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on year medical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3 +1.5 +0.5”training mode.u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people, Dewey’s pragmatism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aylor’s goal-oriented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hospital “3 +1.5 +0.5”teaching mode, and in relation to training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model.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 training mode; reform

一、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3+1.5+0.5”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泰勒目标导向的理论出发,阐述“3+1.5+0.5”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应包括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因此,临床医学专业“3+1.5+0.5”培养模式也理应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课程、生理方面的课程,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课程,前三年主要是开设临床医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接着的一年半是到医院实习的时间段,最后半年是引导学生科研、建构终身学习理念、尝试执业医师考试等方面的培养课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设计与整合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利用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来构建临床医学课程。实用主义的理论为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课程的设计与整合对临床医学教育是否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用性成为检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开展、资源配备等方面重要的指标。杜威提出课程应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求的整合体,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与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程的核心既不是学科内容,也不是所谓的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任何医学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杜威实用主义课程体系的观点是:现有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变化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因此临床医学课程的体系建设也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增加更多实用的教学内容。

3.泰勒的目标导向理论

拉尔夫・泰勒在课程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著作中提出“5个W和1个H”的课程编制机制,即:教学内容(What)、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Why)、什么时候教这门课程(When)、教学的对象和能力起点(Who)、教学地点和情境的设计(Where),关键的是后面的一个H:怎么教(How)才有效。这五个问题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叩问,对教学的连贯性、迁移性和综合性进行了深度的阐述。连贯性是指学生学习后必须进行复习和强化,迁移性是指学生的学习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学生的知识才有所提高;综合性是指社会各种医学信息的综合培养与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把校训“大医精诚”作为导向。围绕医学生如何“精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着力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利用拉尔夫・泰勒的“五个W和一个H”理论编制和整合临床医学教学课程,加快厚基础、强能力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对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2)、知识目标(10)、能力目标(13)三个方面35项界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生需要具备职业道德、深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临床思维与高超的临床操作技能、积极的交流技能、疾病的预防观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逻辑思维、终身学习理念七方面的能力与要求。结合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维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四维培养方案表

根据以上的四维培养目标,我院以“大医精诚”为核心来构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道德目标和科研目标,这四维教学目标,促进临床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方案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应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以“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目标,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紧密围绕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优化人文教育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科研创新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四、组织实施

针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新培养模式的特点,我校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

1.整合课程,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与重心。为建构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校以“系统、疾病”为主线,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课程改革,按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模式对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基础医学》课程,其内容包括人体物质构成、基本结构、生理机能、基本病理和病生以及病原生物和免疫等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临床系列课程,包括《运动系统与疾病》《呼吸系统与疾病》《循环系统与疾病》《消化系统与疾病》《泌尿系统与疾病》《血液系统与疾病》《内分泌与疾病》《风湿性与疾病》《神经系统与疾病》《生殖系统与疾病》等,建构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利用实用主义思想建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实用性是指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临床实践课程及其内容必须满足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需要。实践课程的开设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的技能,这是开设、整合临床实践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技能教学和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护礼仪等医学人文课程)的临床情景专题实践等内容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及从业态度三个领域,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学,以达到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的教学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整体推进与课程设置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倡导、鼓励教师积极综合选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明治(SAND―WICH)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效率。同时,建立五年全程科学训练模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团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4.建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教学评价在改进和提高师生教学水平中的作用,在专家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健全与完善,建构起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教师评学、学生互评、师生自评等方式,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创建生态学式的教学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施多样化综合考核

注重课程的整合评价,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资格三段式考试,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三个阶段的综合考试。第一阶段为基础医学理论综合考试,第二、第三阶段由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化终结性考核在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中所占的比重,强化形成性评价在学生专业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随堂考核、课程综述、床边考核、毕业实习出科考核记录等评价方法,加强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让学生自我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1.5+0.5”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实施后取得一定效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之后,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更深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2-10-18.

[2]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04.

