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护理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护理流程

篇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流程再造 应用效果

The flow restoration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nursing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pplication

Hu MingQin Xue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before my courtyard ER implementation flow resto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r court the first aid gradualness first aid nursing pattern,enhanc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Methods: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to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to carry on the restoration,uses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flow,observes around the record flow restoration patients rescue success ratio,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sults:The flow restoration future trouble rescue success ratio enhances,rescues the time reduction effectively.Conclusion: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flow restoration to carry on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to the patient,effectively propos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 which in front of the high court administers first aid,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duces the medical risk.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restor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6-02

院前急救指患者从发病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院急诊科以科学管理方法为基础,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调查研究,改变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采用的功能制护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专业急诊医学知识以及全程护理模式为基础,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风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实施流程再造后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男107例、女65例,年龄40~91岁,平均66.2岁。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急诊科流程再造前抢救患者170例作为对照组,男103例、女67例,年龄38~89岁,平均64.9岁。两组病人都为随机性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对院前全过程,按照调查表中的内容要求一一逐项填写和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1 评估原有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到事故现场电话后由于缺乏考核管理存在出诊不及时、急救反应慢,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间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 构建新的院前急救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通过护理部、科护士长及科内主治医生、主管护师针对急救的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院前急救护理新流程,对院前急救的全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制定了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的急救护理流程:呼救―呼救受理―呼救信息加工―调度分诊室―救护车出动前往现场―现场―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回归医院―病人接交―急诊科抢救室或手术室或病房―病人―信息反馈。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及院前死亡率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见表2。

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环节衔接。院前急救是将急救作为系统研究,运用运筹学的动态规划的观点,将系统归结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得系统最好运行方案[1]。抢救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内容都是不应该缺少和省略的,每个不合理的排序都会浪费时间,而这正是影响抢救的关健因素[2]。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院前急救新流程的有效运作,强化了医护协,人员的急救观念、时间观念,避免了护士机械等待执行医嘱的弊端,使急救工作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急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 急救时效。争分夺秒地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循环支持,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心电图记录;除颤等紧急初步急救,保持心脑重要脏器不受损伤,因此每一项操作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且保持其有效性。通过流程再造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的情况。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院前急救的死亡人数。由表2可见,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3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3]。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①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的理论学习和演习,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避免了其在院前急救时紧张、不知所措等情况,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救护,护士由过去被动遵医嘱实施抢救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得救护措施更加及时、有效。③急救护理流程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全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认识自己在抢救护理中的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增强了医护工作的密切配合及组织协调,使院前急救工作紧张有序,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如表1所显示由原来的73.5%提高到83.1%,显著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护理人员在救护过程中动作娴熟、操作到位,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避免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患者及家属投诉发生率从减少到满意度提高,同时降低了医疗的风险。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

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国华,付家良,周促良.实用运筹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9-267

[2] 何忠杰,袁晓玲,王宁,等.创伤小组救治原则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11(11):821-824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进展快,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是我国急诊多发病和常见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冠状动脉持续堵塞引起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局部坏死。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健康等息息相关,目前该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头号杀手[1]。即使获得有效治疗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越早有效治疗越能缓解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快速急救尤为重要。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应尽量减去不必要的就诊流程,争取最快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疗效[2]。传统急救护理程序难以满足急救要求,优化急诊护理作为近年来急救护理新模式,能有效简化护理流程,避免冗长繁杂的护理流程延缓救治时间,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简化就诊程序,显著提高疗效,因此颇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市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检查确诊,按急救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4岁,平均(62.3±2.8)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6岁,平均(65.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3]: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头痛;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严重肾、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接到出诊电话后准备接诊,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年龄等情况给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医院;接诊人员按医生要求进行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护心电图、纠正水电解质、抽血化验等护理操作,待确诊后可送至导管室观察,准备术前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建立急救应急小组,由辅助科室人员、后勤人员、医生、护士组成,成员工作资历必须超过4年,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组人员进行流程培训。②建立急救流程,预检、评估影像设备转运状况,进行术前准备等;为每位患者建立时间表,记录急诊至治疗前整个过程。③院前急救与转运中护理流程优化。接到求救电话后5 min内发车,护理在途中与患者家属联系,安抚其情绪,告知院前简单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例如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心理安慰以缓解患者恐惧、慌张心理。到达现场后立即行吸氧、输液操作,缓解心肌疼痛,检测生命体征[5]。现场急救完毕后立刻转运,途中搬运动作应快速、平稳,患者仰卧,头部朝向前进方向并偏向一侧;行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观察其呼吸、神志、心率变化,准备随时抢救;途中联系接诊人员,简要说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接诊流程优化: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度,第一负责为接诊护士,使其负责全程各项护理工作,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准备抢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行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等检测,了解病史、发病时间等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诊断。④术前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针,用泛影葡胺做碘过敏实验;给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沟备皮,协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进行心理干预[6]。⑤送往导管室护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理转运流程。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亲自送往导管室,并携带患者病历、抢救记录、护士记录,携带抢救设备和监护仪,与导管室人员完成病情及抢救经过对接。⑥术后护理工作。手术完毕后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气流通、安静、卫生、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外界因素打扰,确保患者充分休息;按医嘱监督患者用药,确保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均与医嘱完全符合,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观察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时间以评估短期预后。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CQQC)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内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估本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家属进行评估,包括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术,各项2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中重要环节用时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两组急救短期效果比较

