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研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科研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专生 本科生 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02-01
护理学与护理教育学的关系是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护理教育学的形成是护理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与教育学发生互动、互补的关系,继而形成护理教育学[1]。
护理学是研究、促进正常人健康,减轻患者痛苦,保护危重患者生命的护理理论、技术及发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2]。
护理学的理论、技术构成护理教学的基本内容,现在和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构成了护理教育的基本对象[2]。
护理教育学研究是护理实践领域中一类特殊现象和活动。这种研究,丰富了护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拓宽了护理研究的领域,大大推动了护理教育从经验教学转向现代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科学化的教学进程[3]。
1 中专与本科学历护理教育培养要求不同
1.1 中等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除了具有本专业人才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熟练地掌握护理、病房管理的知识与技术,具有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的病情观察,应急处理能力,毕业后在各级医疗机构独立地从事护理工作[4]。
中专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思想较单纯,思维简单,易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献身护理专业的志向。学生为将来毕业能从事一种职业而学习,职业定向性强,学习和工作上比较脚踏实地,毕业后终身从事护理事业的比例较高,能吃苦耐劳。但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有所欠缺,有待提高。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技巧方面有待培养和提高。在病房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心,做到与科室同事紧密合作,与患者关系融洽。
1.2 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应具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护理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4]。
本科学生年龄在19-23岁之间,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是智力发育的高峰时期,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已趋于平衡,大脑结构功能进入复杂化进程,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不断增强,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上独立性、评价性、品质不断发展,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对社会上各种事物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本科生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各种学习、生活等社会活动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自己更加关心,对未来进行设计,并为客观目标而奋斗。有很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记忆力好,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整体概括能力。因此,本科生适合从事护理科研工作。虽然本科生能胜任病房护理工作,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新知识、新技能可以很快掌握和灵活运用,但由于对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容易对病房高强度的、又脏又累、重重复复的体力活产生厌倦心理。在临床,本科生可担任护士长或主带教老师,增强其自身认同感。
2 中专生与本科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不同
2.1 中专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中专生比较积极参与护理临床实践。也是通过大量的护理临床实践巩固、充实其理论知识,使其进一步掌握护理专业的各种技能。中专的护理教育及护理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优良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毕业后独立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本科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因为本科生生理、心理发育已成熟,而人掌握操作技能的能力随年龄、经验增长而提高,本科生接受能力强,短时间内能掌握护理操作的要点,并能熟练操作。因此,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参与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做到像中专生那样,反复在实践中练习操作,乐此不疲。本科生更喜爱参与护理查房、病例讨论、讲小课等活动。
中专生因年龄偏小,对临床科室里的护士较尊敬,以她们为学习的榜样。而本科生实习时,有时临床科室的护士年龄比本科生小,学历也比本科生低,本科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床护士有时无法回答得详细。本科生热衷于书写护理病历,对其他简单的护理操作实践较少,例如:给病人换补液、病人的生活护理、整理科室内务等。
本科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周详的设计,很多人喜欢回到医学院、护校当老师,继续升学读研究生,或者想当一位护理管理者,例如: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等。本科生的精力多放在增强自己的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的能力,忽视临床护理实践工作。
3 讨论
护理专业的特点是职业定向性强,护理专业的学习是为从事一种职业而学习。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必须引导学生首先学好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技能是指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实践护理工作,技巧是指技能经过多次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因为我国目前的执业医师人数为1555658人,注册护士人数1349589人,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51,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05。在医生人数多于护士人数及医院护士人手不足的前提下,护士的大部分工作仍以护理实践操作为主。因此,在本科护理教育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在实习中积极参与护理实践,多练习护理操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才能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知识爆炸之间的矛盾呢?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使护士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观念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中专的护理教育应增加人文社科的知识,培养中专学生为病人提供相关健康教育信息的能力,学习多元文化及全球健康服务等核心知识,理解文化、种族、宗教、性别等不同对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护士角色的功能要求。中专的护理教育也应鼓励中专生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学习护理科研知识,进行临床护理的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现有的护理理论及技能,使护理学的理论更具科学性,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护理临床实践的作用。进行护理科研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护理科研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护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与本科学历的护理教育各有其优势及不足。因此,我们应通过护理教育方法的改良,取长补短,为培养高素质的、具备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护理科研能力的现代护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供本科护理学专业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
[2] 李小寒.护理教育学(全国高等学校专升本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
篇2
关键词:医工交叉;学科建设;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39-02
