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应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应急管理

篇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我县是贵州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公路崎岖峡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外地车辆进入我县界内。2011年4月27日12:30,急诊科接到一个急救电话:有1辆从赤水开往厦门的大客车在我县境内-东皇镇草连坝出了车祸,人车翻滚在一个大坡下,需紧急救治。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接到电话,立即启动《习水县人民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并通知各应急救治小组成员立即到位。护理应急小组成员接到电话立即赶到急诊科,启动护理应急预案,按特大型群体伤护理人员调配名单33人,分组进行,责任明确。护理应急小组是由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各科护士长及临床科室推荐或选择年龄40岁以下,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临床经验的护师和主管护师组成,经过培训及演练,考核合格,是一支反应迅速抢救有力的护理应急队伍。并根据各自的专业性质、个性特点等分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组、外科现场急救组、内科现场急救组、外科院内急救组、内科院内急救组、转运组、协调组、物质供应组等。

通过对大型车祸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应急管理,反映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应对、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也反映了一个边远山区的县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资料与方法

“4·27”车祸伤当场死亡2人,均为成年女性;伤35人,其中男25人,女10人;年龄2~5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人,骨盆粉碎性骨折2人,肋骨骨折3人,胫腓骨骨折1人,左外耳道皮肤裂伤1人,头皮、皮肤多处裂伤11人,其余人员为软组织伤及擦伤。因该车人员多数是家人、亲戚、朋友邀约外出务工的外地人员,除根据病种外,还考虑家人、亲戚、朋友关系分别安置在骨脑外科22人、普通外科8人、五官科5人,以便互相照顾及提供心里援助[2]。35位患者,除1人转院,2人好转外,均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出院。

护理应急管理:①外科现场急救组:由护理部1名副主任、4名护理应急人员和急诊科“120”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处理和急救处理,对大批伤员进行预检分诊和紧急救治,依据受害者的伤情,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用平时准备好的绿、黄、红、黑飘带标示,本着先救人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的伤员的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本上。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理后,安全转运到急诊科。②陪检、登记、单架组:分别由内科现场急救组人员、急诊科人员、我院清洁工组成。送到急诊科的伤员,根据诊疗常规对患者进行施救后,急诊科人员负责伤员登记、开单检查;内科急救组人员负责陪同伤员到CT室、放射科、检验科做各种检查,正确指导单架队人员安全运送伤员到相关科室。③外科院内急救组:由外科系列各科护士长任组长,各科护理人员为成员组成,负责伤员床位安置、患者的救护,人力、物资、药品的准备工作。④协调组:由门诊护士长、导诊人员和妇产科护士长组成,负责门诊相关检查工作秩序,正确分配引导伤员到各检查科室,以免伤员堆积在一个科室检查,耽误抢救时间;妇产科护士长负责外科楼伤员住院安排工作及科室间的协调工作。⑤物资供应组:由供应室护士长任组长、科室所有人员组成,负责各种物资供应,手术器械包的清洗消毒灭菌,下收下送等工作。⑥人力资源组:由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组成,根据伤员在各科住院患者的多少和伤情的轻重,调整内科组应急人员到相关科室参与排班,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结 果

“4·27”大型车祸伤经过全院医务人员近4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努力,35名伤员很快得到了救护和安置,做到了“急而不乱,忙而有序”,改变了过去遇大批伤员盲目混乱的状况,保证了应急任务的完成,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表彰。说明了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已上了一个台阶,护理应急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道路,急救技术、应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讨 论

我院作为县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院领导及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根据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病种、数量、时间、季节等,结合医院及当地实际,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并及时进行补充、调整、完善。对应急人员遵循依法管理、预防为主、强化培训、适时演练、平战结合、常抓不懈的方针。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卫生事件群体患者的救治工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护理风险

在现代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风险复杂性,并存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缓解,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3】。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4】。因此,要有效预防回避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安全,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的识别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由于护理服务过程中病人流动、设备运转、疾病的护理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实际上风险的识别是对风险的一个动态监测过程【5】。

2急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强化法制观念

我院护理部邀请律师进行医疗纠纷个案进行分析讲座,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制度,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让护士清楚地知道护患利益是相连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就等于保护了自己的利益,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衍伸和升华,准确定位,既要“微笑服务”,更要“知识服务”,激发护士们的内在因素,自觉落实防范措施,让每个护士都明确“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应,随意改医嘱均视为违法行为”。

2.2加强急诊护理技术操作培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强化法制意识教育及服务意识教育的同时,强化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培训,我们根据科室护士急救技能的熟练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制定业务培训计划,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组织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进行模拟抢救演练、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三基理论及急救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年终量考核、开展对各种护理新技术的学习,如深静脉留置针穿刺、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使全体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3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时间发生的目的【6】。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制定负荷各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时间的发生【7】。在护理风险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结核临床经验制定出输血管理制度,危重病人转接制度,防止导管脱落,防止病人跌倒的管理制度等,每项制度都管理都有评估、上报、监控、反馈等流程。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顺利落实有利保障,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8】。