观察组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提示观察组取得的短期预后更好(P均

2.3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术满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发、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3.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国际公认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约10%~13%,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预后有关键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均对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护理流程虽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抢救过程,但传统流程仅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给予被动性处理,未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工,缺乏医护合作,未科学预测病情进展,缺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护理工作是被动且局限的,缺乏预计性[10-11]。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是在院前急救和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急诊科特点和现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护理,达到预期护理目标,为急救争取了更多时间。

3.2医护协作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的意义

国内研究报道医护协作形式下的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能使急救重要环节用时明显缩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缓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

3.3各个环节优化带来的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a)-0194-03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on emergency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OUYANG Hua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Method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9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nd 50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46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2015 to March 2016)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of venous blood,rescue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triage assessment time,ECG monitoring time,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intravenous medication tim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mergency care flow optimization;First aid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诊是医院重要的部门,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危急,护理操作较繁杂,工作量大[1-2]。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工作,配合医师进行抢救,以保证急救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则主要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016年4月~2017年4月)50例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对照组46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5.38±11.47)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18 h,平均(8.43±2.11)h,17例创伤性休克,10例农药中毒,23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5.51±10.6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4 h,平均(9.62±3.50)h,14例创伤性休克,11例农药中毒,21例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比较,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X线、CT、MRI等措施检查,明确相关诊断[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听力损伤、精神疾病等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急诊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包括开通静脉通路,遵照医嘱予以急救药物,监测患者各项体征等。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开展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时间的优化:院前急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状况,抵达现场后进行院前抢救,做好途中监护运送至急诊科。提前通知抢救室做好急救准备工作。②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室优化接诊流程,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后,急诊人员至门口接诊,急诊医师做好相关准备,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分诊治疗。③急救程序的优化:构建定时、定人、定位抢救模式,定时是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好院前急救检查工作,包括连接心电监护、血压检查、予以吸氧、开通静脉通道等操作;定人是指急救室组长和相关急救人员完成抢救工作,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急诊人员分工的定位,急救室高年资护士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医师交流确诊,站在头位负责患者呼吸系统支持及现场指挥,较低年资站在腰位负责循环系统支持,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低年资护士负责物品准备、记录等,其他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监测血样,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室,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半小时内追踪检验结果。④沟通和护理文书的优化: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情况,耐性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根据急诊部门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制作急救患者抢救记录、交班报告模板,实时记录急救过程。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业务水平、病情解释等内容,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在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急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如何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是抢救的关键[4]。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将原有护理流程重新进行整合、改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5-6]。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优势主要见于以下几点:①急诊科常规急诊护理比较被动,缺乏紧迫感,容易浪费抢救时间,且分诊时间较长,各个科室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医师接诊通知较晚,提示科室之间欠缺沟通[7-10]。②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则能有效缩短分诊时间,且能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能在患者抵达医院时可立即开展抢救,避免分诊医师在接诊时无紧迫感[11-12]。③急诊护理流程促使抢救人员在接诊之前先了解患者病情,做好针对性抢救准确工作,而且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且应用先抢救后缴费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13-14]。④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地开展急救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促使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均得到提高[15]。医疗机构内部也可积极安排急救相关培训课程、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对于培训后成绩优异者或比赛获胜者提高一定的待遇,颁发相应奖杯以及奖金。

急诊护理以患者为工作重心,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为工作目标,因此需不断优化急诊护理抢救流程,但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与患者、其他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判断病情,预测病情未来进展,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自尊,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其抢救目的及方法等措施,消除患者顾虑,获得患者信任,改善其不良情绪,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及护理依从度,保证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篇4

