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篇2

2015年,在国家完善立法机制,构建法治化社会的治国思想指导下,我国文

>> 2016年度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2014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 扭转中国文化交流逆差的文化输出战略研究 文化安全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 探索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及其特征与经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定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2年度《产品意识》研究报告摘要 《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钧瓷文化产业集群的成因、演化机理与发展战略研究 盐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姜潇、王菲菲.深入生活前沿,为人民书写华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综述.http://.cn/xw/

jishixinwen/201501/t20150113_280952.htm。

篇3

一是高度重视。语言文字是包括网络空间在内的各个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少年是重要的网络主体,因此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正本清源,加强规范,以“教”促“学”,以课堂辐射课外,以文化人,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过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作为头条列入“重点工作”,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目前,国家语委正组织专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网络用语的分类及推荐用语规范。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2013年以来,国家语委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研制调研工作,召开了网络监管部门、语言文字专家、网络运营商、教师代表等参加的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题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为立法做充分准备。

四是开展监测研究。委托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相关高校,开展了网络语言使用发展变化、政府网站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专题研究。

五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合举办并将继续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开展了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亲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高考中提出了“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的明确要求。

国家语委将对网络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使用网络语言提出明确要求,并与、中央文明办、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篇4

一、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创新写字氛围

我校在课题开题以后,及时对课题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对课题组成员及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明确在小学开展写字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重要意义,使教师树立“功无止境”“教一辈子书,练一辈子功”的思想,掌握“三度四适法”写字要领,同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写好字对于孩子的意义,要求家长也参与其中,亲子共练字,期末评选优秀家长。

学校精心设计了宣传展示板,把“三度四适法”写字要领进行了设计排版,编写成写字口诀,同时把一些历代名人的书写作品帖、师生作品进行排版打印,做成彩版悬挂在教室、走廊、文化墙上,形成了一道文化风景,让师生处在一个浓浓的写字氛围之中,达到人人看写字、人人爱写字、人人写好字的目的。

二、开发整理,打造创新写字校本课程

我校召开专题会,制定创新写字校本开发的方案与细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写字要求,对写字校本课题进行开发和编撰。通过收集、对比、筛选,结合“三度四适法”,先后编辑整理了《硬笔欣赏与基本书写》《三度四适法铅笔字帖》《三度四适法钢楷字帖》《三度四适法与行书基础》《三度笔画与四适结构的单项强化练习》《基本笔画天天练》《写字基本功师生共练10分钟》等一系列创新写字试用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体系,也为课题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让笔画动起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三度四适法”是对前人写字方法的中庸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学生写好字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写字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观察、教师书写示范,然后学生照仿临写,教师对照指导改进。由于教师自己的书写水平与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看清掌握运笔的书写过程以及部件位置大小改变对字的影响。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把多媒体动画引进写字教学,让笔画动起来。这样,学生不仅看清了基本笔画的动笔书写过程,也能体会汉字部件大小位置的改变对汉字书写的影响,激发了学习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对汉字书写掌握的速度。

四、长远规划,构造递进创新写字教育模式

学校领导进行长远设计与规划,根据语文课程把小学六个年级按从低到高进行了阶段划分,形成了“2221”的创新写字教学模式,即低年进行2年铅笔楷书学习,中年级进行2年钢笔楷书学习,高年级进行2年行楷学习。对学习写字有浓厚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成立1个课外书法学习小组,在练习三度四适法的硬笔书写外,增加毛笔字的赏析和书写学习。这种“2221”的写字教学模式,保证了学校课题的研究,也为学校长期积淀、形成办学特色打下了基础。

五、拓宽展示平台,创新写字应用模式

由于电脑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够给书写提供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学生的作业书写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我校动员各科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以“三度四适法”的标准加强对作业书写的评价。此外,我校积极拓展应用的平台,给书写以更大的用武之地。各班均设有黑板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适当的内容书写,每周更换一次,评比指导;班内手抄报展示台,每人一周一张,内容不限。同时,学校办了一份手抄印刷报,刊登的文章全部手写,把一些师生作品拓印后排版印刷,分发到各年级组。这样,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应用展示的平台,同时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六、注重导向激励作用,实现评价机制的创新