2.4健全急诊抢救流程,加强紧预案的制定及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持续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9】。平时对急诊护士经常进行急救抢救的模拟演练,使训练护士在实地抢救时熟悉抢救流程,观察仔细,条理清晰。加强护理紧急预案的制定,如火灾、水灾、盗窃等事件发生时处理预案;发现病人摔倒、坠床、烫伤或有自杀倾向时的处理预案,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紧急元,发生差错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病人投诉处理预案等【10】。

2.5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急诊科护士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医院才能顺利发展,护士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强化学习医务人员服务道德规范以及有关内容,使护士在思想上、服务理念上和行为上,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实施效果

3.1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通过实施安全和风险管理措施,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士转变了理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管,护理人员由原来的怕出差错到现在的积极思考潜在风险因素,而采取应对措施,正确面对、从服务理念上逐步渗透达成共识。

3.2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改进工作的一部分,重视对护理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通过制订专科急救护理应急流程,强化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使各项护理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小结

目前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持续不断地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护理风险才能取得较好效果【11】。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0):953~95.

[3] 郑红、张红虹.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6,14(1):42~43.

[4] 张琳、张海平、冯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1-182.

[5] 徐秀英、张惠贤、阿部富美子 等.日本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44~745.

[6] 陈丽芳.加强急诊风险管理防止护患纠纷发生[J].护理研究.2004,18(8A):1392~139.

[7]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8]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9] 刁冬梅、林岩、卢玉贞 等.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1(3A):628~630.

篇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科就诊的患者38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4%、2.60%、0,对照组分别为6.77%、10.94%、3.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风险调节;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且任务最重的科室,常会遇到病情危重患者,该类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极高。因此,需临床有效的护理,但在护理中,会存在众多护理风险,若护理不当多会导致护理风险产生,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威胁患者生命[1]。故加强患者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本科就诊的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就诊的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1例,女91例;年龄15~74岁,平均(43.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99例,女93例;年龄17~77岁,平均(44.2±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实现风险识别

结合医院风险管理需求,成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工龄均大于或等于8年,急诊护理管理经验丰富;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以往护理质量、投诉事件及不良报告发生率,查找相关护理资料,对护理风险事件予以识别,评级风险危害等级,制订相关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2.3制定风险管理护理制度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风险小组成员结合急诊科工作性质、特征及风险管理安全规定完善科室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其主要包含护理程序、与患者及家属交接的签字制度及事故应急方案等;保证依照制度完善、规范护理工作。

(2)制订弹性排班制度:急诊科护理中,可实行一线、二线值班排班制度,应对危急事件,若急诊患者较多则可按步骤操作,若遇重大伤亡事件,则可及时采取应急预案,避免风险。

1.2.4强化风险意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急救药物、急救设备及操作流程进行系统性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协作意识,明确分工;规范护理文书,定期组织检查,若出现不规范操作及时处理纠正,强化护理人员消毒、杀菌意识,组织系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结合典型真实护理事件予以风险护理管理认知,吸取教训,提升护理人员管理意识。

1.2.5实施急救药品及设备管理

强化护理药物及设备管理,其内容包含部件完整、运行、消毒及保养,做好检修记录,若发现设备重大故障则需及时上报,找寻可替代设备,每一班次指定小组成员负责清点药物、设备及氧气等,做好相关记录,若发现异常则需及时向设备科报告,排除故障;加强药物管理,查看急救药品有无过期、变质、漏液,保证药品质量合格。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4%、2.60%、0,对照组分别为6.77%、10.94%、3.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较多,病情最复杂且抢救与护理任务最重,在医院各科室中居于最前沿。结合我国国情及就医观而言,急诊科还收治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普通疾病患者,从而加大了急诊科护理工作量[2]。除此之外,急诊科人流量大、周转速度快,故在护理操作中易出现护理风险,导致错误事件发生,影响护理质量[3-4]。急诊护理中,因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即便现阶段医院在医疗护理中的操作质量不断提升,但相对而言,其改变及发展速度仍难以满足患者急诊需求。护理人员在急诊科工作时,不仅需担任繁重的护理任务,还需在护理中实现风险预测,减少风险事件发生[5]。现阶段,护理人员大多缺乏较为完善且先进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管理观念。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难以实现风险的有效预测及管理。急诊科业务开展中,会存在众多新业务及新技术,再加上急诊病种复杂及特殊性,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需不断提升才可满足现阶段急诊护理工作需求[6-8]。部分工龄较短或责任感较弱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急诊护理人员急诊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无法切实遵守工作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导致护理风险事件产生[9]。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管理的重要依据,若急诊科缺乏健全管理制度或制度未落实,均会导致风险事件产生。急诊科会存在各类型急诊药物及急诊设备,若急诊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检修、操作人员未熟练操作均会导致有效抢救时机延误,发生救治风险事件[10]。风险管理是指将项目或企业的风险环境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原先是企业管理常用方法,后在管理实践中逐渐应用于医院急诊科管理,可实现急诊科风险事件的有效预防及避免[11]。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反映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故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在于减少护理错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最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及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救治安全,提升护理操作质量。患者在急诊科救治中,存在一定的医疗服务不满率,不满因素主要包含就医环境、医疗条件等,急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就医质量及患者救治效果。因此,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可积极探索风险管理与护理服务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加强急诊环境设施建设,优化就诊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就诊环境,同时还可提升医院急诊设施设备质量,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就诊设施质量,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护理效果[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风险管理在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上的卓越效果。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琳,高祖梅.护士长风险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5):70-72.