关键词:护理流程优化;急诊抢救;效果

近年来,护理流程优化在护理理念不断更新中应运而生,并且被广泛应用在急诊患者抢救工作当中,且具有较高的效果作用[1]。我院对急诊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15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5.36±6.08)岁;其中8例脑出血、4例重症颅脑损伤、7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脑梗死。治疗组25例,16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5.50±6.10)岁;其中7例脑出血、5例重症颅脑损伤、8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脑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流程抢救,具体为:将患者由家属或者院前急救人员送往急诊室,设一名高年资护士作为组长,抢救人数不受限制,而后护士按照医生嘱咐实施抢救。确诊后随机安排,并且依照顺序完成各护理流程。观察组采取优化护理流程抢救,具体如下。

1.2.1优化接诊时间 急诊室需时刻处于准备状态,若接到呼救电话,则必须在5min内出车。同时,在出车途中,医护人员应与现场医生时刻保持联系,以便掌握患者情况。待到现场后,则快速实行院前抢救、心脏复苏、止血、吸氧、以及监测生命体征等工作。抢救完毕后,需及时将患者转运,搬动患者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平稳、迅速,并且取患者适宜置于救护车中,随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电话联系急诊室做好相关抢救准备的工作。

1.2.2开放急诊绿色通道 一方面,全部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后缴费的急诊绿色通道机制。在救护车到达急诊门口时,分诊护士必须马上接诊并将其推进抢救室。另一方面,进行抢救的主治医生必须尽最快的时间到达抢救室,并且做好术前谈话、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工作。

1.2.3优化抢救流程 首先需要主治医师做好患者的病情评估工作,其次在此基础上,组长按照每位护士的年资和工作经验做好分工定时、定位抢救工作,即定时、定人、定位工作。1号护士:高年资护士,主要负责现场指挥,站立在患者的头端,协助医生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比如在1min内落实好吸痰、吸氧、辅助呼吸等工作,以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随时安慰和鼓励患者。2号护士:站立于患者的左侧中位,主要负责循环系统,如3min内实行心电监护,5min内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采集血氧、遵循医生嘱咐用药,并根据其诊断结果配合手术、监测血氧、药物治疗、送取检验标本等处理。3号护士:站立于患者的脚端,主要负责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如包扎、止血、传递永无、抢救药械准备等工作,并积极配合1、2号护士的相关工作。

1.2.4优化人力安排工作 人力安排主要遵循等级责任专职化原则进行分配,并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资历、学历、护理年限等因素。同时,每一个护理单元均由高年资的护士任小组领导,并且设立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责任护士。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护理单元,由护士长设立不同的分班本,以及指定每班的护理小组。

1.3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总急救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来评定护理效果。同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足3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抢救指标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接诊时间、总急救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监护时间均明显缩短,且P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20例非常满意、4例满意、1例不满意,分别占80.00%、16.00%、4.00%;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15例非常满意、4例满意、6例不满意,分别占60.00%、16.00%、24.00%,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P

3 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多为突发性重症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种复杂、死亡率较高等特点,很大程度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3]。因此,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保障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存在部分急救人员缺乏足够的认识、流程不清等现象,导致急救室工作出现管理混乱的状态,进而耽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所以,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尤为重要[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接诊时间、总急救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且获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中能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夏燕萍,唐晓丹.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04):785-786.

[2]张玲燕.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237.

篇5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of Car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OU Qun-zhen,AN Ming-yuan,FENG Zhi-m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81-08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of car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Method: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4, 64 c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70 cases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processes, guiding patients, oxygen and other treatm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cesses of car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lated and the efficacy.Result:Triage Assessment time[(34.62±8.51) s

vs (87.94±11.80)s], ECG-up time[ (5.89±0.92)min vs(7.84±1.37)min], intravenous access settling time [(3.96±0.84) min vs (48.16±2.20)min], nasal oxygen catheter settling time [(1.62±0.59) min vs(3.92±1.27) min]

and total time of emergency [(28.62±8.05) min vs(43.61±11.29) m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ocess of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0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2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引发急剧的中断或减少,导致心肌细胞严重且持久性的缺血所致,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2]。AMI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及早的明确诊断,缩短救治时间,缩短冠状动脉开通时间是救治的关键[3-5]。AMI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效的护理配合亦十分的关键,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效果。因而对AMI患者的抢救护理需要一套有别于其他急诊抢救的绿色通道及流程,以尽可能的减少对AMI患者的诊断、转运、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不必要时间浪费,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此研究分析本院采用流程化护理干预在AMI患者应用获得的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4年1-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7-12月收治的AMI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经由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采用WHO关于AMI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AMI。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4~76岁,平均(56.9±10.8)岁,心肌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壁19例,侧壁5例,前壁合并下壁7例,其他12例;白天入院30例,晚间入院

