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归纳

篇1

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初中语文知识归纳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一

课文解读

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②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①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得侧重点与前面不同。从作者选材、剪裁的方法看,我们受到了教益。以前写文章只愁没得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入文,哪管什么中心,详略安排,以后应该学着点。

②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等等皆可。教师也可联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二

课后思考探究

第一题

作为“学者”的方面,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由此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第二题示例: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夜间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处细节描写表观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第三题

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能使他分心。

第四题

例如:写下《七子之歌》,痛斥英国驻香港总督唐如德·查理等。

第五题

提示:从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来鉴赏他的作品。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三

积累词语。

⑴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

壳(ké 弹壳;qiào 地壳)

藏(cánɡ 躲藏;zànɡ 宝藏)

行(hánɡ 行列;xínɡ 行动)

⑵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篇2

1、 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单韵母:a o e i u ü

(2)、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

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韵母:er 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 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2、 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 不放过,无a 找o、e、i、u 并列标在后”

3、 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

(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 Beijing”

篇3

难点一:酸、碱、盐三种物质在结构上的关系

1.酸:酸=H++酸根离子,即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2.碱:碱=金属离子+OH-,即电离时生成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3.盐:盐=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酸根离子,即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盐。

难点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1.金属和酸是否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能从非氧化性酸[不溶性酸(如H2SiO3)和弱酸(如

H2CO3)除外]中置换出H,其中铁和酸反应可以生成亚铁盐,如: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2.氧化物是否和水能反应

只有Na、K、Ca三N金属的氧化物可以直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

K2O+H2O2KOH

3.金属和盐是否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其中Na、K、Ca排除)可将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果是Fe,生成的盐是亚铁盐。如:

Fe+CuSO4FeSO4+Cu

4.氢氧化物受热是否可以分解

Na、K、Ca的氢氧化物非常稳定,受热后很不容易分解;其他金属氢氧化物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即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和碱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和水。如:

2Fe(OH)3Fe2O3+3H2O

从Mg之后的金属氢氧化物就非常不稳定。

难点三:酸、碱、盐三种元素中H、O的组成和酸、碱、盐的分类与命名的关系

1.以酸的元素组成来观察,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以酸的分类观察,依据酸分子电离时所产生的H+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如,一元酸:HNO3,HCl;二元酸:H2S、H2SO4、H2CO3;三元酸:H3PO4。酸中有可能不含有氧元素,也有可能含有氧元素。对于含有氧元素的酸,从酸的命名角度来讲,含氧酸用除H、O外另一种元素的名字命名之某酸,如H3PO4读为磷酸,H2CO3读为碳酸;从酸的分类角度来讲称之含氧酸,如:HNO3、H3PO4、H2CO3等。假若某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不是一个,其中低价形成的酸称为亚某酸,高价形成的酸称之某酸。如H2SO3读为亚硫酸,H2SO4读为硫酸。对于不含氧元素的酸,从酸的分类角度来讲称为无氧酸,如H2S、HCl、HF等;从酸的命名角度来讲,是在氢元素的名称后面加上非金属元素的名字称作氢某酸。如H2S读为氢硫酸,HCl读为氢氯酸,俗称盐酸等。

2.以碱的元素组成进行观察,碱中肯定含有氢与氧元素

以碱的分类进行观察,依据碱分子电离时所产生的OH-的个数,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三元碱。如,一元碱:KOH;二元碱:Ca(OH)2;三元碱:

Fe(OH)3等。从碱的命名上看,把氢氧根看为一个整体,从右向左读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并且某一元素形成的碱不只一个,其中高价形成的碱称之氢氧化某,低价形成的碱称之氢氧化亚某,如Fe(OH)2读为氢氧化亚铁,Fe(OH)3读为氢氧化铁等。

3.以盐的元素组成观察进行分析,盐中可能会含有氧元素、氢元素或者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氧元素,或者既不含有氢元素也不含有氧元素