2016年,公布了《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力争在我区建设4至6所国内一流大学。这是我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进程中教育战线上的一个冲锋号。一流大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出产创新型成果。这对于奠定一个地区可持续优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但是因为我区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利用有限资源打造自己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品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医学和工学交叉优势,不仅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医学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二者结合产生的是“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医工交叉下的护理学发展的必要性和内容做了初步探讨。
一、医工交叉对护理学发展的必要性
1.对护理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性。护理学作为一门在医学领域内相对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国外诸多国家都已将护理学作为特定独立的学科进行了二级学科划分。如美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将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划分了18个二级学科。2011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护理学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但是,目前我国的护理学学科发展被看作辅质的医学学科的特点仍未改变,而这些都与基础医学学科紧密挂钩。因此,扩展交叉学科的路径能够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2.对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成果。人才质量的高低,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学校的培养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护理学人才培养覆盖了从中专到博士的全过程。国外权威期刊指出:学历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以高职高专为例,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尽管高职类护理专业就业对口率在半年后和三年后均为92%,但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仍然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医疗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仍然偏低,护理学人才需求仍然保持在基本护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护理人才竞争力不强、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因此,需要将提升学历和能力放到与人才培养的同等重要地位。
二、我区医工交叉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1.我国医工交叉学科发展现状。工学门类较多,但医工结合的学科较少,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我国高等教育医工交叉学科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北京大学在2000年成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合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不到十年时间,医工结合的成果成效明显。在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中,上海交通大学以892项,共5.02亿元的资助强度稳居全国第一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战略合作,依托北航的强势理工科,特别是航空航天类的优势地位以及首医雄厚的医学资源与附属医院资源,实现了航空航天领域与医学相结合,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与原陕西医科大学合并后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目前已经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竞争部分。
2.我区发展医工交叉学科的条件。首先具有地域优势。我区主要高校集中在呼和浩特,地理距离相较不远,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开展交流。其次,我区工科高校较多,学科范围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工科专业。而我区医学高等院校相对较少,但可选择合作的范围较广,合作深度也可根据实际进一步加深。此外,我区产业布局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也大多集中,特别是在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但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需求增大。
三、医工交叉学科下护理学教学发展的思考
医工交叉领域的研究是具有较强实用性质的课题,特别是医学学科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专门资金的支持。其中,护理学无论是从兼具临床医学、心理科学内的联系,还是与地理环境、社会科学交叉来看,其本身相对于其他单纯的临床医学学科更具有优势。此外,护理学作为与病患沟通接触最多的医学学科,大量的临床案例急需整合利用。因此,相较其他临床医技学科而言,护理学更容易和工科结合起来。对此,本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未来护理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几点思考。
1.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照护病患是一个精细的过程,从深层而言,需要兼顾到护理时对神经学、心理学的应用。如何让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除心理层面的舒适外,在物理层面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若干原则也是一个重点。由于护理对象的体征状况具有较大差异,对不同情况的护理要求也不同。以骨科病人护理为例,其常用衡量指标为“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国内一些研究往往强调护理的成功率,而并未强调护理具体方法的改善对护理质量影响的高低,而如果对这一影响护理本质层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研究,则会对护理者与护理对象起到更明显的作用。
2.与军事理论的结合。在理论研究方面,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为军队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军队护理承担着特殊的任务,有着特殊的技能和研究内容,是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军事护理学科建设,是军队护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应用实践方面,由于军事战时环境和战伤疾病的特点,需要具备特殊的护理技术和配备特殊的护理装备。如何在日常护理规范的基础上,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这就需要紧跟军事医学的发展,促进军事理论和护理学科的交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军事护理技术,不断提高军事护理技术和应急能力,从而使军事护理技术进一步发展。
3.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护理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在不考虑护理环境的情况下依靠实时数据采取最佳临床护理手段的能力。而由于在数据使用能力上的相对缺乏,护理效果往往是循经验居多。此外,由于当下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资格的护理人员与被护理人员的比例仍然在急剧下降。在无法迅速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护理学人才如何最优化分配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大数据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内容。2015年,Nursing Management刊登文章指出:学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不仅会提升护理质量,同时也能够优化护理结果、降低护理成本等。如何将大数据思维与护理学人才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也就需要护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两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点部署”。随着人民对科技成果的认知与要求的不断提高,为学科之间交叉提供着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特别对护理学这一要求较高的学科培养而言,随着AT等技术的发展,对高级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强。未来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只有真正具备超前意识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严兵,孙秋敏,王爱平,等.医工交叉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型研究生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5,(15):35-38.
