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6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肘部骨折之一。占肘部骨折的50%~60%[1],如果处理不当易发神经、血管损伤、Volkmann氏缺血性肌挛缩及后期肘内翻畸形,使患儿造成终身残废。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包括采取细心、周到、有效的术前、术后的护理及功能锻炼。认真做好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5~10岁,平均7.5岁,左侧26例,右侧3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1例。
治疗方法:58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然后指导功能锻炼。
护 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该病儿童居多,因患儿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差,常以啼哭表达疼痛及不适[1],不能配合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亲近患儿,让其亲身感受到关心与爱护,减轻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向其家长做好解释工作,传递积极的心理支持。②术前准备:帮助患者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检查患肢皮肤有无水泡、压伤及感染。术前让患儿尽量平卧,抬高患肢,指导患儿做握拳伸指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常规骨科备皮,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水6小时。
术后护理:①麻醉后护理:病房内准备有效的吸引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和急救药品等,为处理并发症提供有利条件。全麻术后患儿送回病房,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需常规吸氧,连接心电监护,患儿清醒前应持续心电监护、要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并每5~15分记录一次,保证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8%,直到患儿清醒平稳。②伤肢护理:严密观察患肢手指末端血液循环,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感觉、运动及桡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卧位时患肢下垫枕,抬高肘部过心脏。以利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注意伤口渗血渗液及肿胀情况。肘部可置于轻度屈曲位并制动。下床活动时,使用前臂吊带悬吊于胸前,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屈肘90°。待患儿恢复感觉后,询问患儿肩部是否疼痛,并让做肩关节的适当运动,观察肩关节的功能。③石膏固定护理:石膏绷带包扎后,应待其自然硬化。在石膏未干前,尽量少搬动患儿,不要用手指按压,以免石膏向内凸起,压迫局部组织。必须搬动时,应用手掌平托。④饮食护理: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气血两亏,应让患儿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紫菜汤、鸡汤、瘦肉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少食刺激性及油腻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临床愈合,应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虾皮、骨头汤等,以强健筋骨、促进骨折及早愈合。⑤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患儿骨折愈合及康复程度的关键[2]。术后当日麻醉消失即可做手指的伸屈,握拳运动,共3次,每次3分钟,术后第10天起可做10次,每次5分钟。第2天增加腕关节的屈伸练习,胸前悬挂绷带悬吊患肢,做肩关节的前后摆动练习,1周后增加肩部的主动练习,包括肩部的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步增加其运动幅度。前臂肌肉收缩活动,关节活动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2、3周后祛除外固定,主动行肘关节屈伸练习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度,禁忌反复做粗暴屈、伸肘关节。术后3个月行X线片检查,视骨折愈合情况,祛除内固定。⑥出院指导: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对其子女要严格管理,注意安全,防止再受伤;儿童住院时间短,出院时有些患儿尚未拆线。应指导患儿家属继续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告知医院的联系方式,发现异常应及时复诊,坚持做好功能锻炼。
讨 论
做好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尤其重要。通过本组58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笔者认为,充分做好术前宣教及准备,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特别是正确判断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指导患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及护理后,均达到了预期疗效,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篇2
耳濡目染,从小立志学医
出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的程灏,自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受到当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幼小的心灵对穿上白大褂无比神往。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程灏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父亲经常夜晚被叫去做手术、抢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总是带着成功的喜悦讲给我和母亲听,手术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抢救的怎样怎样成功。”这让他被医生这个能救死扶伤、讲仁慈、讲仁爱的职业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一个光荣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职业。这也是后来他经常说“治好一个病人,我比你更高兴”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参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学中学习班,开始学习中医,程灏那时刚上小学。父亲希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便让他一起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很多名词和基础知识,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灏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便踏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从小梦想的从医之路。
创建医疗平台,打造一流团队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灏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创建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目前担任该科室主任。在这里,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事业。同时,融入创新理念,中西医并举,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据程灏主任介绍,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经18年的历史。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14名,护士1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高级医学顾问1名。目前有开放床位44张,包括创一科病区、专科门诊、全年24小时骨科急诊的完整科室,曾担任重大群体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的医疗团队。
在程灏主任的带领下,创伤一科全体成员本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举”的原则,遵循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传统骨科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医学骨伤科理念技术的学术指导思想,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他们应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现代生物学固定理念微创技术和手术钢板髓内钉固定等技术治疗四肢、骨盆及关节的各类新鲜、陈旧的复杂难治性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同时,注重中医中药三期辩证施治(内服外用)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总体水平和同期国际接轨,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的治病特点是:中医特色不拘泥,西医特点不落后。
多年来,创伤一科的医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医德,他们勤勉敬业,满怀仁爱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风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尽全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护理队伍,努力为我国的创伤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目前,该科室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院级科研课题三项,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伤急救教研室工作,负责“三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因病施治,为患者谋福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任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也是程灏主任始终践行的行医之道。
在程灏主任所在的创伤一科,多年来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医生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一个最好的、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个方法对这个病人是最恰当的,作为医生就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大多数疾病,包括骨折,治疗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术不是万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病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哪种方法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大多数病人是不懂医学的,作为我们医生要把治疗其所患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患者会权衡,提出他们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赶紧手术治疗,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动的、关节内骨折等,医生就不能犹豫,必须果断做出判断”,程主任如是说。
去过程灏主任门诊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他及他的团队发自内心的感言,更是一位医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该做的手术,做病人需要的手术。”是大医精诚、仁慈博爱的体现。当一些疑难杂症摆在医生面前,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中西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将最恰当、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医学帮助,是医生的一种本能。但是做到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必须了解中医并掌握中医骨伤的精髓,同时还要对西医现有的先进技术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患者,60多岁,没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经过北京的其他两家医院的检查,医生都说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怕手术治疗会留下后遗症且费用太高患者选择了放弃。后经人介绍,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找到程灏主任,当时,他非常担心程主任也动员他做手术。没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详细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后,极其自信的说:“我们可以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估计最后和手术效果差不多。”程主任的治疗方法让他的手腕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基本灵活自如活动,不仅减少了很多痛苦,还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创新研究,追求卓越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走向衰亡。中医学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少不了我们的祖先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程灏主任也深谙此道理,为此,他在近几年带领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创手术方法,他非常注重创新,对目前骨科医疗界普遍使用的小夹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3202167560)和“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 101484267)。