以盐的分类进行观察,依据盐的组成中酸根离子能否含有氧元素,分为含氧酸盐(含氧元素的盐)和无氧酸盐(不含氧元素的盐)。如Na2SO4、K3PO4是含氧酸盐,K2S、CaF2是无氧酸盐;酸式盐是盐的酸根离子中含有氢,如KH2PO4是酸式盐;碱式盐是在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有氢氧根,如Cu2(OH)2CO3是碱式盐;也可以依盐的组成看是否含有某个相同的离子而称为某个离子的盐,如果铵盐就是所有含铵根(NH+4)盐的总称,硝酸盐就是所有含有硝酸根离子(NO-3)盐的总称。

从盐的命名角度,含氧酸盐是在含氧酸后加上金属元素(如果是铵根离子就加上铵)的名字,称之某酸某,如MgSO4读作硫酸镁、KNO3读为硝酸钾,即含氧酸盐某酸某中的某酸指的不是酸,而是酸根离子。若某金属元素形成的盐不是单一种,其中高价金属形成的盐读为某酸某,低价金属形成的盐读为某酸亚某,如Fe2(SO4)3读为硫酸铁,FeSO4读为硫酸亚铁。

无氧酸盐是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加一“化”字称为某化某,如K2S读为硫化钾。若某金属元素形成的盐不是单一一种,其中高价金属形成的盐读作某化某,低价金属形成的盐读为某化亚某,如CuCl2读为氯化铜、CuCl读为氯化亚铜。

酸式盐是在金属元素和酸之间加一“氢”字读作某酸氢某,如NaHCO3读为碳酸氢钠,这里需要强调,当酸根离子电离出的H+个数不只一个时,就需要读出氢离子的具数:某酸几氢某,如KH2PO4读为磷酸二氢钾,但Ca(HCO3)2不可读为碳酸二氢钙,因为HCO-3只能与电离出一个H+。碱和盐是在金属元素和酸根组成的盐前面加上碱式两字读作碱式某酸某,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等。

难点四: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对于生成物必须满足有沉淀生成,有水生成,有气体生成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反应物: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必溶于水;酸与碱反应,酸或碱中的一个必溶于水;酸与盐反应,酸必溶于水,盐除了不稳定酸盐外,其他盐要求都可溶,包含强酸分解弱酸盐,反之不可,如:

篇4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数学知识点1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因为这是整个高中阶段中最核心的部分,这部分里还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

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对于这部分知识重点考察三个方面: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和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这方面难度并不大。

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五、概率和统计

概率和统计主要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需要掌握几个方面:……等可能的概率;……事件;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六、解析几何

这部分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掌握几类问题,第一类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要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往往觉得有思路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需要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七、压轴题

同学们在最后的备考复习中,还应该把重点放在不等式计算的方法中,难度虽然很大,但是也切忌在试卷中留空白,平时多做些压轴题真题,争取能解题就解题,能思考就思考。

高考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什么是直线方程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两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两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向上方向与X 轴正向的 夹角( 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2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3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

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08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

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

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考数学知识点4(一)导数第一定义

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x(x0+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y=f(x0+x)-f(x0);如果y与x之比当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第一定义

(二)导数第二定义

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变化x(x-x0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变化y=f(x)-f(x0);如果y与x之比当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第二定义

(三)导函数与导数

如果函数y=f(x)在开区间I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I内可导。这时函数y=f(x)对于区间I内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y=f(x)的导函数,记作y',f'(x),dy/dx,df(x)/dx。导函数简称导数。

(四)单调性及其应用

1.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求f¢(x)

(2)确定f¢(x)在(a,b)内符号(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

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f¢(x)

高考数学知识点5一、排列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排列。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为Amn.