[3]俞方,夏强,罗建红.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

[4]胡畅路.军医大学临床专业八年制课程设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2-54.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41-02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达到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卓越医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与推进,改革和创新符合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自2010年开始,我校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仍是主流学制,与其它专业相比,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技术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临床见习、专业实习、课外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各个环节,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多环节、多层次、长周期、较分散的特点。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引入和实施,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己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大力推进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建立临床“床边教学”模式,设置“三早”实践课程,尝试建立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技能中心,设立模拟诊室、病房,配备现代化教学模型、医学模特(SP病人)等。在教学上综合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多站考试(MSE)等方法。但受原有几十年传统模式的束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学科为中心”模式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单一,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实践教学长期从属于相对独立的理论课且课程实验间缺乏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实验项目内容设计的综合性、创新性方面体现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还不完善等。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今临床医学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达到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1.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课程实验、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彼此相对独立,相互分离,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形成以突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为目的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点。①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整合成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而把原来分散在其它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实践教学之中,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一是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融合改革中,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科研性质的综合训练,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的能力。③加强床边教学,改革实习模式。临床课间见习(床边教学),是培养学生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即采用CBL(案例教学)或PBL(问题教学)为主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④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临床能力不只是单纯考评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而是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我们进行了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的改革,强调综合测试应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方式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组成,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临床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采取多站考试形式,包括SP考站和和计算机模拟考站,主要考核毕业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如体格检查和临床常用操作技术)和临床辅助技能(如心电图和各种影像检查图片的判读以及常用临床检验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铁滨,梁维君,邓文艳,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26-228.

[2]雷丹琼,林建荣,胡岗.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53-54.

[3]李燕,王燕蓉,李昭宇,等.创新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74-75.

篇3

关键词: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家庭与社会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1]。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对医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据统计,误诊病例中70%以上是由医生临床思维不当造成的[2]。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医生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医疗模式转变的需要[3],是任何仪器都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片面思维、简化思维、表象思维、印象思维[4]等问题。我国对临床思维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临床实践教育阶段[5~9],本研究将归纳基础教育阶段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外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提出有助于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兰州大学医学院340名本科生(低、高年级各170名,其中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年级及以上为高年级),四川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和山东大学各60名(低、高年级各30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在参考医学生临床思维存在问题与培养对策相关研究[10~13]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价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非常愿意=5分、愿意=4分、不一定=3分、不愿意=2分、非常不愿意=1分,计算相应教学方式认可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对该教学方式越认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代表样本中的观察单位个数。

2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95.0%。

2.1不同学校、年级医学生对临床思维的知晓情况

高年级本科生临床思维知晓率高于低年级本科生,χ2=66.5,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

调查显示,医学生了解临床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老师讲授,占63.8%;25.7%的医学生能自主学习并主动寻求相关背景知识;高年级医学生认为在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主要影响因素;在课程设置方面,53.9%的学生认为临床思维培养相关课程和内容欠缺;另外,学校硬件不足(31.2%)、重视不够(30.6%)、提供了解临床思维的途径过少(28.8%)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的提升(见表2)。

2.3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

调查表明,医学生对实施PBL教学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设置人文社科课程、进行课堂提问等教学方式较为认可(克莱姆相关系数为0.1009,见表3)。

3讨论

篇4

>>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刍议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设想 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新医改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素质要求符合度的调查分析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基于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讨 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构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优化设计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体会 浅议职业高中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3-20.

[2]刘新阳.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教学资源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21).

[3]SiteServer[EB/OL].http:///.

篇5

一、制度的内涵及现行

    M.D.的培养一提到制度,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正式的政策、规则和规定,但制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结构,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由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所构成的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或文化-认知制度存在于组织的环境中,对组织行为和结果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新制度主义将文化-认知和规范纳人了制度的范畴,有助于全面准确地分析影响M.D.培养质量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培养单位(组织)面临的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或文化-认知制度的制约,影响了M.D.的培养过程,进而影响其质量。

目前,我国的M.D.主要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培养两种方式,后者还包括临床医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在职学位申请。八年制毕业生授予M.D.始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人学(高考)分数均较高,人学后在综合性大学接受1-2.5年的医学预科教育,然后再进人医学院(部、中心)学习医学,学生攻读学位的时间是八年,八年中无需参加大型的选拔性考试;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五年制毕业生’五年制学生人学(高考)分数均低于八年制学生,人学后一般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完成本科教育,然后参加研究生人学考试,录取后攻读学位,其攻读学位的时间至少10年(含本科教育时间)。可见,虽然同是M.D.,但学生来源不同,在读期间的教学安排不同,获得学位的时间、难度也不同。

二、影响M.D.培养质量的制度因素

影响M.D.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多种,本研究从文化-认知制度、规范性制度、规制性制度方面具体分析对M.D.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

