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25 08: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3
1.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向21世纪,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
1.2当前中等职校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中等职校学生,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较之于初级中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职校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素质不太高,加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般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不适应,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3学习缺乏内在动力。职校学生的厌学现象很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职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不能适应职校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
中职学生存在上述心理不适,有些严重的,难免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不少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学业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其一生,而心理、品格的严重缺陷则将危及一辈子。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好比学生打了预防针,可成功抵御他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障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1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普查,给他们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另外,可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中。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突出人际交往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心理波动小,这时应激发他们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艺术,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发展类的课程,如《性别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侧重心理发展引导,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毕业生主要进行岗前心理导向教育。大多数学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出现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学校应成立专门科室,开设《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目标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努力争取,良性发展。
2.2针对学生性别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针对中职生的性别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他们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要自尊、自强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讲究教育策略。
2.3引导学生具有自知之明,正确估价自己。这里所说的自知之明,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点、日常行为习惯等,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恰如其分地客观估价。青年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使自己难以做到自知。因而,认识自我,防止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前提。
2.4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往往是由于社会偏见不良影响,人际关系不良而引起的。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不切实际地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现实,看待社会。如果不能面对现实,终日沉溺在空想之中,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
所谓正视挫折,就是指面对挫折,能够驾驭,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应该看到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遭受较大挫折时,要有制止或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我们通常要求广大学生有意识地经风雨、见世面,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不断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5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刘德华,崔明. 初中优、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2,
篇5
一、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要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成健全的人格。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数接受住校教育,远离父母,在心理上有特殊的“内涵”。 由于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们要重视班主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 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 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三、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目前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人数众多,心理健康问题复杂。经过平时的观察及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还存在如下问题:
1.逆反心理严重。2. 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3. “留守儿童”学生的道德真空令人担忧。4.“厌学”情绪严重。5.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6.不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等等。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面对,找出良策,解决问题。
四、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策略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了解学生心理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2. 受祖辈溺爱的影响。3. 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4. 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5.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其他学生的恶意歧视、教师无意间的冷落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外,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找出解决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的方式方法,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看作是儿童不良心理行为的纠正问题。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2.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 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定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4. 注意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5. 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6.教育学生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7.教育学生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8.教育学生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9.教育学生积极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总之,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切忌把有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看作是“罪犯”,对他们实施“关、卡、压”,而是应该把他们视为遭受病虫害侵蚀的花朵。只要我们真心的热爱他们,并进行精心的调理和修补,他们仍然可以在爱的阳光下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心理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他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只有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 学习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全面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健康不仅是表面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适应社会,即心理方面的健康。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是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有较好生活行为心理,人格个性心理,最后才是学习心理。具体而言:
(1)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阶段,学生应设定正确的长远人生规划,清晰的短期目标,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对生活有信心;对既定目标能有积极行动的表现。
(2)生活行为心理。中学生应当是乐于交友,即使与异性也得得体自然交往;应当爱幻想却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师,爱幼,有同情心;行为、作风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
(3)人格个性心理。中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能够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会责任心,在陌生环境有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4)努力学习心理。在学习心理上,对考试成绩重视而不依赖,重结果更过程,能针对考试结果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能正面、轻松接受,基本掌握所学知识;课外兴趣广泛,且认真对待。
二、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学活动一样,给学生上心理课。生硬的心理课程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给学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应当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样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自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目标要明确,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课。班级集体活动或小团体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形式,实践证明有较明显的作用。班级活动主题可以围绕生理卫生、健康心理两大展开。生理卫生类的可以组织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禽流感的预防、爱眼、爱牙、禁毒、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动。健康心理类的活动可以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我与青春对话、成长中的我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还可以开展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抵抗诱惑、培养良好的心理、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对考试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意义的课文实现心理教育。语文课程中有不少的课文本身很有教育意义,这些语文课程如果能够深化利用,将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寻找最美的山村教师的评选中,一位手臂残疾的山村老师没有手指,他长年用没有手指的手臂给学生在黑板上写字,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这篇文章时,老师会说:植物没有手,没有脚,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种,虽然种子没有手没有脚,但是植物有植物的办法。老师每次还会拿自己做例子,说:我没有手,但是,我是怎么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呢?我通过不断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给大家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他的每一届学生在听到这一课的时候,都会流下眼泪。这一课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课文中内容和老师自我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的例子,当然,只要老师细心发现,不断挖掘,还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用于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性比赛。比如:拔河比赛。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集体意识。我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为准备一次拔河比赛,优先挑选的肯定是有力气、个子高、结实的女生,其中一个体型较胖的女生在其他学生动员她参加的时候,一直拒绝参加。其实这个女生一直因为自己的体型问题,比较自卑。最后经过老师的劝说,这个女生最后参加了比赛。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也很幸运的是,这个女生所在的队伍赢得了这次比赛。比赛结束这个女生高兴地笑着,特别开心。后来这个女生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比过去开朗,而且学习也更加积极了,开始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后来老师找她谈话,问及她的改变,她自己坦然回答说,在那次拔河比赛中,她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可以发挥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主义,增加责任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起到优化教学气氛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开朗、向上的性格,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更是可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还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比如老师想改善两个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让两个人结伴回家,给学生安排一个在回家的路上讨论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一起提交一个讨论的结果。虽然起初是老师硬性安排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生经过接触,深入讨论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对方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关系不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也许有很多优点。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客观的看待别人,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改善同学关系。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并且采取多种形式,融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洪君,杨小洋.中学教师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56-59
篇8
论文摘 要:当今社会,大中专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十一五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主研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基地,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取得可喜成绩。本文从语文教学角度,论述语文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笔者的做法,促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德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是未来的主宰。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必要的,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作为数学活动的引导者,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的责任。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德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世间的主人。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必要的,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名数学活动组织者的数学老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授予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体会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预防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让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看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上高二数学必修5中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以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古印度有个名叫锡塔的人,专门为国王娱乐发明了国际象棋。棋盘分为64格,这种棋下起来既有趣又奥妙无穷,因而深得国王喜爱,国王因此打算对这位发明者,给予重赏。于是,他就把锡塔叫到跟前,告诉他,他发明的象棋很好,问他想要什么,无论什么条件都满足他。锡塔说他不要任何金银珠宝,就要小麦。国王问要多少,他说只按这个棋盘的格子赏给他就行了,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放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放四粒小麦,以后就这样放下去:每一个格子内都比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增加一倍,直到把64个格子摆满。国王大喜,就几粒小麦,于是随口就答应了。大家想一下,国王能兑现他的诺言吗?”以这个故事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产生了我要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数学学科中的概念抽象,法则生硬,学起来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信心,从而导致厌学,甚至会产生其他不良心理。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拾起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用很大。《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朋友合作学习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就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时热情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在合作学习时,采取“发言人”轮流担任的制度,这样就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吐露自己的心声,学习差的学生不再是只听学习好的学生侃侃而谈,自己也有机会张口说话了。久而久之,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有多种可能因素。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能力与努力。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学生的努力、情感、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的成败归因不同,有的归因于努力,有的归因于能力。但是,教育评价学生时,要灵活合理。无论学生是能力有限还是努力不够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评价中一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以改变目前的境况。但如果评价中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变得消极无助,听天由命。因此,在数学教学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五、小结
本人根据个人实践教学,提出了几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堂中营造愉快的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因人而异。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3095);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SETS07)。
参考文献:
[1]陈苠.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世玲.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33).
- 上一篇:电子档案管理管理办法
- 下一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