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特色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特色课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
1.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的开设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表1所示为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的情况。2012年6月11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在这份报告中,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为前10位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同样存在着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等问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低就业率也由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而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技能,紧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改变以往“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实验实践,脱离企业应用”的现状,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简称“实训”课程)是一个系列课程,从2008-200年开始,首先在2006级和2007级计算机本科班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验。经过对5届学生进行教学摸索,目前该课程已经正式成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必选课程之一。
“实训”课程课时总计约180学时,10个学分,历时5个学期,约80周。课程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住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足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其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开展尤为重要。传统上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总学时为72学时(54+18)。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实践时间偏少,很难通过18个实验课时完成从最初的资料查找、阅读、整理、系统分析、设计、编写文档、编码和测试等有关于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特别是相关软件设汁的文档编制的训练。对于可视化建模软件,诸如Rose Rational、trufun P1ato、Power Design等讲解浅尝辄止,甚至被教师一笔带过,以至于到最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没有很好的思考和创新,达不到课程开设的目的,这门原本重要且有趣的课程变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枯燥的“背诵”课程。
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软件企业的运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绝大部分授课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编制商业化软件的经历。而这种经历的缺失毫无疑问地将影响到该教师对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验内容的设计,从而造成了某些教师授课时仅能“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大遗憾。
因此,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采用项目实践的方式作为软件工程的有效补充,以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开展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可以对“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出以下总结:
1)教学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适当的选题完成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基本环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础课程与时间安排。
有关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其基础课程涉及数据库原理概论、Windows程序设计(有的院校开设的是MFC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因此,将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这两门课程之后是比较适宜的。
3)教学内容框架。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1)学生分组与选题。由于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每个教师教授8-10个学生,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后,每个教师提供1-2个难度适中的实训选题,每个题目由一个小组完成。由于学生人数少,有利于教师更加充分地、有侧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两个学生小组也可以展开一定的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程的框架体系与时间安排。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1个阶段即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4学期(多为大三上学期)完成,所占学时为18周,54学时。第2个阶段则是外包给校外的软件培训企业来完成,以2-4周为期夏令营的形式完成,总计120学时,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5学期(多为大三下学期)完成。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①项目选题与企划:确定小组选题,讨论并制订实施计划;估算项目总体规模、工作量和成本;确定选题实施中拟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初步设计作品功能结构,估计项目范围、产品规模及总工作量,编写人力资源计划和软硬件资源计划、测试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相应文档。
②需求分析:介绍或者回顾需求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合适的建模软件,画出用例图,书写用例规约、术语表,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等相应文档;教授类图、顺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文档的书写;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③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架构;制订开发策略;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物理视图、逻辑视图、开发视图及进程视图。
④数据库设计:确定采用何种DBMS系统;利用建模工具进行逻辑设计;设计库结构与表结构以及完整性约束机制;设计数据库使用的安全性机制;书写数据库使用的管理规章等文档。
⑤功能及算法设计:制订模块的命名规范;确定系统的各个模块;学习或回顾NS图、PAD图的画法;细化NS图、PAD图等手段设计各模块的功能。
⑥用户界面设计:确定用户界面风格;系统出错处理机制的没计;人机交互风格的设计。
⑦编码与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相关的技术文档,采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分工明确地完成相关模块的编程工作;制作测试用例;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测试作品,并编写测试报告。
⑧作品验收与部署:作品帮助文档的编写;提交作品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写简要总结报告;对系统进行自我评价。
(4)可能涉及的相关软件。Rose Rational、trufun Plato、Power Design、Project、Visio。
4.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届学生“实训”课程的实际教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训选题应把握“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控制难度。例如,实训选题太空战舰(如图2所示)就是2008级计算计本科所做的选题之一。尤其不提倡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所谓的“剥离”一部分给学生作为选题。
(2)程序设计语言应当选用前期实训课程中所学习的程序语言,以免重新学习编程语言而耽误实验课程的后期开展。
(3)应选择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或者Oracle,最好与前期实训课程中学习内容一致。
(4)设计前后台交互代码时,培养学生采用事务机制的观念。
(5)根据指导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1-2个要用到的建模软件重点学习,不必面面俱到、跑马观花地“介绍”所有的工具软件。
(6)采用MVC架构进行系统开发时,注重告知学生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多层结构的体现与优缺点;对于网站类选题,注重引入一些新的开发技术(如Ajax)等。
(7)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文档的查找与自学能力,例如与Java相关的JDK API,或.NET相关的MSDN等。
(8)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篇2
1.1在发展战略上,加快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属于规模驱动型的外延式发展,高层次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多,特别是高档次的论文专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反映科技发展的内涵性指标与先进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更加注重创新内涵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综合、交叉、创新,形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三是加快实现从数字提升到品牌声誉提升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科声誉、团队声誉以及创新品牌与影响力。