程灏主任介绍说,微创手术是现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创伤一科运用微创手术方法,已经让许多严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来,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参加关于微创手术的各种国际性、国内医学交流会、研讨会,创伤一科的微创手术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从事中医骨科的医生都知道,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我国著名老一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老先生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对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确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中医界使用了几十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程主任发现有些小夹板的设计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颈骨折时,内侧夹板下坠,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拢、向外开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小夹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设计的新型小夹板,克服了原来小夹板的缺陷,对上述骨折起到了明显的稳妥固定的作用,为更多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岁的外科颈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过程中,导致非常严重的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程灏主任亲自施以治疗,并且使用了他发明的新型小夹板。不到8周时间,恢复情况很好。程灏主任还建议该患者,间断性地可以拿掉夹板,开始做一些功能锻炼。
传承颂扬,见证先进理念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科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基于朴素唯物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滞后性也不断凸显。因此,程灏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西医也一样,即使是在当今现代医学逐步发展到微观细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因时依症来治疗疾病,同时需要权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引领。
程灏主任介绍说,AO理念和BO理念是当今西医治疗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1958年,西医骨科确立了治疗骨折的AO原则,该理念强调坚强内固定。但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现了大量失败病例。于是,骨科专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在近十年间逐渐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疗理念――BO理念,这是一种生物学固定理念,不仅损伤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与BO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AO理念采用绝对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为前提,不必以损伤骨折周围血运为代价的解剖复位,主张生理学复位和远离骨折局部的稳妥固定。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功能复位和保留骨折上下关节功能活动的弹性固定。功能复位是指满足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的复位方式,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而过多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有中医专家将其称之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医骨科理念,其实也不为过。
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程灏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
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源于程灏主任对骨科疾病治疗理论的了解以及创伤一科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他说:“从钢板固定的方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术。该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在AO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钢板贴敷越严密越好,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这位患者使用的钢板,在所有钢板钉孔上打满了螺丝钉,在骨折处中间再又加上2颗螺丝捆上钢丝,”这种骨折所应用的方式,是违背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学固定BO原则,所以导致半年了骨折还没有愈合迹象,接下来钢板很快就会断掉,原因就是没有跟进学科的发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选择的材料也很讲究,手术材料不是越贵越好,进口的材料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人体形健壮,其生产的人工关节质量确实很好,一个股骨头假体数万元,而台湾联合公司生产的人工假体(应该属于国产)一万多元,其使用寿命不相上下,但是台湾联合的人工关节质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产品设计可能更适合中国和亚洲人群的体型特点。不适合的产品,再好、再贵也没有意义。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程灏主任深刻理解到,无论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中药文化,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医理论,都是能够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谋福的医学,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说:“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哪种方法治病不是医生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看哪种方法对病人有利,中西医结合是理念的结合,绝不是方法的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大多数人认为,医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疗就是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程灏认为,一个东西的好坏,不在于价格、材料,关键是真正为病人解决多少问题,当然,能够达到好的疗效就是好东西。便宜的东西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实中医的麻醉术和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查阅文献几千年前就有华佗拟行开颅手术的记载。但是由于麻醉技术的发展,无菌技术、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西方医学和手术疗法发展更快。所以说,保守治疗并不等同于中医治疗,中医也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中医治疗骨折有独特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穿针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都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原则和手段。
再比如,对于伤口、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医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提脓祛腐,煨脓长肉”,是说伤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坏事,有分泌物伤口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现在刚刚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这些转变都恰恰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说:现代伤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似乎逐渐地向几千年前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转变和靠拢。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在一个平面上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发展,而不是平行线,总有一天会有相交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也不是对立的,中医也叫“汉医”,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国外也有适合自己民情的民间的医学,虽然在理论系统上各有区别,使用不同药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怎样对病人更适合,医生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
淡泊名利,关注医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作为一名医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才能被称之为一名真正的医者。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有些医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报复,这让作为医生的程灏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说,其实医生夸大病情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必须区别看待。第一种: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疾病的严重性往往被暂时的表面现象掩盖,然而这些难题患者是无法看到的,就像“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属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种:医生受当前复杂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和个别不良媒体故意夸张的虚假报导,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疾病可能发生坏结局所谓有义务的告知。否则哪一点没说到,医生就会被认为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其实,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与告不告诉患者毫不相干,与病历写的好与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总是免不了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那就是在极个别医德不佳的人,他们故弄玄虚,拿回扣、要红包。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医务界,不能让所有医生护士背黑锅。”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说的。
在中国几十年的医改过程中,这一现象并没有杜绝,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变本加厉,这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灏主任认为,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面向医疗群体,要考虑医与患双方的利益,绝不是仅仅依靠强行推行一个“医生与患者签署拒收、拒付红包协议”的规定,就希望将医改搞成功。所以说,国家投入不平衡,医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个别媒体虚假或不实报道,犯罪成本过低,法律保护意识滥解等等,都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视起来,要让全社会包括医务人员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医学帮助”的真正的内涵。
精勤不倦,弘扬中医学
除了做好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程灏主任还积极参加各种灾区救治活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指导组,程灏主任主动请战,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加了专家组。在灾区,程主任成功完成第一例骨折救治手术,在后来十天的奋战中,他们圆满完成了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伤员进行心灵沟通,不仅治好他们身上的伤,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主动为灾区的重建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由于程医师的积极参与及做出的较大贡献,他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批准授予“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奖并通报表彰。
篇3
关键词 骨外固定支架 骨折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54
