素质急切需要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小型的比赛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必须让学生自主参加。所以,我们要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这也会成为学生课下运动的一个驱动力。丰富生动的体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效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比赛恰好满足这几点要求。
例如,可以进行踢毽子比赛,分几组进行,踢的个数以及持续时间会决定最后的胜利。或者进行拔河比赛,这是一个需要团结和力气的比赛,虽然它历史悠久,但是却经久不衰。所以,这个比赛教会学生很多与人相处的道理以及团结的重要性。这些比赛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为以后身体的健壮做充足的准备。而且,只要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玩耍,就会获得无尽的乐趣,快乐的心情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积极性,锻炼脑力;还可以进行长跑比赛,锻炼学生的耐力,让其余学生为比赛成员加油助威,这样也能让整个班级更团结。
三、趣味运动之评价,边言边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锻炼身体,并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从而发挥潜能,那么课堂评价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准确客观的课堂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课堂评价成为教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同时也让教师有方法可循,从而将课堂评价实际化。最终,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运动特点,教师教学得到改进,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传统的评价就是直接指出学生的对错,毫无乐趣可言。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牢笼,丰富评价内容。最关键的是评价主体要转换。以往总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此时我们不妨试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评价他人。这也是学生自信心提升、兴趣形成、勇气增加的一次机会。例如,当体育课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总结评价这节课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是不是有兴趣及时参与进来。我觉得学生的评价还可以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让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借鉴和模板。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4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多搞一些体育教学的经验交流等学术活动。多组织省一级各种体育比赛,4.5 既促进交流,4.6 又是课余训练的动力。同4.7 时还是体育教师的大盛会,4.8 可以进行学术讨论,4.9 经验交流,4.10 一举多得。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意识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跳跳远和跑跑步。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和提升体育意识,发展小学生的体育能力,将生活、学习与体育锻炼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有关体育意识的实质界定
体育意识可以被理解成体育这种客观现象通过人们主观思维过程在人类大脑里形成的一种独特印象,这种印象的对象就是体育,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讲,体育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属于一种思维和感觉,对于成年人而言,体育意识通常都是稳定不变的,其主要构成内容包含了素质和态度等内容,这里的态度主要是指人们对体育的一种看法,涵盖了具体的认知、情感、认识等等,而这里的体育素质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体育的吸收能力、接受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练习熟练程度等内容,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上述所有体育素养的概念都还处于构建的初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小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小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1.缺乏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与足够重视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小学生都存在体育课可有可无的态度,他们认为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多地是为了缓解和调节文化课程学习的压力,将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活动时间,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2.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正确态度
很多小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可见这样的小学体育课堂还有何效率可言。
(二)导致我国小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还是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升学考试的科目学习中,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体育课变成了娱乐和缓解压力的手段,这就导致小学生的整体体制水平不断降低,参
加体育课的积极主动性也就不断下降,尤其是部分女生怕苦、怕
累,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2.学校教师原因
我国很多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还相对落后,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无法满足小学体育的实际教学需求,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3.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应付体育考试而设置的,这与体育课最根本的教育目的是相违背的。
三、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方法建议
(一)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1.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兴趣小组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及其不同个体的喜好差异性特征,选取一些有意义的体育项目内容开展课后兴趣小组,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课后根据自身想法和兴趣需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有助于营造更加自由、活跃的体育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找到体育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可以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2.组织相关体育竞赛
就小学体育而言,每年的运动会逐渐成为一种惯例,但是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小型体育竞赛则开展得很少,笔者建议可以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多组织、设计一些小型的竞赛项目和活动,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有助于进一步端正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进而提升参与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合理的表扬和鼓励