1.2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打造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特色创新品牌,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创新前沿,并由此孕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重要科技成果。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制定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的内涵发展路线图,实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差异化的转变,构建特色学科群;二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特色创新品牌;三是加强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育新兴的特色学科方向,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相互促进,带动和提升学校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1.3在创新组织方式上,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特点。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而且涵盖了农工贸、产加销等跨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全面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多学科、多单位、多团队、多资源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不断开拓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三是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其他协同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充分激发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科研项目库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建设项目库,能够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各学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引导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上来,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2]。
2.1明确科研项目库的建设主体
学校各二级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是项目库建设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和协调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的重大入库项目建设。各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的项目库建设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库建设,在组织各学科及其科研人员在认真分析需求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启动完成项目库建设,再根据情况变化对项目库项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项目建设评审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的项目方可入库,这样可保证项目库建设质量。
2.2把握建设程序与要求
一是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创新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二是针对每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重大重点项目库建设,建成重大重点项目群[3];三是引导各学科、人才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及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充分利用重大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湖南省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2.3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是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必须从项目库中产生。学校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教师,这是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入库项目倾斜,切实加强入库项目的培育。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考核,将项目库建设情况及项目出库率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到“入库项目有数量,出库项目有质量,资助项目有分量”。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与效益
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取得大的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十分重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学校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应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核心是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及效益。
3.1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度增长,但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问题,学校将每年每个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情况、年度执行情况、中期检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与知识产权情况、实施效益情况等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公开,供科研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益[4-5]。
3.2建立科研项目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项目立项后既不给项目组成员分任务,也不分经费,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学校对科研项目实施内部合同制管理,要求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研究任务和相应的经费量,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问责和问效。
3.3建立科研人员诚信制度
针对国内外科研院所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学校研究制定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奖励申报、项目立项、预算、合同制管理、检查评估、经费使用、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咨询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结果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科研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信用记录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7]。
3.4建立和完善科技督导制度
针对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按预算开支、不按项目研究计划与进度开支、不合理开支现象,学校完善了科技项目督导制度,成立科技经费督导小组,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经费收支、结余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督导,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进行重点督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8]。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是项目和人才集聚性强、资源开放性强、科研竞争性强,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支撑,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聚集项目、聚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4.1完善、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一是明确平台主任的职责,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平台主任的责、权、利,平台主任不仅要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更要对整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二是实行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制。重点把凝练平台研究方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相关人员到平台开展研究,聚集科研项目到平台实施等方面的机制与业绩,作为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平台管理运行情况公开制度。将平台研究方向的凝练情况、聚集项目的情况、聚集人才的情况、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情况、平台创新业绩情况以及平台中期考核、建设验收情况等,在学校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情况的监控。
4.2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只有在共享后才能转化为科研团队的知识及竞争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出[9]。一些高、精、尖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采用专管共用的管理方式,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的登记与归档管理,制定、完善仪器设备对内使用和对外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率,避免重复浪费。