(一)文化-认知制度

文化-认知制度是指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基于视若当然或共同理解的一些认知。影响M.D.培养质量的文化-认知制度主要是人们对M.D.培养方式和应具有的水平的认知。这些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人们一方面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专业学位实施之初,质疑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的M.D.是否能称为博士,近些年又质疑八年制毕业生是否是M.D.);另一方面对M.D.临床现实技能培养的过多关注,弱化了学生基本科研思维、意识及宽厚基础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当时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均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即Ph.D.),博士生的培养重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轻临床工作能力培养'这形成了人们对博士培养的认知。1983年12月卫生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M.D.的雏形)的培养进行改革并在少数院校进行了试点。199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作为开展专业学位试点的基础,对M.D.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临床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不是科研训练来完成,这形成了M.D培养的新认知。

专业学位实施之初,人们对原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研学术训练为主的认知,使M.D.并不被认可,因为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Ph.D.的培养方式和标准来衡量M.D.,尤其是学位论文,得出M.D.论文创新性不强、深度不够,进而得出M.D.质量不高的结论某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大家还是比较认(可)之前的博士(Ph.D.),临床型博士(M.D.)的要求(指科研和论文)偏低了……专业学位实施的头几年,很多学校都打擦边球,授予学位时,写的是临床医学博士(Ph.D.),而不写专业学位(M.D.)。”这从历年授予M.D.的人数并不多可以看出,虽然通过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M.D.从1983年就开始小范围试点,1997年试点院校扩大到23所,但表1中1996-2002年的中国M.D.授予数基本上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M.D.授予数,且远远小于Ph.D.授予数。

近些年,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的M.D.不断增多。他们“能马上进科,而且一进科就能干活”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也因其攻读较易、就业和收人较具优势而备受学生青睐,通过临床轮转培养M.D.的方式逐渐被认可,由此逐渐形成了有关M.D.培养的新认知。访谈中有专家就提到:M.D.培养以临床轮转为主,过多关注培养学生临床现实技能,弱化了他们基本科研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将来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后劲。进人21世纪,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增多了,学生数量也增多了,早期人们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转移到八年制学生上,认为八年制学生的临床轮转时间短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M.D.,因此,八年制毕业生作为M.D.质量肯定不高。访谈中,有博士生就说“八年制比我们少转(临床轮转)那么多时间,比我们差多了,凭什么授予博士学位?”从历年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上的讨论也能看出这种质疑和担忧。由此,一些院校大量缩短医学预科教育时间以增加学生临床轮转的时间。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医学预科教育及综合性大学的熏陶为其打下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实际上不论是早期的质疑还是当前的质疑,其实都与人们对M.D.培养认知的偏差有关,这种认知的偏差又源于规范性制度的不适宜或缺失。

(二)规范性制度

规范性制度是表现为合格证明或资格承认的一些制度。影响M.D.培养质量的规范性制度主要是有关其培养要求和授予标准的制度。现实问题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学位授予标准的不适宜和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要求和授予标准的缺失,由此导致人们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并导致M.D.培养过多关注临床轮转时间而非临床轮转质量。

现行的M.D.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由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研究生采取“分段连续培养、中期考核筛选、择优进人第二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培养。学位授予标准为申请者“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对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应具有的临床工作水平的规定为“达到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而按照2005年《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的规定为“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本专科主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技术,熟悉门急诊专科疾病的处理、危重病人抢救,能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能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并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但实际上,很难准确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上述要求,因此,人们往往以轮转时间作为评价标准,也就是学生需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3年和第二阶段2年的轮转,实际上M.D.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访谈中,很多受访者就提到现行的M.D.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应该进行修订或重新制订’认为不应该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纳人,而且学位授予标准中临床能力的评价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要关注临床轮转的时间还要关注临床轮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D.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没有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做出规定。2004年教髙函[2004]9号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皖校的教学计划,按《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基本要求》、《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均另发)自行制定,但至今二者均未下发。有关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规范性制度的缺乏使人们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的学位授予标准来衡量八年制毕业生,觉得八年制学生临床轮转时间较短,达不到授予标准,导致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M.D.质量的质疑,也导致八年制医学教育因延长后期的临床轮转而影响了学生宽厚基础的形成及后期的发展潜力。

(三)规制性制度

规制性制度是表现为政策、法律、规定等的制度。影响M.D.培养质量的规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

1.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它们对M.D.培养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对M.D.临床能力培养的制约。

1998年通过的《医师法》,未有文字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做出规定,也未对参与者所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成为事实上的违法行为。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医疗事故的范围、鉴定、赔偿和处理作了详细的规定,但该规定却深受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影响,因为后者将医疗纠纷侵权诉讼纳人举证责任倒置范畴。也就是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如果要告医院,再不用为找证据而犯愁,医院有责任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发生医疗过错,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并赔偿患者损失'如此一来,被《医师法》置于事实违法状态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更是雪上加霜,教师或医院为了规避风险,必然减少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医学生或毕业生的实践机会,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变得更加艰难。

