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人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192-02
一、引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在心理上建立的直接联系,是人们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模式。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未来祖国的人才,更加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学业进步,从中得到自信、满足感、归属感。不良的人际沟通往往会导致抑郁、自闭、自卑、甚至是厌学、轻身等。本文将通过问卷的方式找出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因素并加以解决。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四川文理学院5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486分,有效率为97.2%。
(二)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以及“人际关系量表”。EPQ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维度:E量表、P量表、N量表和L量表,共88到题目。计分方法:(+)为正向记分,及答“是”记一分,答“否”不记分;(-)为反向记分,及答“是”不记分,答“否”记一分
E量表(21道题):(+):1 5 10 13 14 17 25 33 37 41 49 53 55 61 65 71 80 84
(-):21 29 45
P量表(23道题):(+):26 30 34 46 50 66 68 75 76 81 85
(-):2 6 9 11 18 22 38 42 56 62 72 88
N量表(24道题):(+):3 7 12 15 19 23 27 31 35 39 43 47 51 57 59 63 67 69 73 74 77 78 82 86
(-):无
L量表(20道题):(+):20 32 36 58 87
(-):4 8 16 24 28 40 44 48 52 54 60 64 70 79 83
人际关系量表记分方式:答“是”记一分,答“否”不记分,共28道题;
三、调查结果
让每一位被试做一份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人际关系问卷,然后通过SPSS14.0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人格问卷上,E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量表上得分在0~8分之间。这个区间的人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困扰很少,性格开朗,能很好的关心他们,也能很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对周围的朋友很好,朋友们也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人缘也会比较好,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赞同。此类人在调查中达到235人,占总人数的48.4%,属于比较大的一类人群;而在N量表上得分偏高者,在人际关系量表上的得分基本上都在9~14分之间,此类人在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困扰,人缘一般,不好也不坏,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牢靠,关系时好时坏,总是处于一种波动之间。此类人在调查中有1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3.4%;在P量表上得分偏高的被试往往在人际关系量表上的得分总是处于15~28分,此类人群有个共通的特点: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出现很大的困扰,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流,也不能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缘很差,不和他人交流甚至拒绝和他人交流。此类人往往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显得孤僻,或者过分的自视清高,甚至是瞧不起他人,导致心理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障碍。这类人群只有66人,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占总人数的13.6%;除了这三类人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人群,他们要么在人格问卷E量表上得分很高或者是在P量表上得分很低,在人际关系量表上的得分小于4分或者是大于23分。此类人群表现出一种极端,但是人数很少,只有22人,占的比例也仅仅只有4.6%。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川文理学院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乐观,拥有良好地人际交往能力的只占了48.4%,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的人数略多,达到了33.4%,而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学生居然占了总人数的13.6%。分析原因,大学生经过高中的刻苦学习来到了大学,又经历了四年的漫长学习到即将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是接触的新的事物。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群,远离亲人,没有了亲人的照顾,自然就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一定的依赖。而现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是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的物质条件长大的一代,他们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宠着,在学校老师打不得骂不得,很容易养成孤僻、高傲的性格,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又因为即将面临着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有一种无处倾诉的感觉,更加促使了他们的封闭自我,不与他人交流的性格。从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希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青睐,身心的成熟使他们渴望恋爱。但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他们往往不能处理好由于性别差异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受挫,从而也加剧了在与异往中的担忧。
(二)大学生人格的基本状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对象四川文理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在人格上呈现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理智、合乎实际、现实、精明能干、自律严谨但更加孤僻世故、坚强固执、情绪易激动;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合群外向、有亲和力、天真、率真、随和但过于敏感、感情用事、想入非非、自以为是。男女大学生人格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不同而产生的。在此次调查中,E(内向――外向)上得分高的人数很多,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而在N(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也有33.4%,在P(精神质)上得分高的较少,只有13.6%,这和其他大学的情况基本一致。大学生人格与常模相比较,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人格上的优点:随和、大方、乐于帮助他们、乐于与他人交往、依赖、率性;缺点:脾气暴躁、易激动、易生气、容易受环境影响、敏感、懒散。从此次的调查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和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鱼得水,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强;拥有不健全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能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有待解决的问题
1.此次调查大多是结合调查的数据进行的推理分析,缺少一定的依据,因此,这些推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2.此次调查只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研究,有点单一。而艾森克人格问卷是以高分和低分来评定人格的定位,缺少对某一因子产生的原因的说明
3.对于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是从字义上进行说明的,未能进行定量分析,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六、总结
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祖国未来的支柱,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人格的健全。四川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整体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将近半数的人能够很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而超过一半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学校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学成绩,也应该关心学生除了学习其他的方面,为祖国培养出全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城北小学在线教学网[DB/OL].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_成人.人事档案.道客巴巴[DB/OL].