[2]刘晓鑫,李乐之.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24):2985-2990.
[3]Sheikhi M R,Fallahi-Khoshnab M,Mohammadi F,et al.Skills Required for Nursing Career Advancement:A Qualitative Study[J].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ies,2016,5(2).
[4]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02):148-151.
The Thinking of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N Jing1,ZU Guang-ran2,JI Dong-yan1
(1.College of Nursing,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9,China;
2.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00,China)
篇3
一、《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实践性强
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沟通和对客户的整合营销。因此赋予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对该课程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内容跨度大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内容的跨度大,这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多元化的知识面,也要求老师具有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这样老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才能游刃有余,抓住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体系层次性明显
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实验操作的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各种验证性实验。在应用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环境和实验情境的确认、对实验流程的思考、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等。因此,相对于其它的管理类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验体系层次性更显著。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项目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客户管理的理解
项目教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
客户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客户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对象,客户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客户资源数据整理、客户关系营销、客户定位与细分、客户满意度研究和客户忠诚度研究等。
在客户管理这一个章节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客户管理的全过程有理性的认识。
(二)以案例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市场管理主要是对市场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对竞争对手和伙伴进行监控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对市场计划的分解、市场活动目标的建立、市场活动执行情况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营销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对比在纯理论知识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和在实践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
(三)以情境教学法增进学生对服务管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形象为主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论证了服务质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知,是由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其接受的服务经历比较的结果。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其最终评价者不是企业,而是使用的顾客。因此通过服务管理不断对客户服务的优化,从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网络自助服务等。在服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到现场服务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客户和商家进行现场服务和呼叫服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以软件演示法增进学生对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运行的理解
软件演示法是指老师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客户服务和支持、销售自动化、数据挖掘等内容制作成相对独立而成体系的演示课件,在授课时进行展示讲解,目的在于逼真地表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
通过整合独立的知识模块,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散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
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思考,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篇4
关键词交互式答辩热点焦点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干课程。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情况事关国家大局。然而,时下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思想多元化的复杂时代,除了需要应对国内的复杂局面外,还需要迎接多变的国际局势,这无疑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课题。出于国际国内时政的瞬息万变,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巧妙合理地导入高校思政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体现了该门课程的时代性,凸显了其现实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引领我院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不断努力地尝试,将交互式答辩教学引入思政课课堂,与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赋予学生以主动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在热点焦点教学中的应用
1.1何谓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
所谓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者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拟定主题,由学生(教师)根据主题准备相关内容在课堂进行展示,再由学生(教师)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甚至展开一定程度的辩论,其中提问和作答的主客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所以,给其命名为“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是集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的理性概括,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及教学全过程。