34例,外院转入19例,救护车转运27例,入院后伴有神志障碍11例,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6、19、12、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6~81岁,平均(57.1±10.9)岁,心肌梗死部位:前壁27例,下壁22例,侧壁9例,前壁合并下壁8例,其他8例;白天入院33例,晚间入院37例,外院转入21例,救护车转运30例,

入院后伴有神志障碍14例,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9、21、1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入院时间、入院后神志障碍比例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急诊收治的AMI患者;(2)均明确诊断为AMI[6]。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2)伴有恶性肿瘤、外周血管栓形成及血液疾病患者;(3)听力、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患者入急诊后,尊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吸氧、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道、纠正水电、酸碱平衡、营养心肌细胞、持续性心电监护、股静脉抽血送检等急诊等护理。观察组采用流程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流程化护理干预建立 护理人员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经验、AMI病情特点、临床特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依据AMI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定关于AMI急诊的流程化护理,制定AMI护理流程表格。依据设计好的护理流程表,指导急诊科护士填写方法,每项操作完成后均以打√的形式确认。

1.3.2 流程化护理表 AMI患者急救的护理流程,见表1。

1.4 观察指标 (1)救治用时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建立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诊总耗时间。(2)救治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心肌酶谱回落例数、胸痛缓解率、意识障碍恢复率、AMI复发率。评价时间为入急诊科3 h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用时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建立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鼻导管吸氧建立时间及急诊总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心肌酶谱回落率、胸痛缓解率及意识障碍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设计思路为前瞻性不完全对照研究,与文献[8-9]关于急诊护理流程采用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研究不同。首先对同一时间段内AMI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有违背伦理原则,且同时间段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执行两组不同护理流程很难落实,试想在执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获得理想效果,如何让护理人员执行传统的护理方法?因而本研究采用不同时间段对AMI患者进行传统护理及流程化护理干预。

表3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组别 救治成功 例(%) 心肌酶谱回落 例(%) 胸痛缓解

例(%) 意识障碍

恢复率(%)

观察组(n=70) 66(94.3) 42(60.0) 39(55.7) 64.3(9/14)

对照组(n=64) 52(81.3) 21(32.8) 16(25.0) 18.2(2/11)

字2值 5.403 9.920 13.034 5.314

P值 0.020 0.002

3.1 流程化护理可缩短相关救治用时 AMI的早期确诊、尽早进行院内的有效救治,对于减少致残率、致死率,提升生存率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中无具体的护理责任人,分工不明确,护士的医疗活动均为被动性的执行医嘱,无法体现护士在首先接触患者后对于疾病评估、绿色通道开通、常规急救护理的主动护理干预的价值,造成最为直接的后果为浪费宝贵的急诊时间,间接影响救治效果[10-11]。流程化护理干预是对某种疾病进行科学、严密、完善的护理方法,其充分体现了护士在救治AMI患者的主动性作用[12]。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建立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鼻导管吸氧建立时间及急诊总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篇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2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02-02

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H1N1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2009年11月22日我科收治了一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并继发双侧气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主因感冒后发热7天,达38.5℃,无寒战、无嗽、咳痰,于当地服用抗感冒药后(具体不详)病情有所好转,之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有阵发性意识障碍,很快导致持续性意识障碍,被送传染病医院行咽试子排除甲型H1N1流感,胸片示双肺感染,血气分析示I型呼衰,故急转入我院ICU救治。经过23天的抢救,患者症状缓解,器官功能改善,病情相对平稳,于12月16日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2010年1月8日痊愈出院。现将抢救及重症监护过程的护理心得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主因感冒后发热7天,于当地治疗好转后复又出现头痛及意识障碍,2009年11月22日入院。入院时体温38.5℃,脉搏94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6.1/9.3 kPa,昏迷状态,来时呼吸稍促,血氧饱和度低,立即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两肺呼吸音粗,双肺散在少量湿音,心率94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患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未见异常。入院后出现频繁抽搐,胸片示两肺感染,血常规WBC 7.5×109/L,N 94.9%,PLT 124×109/L,考虑存在颅内实质感染,与肺部感染为同一微生物。虽脑脊液正常,但颅压高,给予20%甘露醇静滴降颅压,美罗培南抗感染,阿昔洛韦抗病毒,静安镇静,安定持续静脉泵入,加鲁米那肌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胃管内注入,冬眠合剂肌注及抗癫痫治疗。甲强龙静滴,血浆静滴增强抗病因子。依血气分析相应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对症处理。

