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原因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如说明文《冬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写“冬眠不是睡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像。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是要冬眠的。因此,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时,一要让学生把握语言的用词准确、科学性,二要让学生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
《冬眠》教学片断:
思考:我们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
出示课件:一般地说,它(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
(1)这句话写了几个要点,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有三个要点,①“漫长的严冬”,说明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个季节是“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②为了度过这“漫长”的“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某些动物为了生存,所以要进入“减少体力消”的冬眠。③因此,“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过冬的“一种自然现象”。)
(2)理解“一般地说”中的“一般”。出示字典中的解释:①一样;同样。②一种。③普通;通常。讨论,应取哪种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应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为普通的,通常的。”也就是说,用上“一般地说”,说明既不是所有的动物,也不一定是在严寒的冬天。)
(3)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4)齐读第四自然段。研究 “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通过对文本中的“不是……而是……”、“一般地说”、“如果”、“因此”等词的准确性理解,感悟文本的严谨、科学,通过“如果”来例证“冬眠不是睡眠”,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组织逻辑,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动态解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积极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通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1.演一演
在教学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后,把学生分为“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等角色,通过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通过扮演各种事物把枯燥的文字用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加深理解。活动中,还可以自己对课外常识的了解,扮演自己所熟悉的角色。
又如教学第五册课文《新型玻璃》中,为了促使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组织学生“我是出色的推销员”的活动:新型玻璃已经研制出来了,公司想招聘几位优秀推销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你准备推销哪种玻璃呢?请你选择一种。推销同一种产品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设计好推销方案,然后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
2.说一说
如《自然之道》教学片断:
师:回顾全文,现在我们来文中的几个角色进行反思:“我”做对了?“侦查幼龟”有错吗?“嘲鸫”有何感言?请选择同一角色的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思考准备。
生按分组合作,讨论、组织语言。
师:看,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我们班级。(一学生扮演,拿着话筒采访。)下面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各位观众朋友,你们好,我是那只幼龟,是大部队中的侦查兵。刚才的事件中,我失去了许多亲朋好友,为此我感到十分的难过。对此,我要向那位“好心人”以及更多想帮助我的人说一声:“你们违反了我们的游戏规则,破坏了自然之道,好心办成了坏事。请你们谨记教训。”
……
3.展一展
再如学了《飞向蓝天的恐龙》后,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搜集的恐龙图片贴在纸上,再让学生为这种恐龙写个解说词,在班级教室布置一个小展览。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三、转换视角,悟出语文味
说明文虽然注重常识性、科学性,但也有童话、诗歌等形式出现,增强了童趣和亲切感,面对着这样的说明文,仿佛在倾听老朋友、知心朋友的谈话,在儿童看来也许是跟他年龄相仿的人在跟他对话,不会有那和枯燥的感觉,也减少了其他说明文那种枯燥说教的缺陷,增强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地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对说明文进行提炼、改写。
篇2
一、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必须准确,科普文章的语言,更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如:
1.“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
2.“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形成”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殊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而“结成”是指在某种基础、条件上而具有特殊的联系,可以跟“关系”搭配。
3.“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
4.“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组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提供”使“游戏”具有施动者的地位,使之超出个体行为的范畴,成为共性的事物。
二、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文章在对“自娱说”的解说中说“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寥寥数语就把“自娱说”的实质解读得明明白白,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三、条理性
文章对动物游戏的分类以及原因的探究,用“一二三”分条,每条语言简洁,富有条理。
四、趣味性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总是有些枯燥,可是本文却充满了趣味。如:
篇3