2排列数的公式与性质

(1)排列数的公式:Amn=n(n-1)(n-2)…(n-m+1)

特例:当m=n时,Amn=n!=n(n-1)(n-2)…×3×2×1

规定:0!=1

二、组合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mn表示。

2比较与鉴别

由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知,获得一个排列需要“取出元素”和“对取出元素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两个过程,而获得一个组合只需要“取出元素”,不管怎样的顺序并成一组这一个步骤。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组合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排列不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且还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因此,所给问题是否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是判断这一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的理论依据。

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1.计数原理知识点

①乘法原理:N=n1·n2·n3·…nM(分步)②加法原理:N=n1+n2+n3+…+nM(分类)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nm=n(n-1)(n-2)(n-3)-…(n-m+1)=n!/(n-m)!Ann=n!

Cnm=n!/(n-m)!m!

Cnm=Cnn-mCnm+Cnm+1=Cn+1m+1k?k!=(k+1)!-k!

3.排列组合混合题的解题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排列组合题的主要解题方法:优先法:以元素为主,应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捆绑法(集团元素法,把某些必须在一起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考虑)

插空法(解决相间问题)间接法和去杂法等等

在求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问题时,应注意:

(1)把具体问题转化或归结为排列或组合问题;

(2)通过分析确定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

(3)分析题目条件,避免“选取”时重复和遗漏;

(4)列出式子计算和作答.

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是:

①分类讨论思想;②转化思想;③对称思想.

4.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①(a+b)n=Cn0ax+Cn1an-1b1+Cn2an-2b2+Cn3an-3b3+…+Cnran-rbr+-…+Cnn-1abn-1+Cnnbn

特别地:(1+x)n=1+Cn1x+Cn2x2+…+Cnrxr+…+Cnnxn

②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nm=Cnn-m

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n0+Cn1+Cn2+Cn3+Cn4+…+Cnr+…+Cnn=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n0+Cn2+Cn4+Cn6+Cn8+…=Cn1+Cn3+Cn5+Cn7+Cn9+…=2n-1

③通项为第r+1项:Tr+1=Cnran-rbr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篇5

固执于光的旧有理论的人们,最好是从它自身的原理出发,提出实验的说明。并且,如果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些事实。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1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

(1)自由电荷;

(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

(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

2、推论:R=U/I;

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2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0.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1.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31.1什么是变压器?

答:变压器是借助电磁感应,以相同的频率,在两个或更多的绕组之间,变换交流电压和电流而传输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电器。

1.2什么是局部放电?

答:局部放电是指高压电器中的绝缘介质在高压电的作用下,发生在电极之间但未贯通的放电。

1.3局放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发现设备结构和制造工艺的缺陷,例如:绝缘内部局放电场过高,金属部件有尖角;绝缘混入杂质或局部带有缺陷,防止局部放电对绝缘造成损坏。

1.4什么是铁损?

答:变压器的铁损又叫空载损耗,它属于励磁损耗而与负载无关,它不随负载大小而变化,只要加上励磁电压后就存在,它的大小仅随电压波动而略有变化。包括铁心材料的磁滞损耗、涡流损耗以及附加损耗三部分。

1.5什么是铜损?

答:负载损耗又称铜损,它是指在变压器一对绕组中,一个绕组流经额定电流,另一个绕组短路,其他绕组开路时,在额定频率及参考温度下,所汲取的功率。

1.6什么是高压首端?

答:与高压中部出头连接的2至3个饼,及附近的纸板、相间隔板等叫做高压首端(强调电气连接)。

1.7什么是高压首头?

答:普通220kV变压器高压线圈中部出头一直到高压佛手叫做高压首头(强调空间位置)。

1.8什么是主绝缘?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绝缘是指绕组(或引线)对地(如对铁轭及芯柱)、对其他绕组(或引线)之间的绝缘。

它包括:同柱各线圈间绝缘、距铁心柱和铁轭的绝缘、各相之间的绝缘、线圈与油箱的绝缘、引线距接地部分的绝缘、引线与其他线圈的绝缘、分接开关距地或其他线圈的绝缘、异相触头间的绝缘。

1.9什么是纵绝缘?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纵绝缘是指同一绕组上各点(线匝、线饼、层间)之间或其相应引线之间以及分接开关各部分之间的绝缘。

它包括:桶式线圈的层间绝缘、饼式线圈的段间绝缘、导线线匝的匝间绝缘、同线圈引线间的绝缘、分接开关同触头间的绝缘。

1.10高压试验有哪些?分别考核重点是什么?