2008年8月18日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对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的涵义、功能、义务、责任等,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合法性给予了确定,弥补了《医师法》在这方面的欠缺。但其第十一条“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得到相关患者的同意”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继《医师法》后,对临床实践教学产生很大制约的规定。这一规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门槛”,使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学习成为有法可依但却不具有操作性的活动。因为患者对医学生并不信任,一旦被告知’很多人将不可能同意“被实习”,使很多学生实际面临床实践机会的减少,最终导致临床培养质量的降低。而其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时要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操作。

访谈中,临床医生和在临床工作过的管理者都说,这样的要求临床上很难做到。事实上医院限于人力物力,不可能长期给处于临床轮转学习阶段的实习医师,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长学制医学生的后两年一对一地配置带教教师;而且,医院也明白,如果不放手让这些人诊治病人,他们的临床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也无从谈起;也因此,这些无证医生们随时都可能在工作中触犯《医师法》。

虽然《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其对患者知情同意的规定却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门槛”。而且作为部门规章,《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也不可能消除医院和医生对可能触犯《医师法》的忧虑,因此,在临床轮转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会慎之又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提髙必然受到不利影响。

2.国家有关政策主要指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政策。前者主要是减少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进而影响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养成,后者主要影响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M.D.的生源质量。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使原本并不充裕的医学教育资源更趋紧张。而作为基于实践的临床医学教育而言,学生的增多意味着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减少,也意味着培养质量的降低,这已为人们所认识。访谈中某受访者就提到:“以前,解剖课学生4人一具尸体,每人都需要而且都能动手’现在8人一具就不错了,有些学生几乎可以不动手就‘学完’解剖课。”这显示了教学资源紧张对基础医学教学的影响,实际上教学资源的紧张对临床教学影响更大。按照1983年《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的规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和科研机构须“能为每名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M.D.的雏形)提供八至十张专科病床”才能招收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M.D.)。按照1986年《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西医)》(早期M.D.培养)的要求,培养基地要“能为每个研究生提供5-8张本学科的病床”。时隔3年,对培养基地可供病床数的要求在降低。后来有关文件几乎不再提及床位数的问题,因为不论是制度的设计者还是制度的执行者对床位数不能达标都心知肚明。2008年政协委员的提案“医生培养制度须改革”中指出,扩招导致医学毕业生过剩,已经超出临床负荷,很多新医生缺乏临床实践,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频增。只有1448张床位的医院,每年要接纳1400至1600名的医学毕业生和进修医生,住院医生的平均管床率^常低,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毕业生尚且如此,何况在校的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学生。

2009年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115>,这势必对M.D.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某地方院校研究生院院长坦言近几年我们省为了完成国家计划(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将硕士专业学位的指标大部分交给我们完成,为了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我们巳经从原来年招300人变成年招500人,质量肯定受影响。”这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论是自身攻读M.D.,还是在临床上指导实习医生,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M.D.的培养质量。访谈中,研究生导师和很多研究生院管理人员都反映近些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佳,一些医学院校的学生明显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训练和培养,综合素质堪忧。

影响M.D.培养质量的三种制度因素中,规范性制度是核心,但规范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则受到既有文化-认知制度和规则性制度的制约,规范性制度的确立又会逐渐影响文化-认知制度。

三、提高我国M.D.培养质量的建议

鉴于目前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或提髙M.D.的培养质量,应对M.D.培养有正确的认知,规范培养制度,修订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

(一)促进对M.D.培养的正确认知

国际上M.D.是对行医者资格的认可而在我国专业学位在本质上是学术业务等级的标志,而不是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前提条件[1\要提高M.D.的培养质量,就需要对M.D.进行正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认知,即M.D.培养属学校教育,以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给学生的是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培养的是学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的良好潜质,而不是现实的职业技能【1]。M.D.的培养需要临床实践,但此临床实践不同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不以现实的临床技能培养为核心,而是以学生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为核心,以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精神的养成为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规则性制度的约束所带来的风险。同时,M.D.的培养还需要以培养科研思维和意识为主的科研学术训练,以及宽厚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和相关的熏陶,以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高水平临床医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规范培养制度