制订与“三度四适法”创新写字配套的评价机制,包括《“三度四适法”写字教学评价方案及细则》《师生写字水平评价办法及细则》《师生写字水平评价标准》(分师生、分学段)。其中主要内容:

1.以“形神兼备”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

2.实行多元评价,即日常评价(作业、笔记、练习)与月评、期评、年评的阶段评价(各科试卷、写字专测)结合。

3.实行多方评价,即生自评、生互评、师生互评、师自评、师互评、领导评、家长评、专家评等。

4.试行师生写字等级制,发挥导向、激励、制约和反馈作用。

七、教研相长,及时整理创新成果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低年级 识字教学 研究报告 教学建议

识字教学阐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写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识字能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汉字。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汉语要用汉字表达。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才能进行读书和作文。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儿童识字,“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我国几千年来总结的一条重要的语文教学原理。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且要突出强调写字训练,低年级学生应多识字、多写字,才能为读、说、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应该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达到增加农村低段学生的识字量,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打好坚实基础,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一、在识字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小学语文阶段的字词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既能达到识字量又能做到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识字效率。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24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一个难题,由于识字量大,中国汉字复杂,形近、多音、多义字太多,导致学生难于掌握。

二、调查对象:

新华乡所有学校教师、学校

三、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教研讨论

四、调查目的:

提高对识字教学的科学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推动识字教学的效率提高。

五、调查的主要内容

(1)课堂识字教学的方法

(2)课堂识字教学形式的运用

(3)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六、 调查结果综述

(一)识字形式相对单一

低年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在看图学句中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在“随课文识字”中,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结合讲读课文的同时教学生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很多教师思想上没有重视,想当然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认为,教生字和拼音是小菜一碟,根本不需要备课,研究教法。

(二)识字教学的环节过渡不科学

从“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的环节过渡不科学,有些学生所熟悉的生字也作笔画分析,学生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分析阶段,不会把生字和熟字联系起来,使得有些熟部件、熟字得不到及时巩固。这种成因主要是现今从教的大学生和部分教师功底不够,造成本身识字困难,书写困难,因为教师的模范写字功作用不够,学生的兴趣就不会高。

(三)针对生字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的意识不强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字的3个因素,但在教学时,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的现象多,使重点很难实现,难点更不易化解。有些生字的“音、形、义”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进行分析掌握,不用教师分析到家,但对于较难掌握字的“音、形、义”应重点出示。

(四) 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教每个字的过程,但通过教,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

(五) 大量机械的重复抄写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1-2行,多则十遍几十遍,而缺乏有效的指导,练习实效差。教师希望通过抄写让学生记字,但往往学生在抄写中容易写错字,这些是教师应该在抄写前必须进行的指导。

七、对识字教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1、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话、习作的后腿。

2、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必要前提,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最终要在阅读与写作实践活动中体现价值。因此,识字教学质量的高低绝不单纯取决于识字量的大小,而是要看能否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在保证一定识字量的前提下,把已经获得的识字成果应用于阅读和写作之一

3、写字教学的价值:写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它能陶冶情操,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4、我认真研读过《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从学段、数量、能力、要求和习惯提出了明确要求.

八、我采取应对识字教学的做法与经验:

怎样做到既增加识字量,又不致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呢?“国标本”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做法,确定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九、设计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遵以下原则

1、音形义相统一的原则。学生识字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另外,就是会书写并在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能力。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识字。

3、加强识字与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从理解字义来说,识字也就是学词。学生通过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理解,运用得当,提高识字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加强识字写字与听说读写的联系。达到“学和用结合”的要求,写字时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要教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生识字教学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在这个“创新”的是时代 ,在识字教学中也应当注入新时代的元素,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索,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技校学生 语文基础知识状况 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鉴于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技校学生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公众对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评价较差的现状。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有必要巩固和增补技校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展开增补基础知识教学的起点是对技校新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真实、细致、深入地了解。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以河南省201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为研究范本,以本区3所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对语文试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市××高级中学的两个新生班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从试卷卷面上对比分析技校生与三类高中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二是从外部评价的角度,对技校语文教师和技校生家长进行访谈。三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简单地从学生自我认知及评价的角度展开调查。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1、字的知识的掌握状况