骨折固定分为骨内固定和骨外固定,与骨内固定相比,骨外固定支架具有便于处理患者伤口和修复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两大优点。由于骨内固定限制较多,骨外固定支架在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患者不宜进行骨内固定且伴软组织损伤四肢长骨干中的骨折中[1]。但骨外固定支架也有其不足之处,它会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一旦护理不当,患处极易被感染。2008年9月~2009年10月对339例患者应用固定支架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对339例患者应用骨外固定支架,男194例,女145例,其中18岁以下患者34例,19~35岁患者148例,35~60岁患者76例,60岁以上患者81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32例,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干骨折128例,胫腓骨骨折137例。
护 理
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普遍对未知的医疗效果持担心心理,担心固定支架会对日后正常生活的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手术的不成功,使患者对是否采取手术抱有犹豫心态,对患者康复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心里护理分为三个步骤:①主动向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仔细介绍手术流程、注意事项;②患者如有疑问,耐心回答,并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降低患者的焦虑感;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骨外固定支架的优点,减少患者担心,寻求家属的配合。如有必要,可请已进行手术的患者告知术后的康复情况。
患者骨折处的固定:术前应仔细观察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对病情有大致了解。用夹板固定并制动患者骨折处,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非必要避免移动患者的骨折处,以防患者疼痛感加深,同时损害骨折部位附近的血管神经。
患者事先清理患处皮肤:因为骨折发生在四肢,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极易包含着细菌和污垢,在术后不便清理伤口。所以,为了避免术后伤口被细菌感染,术前应及时清理患处皮肤,降低伤口感染率。
患者术后骨折处的放置:术后骨外支架已固定,如患者躺卧姿势不正确,极易造成肢体肿胀。所以,当患者返回病房后,应及时告知患者将骨折出抬高30~40°[2],使淋巴、静脉能够顺利回流,避免肢体肿胀。
针孔皮肤的清洗: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护理不当,很容易使患者并发针孔感染,增长患者康复时间,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术后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每天用75%酒精棉球清洗针孔处,并将75%浓度的酒精纱布固定在针孔处,避免患者伤口感染。在清洗过程中,轻轻擦拭,切记撕掉纤维性包裹,使患者皮肤保持一定厚度来抵御伤口感染。同时,定期观察患者针孔处的症状,一旦发现有针孔周围的皮肤出现微红、微痛,则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消毒护理,抬高患者骨折处。如果感染严重,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
固定支架的维护:患者术后一定程度康复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但运动可能会导致固定支架螺丝钉的松动,须时刻注意固定支架情况。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一旦发现有螺丝钉松动,及时告诉医生固定螺丝钉。否则很可能因为外固定支架的松动致使骨折处的移动,影响患者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并抬高患肢。
结 果
进行骨外固定支架的339例患者通过术前、术后护理,279例患者正常愈合,针眼感染患者19例,骨折再移位患者6例,针眼渗血患者17例,螺丝钉松动患者18例。
讨 论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当患者是因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及缺损时,应作该方法治疗效果尤佳。采用此种方法,骨折处愈合速度快、患者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痊愈后骨折处无异物,避免了二次手术;同时也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及成本。但如护理不当,患者极易被感染。本次试验表明,临床护理工作中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处理、及时的指导对骨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科;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44-01
舒适护理是通过对护理活动的舒适干预,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骨科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疼痛,术后疼痛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疼痛、焦虑等身体、心理不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舒适护理,对减轻患者焦虑、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高,住院病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技术服务,而舒适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也就是说,护理人员能给予一个最舒适的护理[1],找出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达到缩短、减轻、自在、超越的舒适状态。根据骨科病人病程长,需手术、长期卧床、牵引、石膏固定,生活难以自理的特点,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向创伤骨科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护理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信息:患者共计168例,男127例,女41例,年龄17~76岁,平均(25.68±7.96)岁。均无高血压、感染性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史。其中手挤压伤并尺、桡骨骨折并肌腱或血管损伤34例,肱骨骨折13例,锁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28例,胫、腓骨骨折31例,股骨骨折37例,股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8例。
全部患者均在臂丛麻醉或连硬外麻或全麻下行清创或断肢(指)再植或皮肤缺损植皮或残端修整、或肌腱、血管吻合、或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术、或石膏、夹板外固定术。手术顺利,伤后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术后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84例。
在针对性护理前,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情严重程度、麻醉方式、手术方式进行了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综述
1.2.1 常规护理方法:①环境: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尽可能降低一切噪音;白天避免强光照射,夜晚开地灯,帮助患者入睡。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热情和霭、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耐心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理解患者对疼痛的悲伤反应。③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请性格开朗、豁达乐观的同室病友交流手术感受和经验,帮助和鼓励其他患者消除对受伤和手术的疑虑与恐惧心理。④保持舒适的: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予舒适卧位,用软枕垫高患肢并置功能位;上肢骨折患者起床活动时用前臂吊带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⑤稳定情绪:鼓励亲人陪伴和探视;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困扰;讲解疾病康复知识,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坚定信心,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加重疼痛。
1.2.2 舒适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或评估疼痛后,并在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实施舒适护理。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前向患者说明此类方法的作用和目的,使其能够积极配合,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具体方法:①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②引入幽默以期能引起患者发笑的事情,如我们与患者讲笑话,或让患者看幽默杂志、电视相声、小品或吹肥皂泡。③放松:通过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并辅以听音乐。④皮肤刺激法:冷敷、热敷、按摩,以及皮肤搽剂的应用如活络油。冷敷可以减轻炎性水肿,但注意在不影响患肢血运的情况下使用;热敷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的血供;伤肢按摩和局部涂擦活络油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增加血液循环、舒筋活血而减轻疼痛。
1.3 效果评判方法:①对能合作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或文字描述式评分法[3]测量疼痛。②将疼痛测量结果量化为无、轻、中、重、极度疼痛5个等级,用0~4分来表示,并交叉量化。③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回病室1h内开始测量,以后定时(每4h)或疼痛时随时测量,疼痛时实施舒适护理15~30min后再测量并记录,如果疼痛不缓解或疼痛在中度以上联合药物止痛,将疼痛结果记录在疼痛量化记录表上。
2 结果
2.1 所有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见表1。
篇5
[关键词] 循证护理;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a)-0151-04
Effect observ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LIAO Dejun1 LI Xiaohe2 YAN Leilei1
1.Department of Adult Emergency Trea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Zhejiang Province, Wenzhou 325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natomy,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1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120 case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from Febr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Cervical spondylosis cognitive ability, clinical efficacy,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 complaint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ervical spondylosis knowledge, cervical spondylosis attitude, preven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 = 6.59, 7.02, 2.53),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χ2=7.15),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t rat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χ2=6.93, 6.93, P < 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Effect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和节奏加快,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大,其发生年龄逐渐的有年轻化的趋势[1]。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和颈椎间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患者的脊髓、神经及血管发生损害,进而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综合性病变,其属于常见的骨科疾病[2]。颈椎病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全部颈椎病的50%[3]。颈椎病因其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本研究颈椎病患者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肩背部的疼痛,一侧或者两侧的上肢、手指的放射性麻木、疼痛,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诊断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依据护理措施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常规护理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5~70岁,平均(40.5±10.0)岁,病变部位:C3~4 18例,C4~5 12例,C5~6 19 例,C6~7 11例,病程0.5~11年。循证护理组60例,病程1~13年,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6~69岁,平均(40.8±10.3)岁,病变部位:C3~4 17例,C4~5 13例,C5~6 17 例,C6~7 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主要采用骨外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护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组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模式