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的实施过程基本都以实践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接受情况的及时调查和了解,及时给予合理地鼓励和认可性的表扬,这种鼓励和表扬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显著的,孩子们通常会因为受到表扬和鼓励而引以为荣,进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间互相吸引、互相信任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强化师生间的和谐情感,对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加快小学体育教育体系改革
1.学校方面
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端正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重视与小学体育教育实施相关的各项设施建设,加大硬件基础设施、体育器材、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与重视力度。
2.学校教师方面
要在保证小学体育教学课时量充足的前提下,抓体育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师备课的质量,切实将体育课摆到与其他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这样才能将培养提升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小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室内课; 资源开发
1.研究背景
小学体育室内课资源是指在小学阶段,构成室内体育课,在教室内活动的所需要一切素材资源和条件。当学生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无法到室外活动时,室内体育课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尤为突出的作用。室内体育课与室外体育课存在着相互补足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室内体育课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主要以教室为载体,通过研究开发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室内课资源,丰富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以活化的身体练习,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据2013年上海市空气质量统计,全年空气轻度污染72天,中度污染29天,重度污染21天,严重污染2天,共计124个污染日。近五年来,上海的年降雨天数为125―136天。如此相加之下,学生在校参加体育运动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受到天气影响,令体育教学无法在室外进行。截止2007学年,上海有66%的小学没有室内体育活动场地,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室内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因地制宜地在室内开展有效的体育锻炼十分值得我们研究。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国内外室内体育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展研究思路。
经验总结法:对我校开展的室内体育教学试验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室内体育教学中的有效经验。
教育实践法:在实验班进行实验,检验假设,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3.研究内容
3.1“基本内容Ⅰ”相关资源开发
小学体育与健身中身体活动,身体表现两个板块和娱乐板块中的民间体育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基本内容Ⅰ的要求设计,是学生必修的基础学习内容。在这方面的资源开发本着对室外课内容的补充和相关运动素养的提高的目的,做了以下资源开发(详见表1)。
3.2室内操特色资源开发
室内操的开发对丰富体育室内课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许多学校也定期改换室内操,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全校性的特色主题活动和体育教师公开课中的韵律操练过以后,因为无人收集整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在研究中将以往的室内操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教师自身专业特长,以及其他学科特色和资源,创编的各种风格、各种用途的室内操,加以资源整合,通过学校的三网合一资源库,共享室内操资源,丰富学生室内体育课活动内容(详见表2)。
3.3综合活动类资源开发
综合活动类资源开发是指,在室内体育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活动能力而开发的主题类、游戏类的体育活动。这些资源有的以单课时的形态呈现,有的在开发过程中以单元为呈现形式,通过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动”和“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掌握知识、获得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详见表3)
3.4基础知识类资源开发
在小学《体育与健身》教学参考资料中,“知识链接”板块提供了运动习惯、运动安全、运动饮食、体质知识、情绪心理、运动损伤的防治和运动项目及规则介绍等板块的资源。
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简单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较为沉闷,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欠佳,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特长,在研究和实践中,对于基础知识类资源的开发中,分别对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习惯,做了相应的改变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1 学生调查,拓展体育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对基础知识类的资源开发做了细化的分类,将其中的运动习惯、运动安全、运动饮食、体质知识等内容作为学生的调查内容,由教师制定主题,指导学生分组分工,在课前开展调查,制作成小报或者PPT。室内体育课堂则变为交流互动的场所,学生根据学习小组汇总的资料进行汇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化了课堂氛围,学生还能进行相互评价打分,将得分计入学期体育课成绩,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详见表4)
3.5体育器材的二次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每所学校都会遇到体育器材正常损坏的情况,许多器材虽然已经不能为本项目所使用,但稍加拼装或修改,就能成为新的体育室内课活动器材,也有一些室外体育课的器材进行新的搭配以后可以成为有趣的室内体育课活动器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对体育器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做到了环保再利用和一物多用。(详见表6)表6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体验为主,注重运动效果
传统的室内体育课由于场地与器材资源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适宜的运动量,因此在资源开发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更着重于体验性活动的资源开发,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动起来,挖掘更多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和全身运动的资源。以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产生较为理想的运动效果。
4.1.2 运动模仿,培养锻炼意识
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发现运动模仿类的资源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低年级学生对富有童趣的模仿内容兴趣浓厚,而三-五年级更喜欢运动项目的模仿类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相关联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尝试将体育室内课的运动模仿类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欣赏进行结合,对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1.3 集体参与,促进人际交往
