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际沟通能力 中学生

1.人际沟通能力与语文教学

Sarah Trenholm(2000)在他的《人际沟通》中把人际沟通能力(深层处理能力)的维度划分为:解释能力、目标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

1.1解释能力:标定、组织和解释沟通环境的能力。

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者必须对所处背景的性质及他人达成一致意见,还必须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误解所处环境或交谈对象的意思,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都会使沟通陷入严重的困境。

1.2目标能力:设定目标,预期可能结果,选择有效行为路线的能力。

大量的沟通都包括策略性的语言选择。为了作出恰当的选择,沟通者必须了解自己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道路上存在的障碍,并且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行动路线。目标能帮助人们设定目标,想象别人将如何反应,选择对个人最有效的信息。

1.3角色能力:进行适当的角色行为的能力。

由于沟通是双方参与的活动,因此不能适应别人的人不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个人不仅必须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目标,而且必须学习以文化认可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各种文化都有各自对沟通能力的定义方式,文化不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也各异。拥有角色能力的人知道在任意情况下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超越了界限的。当出现相互抵触时,他们知道如何从中作出选择。具备角色能力的个人会力争保持社会形象。他们还知道如何关心和照顾别人以保持别人的形象。

1.4自我能力:选择并表现一个欲求自我形象,并能将自我形象展示给别人。

有能力的沟通不仅仅是要遵守社会规则而已,人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交往风格。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自尊度高,将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充满信心地参与沟通。

1.5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将一般的行为路线转化为别人能够理解并且作出反应的具体信息选择。

代码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用来让人熟悉交换有意义信息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支配至少两种代码:言语代码和非言语代码。为了有效和恰当地沟通,沟通者必须掌握这两者。沟通者必须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方式说恰如其分的话,同时必须知道如何恰当地行为。

语文,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不仅包括字词句篇、修辞逻辑,而且包括恰当的思想表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其人际沟通的能力。

2.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本研究对江苏省某中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调查,共调查73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6人。年级情况为初一23人,初二25人,初三25人。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在六个维度上的特征变化趋势见下图1。

图1 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各维度性别差异

中学生沟通能力在目标能力和角色能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讲,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平均值较为均衡,波动很小。在六种能力维度中,两性中学生在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上都比较欠缺,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显著偏低;在恰当地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能力方面,男生较女生显著偏高;在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信息的能力方面,男女学生都比较高,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中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恰当自我表露的能力,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能力,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和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而中学生普遍在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自我感觉表现较优。

言语理解表达能力与非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而这可能跟我们的教育重点有关系。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在沟通能力的子维度中,只有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被视为智力的范畴而重点加以培养。与言语表达的信息相比,非言语信息主要适合于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状态等言语信息通常不能胜任的任务,在传递与接受情感信息的能力方面,中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感到比较困难。在这个方面虽然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强的非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城市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理解表达能力仍然比他们的其他能力要弱。

3.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认知风格、心理品质、情感体验等。这一提法,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种种争论,又阐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即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重任,既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即注重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7).

篇2

摘要:随着患者健康需求的提高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与满足之间的矛盾加剧,护患关系紧张;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减少护患纠纷,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方法,认为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护患关系 沟通 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沟通的概念

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二、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三、沟通的方法

1.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4.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5.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6.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7.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8.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四、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因此,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今天,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将自己的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和责任心为每一位患者铺设一条健康之路,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使病人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这必将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为此,临床护士应该为人性化护理这一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动而继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2]孙忠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医院管理论坛,2006,23(8):49-54.

篇3

关键词:教师能力;性别偏见;性别角色定型;性别图式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6-04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 role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 role)的认知。性别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展历程。性别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按一定顺序掌握性别刻板化知识倾向以及性别恒定性(即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增长、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性别灵活性不断增长,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行为的性别规则去理解两性角色。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 Lipsitz 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

性别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两性从外界得到的反馈显然有所不同,社会要求他们表现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行为模式,包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举止。这种性别社会化渗透于个体生活的整个空间与历程,逐步由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干预行为。

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对正确评价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体育教学中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当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阳市东门小学、东南营小学、第十中学、第三十二中学、第一高级中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各系的学生共2398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594人(男313人,女281人),初中一年级学生509人(男266人,女243人),高中一年级学生662人(男345人,女317人),大学生633人(男196人,女437人)。

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教案和问卷的制订:各年级实验所用教案分别由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和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

调查问卷中将以上每一年级的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3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5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4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评价该体育教师。

(2)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6名测试者随机抽取各个年级的6个班中的一个班进行测试。

(3)实验过程: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min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4)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由于4个年级采用了4种不同的教案进行测试,为了对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各个年级学生给出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的原始分之和的标准分。最后,采用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4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

2.1 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结果

方差检验表明,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在专业知识(F(1,2397)=0.028,JP>0.05)和教学能力(F(1,2397)=0.574,P>0.05),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而在语言表达(F(1,2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397)=4.601,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男女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认为女教师优于男教师,而在对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男女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见表1)。