[3]畅通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ppt-豆丁网[DB/OL].
篇3
[关键词]同伴反馈;PBL;《护理人际沟通》;课程设计;评价标准
随着中国医疗与世界医疗的接轨,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诊疗技术提高对执业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最新的医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成为医学发展的新需要。如何培养适应新要求的医学生是当前各医学院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PBL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处理实绩临床问题的能力,现已在医学院已经大规模开展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PBL教学模式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
《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讲述如何运用移情和感性的方式与病人和同事相互沟通的教材,它超越了治疗性沟通基础概念的内涵,运用大量的切合实际的临床资源论述了很广泛的话题,包括:自信、电子沟通、尊重、幽默、面对、请求支持,并且引述名言、故事及诗歌,极具个性化风格。这门学科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在课堂中更好的将课程内容进行实践和应用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HowardBarrows首次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现如今不仅是医学院还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各医学院的PBL教学实施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作为主要授课方式进行,有的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在具体组织形式方面有的采用导师+小组模式,有的采用PBL小组自我管理模式。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以教学问题为讨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从课程本身来看PBL教学是恰当的,通过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在PBL教学模式在《护理人際沟通》课程中应用出现了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国外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己经经过四年的综合思维塑造,有很强的职业倾向与追求,国外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PBL教学中,但是我们国家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所读的专业在入校前没有充分的认识,大学管理的松懈使得学生不能高标准和严要求自我,不能在课堂中做到对学习的专业化。其次学生医学基础薄弱,不能有效的开展小组讨论,针对问题的讨论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再次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如果单方面强化弱师,则会导致小组的自由散漫,如果过分强调教师作用,又会违背PBL教学的组织原则。
2同伴反馈与PBL教学
同伴反馈是学习者作为信息源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习促进方式,也是学习者成果评价的方式,同伴反馈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互动理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医学生通过同伴反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互帮互助推动学习者的成长。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我放松要求,自觉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伴反馈的方式加以解决,小组内部讨论不积极的学生终究会从他人的评价中得以呈现,经过几次的同伴激励,学生在课下进行问题准备和课堂讨论都显得尤为积极,同伴反馈无疑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动能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是在其它同伴真实的反馈情况下做出的反应,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也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同伴反馈态度消极,不愿意进行评论,即便是评论也是谨小慎微,学生对同伴反馈态度是冷漠的,学生习惯于教师反馈,同学之间的反馈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友谊,这样的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笔者。
3同伴反馈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3.1同伴反馈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有关同伴反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普遍看中的是设计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类型的多样性,实用和有趣的课堂设计能够使学生之间关系亲密,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怀。学生在小组组合的时候多数是和谈得来的朋友一组,这样也容易形成融洽的评价前提。教师主导的这个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能过长,一般来说以10分钟之内为宜。在教学设计项目设置上,角色扮演、参与授课设计、小组讨论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单纯的演讲和辨论则不怎么受广大学生青睐。
3.2提供适当的反馈标准
针对部分学生对反馈有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置反馈标准,反馈标准是一种总体性的反馈,例如在语气、动作、表情、沟通技巧等方面。在反馈之前教师要做一个反馈示范,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同学的表现进行示范反馈,在此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反馈的侧重方面,起到有效的反馈效果。
3.3重视积极肯定性的反馈评价
反馈是BPL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的良好自我表现希望在同学那里得到正面反馈,并从同伴那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表现。我们的反馈不应该知识停留在消极、否定的层面,这样会使的学生在下一次PBL教学中不敢有新的尝试,尽量避免获得太多消极性评价,积极正面的反馈会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对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4重视同伴反馈培训
篇4
1 原因分析
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 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1.2.2 人际关系 近年来,护士之间的横向暴力是医疗保健行业的严重问题,这一现象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制造了消极和紧张的工作环境。[8]频繁的人际冲突使护士陷入了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中,这种痛苦要大于来自患者和家属或医生的暴力或欺凌。[9]其次,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尊重和信任,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时,往往慑于医生的权力,将矛盾指向护士,对护士肆意谩骂,甚至殴打致伤,护士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杨多等调查表明: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一年内发生率为70.6%,[10]护患之间的误解或冲突严重的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超负荷工作和疲劳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配备不足,许多医院护士配备仍未达到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病床与护士之比1:0.4。但是,随着病人需求增多,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是疲劳的高发群体,97.27的护理人员有被疲劳困扰的经历[11]。
1.4 自身因素 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身体素质下降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主动或较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占37[2]。
