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篇1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家康复; 护理指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是在家庭社区之中,正确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近两年来所在市棠下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镇2009年10月前登记在册的187例社区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经过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124例经过专科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其中精神分裂症16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例。男89例,女98例,83、84岁各1例,71~80岁9例,61~70岁17例,51~60岁43例,41~50岁51例,31~40岁32例,21~30岁26例,10~20岁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专1例,大专2例,其他(不详)3例。婚姻状况: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丧偶、离婚)20例。参加社会工作48例,家务工作50例,无业89例。连续服药79例,间断服药24例,未服药84例。

1.2 方法 在笔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指导下,由笔者所在医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简称“精防”)医生和护士各1名、各村(居)委会干部、患者家属等组成看护小组,定期随访,对病情稳定的患者,3个月随访1次,对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并将随访信息资料反馈到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每月13号派出专科医生到卫生院门诊,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诊治、发药。另根据每次随访的情况,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利用上门随访时派发宣传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识、抗精神药物及预防复发的基本知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等,向患者和家属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说明常见的精神病症状表现和抗精神病药物知识,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说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治疗的困难,介绍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够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2]。指导患者掌握症状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及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症状复发的方法。

1.2.2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述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认识性心理护理,对病情好转的患者,帮助其分析有关疾病的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恢复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增强患者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

1.2.3 康复训练 (1)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属除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还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患者除需要定时按量坚持服药外,其日常生活也应做到合理化;(2)人际关系训练: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退化,促进全面康复[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购物、聚会、唱卡拉OK、看电影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关系基础和兴趣,逐渐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劳动作业,如家居清洁、物品购置、手工艺制作或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工作,逐步进行训练,多鼓励和表扬,让患者树立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完全依从指患者自觉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时按量服药,不依从指患者不愿服药或拒绝服药。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劳动能力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劳动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复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3.1 维持用药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用。尽量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须服药。患者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如头晕、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立即请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异常脆弱,所以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患者,切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挖苦和歧视。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3.3 积极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尽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一旦病情稳定后,尽早鼓励患者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积极主动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鼓励患者多与周围人接触、交流。经常与患者一起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有条件的家属,还可以尽量创造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机会。总之,家属应尽最大努力避免疾病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即所谓的二次伤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复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按时就寝、定时起床,白天尽量避免过分劳累,夜间避免过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如看殴斗武打电视、电影、小说等。

在饮食方面,每天进食适量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参等提神的食物或饮料。病情不够稳定或者稳定时间不够长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遭遇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参加会产生明显心理压力的工作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尽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居家康复指导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劳动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对居家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让社会、家庭成员来参与、关爱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13-614.

[2] 韩宏云,刘宝群.精神患者复发的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08,14(20):11-12.

[3] 仝励,刘南华.精神病防止康复社区干预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6):417-419.

篇2

[关键词]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护理

为探究在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6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0例,年龄18~60岁,平均(32.6±10.2)岁。患者病程为1~15年,平均(7.9±2.6)年。依照随机抽样方式将6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3例。

1.2方法

1.2.1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药物治疗、生活护理、健康指导、基础性心理护理等。

1.2.2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语言及心理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2.2.1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正式进行语言沟通时,需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信任。在沟通中运用积极乐观的话语,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意念。对于已有一定疗效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进一步提升其治愈信心。语言沟通中,要始终保持温柔、亲切及和缓的态度语气,便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护理[1].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护理人员需告知基本病情与发病缘由,帮助患者增强社会适应力。

1.2.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自身先要怀有一颗温和亲善之心,不应轻视、嘲讽患者[2].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护理的针对性,让患者充分拥有安全感,更加信任、依赖护理人员。要从患者角度,依照其心理状况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计划,有效消除患者心理上存在的消极负面情绪,进一步提升其治疗信心。另外,对于患者的情绪变化也应加强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心理状态对比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发生率15.1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9.39%,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能够获取到较好的效果,帮助患者有效消除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见表1.