4.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9]。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良性地发展,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增加绩效和奖酬的关联度,降低固定奖酬对团队成员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根据个体的需求随时灵活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及一个新的运行模式,以建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5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申请建立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抓住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5.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选择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野外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平台到野外基地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5.2构建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校内外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需求,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起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四是聘请一批基层的涉农部门技术专家、涉农企业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大户等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5.3探索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紧密对接,推进学科专业链与基地产业链紧密对接,探索和实践团队创新与社会服务高效协同的服务模式;二是鼓励学校科技特派员、专家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展战略研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学校产业专家、社科专家为核心的战略研究创新联盟,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整体战略、产业规划等方面研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注重加强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方式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管理水平。
6.1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10]。
6.2大力开展管理咨询
篇3
1.学科发展水平不一,科研管理环境错综复杂
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和资金投入等原因,科研水平差距较大。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因发展早投入大,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而有些学院因为起步晚、发展相对薄弱或教学任务量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其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无法与传统优势学院相提并论。校级及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情况差别较大,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数量普遍不够,尤其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有些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其本身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放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精力就有限;有些学院专职科研管理人员还兼任重点实验室秘书、学科秘书、研究生秘书等,兼职多、负担重。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堪忧,评优、福利、激励等方面没有政策性倾向。随着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二级学院的科研任务量越来越重,而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用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2)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运用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而实现的[1]。高校中科研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例如,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年度检查、结项等环节中,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起到传话的作用,对科研团队及教师的科研状况和进展情况不甚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影响了整个科研管理水平。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无法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规划统筹,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自身工作的倦怠情绪[2],使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
3.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国家基金委政策,对申报指南不熟悉,导致在形式审查和人员限项等问题上不能起到把关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不能熟悉掌握学院老师的科研活动进展,“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由于缺乏规范的验收制度,很多老师不通过学院自行联系组织结题会,导致学院不了解项目结题情况,验收材料没有存档。在横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与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组织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对项目的研究进度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对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有效执行、能否按时结题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科研经费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主管院长对有关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介入不够,将经费管理全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又缺乏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指导,常常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执行困难。二是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不同级别层次的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由于其经费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较难控制,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缺乏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三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3]。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绩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高校更加注重纵向科研的申报及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各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头戏,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学院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企业、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绩效奖励机制,许多高校只注重“学”和“研”,对教学工作量和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有绩效奖励,而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使研发人员对技术转让和形成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从而忽视了“产”对于高校学术地位的影响力,因此,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绩效奖励机制。
5.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导向问题
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包括高水平论文、著作、科技奖、专利和科研项目等。而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也多以此为评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奖金。过度量化考核导致了学术功利与浮躁,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但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能出产品的少之又少。出现学术研究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效应等不良现象[5]。
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根本来说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加强服务理念,要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明确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技能与素质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三大任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和通知传递给学院每位科研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完成诸如项目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廉洁自律,对各种内部消息、文件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严守保密原则,对各种科研档案进行有序管理。
(2)熟悉各级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政策,熟悉所在高校的科研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掌握各种科技工作的办理流程,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制度及办事流程的解释和说明。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3)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掌握全校科研状况,对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报奖等有全局性考虑。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熟悉自身所在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及时了解已完成和正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情况,便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了解本院各研究团队在其学科领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和科研人员就本院各方面情况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7]。
(4)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及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科研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多方联络,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集中各学院、各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8]。