于11月5日,胸片示双侧气胸,予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复查胸片,胸腔气体消失后拔除引流管。于11月8日,意识较来时好转,血气分析可,予加用申捷营养神经,停冬眠合剂及冰毯降温,加用美能保肝。于12月1日,神志转清,电解质正常,予拔除气管导管,无创呼吸机辅助。于12月16日,停用呼吸机后无喘憋,无胸痛,可自行咳痰,进食可,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

2.护理措施

特殊时期且患者病情危重,我们对患者特级护理,严密监测,根据病情制订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定时评估,依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2.1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观察。

2.1.1呼吸及心率情况。当机体发生病变时,生命体征首先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昏迷时常有生命体征的急剧变化。患者原发病为严重肺部感染,肺泡膜增厚、气体弥散障碍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因此,其呼吸状况直接反应病情变化。我们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情况、面色变化,监测外周循环,并及时通知医生复查血气分析,了解呼吸衰竭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纠正酸碱失衡。加强呼吸机通气监测。

2.1.2心率及血压情况。血压是体现机体循环功能的重要指征,是病情变化与判断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度缺氧合并酸中毒时,可抑制和损害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肌收缩力降低,脉搏减慢,心排出量减少[1],故对该患者我们予以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及24小时出入水量,积极补液,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患者高热,心肌损害严重。因此,我们在补液的同时密切注意心率监护、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心衰及肺水肿。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心衰,从而避免了肺损伤的加重。

2.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2.2.1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我们给患者每2小时叩背1次,使深部痰液引流效果显著改善,因患者感染严重,双肺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大量浆液渗出,呼吸道分泌物为血性粘稠痰液,极易结痂,增加雾化吸入次数,充分吸痰,以改善缺氧。

2.2.2吸痰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用一废弃。患者肺部感染严重,对缺氧耐受性低,吸痰过程中,多次出现SPO2下降明显,最低下降到60%左右,由此我们缩短了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0秒,相应的增加吸痰频率。每次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心率显著增快或减慢,SPO2明显下降时,则立即停止吸痰。

2.3呼吸机相关的护理。

2.3.1使用呼吸机期间,应注意加强人工呼吸机的管理。保持呼吸机氧气湿化的温度在32℃~36℃,以利于痰液的排出,病室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在60%~70%[2]。湿化罐用可调节输液器输入无菌注射用水且每天更换,防止干烧或过满。

2.3.2因患者有意识障碍,故我们特别将呼吸机放置于床头,并将该患者的双上肢用约束带固定,防止其神志不清期间将呼吸机管道拔出。事实证明这样做能达到良好的安全效果。定时检查约束带下的皮肤情况,防止皮肤受压破损的情况发生。

2.4脱机的护理。

2.4.1脱机时机宜选择患者在良好的睡眠后(早晨或上午)。脱机前要告知患者脱机步骤及脱机可能产生的感觉(轻度气促等),使患者对脱机过程有思想准备,以取得配合。

2.4.2脱机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以减轻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改善膈肌运动。

2.4.3脱机过程中密切监测R、P、BP、末梢循环、意识状态,进行心电、BP、SPO2监测。每一脱机步骤后检测肺功能及血气的有关指数,对患者脱机反应作出评估[3],必要时暂停脱机,酌情部分或完全恢复机械通气支持呼吸。

2.5各种管路的护理。在翻身拍背时注意保护气管导管、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胃管及尿管等,防止脱出,妥善固定。定时挤压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观察水柱波动情况,记录各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2.6做好基础护理。

2.6.1当体温升至 38 ℃时,就会发生脑内热贮留现象。致使脑内蛋白变性,血管机能受到直接损害。此期间尽管脑缺血状况存在,脑氧代谢依然亢进。因此,高热可以造成脑的损害[4]。

患者持续高热,予以冰毯物理降温,并头部戴冰帽,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大汗时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干燥,并适当增加患者入水量及营养素,以补充患者体内因发热,缺氧等引起体内消耗。

2.6.2患者因应用广谱抗生素,我们加强了皮肤护理。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防止褥疮发生。每天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定时更换气管导管压迫口腔的部位,在撤机后无口腔感染及糜烂的发生。为预防尿路感染,每天会阴擦洗2次。患者出现便失禁,我们予以床上垫一次性尿垫,及时擦净及臀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及床褥清洁干燥,保持了患者的皮肤完整未破损。

2.6.3心理护理:患者因疾病本身引起的呼吸困难,胸痛,以及部分治疗带来的不适,而烦躁不配合,对此,我们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与家属一起安慰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