2.2SAS、SDS评分对比经过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值发现,联合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可见,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极为优良。

常规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12.1,P=0.03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11.6,P=0.039.联合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24.2,P=0.02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24.3,P=0.023.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1.3,P=0.039;SD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2.6,P=0.037,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主要是指受到外界环境、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因素较大程度上的影响而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行为、情感等多方面出现障碍的疾病。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后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负担[3].因此,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

如果对精神病患者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话语则会进一步增加其心理负担,导致心理上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产生自残、自杀等行为。所以,在此类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极为重要[4].

本研究发现,采取语言及心理护理的联合组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及SAS、SDS评分值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科学有效的语言及心理护理,患者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能够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疗配合度。运用适宜的语言沟通可有效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式[5].

参考文献:

[1]王紫云。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556-557.

[2]郭亚萍。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J].健康之路,2013,12(11):383.

[3]张红。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28):48.

篇3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利用精神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自理训练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IPROS(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对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IPRO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

结论:自理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精神科患者康复期的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理训练 精神科 自理能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3-01

精神科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存在社会能力减退,思维贫乏、感情淡漠等认知功能障碍,一般不具备自理能力。处在康复期的精神科患者,由于环境因素以及精神症状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遗留或出现自理能力缺陷等情况。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是尚不能起到提高精神科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精神科患者,对其中的50例实行自理训练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32.1岁,平均病程为9.1个月;实验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1.7岁,平均病程为8.9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相同的药物,且剂量也相同。对照组患者按照医院精神科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者入院第5周起开始利用自理训练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持续4周。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生活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从患者的个人卫生、衣着和饮食出发,为患者制定每日的生活时间表,让患者每日按时起床,整理床位并纠正一些不卫生的习惯,衣着得体,文明就餐,此外还可让患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纠正,强化正。②社交行为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工娱疗活动,如进行绘画、手工制作以及音乐舞蹈等,此外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患者的自由活动度,如多带患者外出活动等。③维护患者的自尊。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精神病相关的知识,努力引导其摆脱自卑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找回自尊,恢复原来的自我形象。④鼓励患者每周书写康复心得体会。主管护师应该引导患者每日书写康复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包括对精神病的认识以及其应对方式,此外还包括患者的日常行为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⑤积极组织精神病相关讲座,呼吁社会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帮助。医院每2周组织一次精神病相关的讲座,讲座对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家属能够更多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疾病,更多的去关心和尊重患者,帮助其恢复人格,提高自护能力,从而达到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1.3 评价标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以及护理干预后的第8周,利用ADL和IPROS评分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综合评价。ADL评分表中主要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其中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包括6个评价项目,工具生活自理能力包括8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利用4级评分法,1分表示正常,2-4分表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IPROS评价表则包括生活能力、讲究卫生能力、社交能力、工疗情况以及关心与兴趣等五个评价大类,共分为36个小的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失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其中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实验组干预前为12.7,干预后为7.9,而对照组干预前为12.8,干预后为11.3;实验组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干预前为27.3,干预后为21.8,对照组干预前为28.6,干预后为26.9。实验组患者在经过自理训练干预后的ADL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IPROS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干预前各项能力总分为49.3,干预后为40.6,对照组干预前为49.0,干预后为46.3。可知实验组患者的IPRO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会出现很多阴性症状,如社会能力减退,思维贫乏、感情淡漠、生活懒惰等,常会导致患者丧失基本的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临床上利用自理训练模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从患者的日常行为入手,对其自理缺陷进行矫正。同时通过激励原则,对自理行为良好的患者给予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可以促使患者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而对错误的或不良的认知和言行进行约束和矫正。此外利用自理训练模式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能够勇于承担日常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利用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其IPRO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高彩凤,姬玉平,高诚,吴英铎.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11:66-67