调查发现技校学生能够准确辨识常见字字音,具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基础。在字义的识记上没有下功夫,尤其在文言字词的识记上有困难。比较而言,对古汉字的掌握远没有现代汉字掌握的好。就技校生写字情况来看,汉字的书写能力低于识别能力,错别字出现频率很高。学生写错别字的特征是:因笔画致误的错字和别字较多,错字稍多于别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没有掌握对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没有把汉字的形、声、义结合起来识记。

2、词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校生在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远远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鲜明地显现出词汇积累量的严重匮乏。在拿三类高中新生作为参照对比时发现高中生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阅读或者口语及书面表达。正如很多同学反映出由于词汇量太少,他们常常词不达意,无法用较多较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甚至尴尬于玩成语接龙这类语言游戏。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平时积累词汇的习惯,没有掌握好词性及词语搭配等常识性知识,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仿佛死水一潭,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他们学习新词汇及新的表达方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

3、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修改病句一题的平均得分率仅为21%,56%的学生缺乏把文言语句转化成汉语句式的能力,以上试卷数据反映出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阶段要求的关于语句的常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句子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句子成分,91.1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好并列、选择、递进等7种基础类型的复句固定句式,59.0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准确判断语病并做出修改,75.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主动句、肯定句、陈述句、祈使句等8种常见句式的特点了解不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上得出的结果,却很能反映学生在句的知识上的掌握程度。

4、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合中考试卷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笔者发现技校生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技校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层次。对于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方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只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个简单常见的修辞格,而对其他几个修辞格则只知名称,不明就里。第二,学生对修辞知识掌握的深度十分有限,尽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辨识教材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但是却不能较好的归纳分析其表达作用,不会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一旦遇到稍为复杂一些的语言环境,不少学生就难以适应了。对知识的记忆性或认知性的掌握强于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迁移和运用。

5、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者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学生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常用文体知识要点上的掌握情况是“基本掌握”或“基本了解”。学生认为自己对四类文体的掌握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掌握程度较好的应用文而言,可能是因为B技校专门设应用文写作课,开学已经讲了一部分常用应用文格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没有困难,只要教师给予巩固,就可以掌握。就中考试题中考查说明方法的题目得分情况而言,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说明方法判断错误,其中不少学生即使判断正确,但在阐述表达作用时也有所失分。这表明学生对7种常见说明方法的掌握不达标。笔者还对该项知识点的成绩进行不同类型学校(技校和高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技校新生与高中新生在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6.296,P=0.014

6、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中考语文试题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得分情况来看,其平均得分率为所有语文基础知识各部分平均得分率之最低点,这体现了技校生源的这部分学生所拥有的文学常识非常贫乏,是语文基础知识构成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同时该题也反映出学生在理解层面的识记能力很低。从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简单交流的情况来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非常有用,但是仍有41.42%比例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很消极,甚至认为作用不大。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上很随意,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方法也很僵化,很多学生仍靠死记硬背。另外,73.7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课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7、古诗文识记的情况

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识记得分情况反映出相当大比例的技校生没有较好地掌握经典古诗文,对单纯识记类题目的掌握强于理解性记忆的题目。问卷调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积累经典古诗文的习惯,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文,学习非常被动,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比较功利。笔者观察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古汉语工具书。对比技校生与高中生在该部分的成绩,两者在该部分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新生的古诗文默写情况比技校生好很多。

8、书写规范掌握情况

结合技校生中考语文试题卷面和访谈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发现很多技校生根本就不懂得书写规范,不少教师和家长没有对学生在书写规范上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学生在书写规范上体现出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写字基本功很差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滥用、少用、错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点错位置,卷面不整洁,字迹丑陋,没有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坐姿不正确或正确坐姿的持久性差。

调查还反映出技校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呈现出学习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自我期望值低、排斥复杂的知识理解、不能对各个基础知识点建立有效的联系的特征。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就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这一问题,无论是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技校生家长还是技校生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差评;技校语文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缺乏必要地、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他们认为对面向就业的技校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部分集中在识字、写字、书写规范、应用文写作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祝新华.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章洁慧.关于中专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03,(2).