2.2学生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男女体育教师时的结果

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性别的主效应在语言表达能力(F(1,2 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 397)=4.601,<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教师等级的主效应在4项能力及其总体评价方面都极其显著:语言表达能力(F2,2 397)=36.020,p<0.001)、教学能力(F(2,2 397)=18.714,P<0.001)、专业知识(F(2,2397)=11.445,P<0.001)、人际沟通能力(F(2,2 397)=21.053,P

教师性别与教师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语言表达(F(2,2 397)=9.669,P<0.001)、教学能力(F(2,2397)=7.603,JP<0.001)、专业知识(F2,2 397)=5.857,P

3 讨 论

研究表明,学生根据同一教案评价假设性别不同的体育教师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则不存在差异,这与假设的学生会认为男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女体育教师不同,说明女体育教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传统的认为男性更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的思想有所改变,而学生认为女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比男教师更有优势。

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1)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中男女学生分班上课非常普遍,男教师在具有男性优势的项目(如足球等)中表现优秀,而女教师在女性优势的项目(如健美操等)中表现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成分的评价;2)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为女性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优于男性体育教师。这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必须获得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与性别相关的个人、不同追求的行为的可能的社会结果的预见性知识,才能对他人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教学获得对结果的预见性的知识。在性别领域,大多数与性别相关的结果是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价值。它包括社会基本的结果,如对传统性别行为表扬、赞成、奖励,以及对其他性别行为的反对甚至是惩罚。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评价社会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的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一是结果传递了社会标准和与性别相关的行为的认可体系的信息,二是期望的结果作为一种诱因或非诱因起作用。考虑到为当前的行为活动者传递可预见的结果,人们经常追求那些相信能带来有价值的结果的行为,而抑制那些令人厌恶的结果的行为。诱因动机的社会认知的概念把社会认可的信息和动机功能联系在一起,与性别图式理论不同,性别图式理论只关心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和性别认同,关于性别发展的全面理论不仅应考虑什么是两性可接受的知识,而且应该考虑按这种知识行动的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对老师做出评价并且根据评价对不同的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对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重视所喜欢教师的评价,而对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研究表明,假设的教师等级(优良、中等和差)对学生评价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产生了交互影响,说明学生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对那些自己认为或者听说的表现较差的男体育教师的偏见更加强烈。

偏见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某种方式开始想到其态度对象,情感性过滤掉或忽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态度对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或相反的。个体的信念及他对某个特殊团体的期望成为偏见态度的认知成分,当偏见者与其特殊的偏见团体相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否定感情,偏见的情感成份即在这时发生作用。偏见的一些主要特征是:(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3)有过度化的倾向,强调共性忽视个别差异。(4)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渗透个人感情成分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个别现象就过早地下定论,并且在真实的信息输入之后仍不愿意改变原来的态度。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认为的男性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减弱,而女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增强。社会认知理论承认人类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但拒绝环境主义认为的社会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社会认知理论对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认为符号化的能力提供了理论环境、创造和管理的有力用具;观察学习的能力,使人能通过榜样传递的信息很快地扩大知识和技能,无需通过冗长乏味的和冒险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的能力根植于内在的标准和自我反应性影响(self-reactive influence),为自我导向的经验提供了另一个显著特征。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除生物偏见外,其他事情是容易习得的,因为事件的特征可通过注意、表征、生产、动机等过程促进或阻碍。

由于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存在一定的性别偏见,有关部门在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对有关教师进行业务评价时应该注意到这种偏见的存在,慎重考虑教师以前获得的评价对当前评价的影响。

篇4

【关键词】中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多元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人际沟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4-01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人文本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实习是护士学生( 护生) 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一个平台[1]。实习前护士在护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及理解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他们需要强化训练来促进更好的向临床实习的顺利过渡。由于护理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她们需要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为以后步入护理岗位打下基础。

1 实习前护生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1 人文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中职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学习成绩偏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校学习不能安心,甚至有些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缺乏护理职业所必备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

1.2 缺乏有效沟通,心理素质差

有些学生面对陌生人不知如何与之交流,不会选择交流的切人点、找不到话题可谈。不能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将直接影响护生的实习效果。

1.3 法律意识薄弱,安全意识缺乏

护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病人少,缺乏实践,普遍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明确自己工作职责的法律范围,进入实习阶段,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专业知识不强,操作技术不娴熟更容易引起纠纷。

2 对策与方法

2.1 对策

2.1.1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严格来说要从一入校就开始,要与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要浸润到每个课程的知识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2 加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忙而不慌是对护士最基本的要求;富有责任心,对病人关心爱护,是护士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要强化法律法规培养,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实习任务。

2.1.3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技能的培养[3]

工作中护士将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病情,这要求护士能迅速全面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以及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这些对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对护生进行全方位、多项能力的培养。