篇4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8400

【摘 要】精神障碍患者因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状,自身行为不受自主意识控制,随时会发生冲动伤人、毁坏物品、自我伤害等不安全事件,因此,安全隐患排除向来是精神科病房护理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保障精神科各项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精神科病房护理人员应当谨慎安排好各项护理事宜,提高对不安全事件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提高其康复水平。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策略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安全护理成为精神科病房护理中的首要任务,安全护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也间接影响到医院的综合效益。医院管理中有关精神病病房护理管理体制、病区环境设置等,目的均在于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精神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或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都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书写病房巡检记录时,书写不规范或记录不详尽,查房记录流于形式,为潜在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1]。

由于日常护理工作繁琐沉重,护理人员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意外事件。

1.2 医院管理方面

当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以维持每日的就诊需求,一些没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没有经过培训便直接上岗,导致护理质量不高。一些医院没有为患者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且病房设施和护理用具简陋,无法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1.3 患者自身方面

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精神意识不受自主控制,在精神疾病相关因素或者幻觉的支配下,常常会出现袭击他人和自我伤害的异常举动,严重危及患者自身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临床治疗或护理中,患者自身理解能力较差,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低,甚至出现抵抗行为,极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2]。医院对精神病房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模式,虽然保障了人员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不但不利于精神疾病恢复,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

1.4 患者家属方面

患者家属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潜在的危险性,认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交由护理人员打理即可,不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将刀具、玻璃等危险品带入病房。由于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家属失去信心便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使其对社会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2 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应对策略

2.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医院应当根据本院精神病房护理现状,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包括护理人员管理制度、探视制度,针对病房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强化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其作为日常护理依据,不断提高护理水平。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交流研讨会,向其介绍真实典型案例,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3]。

2.2 加强病房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

精神病房的设计应当有别于其他科室病房,进出口不宜过多,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出入人员检查,在卫生间、浴室地面采用防滑地砖,设置安全扶手,管道、电线、电源插头等要布设合理,尽量避免暴露,对于针线等危险物品要及时收回,并实行严格的物品交接制度,如出现丢失物件需立即查找,避免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封闭式的病房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患者身心恢复,医院应当为患者创造一个开阔的疗养环境,组织患者多参加户外锻炼,为其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3 设置必要的娱疗项目

患者长期住院必然会导致心情压抑,因此需要设置合理的娱疗项目,包括手工制作室、书画室、体育活动室等,鼓励患者经常参加娱乐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疾病恢复,也可改善患者身心状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患者参加活动期间,要安排资深护士负责娱疗室日常工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4]。

2.4 患者家属安全意识宣导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精神疾病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追踪出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活动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对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给护理人员。

3 小结

精神病房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病区的医疗环境,在精神病房安全管理中,护理人员责任重大,承担着精神病房主要的护理任务,但是病房的安全隐患不仅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疏忽,还来自于患者自身和家属的消极因素,只有合理排查各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相关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为患者疾病恢复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满意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葛网平.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107-109.

[2] 徐爱红, 施仲芬. 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3(9):165-167.

篇5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篇6

关键词:优化护理工作模式;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良好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改善其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且因精神病分类多,因此临床上对其护理时应关注其个体化差异,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精神科患者92例为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护1组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4岁~66岁,平均年龄(45.13±10.09)岁;体重52kg~86kg,平均体重(64.67±10.57)kg;病程2年~15年,平均病程(5.57±1.79)年。护2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6岁~66岁,平均年龄(45.71±10.53)岁;体重52kg~87kg,平均体重(64.58±10.61)k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研究。