[2]李昱,倪水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21):2659-2660.

[3]许莉娜.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0):113-114.

[4]张文光,武婵媛,陆欣,等.骨科护士护理风险评估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趋势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6):1934-1938.

[5]赖伟兰,黄秋萍,胡佳俊,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7):730-732.

[6]陈春芳.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94-96.

[7]成汉荣.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81-984.

[8]刘福鑫.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与防范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08-209.

[9]陈瑞琴,林李艳,何丽影,等.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病区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5,17(2):105-107.

[10]张杰.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255-256.

[11]姚琳,王薇.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4):260-262.

篇4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也就是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为一些重患者救治而设立的。将危重病人集中在ICU病房中,在人力、物力与技术上实施最优的医治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1]。作为一个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病情瞬息万变的人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病房,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而且ICU具有拒绝患者家属陪护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缺乏深入了解,极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到ICU病房的护理管理中,经过实践,取得于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7月一2013年12月我院收住在实施护理风险措施ICU病房中的13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19―87岁,平均(51.0±6.2)岁。对照组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49.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针对入住ICU的每一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全称为Failure Modes Analysis,简称FMA,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的失效模式数据或操作行为,以防止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发生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程序。根据过往无数病例或数据,给每一例患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预案,并制定相应制度,规范相对应的责任,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把风险抑制在萌芽状态。

1.2.2规范培训与自我培训制度定期培训专业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的学习,提高其自觉落实护理措施主动性;提高其风险意识,时时谨记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积极参与模拟应急演习,熟练各项在应急处理中需配备的技能操作、设备操作、药物使用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加强医护目视化管理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结合实际情况,预判性的对每一例患者的制定医疗及护理流程,使责任人或相关人员在巡视时能快速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信息,明确在该事件中应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加快应急事件的解决速度,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处理应急事件时出错的概率。

1.2.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要求具有规范的书写方式。

护理文书要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的原则护理文书应当体现“实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立即书写,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同时要提高文书书写质量,以减少医疗纠纷。

1.3效果评价

对比实时风险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护理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项指标,每项指标100分,其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大于等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均进行T检验,把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普通性指标进行检验,区别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个人及团队护理水平情况比较(表1)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5项指标均显著地优于实施前,均P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篇5

【关键词】危机管理;护士;压力

医院护理危机是针对医院护理工作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加以预防,使之化解、减弱,甚至使危机化为机遇,其实质是指在危机管理中所体现出的种种生机[1]。临床一线护士在值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危机,护理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这些紧急危机对他们的情绪造成极大的冲击,对大多数临床一线工作者而言,这种冲击很快被消化掉;但对少部分人来说,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困扰,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平衡,这种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舒缓,持续时间较长的话,会使他们意志低沉、工作能力低下,甚至走向抑郁。这些受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工作认真、执着而内向的护理人员。如何帮助这部分工作者,摆脱情绪困扰,保持平和阳光的心态,继续积极、热情地去投入她们的工作岗位,去护理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已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1 临床资料及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根据临床科室上报一线工作人员因情绪受困,工作受到影响的个案67宗。工作年限由1年至于16年,年龄23~35岁,平均27.8岁。造成一线护士情绪困扰的主要事件有患者死亡、患者自杀、病情骤变、护理纠纷、管道脱落、输液相关事件、坠件等。28人予调离原来岗位,其中7人无法继续在临床工作,予调离一线岗位。

2 护理危机现状

2.1 护理人员危机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在学校接触的危机教育限于差错事故的概念,而对医院护理活动中的复杂性与未知性未能做充分的认识,由于未曾尝试过失败,在思想上未产生足够危机感。一旦在值班过程中出现紧急危机,而能力有限,无法逆转事实,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而形成情绪困扰。