2.健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
针对项目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改变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办事程序。科技处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支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执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其次,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掌握项目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对项目的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年度进展报告、阶段小结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等材料应做好存档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投入到项目的申报、检查和验收工作中,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进展情况。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改变少数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使科研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科研经费。其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对其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对纵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对于横向项目的资金管理坚持效益原则,对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经费分配比例,资金使用可以适当“宽松”。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配合协作,共同监督[8]。
3.完善成果转化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产学研协作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策略
课题申报是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办学水平的指标性工作,具体反映了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课题申报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迈出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进行课题申报,没有课题申报就没有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课题申报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职教问题,遵循职教规律,着眼职教特色,选择恰当课题,通过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预期成果。这样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
(一)申报不积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旧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高职教师普遍都认为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对科研项目申报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广大高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即使申报,也申报的是一些较为低级的自立课题。其实,随着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是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以为科研工作有难度,也不是硬性考核要求,所以项目申报不积极。
(二)选题不新颖
少数教师不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实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寻找一个课题进行申报,根本没有进行细心的论证,缺少学习,缺乏积累,不是偏离教育课题的研究要求,就是模仿他人的研究课题,选题不新颖,出现了“扎堆”撞车的现象。
(三)论证不清楚
论证内容“散”,缺乏创新,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论证不充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够,对项目的应用前景及实际价值体现模糊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栏中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或表述不清,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
(四)团队不合理
“近亲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往往因师资条件受限,不能组织一个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团队,而常见的是以系、教研室等行政单位组成的项目小组运作,甚至是“夫妻店”形式组成的临时性课题组。“近亲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
(五)服务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处于被动服务的局面,在目申报上,没有做到超前服务、及时服务、周到服务,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传递员”工作,对申报者的情况、申报课题的内容等方面了解不深入透彻,无暇全面细致顾及到各分院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般采取教师自由申报,不逐项预先进行项目论证,缺乏组织指导,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和审查。这种申报形式对于今天越来越强的科研竞争显然是落伍的。
三、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策略思考
(一)选题是关键
要做到选题精准,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紧扣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名称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避免照搬课题指南,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前期研究基础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区、熟悉的研究领域,将指南的选题缩小到能够驾驭的范围。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课题指南覆盖的范围宽泛,题目众多,如何在众多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学科特色。三是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是否有前期成果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
(二)论证是核心
首先,要做好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意义。在述评时要把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并阐明自己研究的核心以及区别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其次,要重点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要合理,重点突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简明扼要。第三,要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大纲,清晰的研究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如果是基础研究,就应该在体现出开拓新;如果是应用研究,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如果是综合研究,就应该体现出交叉性。第四,要阐明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创新点与选题的新颖性密切相关,选题或者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那么研究也很难有创新之处
(三)团队是支撑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越来越高,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来进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达到质量上的整合效应。
第一,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科研团队一般5-7人为宜,人数太少可能会综合研究水平不够,人数太多可能会人浮于事。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要合理,既要避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外,应尽可能吸纳1-2 名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既便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科研团队不仅要形成合力,还要突出特色。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一是要围绕申报题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把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二是要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合科研团队,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第三,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本单位人员,还应根据需要吸纳外单位联合申报。在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时,单独申报往往科研力量相对单薄,竞争力不强,此时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借助对方的科研实力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力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项目获得立项的机率,还有利于在科研中取长补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服务是保障
篇5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四、“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篇6
关键词:科研管理 项目管理 科研评价 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7-02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是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科研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科研水平的有力保证。所以,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对规范高校科研工作次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3]。