1.2方法 护1组以常规护理开展工作,包括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等[2]。

护2组以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①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宣传册子、网络形式、组织讲座等形式帮助患者了解精神疾病,向患者讲解精神病的发作诱因。与患者深入沟通,掌握患者精神病史、家庭状况、职业等,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②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倾诉苦闷,找到合适宣泄途径,如书信、说话、活动、运动等。并努力帮助患者克服性格缺陷,可通过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帮助患者,促进患者压力的释放和缓解。③环境护理。精神患者受外界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病区环境是否安静整洁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良好的环境能促进患者心情放松,缓解焦虑状态[3]。④家属和社会支持。告知精神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精神病症状控制、预防复发的重要作用,嘱家属以更多的关爱帮助患者康复,并告知精神病护理的配合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⑤以身说法。通过已经治愈的案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并对患者的进步表示鼓励,以进一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

1.3评价标准 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4],SCL-90量表共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项采取1~5分分级评分,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程度,SCL-90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值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分值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护2组SCL-90各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护1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精神科患者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均可出现异常,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几率[5]。

本研究中护1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开展工作,护2组以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主要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其发病诱因,有效克服疾病发作;通过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宣泄途径,改善心理状态;通过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并掌握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康复;通过环境护理,可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引发精神病发作;通过以身说法提高患者治愈信心[6]。

经干预,结果显示,护理后,护2组SCL-90各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护1组,说明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3(12):38-41.

[2]吴艳,马贵君.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0):1198-1200.

[3]张秀青.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模式的方法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4,31(17):1617-1618.

[4]于洁,黄燕.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4,22(1):49-50.

篇7

[关键词] 院内;康复干预;恢复期;精神病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226-04

Effect of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of convalescent psychotic patients

QIU Dahong

Hu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of convalescent psychotic patients. Methods 200 convalescent psychotic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100 patients in acute period in general ward who were transferred to rehabilitation ward to receive systema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selec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valescent patients who were in general ward and discharged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 and 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 of entering the group and 8 weeks after entering the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Evalu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APS,SANS,IPROS and NOSIE scores of 8 weeks after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after interven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ospital;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Convalescent;Psychotic

精神病患者M入康复时期,所有的精神症状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面对日常生活易出现急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精神患者的院内康复训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康复师、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共同参与完成。康复治疗是应用各科专业的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1]。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护理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院内康复和院外康复,做好精神病患者的院内康复,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好的基础。本研究探讨院内康复治疗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入院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普通病区急性期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病区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12~59岁,平均(32.6±5.1)岁;病程3d~14年,平均(4.2±1.7)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8例,高中41例,初中33例,小学6例,文盲 2 例;患者住院次数从1~10次不等,平均(3.0±1.1)次。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3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情感障碍12例,精神分裂症 56 例;选择普通病区直接出院的恢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4~60岁,平均(33.3±4.9)岁;病程7d~15年,平均(4.0±1.5)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高中44例,初中32例,小学7例,文盲2例;患者住院次数从1~10次不等,平均(3.2±1.2)次。双相情感障碍14例,抑郁症12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2例,精神分裂症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生活技能训练 康复病区,大厅挂钟表和日期提示牌,让患者有个时间概念。起床、叠被子、刷牙、洗脸、洗澡、饮食、排便等日常活动,对于正常人类来讲这些只是生活习惯,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指导和督促,但对于一些精神病患者,由于情绪低落、药物副作用、家庭的过分关爱,引起患者行为懒散,生活能力衰退。我们康复科就要求入院患者自己叠被子、刷牙、洗脸、整理自己的床头柜和衣服,盆和毛巾自己保管(在普通病区盆和毛巾是统一管理的)。每个病室每天安排一个值日生,每天负责打扫这个病室的卫生,每个月月底每个病室患者自己评选优秀值日生,给予发放代金券,每个病室安排一个室长,室长由患者自己推选,室长和护理人员每天检查和督促病室卫生,持之以恒,一般半个月以后,患者的自理能力明显改善。零食也是由患者自己保管,有时候患者把早餐吃不完的零馒头和花卷放在床头柜里,工作人员每天整理床铺同时检查床头柜,特别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控制不好自己吃零食的惯,血糖就会控制不好,工作人员每天检查病人每天零食的减少量,每周评比,控制好的给予发放代金券,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患者就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零食。同时教会患者口服糖尿病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教会如何注射胰岛素针剂。