1.2.2.1 骨外科颈椎病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汇总 根据我院护理部及骨外科护理人员多年经验,对骨外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整理。①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一些患者及家属在进入医院诊治过程中,由于对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有误会,或者在接受检查、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增加了护患纠纷。②生活和工作的不良习惯:长时间的低头工作或者长时间坐在电脑桌旁上网玩游戏和工作,诱发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或者复发。③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因病情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肩背部疼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严重者影响睡眠,不利于临床护理。④不良心理情绪: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的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临床护理及护理,同时颈椎病常会使患者舒适度改变、睡眠方式紊乱甚至影响一些日常交流,产生烦躁不安、易怒不良情绪,影响护患沟通。
1.2.2.2 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数据库,总结归纳健康宣教计划、心理护理规范,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3 相应循证护理干预 ①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及时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同时做到患者病房舒适整洁、通风良好,给患者宾至如归的感觉,主动询问患者疑难问题,耐心讲解住院后相关流程,避免患者及家属因住院手续不完备,造成的办理“繁琐”过程。②康复性和预防性训练:根据患者生活和工作状态,制订一系列的预防颈椎病和颈椎病康复性训练的活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颈椎病的复发率。③疼痛:患者入住病房后,除了常规护理之外,增加护患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耐心讲解颈椎病的知识,通过按摩和康复性训练来患者疼痛和肢体麻木。④心理护理:骨外科颈椎病患者入院后出现紧张、忧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患者上述情绪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情况
对骨外科患者的颈椎病知识、对颈椎病态度、对颈椎病预防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骨外科患者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越好。
1.3.2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效果评价标准包括:①治愈:颈椎病临床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②有效:颈椎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过度劳累后颈肩部有轻度的不适,但是按摩和康复训练后明显缓解;③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
1.3.3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投诉率情况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自制评价量表进行,投诉情况包括信件、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颈椎病认知能力情况比较
循证护理组对颈椎病认知能力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9、7.02、2.53,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情况(分,x±s)
2.2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循证护理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5,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情况[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χ2=7.15,*P < 0.05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投诉率情况
循证护理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度和投诉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6.93,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投诉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模式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和进步,尤其是循证医学的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循证护理这个概念在临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是以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护理的理论依据,通过护理实践对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支持和应用,从而促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着以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进行转变[5]。循证护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往往护理工作者对于循证护理认识不是十分充分,往往缺乏对于循证护理深入学习和研究[6]。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当受到外力作用是患者的颈椎间盘的内外动力失去平衡,对周围组织结构如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等刺激或者压迫,造成一系列的综合征[7]。其属于脊柱平衡失调引起的局部性颈椎病,年轻患者多见,但是也有中老年患者,X线一般没有椎间隙狭窄,但是颈椎生理曲线有改变,椎体间的不稳定和轻度的骨质增生,在头部、肩部、颈部、臂部有一定的压痛点[8]。颈椎病患者颈椎周围组织还可能出现充血和肿胀,神经根周围和椎管内可能有粘连发生,严重的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9]。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其临床治疗往往采用非手术治疗,因而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相应护理措施显得更加重要。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有计划的进行有目的性等护理过程,其根据以往的科研理论和参考文献等知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获得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证据,根据护理证据的支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护理实施过程[10]。循证护理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大多数是不良生活和工作习惯引起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进而引起脊髓及神经根等压迫,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感觉、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1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于颈椎病发生原因、治疗及相应护理措施的深刻认识,了解到颈椎病预防的重要性和相应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患者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主管能动性,对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做到劳逸结合,缓解颈部肌肉进行和劳损,更好的做好颈部护理,促进颈椎的血液供应[12]。通过健康教育还可以加强吸烟患者的戒烟劝导,向患者讲解,尼古丁会降低颈椎椎体的血容量,影响颈椎间盘的营养摄入,吸烟引起的咳嗽会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和椎管内压力[13]。饮食方面主要食用含钙量较为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软骨、奶、虾皮等食物,还可以食用猪蹄、牛蹄筋等含有胶原蛋白较高的食物[14]。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充足的微量元素的摄入,发挥自身的生理调节作用[15]。
注意防止颈部受凉和受潮,预防感冒,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16]。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尽可能避免长时间伏在桌子上学习和工作,避免长时间应用电脑,一般工作或者学习1 h后,起身活动颈部,如用头部书写米字等[17]。保持良好的睡姿,枕头调整适当的长度和高度,一般枕头长度超过患者肩宽15 cm左右,枕头的高度为患者拳头的横径,患者侧卧时单侧肩膀到头部的距离[17]。患者在工作和运动时,尽可能避免猛回头、过度的头向一侧偏,身体转动时,颈部要随着身体的旋转而旋转[18]。
颈部功能康复性训练:①颈部十字操,主要是缓慢的向左右方向旋转头部,做前屈后仰的动作[19]。②做耸肩缩脖式的伸缩性训练,每天20次。③伸直颈部,两只手放在背部,做上下搓澡性练习,每个方向各做20次[20]。④颈项相争向前后左右方向缓慢的进行10~20次,提高颈部肌肉的伸缩程度。⑤低头看海,抬头望月,向后观瞧,上述步骤缓慢进行。⑥双手向后伸合拢呈现“小燕飞”适当向上抬,抬头适当的向后仰,每次持续3 s,每天坚持10次。通过康复性的训练,可以增强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和关节囊的强度,增强颈部的稳定性,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循环状态。
颈椎病患者对于病情和预后的过分担心,颈椎病患者在心里情绪上呈现多种不同样式的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易于烦躁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颈椎病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患者进行治疗过程长短变化,更加增加了治疗后功能恢复的不可预期性,颈椎病患者的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颈椎病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颈椎病患者因为达不到预期的心理疗效,其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周围人际关系不融洽,很大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极可能出现抑郁症。尤其是一些高龄颈椎病患者,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更加忧虑,还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拒绝治疗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耐心的讲解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过程,根据患者抑郁、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体会患者临床症状和颈椎病带来的痛苦,诚恳的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关心,耐心的倾听患者对于颈椎病病情的倾诉,帮助患者宣泄不良的心理情绪。
本研究对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依据护理措施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常规护理组60例和循证护理组60例,结果表明,循证护理组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通过循证护理可以对实践性的经验和循证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和评估,在验证循证知识的同时促进循证护理知识的创新,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将颈椎病知识以健康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患者,进而提高了患者对于颈椎病认知能力。同时循证护理组对于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循证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研究结果和临床专门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同颈椎病患者的特殊需求结合在一起,促使临床护理措施更加人性化的发展,减少由于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不适应感,降低护理资源的浪费,有效的促进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循证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投诉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循证护理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加强护患沟通,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聊天的形式帮助患者认识到颈椎病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促进患者对于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于颈椎病的认知和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永清,张旭.36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4):491-492.