2.2 护患关系危机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3]。随着我国人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以前不会引起纠纷的行为现也有可能成为有纠纷的焦点,如收费问题、住院环境、仪器设备的要求及对知情权等要求得不到满足,也可因久病不愈所产生的对医疗体系的不满而随时有可能产生危机。护患关系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护患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二是社会公众对护士、医生、医院心存矛盾心理。

3 危机对护理人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1 护理角色的缺失 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每天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甚至是想方设法去抢救生命,护理患者。在当班过程中或休息几天回来上班时,发现自己曾努力去挽救过的生命已去世。这种悲伤与失落难以用词语来表达。她们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抽离,她们的积极性将受到挫败,表现出消极的工作状态。

3.2 护士身心的影响 因害怕同类事件重演,表现为对上班的恐惧,尤其是上夜班或科室有重患者时,更会生理、心理上均表现出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自信、沉默寡言、恐惧、焦虑、悲伤、神经质、缺乏自尊心,低斗志、呕吐、易疲劳及睡眠紊乱等。

4 对策

4.1 树立正确危机意识,减少不良情绪影响 护理出现危机虽然不是好事,但护理危机意识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成功动力之一。因为有了危机感,才能提醒护理管理者该改进的地方。医疗护理的复杂性和不同患者所需的多方面不同的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要完全杜绝错误是不可能的。危机的发生可能是护理人员的一句话,一项操作或一次观察的疏忽[2]。但对护士造成的情绪影响,除了以上方面外,还有因负出大的努力、心血而得不到回报,如患者的突然死亡等,均有可能令一线工作者无法接受。提高危机的预见性,就可能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4.2 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及流程 因危机的不可预料性,决定了在护理管理中也难以避免危机。因此,我院护理管理层制定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意外事件紧急状态的护理应急预案,各临床科室将紧急状况时的应急联系电话打印出来并粘贴在电话旁。保证一线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及及时与相应部门联系,取得帮助。通过制定环环相扣的处理方案,可以使纠纷事件尽早得到合理、妥善、有效解决,减少不良影响,减少一线人员的心理压力。

4.3 正确处理危机事件 各科室制定本科中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并在全院护理人员面前进行演练。目的是使一线人员在室鸣得意目的是目独立值班时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尽量将伤害减至最低的程度。并鼓励一线护士事后将案情与他人分享或主动告知护士长,寻求公正的意见或得到及时的开解。切忌推卸责任或将当时情绪埋藏心底,这样会造成更大隐忧,对心身健康不利。

4.4 医院定期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坊”专题讲座,鼓励一线护理人员在课间将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隐忧、所受的困扰(如情绪、与人交流困难)等讲述出来,由专家进行分析引导,众人在个案分享中学习解决的方法或将情绪抽离。

5 小结

护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所造成的伤害是可因管理者的预见性及建立健全的护理危机管理预案,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4]而得到改善。本院护理管理者在一线护士经受危机后出现各种消沉表现作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芬.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3):209.

[2] 吕洁梅.医院护理中的危机管理.全科护理,2009,2(7):524-525.

篇6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外科护理管理;应用

研究外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是医院对外展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主要窗口,需要将外科科室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去抓。长期以来,外科患者护理质量提升一直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具体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加强重视,只有保证提高外科患者临床护理水平才能切实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最近几年,医疗领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开展竞争,就需要医院在患者护理方面做文章,不断提要患者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了更好地提升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该院引进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程序,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到该院的外科临床实践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工作的护理人员90名,并按照随机原则将90名护理人员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成员有45人,其中对照组选取的护理人员全部为女性,年龄结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24±2.56)岁,其中护士24例,护师16例,主管护师5例,本科学历的18人,大专学历的27人,工作时间2~10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为(5.24±1.14)年。实验组选取的护理人员也全部为女性,年龄结构在21~39岁之间,平均年龄(29.83±2.42)岁,其中护士25例,护师15例,主管护师5例,本科学历的20人,大专学历的25人,工作时间1~11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为(5.32±2.42)年。该次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之间的年龄,职称以及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分析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建立规章制度。在实施层级护理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操作有规定,确保整个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制度的全面覆盖原则,将岗位职责、安全护理、日常护理实施细则等内容全部纳入到护理制度中,科室的护理管理人员应该强化检查,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科学合理的现象,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保证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建设现代化的护理队伍。其次,开展层级分组。层级护理管理需要做好分组工作,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职称和护理经验的丰富性和外科护理领域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工作特点,将该次研究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90名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层级划分。对于工作时间超过十年以上护理人员让其担任该次研究护士长职位,对于工作时间在十年到五年左右的护理人员让其担任小组护士长,对于护理年限在五年以下三年以上工作人员让其担任责任管理人员,对于一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其主要承担协助作用。再次,职责分配。其中担任护士长的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该次研究整个护理管理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好该次研究过程和其他护理领域之间存在的冲突;而小组护士长的主要职责帮助护士长做好相应辅助管理工作,对该次研究过程中的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同时针对护理过程某些重症患者为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内容,并要针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多种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责任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能就是针对护士长的实际需求,开展具体的患者护理工作,落实好护士长的护理要求。并要做好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降低患者焦虑的情绪,为患者恢复健康奠定基础;助理护士的主要责任是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基础上,协助好责任护士做好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工作,要尽量满足患者在生活方面的不同需求。最后,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护士长每周要对科室的护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针对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做出改正,在改正之前要全面征求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患者的整体护理方案,同时,每个月还要定期考核,将考核成绩和日常考核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相应奖励。