现行的M.D.培养制度内部差异较大,规范培养制度十分必要。有学者提出:逐步从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中减少直至停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将M.D.的培养改为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完成W81,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过需要改革和完善目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访谈中很多医学院校的负责人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归结起来理由如下:(1)有利于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生源,并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增强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探究生命的能力,提高未来医生的综合素质。访谈中,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的受访者都提到八年制学生综合素质较高。(2)有利于提高五年制本科教育质量、解决医学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因为欲从事医生职业的学生不会因为考研而不得不放弃后期的实习,他们将完整地完成他们学程中的培养方案,而且通过制度设计,优秀的五年制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点可以转人八年制医学教育攻读M.D.。(3)有利于改变毕业后教育培训基地招不到优秀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的状况m,使临床医生现实技能的培养完全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完成,降低法律风险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并加强对患者的保护。

(三)制定适宜的M.D.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

篇6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五官科护理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法学院,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重视学习者知识的接受,而且重视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1]。以技能素养为重要培养目标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教育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尝试,也是值得继续开发、继续完善的教学方法。

一、《五官科护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认真研究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五年制高职《五官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并认真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情况。这是做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2.精选案例。

所选用的案例应具有:(1)典型性:临床案例从临床实践中来,但是在修编成教学案例时,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学生可以抓住典型症状、体征,对这一类疾病逐步深入认识,直至掌握。(2)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有价值的案例,使案例能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标。(3)疑难性: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根据案例中的疑难点,制定问题目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动脑筋,进行讨论思考。[2]

3.准备工作。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案例教学工作后,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发给每一位学生,针对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翔实的笔记。

(二)实施阶段。

1.教师介绍案例,拟订讨论题目。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介绍案例背景及情况,确定讨论题目,例如,在介绍沙眼患者时,可以先对结膜的概念,结膜和角膜的区别,我国的沙眼发病情况等进行简介。案例的选择难易适中,可以先选择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可以逐渐增加难度。

2.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广泛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可以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设计的每个问题必须由学生自己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时提示,保证讨论向预定方向有序进行,而不会偏离教学目标。

3.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学生以分析报告或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汇报交流,成绩评定可分为自我评定、小组评定及教师评定三部分。教师也必须进行讲评,首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做出准确的评判,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对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

二、《五官科护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一)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讲授为主,教学思路单一,教学设计缺乏丰富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后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要学会如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所以是非常适合于案例教学的[3]。

(二)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采用临床真实而形象的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案例教学可使学生能更贴近临床,学习如何解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同组同学的讨论、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其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三)案例教学除法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思维模式需要解放,从案例的角度备课,准备适合于教学的案例,并不断更新案例,这是一个磨炼的过程,也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责任心均得到加强,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学生也对教师的苦心、爱心有着更深的了解,更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加深,从而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热情增强。

三、《五官科护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

(一)案例不足。

来自于临床的案例需要教师自己搜集、编写,也需要来自临床一线的临床医生、护士等各方面的配合,这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使得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在数量与质量上与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解决案例问题成为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收集好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不足。

负责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仍然需要加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容易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举例而未将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综合运用起来[4],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强调启发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否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生的认识要提高。

五年制高职《五官科护理学》仅是一门考查课程,教学时数较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由于不能适应这种案例教学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五官科护理学》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守勤,楚燕萍,刘希华.案例教学是培养综合运用医院管理知识的有效方法[J].护理杂志,2003,20,(11):85-86.

[2]刘扣英,林征,嵇艳,孙国珍.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0-162.

篇7

关键词:骨科;教学;PBL

本教研室采取PBL教学方式在五年制学员中进行探索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方式能显著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水平,科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技巧和协作的能力,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我院实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试验组为①组 25 名学生,在讲授骨科临床课时使用病案式PBL教学;对照组为;②组 25 名学生,在讲授骨科临床课时仍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PBL教学的实施步骤

1.2.1 PBL临床病例的建设 病例内容:按照教学大纲所列的案例为基础进行编排,案例均选择实际的典型患者,内容包括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配套的完整的照片、影像学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音频。并编有按年龄、系统及疾病名称的检索,使用者可以按以上任何方式进行检索。病案特点:所选择的病例必须具备典型的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病理特征,典型的病例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病例数量应不断增加,尽量包含新近发现的病种、最新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技术,以体现医学发展对于各种传统疾病的最新认识。同时,补充进一些非典型病例、边缘病例及疑难病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病案模式:所有病案将电子化,并上传校园网,可供学员提前预习及复习。

1.2.2 PBL教学课堂实施 学生分组讨论:对照组与试验组都是同一个讲师任课,课时相同。对照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试验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再加上病例式PBL教学。病例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为:试验组每 4~5 人一组。PBL问题提出:教师提供患者主诉及病史,及相关视频及照片。提问:①体格检查及专科查体内容及方法,阳性体征及意义。②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③可能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④治疗方案的选择。