其一,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为中心的,说明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怎样安排说明顺序才算合理呢?这,决定被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和是否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一般说,说明事物的成因、发展,往往以时间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往往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制作、使用,往往以逻辑为序。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合理安排顺序,是为了符合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或者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者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便说明得清楚明白。条理性或称言之有序,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之一。根据说明目的和对象,说明文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安排顺序是为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目的性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通过有条理的介绍和阐释,事物的特征清清楚楚,事理的本质明明白白,这样的顺序安排就是合理的。
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首先,明确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如:以说明学校为题,最好以空间为序。因为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建筑物的方位,学校是以空间分布的建筑体。只有依照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说明顺序,才适合建筑物内在的结构特点。其次,说明文给人知识,作者必须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是合理安排顺序的前提。阐释事理亦然,如对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若明若暗,就无从安排逻辑顺序了。
最后说说观察点和参照点。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完全不同,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通常有两种观察方法。一种叫定点观察法,就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进行观察。如写《我们的教室》,观察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后边,把教室的前后左右的情况都观察清楚了,然后一层层写出来。还有一种叫移位观察法,就是移动位置观察,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观察点是移动的,参观游览,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
其二,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事物或事理,描写的运用必须适当,文字要力求简洁,不能像写记叙文,更不能像写抒情散文那样地过分渲染。说明文中的描写比较灵活,或集中或分散安排,或与说明紧密结合,或渗透在说明中。描写的语言色彩浓淡皆宜,或轻描淡写,或浓彩渲染,或简笔勾画,或工笔细描。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这样几种:
1、白描式。对说明的事物和内容只作简单洗练的勾画,不着深墨重彩描绘,称为白描式。《中国石拱桥》介绍芦沟桥上的石雕狮子是这样描写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介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写道:“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用“站”这个动词和两个成语对书里的人和动物能活动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点缀式。说明中文中的描写,不是集中在一处,聚合在一段,而是分布于整篇,散见于全文,便是点缀式。说明文运用点缀式描写,能使语言变得活泼,增强行文的变化和文章的趣味,避免表达呆板,读来乏味的弊端。如《巍巍中山陵》中的2-4段: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造型优美,栩栩如生;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3、浓彩式。为了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说明文往往采用浓彩式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落笔不惜重墨泼洒,大笔渲染。如《看云识天气》开头一段写道:“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这段描写文字,生动说明了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总特征。
篇4
关键词:说明文;技巧;方法
一、技法梳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和解构,具有知识性、客观性和说明性等特点。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就必须做到:
1、抓住特征,科学说明。因说明文以介绍和说明事物性质、特征为主要内容,故作文时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用语严谨,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就失去了说明的价值,甚至给读者形成误导。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抓住了荔枝的外形、壳、膜、肉、核及其花期等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有序地说明,使读者读后顿有亲临其境、恍若眼前的感觉。
2、依条据理,层层说明。要写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必须先理清事物本身的条理、层次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按照观察、认识事物的顺序逐一说明。一般地,各类说明文均有自身的定位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如动物、植物的生长或产品的制作过程,可以时间为序说明:说明物体、建筑、场景等,其说明顺序一般是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等;说明事理的,要注意逻辑关系,可以由表及里、由主及次、由因及果等。但大多数说明都是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与交叉使用。
3、讲究方法,巧妙说明。说明文的文法多样,为使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总体印象,可采用下定义之法;为说清事物或事理,可采取举例子、列数据之法;为准确形象说明事物或事理,可采用描述之法;要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物说明白,可用比较之法,引入熟悉的事物作比,引导人们由此及彼地认识新事物。作比较时,可同类相比,也可是异类相比,可对事物"横比",也可"纵比"。当然还可用引资料、分类别等其他说明方法。作文时,究竟以何法说明,要依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认识,不可乱用。
二、疑点解析
说明文中可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那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运用?