3.小结

经过近23天的抢救,患者神志转清,体温正常,肺部感染治愈,缺氧完全纠正,并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24天后痊愈出院。通过对该患者的重症监护,我们体会到了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气道管理至关重要,对每个不同病例应制定具体气道管理和吸痰方案,要做到既能达到排痰目的而又不加重缺氧。对危重病例抢救,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稳、准、快、巧地完成各项护理处置任务是保证抢救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ICU护士应熟练掌握监护仪的操作,但不要过分依赖生命体征监护仪,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病人的面色与意识与监护仪的参数不相符时,护士立刻手测生命体征进行对比,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抢救良机。

在当前甲型H1N1流感的大背景下,无论疑似或确诊或排除病例的救护,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实施积极抢救与细致到位的重症监护的同时,也应做好自身职业防护,确保抢救的医疗与护理质量,确保医护人员的有生力量得以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吴静.1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及中毒性心肌炎患者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当代护士,2005,(04):60-62.

[2]刘英玲,李志钢,刘红玲,等.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4-535.

篇7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通常多数患者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1]。早期针对并对患者实行溶栓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故如何提高护理配合效率,缩短等候救治的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48~73岁,平均(60.58±12.56)岁;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9例;疾病类型:单灶性脑梗死32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45~72岁,平均(59.27±13.05)岁;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8例;疾病类型:单灶性脑梗死34例,腔隙性脑梗死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均由120接诊到院,并行急性溶栓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即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及时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体温等测定,并根据医嘱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和实行心电监护等。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优化院前抢救流程:接120指挥中心调度电话后,院前救治小组的医护人员于5 min内出诊;护理人员在急救车上通过电话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指导家属实施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鼓励患者等,减轻恐惧和不适感;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低流量吸氧,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和协助医生采集病史;遵医嘱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和给药;适当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疏В幌殖〈理完毕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注意动作要保持轻柔迅速,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通过电话与院内联系,介绍患者的病情,以使院内提前做好准备。②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采取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原则;院内护理人员提前将平车推至急诊门口,做好接诊的准备;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护理人员及时将其运送至抢救室,并做好与院前救治小组的交接工作;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再次对患者进行体检,并完成各项记录单的填写工作,同时运送各项标本至化验室,并护送患者完善相关检查。③治疗前护理:耐性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目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等,以消除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积极完善溶栓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各种器材、仪器的准备,指导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等。④治疗过程中护理:治疗过程中实行专人看护,严格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维持适宜的输液速度;根据患者舒适度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为其选择舒适,尽量减少头部运动;严密记录各项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血压骤升、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给药并报告主治医生,协助其进行处理。⑤治疗后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定时测血压,观察其有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遵医嘱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急救效率评价指标包括死亡率、残疾率两项。生活质量采用汉化版SF-36量表[4]于治疗半年后进行调查,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在患者出院时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调查,得分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急救效率 两组相比较,以观察组死亡率和残疾率都明显更低,见表1。

2.2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两组相比较,以观察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见表2。

3 讨论

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且有效的手段[5],但受时间窗的限制,因此,实行规范化的护理流程配合对患者的救治极为必要。对此,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有条不紊的安排每一环节的护理操作和内容,做到环环相扣,从而充分的节约治疗前的时间,使患者能够在接诊后的最短时间内获得溶栓治疗。①在急救效率方面,无论是患者转诊时间还是接诊到溶栓治疗开始的时间,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一组都明显更短,且该组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都明显更低,究其原因,我们在接到120调度中心的电话后,对可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即做好接诊和溶栓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并在院内开通急诊绿色就诊流程,故患者转运时间和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都明显缩短,同时我们在溶栓在治疗过程中实行专人护理,并对患者实行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有效的增强了患者对治疗工作的配合,治疗效果也随之提升,故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都明显更低。②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一组生活质量得分和满意度得分都比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的一组明显更高,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使使护理配合过程得以规范,使护理操作更加准确和合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也更高,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故值得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锋,胡春梅,张素雅,等.阿普替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43-1745.