1.3观察指标和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包含了护理基础、患者病房管理、重症患者护理管理、患者健康宣传教育、技术操作质量和病例登记等几方面内容,满分为100分。同时,采取外科科室自制的患者护理满意调查表,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出院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20份调查表,全部收回,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0例,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服务态度、健康宣传教育、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几大项,每项分数20分,每项包含了20个分项,每小项1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1.4统计方法该次研究过程中,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材料以(x±s)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材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后的护理质量比较通过对表1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患者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满意度比较通过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5.35±5.65)分,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1.86±7.88)分,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3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胡来安全质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的患者各为60例,实验组患者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时,有25例发生了意外,意外发生率为41.5%,实施后未出现任何意外。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前有26例患者出现了意外,意外发生率为43.3%,护理过程有13例患者出现了意外,意外发生率为21.7%。

3讨论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满足患者不同需求的原则,能够极大地提高外科科室的护理质量。外科护理过程中,护理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就是合理对护理人员的职责进行科学分工,充分调动起整个护理队伍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保证护理人员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任务分工明确,能够显著提升科室的护理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保证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周到。通过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还能够发挥经验丰富护理人员的带动作用,通过他们的亲身带动,能够促进刚进入科室的年轻护理人员快速进步。通过将护理任务、质量以及规范和护理人员的工资相挂钩,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此说明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媛.ICU护理中加入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方法及效果研究[J].健康之路,2016(3):156-157.

[2]叶丹青,章旋燕.建立有效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模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3):332-333.

[3]华秀芝.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7):262-263.

[4]王湘萍,王晓娟,马慧罗.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7):90-91.

[5]刘素梅,史婷婷,邢启香,等.三级量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8):54-56.

[6]李富晓.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7):1336-1337.

[7]周荔,陈愔,宦群,等.家庭病床病人居家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J].全科护理,2016(23):2471-2473.

篇7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门诊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88-01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进行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1]。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儿科门诊临时观察输液已成为一项必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儿科患者来说,门诊输液既经济又方便,一般治疗均可采取门诊输液,这样就缩短了患儿在院时间,减少了陌生的医疗环境带给患儿的恐惧、害怕,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在医院护理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2]。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我院护理管理中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

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区域设在儿科病房的一端,接受6个月~14周岁患儿,病情为轻症或疾病恢复期,一般输液天数3d,无效或中途病情加重者改收住院治疗。平均每天输液30~60人次。

2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风险评估

2.1 就医环境

2.1.1 儿科患者特点 儿科留观患者多。一个患儿来院就诊,通常有2~3个陪伴,成倍人员的增加,使原本狭小的留观空间显得更加拥挤、嘈杂,空气质量差,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2.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不合理。看病、缴费、取药、输液往返路程长,等候时间长,耽误时间多,给病人带来极大地不便,导致家属抱怨。

2.1.3 保洁工作 由于患者的年龄层次较低,以婴幼儿为主,随地大小便时有发生,保洁工作难以维持。

2.2 静脉输液

2.2.1 查对制度 儿科门诊输液患者密度大,同名、同姓、姓名字音相近较多,容易出现错误应答[3],护士一般采用正向查对方式,容易造成错误用药。

2.2.2 输液计划书写不规范 字迹潦草,病人姓名、药名、剂量难以辨认,护士凭经验工作,容易导致用药错误。

2.2.3 巡视不及时 婴幼儿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变化快,护士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2.3 人员方面

2.3.1 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护理队伍不断增加新人,新护士经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能力、操作技能、沟通协调、应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儿科护士培训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经过1~2年才能基本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人员结构年青化,未建立合理地人才梯队结构。

2.3.2 护士分工不合理 护士既要承担繁重的住院病人治疗护理任务,又要完成门诊病人的输液工作,无明确分工。

2.3.3 协调沟通 儿科门诊输液工作量大,人员集中,工作忙闲不均。患儿不同于健康人,在嘈杂、拥挤的环境下排队等候易产生烦躁、焦虑甚至愤怒等负性情绪,对身心极为不利[4].而护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患儿的心理感受,往往不能给予耐心地解释,从而导致护患纠纷。

2.3.4 法律意识淡漠 门诊输液患者来源复杂,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大,护理人员不可能充分了解患儿的情况,也无法进行详细完整地护理记录,一旦发生纠纷,缺乏有力的证据。