教师总结:教员对授课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系统完善的讲解,突出重点。

2 PBL教学效果的评估

PBL教学模式有特有的一种评价方式,是 PBL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学员理论考试成绩,学员对课堂授课的评价指标。具体如下:①理论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总成绩,病例分析成绩。②学生课程评价表:课后由学生无记名打分评价。内容包括:病例完善程度,病例代表性,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合理,学生课堂参与,老师学生互动程度,主动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热情,理论实践联系性,知识获取,是否具有启发性,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视野扩展等多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结果

3.1理论考试结果分析 试验组与对照组都采用相同试卷,教考分离,闭卷考试。试验组平均分为(86.0±5.9)分,对照组为(78.2±5.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课堂授课学员评价分析 在授课结束后,发放教学反馈意见调查表,发放 50 份,回收 50 份(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见表 3。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喜欢PBL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每项指标所打分值上。在理论联系实际性,知识获得性,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各方面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值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 PBL教学方法的特点 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开展了第一堂PBL课,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小组讨论学习方法的一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倡导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中已广泛应用[1]。

4.2真实病例 PBL 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传统临床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不善于思考,缺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采用基于真实病例的PBL 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学员普遍认为PBL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对于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有助于学员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方法比单纯讲授教学有更大的收获。

4.3 PBL教学实施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在骨科教学中全面实行真实病例PBL教学法,还存在若干困难。包括:①师资力量相对不足[3];②缺乏完善的骨科PBL配套病例库资料;③考核方式的完善;④PBL教学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极大的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知识讲授更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具体知识点的记忆更加容易与明确。因此在PBL教学摸索阶段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锦生.病例式教学在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0,7:16.

篇8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明确提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经济或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根据河北省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基层医疗发展现状,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1]的适用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据学校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究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增强专业活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一、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及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专科层次的核心专业,如何研究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单位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该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使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基层医疗单位受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单位力争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传统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

1.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诊治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和危重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护理学和中医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及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全科医师。

2.课程设置:必修课共开设33门,总学时2144学时,其中“两课”计138学时,占总学时的6.5%;公共基础课3门计296学时,占总学时的13.8%;专业基础课12门计81时,占总学时的38.2%;专业课13门计891学时,占总学时的41.5%。

3.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为1+1+1模式,即1年级在基础医学院完成所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2年级分流到附属医院进行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见习,3年级到实习医院完成42周的临床实践。

4.近三年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比例分别为:2009年31%、2010年29%、2011年22%;专接本比例分别为:2009年43%、2010年33%、2011年45%。

(二)张家口市及其所属区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及需求

1.张家口市目前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约330个,卫生技术人员约

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职业助理医师约占45%,且大多分布在市区及县级医院。部分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受环境、人才等方面制约,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甚至有的乡村级卫生院还未配备执业医师。基于这种情况,张家口市已多次为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卫生院组织公开招聘补充执业医师。招聘标准也根据地区状况进行了调整,以2011年为例:学历要求降低为取得国家承认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即可。

2.基层医疗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护理;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做好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干预防治工作;落实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政策措施,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服务;协助做好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等。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办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本地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努力探索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及时修正卫生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基层近110万名医务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不足11%。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基层医疗服务合格医疗人才的短缺问题一直是卫生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好多基层卫生单位为了及时补充医疗人才,不得不将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降低为中专学历即可。另一方面,近年来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率下滑,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选择非医学岗位。这些现象表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专科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的定位已与现实形势之间出现了差距,这种高不到位、专无特色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到高水平医疗单位应聘时因学历层次要求不够而被拒,到基层医疗单位应聘时又因能力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而不受欢迎。

(二)人文素质教育滞后学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计划除了接受两课等教学任务外,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就业指导部门把就业规划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明显滞后,学生无法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正确评估、定位自我。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排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三)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几十年来,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专业作为老的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均是参照本科专业压缩而成。在过去许多年中,作为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的有益补充,适应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势。近年来学生出于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发展规划考虑,一入学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较强的指向性。而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一年级的教学安排为:36周完成将近1300余学时的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面面俱到,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常常是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而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方式脱离学生主观需求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

(四)缺乏对学生就业方向的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学校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味的定位于级别高的医疗单位。而在大的实习医院,临床课教师缺乏对基层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的掌握,缺乏对课程知识针对性、实效性的把握;学生动手机会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国家助理医师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脱节,据统计,已毕业学生通过该考试的比例不足50%。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基层实习单位的关注,学校忽略了对于基层医疗单位人才急需的急救技术、康复医学、营养学、计划生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2],更缺乏对心电图、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强化。