小学体育室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师也有意识地在利用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结伴互动、分组对抗和集体参与,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来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4.2建议
4.2.1 整合学校资源开发
小学体育室内课的开展场地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一步拓展室内课空间,例如:利用学校的门厅、走廊或者其他功能教室,因地制宜地开展室内体育活动。也能结合其他专业课程资源,在硬件器材和知识软件方面拓展资源,并且注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优化,促进课程资源的灵活、多变、有效和多用途。
4.2.2 发挥教师专业特长
小学体育室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过程,引领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方面不断提高。教师既是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被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在被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也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拓宽了教学视野,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度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从而完善了教学行为,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科研能力。
4.2.3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本文的开发与研究,通过资料整合与文件库的建设,还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的良好作用,教师制作的媒体资源,包括:课件、录像、音乐和电视广播素材等,经过校园网络的资源整合,能在同一时间,被全校所有教室读取,它的教育意义也就从体育课的学习,拓展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资源开发的人文价值,促进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构建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徐燕萍.体育教育探索之舟Ⅱ.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室内教学;课程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8-02
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同步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体育课的展开促进了小学生身心成长,而在体育课程中,由于受到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体育课程中包含了比较多的室内体育课。室内体育课作为日常体育课的补充,对于学生丰富日常安全知识、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育课开展的必要性
现阶段,就大部分小学室内体育课开展情况来看,基本上室内体育课都成为小学生自习、娱乐或者休息的课程,大量的课堂时间由于学生散漫而被浪费。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课或者说室内体育课的不重视或错误的认识,因而也不能有效的利用体育课的室内时间,导致现阶段室内体育课被无端浪费。
室内体育课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着与室外体育课相当的作用,在室内体育课的课堂内,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室内教学传授安全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课准备知识、体育历史与体育精神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以及我们国家的体育精神和发展历史。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又为室外体育课的安全规范展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室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室内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合理的方法,认真备好每一次课,并将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室内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主题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堂丰富的教育课程。
1、安全教育与室内演练
安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包括了日常安全、课堂安全、应急对策等内容的教育。在室内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当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生理疾病防护、日常生活安全、户外出游与运动安全、安全应急等内容,同时利用教室空间,邀请学生展开实际演练活动,如人工呼吸、漏电解救等基础的防护内容,在演练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错误行为的纠正和指导,加强学生的直接印象。在课堂最后,教师应当做好课程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课程知识,让学生牢牢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2、体育技能的理论传授
良好的理论指导对于开展体育运动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由于学习范围有限,实际经验缺乏,往往存在着盲目运动或者无效运动的情况。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的机会,向学生讲授人体主要的肌肉部位以及锻炼方法,人的生理构造以及防护措施等,让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在室外体育课堂上加以实践,此时体育老师只需简单指导,学生便可以掌握练习技能,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强了运动的效果。
体育技能的理论传授应当讲求严谨性,防止知识传授的扭曲导致小学生后期不当的练习。通常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欠缺、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在教室内的实际演练来传授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通过短片介绍、图片演示或者收看一场实际的运动比赛,来直观的了解准确的运动技能以及其必要性。
3、开展良好的心理体育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始期,良好的心理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室内体育课的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健康心理的讲述、娱乐小游戏等方式,为小学生开展心理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智。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教育,帮助小学生在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其实现理想的信心,增强小学生的斗志,为祖国培养心智健全的优秀青少年。
三、室内体育课实践教学----以某小学排球运动规则传授课程为例
要想在室外开展好小学生排球运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在室内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国某小学以排球运动为主题开展了一堂丰富而有意义的室内体育课程。
课堂学习目标是为了了解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知道排球比赛的具体规则,并能让小学生对排球运动感兴趣,认真地学习此项运动。此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排球的体育常识,学习的重点在于排球运动规则的掌握。