1.2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在热点焦点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法律、经济、哲学、历史等,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学会正确看待与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不可或缺。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各种社会问题让人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更好的互动方式用于课堂,将“辩”引入课堂可谓“明智之举”。由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程与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所以,本着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原则,本次主要利用课程作业将其应用于毛概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具体应用如下:步骤一:确定选题范围。教师根据毛概课程内容确定选题范围,主要集中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保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大国关系等,教师选定之后向学生公布选题范围。步骤二:自由组组,自行拟定题目。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题范围自行拟定本组题目。在本次尝试中,教师还在班级选拔学生组成以教师为首的小组(以下简称“教师小组”)。教师小组主要是想更加充分地展示活动的交互性,更好地展开学生问教师答的环节。本次活动中,教师小组不仅和学生组一样需要展示作品内容和接受提问,而且更主要是可以向学生示范整个作业的完整程序和规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作业规则。步骤三:师生共同审题。学生提交选题之后,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涉及题目是否契合课程内容范围、有无重复选题、选题的现实意义等。步骤四:交互选题。题目审定之后,将由每个小组在其他组拟定的题目中自行随机抽取一个题目。交互选题是本次作业的一个大胆尝试,如操作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交互选题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的交互性。每个小组做其他小组拟定的题目,有助于后面交叉提问环节的开展。步骤五:准备作品。学生小组和教师小组准备作品,作品在围绕主题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合适的形式展示,如演讲、表演、拍视频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步骤六:展示与答辩。展示与答辩环节需要选拔出一位主持人主持整个过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的素质高低对活动展开情况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小组作品,展示完毕后,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两个提问。第一个问题由出题组提出,第二个问题由除出题组和展示组以外的任意一组提出,在问答环节可以进行适当地辩论,如果辩论得过于激烈,则需要主持人发挥自身智慧掌控局面,必要时教师应亲自进行合理干预与疏导。步骤七:师生共同评分。评分环节分成两部分进行,其中70%是由展示环节决定,由教师对展示环节打分,剩下的30%由两个问题组成,由学生组成的学生评委对答辩环节进行投票,由得票多的组获取该问题的分数。最后,总结。教师应该对每组展示情况和答辩情况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
2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综合本次课堂活动中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学生所选择的主题大多是他们自身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互动效果比预期的更好。总体来说,好的效果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第一,学生参与度较高。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将辩论的形式移花接木于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新鲜感,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一模式极具吸引力。学生平时对于学校举行的各种辩论赛热情较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是辩论队成员,他们普遍对于这种融入了“辩”元素的教学模式表示接纳和认同,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还表现得意犹未尽。总体来看,不论专业,不论本专科,学生的参与度较之传统模式更高。第二,教师也参与其中。本次尝试为了能更好体现“交互式”这一特征,教师大胆组队与学生小组一起参与课堂作品展示。教师的直接参与不仅形象诠释了“交互式”的含义,使活动更具有观赏性,而且还可以直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活动规则,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则。第三,本次教学尝试给予学生极大的自,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自由选题,自由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主题,再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和辩论环节的评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成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四,此次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让教师获益匪浅。教师可以透过学生的选题、展示的内容及学生在答辩环节的整体表现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掌握“90后”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的时代潮流。当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诚然,作为一次大胆的教学尝试,有成果也会有亟待加强的方面。大致表现在如下四方面:其一,学生选题能力有待提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要展示一份好的作业,首先要有个好的选题,学生在教师规定范围内自行选题有利亦有弊,有利便是学生自主选题可以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弊端就是学生水平不一,容易出现质量不太高的选题。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审题来尽量提高选题质量,从而引导学生提升选题能力。其二,学生提问能力参差不齐。我院学生存在本专科、专业的差别,学生提问能力自然也存在差别。在实践教学中,容易出现诸如提问词不达意的、提问缺乏深度的、提问不具有针对性的、刁难性提问的,甚至还有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进展,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果。同时,课堂效果可能因班级不同而出现差异,有的班辩论得热火朝天,有个别班上的组却可以出现冷场的现象。针对提问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该在提问环节中适时提出比较精彩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还应该在总结部分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提问能力。其三,学生主持人素质高低更大程度上影响了答辩过程的精彩程度。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高素质主持人“可遇而不可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教师本人。学生主持人担当的是串场与控制节奏、局面的重任,尤其是在提问组和答辩组陷入了激烈辩论的情况下,主持人的睿智尤显重要,主持人要掌握节奏,准确判断,选择时机结束辩论,甚至有时还要化解僵局。一个好的主持人往往能够带动全场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则可能使得整个局面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在主持人的遴选上,教师应该多调查多了解,选出更加优秀的主持人,以确保课堂效果。其四,后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在答辩教学活动的中后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即学生不像最初那么亢奋和激动,参与程度和热情有所下降。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讲解能力大多在教师之下,如果遇到一些小组讲解得比较差,就极其容易进入“审美疲劳”期。对此,笔者进行了诸多探索,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答辩教学与传统教师授课间隔进行,以调剂学生出现的疲劳情绪。
3结语
总的来说,辩论有助于学生锻炼其胆量,开阔其思维,提升其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加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将辩论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内科护理;实验课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护生既需要掌握严谨的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护理技能操作能力。但护生在学习内科护理课程时,由于未进入临床积累相应经验,导致教学事倍功半,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均不高。角色扮演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中人物的要求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1]。为使护生更好地掌握内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我校在内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3+2”五年制高职护生2、3班学生共120名,均为女生。年龄l6~18岁,平均(17.06±0.60)岁。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两组生源地、年龄、学制、理论成绩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第二版)。