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通过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张家口地区基层

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加强专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慎重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合理就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将逐渐由医院向社区、家庭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及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投入逐年加大,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面向基层大有可为,树立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人民的志向,在就业中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能力。

(二)针对当前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科学制订一年级教学计划,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实施,如:1.组建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人体机能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讲授和知识的堆砌。2.合理引入PBL讲授法和专题讨论等方式,通过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3],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3.参照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容,或者根据学生专接本考试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与重点讲授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三)结合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加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育

1.将专业课程及知识点优化组合,删掉重复、过时、不实用的内容,强化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

2.尽可能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挂钩,按照临床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临床医疗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充分保证第三年42周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构建技能考核机制,将技能操作考试纳入毕业考试的范畴,发挥考试的杠杆引导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环节的掌握,培养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对疾病做出本质的、理性的判断,得出初步诊断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不是简单的理论考试。

(四)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4]

1.产学研结合将为医学人才创造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以人类健康需要为特点的复合型模式将是今后产学研结合的一种趋势[5]。根据学生生源地情况及近些年就业范围,不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适当选择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校外见习实践基地。对于有去基层就业意愿的学生,可在第二学年见习期,将其派往乡镇卫生院进行见习和调研,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情况和常见病与多发病,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医学知识的愿望;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对未来社区基层工作环境和医疗服务技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能力。

2.借鉴河北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争取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联合,签订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定向培养协议并制定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单位缺少人才的现状,达到双赢。

学校可以充分考虑订单生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康复医疗、公共预防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按需求把订单生分配到各个县市的人民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保证培养质量,使之毕业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改革,临床医学专科的就业方向将面向基层和社区,医学院校和学生必须认清这个趋势,学校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办出特色,服务地区社会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汤之明,梁琼芳,张少华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4):25-27.

[2]孟羽俊,张秀芬,刘明清等.临床医学专业岗位需求分析与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0-31.

[3]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39-40.

篇9

自1978年以来,本科招生数逐年下降,1988年开始低于70%,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低点51.6%,随后逐年上升,到1998年形成一个小高峰70.2%,接着又逐年下降,到2006年本科招生数所占比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为40.8%;专科正好与之相反,本科高,专科低;专科高,本科低;本专科招生的两条趋势线在2002年第一次相交,本科为50.9%,专科为49.1%。随后的2003-2008年专科的招生比例均超过了50%以上,本科比例未达到50%,提示医科的办学层次在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各层次构成。使用1986-2008年招生数看医科各层次构成,见表5,1986年医科招生总规模为13.1万人,到2008年达到了98.2万人,22年间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小幅增加,本科比例在下降,专科比例在增加,中专比例在下降。专业结构。1.学制和专业点数。从表6可见,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二、三、四、五、六、七、八共7种学制同时存在,三年制专科专业点数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大为43.3%,其次为五年制本科22.4%、二年制16.9%,四年制15.5%。2009年专业点数为5389个,医学技术类的专业点数最多为24.3%,其次为护理学类22.6%,再者药学类18.0%,临床医学类14.5%,中医学类10.9%。从专业和年制的关系上来看,基础医学类、预防医学类和法医学类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药学类本科比重略高于专科;护理学类和医学技术类以三年制专科为主。提示医学类和药学以本科为主,相关医学类以专科为主。2.学生专业构成。从各专业的学生构成来看,护理学类人数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类,再者医学技术类和药学类等。从在校生来看,护理学类有54.1万人、临床医学类44.6万人、医学技术类18.6万人、药学类18.5万人、中医学类16.0万人。