2.1.4 加强有效沟通[4],尽快转换角色

充分了解实习前护生心理状况,帮助护生了解实习医院、制度和工作职责,尽快转换角色。同时传授一些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2.2 方法与实施过程

2.2.1 教学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2.2.2 研究对象 2010级护理实习生中随机选取10个班530名同学为对照组,实习前强化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另选取10个班540名同学为实验组实习前强化采取多元的教学法。离校前护生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能力考试,还要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过程中医院的综合评价并进行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总体评价。

2.2.3 案例与情景教学法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适当、典型的案例,从典型的临床案例入手,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让他们充当医生或护士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对该疾病提出处理原则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教师对处理过程进行点评,不妥之处进行修改、整理和分析、总结,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4 同伴辅导教学法[5]

同伴辅导,也称为同伴教学。关于同伴辅导,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同伴教学或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有能力的学生经过适当的培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帮助一个或多个同龄的学生去学习一种技能或习得一个概念.同伴辅导是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教授、相互监督、相互评估、相互鼓励.”。同伴辅导过程中社会化的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辅导双方都从中受益。“最好的学习就是让他去教别人”,从教他人中来强化自己所学。

2.2.4 点拨性教学[5]: 操作点拨性教学 操作前讲解操作要点、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操作。老师操作两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个学生演示一遍,让护生思考、领会。最好老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点评与纠正。最后,给学生点出整个过程的关键点,让护生思考、领会。

3 结果

3.1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实验组在理论和操作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1。

2.2 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对两组护生反馈的评价比较,从患者评价护生的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分多方面进行评价,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实习是为护生过渡到护理岗位搭建的一个平台,是护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体现,而实习前的强化[6]则是护生安全着陆的导航,通过短期的多元化教育,为实习软着陆提供指导和保障。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多元化教育,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及提前做入院前宣教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情景模拟法、点拨法教育,让护生更快、更牢的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术,顺利平稳的过渡到实习护士的角色且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实用型护士。因此应用多元化教育、点拨教学、同伴辅导教学,是强化训练护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祝涛. 浅谈我院护理带教的管理现状和对策[J]. 全科护理2011,9( 1) : 157 - 158.

[2] 李彩侠. 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 8A) : 1487.

[3] 王艳娟. 肾内科护生学生带教体会[J]. 护理教学研究,2010,5( 13) : 116.

[4] 孔宪炳j外科实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1767―771.

篇5

[关键词]人际沟通;技巧;倾听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06-0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学生们开始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因为交往能力的高低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处理好与人交往的关系。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沟通方式中的心理学原理及技巧,就有可能较好的度过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减少因自我交往挫折产生的自我否定焦虑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个有关学生运用沟通技巧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的案例。

亦柔是某高校一年级女生,来自某城市一个中产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入学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感受着缤纷大学生活带给她喜与累的双重感受。在家,有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地,可学校宿舍却是4人间的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的姐妹们将共同相处四年。这不,四朵姐妹花共同面对生活学习带给她们的种种考验。问及亦柔宿舍同学的相处之道时,她便滔滔不绝的如此道来:王霖给每个人的见面礼是一个“隔音耳塞”,原来睡上铺的王霖晚上睡觉总是打呼噜,她怕吵着大家,所以提前给大家做了预防工作,另外她也很委屈的讲到,打扰大家她也不乐意,但是这个生理毛病需要大家多体谅。热情活泼的李田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坐在下铺亦柔的床上聊天,套近乎,恰巧,亦柔是个有洁癖的小女孩,平时最讨厌别人坐她的床,在家里连她爸妈都不可以坐她的床,为了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为了照顾到自己的习惯,亦柔悄悄地铺了块卡通造型的大浴巾,解决了困扰她数日的问题。四朵姐妹花把宿舍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的,真可谓是“出门在外靠朋友,大学友情绵又长”。

上述案例中的当事者交流包含了双向性原则、设身处地原则以及真诚的原则,这是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设身处地,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原则之一。是指在朋友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相同。在与人交往中,应当将对方视为具有自己相同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独立个体,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样在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一、解读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沟通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一)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人是群性动物,喜欢群居生活,这是天性。社会学家马斯洛也指出“社会性”是人类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朋友在一起时被接纳,在社会上被人尊重,这样才能让你感到你和他们同类,有类同的语言、生活与文化,如此生活一起,才能分享,才会产生乐趣,才能使生活有意义。

(二)增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

每个人的自我了解来自自省,另外的信息来源即是他人。别人就像是镜子一样,当我们和他人互动时,可以从别人的反应或回馈中,发展出清晰、正确的自我画像。因此,人际网络愈广就拥有愈多的镜子,也就有多方面的回馈,让你不必只从少量的回馈中就给自己下对结论,这样对自己比较公平。

(三)甘苦与共、携手互助

“与朋友分离的欢乐是加倍的快乐,有朋友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当个人的成就、荣耀、快乐被自己的朋友分享,更能感受到喜悦与价值。而当个人有痛苦时,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安慰、鼓励或协助,就不会感到孤单、无助,人也比较容易恢复信心,也有勇气从失败、痛苦中再站起来。