1、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是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清楚,它不能脱离被说明事物的本身,只是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叙述和描绘。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卉次弟开放。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篇文章开头不是用简洁的文字给"物候"和"物候学"下定义,而是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千姿百态,让同学们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比较抽象的概念。
2、说明文中的抒情。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常被散文、记叙文宠爱,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说明文中,只不过抒情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原理。如: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莹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地朝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这段文字不仅准确、概括地说明了蚕的一生,而是笔调含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扬了春蚕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被蚕的精神所感染。文段结尾,更是直接以抒情的方式,赞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增强了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3、说明文中的议论。在说明文中穿插一点议论,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使被说明的对象更加突出。例如《故宫博物院》在介绍慈禧住过的储秀宫之后,文章插入一段议论: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光是储秀宫、翊坤宫两处的装修和对臣仆的赏赐,就花了100多万两银子。
篇5
关键词:形象;联系;培养;传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23-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一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然而,说明文的抽象概念、平实语言以及深奥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利用导入环节激趣
精心设计导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进入、甚至沉浸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三篇说明文为例:
1、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悠扬动听的歌曲《云的故乡》,同时展示各种美丽的云的图片。此时学生的内心会油然生出一种想法:好美啊!好多的云彩啊!教师引导:“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会为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带着情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分析中。
2、在《奇妙的克隆》导入中,我故意神秘地问同学:“你想过自己是怎么变出来的吗?”“你想没想过像孙悟空一样变出一个自己来?”“要真能变出一个自己来会发生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感到新奇,很快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兴奋地想着,说着。在这样激昂的情绪中,枯燥的克隆知识也会让学生乐于学习、研究和探索。
3、在《苏州园林》的学习中,导入则是从家乡的旅游景点入手,学生熟悉,易于激发兴趣。我的导语是:“同学们,我们美丽富饶的家乡镜泊湖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你们都知道哪些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珍珠门”“大孤山”“城墙垃砬”“八宝琉璃景”……一个个兴趣盎然。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图文并茂的视觉感会冲淡说明文中概念的抽象感和科学知识的高深感。比如《看云识天气》中识别各类云彩的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在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上识别的。学生在课文中查找,在屏幕上识别。有积极性,有兴趣,认识的快,同时对云和云彩的识别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脉络。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六、课堂学习的方法
篇6
科普类说明文虽然和“科”有关系,但它毕竟姓“语”,所以必须要上成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1. 精准的词句运用。说明文的语言虽不特别生动,但特别精准。如果教师不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比如《神奇的克隆》一课写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中的“一般”又如“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中的“许多”等。要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揣摩,是否可以去掉这些词?如果去掉这些词,结果会怎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看似多余,其实是必须的。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类似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理解词语的精准,这是第一步。作为语文课,“运用”才是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类似的句子,在学生的习作中找些句子,体会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很精准,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比较模糊。如果经过这样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提升。
2. 多样的说明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学习科普类说明文,要让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和分类别等三种。当然,在讲说明方法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文实际,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而不能空洞枯燥地讲这些术语。