讨论

由于数据的可及性和来源不同,数据的年限无法统一到一定的时间段内,以能够说明问题为主。(一)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学校数量增长过快。1998年我国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有177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医药院校118所,大学中设置医学院21所,设置有医学类专业的院校15所,成人高等医学院校23所[3]。2002年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为294所,2009年达到485所,短短的十来年,增加了308所,且各种性质类别的院校均能够举办高等医学教育,其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在485所院校中,一些院校是通过合并完成的,有的是将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合并进入本科院校,由招医学专科生升格为招医学本科生;有的是将当地的卫生学校合并进入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一跃开始招收医学本科生或者医学专科生。由于医学教育依赖于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数量的迅速扩大,而教学医院未必能够及时适应,即使有教学医院,而教学医院能够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保证医学教育的质量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毕竟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未来是直接或者间接掌握着人的生命的职业,不可小视。(二)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依然偏低。从1949-2008年本专科招生趋势变化上来看,本科比例是逐年下降,而专科比例逐年上升。1988年以前,本科招生比例均在70%以上,专科在30%以下,1988年以后逐年发生变化,尽管其中有波动,但到2002年以后专科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本科。从1986-2008年医科各层次的构成来看,22年间,医学博士和硕士比例小幅增加,离200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2005年的8%尚有距离;本科比例在下降,专科比例在增加,中专比例在下降。两组数据均显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办学层次依然偏低。(三)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混乱。医学教育学制复杂,二、三、四、五、六、七、八年制7种学制并存,比较混乱;医学门类和与其有关的十个大类专业各种学制也同时并存,这种过于复杂的学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卫生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政府加大研究力度,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四)高等医学教育地区分布不均衡。按照东中西部划分,2009年东部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最多(43.7%),其次是中部(32.4%),最后是西部(23.9%)。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明显存在着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现状,也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

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器官系统整合

1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计划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三年级前缺少亲身接触临床的机会,对医疗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一知半解,到医院实习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5],我校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1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处理好相邻学科、前修后续课程内容间的关系,通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删繁就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质量。

1.2鼓励自主学习

通过减少必修课和课堂讲授学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在知识建构与能力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1.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加大实践课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人文素质等相关课程,促进文、理、医知识的有机融合。

2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2.1优化重组设计课程

2.1.1从2013年下学期起,对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重组形成医学科研基础与实践课程;以卫生法规课程为基础,融入医疗过程的风险、防范、法律应用等内容构成新的医疗风险及防范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精选出基本的内容,形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两门课程;对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系列学科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医学统计方法、社区预防医学两门课程;建立医用生物学、医学基础、药理基础知识、临床合理用药四门课程,为器官系统整合的临床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并在2013级教改班开始实施。2.1.2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式课程进行优化重组编写整合课程教材,包括呼吸系统基础与临床、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消化系统基础与临床、内分泌系统基础与临床、泌尿系统基础与临床、风湿免疫系统基础与临床、骨骼运动系统基础与临床、血液系统基础与临床、生殖系统基础与临床、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成立了10个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教学能手演示和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2.1.3重新疏理建立儿科学、感染病学、皮肤病及性病学、五官科学、精神病学和急诊及灾难医学等系列新的临床课程;优化重组原外科学总论内容,包括外科发展史、外科体液失调、麻醉、创伤、烧伤、移植、疼痛、显微等单元,形成新的外科基础课程。2.1.4紧跟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进度,实施独立组织的临床技能五年不断线教学,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体系。

2.2整合资源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2.2.1健全机构保障教学。分层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定期举办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2.2.2优化师资促进教学。遴选优秀的教师为教改班授课,理论课教师95%为副高以上职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通过短期培训和专项进修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制作大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2.2.3优化生源提高教学。临床教改班每届只招收50人,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精选优秀学生,学生主观上愿意参与教学改革,执行力强,保障教学行为顺利实施。2.2.4丰富教学平台建设。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教室,临床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态学网络资源库、医学网络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学术讲座视频库、手术直播观摩系统、医学影像教学系统、教学病案系统、电子标准化病人学习系统、虚拟学习系统、OSCE考试系统、医学数据分析实验系统,同时引入智慧树网络课程150门,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更新思路开展教学改革

3.1.1重视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适时更新教育观念。3.1.2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图片索引等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教学方法的占比,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3.1.3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6],开展“TBL教学”、“PBL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讲座及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2制定政策激励教学改革

3.2.1多举措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激励措施。教改班采用新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等标准课时的绩效增加。3.2.2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一票否决制。

3.3项目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3.3.1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国家、自治区、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开展。3.3.2教改班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无纸化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探索及实践,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4.1为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2培养民族地区人才并实现人才“留得住”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支撑外,关键还需要下去的人才“留得住”。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县城乡镇,到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五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约65%。在调查百色、河池、崇左3个地区110所基层医院中,有校友1850名;对88家用人单位的669名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3.2%,毕业3年内调离工作地点的人员仅2.65%。学校“扎根老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4.3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成自治区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5人,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专家及广西特聘教授、卓越学者各1名。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4.4获得一批教学成果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该成果为依托于2017年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三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5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5.1部分教师存在“重医轻教”的思想认识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授课以临床教师为主,教师同时也是临床医师,由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青年教师中存在重临床医疗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资源建设、人才评估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利益。

5.2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不清晰,缺乏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设置更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教学、技能培训、实践学习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拓宽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