(四)促进身心健康

积极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寂寞会致人于死地,优质的人际关系可以创造生命、延年益寿。很多医学研究都发现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使人长寿,提高肌体免疫力,使人较少患病,也帮助疾病的复原。同样的,寂寞、疏离等会导致心理疾病。令人痛苦的事莫不过没人理会、没人爱、被放弃、疏远等,这些使人感到焦虑、沮丧、挫折、失望、自贬,会造成心理的失落、创伤。所以,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

二、有效沟通的心理策略

(一)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听”具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根本不听,例如妈妈的唠叨;第二层是假装在听,例如做青蛙状;第三层是有选择的听,例如聊天、报告等;第四层是全神贯注地听,又叫聆听,例如音乐会,小道消息等;第五层是最高境界倾听,用心去听,即用同理心去听。

另外,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移情换位,这是指有效的听者是主动的听者或能移情换位的听懂别人的信息。具体分为表层和深层。表层:听者简单地解析、重述或总结沟通的内容。深层:听者不仅有表层的参与,也能理解对方隐含的或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的交谈。

甲:“我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来准备英语四级考试,下苦功夫来复习单词、听力等,历年真题都做了很多遍了,但还是在听力上失分太多,最后的总成绩还是差3分,没能顺利通过考试,哎。”

乙同学:“我知道,你感到很难受,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地争取,但还是没有考好。”

心理学老师:“你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足以见你对此事的钟声程度,却由于自身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没能成功,一定非常难过,但整个过程中你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注意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协调,接下来的备考一定会顺当很多,如果需要老师的协调那以后我们多加强练习!”

分析:这里乙是表层的移情换位,心理老师则是一种深层的移情换位。因为他听到了甲的言语外之意――由于公司内部协作的问题失去了业务。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我们的听知注意力;听知理解力;听知记忆力;听知辨析力;听知灵敏力。

(二)说――“鸟不会被自己的双脚绊住,人则会被自己的舌头拖累。”

一般而言,“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社交谈话:通过语言接触,分摊感觉,是建立社交关系的闲聊。“……怎么样?……”感性谈话:分摊内心感受,卸下心中重担,属宣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剂。“担任班长一职,为班级荣誉,你辛苦了……”传递资讯:交流双方的对话像一场乒乓球比赛,你来我往,双向沟通。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非语言因素。据调查分析,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非语言因素包括:使用您的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使用眼睛;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使用身体;身体姿势、泄露信息、身体距离;让对方开口;鼓励别人谈论观点。提问的技巧:选择性提问、婉转性提问、协商性提问。

(三)看――观察

留心捕捉脸部表情,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关掉声音,“看”电视的方法来练习。学习洞察眼睛的变化,从瞳孔见好恶;肢体动作可以增添色彩与气氛。

距离代表亲疏。挚友:0.5M以下;一般:0.5~1.2M;商务:1.2~2.4M;公开演讲:3.6M以上。

(四)写

写具备可以永久记录;可以很好地组织复杂的材料,易于理解,可以事后阅读等有利之处。我们需要在写之前想清楚,再下笔;简洁,用字铿锵有力;使用空格、段落、标题、字体、图片等。比如选取一个生动的题目;“必须知道的事实”:选择你希望传达给对方的几条最重要信息;关键词:将“必须知道”的语句浓缩为关键词;解释、强化、推敲;加以强化:回应中心。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红,高青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篇6

欧盟委员会在《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为欧洲的繁荣与社会融合》的公报中提出了“关键能力”: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养;实干精神;文化表达。澳大利亚的七项关键能力包括:搜集、分析、组织资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资讯的能力;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科技的能力。

国内的朱安红、贾昌萍等人认为基础发展力、自我提升力和实践应用力,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模块。余长春等认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能力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能力。

学界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动手、组织、决策和创新能力。这个定义在“能力树”的教学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教学中也会为同学介绍各种能力的界定,让学生自己取舍。

二、“能力树”工具

1、什么是“能力树”

“能力树”是指将个人成长比喻为树的成长,其中将树的枝干比作生存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要成长为枝叶茂盛的大树,在森林中求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则应该吸收各种营养,增强自己的“能力枝干”,抓住机遇来使自己得到更好地成长。它是用来认清自己、帮助自己增长能力的一种自我管理的工具。

2、“能力树”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自我认识

设想自己是一棵什么树:是乔木、灌木、藤木还是匍匐植物。想象得越清楚表明对自己认识越清楚,表明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是什么树。例:学生可能认为自己是棵松树或者杉树。

第二部:自我剖析

让学生自我剖析:自己目前具备了哪些能力,把它画成树的枝干,能力强弱与枝干成正比。例:学生在枝干上标注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简单的图画中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强弱。