首先,体育老师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大致了解排球运动的概况,课堂上教师介绍排球运动起源于1895年美国人威廉・摩根,此人从海滩上渔民架起渔网的抛球游戏设计出了最初的排球,起初以16人制为标准,四人一排,故得名排球,后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又改为9人制,直到五十年代改为6人制。第二,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排球的简单规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的规则由学生自己介绍,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由老师来补充,相互交流来学习掌握排球的简单规则。第三,教师介绍主要的排球明星,了解我国女排的辉煌历史,通过几位排坛明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女排辉煌的五连冠等战绩。例如袁伟民、郎平、孙晋芳等明星排球运动员;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1986年第十届世界排球锦标赛等辉煌的五连冠比赛。
通过整堂课程的学习以及师生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排球发展的历史以及在排球发展历史过程中我国运动员的主要辉煌战绩,同时还掌握了排球运动的规则以及人员架构知识,不少的小学生听了明星运动员的故事后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在之后的室外体育课上一显身手。
显然,上述以排球为主题的室内体育课,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体育知识,拓展了其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规则的掌握加上后期室外的实际演练,排球课程的开展更加高质、便捷。上述这些效果是室外体育课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小学体育课由于受到天气、场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在室内进行,而由于现阶段学校和教师对于室内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大量室内体育课的浪费。小学室内体育课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同时通过心理体育运动的展开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室内体育课的研究学习,掌握安全教育、体育规则、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技能,为小学生带来丰富的室内课程。
参考文献:
[1] 任志林.奚卫兵等.谈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J].体育教学,2012,(11):47-47.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 新课改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59-02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受到重视。小学体育课作为孩子踏入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系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课程,其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每节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让体育成为每一个孩子今后的学生生活,乃至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体育和健身的意识伴随他们的成长成熟,直到人生终点。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对他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益,更关乎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好坏。因此从宏观上讲,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体育课历来是最不被重视的一门课程,伴随着学生文化课压力的增大,一些学校甚至临时取消或挤压体育课的时间,而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学校的做法不予置评,最后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采取轻视的态度,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考分最重要。有了这样的想法作基础,想在今后的学生生涯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是很难的。
观念主导着行为,小学体育教学的观念也同样决定着教学方式和成果。当前很多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只看重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的讲解,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跑步这么单调枯燥的项目,不明白它的价值所在,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训练,积极性不高,也不认真。处于被管理和被训练的地位,孩子们很难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兴趣。而老师也不太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基础,也不针对孩子的个性,整个课程枯燥无味,孩子们不仅不感兴趣,时间长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体育课收到的效果与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2.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小学的体育老师,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课改对小学体育课的要求。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仍是学校在观念上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小学体育课无非就是带着孩子玩玩闹闹,或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或放任不管的“放养式”。这样的观念下,导致学校在招聘体育老师时,对教师的学历、素质、能力没有严格的要求,招进来的人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水平有限,能力低下,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很难再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此外,在教师培训环节上,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使很多体育老师根本没有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起点低,再没有机会学习,在新课程改革来临时,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表现出无所适从或消极应付。
3.评价和考核体系不规范
评价一项工作完成得好与坏,要依靠一套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学校由于不重视体育课,也就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没有严格监督考核的情况下,是很难提高的。其教学质量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老师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配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体育学习增强身体素质,有较强的抵抗疾病和抗疲劳能力,有较快的恢复能力,才能完成智力的开发和承担文化课的重压。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合理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刚刚开始,他们在体育课上爱玩爱闹,精力充沛,但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伤。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关注本科目的教学,还应该根据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比如上一节课是语文或数学等文化课,那么在这一堂体育课就应该安排较轻松的室外内容,组织学生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这也是“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宗旨。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不是加重他们的负担,而是让他们释放压力。相反,如果上一节课是音乐美术等较轻松的科目,那么这一堂体育课就以教授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为主,让学生懂得真正的体育不是瞎玩瞎闹。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要配合其他学科,为孩子的整个身心健康发展考虑,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更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传统的体育课堂和其他文化课一样,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无视学生的感受,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教育、被训练的地位。很多小学体育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会基本的跑、跳、球类就可以了。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新课改背景下,除了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充满趣味性。