2.3.5 操作技能 患儿大多为独生子,一旦孩子生病,有的家长六神无主。儿科护士都是在家长急切的眼神下进行操作,心理压力较大。若穿刺技术水平不高加上患儿的不配合,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败,进而引起家属的不满意。

3 儿科门诊输液中护理风险的组织管理

3.1 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在护理部指导下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业务骨干担任相关项目责任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三基培训考核、健康教育等。

3.2 各相关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并加强督查。

3.3合理安排工作 每天安排指定人员负责门诊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

4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4.1.1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各班工作量,弹性排班 ,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治疗虽是一项简单的护理操作,但涉及的人员、物品、环节多。根据门诊患者特点,9:00~11:00为患儿输液的高峰段,学龄期儿童家长为不耽误孩子的学习,选择放学后带孩子来院输液治疗,17:00~21:00时间段也是一个小高峰。根据上述特点,进行弹性排班,在两个时间高峰段安排一个辅助班,注意年龄和技术的搭配,在保证护理人员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患儿治疗的高峰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缩短患儿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1.2 优化服务流程,营造适合小儿输液的环境 为了使患儿对输液环境感到亲切,输液区墙面贴上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卡通壁画,以及健康宣传科普知识,便于家长在就诊的同时接触到一些育儿知识。保洁员要随时保持输液环境的整洁。护理工作采用流水式的工作流程,将输液患儿的整个输液过程分解,由登记、查对、转抄、配药、输液、观察、巡视到拔针完成输液治疗几个环节组成,其中,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相对固定,避免了护士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情况发生。

4.1.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由于门诊输液患者和家属混杂,查对工作尤为重要。除了认真查对患者的门诊病历、输液执行单外,护士核对患者姓名还应进行双向核对,即在称呼患者姓名并核对腕带后由患者自述姓名,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4.1.4 加强输液巡视,落实告知制度 输液前,认真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并告知患儿及家长相关注意事项;输液时,向患者强调随意调节滴数易发生不良反应;加强输液巡视,认真观察患儿反应、穿刺部位有无外渗、滴数是否合适,每小时在输液计划上进行记录1次;输液结束后,指导患者按压穿刺部位,并告知下次复诊时间,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并将输液计划保留7d备查。

4.1.5 加强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增进护患关系的过程。护士可利用患者等待皮试结果、输液巡视等空隙时间,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用药目的、日常护理等,并详细讲解门诊就诊时间、程序及相关事项,消除患者不满。还可利用宣传栏,根据不同季节的发病特点,制作疾病宣传教育知识及各种保健小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服务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2 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儿科门诊输液护士除掌握静脉输液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具备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和咨询工作能力,科室每月组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及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4.3 强化安全意识,完善护理风险预警机制 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需完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建立儿科门诊输液护理应急预案、意外紧急状态时护理应急预案、特殊事件报告制度,避免护理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慌乱。管理小组各项目责任人随时检查并记录工作中各项目存在的隐患,每月由组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根据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

在我国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9(9):831.

篇8

关键词:急诊 护理 应对 策略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阵地,是医院医疗体系中第一线的最前沿。急诊病人来医院就诊,多是病情严重、生命危笃者,急诊护士是急救工作的基本力量,其任务是科学规范而又快捷高效地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并随时应对灾难性突发性事件。在抢救治疗中,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疾病抢救的成败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急诊科护士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应急急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急诊护理经验, 以及大量的观察、反思和总结,认为应该运用以下策略来应对。

一、提高护士的综合护理水平

首先,要增强急救意识,培养提高应急能力,树立较强的责任心。急诊护士必须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以保证在接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反应。在急救护理时,要认真观察,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与病人及亲属顺畅沟通,确保病人和亲属稳定情绪。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急诊护士除了具备一般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对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力。因为心理护理的不当,会使病人对疾病失去治疗的信心和力量,从而加速病情的恶化。这就要求急诊护士态度应和蔼、诚恳,语言精到、贴切,举止沉着、稳重,再复杂困难的局面也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并具备紧张有序、迅速稳健的工作作风,给患者及亲属及时传递安全感和信赖感,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的科学护理。

第三,努力提高临床急救护理能力,熟练急救操作技术。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广泛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尽快实施抢救措施,对患者的抢救和康复都至关重要。因此,急诊护士要具备丰富娴熟的应急技能,对科室环境、抢救设备的放置和使用要驾轻就熟,并能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特点。有资料表明,当严重伤病员送到急诊室时,护士在医生未下达医嘱时即采取救治措施的达99.8%。如:快速液体复苏、钳夹止血、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吸痰、抽血做交叉配血实验、采集化验标本、导尿、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手术准备等等,这些都需要护士具有熟练的急救技术。