[2]金敏,周大勇,沈利明.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杂志,2014,31(9):49-5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方法 2010年3月—12月对院前急救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公认和好评,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2%上升至98%。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施,实现了从院前到院内为患者提供一整套无缝隙的急救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为一体的温馨优质服务。

【关键词】院前急救 优质护理服务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和广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使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的,根据《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项目》中的要求,结合院前急救的特点,以人性化、整体化、专业化为理念,我科在院前急救中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本市规模最大的二级甲等医院,是120急救网络医院,全科有护理人员共15人,均为毕业4年以上的护士,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护士7人,年平均出诊量为3300趟次。2010年3月—12月期间,为患者院前急救出诊3292趟次,平均每趟次约46公里,接回病人3290人。

2 方法

2.1转变服务理念 变过去被动化的工作模式为主动合作模式,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多次组织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学习卫生厅下发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等文件,结合院前急救的特点进行分析与讨论,制定院前护理服务的内容,明确在院前急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认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护士自觉改变“病人要我服务”为“我要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2.2优化服务流程 针对院前急救患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时效性、严重性等特点,完善各环节工作流程,并建立健全科室的规章制度,出车护士岗位职责,建立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使出诊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既保证了院前急救质量,又杜绝了差错隐患的发生。

2.3规范礼仪服务 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服务礼仪规范和评分标准》,着重对出诊护士的着装、言谈、举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定期进行礼仪培训与考核,使大家自觉规范礼仪行为,改善出诊护士的精神面貌,激发爱岗敬业及服务热情。

2.4创造舒适的救护车环境 每天安排护士检查每部救护车,保持救护车上的物品整洁,床上铺上淡蓝色的床罩,车内备有纸巾、晕车药,以便病人陪人所需。由于院前急救的病人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为了更好地选择和搬运患者上下救护车,更换了救护车上配置的传统式担架为多功能车床式担架,并为每部救护车增配一副铲式担架以便搬动外伤病人。车内明确标示有“您如有不适,请及时告知”等温馨提示语,营造出人性化的车内救护环境。 转贴于

2.5实施过程 科室全体护士均参与院前急救出诊,出诊护士认真落实岗位职责,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按接电话流程记录相关出诊信息,出诊护士及时准备用物按时出诊,从院前急救、护理记录、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指导、护送检查,直到送患者入专科病区治疗,均由出诊护士一对一实施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科室实行护士长考核制,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均融入到院前急救工作流程一并纳入日常质量管理。每日、每周、每月进行考核,反馈,改进,保证了院前急救质量,调动了出诊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2.6延伸服务 患者到医院急救处理后,送到其他科室治疗前,给患者或家属一张急诊科联系卡,卡上明确标示有我院急诊急救联系电话,并24小时竭诚服务。科室建立有院前急救登记本,并由护士长管理,定期对院前急救的患者电话随访,使这种人性化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属及其周围的人。

3 成效

3.1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通过培训,护士掌握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主题、内容,知晓了工作的目标、方向和方法,增强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使护士自觉执行基础护理服务规范、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3.2对患者及家属病情告知、相关健康知识告知等全方位指导,增强了护士对患者的告知和沟通技巧,和谐了护患关系,有效地避免了护理纠纷和投诉。院前急救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8%。

3.3制定了表格式院前急救记录,便于在现场和救护车上书写护理文书,同时也缩短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把有效时间用于患者的急救护理,及时正确评估患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并予告知与沟通,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院前 急救 特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7-01

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要接受区域性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与指挥[1]。区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就急救电话中提供的患者病种与病情等信息,按照就近原则与医院的救治条件统筹调度急救站出车实施救治,其中急救站是各院的急诊科。医院急诊科不仅担负着院前急救工作,还负责提供院内紧急救治与急诊观察及急救用药等工作,医院急诊部门运转便形成了“一套班子,两个招牌”的机制模式[2],其中重要一环便是院前急救。当前,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应该在了解院前急救工作特点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改进措施方能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水平。

1 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院前急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院前急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笔者认为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医护人员的科学、准确判断及护理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这是救死扶伤的基础,也是整个院前救治工作的关键及目标。笔者基于院前急救工作经验着重总结了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1.1 工作性质急,时间是工作开展的关键。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主要是接受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与指挥。区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参照急救电话中提供的患者病种、病情及患者要求等信息,参照就近原则,在了解各医院医疗救治条件的基础上统筹调度急救站出车实施救治,这个过程需要把握时间最短原则,并且保证调度工作的科学、有效。同时,该环节也是院前救护工作开展的前提,是保证院前救护工作的基础。同样的道理与原则应用于医院急诊科,医院急诊部门不论何种时间或情况下,在接到出车救治任务后便要即刻安排救护人员与救护设备、车辆等,为出诊救治做好准备。院前急救工作具有工作急的性质,这些准备性的工作需要医院急诊科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做好规划,时刻保证急救设备的齐全与性能正常,保证院前救治工作的快速、顺利。基于院前救治工作时间要求特性,院前急救出诊时间要越短越好,国家对此作出了最长时间限制即出诊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院前救护车到达现场的用时不可超过10分钟[3],严格遵照时间便是生命的原则。