第三步:自我期望

学生自我期望:我这棵树会结出什么果?果实包括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获得的证书及自我实现等。这个果实应该结在哪根枝干上,即它需要哪些能力支撑,如果没有可以依靠的树干,说明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则请补出这个能力。

第四步:自我培养

学生发现自己的期望和能力不协调后,将在枝干与果实间写出如何强壮这棵枝干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法。

第五步:团队力量

当班级里所有学生完成以上四步后,指导老师可以将有相同想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让组员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三、“能力树”工具的作用分析

1、“能力树”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

不管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核心能力,都应该基于大学生个人本身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由于每一个大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信仰。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由学生自己剖析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有能力缺陷的同学所画出的能力树就很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2、“能力树”为学生做了SWOT分析

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曾经多次使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让学生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实践来看,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即便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清楚了,但是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自己的优劣势结合分析时,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但使用了“能力树”分析后,不但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劣势,还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实现这些梦想的方法步骤,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能力树”系统地描述出各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理想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

3、“能力树”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 问诊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05-02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问诊是诊断学中的第一个基础环节,能否顺利问诊、全面地采集病史,对做出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同时通过问诊的过程,医师还可以和病人建立初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医患纠纷。

1 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现状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三年制高职专科,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一年。较本科临床医学生,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欠缺;基础、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课时少;可利用临床实践资源有限。教学中问诊采用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对问诊的内容和原则进行讲授,要求学生掌握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的内容与问诊技巧。之后安排4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临床见习,学生分组对带教老师选取的病人进行问诊。

1.2 存在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学生床旁问诊指导不够;患者不配合;学生问诊机会少。(2)问诊练习不够:学生进入病房紧张不自信、不知道从何问起;存在问诊顺序混乱、遗漏较多、重复问诊等。(3)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学习问诊技巧仅仅来自语言,比如要避免诱问和套问、避免在问诊中使用医学术语等,即便学生记住了理论知识,在初次问诊中仍然容易出现。(4)知识缺乏整体性:学习诊断学时学生对疾病无系统认识,对伴随症状和必要的鉴别症状问诊无的放矢,遗漏或无鉴别意义[1]。

上述问题集中反映出传统的问诊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经过理论学习后学生仍然对问诊的内容不熟悉、欠缺问诊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欠缺人际沟通及问诊的技巧。

2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问诊教学中的应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问诊的实践能力,笔者参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方案,对问诊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因我院“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善属起步阶段,本文仅阐述将其设计思路用于问诊的教学尝试[2]。

2.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特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起源于德国,经过著名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目前我国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认为是当今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工作过程”的概念,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将某一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融入到学习中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课程设计遵循以下程序:明确工作结果类型分析工作过程要素以各要素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筛选学习情境完善实施学习情境。

(1)分析工作要素、选择和确立教学情境(载体),将“学”转变为“做”。不再强调主诉,现病史的概念和内容等学科体系的问题,而是强调“怎么问、问什么”等行动体系的内容。教师到临床调研收集大量典型案例,以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助理医生规范化培训大纲为范围,结合内科学教材,筛选、设计和编写问诊大纲,应用于教学当中。(2)情境练习。依据初步了解工作方法掌握熟悉工作过程收集体会工作技巧实践形成工作经验的递进关系,情境练习实施如下[3]:

①观摩和模仿:首先由两名教师扮演医生和患者,以常见病“肺炎”为例,进行详细问诊。本阶段改变讲课的形式,将问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融合在问诊的工作过程中,确定典型的工作过程,梳理具体步骤,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进行观摩学习。②常规练习:普通患者的问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结合内科学知识点自己编写问诊提纲,并两人一组进行循环模拟问诊。问诊中尤其要注意与主诉有关的症状和鉴别症状。每次问诊结束,小组进行总结,同学和教师提出建议,找出问题下次改进③提高:特殊患者的问诊(病情较轻,但性格急躁、不信任、不配合问诊等)。教师命题、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培训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根据案例扮演俗蓟病人,学生对其进行问诊。本阶段除了强调一般问诊外,主要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解决问题、避免纠纷的能力。④内化和迁移:特殊患者的问诊(病情急、重患者)。除采用标准化病人辅助练习外,主要由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练习。强调学生分辨病情的轻重、判断急缓的处置能力,培养学生临危不慌、急而不乱的职业素质。⑤临床见习实作:经过上述反复模拟练习,再让学生进入内科病房进行实际问诊,教师不再进行指导,而是在旁观学生表现,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教学全过程完成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训练。

3 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反复练习,笔者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最初的单纯模仿到开始自主发挥。对教学班60人进行问诊能力自评及教师考核统计显示学生自主性、问诊的熟练程度及行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表1所示)。

本教学设计基本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选择临床案例为载体属于同一范畴,具有可比较性,并且各载体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符合载体的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三原则。通过不同症状、疾病以及一些病患常见情绪问题融入的不断问诊,形式上是重复问诊的程序和步骤,本质上是提高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极大限度地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经过实践验证,对学生问诊教学有明显的改进效果,将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应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产业;消费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78 -03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1997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1999年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社会性问题。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报告“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1]。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直接“供应者”,更需要优化对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以便能提供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这将有助于解决有些学者提出的“就业鸿沟”问题[2]。 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这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