[3]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篇7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 必备素质 中华文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热”的浪潮。国家汉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8月底,目前全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汉语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快速发展的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对国际汉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一.国际汉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樊敏,2012)。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并通过教学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素质的优势、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教师工作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这种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担负起教育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重任,推广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首先,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热情、感情”地投入到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中去。其次,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就职的学校和同事,努力适应国外学校的工作,和同事和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后,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自尊自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示国家的形象,维护国家的尊严。

二.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

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包括汉语本体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两部分(贾宏春,2010)。

汉语本体知识指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学知识和汉语本身的知识,汉语语言学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国际汉语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这些专业语言学理论,但是必须对这些理论胸有成竹以指导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争取做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尤其应多了解汉语知识,包括汉字的历史渊源,汉语成语的历史典故及汉字中所反映的中华文化、思维习惯和民族精神。

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是成功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保障。成人和儿童学习外语各有其规律和原则,其教学方法也有章可循。在教学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效地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通晓各种外语教学流派,博采众家之长因材施教。学习外语习得知识,了解外语习得顺序和规律,从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遵循一般教育规律,了解学习者的心智发展和心理状态,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三.国际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行为方式。课堂组织能力是有效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途径。当国际汉语教师面对的是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应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国际汉语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并给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教学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多表扬赞美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因为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籍学生,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的必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指的是能用所在国的语言和学生及同事进行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能让汉语教师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如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国际汉语教师在出国前没有掌握所在国的语言,他们应该尽快和当地人交朋友,学习当地的语言,以便在课堂上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每一种文化都其特定的文化习俗、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国际汉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所在国家的文化特征,并归纳总结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学生及同事交流的时候尽量避免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并尽快适应当地文化,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英美国家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尊重当地人的隐私和禁忌,不问他们工资收入和家庭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既应注意自己的汉民族中心主义,也不应崇洋。总之,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应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自尊在爱。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学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确定关注内容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实际验证阶段。并且这四个阶段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国际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进行课堂观察,开展问卷调查和实施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确定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分析问题的本质,调整教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并将这些教学思想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经验上升到教学理论层面的必经之路。国际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自主能力。

小结

一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所以教师本人必须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学观念,获取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同事之间互相听课或集体备课,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多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国际汉语教育管理机构,他们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学历进修和技能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此外,国际汉语教师还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代表国家的国际形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担负起教育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重任,满怀“激情、热情、感情”地投入到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中去,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中国的和平崛起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J].《世纪桥》.2011(5).

2.贾宏春.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修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篇8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对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修改达200多处”[1],如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对“语文素养”内涵的界定[2],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此次修订,将《实验稿》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强化了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修订稿》第二学段的阅读为例,对此略加说明。该领域的目标有九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

从目标的表述方式看,我国的语文课程目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3]

1.内容目标

内容目标又叫“内容标准”,它指明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即学习内容。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又叫“表现标准”,它指明学生在什么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比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3.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又叫“表现性目标”,它指明学生要进行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学习。比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不难看出,在上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6、8、9是“活动目标”,第7是“内容目标”,其他几个则偏向于“能力目标”,有时也夹杂着一些“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到”、“相符”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三种对应关系。[4]

1.“属于”关系

课程内容属于课程目标,因而是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这里,课程内容是“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学习好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课程目标。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同义词语。换言之,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

语文课程“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听说读写的态度、规则和策略等,一般与课程目标是“属于”关系。一些与听说读写态度、规则和策略直接相关的语言学和文学等相关知识,与课程目标也是“属于”关系。换言之,它们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

2.“达到”关系

学习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比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观点”、“话题”、“连贯”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些内容(陈述性知识)本身并不是目标所在——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合适的话语行为,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概念。

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时,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能力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条目标该“教什么”、“学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学、文学理论、文章学等知识,一般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