1.2教学方法
两组均于第二学年开设内科护理课程,由相同教师讲授内科护理理论知识,两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数相同。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按照实践目的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布置作业。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特点及教师素质,精心选择病例。具体方法如下:(1)课前准备:让全体学生预习相应病例资料,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准备相应情境演练。要求熟练掌握病史,确定场所,准备道具,给学生分配相应角色,重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历体会临床实践中角色的态度和行为。(2)课中角色扮演:根据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相应模拟病房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思考。请小组学生扮演患者及其家属和护士角色,从模拟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不同角色的身心状态。如冠心病病例从模拟患者的突然发病、就诊到护士的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采血、心电图检查、医护患沟通到相应的抢救护理配合及健康教育。(3)课堂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和反馈。表演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采集患者资料、护士态度与处置、护患沟通、医护配合等方面,分别由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概括总结。(4)课后拓展:请学生写出本次实践课的实验报告,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场所,直接接触临床和社会中不同年龄、病情和治疗方式的患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患者的身心状况。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课程结束后,两组均围绕内科护理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考试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作为实践考核成绩。(2)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方法评价表。评价表共包括6个项目,要求学生从“是”“否”中进行选择。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3讨论
3.1角色扮演法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传统内科护理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病例为主,而角色扮演法运用直观手段,使护生感到患者和护士形象鲜明、诊疗护理过程直观生动,提高了护生学习内科疾病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研究结果显示,角色扮演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P<0.01)。角色扮演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临床病例情境,使护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具体化的专业知识,激发了其内在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成为护生主动进行的、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3.2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医疗实践情境,内化临床思维与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2]。在与真实的临床情境相似的模拟病房中,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临床患者的真实形象、进行护理操作,增加了感性认识;护生如临其境,通过有效观察和分析病情,提出护理诊断,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能熟悉疾病的症状、体征,通过具体患者形象的感知来理解抽象的疾病理论知识,缩小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进一步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自主学习等能力,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角色扮演法显著提升了实验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P<0.01)。
3.3角色扮演法可锻炼护患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显示,实验组在对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方面的评价均好于对照组(P<0.01)。在模拟内科临床实践情境时,实验组护生从接待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无一不需要与患者进行人际沟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渗透着教师与护生、护生与护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护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沟通锻炼,体会到良好语言沟通技巧及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有助于其自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与赵春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角色扮演法也使护生更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4角色扮演法可培养护生同理心,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护士职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在重视人文护理的今天更是如此。扮演患者及其家属角色,能够促使护生从患者角度看待问题,较为深刻地体验患者的身心状态和需求,更好地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态与处境,从而能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通过观察自我与他人的角色扮演,护生对现代护士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形成了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3.5角色扮演法易流于形式,教师需严谨组织实施
角色扮演法如果为演而演,过度追求场面热闹,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角色扮演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慎重选题、精心设计、组织和评价。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恰当病例,设计与临床实践一致的问题情境,有效组织护生熟悉病例、分组讨论,科学评价反馈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对角色扮演中的亮点及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点评,要求护生注意观察扮演者的言行举止是否规范、技能操作是否到位、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角色扮演法通过病例设计,激发护生的临床思维,让护生亲身体验,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鼓励护生“做中学、学中做”,在临床情境体验中学习理论与技能,提升内科护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篇6
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如下.
1.1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
研究时间安排在2011年5~6月份,为2009级学生第二学年的下半学年.教学内容为: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等.
1.2确定对照组和试验组