2 维护策略
2.1 树立对职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做为护士,要正确认识护理事业的平凡与崇高,相信护理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例如:职业微笑、对病人的真诚关切,甚至为了病人能够忍辱负重等。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才会自觉地要求自身言谈举止有益于病人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魅力,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1]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2.2 加强人际沟通技能学习,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2.2.1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护士与同事之间相处,首先应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尊重、感恩、宽容、赞美、谦虚和相互体谅。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并给与积极肯定、经常赞美他人、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都是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面对工作场所横向暴力,护士间应相互关心并努力去改善同事间的关系,这是克服工作场所横向暴力的重要一步[2]。其次,学会有效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自控应对他人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宽容是应对他人生气、辱骂的好方法,既可以避免冲突加剧,又可以避免生气对自己的身心伤害。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让护士身心愉悦,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篇5
【摘要】: 目的:分析有效的护患沟通在促进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患者就护患沟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效地运用护患沟通技巧能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利用护患沟通技巧的正确方法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非常重要。
【关键词】:护患沟通优质护理
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 。据调查85.3%的护患冲突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就不仅仅是与人进行交往并为相关的人群提供健康服务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3]。
1护患沟通 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也有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内容[4]。工作中护理人员与其服务对象的沟通(即护患沟通)是最主要的[5]。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是建立护理中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搞好护患关系的关键,也是护理人员获得有效信息、进行护理活动的起点[6]。护患沟通包含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1语言沟通的技巧 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护患之间信息的反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有效的沟通效果,促使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减轻病痛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解决其健康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提问的技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比如向患者询问病史时可用“您哪里不舒服?饮食情况怎样?睡眠好吗?”等等委婉的语句。这样不仅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其感觉非常亲切,愿意主动回答问题,配合治疗。同时也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相反,如果护士态度生硬,语言表达能力低, 语言交流时表情呆板,操作解释用语不灵活[7],会让患者难以接受,而不愿主动回答,优质护理工作难以开展。
1.2 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 非语言性沟通是运用动作、表情、手势、仪表等与患者进行沟通、充分表达护患之间的感情、调节信息的传递、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非语言的暗示,如点头、皱眉、改变来传递信息,从而获得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问题资料,心理需求等信息,实现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在护理服务中,护士面带微笑,仪表整洁端庄,会让患者有亲切感和安全感。我们在床旁进行湿敷、半导体激光等治疗时,操作完毕后随手为患者盖好被子,既保护患者的隐私,又避免患者着凉,患者就会很感激也很配合我们。因此,在临床优质护理中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便于治疗和护理。
2有效的沟通技巧
2.1有针对性的沟通针对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护士应当积极向他们介绍医院的工作时间、生活环境、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安排,介绍病情及治疗效果,使他们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针对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老人、小孩、农村患者等等,应多给予饮食及休息指导、病室卫生,床上用物、生活用品使用指导。在交流中应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减少因医学术语带来的困扰,有利于疾病恢复。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针对护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达到护士和家属之间的协调、督促患者完成每天的治疗项目。护士要多解释、多引导患者,注意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切不能让患者情绪激动;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如恢复期患者,护理内容则应侧重于预防和健康知识,形式多样化,如讲座、健康宣教以及出院健康指导。
2.2树立服务理念 医院的存在与发展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前提,医护人员靠患者才得以生存,是患者给予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应以“仁爱济民、勤慎服务、诚信尊重”为理念,真诚善待患者,微笑服务,以愉快乐观的气氛去调解患者。同情患者,安慰患者是护士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与患者交往中应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病痛和忧虑,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以求达到最佳的沟通目的。一次夜班,我遇到一位头部带状疱疹患者,剧烈神经痛让患者痛不欲生,她跟我说“妹妹,我不想活了,你给我打一针吧,我不要你负责……”,看到患者这样痛苦,我心里也很难受,但我能做的只有安慰患者,给她讲我们成功的案例,告诉她这个病我们这里很常见,我们这里的医生技术很好,鼓励她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的!几天后,再看到这位患者时,她一点都不痛了,她非常感激,我心里也很是安慰。
2.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持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注重自身的技术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护理艺术,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我们护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我们科作为省重点专科,很多人慕名而来,我们收治的患者相对较多,日常护理工作繁忙,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在患者入院时,护士可对其进行入院介绍,讲解有关入院的注意事项、住院制度、管床医护人员等,并询问有关患者的健康资料,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性护理操作时,我们会介绍一整天的治疗和护理内容;上午10:00-10:30和下午16:00-16:30我们帮自己擦药有困难的患者进行擦药,晚上给患者换药;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我们有专门排的同志负责提醒患者吃药、为患者打开水、微波炉热饭菜、为患者订餐等;下午相对治疗少些,我们走进病房向患者询问有关病史,讲解患者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患者进行饮食、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宣教;同时我们也要听取患者对我们提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方式。