3.“相符”关系

课程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符合。比如:独立撰写一份小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阅读指定的课外读物,就是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

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活动目标”时,课程内容就是与这一活动指向相符的语文活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其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大多是“相符”关系。在“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也有一些需要学生完成的有特定指向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些活动,必须注意与课程目标的相符性。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这三种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比如:上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能力目标”,因此,所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是“内容目标”,教学与该条目相对应的内容,就“属于”这一目标。“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主要是“活动目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与此“相符”的诵读活动,而不仅仅是背诵、默写。

这三种关系虽不同,但都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发生良性的交互作用:课程目标要由课程内容支撑,课程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呼应。

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揭示、提炼、选择、开发

在一些主要是“内容目标”的学科,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多数是“属于”关系,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用“分解”策略,将课程目标作适当分解,使之具体化,成为课堂教学中易于达到并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办法有“替代”、“拆解”、“组合”等。[5]但与主要是“内容目标”的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在将其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内容时,除极少量较清晰的“内容目标”可分解外,大部分情况下要采用揭示、提炼、选择、开发等策略。

1.分解

比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句话就可以分解出:“议论文”、“观点”、“材料”、“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判断的标准”等教学内容,分别达成“区分”、“发现联系”、“思考和判断”等教学目标。

2.揭示

指揭示出课程目标中所蕴含的课程内容,主要适用于其中的“内容目标”、“活动目标”,以及一些在“能力目标”中内容指向比较明晰的条目。比如:“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需要揭示“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运用”与“写作语境”的关联等,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提炼

指从语文教材(课文)或听说读写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就需要结合不同体式的课文,依据体式,寻找相应的“重要词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体味”、“推敲”和“品味”的种种具体办法。

4.选择

指按课程目标的指引,从相关的研究中选择指向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5.开发

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内容,有一些在目前尚无现成的可资依赖的可靠知识,要合适地进行教学,就需要在备课时进行开发。

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

篇9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行动研究 研究性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4-02

一、引言

当前的对外汉语课堂上,留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老师也总是倾囊以助,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效率不高。为了跳出这个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来改进教学。很多教师都尝试过很多语言教学法,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到当前正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相比之下,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好,但要靠一种教学法来激活整个教学似乎不太现实。将当前语言教学领域内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起了以行动研究为动力,以任务型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发展的,互动的,民主的,开放的对外汉语课堂。

二、“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1.以行动研究为动力

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大约80年代后期,该理论被引入我国。90年代开始有大量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现,其中以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成果居多。2000年以后教师行动研究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大热点,并且有学者开始将行动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联系起来。崔永华(2004)提出六类二十三个可以运用行动研究这一方法来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情感问题,学习策略,课程设计,课堂活动,教学技巧和教学评估,虽然这些问题只是举例性的,但对我们从事对外汉语行动研究提供了不少灵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还未见到有影响力的教师行动研究报告出现。

语言教学和科研长期以来存在着平行发展,各自为阵的情况,科研越做越专业,成果却对教学帮助不大,教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行动研究为这两条平行的高速路找到了沟通的桥梁,以课堂为试验田,以教师为研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寻找理论支持,验证理论假设,不断尝试,摸索出解决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深受国内英语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影响,有许多搬来的经验并不适合对外汉语教学,行动研究方法的引进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在 “四位一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行动研究是推动整个模式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这一模式将在行动中建立,并在行动中完善。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 (1988) 把这几个环节描述为五个具体步骤:

1)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

4)评价教学行动结果。

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根据McNiff的五个步骤,设计出了更为详尽的研究方案流程图:

在完成一轮循环后,根据方案实施的效果来确定下一轮循环的方案:

1)方案实施效果理想总结经验,撰写备忘录,以备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参考。

2)方案有效但仍需改善分析方案的优缺点,修正方案,进入下一轮循环进行验证。

3)方案无效进入下一轮循环,寻找突破口,尝试别的方案。

整个流程并非简单的循环和重复,而是循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的问题什么时候得以解决,研究的进程就什么时候停下来。紧接着教师开始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开始下一项行动研究。