1.2 救治病种具有多样性与随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运作活动都会带来意外事故,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化的灾害因素,各个社会领域中的意外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事故一旦发生院前救护工作便要尽快展开。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各种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毒性突发病,也会包括传染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均包括在急救范围内,增加了急救工作的救治难度与复杂性[4]。院前救治病种的多样性与随机性决定了救治设备与药物的齐全,还要保证救治人员中医生、护理工作人员的齐全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1.3 急救器材与药品的多元需求性。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救器材与药品需求的多元性是由院前急救病种多样性与随机性决定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刻,急救电话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急救车出诊时可能无法全面了解出诊急救疾病的确切情况,以致急救工作中所用急救设备、药品无法满足急救工作需求,这会影响到急救工作的开展。基于急救工作的重要性,为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要保证急救器材的齐全与多样,急救药品的数量充足与多样,这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的关键保障。

1.4 院前急救工作对秩序要求。一般而言,急救现场具有混乱性。事故发生时事故当事人恐慌哭喊、家人的喊叫哭声、围观群众的喊叫声等噪音,部分场地还伴有警车等机动车辆的警报声等,这些噪音作用下会加重现场的混乱度,秩序陷入混乱是一般事故现场的明显特点。而事实证明,混乱的秩序会阻碍急救工作的开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也十分不利,于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院前救护工作对救治秩序便提出了新的要求。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以前需要先维持杂乱环境秩序,便于救治工作流程的开展,同时院前救护工作的开展多是在救护车上进行,这需要救护设备齐全的同时,被救人的家属全面配合,以共同推进紧急救治工作的开展。

1.5 院前急救工作对人员配备的需求。院前急救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病种,救治工作配置的工作人员应该包括医生与护理工作人员至少各一人,而且对医护人员的医疗事故的处理能力也有较高的素养要求。救护车辆中配置的救护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是急救工作开展的基础,科学的判断力与急救处理能力是急救工作开展的前提。医生在工作开展前需要大体规划救治方案,并在救治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紧急处理的基础上保证被救人员的生命体征。急救工作中护理人员也需要具备综合化的医学专业素养,并具有较快的应急反应能力,具备全程配合医生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出的各方面要求,医生与护理工作人员急救工作中的配合默契度是整个救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以积极面对紧急救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院前急救工作对急救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紧急救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核心环节[5],院前紧急救治与护理工作开展水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护理工作的开展更是能够影响到紧急救治效果。因此,应该结合院前救治工作的新特点,着重提高紧急救治护理工作的水平。

2.1 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敏捷的反应力。紧急救治工作中的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与敏捷的反应力,在救护工作开展前应该做好救护工作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救护工作所需要的药物、器材、救护工作所需要的工具等物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全面了解并熟悉救护车上各种药品、器材等物件的基本位置与数量,在医生展开救护工作的同时为医生救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指导与参考。这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是节省救治工作时间的关键,能够为被救治伤员的晟敏体征的维持提供保障。救护车上的护理工作人员还要注意加强紧急救治工作提供系统的救治管理,如定医疗设备、定药品数量、定物件位置、定管理人员等,护理人员应该争取全面提升救护车辆护理水平。

2.2 护理工作人员判断力要强。院前救护工作中配置的医疗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基于专业的医护知识密切观察、发现患者或事故伤员机体问题,必要的时候提醒医生注意,并启发医生制定全面的紧急救治方案。救护人员还要全面掌握疾病紧急治疗的系统化的标准与程序[6],能够及时对医生做出的救治决定提供参考意见,全程推进紧急救治工作的开展,为紧急救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证。医疗护理人员还要具备混乱局面下落实护理流程的能力,伤患者意识能力的情况下做好心理护理,伤患人员还要适当安抚患者家属,争取为紧急救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护理人员还应该切实推进护理流程的落实。院前护理工作的总流程包括转送途中护理、途中监护护理及伤患心理护理等,其中护理人员应该在简单的紧急救治工作后配合医生做好家属解释工作,以解释的方式获得伤患人员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护理工作中要基于伤患者生命体征的保证为患者取正确、舒适的,并及时做好与医院门诊部医护人员的联系,为生命的救治争取最佳时间。途中伤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是为患者实施紧急救治的基础,途中的监护也能为门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毕国庆,赵磊.急诊急救工作场所的医患沟通的基本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6(3):160-160

[2] 张芸,姚波.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7,9(21):229-229

[3] 王中明,李建华.浅谈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97-397

[4] 赵春,李小静.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4(9):106-107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