3. 精彩的布局结构。这篇课文虽然是说明文,但其中的布局结构还是很精彩的。先由神话故事引出什么叫克隆,再分类说明动植物的克隆情形,最后写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有着诱人的前景。课文逐层说明,步步深入,结构十分清晰,给读者比较初步又比较可感的有关克隆技术的知识。
4. 恰当的迁移运用。科普说明文多数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在课文第8自然段讲到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时,有个省略号,这里是一段空白,可以让学生补白;比如学完课文,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类似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眼界,激发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介绍一样事物……
二、 兼具科学味
科普类说明文,是语文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和一般的语文课又不一样。如果说科普类说明文姓“语”的话,那它就名“科”。因此,普及课本中所承载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也是科普文章教学的任务之一。比如本篇文章学完,学生应该对“克隆”的知识有个粗浅的认识,对类似的科技新知识产生兴趣。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克隆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虽然这一点并不显性,但蕴含在课文中,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时认真揣摩,自然融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三、 挖掘情趣味
篇7
1.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查阅相关文章,学会解说抽象事理。
2.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采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说明。
技法引导
说明文中最难写的是事理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看不到摸不着。作者必须深入了解事理,解说时又不易通俗明白地加以表现。
然而,写事理说明文对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很有帮助。再说,我们要介绍的事理并非多么高深,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再查找一下相关资料,这就为我们写事理说明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写作内容,就可以着手写作了。写作事理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常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顺序,这样才符合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才显得自然合理。如你要介绍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这个事理,就要先说明猫走路不出声的现象,然后才能去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灵活运用说明方法。在说明现象时,可以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使行文生动形象一些,以便更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说明事理时,可以采用分类别、作诠释等方法,使行文富有条理性,便于读者把握要点。
三、科学的说明内容。写事理说明文切忌胡编乱造,要用通俗的语言传达出科学的道理。准确地引用数字和引文,没有可信的依据,可以适当“模糊”一点。如那些一时还没弄清楚的内容,可以使用“可能”“通常情况下”“一般说”等词语来表述,显得客观实际,令人信服。
另外,介绍生活常识的事理说明文常常以科学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形式上生动活泼,语言上通俗易懂。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述,如拟题“暖水瓶的自述”“我是浮力”等。为了使读者感到有趣,乐意阅读,易于理解,我们常常会想一些办法。如引用一些俗语、诗句、实例、故事等,以丰富文章的材料;运用一些比喻,增加文章的形象性;适当使用抒情、议论的语句,增强文章的情趣。
误区警示
写事理说明文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一是把说明文误写成记叙文。如《水饺浮起来的奥秘》,应该从水饺煮熟后就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入手,然后重点说明其中的道理,告诉读者一种事理。而有的同学会过多地去叙述煮水饺吃水饺的过程,还生发出煮水饺的感悟,这就变成记叙文了。
二是说明顺序不合理。文章不是从某种生活现象入手,而是开始就介绍事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利于读者接受。
三是内容不实。在自己并未掌握说明事理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笔,连自己都没有理解的东西,怎能把它介绍明白?怎能让别人读懂呢?
范文示例
话说“长生果”
刘 欢
在我们这里把花生称做“长生果”,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炒上一袋花生,以备节日里招待客人或家人享用。
其实花生是我们当地很常见的农作物。它春天下种,夏天开花,一朵朵小黄花藏在碧绿的花生棵里,直到花谢了也不见有果实结出。其实它的果实在土里,像两节手指一样大小。有则谜语说得好:“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这说的就是花生。
秋天,花生收上来了,晒干了,用机器磕出花生米,成袋成袋地送到油坊里去榨油,每家都榨一两桶,够一年吃的。新榨的花生油香飘四溢,远远地就能闻到,炒菜吃非常香。除了榨油,花生还可以不剥壳炒熟了吃。不过一般都是在过年或结婚的时候,炒出来的花生就换了个名称,叫做“长生果”,黄灿灿的,剥开壳后,里面的花生米圆滑诱人,嚼在嘴里满口生香,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们不禁要问,“长生果”的名字是不是只表示吉利?后来才知道,这个名字还确有科学依据呢。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作各种营养食品。
花生还有止血作用。花生红衣的止血作用比花生更是高出50倍,对多数出血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花生还能增强记忆,抗老化,延缓脑功能衰退,滋润皮肤。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美国科学家在花生中发现了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这种物质是肿瘤类疾病的化学预防剂,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美国学者艾尔·敏得尔编辑出版的《抗衰老圣典》中,把白藜芦醇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的抗衰老物质之一。要想抗衰老,当然首选花生了。
看来,花生被称为“长生果”,真的名不虚传!