取菏泽医学专科学校2009级护理专业的120名学生,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名.对照组年龄为17~23岁,平均年龄为(19.3±0.5)岁,男生10名,女生50名;试验组年龄为17~23岁,平均年龄为(19.7±0.4)岁,男生9名,女生51名.两组的学生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首先,建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模拟人、各种医疗设备及器械、模拟病房、医院儿科病房)以及挂图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室、实验室或儿科病房设计不同的教学场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并有效地为学生建立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儿科护士的角色扮演,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强加任何的结论,根据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及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场景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儿科常见病能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其次,分析问题与情景感悟.根据教学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出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最后,解决问题及情景体验.通过角色的分配与互换,体验医患双方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机制;体验儿科护理的专业特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系统地实施护理措施.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对小儿实施体验式护理,进行健康宣教,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较好地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程序,了解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服务效果[1].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1.4教学效果评价
由任课教师、教学监督小组以及优秀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有[3]: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②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③领导与管理潜能;④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⑤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⑥团队与合作精神.评价采用计分法,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能力越强.同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4],分值为0~100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评分在70~89分;③一般:评分在60~69分;④不满意:评分不足60分.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评价
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对照组“非常满意”的选择比为33.3%,“满意”的选择比为36.7%,即满意度为70%;试验组“非常满意”的选择比为50%,“满意”的选择比为40%,即满意度为90%.两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
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领导与管理潜能、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等素质上,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篇7
关键词:循证护理学;混合模式教育;线上教学;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教学
效果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美国医学会的报告中强调[2],应将循证护理纳入到本科、硕士及博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加强循证实践能力的训练。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从2001年致力于循证护理的发展,成立了大陆首个循证护理专门机构,以此为平台,进行了系列循证护理研究、教育和培训。2008年将《循证护理学》纳入到护理研究生专业必修课中,2009年又联合上海两所高校构建了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体系,将《循证护理学》辐射到上海市[3]。但如何依托复旦大学循证护理的资源优势和平台,将循证护理的教育向全国推广,却遇到了瓶颈。2014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下,8所高校共同参与的CCNN(CMB中国护理网)混合模式的护理博士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辐射全国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模式,即“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混合模式教学与课堂教学对开展《循证护理学》的教学效果,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支持和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复旦大学参加《循证护理学》课堂教学的全日制护理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80名作为对照组,以同期参加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混合模式教学且来自CMB资助的8所高校的全日制护理研究生24名作为观察组。
1.2教学方案
1.2.1课堂教学对照组参加复旦大学组织的《循证护理学》课堂教学,使用材[4],包括8次理论课,每次4课时,涵盖循证护理的理论与方法学、证据整合、证据传播及证据转化等方面的内容;4次课堂练习,3人或4人一组,就构建循证问题、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及证据转化进行系统训练;1次作业汇报,3人或4人一组,进行系统评价项目或证据总结汇报。考核方式为出勤率、课堂练习和作业汇报。1.2.2混合模式教学观察组于同期参加复旦大学负责、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参与的《循证护理学》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学,教材、课程内容及授课团队同对照组。包括14周在线学习,以每周为教学单元,每单元均涵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课件(PPT)、教学内容笔记、阅读材料及主题讨论。在14周在线学习中,完成4次小组作业,3人一组,在截止日期前提交到网络平台,作业内容同对照组。网络平台使用复旦大学elearning系统。在线学习结束后,集中在复旦大学进行为期1周的以专题探讨和系统评价项目练习为主的翻转课堂。考核方式为在线讨论参与率、小组作业及翻转课堂项目练习。1.2.3评价方法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进行效果评价。1.2.3.1课程学习参与情况对照组以出勤率评价其课程学习参与情况。观察组借助网络平台的“站点统计”功能,评价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情况,包括访问、学习、讨论及资源利用情况。1.2.3.2循证护理知识掌握情况问卷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对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涵盖循证护理的理论、方法学、证据综合、证据传播及证据转化等。共32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分~5分,1分为没有掌握,5分为完全掌握,总分32分~160分。1.2.3.3循证护理价值的态度问卷了解学生对循证护理价值的态度,包括循证护理对学科发展、临床护理、护理实践、护士决策方面的价值。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1分~5分,1分为不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总分1分~50分。1.2.3.4开展循证护理能力自评问卷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开展循证护理的能力判断,包括构建循证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Me-ta分析软件使用及证据总结等,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分~5分,1分为没有把握,5分为非常有把握,总分1分~75分。1.2.3.5学习循证护理期望问卷了解学生对学习循证护理的期望及期望是否达成,包括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提升的期望。共35个条目,评分1分~5分,1分为没有达成,5分为完全达成,总分35分~175分1.2.4资料收集方法对照组在授课前及最后一次小组作业汇报结束后,统一发放课前评估问卷及课后评价问卷,15min后收回,共收回80份。观察组在网络平台开放前1周及翻转课堂结束后1周,通过邮件发放课前评估问卷及课后评价问卷,1周内收回,共收回24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或协方差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一般情况