实践证明,护士在学校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护士平时多学习,勤动脑,多观察,勤反思,多实践,勤积累,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培养和提高扎实的急诊护理能力。

二、了解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

为了确保急诊患者得到科学及时的救治和护理,急诊护士还要了解患者及亲属常见的心理。比如,焦虑、恐惧的心理最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症患者。因为突然袭来的意外伤病或慢性疾病病情急剧加重等,超常的紧张刺激极易致使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紊乱,心理及外在表现异常;陌生的医院环境,也会使有的患者或亲属过度紧张甚至于恐惧万分;急症患者发病急,疼痛剧烈难忍,也难免会产生焦虑或恐惧的不安心理。急躁、愤怒的心理最多见于酗酒和打架斗殴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对受到的创伤承受能力下降,易于产生急躁心理,有时还会怨气冲天、脾气暴躁,甚至采取攻击态度,更甚者乃至于辱骂、殴打医护人员。抑郁、绝望的心理多发生在慢性疾病时间长,病情反复迁延,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医疗费用的困扰,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失落、绝望的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也有由于学习、工作或感情受到挫折因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的,瞬间可能因绝望而发生轻生行为。

三、规范抢救措施及护理程序

为了确保对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科学规范且快捷高效,必须规范抢救措施及护理程序。这里以创伤患者为例,简略地谈谈抢救护理的程序。

首先,要进行伤情评估判断。患者入院后,可根据其意识、生命体征、面色、出血量多少、骨折的情况、受伤的部位与程度等,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血液、痰液、呕吐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供氧,提高组织血氧含量,必要时给予急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并辅以呼吸机。如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第三,建立有效地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几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第四,心理护理。受伤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不利于控制伤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应急能力,此时护士更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以高超的技能、熟练的操作、和蔼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安慰患者及亲属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第五,加压包扎伤口。对出血病人应立即用无菌敷料包扎止血,为手术赢得时间。第六,对症处理。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需手术者,立即备皮备血、尽快为病人导尿并留置导尿管等做好术前准备。第七,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引流管道通畅,注意其性质、颜色、量的变化及病人入科时间、医生到达时间、伤情抢救经过、护理经过、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等。最后,安全转送。急诊患者经抢救后病情趋于稳定然而需进一步检查治疗,由护士和陪护一起送至相关科室,途中需保持呼吸道、给氧管、静脉通道及各种引流管通畅有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创伤患者尤其是大型突发事故伤员多、病情急、重变化快,因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优良的服务质量,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抢救各种伤员,为手术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四、加强沟通,和谐护患关系

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护士应积极主动而又热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险、复杂,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且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疾病的预后无法预知,而且对医院环境、检查设备和各种操作感到陌生,因此沟通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桥梁。护士应亲切、耐心地询问,对患者细心体贴.关怀周到,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抢救室环境,并且理解、体谅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护士在各种治疗操作前要清楚告知相关内容,说明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护患接触的较短时间里,护士可观察病情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理解亲属的心情.协调好关系,将患者的病情与亲属做好解释,帮助其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使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五、严把安全关,有效规避护理风险

把好护理安全关,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有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方便、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

首先,要强化安全意识。急诊科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护士却是掌控舵手。为此,必须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和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有章可循,制度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准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第三,提高急救技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常情况下,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人员紧张,时间紧迫,护士必须具有全科护理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监测抢救技术、各种急救物品的剂量和用法,为患者争取时间和机会,也为护理安全清除障碍。同时,还要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运用严谨的语言、行为适时、适当地与患方互动交流,掌握患者及亲属的情绪波动,主动帮助解决问题,耐心听取诉求,尽量将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提高管理能力。护理管理者要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协调护理工作力量,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最后,规范抢救物品及用药安全管理。要确保急救物品和药品的正常使用和维护,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和用药安全。

篇9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应用价值;绩效管理

所谓的绩效管理,其实质就是某单位或组织实施的与员工之间就相关任务、工作标准等进行协商的交流的一种管理机制,通过绩效管理,可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以便得到有效的反馈意见,并作出相关调整。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方法,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积极落实优质护理的相关要求,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1]。本文选取我院在职医护人员25名作为观察目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7月我院在职医护人员25名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12名,女13名,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0.5±3.5)岁,工龄2-18年,平均工龄(6.5±2.3)年。其中护师10名,护士8名,主任护师5名,护士长2名。