总之,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有效的护患沟通非常重要,它是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是实现护士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是密切护患关系,增进相互间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有效护患沟通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优质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护士应当努力探索护患沟通的技巧,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改进工作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促进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三好一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萍. 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 护理研究,2004 ,18 (5) :932-933.
[2] 欣翠玲,王红.人性至上护患沟通教学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8):27-29.
[3] 冷晓红主编. 人际沟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前言.
[4] 李小寒.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心理资本 就业力 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 2013年5月24日数据显示“浙江26.7万大学生,目前仅两成签约”。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学者们也积极探讨促进就业的良策,如黄敬宝(2009)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就业力;曾湘泉也认为,提升就业能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由知识、技能、思维、心理、个性、态度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构成的能力。近年来,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备受用人单位的关注,且很多大学生所谓的就业能力不足,恰恰与这些因素有关。现有关于提升就业力的相关文献也多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等视角予以探讨,这些研究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
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学者研究的新思路。Seligman(2002)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Luthans(2005) 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学者们也积极探索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如关注自我效能对就业力的影响(毕景艳等,2007;张云仙,2010);关注韧性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金灿,2008)。现有文献尝试构建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但较多文献倾向研究心理资本单个维度的作用。对心理资本作为整体构念的作用还未有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从积极心理资本视角探讨影响就业力的因素,深入分析心理资本各维度及心理资本整体构念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为例,该高校覆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门类。鉴于其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于该校的抽样调查也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问卷294份。男生172人(58.5%),女生122人(41.5%);大一年级的98人(33.3%),大二的60人(20.4%),大三54人(18.4%),大四82人(27.9%);所调查同学中各学院均有分布,且基本与学院规模成比例;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达到57.1%,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42.9%;而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有170人,多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124人。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借鉴了luthans等(2008)的心理资本量表,涉及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等4个维度24个题项。大学生就业力的测量,借鉴了何昭红、吕兆华等(2012)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涉及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自我发展能力等5个维度25个题项。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就业力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总量表的信度为0.929,KMO值为0.911;就业力总量表的信度为0.867,KMO值为0.875,量表信度均为良好。各变量均值、标准差与相关性见表1。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的平均值分别是:2.6(SD=0.70)、2.49(SD=0.69)、2.49(SD=0.78)、2.45(SD=0.74);说明所调查浙江某大学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水平都在中等以上(鉴于量表设计时,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因此均值数值较低,但反映了心理资本、就业力及各维度的均值都在平均水平以上。此外表1中年级与心理资本及就业力的负相关关系也缘于此。)。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及心理资本,都与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之间为显著正相关。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性别 0.42 0.49
2.年级 2.44 1.19 -0.33*
3.专业类别 2.66 1.44 0.21* -0.32*
4.心理资本 2.51 0.65 0.1 -0.1 0.01
5.自我效能 2.6 0.7 0.04 -0.05 -0.05 0.80*
6.韧性 2.49 0.69 0.07 -0.06 -0.03 0.73* 0.52*
7.希望 2.49 0.78 0.11 -0.14 0.1 0.71* 0.41* 0.37*
8.乐观 2.45 0.74 0.16 -0.14 0.02 0.78* 0.43* 0.54* 0.45*
9.就业力 2.24 0.39 0.05 -0.18* 0.07 0.67* 0.37* 0.42* 0.44* 0.34*
10.自我发展能力 2.07 0.55 0.1 -0.22* 0.15* 0.60* 0.50* 0.37* 0.25* 0.35* 0.82*
11.人际沟通能力 2.39 0.46 0.07 -0.1 0.05 0.50* 0.43* 0.25* 0.33* 0.25* 0.73* 0.48*
12.就业自信心 2.42 0.46 0.02 -0.15* -0.04 0.40* 0.37* 0.23* 0.35* 0.30* 0.68* 0.40* 0.52*
13.实践能力 1.72 0.43 -0.01 -0.13* 0.08 0.55* 0.46* 0.42* 0.34* 0.47* 0.78* 0.37* 0.36* 0.34*
14.适应能力 2.24 0.56 0.03 -0.1 0.03 0.57* 0.49* 0.52* 0.33* 0.33* 0.86* 0.33* 0.55* 0.43* 0.46*
注:*p
2.心理资本对就业力的回归分析
表2列出了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及心理资本整体构念对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及整体就业力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回归效应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对他们的实践能力(β=0.30, p