对照组年龄(29.52±6.18)岁,除1名博士研究生外,其余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本科为主,26.00%的学生曾参与或主持过科研项目,83.75%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循证方面的学习或培训。观察组年龄(29.96±4.94)岁,除3名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以硕士为主,全部学生曾参与或主持过1项~4项课题,58.3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循证方面的学习或培训。
2.2课程学习参与情况
对照组理论学习出勤率为80%~90%,课堂练习出勤率为95%~100%,作业汇报出勤率为98%。缺席的原因包括病假、产假、上班等。观察组在线上教学开放的14周中,24名学生的访问量为5760次,平均每人访问240次,平均每周访问411.43次,平均每人每周访问17.14次。观看微课视频4961次,平均每个视频观看183.74次,平均每个学生观看每个视频7.66次。讨论区共发帖1881个,平均每周发帖134.36个,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发帖5.60个。打开文件10625次,平均每个学生打开文件442.71次。在线讨论中,有4周学生参与率为83.3%,另外10周参与率为100.0%。除1名学生因课题调研外,23名学生均参与了翻转课堂。
2.3两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后对循证护理知识、态度及期望达成情况
经过课程学习,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分均比课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循证护理价值的态度,对照组在课程后态度评分较课程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课程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学习循证护理的期望,对照组在课程后期望得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期望得分在课程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循证护理知识、态度、能力及期望达成情况的影响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课前对循证护理知识、态度和期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由于基线的不均衡,故采取协方差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对循证护理知识、态度及期望达成情况。结果表明,在排除基线不均衡的影响下,混合模式的教学比课堂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循证护理知识得分,平均增加33.97分,并提升了学生对循证护理价值的态度得分,平均增加3.12分,对学习循证护理期望的达成得分高出22.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2.5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开展循证护理的能力自评情况在学习课程后,观察组学生对开展循证护理的能力自评得分为63.79分±7.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5.95分±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41)。
3讨论
3.1混合模式教学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崭新学习平台
护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因为规模小、资源稀缺等特点,开展联合培养,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我国目前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有效策略[5]。不管是国外的大学联盟形式还是国内课程资源共享体系[3,6],都因其区域性特点而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本研究中,参加课堂授课的研究生均来自上海市,因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导致该课程对外省市学生不具备可及性。此外,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病假、上班等),课堂授课的出勤率难以达到100%。但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并且对在职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协调工作与读书的时间,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3.2混合模式教学以精致的教学设计提高了教学质量
循证护理学作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研究、统计、流行病学基础,因此在现阶段尚不适合采取“慕课”的形式[7]。本项目中混合模式教学是以微课的形式作为教师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介,而“微课”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8]。在本项目中,教学团队不但拍摄了微课视频,并根据每周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课件、教学笔记、系列阅读材料,每周组织2个或3个在线主题讨论,并根据课程进度安排了4次小组作业,小组作业的考核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而翻转课堂则以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题讲座、项目练习与汇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环境,弥补了单纯在线学习的不足[9]。因此,通过精致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大提高,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学生对循证护理知识的掌握评分比对照组高出33.97分,开展循证护理的能力自评评分也显著增加。
3.3混合模式教学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虽然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沟通,但是对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掌控。而混合模式的教学借助网络的“站点统计”功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包括平台访问、观察视频、打开文件、参与讨论等,并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张贴在“通知”栏中,起到激励、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发表深刻的观点。但在线讨论中,学生却有充足的时间查阅文献、反思问题,并进行组织整理,发表深刻、有见解的观点,而这种讨论不但可以促进个人有效的学习,以评判性思维看待问题,而且同学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学生在课程后对学习循证护理的期望评分显著下降,但观察组却达成了课前高度的期望,除了与对照组学历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混合模式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循证护理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3.4混合模式教学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
混合模式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但现阶段该模式的推广尚面临诸多挑战,如线上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成本、成绩如何纳入参与院校的学分系统、学生筛选标准、学生中途退出、考核方式、对教师能力的挑战等,因此该模式的持续发展尚需要更多支持,例如参与院校对课程的认可并将其纳入学分系统,制定统一的学生纳入标准,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探索多种途径的翻转课堂形式以降低成本,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持续培养等。此外,现阶段尚不能以混合模式教学取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学历、规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其他教育资源情况,发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作者:周英凤 胡雁 贾守梅 邢唯杰 顾莺 李小妹 李晓玲 单位: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Closingthegap:fromevidencetoaction[EB/OL].[2012-12-15].http://www.icn.ch/publications.
[2]USInstituteofMedicine.Thefutureofnursing:leadingchange,advancinghealth[EB/OL].(2010-10-05).[2012-12-15].http://www.iom.edu/.
[3]姜安丽,李芳芳,吴蓓雯,等.上海市护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护理杂志,2012,29(10A):64-66.
[4]胡雁.循证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5]马伟光,刘华平.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41-543.
[6]李芳芳,姜安丽,顾申.护理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学联盟及其发展[J].护理杂志,2010,27(7A):990-992.