1 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完成质量以及经费的合理利用,以及尽量避免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目前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高端领域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指导政策调整,都导致高校对科研项目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关系着高校科研的质量。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得重要环节是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和监控。考核过程不应该仅流于形式,而应该切实对比项目立项时的任务指标,根据项目的成果评估、经费审计、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但作为高端领域研究,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中应该考虑这一因素,考核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鼓励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的失败。
其次,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探索有效开展的核心环节。科研工作者在高端领域努力创新,高校的项目管理制度也需要通过研究,不停地深化改革,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作为研究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充分把握当下科研环境的变化,兼顾学校自身的情况,坚持开展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工作,积极向兄弟院校、研究所等单位学习,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制度上有所完善、在监督中更具灵活性,在实践上更有针对性[4]。
2 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激励制度
目前,从表面上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而且层次也在不停地变高,但现实状况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却还处于比较低效的水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会议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推广应用,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科技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允许科研成果采取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自主的方式进行认定。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视,以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为立足点,对现行科研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有利于自主研究以及益于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科研评价制度[5]。
首先,高校应建立以质量为基础导向的考评制度。目前的考核制度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立项阶段比较积极,而忽视了项目的成果质量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6]。现下当务之急是高校按照自身的学科特色,简化科研评价环节,使科研评价工作适应科研规律,以提高科研绩效为目标,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总之,高校科研考核制度应适应当下的科研发展环境,在多方吸取实践经验以及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指标体系,适时调整评价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其次,改革和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工作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了使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能安心做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纵向课题以及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需求,高校应根据学校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加强科研绩效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很多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能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状态,能使他们从内心努力去工作,挖掘他们的创造力[7]。
3 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制度
高校的优秀人才作为高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高校中的科研人员的学历一般都比较高,并且都期望实现自身的价值,热衷于攻坚克难[7]。当今世界,高校能否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稳固并具有竞争性,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并且善于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总理说过“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应尽可能减少科研人员的负面情绪,同时在薪酬、政策与制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改善,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培养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
制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不少高校中“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即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待遇仍远不及基本没有科研工程的“老字辈”。竞争机制明显缺失,不少科研人员评完职称后,即便许多年没有科研成果,科研绩效也基本不受影响。这样的现象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氛围[7]。高校要打破评职称、评科技奖、申报科研经费以及年终考核中的论资排辈,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制定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有才华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健康成长[8]。
科学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科研人员需要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为科研人员的进修提供保障。在制定政策时,鼓励学校的科研人员出国到国外大学访学、与国际专家进行项目合作、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并将出国进修的经历作为优秀人才选拔的必要条件之一[7]。
在日常科研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引导并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院科研工作的效率。比如:对于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财务培训以及相关科研管理培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评审青年科研人员的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书,提出修改完善建议;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鼓励并资助发表高质量论文。
4 健全科技信息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主要是管理学校教师的科研信息,包括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以及教师的科技奖、专利申请、专利授权、论文、著作等。在快速发展的科研环境下,高校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数量速度明显加快,以前的科研统计、存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为了高效地进行科研信息管理,高校需要立足于该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科技信息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信息管理系统是科技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高校应在广泛征求该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构建一套便于教师登记信息、交流科技信息资源,利于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统计、分析科研信息的专业平台。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控制和操作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角色。所以,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利用科研系统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利用科研系统来服务于科研人员。
5 结语
社会在不停的进步,经济、科研水平日新月异,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理应与时俱进。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将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将更好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科学研究氛围,展示高校的科研特色,推进产学研结合,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荣丽.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240-241.
[2] 张丽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科研管理者的素质培养[J].高教论坛,2011(2):98-100.
[3] 张喜爱.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J].高教研究,2011,29(7):10-11.
[4] 陈伟.浅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5(6),111-112.
[5] 程璇.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6),82.
[6] 周铁水.如何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水平[J].商业时代,2007(5):63-64.