点评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长生果”,采用的是漫谈式,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花生的名称、种植、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特别是“长生果”名称由来的说明,属于事理说明,从表示吉利到利于保健,内容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介绍花生特征时,有描写,有引用,富有趣味;对花生功用的介绍较平实,多从科学角度加以说明,用语严谨,材料充实,使人了解到有关“长生果”的丰富知识。
片段演练
1.下面是一段介绍蝉的文字,想想这段文字为什么介绍得会这么生动。
我从坚硬的外壳里艰难地爬出来,尽情呼吸着夏季夜晚清新的空气,不一会儿,我就换上了一身薄薄的轻纱。我从一个佝偻的丑八怪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引来了许多追求我的帅哥。它们在高高的树梢上拼命地唱着情歌,表达自己的求爱之情,一唱就是大半天。正像朱熹赞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听着它们的情歌,我真的心动了……
篇8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一块特殊的版块,学生往往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是清晰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基本都能辨识,可是对逻辑性较强的文句进行分析的能力并不理想。文章针对学生普遍感到科技文阅读难度大,写作、语言表达的说理能力较弱的情况,对高一阶段的科普文教学进行探索,从课堂问题设计的逻辑性入手,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关键词 科普文;问题设计;准确;严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00-02
笔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动物游戏之谜》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从结构、语言、人文内涵三个角度作为切口,以准确理解文句的内涵为载体,引导学生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理解过程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一、把握结构
在生活的许多领域,当我们需要获取知识的时候,文学语言还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吗?这时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平实易懂、清晰准确的说明类语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感受科普文章的科学美、智慧美。
在此设计问题: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本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生答:动物游戏的秘密)动物为什么会游戏?动物做游戏的动机、原因是什么?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连用三个“最”字,这三个短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效果呢?这句话用了三个程度副词“最”,使三个短句形成递进、因果关系。因为最复杂,所以最难以琢磨;因为最难以琢磨,所以引起争论最多。充分明确了作者的观点:动物游戏之谜是一个科学难题。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为后文提出的四种假说做铺垫。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的结构。在第三部分的一开始,作者提问学生:这段话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答出:引出下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对我们刚才分析的三个“最”也是一种照应。而“最有争议的领域”是怎么体现的呢?学界目前至少存在四种可以用来解释“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分别是演习说、自我娱乐说、学习说、锻炼说。
这四种学说是并列存在吗?它们在文中的顺序可以改变吗?明确:不可以。首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说说什么是演习说?提出自我娱乐说的科学家反对了这种假说,因为他们抓住了演习说的两个漏洞(失误)。一是把动物游戏仅局限于幼小动物,二是把原因仅仅归结为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可见先有演习说,后有自我娱乐说,而且后者更为严谨。针对演习说,自我娱乐说的观点是:动物不管年长年幼都会有游戏行为;游戏的目的在于自我安抚和保护,两者顺序不可颠倒。同理,哪位同学帮我们分析下后两种学说的关系?注意限定词“引人注目”说明了它在学界的影响。哪一句话摆明了学习说和演习说的区别?哪一句话暗示了锻炼说和学习说的关系?不仅……而且……,说明锻炼说是演习说的补充和发展。
可见,作者安排这四种假说的先后顺序也是注意了缜密严谨,体现出步步深入,逐渐发展的过程。整篇文章不仅大层次逻辑清晰,小层次也环环相扣,且前后照应,浑然天成。细细品味,真有一种结构上的美,叫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把握语言
继续鼓励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行迁移、补充,扩展到词语的合理搭配,关联词、模糊词的使用这些常见的情况。但仍然需要老师进一步明确,这是有必要的。在笔者的教学尝试中,开始由于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自读效率极低,对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的把握明显不足。
关联词的使用,如文中这个句子:“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采用“不是……而是……是”的句式,使得思想的表达更为严谨和缜密:这个长句的前后形成了正反对照。好处在于排除了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又强调了事实,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这里体现了关联词的使用。在使用关联词的句子中要把握主要内容,梳理逻辑关系。
是不是用词越具体,表达就越准确呢?引导学生关注“模糊”词。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课文内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请大家详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学生找到“看似”“可能”这样的词语并不困难,难点是要他们体会出这些词语使用后的表达效果。比如“看似”一词揭示出命名为“战斗游戏”的原因,并提醒读者结合后文分清真实的战斗和游戏是不同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可能”是因为作者并不能将真的战斗和战斗游戏的难度进行量化比量,这个词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体现了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当然还体现在说明方法的使用上,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很快就能被发现。也许初中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此。可是对逻辑性较强的文句进行分析的能力就没有这么理想了。这才是学生感到科技文阅读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们作文时说理能力差的原因之一。这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重视和反思的。
另外需注意的是,本文除了以上语言特点外,作为科普文还具备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即语言的趣味性。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文通过生动、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知识普及给人们的文体特点。这一点由于将会在其他课时专门学习,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略讲。不过可借此引出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作者既然要传递知识,那他是否明确解决了那个最复杂、最难捉摸、争论最多的问题呢?