表2 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整体构念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回归分析
变量 实践能力 适应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就业自信心 自我发展能力 就业力
第一步:控制变量
性别 -0.06 -0.01 0.04 -0.02 0.02 -0.01
年级 -0.13 -0.1 -0.08 0.21* 0.18* 0.18*
专业类别 0.04 -0.01 0.01 -0.12 0.08 0.3
Adjusted R2 0.01 0.01 0.01 0.02 0.04 0.02
F 1.22 0.55 0.66 2.26 3.39 1.99
第二步:主效应
自我效能 0.30** 0.24** 0.38** 0.33** 0.20* 0.21*
希望 0.36** 0.24** 0.22** 0.21* 0.24* 0.25*
乐观 0.24** 0.22** 0.44** 0.42** 0.19* 0.32**
韧性 0.27** 0.24** 0.27** 0.28** 0.28* 0.37**
Adjusted R2 0.26 0.3 0.27 0.18 0.34 0.43
F 20.86** 21.77** 17.11** 11.01** 25.61* 38.28**
第三步:主效应
心理资本 0.55** 0.57** 0.50** 0.40** 0.60* 0.67**
Adjusted R2 0.3 0.32 0.25 0.15 0.35 0.45
F 78.27** 87.07** 60.73** 34.25** 100.56* 149.96**
注:表中的回归系数为标准化值. *p
第一步,仅考虑控制变量对各因变量的回归效应;第二步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的回归分析,仅将控制变量和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纳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仅将控制变量和心理资本整体构念纳入回归方程。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及心理资本,都与他们的就业能力显著正相关。且心理资本作为整体构念比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就业力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本研究给当代的大学教育和学生的就业力提升以重要启示。高等教育在进行传统大学教育的同时,还应在教育教学和实践环节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以全面、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1.给予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
开发自我效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大学生反复体验成功。虽然成功并不等同于自我效能,但成功有助于加强个体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具体方法包括:其一,制定合理的教学与实践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将目标和计划细化、落实到相应课程中。增强学生对相应课程设计的认同,进而实现在学习和实践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自我效能。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增加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其二,树立学习榜样。直接的成功体验通常不容易获得,为他们提供替代学习与模仿的机会,让大学生有一定的反思时间,同样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自我效能感。在校园里,以表彰“五四优秀青年”等各种活动为契机,宣扬优秀学子的典型案例并号召开展向优秀学子学习的活动,适当地向他们灌输“别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的理念,可以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其三是,给予积极的反馈。给予积极的反馈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对优秀的个人事迹给予及时的表彰、反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希望水平
其一,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帮助确立自我同一性,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二,通过开设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等课程让大学生明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在自我意识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大学生对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进行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差异,以及与自身职业目标之间的差异。从而对自己的就业期望与就业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帮助他们确立一个合理且具有明确的个人意义的职业目标。
3.帮助树立积极认知,有效开发乐观
开发乐观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学会包容过去;二是学会珍惜现在;三是寻找未来的机会,并采取积极正向的态度来应对。通过覆盖全校的多种宣传刊物,充实以乐观为导向的文章、案例等,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及乐观心态。
4.增强应对挫折能力,提高韧性水平
坚韧性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和可开发的心理资本。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增强应对挫折能力,提高韧性水平。具体做法包括:其一,重视学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建立成熟的大学生心理预警和平衡机制,确保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干预;其二,加大心理中心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在遇到困扰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避免心理困扰不断积累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其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教会大学生储蓄积极情绪、消解消极情绪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困扰时能积极地寻求帮助,进而提升心理资本。
综上所述,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具有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和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对提高其就业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尽管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是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但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对其他高校仍具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29-31
[2]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3]毕景艳,应三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新途径——自我效能培养[J].中国人才,2007(21):74-75
[4]张云仙.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16-17
[5]金灿.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8(35):59
篇7
本月特别不宜出行的星座是双子、宝瓶。受太阳运行的影响,双子座在上中旬会有很多日常工作需要处理,而在中下旬火星进入家庭宫后,还可能引发来自家庭领域的麻烦事。对宝瓶来说,上中旬太阳运行在事业宫,是事业开拓、提升职场形象的好时机,而中下旬受火星处女的影响,则有可能面临健康问题或负面情绪的挑战。
23日后太阳移位,群星汇集射手。因而月底时分对金牛、巨蟹、射手、双鱼来说颇不轻松。金牛将面临亲密关系的挑战,巨蟹可能陷入忙碌的工作和奔波,射手和双鱼则将面临事业领域的挑战。24日后水星进入逆行状态。受此影响,所有突发奇想的旅行计划都应避免,而旅途中的人需特别注意防范行程延误、交通拥堵、沟通不畅和电子产品失灵等问题。对处女、双子、射手而言,水逆带来的挑战会更加频繁。