2.以任务型教学为核心

自20世纪7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开展英语教学实验(Banglore Project)到90年代后期进入“任务时代”,任务型教学逐渐发展成为国外二语教学领域广泛采用和大力推广的语言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吴旭东、夏纪梅等学者将该理论引进我国外语教学界,很快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研究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赵振华,莫新语(2005)对近年来我国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2)任务型语言教学核心概念的探讨,即任务的定义、分类及特点;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流程,如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等;4)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规划,任务大纲的制定;5)任务型语言教学课堂应用;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证研究;7)任务型语言教学与师资培训。教育部也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马箭飞(2000)率先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以“交际教学”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以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制定的《汉语交际项目表》为纲,主要针对短期教学,课程设计包含6门主课、3门辅课和3门补充课,课堂教学设计则包含五个步骤。这一模式虽然是针对短期教学提出的,但其设计思路值得我们参考。

任务型教学是“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核心,要让任务型教学法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交际任务的设计不能盲目,应参考国家汉办制定的《汉语交际项目表》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同时结合本校的教学安排和所用教材,不能为用任务型教学法,而抛开大纲和教材自由设计任务。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主控权,但不能滥用,如果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质量将很难保证。教师可利用现有的教材,改变形式设计成交际或学习任务,用新方法来教旧内容,变旧材料为新材料,也可适当补充或替换一些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把握难度和参考大纲要求。

2)交际任务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课堂任务与课后任务相结合。交际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服务,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来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是成人,已经具有基本的交际能力,无论是用母语、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还是交际策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能成功地与人沟通。任务设计要防止学生回避使用汉语而采用其他方式交流,鼓励他们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汉语来完成任务。有利于集中操练语言知识的学习任务也不能偏废,要配合交际任务使用。有的教学内容如果更适合设计成学习任务,就采用学习任务,哪种任务教学效果好,就用哪种。课内教学时间十分有限,用课后任务来配合课堂任务,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要注意平衡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在无法兼顾时,有效性第一,实用性第二,趣味性第三。

4)任务的设计要注意难度和个性化。有的任务比较容易,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稍难,可以让小组或全班合作完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考虑布置难度不同的任务,特别是课后任务,可因人而异。这样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完成任务的情况,也实现了任务多样化。

5)任务的设计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有的任务对某些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或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完成,可尊重学生的意见,调整或更换任务。

6)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核心,并不排除其他教学法的使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一种教学法能包治百病。任务型教学法,也有不能兼顾的地方,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最恰当的方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3.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学习方式,也是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老师能够教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时间应该用来发掘学生无限的潜力,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分依赖教师和课堂的学生,不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学生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课外自学有关,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语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能力的维持更需要学习者长期坚持学坚持用。对外汉语教学有短期教学和长期教学,学制短的一个月,长的也不过四年。完成学业之后,学生们如何通过继续学习来保持他们的第二语言能力,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进步,也应考虑到教学的后效。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在课堂上适当教授和训练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2)利用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曾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任务,给每名学生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4个生词,每个人的生词都不一样,要求他们查词典,并写出这些词的拼音和释义。在完成这个任务后,大多数学生自己学会了至少一种查词典的方法,课堂上又讲了几种不同的查词典的方法,对学生们的课后自学帮助很大。

3)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讲述。

4.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网络平台具有资源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和互动性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建立一个开放的对外汉语课堂。

首先,网络为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布置的书面作业,有时要求他们用笔书写,有时要求发电子邮件。让学生发邮件,既有利于教师收集语料,制作学习档案,又能让学生熟悉汉字输入法,培养他们用中文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巩固字音和字形的联系。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任务相对容易。

其次,网络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每个班建立了一个班级聊天室和一个公共信箱,并邀请他们的语伴加入,大家都用中文聊天,经常聊天的学生口语进步很快。教师可将作业和参考资料直接发给学生,或在网上答疑,和学生谈心,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等。

更重要的是,网络是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工具。网络上有大量真实鲜活的语料,和领略不尽的文化知识,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汉语百科全书,学生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会如何用网络来学汉语,将终身受益。