篇7
在希望的春天里真抓实干
晋西集团董事 江阳公司总经理 赵国寿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品读了兵器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尹家绪撰写的《耕耘在春天》一文,文章从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先进兵器工业体系的五大显著特征,客观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法和重点措施,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江阳公司而言,实现"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弹药企业"目标,就是要始终坚持"生产、科研、项目建设"三条主线,努力开拓军民品市场,加强科研积累实力,强化管理深挖潜力,不断提升公司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强化科研能力 为公司发展提供"主动力"
一个企业的科研能力代表着生存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强则产品精、产品精则企业强。因此,必须以科研能力为先导,不断提升产品研发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主动力".一是加快现有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实现科研转生产。科研产品的设计定型直接影响军品订货量,只有不断推进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实现科研转生产,实现产品订货,才能为公司持续获得军品订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充分利用常规高能毁伤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高能炸药的工程化应用,实现"新产品应用、新领域拓展、老产品换代升级"的目标。三是加强横向合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特别是要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弹药自动装药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兵器集团"先进战斗部研发中心"平台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横向合作,合力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提高公司发展"软实力"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重点,强化教育培训措施,在人才培养方面"提速";加大重点领域或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量";以装药、战斗部、单兵及小型武器等领域为重点,逐步培养并形成专业的、梯次合理的技术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质";加大对外合作范围和力度,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加大针对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更多"一岗多能"、"一人多岗"的技术复合型、综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培养实干型干部队伍。加强实干型干部队伍的培养,是提升公司发展"软实力"的关键,要着力培养干部以"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担当、会抓落实"的能力,以"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劲头,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提高公司发展"硬实力"
随着"构建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公司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发展"硬实力"提供了机遇。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某重点专项条件保障建设项目的机遇。既要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试验线,还要打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技术和技能队伍,提升公司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在该项目的二期申请与建设中,公司要根据一期建设情况,提前筹划,做好二期申请准备工作,把握二期建设机遇,提升公司核心能力。二是加大项目建设的争取。按照国防科工局提出的国防系统的"十三五"能力建设指南,抓住机遇,适时提出项目建设申请,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一到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或一到两个智能化车间建设。
加强市场开拓 提升公司发展"牵引力"
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意识,用产品满足市场、用产品引领市场,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牵引力".一是加强市场开拓,满足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产品结构,不断巩固和拓展军品市场,同时要积极开拓军贸市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民品坚持"三特一销"的发展思路,重点依托装药工艺技术优势,进行特种(火炸药)非标设备的设计制造,开拓火炸药专用设备及生产线市场;依托废旧退役弹药拆分销毁技术优势,借助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继续开拓多兵种领域的退役弹药拆分销毁市场,并做好特种能源加工、特种工艺加工业务。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引领市场。要生产出设计更精、性能更优、质量更稳、价格更低的高"性价比"产品,才能引领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加强基础管理 提升公司发展"源动力"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研管理 对策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1]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质监系统共有7个直属专业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以科研研究为主,科研项目管理是其进行科研研究的主要路径。而T机构又是质监系统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T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深入探究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注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近年来,为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质监事业单位首先是突出抓好机制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 技贡献奖励办法》,建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员工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方位跟踪”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研发、应用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构建了“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科研工作新机制。为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设立了“院自立项目”并定位为储备项目,按科技含量、工作难度等区分为大、中、小型项目,给予分类指导坚持“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发一批”, 鼓励技术人员在院自立项目的基础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T机构于2010年系统建成材料科学、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及机械电子四大类共26个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此外,充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T机构根据自主创新研发的实际需求,分别与省内外高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共20项,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院技术人员、外聘专家顾问组成的科技开发队伍,切实提高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检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二)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关系到质监直属事业单位的技术水平,为此,近几年来,T机构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与核心能力建设放在发展重要的位置。先后成立了29个“专业小组”,在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等16个“高、新、尖”的检验检测方面形成专项能力,并在其中的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埋地管道检测、导波检测技术、TOFD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起重机械寿命评估等8个检验检测能力和方法上形成较强优势。在总结前几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速度,2012年T机构还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所,重点将与核心能力建设有关的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及解决现场检验技术难题的项目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加大核心的能力提升的力度。
(三)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