本文界定的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指居民生活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产业,包括娱乐、休闲、咨询、金融、保险等。本文以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为代表。通过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用人单位的访谈,我们发现,该产业的专业学生面向市场,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知识更新快,需要较强的积极学习知识的能力;业态变化快,更强调创新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新业态不断涌现,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聚集性,要求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创意经济、创意文化,急需新产品的构思能力;品牌效应,需要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产业化,实践性强;综合性,要求情商和智商均同,不能有偏颇;广泛的人际交往,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产业发展,需要主观能动性。

二、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理论依据

(一)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最早诞生于国外,检索就业理论的资料,可以发现,国外的马克思就业理论和西方就业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国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最具有代表性。我国就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总体来说,我国就业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的就业理论(1949-1977);改革开发初期的就业理论(1978-1993);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理论(1994-19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2000年至今)。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理论正在走向成熟,其基本方针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其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作用,最终实现充分就业。[4]

依据上述理论,在市场经济导向就业机制的市场中,大学生通过自主择业就业,使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要在大学生的培养上要多下功夫;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尽快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成为新型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劳动者。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也就是说要使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专业的学生充分就业,要提高该专业的综合素质。

(二)竞争力理论

关于竞争力理论,说法不一,有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家管理与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理论、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大学生就业层面,应研究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管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并形成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该理论关注的问题是某些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或特制的,难以模仿或不可替代的,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如何获取高收益和竞争优势。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内部尚存在诸多分歧,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是一系列具有密切联系的理论集合体。近年来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的扩展有:第一,动态能力论。传统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认为当前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与市场中的机会相匹配的,而在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需要发展动态能力以识别新的机会并迅速与新的机会相适应。按照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一个企业要创造、保持其竞争优势,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现存的企业独有的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即更新现存能力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的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知识优势中,存在于企业的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中,存在于企业的惯例中,而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至于更新能力,企业在熊彼特式的竞争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有二:一是如何识别企业独特的能力,二是决定在几个可能会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中投入多少。而这种决策还常受到企业以前的进化路径、以前决策的影响,即决策是路径依赖的。第二,网络分析理论。网络分析理论对体现在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结构中的企业优势的关注充实了企业资源基础观。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人际关系和强烈的团体倾向。由于其在网络中的地位,个人能够识别机会并与合适的人选一起开发这些机会。形成战略联盟的能力依赖于企业高层管理的社会和人际网络,以及要实现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战略意图要求的外部的“操纵能力”——对社会政治联系的利用以及塑造环境的能力。第三,知识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智力资本理论强调企业员工创造与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认为知识与劳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人力资本,知识的生产使用和配置都必须依赖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载体。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智力资本主要以隐含知识的形式存在。隐含知识难以通过语言表达,个人之间转移缓慢且成本昂贵。[5]

借鉴竞争力理论,本文发现当前高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相互匹配度不高。高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与不断涌现的新业态相适应。高校学生要保持就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一是提高自身已具备的能力,二是不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据于此,高校培养的学生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不能只培养学生已有的能力,要培养符合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的能力,所以,针对市场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这应该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既应该重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培养,提高积极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又应该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锻炼,可以成立学校和企业的联盟组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多从就业竞争力的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就业指导等经验层面对就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已经有学者对就业竞争力从各自的角度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

对于就业竞争力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多数没有定论。施炜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并从横向上由内而外分为核心精神层、核心资源层和核心技术层;从纵向上分为初级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级就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级就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层次,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从成长、成熟、跃进到衰退的四个发展阶段。[6]姚德超,晏月平在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等要素构成。[7]美国权威机构SCANS(美国劳动部就业技能委员会)对21世纪美国就业市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作了调查研究。此项调研铺面甚广,从制造业到政府部门,涉及所有各种类型的工作,结果发表了综合报告,报告指出,在20世纪最后25年中,由于工商业的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就业市场已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需要具备知识并能以知致用的人才,才能做好工作。报告归纳综合了各类工作的要求,指出为适应21世纪的新形势,就业人员需要具备五项能力和三方面的基础 [8] 。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把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初次进入就业市场获得、胜任工作的能力或创业的能力。

四、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分析

根据就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我们知道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有学习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实践管理能力、新产品的构思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本文根据美国SCANS标准,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初步归纳出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征求相应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意见后,进一步归纳出,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简称“4力”)由人际沟通力、逻辑思考力、积极学习力、综合执行力构成。人际沟通力,以“和谐”为取向,这是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需具备的重要能力,沟通要在复杂的博弈中求得平衡,在学习、实践中都可得到锻炼;逻辑思考力,以求“真”为本质,是探究各种业态的运营规律进行业态创新的基本能力层次;综合执行力,以“实”为特征,要求行知合一,干实事、出成效,在社会大课堂中独当一面地执行任务,解决问题;积极学习力,以“主动”为起点,是具备创新能力、有关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根据“4力”对不同层次的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要求,把“4力”细致划分,如表4-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依据就业、竞争力理论,结合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的职业特点,根据美国SCANS标准,对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界定,在征求相应用人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4力”构成,即人际沟通力、逻辑思考力、积极学习力、综合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尹蔚民在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2011-03-03 .