答:高压试验包含空载试验、负载试验、外施耐压试验、感应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雷电冲击试验。

(1)空载试验主要考核测量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验证变压器铁心设计的计算、工艺制造是否满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检查变压器铁心是否存在缺陷,如局部过热,局部绝缘不良等。

(2)负载试验主要考核产品设计或制造中绕组及载流回路中是否存在缺陷;

(3)外施耐压试验主要考核产品主绝缘电气强度、主绝缘是否合理、绝缘材料有无缺陷、制造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4)感应耐压试验主要考核变压器的纵绝缘;

(5)局部放电试验主要考核变压器的整体绝缘性能;

(6)雷电冲击试验主要考核变压器绝缘结构、绝缘质量是否能经受大气放电造成的过电压的冲击。

1.11生产中为什么要注意绝缘件清洁?

答:绝缘件清洁与否对变压器电气强度影响很大,若绝缘件上有粉尘,经过油的冲洗就随油游动起来。因为粉尘中有许多金属粒子,它在电场的作用下,排列成串,形成带电体之间通路(搭桥),从而破坏了绝缘强度,造成放电。电压越高,粉尘游离越严重,越容易放电。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4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篇7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知识 趣味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的东西往往能引起人极大的兴趣,使人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知识尽可能形象化、趣味化。我在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编选歌诀、利用谐音、联想记忆、形象比喻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将所采用的方法及点滴经验叙述如下,期望与广大的教育同仁共同探讨。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操作要领,我将其编为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空气排尽再点灯,由黑变红就撤灯,冷至室温再停氢。先点后通会爆炸,先停后撤会氧化,由黑变红即变化,云长脸上笑哈哈。”三国时的关云长脸为红色,这儿的“云长”指刚刚被还原出来的铜单质。像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实践表明,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黑色金属“铁、铬、锰”可谐音为:“铁哥们”,磁铁能够吸引的金属为“铁、钴、镍”可谐音为:磁铁能够吸引“铁姑娘”。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新贴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

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教师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向试管中添加块状固体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横、二放、三慢竖”等。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记忆生石灰,熟石灰及其变化关系的谜语是:“无水则生,有水则熟。”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篇8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出;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点:

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七个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中学教师学习的是普通教育学。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理论建设

2、实践应用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论语》《学记》等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强调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1939)

特点:试图以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

特点:我国第一本试图以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

特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1963)

特点: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1975)

特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保尔•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系统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美国) 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表现形态:

1.物质形态文化

2.制度形态文化

3.观念形态文化

4.活动形态文化

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员或大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学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

2、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

3、核心是各郡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1、身体发展:个体有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增强

2、心理发展: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

3、两者关系: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

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 顺序性 循序渐进

(2) 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 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

(4)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 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成熟的概念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1、环境为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二)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三)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四)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

3、了解我国建国后教育目的演化的过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两种表现形态:

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畴:

1.学生受教育目的;

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目的;

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

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

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

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

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

1.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子等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讨论

1、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3、、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传统认识: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誉权和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递者、工程师、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韧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

杜威:学生中心说

前苏联、我国:主导主体说

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

(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根据课程任务)

1.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

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者关系:

1.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

3.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

如: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

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

2.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贾克森提出。

“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

3、课程目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1、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学性。

3.合发展性。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

(1)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应具备的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设计教学计划的注意事项:

第一.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对课程的要求;

第二.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并就将来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作出预测;