1至2日,金水刑克海王,天蝎、宝瓶、金牛、狮子易遭遇人际沟通的困扰,且要防范轻信他人带来的损失。3至4日金水和天王120度,射手、白羊、狮子、天秤易邂逅心仪的异性或展开突如其来的恋情。7日左右火海对冲,带来肉体能量的低落和沮丧心情,天蝎、宝瓶、金牛、狮子应小心迷失方向,避免激烈运动带来过度损耗,或是和他人发生肢体冲突。17日前后,火木拱相伴有水金合射手,非常利于展开旅行事宜,尤其是处女、金牛、射手。21日前后受日海90度影响,天蝎、宝瓶、金牛、狮子易感到活力低落、精神疲惫,需休养生息、避免轻举妄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际交往;原因分析;调适;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课题组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进行研究,找出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调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正确的认知会产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而错误的认知则会导致消极的情感、心理与不良行为。错误的认知称为认知偏差。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应尽量避免。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人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动态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交往,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认知他人时,对他的某一突出特征特别重视,将其夸大,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也就是从已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特征。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受投射效应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误会和矛盾。
5.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固定化认识,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当这种印象形成后,会使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偏见,成见,甚至错觉,影响到正常的交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调适
1.自卑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产生社交自卑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缺乏自我认识,经验不足,缺乏特长,畏惧挫折等。严重的自卑感会给学习和精神带来精神负担,应注意调适。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第二,尽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第四,及时从社交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2.嫉妒心理的调适。社交嫉妒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嫉妒心理只会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痛苦,这种心理必须加以调节。要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善于调整目标;善于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竞争代替嫉妒。
3.猜疑心理的调适。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带着猜疑心理,人际交往中很难避免猜疑,但如果猜疑心理过重,则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和冲突。消除猜疑心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主观臆断,要学会识别信息;要客观了解他人;加强沟通,多调查研究。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是通过心理干预和自身调节,纠正自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缺陷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交往与沟通的意识。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纠正人际交往的偏差认识态度,树立一个正确和全面的人际交往观点和理念。
二是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端正生活态度。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开始,此外,我们高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是开设必要的课程,强化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学校应开设一些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如《交际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等课程,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四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心理专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预约专家为自己进行心理辅导,遇到令其困惑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网页来进行咨询,还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解答交流会。
五是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出善于为人、善于处世、善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处世态度与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我们可以借助体育运动平台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际关系 异往 调试
人际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往而构成的共处状态,是人们内心的需要在外部行为上的表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单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群体活动中,由于相互认知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特点,寻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有的放矢地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与同龄人的关系
调查显示,高职生非常愿意与同龄人广交朋友,受访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大多表现出和谐宽容的态度,能尊重别人,有较好的待人接物的机智。如对“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男、女生作肯定回答的也均在10%以下,分别占各自总数的6.6%和2.4%。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高职生对异性持有偏见者很少。
在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普遍认同的同时,问卷统计也显示,高职生对如何与人交际又缺乏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人际沟通的困扰主要表现在话语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和异流三方面。一是难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对“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无论男生、女生回答“是”的比例都很高,男生达48.6%,女生达52.6%;对“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男生、女生回答“是”的比例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40.8%和36.1%。二是与陌生人的交往缺乏自信,对“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男、女生回答“是”的比例都分别高达40.3%和51.9%;特别是对"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占到各自总数的49.7%和59.6%。三是不善于把握与异往的分寸。如对“与异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回答是的,占男生总人数的42.4%,占女生总数的32.7%。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受访学生在异往方面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认为异性间的交往需要时间,必然影响学习,采用自我封闭的态度,不愿与异往;另一种则表现为热衷于异性间的交往,甚至忘了学业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为了同异往,可以不上课。
2. 与教师关系调查、研究