[2] 孙悦华.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5):619-620.
[3] 史新春,马蕊,王淑勉.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新疆医学,2010,29(4):101-102.
[4] 赵晓萍,石玉兰,刘振芳.健康指导在颈椎病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2185-2186.
[5] 杨娟,陈玉玲,李晶莹.浅谈颈椎病患者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75.
[6] 袁君君,钱明,王希.系统护理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1):69.
[7] 黄世敏,林明侠.钛网植骨联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3-54.
[8] 尹继兰.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16-117.
[9] 樊冬花.一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7):625.
[10] 欧阳翠姣.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2):53-54.
[11] 祁金梅,张秀军.循证护理模式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16(8):1199-1201.
[12] 杜艳霞,谢菲.198例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6):331-332.
[13] 高松.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87-88.
[14] 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4(24):2211-2214.
[15] 苏春霞,邢林波,阮水朋.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42-343.
[16] 赵文娣.14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90-191.
[17] 刘定芬.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04-705.
[18] 王春晓,谢兴文,李宁.颈椎病病因病机与中医分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9):64-66.
[19] 王孝蓉.颈椎病康复护理浅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38.
篇6
方法:将70例需手术治疗的闭塞性脉管炎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5列,自入院后即进行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对照组35列,单纯常规护理,对两组入院后情绪,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对照组14列(P
结论:心理护理能影响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得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增进患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8-0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称Buerger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中小动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伴行的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为主。亚洲发病率高于西方。尤其是寒冷地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疼痛,末梢感觉和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游走性浅表静脉炎。营养缺乏性变化,病变及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可导致肢体末梢端坏疽和溃疡1。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治疗70例下肢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由于此病早起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到骨科治疗的患者均属中晚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坏疽和患肢剧烈的疼痛。通过心理护理对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有明显效应。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3岁。单侧下肢闭塞65例,双侧下肢闭塞5例。
治疗方案: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动脉照影术。根据病变程度有9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截肢术。
护理问题及措施:
1.1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收集资料,了解病人;调节病人心理因素,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员间关系;及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促其配合手术及康复锻炼;利用精神分散和精神转移,减轻疼痛;情感支持,解除焦虑。
1.2心理评估。脉管炎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就治不愈,疼痛剧烈,因此可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为以下几种:①烦躁绝望型;此类病人,经多方医治无效。病程长,对疾病的缓解和治疗丧失信心;②忧郁型:这类病人大致了解该病的诊治和治疗现状,了解该病的预后,加上疗程长。费用高,担心手术治疗增加子女费用,又恐久病不愈,成为残废,遭到厌弃,决定听天有命,既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也不考虑未来的结果,只是消极等待。
1.3护理措施。
1.3.1护士应热情主动与病人交谈,为病人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尽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问,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指导,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术后讲解病情,注意事项,营造一种安全氛围,怃尉病人恐惧心理,初步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形成医护,患者和家属三方共同战胜疾病的局势。
1.3.2做好忧郁型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2力求内容简单。通俗易懂,鼓励病人表达情感,有计划,有分寸,有针对性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3.3做好陪属工作,引导其子女多关心体贴病人,注意言谈不当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不当着病人谈论经济问题或争吵,减少病人的后顾之忧。
1.3.4疼痛的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因此做好疼痛的护理至关重要。对疼痛的观察,是间隙性痛,活动性痛,还是持续性静息痛?对间隙性痛采用疏导,安慰,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对活动性痛可减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持续性静息痛是比较难的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常怃足难眠,护士要耐心,和蔼的关心体贴病人,轻柔的按摩患肢,变换,如疼痛不能缓解,报告医生,给予止痛药物
1.3.5患肢的护理。注意患肢的清洁,保暖,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坏死。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修剪指甲时避免伤及皮肤,以免形成溃疡或坏死。如肢体已有溃疡面,换药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以减少疼痛,并告戒家属保持创面及创面周围皮肤的清洁,否则伤口会因污染而增加再次感染的机会。
1.3.6饮食的护理。对于早期患者饮食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少饮酒。坏死期应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食猪肉、鱼、虾,可选用一些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有利于温经通络。忌食生冷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粘性食物。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及辛辣激性食物3,戒烟忌酒,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好多病人都是因为吸烟导致复发的
1.3.7康复期的护理。对病人一如既往地关心,耐心反复解释疾病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安抚其焦虑心理,及时正确指导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
2效果观察
以问卷+医护评估的形式,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入院后情绪稳定情况、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定性分类,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护理所产生的效果。
3结果
3.1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不稳定6例;对照组35例:情绪稳定14;不稳定21例;观察组积极配合手术30例,不积极5例;对照组积极配合手术16;不积极配合手术19例,观察组术后疼痛无或轻微31例;剧烈4例,对照组术后疼痛18例,剧烈疼痛17例;观察组康复期自觉功能锻炼30例,不能坚持5例,对照组能坚持15例,不能坚持20例。
3.2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如表所示)
4讨论
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想因素之一,不良的心理心理状态易致病人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治措施产生不信任感,顾虑重重,悲观失望,严重时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心理护理能有效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通过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交流了解自己的病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并增强对手术及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病情好转速度,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对于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是非常有效和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树森.主编,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597