[2] 熊书银,黄登婕.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07-110.

[3] 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报导[EB/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1-2-22 .

[4] 王鹏飞.就业理论综述与研究新动向[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2):16-19.

[5] 朱春奎.国外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04,(01):187-188.

[6] 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祈[J] .江苏高教,2010,(02):102-103.

[7] 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2009,(01):75-77.

[8] 21世纪美国对就业人员素质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就能技能委员会(SCANS)报告(摘译)[J] .太原大学学报,2000,(01).

作者简介:

沈逸君,女,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

篇9

【关键词】就业;高职;软技能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必须具备较强的“硬技能”和“软技能”的人才。所谓“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对,“软技能”就是指一个人“激发自己潜能和通过赢得他人认可和合作放大自己的资源,以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的总和。“软技能”其实是社会学术语,与人的情商(EQ)密切相关,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本文中,笔者把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软技能,称之为“职业软技能”,为方便理解,我们也可通俗地称之为“职业素质”。

一、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重大,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层面展开分析。

(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应与培养硬技能并驾齐驱。

资料显示,在毕业生硬技能都越来越强的状况下,企业招聘已从过去仅仅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即“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等),转化为也强调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重视“软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如苏格兰高校通过“多元”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也注重“软技能”的获得,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硬技能”的教学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软技能”的培养上力度不大。

硬技能与软技能好比是马车的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才能行千里。因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并确实落实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的相关教学制度、方法,已显得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获取学校的长足发展和长远利益。

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高职学生,其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智商和情商可能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按照现代成功学理论的观点,一般人的智商(IQ)差异不大,而情商(EQ)是决定个体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强调IQ、EQ与成功的关系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更为重要。那么,大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情商不高。也就是说,培养其软技能,提高情商,可以大大激发其智商发挥潜力。这既表明高职学生硬技能提高的潜力,也表明注重培养其软技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教育质量,使影响职业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软肋”不软,有利于促进硬技能教育发挥最大效力,为企业培养心智成熟、硬技能过硬、软技能出色的满意人才。因而,提升学生的软技能,就学校的短期利益看,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就学校的长远发展看,毕业生的高成就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声誉。

(三)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教师的成就感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用人单位往往既重视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水平又重视毕业生的发展潜力,也就是最满意的是既具备硬技能又具备软技能的的毕业生,但他们的招聘期望常常落空。现在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上常常受挫于专业技术不错而“软技能”不足,结果用人单位不尽满意,学生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能力,对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力、拓宽就业的选择度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软技能的提高,意味着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这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的选择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并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对于促进学生人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提升人生满意度,毋庸置疑,影响深远。教育,既要重“教”,也要重“育”。正像爱因斯坦对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一般,未来我们的学生也会高度评价大学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

从教师角度看,在学生的软技能较低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学生难教课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制约着学生硬技能的学习,也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易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恶性循环,影响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职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满意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职业软技能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职业软技能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以增强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其方法与策略。

(一)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然而,对于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急需学习方法指导的高职学生而言,这种模式明显的有着“教育滞后”的缺陷,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内容单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导向”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刚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来的高职学生,可想而知,其心中可能疑窦丛生、百问纠结,最主要的三大问题是: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我的大学生活需要怎样规划才能全面锻炼各种能力、发展自我?――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首要回答的“黄金三问”。很显然,学生进校后就急需得到这方面的指导,所以,笔者的调查结果也就证明了先前的猜想:对于目前这种在毕业前夕(大三)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做法,学生普遍认为:太晚了!

因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全程指导,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笔者认为可以试推行“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大一”阶段。首先,在入学初,分系部、分专业开展各专业的“专业师生交流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两大疑问: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学生在交流会上,还能及时获悉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盲目,增加学习的控制感和主动性。其次,在大一的两个学期中,有计划地通过课程设置、系列讲座、专题社团活动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信与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自我发展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大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优秀的现代企业人必备的三大能力;

“大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企业人必备的职业品质。

“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的主要特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把解决就业压力的视角转向个体自身,把提升学生职业软技能作为对抗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致力于探索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选择度的实践中。

在该模式的推行中,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予以目标控制和方法指导,各系部则负责执行“职业素质培养计划”,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职业软技能,获取校本证书“职业素质证”。