1.2方法: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绩效管理,制定完成考核标准之后,组织本组成员进行绩效管理方面的学习,使其充分了解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明确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提高其自律性和责任意识,使其积极主动按照护理规范和考核标准执行所有工作,包括:(1)明确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施行开放性考核,主要为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量以及患者满意度三方面,采用百分制计分,各占50%、30%、20%。(2)实施岗位层级管理:主要包括工龄、职称以及学历、岗位等内容,施行夜班分值管理,支持和鼓励医护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3)实施护理工作量考核:根据抢救患者的数量、手术患者数量以及危重患者数量、出院病人数、加班、基础护理量等内容将积分值计算出来,以每个护理项目的难易程度及风险程度、护理层级标注不同的系数,二者乘积即为护理工作量绩效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公平公正的原则。(4)实施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护士长作为引导人,质控小组负责考核,制定充分的考核项目,明确具体分值,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指标达标度及业务能力每个月评价1次,对比分析绩效管理前后评价结果。业务能力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文书书写、科室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护理质量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病患护理、健康宣教、消毒隔离、护理纠纷发生率、跌倒、导管滑脱发生率等。(5)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考核: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6)统计绩效积分:每位护理人员积分需要在月底进行统计,总绩效为50%护理工作量与30%护理工作质量、20%患者满意度三者之和再加上奖励绩效减去惩罚绩效[2-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分析全部数据,全部观察指标采用(x±s)表示并予以,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前业务能力评分为(84.5±9.0)分,护理质量评分为(88.7±6.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3±7.2)分;管理后业务能力评分为(93.8±8.4)分,护理质量评分为(95.7±3.0)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7±3.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绩效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与高技术性、高难度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临床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难度。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工作中具有关键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其对待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力,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绩效考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实施绩效考核必须进行全方面评估,了解目前医疗服务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及工作人员的内心需求,合理配置资源,积极落实奖惩管理制度。只有创建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才能更好的激发护理人员的潜力,才能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4-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护理质量、业务能力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这充分证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绩效管理,可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使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世清,张晓容,唐亚琼等.绩效管理在泌尿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30(7):67-69.

[2]李春棠,蒋瑞,王烨等.能级考核与绩效管理结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5(18):132-132.

[3]高月琴.绩效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09(33):128-128.

[4]马霞,张建花.绩效管理在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227.

篇10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2-01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一种模式,更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护士的潜能,是每一位护士长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管理的客观效益也越高[1]。急诊科是一个充满高风险的场所,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患者及家属不良情绪多,易发生冲突,甚至受到人身伤害[2]。因此,要使护士们都能安心在急诊科工作,对护士采取人性化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5月起将人性化管理运用在急诊护理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1 尽量满足护士的排班要求 我科专门设立一本特殊休假登记本,每位护士在护士长排班之前有特殊要求的均可写在登记本上,护士长排班时根据护士们的特殊要求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各位护士的要求。另外,实行APN排班,进行新老护士搭配,减轻了年轻护士对抢救、疑难技术的心理压力,达到了护士业务水平互补互助的目的。每班设一名最高年资的人员为值班组长,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增加了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凝聚力, 充分发挥了组长及组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排班更科学、更人性化。

1.2 加强沟通技巧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奖罚、评优等,使各护理人员感受到公平和公正,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护士长在工作中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及个性特点,关心护士的婚姻家庭生活,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领导的关怀,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目前护理队伍中知识层次、性格、年龄不同,形成了护理人员素质的明显差异。因此,护士长必须根据护士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认识水平因人而异地做好工作。对年轻护士主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等情况, 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对中年护士则要启发他们,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护士长调动和发挥护士积极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一个人如果没有激励, 其能力只能发挥20%~30%, 而受到充分激励后能力可发挥80%~90%[3]。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 保证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在护理管理工作中, 激励护士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以激励他们工作的动机[4-6]。对于优秀的护理人员,要对其的工作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赞扬,并为她们提供外出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帮助她们实现职业发展;对工作上有失误的护理人员,要先从管理环节上找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耐心帮助她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在物质激励上要做到按劳分配,奖罚分明,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护理人员要进行物质激励。

2 结果

2010年5月将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中进行全面的管理,2012年12月,患者的满意度由90%提升到95%,患者投诉率由3%降低至1%;护理人员的离职率由5%降低至0。

3 讨论

3.1 提高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管理改善了人际关系,护士长与护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互相尊重,融洽相处,提高了科室凝聚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2012年患者的平均满意度由90%提升到95%,投诉率由3%降低至1%;护理人员的离职率由5%降低至0。因此,人性化管理运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2 提升个人的能力 采用人性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7, 8] ,有利于培养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知识、技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体现层级护理人才的自身价值,稳定护理队伍。我科已经有2名护士提升为护士长。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护士长应将人性化管理应用在护理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 真正地理解、关心、尊重护士,让每位护士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从而更加热爱护理工作,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医院的品牌效应,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1-22.

[2] 李 慧.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32):383-384.

[3] 刘梅英.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护理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1):58.

[4] 傅丽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护理研究,2007,21(1B): 165-167.

[5] 赵秀萍.人性化管理在我院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6C): 1680.

[6] 谭彩姬,陈丽红,赖素芳.基层医院手术室人性化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研究,2009,23(2C):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