篇7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ofthe Hip,DDH)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我国六大城市对新生儿调查结果,平均发病率为3.9‰。女孩发病率较男孩高4倍[1]。一般都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3岁以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2]。手术疗效同临床护理及康复锻炼密切相关。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其中男12例,女5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13岁,平均4岁;左侧16例,右侧47例,双侧5例。术前均因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经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DDH),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牵引2~3周后行手术治疗,行三联术Ⅰ型者(切开复髋臼成形、加粗隆下旋转截骨术)45例,三联术Ⅱ型者(切复位髋臼造盖、加粗隆下旋转截骨术)23例,切开复位加髋臼造盖术者10例。术后给予髋人字石膏固定6~8周, 术后3个月锻炼行走。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2 护理
2.1术前护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智力发育状况,与患儿进行情感沟通。护理人员在建立干预基础后,通过了解病史、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对患儿进行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健康教育等措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术前训练患儿在床上卧位大小便。教会患儿做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咳痰的练习,预防肺部并发症。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
2.1.1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小,从家庭或幼儿园来到医院有一种紧迫感,首先对医院环境陌生和不习惯,看见身穿白色制服的医师护士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常常表现出精神紧张,哭闹不安等情绪变化。应首先抓住患儿年龄小、爱听表扬,可适当奖励动画图片,主动接近患儿,态度和蔼,以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增加亲近感,使患儿心理放松,尽快熟悉住院环境[3 ] ,病房内的墙可由其他颜色并布置卡通一些,使患儿紧张心理得以松弛,以获得积极配合。DDH患儿年龄相对偏小,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家人思想负担重,担心愈后效果。此时,应选择有效沟通方法,取得家长支持,以配合工作。
2.1.2 骨牵引护理术前需要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1~2 周。重量根据体重病情而定,不可随意加减,不能因患儿哭闹而擅自终止牵引,牵引绳始终保持在滑轮的中心位置,与肢体负重力线在同一条直线上[4 ] 。目的使挛缩肌肉得以松弛,使股骨头降至髋臼水平,为手术复位成功创造条件,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牵引过程中注意保持牵引装置稳固,牵引绳应与被牵引肢体长轴成一条直线,牵引重量适宜。
每日用酒精棉球消毒骨牵引针针眼,外敷酒精纱块或消毒黄水纱(院内制剂)[5],如有感染要及时换药,有疼痛可能是穿针压迫皮肤和钢针磨透前骨质滑出到了皮下组织或钢针没穿入骨质内而穿入皮下组织所致,此种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2.1.3 术前准备术前进行各项常规检查,了解患儿全身情况,预防感冒。根据骨科治疗原则术前备皮,术晨必要时留置导尿(可在手术室执行),作药物过敏试验,备血,观察生命体征,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晨清洁灌肠,防止术后发生便秘、腹胀。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预防术后感染。备皮。
2.2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按全麻术后护理,床旁备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生命体征监护直至患儿完全清醒。患儿清醒会出现烦躁,要固定好带有静脉通路的肢体。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儿的面色、尿量、心率,引流管引流情况,及时汇报医生,以决定补液的量及是否输血。氧气吸入,专人护理,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清醒后测至平稳为止。观察输血输液情况,速度不宜过快。观察肢端的颜色、温度、感觉、趾端血循环及活动情况,切口处有无渗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2.2摆放术后患髋采用患肢外展30°、内旋10°摆放,髋人字石膏外固定,这样利于头臼对位塑性、发育。应妥善保护好患肢制动。严防石膏变形松紧适宜以免影响呼吸。对骶部及石膏绷带受压部位要严密观察,防止压疮发生。小儿皮肤娇嫩,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垫应松软透气,每天协助患儿定时翻身,每2~4 h 翻身1 次。小孩年龄小,往往很难配合,需要家属及医护人员耐心跟患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2.2.3石膏外固定护理患儿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于外展内旋位6~7周。促进石膏干固。防止石膏变形断裂,石膏的松紧度,以能容纳1个手指为宜。卧硬板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垫高患儿腰背部,使脊柱后伸。抬高患肢15~30°,密切观察石膏绷带松紧度及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由于石膏通透性差,观察肢体末端是否发紫发凉。夏季南方天气炎热,出汗多,易产生汗斑、皮疹,甚至霉菌感染,这需要在恒温空调病房接受术后治疗和护理。冬天天气寒冷,石膏冰凉,可用烤灯照射,有条件的病室可开暖气,保温保暖,防感冒。注意倾听患儿的主诉或哭啼。如发现异常应时解除压迫,防止皮肤压迫缺血坏死。勤翻身,石膏受压部位要严密观察,常用伤科油(院内制剂)涂擦按摩,减少压迫性褥疮的产生。晨起时拍背,鼓励咳痰,防止术后坠积性肺部感染。小儿由于泌尿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全,应保持石膏不被尿液浸湿。改为短腿石膏后,鼓励病儿练习坐起。训练病儿做双手触足动作,活动髋关节并协助膝关节屈曲。并要求家属共同参与。
2.2.4会护理髋人字石膏固定,给大小便护理带来不便,极易造成外皮肤及此部位石膏的污染,叮嘱家长做好护理工作,保持会清洁干燥。
2.2.5 饮食护理饮食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帮助建立科学的饮食方法:全麻清醒术后6小时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稀饭等。忌牛奶、豆浆等产气食品,以防引起胃肠胀气。3天后待胃肠功能恢复,可给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瘦肉、骨头汤,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2.6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可指导患儿进行踝、趾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同时,鼓励患儿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发生。
2.2.7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6周拆除石膏,允许患儿在床上练习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不做粗暴的活动。为进一步预防功能障碍,术后2~4周可拆除髋人字石膏髋关节的前半部,轻轻做被动屈髋练习及坐起,6周后继续锻炼,对术后拍X线片髋关节间隙在0.5 cm以下的,行持续皮牵引3周,牵引重量2~3 kg,第1周床上坐起,练习髋关节活动,第2周练习摸足尖,第3周练习摸足跟,去掉牵引练习屈膝活动,术后4 周指导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患儿可先通过练习坐起加强屈髋运动,在患儿能独立完成髋关节的屈伸主动活动后,再渐进指导患儿练习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直至下蹲运动,使髋关节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3个月下地负重行走,4个月练习负重行走,6个月股骨上段钢板螺丝钉取出。康复锻炼方法应体现个体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指导患儿及家长配合,督促患儿完成锻炼程序和治疗,期锻炼注意循序渐进,且防止
摔倒致外伤[6 ],争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出院指导
术后1个月摄片复查,如生长良好,可让患儿作弯腰、屈髋活动,以锻炼臀部肌肉及髋关节,防止臀肌挛缩及髋关节粘连,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同时加强膝、踝、足趾关节锻炼,并2小时按摩一次,每次30分钟。术后1个半月解除石膏,让患儿坐在床双手摸脚,同时配合中药舒筋洗药(院内制剂)外洗患髋,以帮助恢复髋关节屈曲功能,但不可过早让患儿站立,以防摔倒,引起钢板断裂或髋臼脱出,导致手术失败。术后3个月摄片检查,股骨头包容好,髋臼成形部已愈合,股骨截骨愈合后,可扶患儿在床上站立,轻微活动,逐渐行走,以恢复其正常功能活动。
4 结论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髋臼发育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畸形,早发现,早期治疗对患儿获得一个良好的髋关节功能,降低残疾程度非常重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需长期坚持治疗,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手术成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非常关键。术前准备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后护理不当或出院指导不力,使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出现臀肌挛缩、髋关节粘连、髋关节再次脱位、甚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导致手术失败,需再次手术,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很大的痛苦。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欠佳,病程较长,在患儿的围手术治疗期间,更加需要医护人员,家长,患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因此,要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更要注意加强术后康复锻炼,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潘少川,主编实用小儿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7
[2] 蔡振存,朴成哲,张立军,吉士俊,王巍,. 非手术方法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10, (07)
[3] 顾冬梅. 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 (2) :3712372.