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较为融洽。特别是在师生地位关系上,尊师爱生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流。对“你的思想常被老师支配”,男、女生回答“是”的也只占各自总数的19.3%和15.1%。对于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多数学生感到较为平和。如对“老师常给你增加学习负担”,男、女生回答是的分别为73人和4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3%;对“你在学习上的创造性见解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的回答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9%。
然而,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较大,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对“老师不了解你的忧虑与不安”,男生中回答“是”的占男生总数的61.4%,女生回答“是”的也达到了41.3%;对“老师很少与你倾心相谈”,男、女生回答“是”的比例,分别高达69.2%、74.8%。
3. 与父母关系调查、研究
在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时,大多数学生感到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离开家庭的独立生活使之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过渡,与父母关系的质量提高,家庭更和谐了。如对“你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的,占被测总数的4.47%。另一方面,伴随心理的逐渐成熟,自我意识的日趋完善,高职生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愿望。由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高职生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困扰主要集中在对家庭过多约束的不满。如对问卷中“父母把你当小孩看待”一题,男生回答“是”的分别占各自总数的43%和61.3%;通过对学生调查我们认为,当代高职生的人际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总体呈现出开放性、独立自主性、平等性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发挥人际交往的各项功能,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高职生人际交往中行为困惑的主要成因及其调适
4.1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对自己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自卑的人往往忧郁、悲观、孤僻,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克服自卑心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次,要进行积极的自我鼓励,树立自信心。再次,要改变逃避退缩的态度,善于表现自己,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的人交往。
4.2异往困惑及其引导
异性的交往是高职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生在与异往中存在的行为困惑需要运用综合手段进行调适。第一,摆脱传统错误观念的束缚。破除“男女授受不亲”封建旧观念的束缚,本着自然、坦诚、平和、平静的心态与异性相处。第二,多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保持与异性直接接触。有利于开发双方的智力和创造力,促进彼此性格和人格的完善。第三,与异往注意分寸。与异往,言谈举止、动作表情要得当。第四,要处理好交往与学业的关系。高职生需要处理好男女交往,更应解决好异往与学业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掌握与异往的艺术,切忌把男女交往的广泛内容理解为恋爱。
高职生年龄大多在17~22岁之间,正是“成人感”产生的时期。给予自己成人应有的同等地位和平等关系是高职生的普遍心理。随着高职生交往范围的扩大,更为关注自己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如体形、服装等。据调查,41%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日常打扮上花费时间太多,而另有35%的同学表示应再多拿一点费用装扮自己。
人际交往效果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成长与发展。提高交往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随着国家、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研究,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将会日益受到重视,并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篇10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挖掘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企业或组织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员工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对企业形象、管理成本和企业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对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采取弥补措施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维护员工心理健康、发挥员工积极性、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管理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认为,管理者应该去挖掘员工自身存在的勇气、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员工积极心理资本,培育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极为重要。
一、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员工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员工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那么,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员工的思维,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情感管理。“以人为本”,实行情感管理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管理者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员工,充分信任员工,相信员工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发展员工的个性,真正体现员工工作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员工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发展、创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
2.树立员工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人类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事业的成功。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员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但能帮助员工消解工作中的压力,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养员工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员工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员工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特殊意义。
2.乐观。积极的乐观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员工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大量实践表明,员工乐观的心理品质对工作场所的绩效有积极促进作用。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SDT)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关注员工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员工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培养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内动力。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工作的关心,加强企业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员工职业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