三、体会人文内涵
作者并没有真正告诉读者“动物游戏之谜”的答案,课文哪句话说明作者没有解决?要求学生在原文中找出对应语句:“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说都无法解释动物在游戏中为什么能体现如此高度发达的多种能力。这正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正是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所在。
那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难点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正是本文科学精神之美的体现:既有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又有敬畏自然的崇高胸怀。引发我们更多、更深的哲学思考,这就是本文最大的意义。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描写一次最近经历过的游戏活动,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求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明了,500字左右。作业设计主要考虑到学生课后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总之,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科学精神之美三个方面鉴赏科普文《动物游戏之谜》,让学生既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认识;既深入文本,又展开精神外延。没有色彩缤纷的图片展示,也没有热闹纷呈的小组讨论,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沉下心进入文章,钻研平时阅读常常会忽略的字词句上。如果科普文的教学都追求学生在课堂中的静心阅读、潜心思考,注重开发语言的理性思维,那么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参考文献:
[1]黄佩.正确认识、准确定位——高中科普文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2,(32).
篇9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
篇10
一、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科学小品在本质上属于说明文,因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是科学小品的最根本目的,比如说明对象所涉及的颜色、形态、性质、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程序等要做到的信息筛选无误,内容理解准确。这是解答“正确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作正确推断”等考题的必备前提。
二、正确分析科学小品的结构层次。科学小品毕竟不是文学体裁,基于其写作目的的限制,科学小品除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外、在行文结构式,它还讲究铺陈照应、巧设悬念、奇峰迭出、卒章显志等“文学构思”。一般来说,说明文的结构层次比较单一,在结构上多以“总-分-总”模式为主,行文时则多以时间、方位、工艺流程等为序,以求简洁明朗,便于读者理解。
三、品味科学小品的文学性。科学小品要有文学性,要有品味,要有滋有味,供人品赏。为此,科学小品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盎然的东西。科学小品应充分继承发扬散文、小品文形式多样灵活的特长,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和现代所有叙事文体一样,科学小品也不能对所有题材设计所谓的“人物”或寻找到可扮演的“角色”。面对无故事性、情节性,可挖掘其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内涵的素材,揭示对象前因后果、交待其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科学小品表达形式的常态。科学小品可以有散文式的生动描写、记言,也可以有说明文的各类说明、诠释,但较多的还是叙述。行文时恰到好处的幽默材料的插入,文中各种富有文学意味的诗文的引用、趣味盎然的开头、含意隽永的结尾等等无不依托叙述来实现。