[4] 尹兴娅. 大龄DDH 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J ] . 重庆医学,2009 ,38 (5) :6192620.
[5]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 骨伤科临证精要.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篇8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78-02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损伤重,出血多,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的疾病[1]。长期以来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非手术的卧床加牵引或卧床,目前还有主张外固定加牵引的治疗。199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98例不稳定
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了9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8.5-78岁,平均年龄3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5例;坠落伤8例;砸压伤25例。入院时98例出现并发症:失血性休克18例;单纯性骨盆骨折26例;四肢骨折18例;开放性骨盆骨折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坐骨神经挫伤1例;颅骨外伤11例;肝、脾破裂1例;肾挫伤2例;肺挫伤3例;乙状结肠破裂1例;膀胱破裂3例;尿道断裂1例;并有尿道、阴道、肛管断裂1例;股静脉破裂1例。外伤至手术时间5-15 d。
1.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分型和患者受伤和骨折的具体情况,切开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复位加内固定 [2]。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均在术前纠正所有并发症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非手术治疗则根据X线摄片CT检查结果,采取卧床休息、制动和对症处理。
1.3护理方法
①骨盆骨折的常规护理;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不同病程实施个性化护理。
2 结果
98例患者中治愈90例,治愈率93.2%。其中手术治疗26例,骨盆畸形基本纠正。除3例因股骨粉碎性骨折,治愈后遗留下肢不等长超过2 cm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64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经骨牵引或卧床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8例就诊时为重度失血性休克,合并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除四肢外伤合并内脏损伤 [3]。病情复杂、发展快,入院时常伴有休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知识及相关技能,认真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做好骨折的一般扩理及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尤其注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
3.1 休克性的护理
3.1.1 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骨盆骨折的骨折松质面出血量大,是引起患者大出血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常伴有盆腔脏器或血管神经损伤,所以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心电监护系统,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掌握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为抢求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1.2 纠正休克遵医嘱补充液体,改善微循环,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双管输液的同时,及早行深静脉插管。在遵医嘱进行大量输液的同时,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正确指导输液量。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性质、颜色,了解休克纠正情况。如休克纠正减慢输液后,又重新出现休克说明有小径动脉出血。
3.2 内脏破裂及空腔脏器破裂的观察与护理
有些内脏闭合性损伤,损伤初期出血量不多,休克体征不明显,其他辅助检查也难发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血量增加,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血尿、血便和阴道流血等内出血和腹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发损伤,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如果有排尿困难、血尿、尿潴留等,行留置导尿,尿管插入困难,应考虑尿道挫伤或者断裂。如经抗休克治疗,无法纠正休克或有进行性腹胀等,应考虑合并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盆腔内脏器破裂修补术。本组有1例患者,入院时有休克早期症状,按医嘱输液对症处置8 h后,血压未见回升,经医生检查未发现其他合并伤,但在护理观察过程中,出现腹部比入院时稍胀,于是报告医生,医生给患者做了腹部穿刺,结果未发现腹部外伤情况,后根据医嘱留置胃管,结果从胃管抽出咖啡色胃液500 ml,马上为患者作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巨大血肿。立刻作手术准备,送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从而使患者转危为安。有3例患者合并内脏破裂同时有尿道断裂,有1例患者合并较大静脉断裂,入院后积极纠正休克后,进行剖腹探查及尿道、静脉断裂修补术,术后留有伤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尿管,还有深静脉插管,护理时应防止脱落、扭曲、受压、保持通畅,分清各管的功能与作用,认真观察及准确记录引流量、性质和颜色。保护切口敷料完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3.3 骨盆完整性破坏的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躯体制动防止搬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均应在术前纠正并发症和多器官的损伤。本组患者均在入院5-15 d才进行手术。患者需绝对卧床,防止术后出血,但躯体绝对制动,易出现褥疮。应根据损伤及骨折部位,采取恰当的预防褥疮措施。骨突处加以棉圈每2 h托空臀部,背部用5%红花油酒精按摩1次[4]。做好牵引孔的护理,用75%的酒精滴于针孔4次/d。
4 讨论
4.1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观念,现阶段有所转变。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一般由强大暴力引起,多为挤压伤,折断的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同时由于骨盆部肌肉急剧收缩,骨盆骨折移位和伴有关节错位,而致骨盆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传统的卧床、骨盆的悬吊,下肢牵引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骨盆外固定器配合复合牵引的治疗。临床工作中只有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病情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权衡利弊,才能提高治愈率。
4.2 不稳定型骨折的特点:①休克:骨盆对盆腔内的脏器和组织有保护作用,而且骨盆属松质骨,严重的骨盆骨折,除影响其负重功能外,骨折的松质面出血量大,并且常伴有盆腔内脏器或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大出血,容易导致休克。②出现多种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本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出现肝脾破裂、乙状结肠破裂、膀胱破裂、尿道断裂、合并尿道、阴道、肛管断裂、股静脉破裂等,可造成腹膜炎危及生命。③骨盆的完整性破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折断的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1]钟广玲,陈志维.骨伤科临床精要[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9-332.
[2]潘进社,彭阿钦.不稳定骨盆骨折分型与手术复位的方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10):699-700.
[3]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7.
[4]乔彩霞.严重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断裂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51.