[7]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篇8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线资料。随机抽取我校2015届中专护理专业3班为X组(n=40),4班为Y组(n=40)。X组男女比例1颐39,年龄范围是:20~24岁,平均年龄范围是(22依1.7)岁。Y组男女比例2颐38,年龄范围是:21~23岁,平均年龄范围是(22依0.9)岁。本组研究中,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二)方法。两组均以护理教学为教学主题,4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演示、显示模仿”的教学模式。3班采用综合教学法。(1)自学讨论:教师告知学生实验课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2)纠正问题:上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对于实验课的整个授课过程进行认真辅导。(3)轮流模仿练习:分组让学生对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模仿练习,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2]。(4)多次练习:课堂中,学生要对实训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并进行角色互换。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前的评估、物品准备、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5)评价总结:实验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强调。(6)技能考核:课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纠正存在的主要问题,促使学生尽快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三)评价指标。教学效果:主要从理论与操作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操作积极性、自学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四)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教学效果)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数据有明显差异,即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X组的教学效果远比Y组的优,差异显著(P<0.01),详情见下表。
三、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变化,人文护理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已经广泛开展,增强了护生与患者间的沟通能力,促进了护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适应当前医疗模式的新变化,对护理教学方法以及护理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有助于学生学习护理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综合教学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3]。综合教学法带有一定的感彩,具体场景形象生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本组研究数据表明:X组的护理效果远比Y组的优,差异显著(P<0.01)。综上所述,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进行综合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晓雯 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立华,滑志娟,杜小静,等.综合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9):1421-1422.
篇9
关键词:微格教学法;儿科护理教学;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目前的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技能训练的现象,或者说技能训练的效果远不如理论知识传授成果更为突出。技能训练效果不佳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工作后适应时期长,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工作实践的需求。微格教学法是一门注重技能训练的现代教学方法,其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细小的环节,通过声像设备记录受训者的训练过程并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使学生直观的明白自己训练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护理技能,效果突出。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学生62人,为实验组;二班学生64人,为对照组。两班学生性别均为女生。两班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两组学生在年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基础与结构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学习内容选择儿科护理学中的“小儿沐浴与抚触”,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微格教学法的基本步骤为:观摩录像示范片教师进行重点示范讲解学生演练并录像录像回放及评议。传统教学法的基本流程步骤为:教师示教学生练习回答示范再示教。
1.2.2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100%。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标准的技能考核,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收集整理及评价。
1.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行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统计描述。
2研究结果
2.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结果
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小儿沐浴与抚触”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完全相同,考试成绩按优良以及差两个级别进行,结果表明,运用微格教学法的实验组达到优良的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9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达到优良的学生人数为46,占学生总人数的71.8%。两组数据比较经χ2检验,χ2等于8.49,P值为0.0035,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2.2教学评价结果
在课程结束后,以两组分别发放了针对教学效果的学生调查问卷。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的实验组学生对于微格教学法感以满意,认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多数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效率不高.
3讨论
篇10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培养面向医院、社区、家庭护理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基础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够从事临床、社区、家庭护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妇产科护理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贯彻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值得广大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师探索和研究的。
2妇产科护理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教学方面
(1)教材、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对缓慢,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
(2)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如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操作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先进理念、先进设备的有效运用,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2师资结构方面
(1)大多数妇产科护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临床经验和实践能力。
(2)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略了教学任务完成得怎样,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
2.3学生方面
(1)高职院校扩招以后,学生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1]。
(2)男护生对妇产科护理课程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3高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改革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1)及时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注重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多给学生提供临床新技术、新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护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妇产科护理要求学生具备胎心监护技术、分娩准备及产程观察、会阴擦洗、阴道冲洗、会阴湿热敷等多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教学中还应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社会、行业的现状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综合应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临床常见病可采取病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无法用模型替代,必须真人真做的妇产科护理实验课,如骨盆测量,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2];对于一些较抽象又很难理解的内容,如正常分娩,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实训设备等,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程评价采用笔试、操作和平时表现3方面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学中应动态地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从事妇产科护理教学的专业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执业资格的“双师”素质。校内实践教学应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不断学习临床新技术、新理念,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做好“传、帮、带”,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我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学方法,练技能,修师德,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临床技能。学院还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通过督导听课、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关注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教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课堂组织设计、内容取舍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通过教学督导的有效督促,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互比互学、加强交流、提高技能,我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如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技能比武、多媒体课件比赛、“卡拉OK”大赛等,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比、评、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强化了专业技能,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创造力,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妇产科护理要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无菌观念意识,吃苦耐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富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同情心等。
(2)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我院近年来一直采取“一帮一”的措施,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结对帮助,动态观察效果,再决定组合保留与否。通过“互比、互学、互赶、互帮、互超”,不断超越彼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3)因材施教,因生制宜,提高男护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男护生,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加强沟通与交流,正面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妇产科护理,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调动男护生学习的积极性[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