四、揣摩科学小品的语言。在行文用语方面,科学小品的语言在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科学小品总是力求用形象的、动态的词语来取代抽象的、静态的科学术语,它可象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那样用叠音词、拟声词等老模拟物态,加强语气,强化感情,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句式选用方面,科学小品继承了散文灵活自如、层次多变的特点,奇句、偶句、长句、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都可如文亮相,以示,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此外,在修辞运用方面,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在科学小品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它可用比喻来生动阐释,可用比拟来凸显特征,可用对比给读者以鲜明印象等,这也是科学小品语言优美生动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科学小品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和独特风格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阅读科学小品,特别是如何快速把握对象特征、理清结构层次、体味语言魅力是科学小品阅读的重中之重,自然也是命题者在命制科学小品考题时重点关注的考查内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大对科学小品的能力培养。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我嗅故我在
斯坦利・科伦
每种生物似乎都有一种偏好或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系统。
对狗而言,鼻子不仅在脸上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而且在大脑和它对世界的看法中也起着主导作用。人脑是围绕着视觉和与光相关的信息进行工作的,而狗的大脑活动却是以它通过气味获得的信息为中心的。狗能感知的气味种类大大多于人类,因而它的意识常常于人大相径庭。对我们来说像迷一样难以理解。据估计,狗可以辨别的气味种类约为人的一千倍到一万倍。
狗采集气味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狗并不是让气味自然地飘入鼻子,而是运用人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定的能力与构造,将气味从环境中采集出来。狗能够自由到摆动鼻孔,因而可以判断气味的来源。狗还有一种与正常呼吸不同的嗅闻能力。当狗把鼻子凑向气味传来的方向嗅闻时,它其实中断了正常的呼吸进程。嗅闻的时候,包含了气味的空气首先到达鼻腔的一个多骨、架状的构造内,这一构造是专门用来保持包含气味的空气的。以免它随着狗的呼气而排出体外,使气味分子能够在鼻腔内停留并积累。当狗正常呼吸或喘气的时候,空气是穿过架状构造下方的鼻孔之间进入肺部的;而嗅闻可以短暂地把空气储存在鼻腔上部的空间内以解读空气中的成分。
狗的鼻子对那些有着特殊生理意义的气味最敏感。尤其是信息素,这是动物分泌的一种用于传递信息(通常是同类之间)的有气味的化学物质。
对于狗来说,分析信息素的气味,就等同于阅读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关于另一只狗的状况。狗的尿液中溶有许多信息素成分,因此包含了大量关于自身的信息。狗常常喜欢嗅闻其他狗走过的路旁边的消火栓或者树,以此了解它们世界中的时事信息,而那棵树就成了它们世界中散播最新消息的花边小报,可能没有狗的经典文字专栏,但必定有闲言碎语专栏和个人广告板块。每当我的狗专注于嗅闻其他狗常常光顾的那条街道上的柱子或树时,我经常想象着自己听到了它们大声读出新闻的声音。也许今天早晨的新闻是:“一只年轻的金色雌性巡回犬刚刚来到我们社区,想要寻找伴侣――被的雄狗免谈。”或是:“一只年轻强壮的成年罗威那犬宣告,它要向本街区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愿意接受任何狗的挑战。要么遵从其领导,要么就小心点!”
狗很喜欢在垂直地面的墙面上撒尿留下印记。因为高处的气味能被风传得更远。尿液痕迹的高度往往也能表明这只狗的大小。在狗的世界里,体格大小是决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重视领导力的雄性狗都养成了撒尿时抬起后腿的习惯,这样它们可以把尿撒到更高的地方,而且尿液留得越高,就越不易被其他狗的尿盖过而模糊了留下的气味。
尿液的气味还能传递关于狗情绪状态的信息。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组压力激素的释放,这组激素会进入大多数体液。不仅是血液,还有汗液、尿液和泪水,因而,一只恼怒的狗留下的气味和一只欢快的狗是不同的一还有一些人认为,动物可以“嗅出恐惧” 曾经我听一名警官说起,巡逻狗很容易认出罪犯,因为狗可以嗅出害怕被捕获的罪犯身上的恐惧。很显然,恐惧是一种情绪,情绪尽管没有味道,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汗液等体液中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化学物质是带有气味的。恐惧或许和其他情绪一样,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相关联的。
1、试分析概括出狗的嗅觉不同于人类的突出特点。
2、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五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我嗅故我在”,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狗能感知的气味种类大大多余人类;②狗采集气味的能力远远大于人类;③狗能通过分析尿液中的信息素成分来了解狗世界中的时事信息;④狗能通过气味嗅出情绪状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