为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与产业化的工作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产业,T机构坚持产品研发的公益性与提升发展形象相结合。2007年以来,以开发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需求的应急救援指挥车、特种设备综合检测车等产品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远程安全信息化监控的技术,研发了“电梯故障无线报警安抚和安全知识宣传系统”。此外,还坚持成果推广应用创新与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如应用超声波相控阵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钢结构产品非常规焊缝进行质量检测;应用现有的压力管道安全检验技术和基于风险检测分析评价技术,对水电站压力钢管进行风险评估等,为培育新兴的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依赖性高,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及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基于科研项目的这些特点,笔者研究发现,质监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质监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实行两级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简单地把科研项目管理理解为评审、立项、验收,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其次,评估专家具体应承担什么责任也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立项时,评估专家一般由单位内专家与单位外专家组合构成,专家们享有权利,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全凭当时所下的定论,过后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二)未能对资金的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质监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虽然有一套标准,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销环节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度,阶段性成果把控不严。其原因在于,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众多,科研项目繁多,一个个项目的跟踪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起来有诸多困难,科项计划与进度脱节,导致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的动态监控难以执行,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只能通过定期汇报会来进行监控。
(三)缺乏的有效的项目申请竞争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的申请与具体执行承担未能有效分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为借用专家的权威或高层管理者的权势,许多项目更愿意让“专家”、“领导”挂帅,而项目立项评估时,也会受此影响,忽视项目具体执行者的资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二是“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没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一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更多的是公开征集,而非定向征集,科研项目缺乏领域预研,未能摸清该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导致科技攻关方向杂乱无章,不能朝着同一方向钻研;三是工作研究不够规范。科研项目借助外协的力量成了一种潮流,申请者为单位员工,具体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可否认,与外部机构的联合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研效率,但当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由外部科研机构执行时,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却大大降低了。
(四)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环境,员工参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科员人员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研究前景具有未知性,需相对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均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既要承担本职工作,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疲于应付。在一项“你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调查中,仅约35%的人选择同意,具体见图1。
图1: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
此外,用人机制及科技评价机制也导致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意识。朱兆斌(2006)用人和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缺乏团队意识。[2]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
科项立项评估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关,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需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通过运用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专利地图法等技术预见方法分析,科学地遴选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技术和支撑。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即科研项目需不需要做,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应排除在外;科学性,科研项目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间、空间的性质特点;可行性,即科研项目可落地,而不是天马行空;合理性,包括项目合乎法规,经费预算合理等;预期效用,即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见图2
图2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采取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缺乏科学、完整的科研立项评估方法与程序。可选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基本评估法、同行评估法、领域评估。各个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各单位可视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项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立项评估。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
刘永成等(2011)认为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共有4种方式,包括会议、书面汇报、口头报告、现场督察等。[3]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且均没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促使科研项目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有诸多好处。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校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促使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可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其次,建立 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
(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各相关主体职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质监事业单位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员工,而科研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分管科研管理的领导。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更科学,关键在于落实各级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科研计划,引导员工往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及时加以宣贯培训,尤其在涉及经费申请与报销方面。陈颖姣等(2010)认为在科研立项阶段,管理部门促成协作,组织协调重大项目的申请,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标率。[4]其次,要明确专家组或专业评估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建立项目评估负责制,改变以往光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现象。此外,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以适应参与科研的员工,将细分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培训、晋升等政策适当向这类员工倾斜,以激发其创造性及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房卫东, 张为, 汤羿. 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6月: 30-34