篇9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岁。高血压脑出血10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脑血管畸形出血1例。均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均行下肢静脉置管术。手术持续时间5~13小时,平均7.23小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中术后使用甘露醇,每8小时静滴100ml。下肢DVT的发生的时间均在术后3~11天,平均在术后5.5天。经过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其中14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没有患者发生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扩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左侧受累9例,右侧受累6例,无双侧受累。所有患者均经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危险因素:①静脉血流滞缓:神经外科手术大都选择在全麻下进行,在全麻下,患者代谢变慢,外周静脉扩张,血流变缓,且失去肌肉收缩对其压力作用。术后由于病情的需要而卧床制动,由于下肢无收缩活动,故血流滞缓。有报道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概率越大。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也较上肢静脉血流速度要慢,且左下肢静脉存在特殊的解剖结构[2]。②血液凝固性增高: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静脉血栓史、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止血药物的使用,降颅压使用大量脱水药物但补液的限制,这些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的增高。③静脉管壁的损伤:有创操作如置管术、穿刺术、输液术等。损伤静脉管壁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甘露醇、高渗糖、脂肪乳、氨基酸等。
护理干预
积极的健康宣教:对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卫生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其病理过程及治疗效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治疗及护士护理的配合。吸烟戒烟,饮酒者戒酒;鼓励其多饮水及清淡饮食,合并有内科疾病应请内科医师会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便秘,应助其通便,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3]。
勤巡密查早发现:DVT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要勤查勤问,并做好相关记录,观察及询问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压痛、浅静脉怒张等。定期对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进行测量。对下肢的突发肿胀,疼痛及压痛等应提高警惕。对患者双下肢的皮肤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进行认真观察对比,如有异常要及时处理。
正确处理防恶化:如发现患者有下肢发生DVT。①适当的卧床休息和恰当的抬高患肢:嘱患者卧床休息1~2周的时间,期间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用力抓捏下肢肌肉,防止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肺栓塞。抬高患肢使其离床面20~30cm,但不能在窝下垫硬枕和过分屈曲髋关节从而影响静脉回流。耐心对其讲解弹力袜及弹力绷带的使用方法。改用上肢静脉输液。②抗凝血疗法:合理使用一些抗凝剂等进行溶栓治疗。③必要时使用手术方法解除血栓。
谨防发生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应注意观察一些对出血倾向有提示作用的部位,如皮肤黏膜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应该嘱其卧床休息为主,需待停药后7天视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下床活动。每隔10~15分钟巡视患者1次,检查患者的意识情况,呼吸是否平顺,血压是否平稳,瞳孔有无散大及缩小。如发现患者有特殊不适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情况,争取及时处理。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常发生于神经外科的患者中,且发生的概率也在逐年增加。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凝固性增高,以及静脉管壁的损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压痛、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如血栓脱落进入体循环将会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及脑栓塞等[6]。由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及左下肢的特殊解剖结构,故多发生于左下肢。其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①患者的特殊性,如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又或者是因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均是年龄较高,且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疾病患者中。②手术的特殊性。神经外科的手术时间都相对较长,治疗血管疾病的各种手术(血管介入术等)的影响;③治疗药物的特殊性:止血药物的使用;脱水药物的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高渗营养液的使用;④术后的特殊情况:有部分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都遗留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需卧床及制动,从而使下肢运动少,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等。因此,术前应对患者充分评估,以便术后预防性处置。
综上所述,熟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妥善专业护理对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有
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3):327-329.
篇10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护理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10-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有关,还与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及对疾病的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2]。本科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6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10年1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68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36~78岁,平均57岁;股骨头坏死44例,股骨颈骨折2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球,保持外展中立位牵引1~2周,对6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2 结果
本组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12 d均拆线出院。术后1年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自理、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讨论
3.1 术前健康教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和置换病损或损伤的髋关节。让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手术前、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康复训练,会使其产生一种参与感,有助于患者紧张心态的平复;使其知道预期达到的目标,有利于加速术后的康复[3];为患者提供一些有关手术及康复过程的资料,有助于患者进一步了解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意义、本质和结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向患者介绍,①术前检查及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指导、戒烟、戒酒;②并发症的预防、术后适应性锻炼(深呼吸,咳嗽,床上大、小便等);③术前宣教:包括皮试、配血、备皮、肠道准备及术晨注意事项;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健康指导;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制定切合实际的功能康复计划: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现状,制定相应的术前功能训练程序和具体方法,并为患者列出计划进程表,根据计划由患者及家属和医务人员进行康复计划的实施[4]。
3.2 术后健康教育
3.2.1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协助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术后患者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用垫枕抬高患肢,并保持外展中立位,双腿间放一软枕。指导患者向健侧方向翻身,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两下肢间放置海绵垫或枕头,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做各种操作或护理时应将整个髋关节托起,避免患肢内收、内旋、外旋。
3.2.2 并发症的预防
3.2.2.1 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4次/d,每次5~10 min。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指导患者戒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
3.2.2.2 预防术后假体脱位保持外展中立位;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6个月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软沙发或矮凳。如发现患髋出现弹响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双下肢不等长时,及时报告医生。
预防发生废用综合征: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拉手架进行限制范围内的活动;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臀肌群的锻炼;指导并协助患者按医生要求进行行走锻炼,并学会使用助步器。
3.2.3 功能锻炼
①术后6 h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深呼吸自我调整呼吸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②术后第2天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患肢抬高一般从10°~20°开始,2次/d,10~20 min/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周达到屈髋90°。③坐立练习术后第2~3天护士协助患者坐床边。④上、下床练习:患者采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患者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护士要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功能锻炼的时间、幅度、活动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劳为宜,切忌操之过急,以免发生不应有的损伤。
3.3 出院健康教育
①卧位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时尽量坐有扶手的椅子。②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了解6个月内避免做内收、内旋、外旋的动作,避免屈髋>90°的动作,如不宜坐低凳、不宜用蹲式厕所、不宜做下蹲拾物动作、不宜做盘腿动作、不宜做两腿重叠交叉动作。③鼓励肥胖患者减肥,以减轻对下肢的负重。使患者了解术后坚持锻炼的意义,并学会使用助步器。协助患者制定逐步弃拐行走计划:双拐行走6周,单拐行走6周(使用单拐时,指导患者拐杖应握于健侧)[5]。④术后1、3、6个月复查,以后每1年复诊1次。出现患侧肢体胀痛,肢体爆裂声,感觉关节脱臼或局部红、肿、热、痛等髋关节的任何异常情况,均应及时到医院复查或与医生联系。
[参考文献]
[1]吴永德,陈文斌,曾伟涛.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1,2(2):251-252.
[2]丁慧丽,余艳丽,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23-124.
[3]张宝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功能锻炼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3):573-574.
[4]吴萍.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