1.游戏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以及开发智力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上,应该以科学的游戏教材为主,以此配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备课时作充分准备,以有趣有益的游戏充实课堂,吸引学生。在游戏时应做到:(1)认真作好v解和示范,明确游戏规则。(2)安排、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游戏过程。(3)在一个游戏结束后,认真总结存在的问题,纠正后继续游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玩乐之外有所收获。
游戏和比赛分不开,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而分组比赛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协同作战的意识。例如在25米往返跑时,传统的方式就是反复练习,学生在几次练习之后就会出现厌烦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输的一组要接受惩罚。这样一来相互之间有了竞争,孩子们都兴趣大增,积极参与,不仅在速度和步幅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荣誉都全神贯注,拼尽全力。一堂课结束后,孩子们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整个课堂大家兴高采烈,欢声笑语不断,基本达到了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的目的。
2.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通过场景引发一定的体验,从而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低年级孩子因其心理生理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但是他们爱动、好奇、想像力丰富,喜欢扮演他们喜爱的某个童话或卡通角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吸引孩子注意力,在故事里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学有时需要有音乐引导和衬托,有时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铺垫,有时需要辅助的教具。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学习障碍跑时,有的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练习,这时老师可以先给孩子们讲一个特种兵的故事,通过艰苦训练后进行实战,让孩子扮演特种兵,把障碍当成敌人的防线,终点就是攻打的目标。为了拿下目标,每个孩子必须跨越障碍。教师还可以为孩子们分配角色,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孩子担任队长,负责带领队员穿过火线,女孩子扮演卫生兵,等等。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们就会忘记恐惧,将自己代入角色,积极参与,情绪高涨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的。
(二)师生互动,做良师益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师形象,不再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传授者形象,而要转变为一个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玩乐中传授技能的良师益友形象。转变形象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平等相待,积极沟通。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才有价值。即使是个小小孩童,也应得到尊重。因此小学体育老师要放下架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征求他们的意见,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进行互动。与小学生互动有很多技巧,但是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让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
体育老师可以组织课外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孩子发展他们的能力和特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笑话,经常转换角色,从教师变成学生,和孩子们站在一起,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体会他们的心理和情感。
(三)因人而异,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个性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批量生产商品,而是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可以发现,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强求他们步调一致是不现实的,有的孩子天生身体素质好,运动神经发达,有的孩子四肢协调能力差,相比之下显得笨拙。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有的胆小怯懦,有的强势霸道。偏胖的同学大都不爱动,不合群的孩子找不到练习的伙伴。面对种种差异,教师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表现出偏爱和轻视的态度,然后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势,加以鼓励和培养。比如爆发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很有耐力,缺乏力量的学生往往很有柔韧度。掌握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后,对于他们的特长要赞扬,对于弱项要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不会因为不擅长体育运动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懂得肯定自己,认为在体育课堂上,总有一项运动是自己擅长并喜爱的,并且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
篇10
关键词: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因此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大部分中小学的体育卫生和体育锻炼等习惯都不很理想,长期以来体育课每周次数达不到规定的3次课,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教师、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随着“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 以不同的实施模式在北京、上海和重庆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初步落实。陕西省作为西部大省,在这一方面是否能够实施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已是现在体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出适合陕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的体育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陕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陕北:米脂县龙镇中学150人;陕南:汉中市铺镇中学150人;关中:蒲城县城关中学150人;西安市:54中、99中、78中、育才中学150人。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学生进行单项和多个项目的普查、抽查、问卷调查。
(2)实验法