[2]朱兆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6年12月: 512-514
[3]刘永成,毛兵. 军工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航天(英文版). 2011年 9月:43-45
篇9
关键词:ISO质量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探讨
科研部门的主要产品是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研的质量就必须要进行质量管理。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部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步骤及相关方面的措施,在项目过程中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检测和分析,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对科研管理项目体现出适宜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任何的组织都离不开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给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和高效的运作。ISO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实施并且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提高整体的水平,可以保证项目的公平性和公开性特点。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而质量管理体系指的是在实现质量管理时为了实现这个方针,而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所建立的体系,就叫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组织内部建立的,它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和过程的结合用过程管理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国际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八个原则,分别为(1)以客户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体系的主要特点有符合性,唯一性,系统性等特点。文章针对其中四项原则探讨。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几项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在ISO9000:2015的标准定义中顾客的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客户,需要用客户来维持组织。在科研项目管理里的客户指的是那些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和负责的相关科研单位。但在新规定的科技管理计划改革中规定客户也包含了部际联席会议和项目的组织单位,这样一来专业机构要求满足客户要求,使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作为目标进行,结合当前组织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客户需求和自身机构的目标,实现项目的任务。客户需求是不断改变的,抓住客户的心理,作为项目研究执行的一个要点,按照规定的科技管理计划改革来实行,这是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要点,科研项目管理组织和单位要牢牢抓住这个点。
2.领导作用原则
领导者是通过促进组织目标和方向一致,来使员工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为最终的目标。使组织的战略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这样一来领导就能发挥组织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专业机构的领导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所起的作用是很关键的,由于领导层的人需要考虑的是相关承担单位的需求,所以领导层必须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来使各方需求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一方面领导层要结合目标,把目标分解成多个步骤,安排各级任务,细化分工,使每一步都做好,用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领导层应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适当的可以采取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工作,认真工作,挖掘他们的潜力。在组织内部构建自己的特色文化,了解员工的需求,采纳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注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综合能力,可以定期的安排给员工培训,好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学习,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他们的凝聚力,使他们的工作水平不断的进步为组织带来活力。
3.全员参与原则
在一个组织里,光要靠发展强大决不能仅仅依赖于领导层的人,还应该保证组织层内的所有人员都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使管理组织的效率更高。而全员组织原则指的就是这样:每一位员工的职责和他所做的活动都对组织最终的目标其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员工的最大才能都够发挥,组织应该要结合实际考虑到建立一些表彰或者是授权,使得员工对自己工作更愿意投入和付出。组织要适当的改变员工的参与制度,增强对他们的信任,推动他们团结协作,促进他们对组织目标的更深入理解,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中注重的也是一个分工协作的过程,各个岗位的人只有相互合作,沟通探讨才能把项目完成。为了促进各个岗位的相互合作,那么首先就有必要提高各个岗位的人的合作意识,只有意识到了协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组织质量管理水平。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每一位员工都是最了解科研项目过程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才是会最终影响科研管理项目的质量的。
4.改进原则
结合内外部情况,来改进计划的活动,对于组织提高业绩和创造新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过程。及时改进并持续一个过程将会有利于改进整个的组织能力,绩效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在这个过程里组织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问题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问题,提高面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能力。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ISO改进原则对于整个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改进原则实行在在科研管理项目方面,就是为了实现整个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机构需要在所有的层级建立质量管理来改进,依次对各个层的员工开展培训的计划,保证员工的能力。之后可以根据执行的情况来改进计划,调整方案,对整个计划进行优化调整,最终保障项目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下实行,实现目标。
作者:李健 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参考文献:
篇10
2.系统需求。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机构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学术活动,科研考核,年度统计和系统维护等部分。系统中各项分类指标需要能够灵活定制,各级用户的使用权限也需要能够灵活设置和修改。系统不仅应具有科研管理功能,还应具有沟通交流功能。具体包括:对科研相关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提供标准化、简洁的管理过程;提供易于使用的信息录入接口,并可随时修改已录入的信息;可按照用户需要查询和阅览相关科研业务信息;可根据用户需求准确、快速地得到科研业务相关的各种统计报表和数据;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操作界面,并对用户的业务处理起到指导作用。
3.系统架构。从部署和维护及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综合考量,系统采用目前最为通用的B/S模式,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即利用Web服务器实现浏览器的信息查询与检索及其他的各项功能。
B/S架构是一种对C/S架构变化或改进的架构,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eb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的3层结构。其优点有开发成本低,部署和维护集中化,操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数据集中管控等。
4.系统构成。根据系统的总体概要分析,系统具有用户验证,系统管理,科研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活动管理和科研资料归档管理等模块。用户验证模块保证了系统用户的合法性和系统的安全;系统管理为系统用户管理、功能个性设置、操作权限控制等提供了统一的入口;科研组织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管理单位比如学院、研究所等的管理;项目管理是针对每个项目进行的申请、立项、中期检查、验收等过程管理的模块;成果管理则是科研活动的成果如论文、论着、奖励、知识产权、鉴定或验收成果等资料的管理;学术活动管理是在开展科研过程中发生的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学术活动的申请、审批过程管理;科研资料管理归档管理则是科研相关的各类资料的归档管理模块,便于在打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所需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