第四.分析比较研究国外相关教学计划,总结历史上我们曾有的教学计划的得失,从中吸取有用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

2、课程标准

(1)概念,又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内容)

说明部分:本学科开设的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选编教材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

正文部分:系统章节及要点和时数,并附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践活动的要求等。

3、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科书的作用:

(3)教科书编制原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出;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点:

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七个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中学教师学习的是普通教育学。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理论建设

2、实践应用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论语》《学记》等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强调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1939)

特点:试图以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

特点:我国第一本试图以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

特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1963)

特点: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1975)

特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保尔•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系统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美国) 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表现形态:

1.物质形态文化

2.制度形态文化

3.观念形态文化

4.活动形态文化

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员或大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学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

2、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

3、核心是各郡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1、身体发展:个体有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增强

2、心理发展: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

3、两者关系: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

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 顺序性 循序渐进

(2) 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 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

(4)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 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成熟的概念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二)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1、环境为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二)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三)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四)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

3、了解我国建国后教育目的演化的过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两种表现形态:

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畴:

1.学生受教育目的;

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目的;

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

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

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

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

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

1.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子等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讨论

1、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3、、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传统认识: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誉权和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递者、工程师、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韧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

杜威:学生中心说

前苏联、我国:主导主体说

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

(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根据课程任务)

1.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

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者关系:

1.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

3.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

如: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

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

2.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贾克森提出。

“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

3、课程目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1、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学性。

3.合发展性。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

(1)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应具备的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设计教学计划的注意事项:

第一.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对课程的要求;

第二.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并就将来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作出预测;

第四.分析比较研究国外相关教学计划,总结历史上我们曾有的教学计划的得失,从中吸取有用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

2、课程标准

(1)概念,又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内容)

说明部分:本学科开设的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选编教材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

正文部分:系统章节及要点和时数,并附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践活动的要求等。

3、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

篇9

【关键词】使用价值和价值;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自力更生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对立统一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进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的教育也是哲学乃至政治课的一个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那么在政治复习过程中,把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到经济学、政治学的教学中去,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以经济学为例作一浅显分析,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

哲学课本对矛盾是这样定义的: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对立”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同一性”有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以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在实际应用中,一提到两者的关系问题,多是侧重其联系,因为差别即对立,其对立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对立统一思想系统经济学中的关于“关系”的知识点。

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二者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作为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会侧重商品的价值,作为消费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会侧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地位的相互转化。

2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首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为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宽松的社会环境,而且公有制经济给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给与支持。其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有其功能优势,彼此共存可实现功能互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第三,股份制已经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使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相互渗透,这也就是说,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① 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

3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

现代市场经济包括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贯穿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市场调节实质上是价值规律调节,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自觉运用,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预见性,是对市场作用的弥补。因此,市场经济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国家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个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4 自力更生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应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拥有经济以及政治上的独立,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成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要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篇10

2.fe2+——浅绿色

3.fe3o4——黑色晶体

4.fe(oh)2——白色沉淀

5.fe3+——黄色

6.fe(oh)3——红褐色沉淀

7.fe(scn)3——血红色溶液

8.feo——黑色的粉末

9.fe2o3——红棕色粉末

10.铜:单质是紫红色

11.cu2+——蓝色

12.cuo——黑色

13.cu2o——红色

14.cuso4(无水)—白色

15.cuso4·5h2o——蓝色

16.cu(oh)2——蓝色

17.fes——黑色固体

18.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19.al(oh)3白色絮状沉淀

20.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21.cl2、氯水——黄绿色

22.f2——淡黄绿色气体

23.br2——深红棕色液体

24.i2——紫黑色固体

25.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26.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27.na2o2—淡黄色固体

28.s—黄色固体

29.agbr—浅黄色沉淀

30.agi—黄色沉淀

31.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32.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

33.品红溶液——红色

34.氢氟酸:hf——腐蚀玻璃

35.n2o4、no——无色气体

36.no2——红棕色气体

37.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