(二)开展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深度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目前,对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培养有利的课程,除“就业指导课”之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是以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分三种特质、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旨在提高各种职业软技能的素质训练。三种特质是指“自智力”、亲和力、坚韧性,四个模块是指“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人格魅力与团队精神”、“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最终目的在于将成功的信念与原则强化、植根于学生的潜意识中,使之具备强烈的自我成功意识和自我激励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其主要特色是引进“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概念,把心理学团体训练的技巧和模式运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的实践中,并且具体化为三种特质、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校园文化建设易流于目标模糊性、随意性的一般性建设套路中,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发挥其能力训练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上都应首先显示出目标性、系统性、训练性。只有代之以目标明确、系统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出不仅更具目标性也更具系统性的校园社团活动,才能更系统地提供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只有全力营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成功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总之,推行职业软技能培养,致力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正是响应国家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号召。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软技能不再掣肘于硬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优秀技术人才。短期看产品,中期看项目,长期看人才――对国家而言如此,对学校而言亦如此――高职院校只有立足高远,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才能赢得长远利益,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百度baike.省略/view/1277078.htm,2010-10-21.

[2]郭策.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最看重的三大要素[J].职业,2008(1):12-13.

[3]李萍.谈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技能”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8):49.

[4]邱薇华.论高校学生软技能能力的培养[J].硅谷.2008(1):167.

[5]胡思华.软技能渐成职场量才法宝.职场行情.中国知网

[6]施耐德.中国的好企业还缺软技能.总裁博客.中国知网.

篇10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抱抱团”吗?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吗?或许你在街上遇到过他们,还被他们的行为吓了一跳呢。简言之,“抱抱团”就是由一群渴望友善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而成,他们会举着“来吧抱抱”、“拒绝冷漠”、“来自陌生人的关怀”、“FreeHugs”等纸牌走上街头,微笑着与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拥抱……

渐渐地各大城市的街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收获的有别人的拥抱、微笑、鼓励,当然也有冷眼、拒绝,甚至还被警察请进了派出所。对于他们的行为人们也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这完全是在作秀,哗众取宠;也有人认为一个拥抱也许不能缓解生存压力,不能解决就业也不能支付学费,但却能传递一份温暖,一份理解、信任和支持。

思考:你们能接受陌生人的拥抱或者加入其中去拥抱别人吗?为什么?

不准和陌生人说话

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当然,学校负责人也表示,这项规定执行起来还是有余地的。比如在校园里碰到陌生人问路,学生一定要给予帮助:老师也会帮助学生分清不同环境、采取不同处事方法;学校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时,也会要求孩子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并教授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

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你赞成这种不和陌生人说话的行为吗?

生活宝典之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

1.中学生生活的圈子特殊,对于一些没必要打交道的陌生人可以断然拒绝。

例如,街上向你借钱的陌生人(拒绝之后。还应该迅速离开);

你一个人在家,想借故进入你家的陌生人(如果他是打着查看水电表的幌子,你可以请他在父母下班之后再来);

外地网友(即使对这个人有较深的了解和信任,第一次见面也要在你熟悉的地方,最好征得父母同意之后在好友陪同下见面,切忌只身跑去外地)

2.对于一些不得不打交道的陌生人。也要小心应对。

例如,小记者采访(如果采访对象是不认识的人。应事先核实他的学校班级,地点最好选在校园里);

独自一人去某地迷路了(需要向人询问的时候。最好询问附近大楼的门卫或者固定商店的售货员等,还可以询问附近居民或年纪稍长的路人):

晚上放学晚了,天黑一个人回家,发现忘带路费(最好联系家长,或者直接打车回家。下车前向司机说明情况,再联系家长付款,不要一个人步行回家)。

3.多请教,多积累经验。

例如,遇到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及时向父母或老师请教,请他们支招。

多参加学校或者其他正规部门举办的活动,让性格变得开朗,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及时求救和逃脱,不要和歹徒发生正面打斗。

名人榜样

徐鹏,80后知名作家,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2003年高考获得作文满分。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少年耶,安啦》。济南第一家大学生图书公司创始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80后作家。现任《课堂内外・高中版》编辑。

从徐鹏的经历看来,他必然是个和陌生人打交道的高手,他的观点是“为什么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说到他最成功的例子还是在大一一次网上二手手机会上,和买家手机买卖结束后,事情本该结束,可在交谈中他发现这个买家还在自学法律,于是就在学校拿了一些资料给他,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大三的时候徐鹏在学校做杂志没有赞助了,结果这个人赞助了他6000元,后来徐鹏才知道此人不是什么营业员,而是LG电子山东总商,现在二人还是好朋友。

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除了徐鹏本身性格开朗,也和他父母从小的鼓励有关。结合自身经历,徐鹏把经验传授给大家:作为初中生,可以交流的陌生人多限于同龄人,至于体验社会到大学再说也不迟。初中阶段和同龄人的交往能让性格开朗,增强交际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家点拨

只要学会理性地辨别,和陌生人交谈是有好处的。

和陌生人交谈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和正常的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以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也可以验证我们对人性的一些观念,还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