三、结束语

“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建立目前还处在尝试和完善阶段,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希望这一以当今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后盾的教学模式,定会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崔永华(2004)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Macmillan Education,

[3]赵振华 莫新语(2005)近年来我国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述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第8期,

[4]马箭飞(2000)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 期,

[5]张亚伟(2005)基于网络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第2期,

[6]Joanne M. Arhar, Mary Louise Holly & Wendy C. Kasten(2002)《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宋虎平(2003)《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郑金洲(2004)《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9]程晓堂(2004)《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魏永红(2004)《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龚亚夫 罗少茜(2003)《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目前现代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教改对策和体现人文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和观念、不断更新和协调教学内容、积极采用动态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现代汉语教学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是使人具有做人的资格的一项神圣事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素质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性、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有关人的问题的研究视域以及从这些学科中凝练的精神品格。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在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十分密切。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其使用范围非常之广,它不仅是国内兄弟民族所使用的交际工具,也是海外华人的通用语言,更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代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日益提高。目前,汉语热正在世界兴起。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一要求对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汉语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让学生把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知识,是阅读、写作、理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通过系统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最终能正确使用汉语。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工具的基础上,为将来从事汉语教学和科研作一个初步的准备。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

针对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我们曾通过座谈、问卷等各种形式对部分中文系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做过不完全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知识零碎、枯燥、抽象;教学内容过多且有些在中学就已经学过;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师生交流;学生课堂上听的时候似乎都懂了,可是做练习又觉得比较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教学对象都是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汉语为母语,课程中的不少基础知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2)教材一般选用全国统编的教材,大都是专家和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心编写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相关教材虽然有过几次修订,但也只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增删,总的体系和框架没有改变。(3)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传授型的。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注重对知识的深透讲解以及理论的系统性。(4)教学手段上目前多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师一般把授课的详细内容都做成了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授课。(5)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听课多似昏昏沉沉乃至郁闷厌倦,至于他们能否用所学过的理论来解决多少实践问题就更不得而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尚存疑惑,更不用说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语言生活和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关涉到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没能做到与现实语言生活紧密相联

现实中人们的语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言语活动中,一方面,人们要遵循句法规则和语义搭配的规范,追求语句通顺、表意准确;另一方面,交际往往要突破和超越规则的樊篱,追求语言的艺术化、游移性、多解性等效果。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语言运用上的另类表述和无拘无束。他们周围的真实语言生活中有不少成分是很有意思的、也是鲜活生动的,因不适应教材中所讲的规则,往往被视为“不听话”、“不规范”的用例,没有得到充分客观的讨论分析,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现实语言材料,造成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模糊甚至于错误的认识,这些当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课自然很难学好。

(二)教材内容的重复与语料的陈旧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有不少内容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过,如“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汉字”中的汉字结构、形声字,“词汇”中的同义词、反义词,“语法”中的词类和六大句法成分,“修辞”中的常见辞格等。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许多之前已学过的内容,现在再学觉得没什么兴趣,学的时候觉得早就懂了,只是做作业又往往心里没底。相同的内容反复刺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反而易使学生渐生倦怠乃至厌烦。教材中用例大多是过去的语言材料,重弹老调不仅乏味,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用的教材,评价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1]

(三)教学方法上难以做到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

传统的教学方法便于系统地教授学科知识,但是这种类似新闻联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疲惫感。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值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操行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深刻的共识。不少教师希望通过提问来争取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提问也有局限性,提问过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等,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甚至出现“问”而无“答”的尴尬局面。更多的时候,不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情绪低落、消极漠然,教师的热情反而被学生给冷却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冲着学分来学现代汉语的,这种心境下,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都很难进行,更不要说什么教学效果了。

(四)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

很多教师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统统做成课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过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之间的矛盾,增加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增添视听效果。但是事情往往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只注意外在的教学形式,不留意教学内容的科学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过分热衷于现代教学技术,一味地依赖新技术的方便和视听效果,学生或许由于一时新奇而暂时沉浸于热闹的图文中,何况课件用得太滥过久,也会造成视听疲劳,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恐怕还不好说。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反应课件内容太多,节奏太快,学习效果不好。把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到现代汉语教学中,问题关键是:是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用课件来完成。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有时课件带来的效果并不比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好。如何协调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利关系,如何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和效果,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索和探究的话题。