确定学校实验模式是:三课两活动;即“3+2+2”模式。三课(即每周三节体育课);两操(早操和课间操)、两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课外活动),实验在不影响日常学习的正常条件下进行。
(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影响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因素分析
2.1 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从陕西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些都与中小学生的每天活动量日益减少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
从全省发放的问卷情况可以看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2份,回收率98.1%,
有效率问卷588份,有效率99% 。
表1
体育活动时间每天至少1小时
百分比%
是
142
28
否
446
72
从对近600名中小学生的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陕西省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普遍偏少,能每天活动一小时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8%,没有达到要求的人数占到72%,这还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表2
体育课周次数三次
百分比%
是
否
4
100
从具有代表性的四所学校体育课的安排中可以看出:陕西省体育课的课时安排还是偏少,尤其是毕业班学生活动时间更少,这不符合体育改革的和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的目的,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利。
2.2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2.2.1 学生对体育课的安排以及项目设置不甚满意
在调查的588名学生中,对体育课开展情况不满意的几乎占到50%,认为体育课的节数偏少,对体育课的内容很不满意,对老师的强制要求很反感,在开设的项目中,学生觉得田径占的比重过多,体育课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有明显的技术性,模式较单一,在相对独立的项目中很难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
2.2.2 体育课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从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对现行体育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不满意,造成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逆反心里,宁愿白白浪费时间,也不去进行体育锻炼。他们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强制,有的运动项目根本不是他感兴趣的,也不是他能力所能达到的,但是作为任务却必须完成,使其对体育课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他对于锻炼身体只有排斥。
2.2.3运动场地器材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限制
由于陕西省处于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还是比较落后,再加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的场馆器材相对比较落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未有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也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2.2.4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还显示,80%的学生肯定体育锻炼的益处,他们认为体育活动给他们了很多收益之处:减肥、 增强体制、调节情绪、还满足了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什么用处,浪费时间,没有兴趣。大部分家长也不赞同过多的体育活动,几乎95%的家长不希望学生有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他们认为这样会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
3 当前现状的解决之道——“3+2+2”模式的实验
3.1 “3+2+2”模式的提出
根据陕西省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了三课两操两活动,即“3+2+2”模式。三课(即每周三节体育课);两操(早操和课间操)、两次活动(主要安排在没有体育课的时间进行)。这就打破了以往不是体育活动时间过多,就是一天基本没有什么活动时间,这样做就要求在体育课表的安排上做到合理。在有体育课的天数中就不要安排课外活动,而在没有体育课的天数内可以合理的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都是一节课,即40分钟,再加上早操、课间操等时间,学生只要坚持每天按规定的时间锻炼,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标准是容易实现的。
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原有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加入了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项目:例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也增加了一些体育游戏类的项目在课外体育活动上,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2 实验的实施过程
3.2.1召开专题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在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培养自己学校的体育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3.2.2 具体操作程序及方法。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到三个落实,一是思想认识落实,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是学校体育与教育教学的交汇点,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成果的窗口;二是组织时间落实,体育课的时间相对比较固 定,要确保学生的出勤率;这样至少在规定的锻炼时间内,学生可以得到至少一小时的锻炼;三是活动内容落实,其形式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①早操、课间操:主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内容是广播体操、自编操、武术操等,全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体意识。
②体育课:集体或分组学习,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而定。
③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既快乐健康又兼顾兴趣特长。
3.2.3 实验结果
实验后学生的主观态度,94.6%的学生对一周3节体育课很满意,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新的模式下可以达到每天锻炼至少1小时。而且80.6%的同学对于暂时调整的体育课内容满意,说明传统的教学内容太过于单一、枯燥。96.7%的学生愿意在以后的体育课上继续这样。
4结论和建议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形成了一支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的、具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物尽其用、资源优化,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建议教学督导部门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纳入到中小学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强督导检查。对好的经验,应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加强理论研讨,总结成败经验,不断修正改进,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亮.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天津市教育局.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德州.1999.
[4]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