四、现代汉语教改对策与人文精神体现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激发和培养高校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如何对现代汉语教学进行改革,如何在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新形势下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观念

高校中文系学生将来要胜任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这几个方面的素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研究探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这个目标上。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往往重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今培养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恰恰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语言学把语言运用能力分成两种:一种是作为基础的能力,即能够组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另一种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在一定语境条件下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组织合适话语的能力,也包括在语言意义之外准确理解这些话语的实际含义的能力。在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培养后一种能力重视不够。语言研究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即运用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审视语言现象的能力。正因如此,“现代汉语课程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语言事实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感觉,能以科学的客观态度去对待这些语言事实”[2]。

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是由教学观念决定的,过去的传统教学由于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使本身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汉语教学变成了纯技术性的操练。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汉语教学应该在不放松基础知识本身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人文性,把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和今后的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人文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

(二)适应时代的需要,更新和协调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注意更新知识板块。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处理,目前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在知识系统上应该说有不少缺口,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增补某些知识板块。多数现代汉语教材滞后于当前的学术研究,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吸收和介绍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当然要考虑这些成果的普及性和稳妥性,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避免漫无限制地随意吸收。其次,注意新语料的吸收和使用。教材中的语料大多比是反复使用过的老例子,有些用例学生早就熟悉了,如果不能挖掘出新的东西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形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谈何容易。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对自己生活中言语活动常常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恰当地选用时代生活中语料讲解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种语言事实的浓厚兴趣和敏锐语感,帮助他们能以科学的客观态度去对待这些语言事实。

协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之前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实际情况,讲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或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没有掌握或难于掌握的内容则不怕重复,而且要加深和拓宽,使学生知识的理论性有所加强,在能力上有所突破。二是要准确把握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协调处理现代汉语与相邻课程的关系。中文专业在语言学方面一般要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有的还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开设一些有关的专题选修课,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相邻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一般或多或少会出现交叉情况,但是各自有分工、有侧重,彼此有配合、能互补。

(三)避免单一的静态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教师在系统地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锻炼和培养他们分析具体语言现象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模式至关重要。课堂上单调地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会给学生在听觉、视觉和心理上造成疲劳。教师应该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有自觉动脑的时间,得让他们有活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有人把课堂教学模式和氛围跟电视节目作了一个有趣的类比,分三种:新闻联播式、焦点访谈式、实话实说式。很显然,在教学中主动参与的人越多,则效果越好。

客观上讲,学生对某课程是否感兴趣开始是模糊的,其学习主动性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科学而合理的引发和诱导中“逼”出来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第一次上现代汉语课时,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技巧尤其重要,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此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练习可分两类:基础练习和实践练习,且要把练习与平时成绩和课程考核内容联系起来。实践练习主要是课前安排的语言活动,包括搜集跟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料、书面创作、用编剧的形式自设不同场合的情境对话等,目的是用于上课时讨论辨析。实践证明,做好课前设计、安排好学生的实践练习,比单纯的基础练习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根据具体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和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互学对方方言,引导他们发现不同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对应规律;要求学生长期有计划地练习小篆和隶书,体会汉字在意音方面的特点和形体发展规律,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随时留意言与活动中出现的歧义现象,锻炼和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和对言语的分辨能力;时常提醒学生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手机短信、网络用语、广告用语、服务行业用语等,细心观察语言的新变化,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开辟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颇具意义。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以多种方式组织课外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知识积累型、才艺展示型、趣味型。如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书法比赛、小品表演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和增进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更能起到训练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某些专题性社会调查,如调查社会的规范用字、汉语拼音的使用、语音的规范化、方言词汇以及社会不规范用语等。活动中的学生一方面要运用所学的有关语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总结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写成调查或研究报告。这种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只要能把事情做好,再困难也还得去做。总之,现代汉语教学探索任重道远,我辈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