1.2.2 自服药的训练 精神科疾病由于其特殊性,病程迁延,易复发,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无认识能力,不能坚持服药,引起疾病的复发,通过对患者进行自服药的培训,首先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副反应,同时也让患者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2]。首先,进行培训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选择一些自知力恢复,对自己的病情有了认识能力的患者,护士为自服药的患者发放自服药盒,药盒内的药物为一周[3]。其次,患者在自服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服药情况,是否按时服药,有无藏药现象,而且还要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到药物的作用原理、副反应及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4]。做好评估工作,根据患者服药的主动性;规律性;认识程度;配合程度方面进行量表评估,根据分值情况,了解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

1.2.3 心理康复 精神患者患病,不是身体方面出现了问题,而是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发生了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自知力恢复。 但是,由于社会人们对精神病的认识不够,认为患者是”疯子”,患者走入社会,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康复护理很重要,我们要教会患者如何化解恶劣情绪。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去锻炼放松一下,或者听音乐,看场电影。 其次,我们还要教会患者如何去减压,如心情不愉快时,做深呼吸;去空旷的田野大吼几声,去操场长跑,身体出了汗,浑身就会感到轻松很多。其次,多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5]。

1.2.4 智力康复 精神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加之药物的副反应,患者的智力水平降低,加强患者智力水平的培养很重要。对患者进行智力康复时,先从患者感兴趣的事物做起。 如玩拼图玩具;搭积木,玩魔方开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培养起患者的兴趣感[6]。其次,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不断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患者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奖励,激发起患者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1.2.5 健康指导 每周通过讲课和小组活动,向患者传授一些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内容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患者易于接受。每个月邀请部分家属参加服药依从性的小组活动,因为很多患者出院后发病的原因大多是自行停药,可以邀请一些出院后恢复比较好的患者和现在的患者做一个交流分享他们的康复经历。平时多关心患者,多和患者交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患者,患者可以每周可以打电话回家和家属交流,患者有想家的想法,可以打电话让家属来看望患者,并可以让患者回家暂住,做到更加的人性化[7]。出院前做好康复指导,告知患者服药的重要性,和家属做好沟通,告知家属患者出院后不肯服药的原因,让家属做好预防,让家属对多关心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以便及时送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8-10]

分别在入组时及入组8w后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SAPS、SAN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对比评定结果。阳性症状量表(SAPS)分为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阳性思维障碍4个分量表,共计34个项目,分为6级分(0~5);阴性症状量表(SANS)由5个因子组成,共计24项,分为6级分(0~5);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包括工疗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及关心和兴趣等5个因子,共36个项目,分为5级分(0~4),总分越低,疗效越好;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包括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等7各因子,分为5级分(0~4),分数越高说明康复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标准软件PEMS3.1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3w院内康复干预后SAPS、SANS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3w院内康复干预后IPROS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3w院内康复干预后NOSIE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疾病虽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康复过程中复发率也比较高。精神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有精神、遗传等致病因素,可致使人脑机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患者心理异常[11]。有效的心理干预需贯穿精神疾病治疗的始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不单单表现在精神症状有所缓解,也包括患者的社交功能、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会致使患者精神病复发,再次治疗将加大难度。康复期精神病者常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当精神分裂症状有所缓解或消失,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自制能力恢复正常[12]。但是,康复期的患者因自己的病症,担心受到家人、朋友及社会的歧视。想要解决上述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康复病区与普通病区的区别就是在于更系统的对患者进行一些生活技能训练,丰富在院的生活,使她们出院后更能适应社会生活。同时与家属做好沟通,定期随访。与所在社区做好沟通和联系,可把康复患者转到社区康复,这是我们以后精神科延伸护理的发展方向,让每一位精神病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治疗,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最终目的。根据对患者病情进行护理评估后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内容为生活自理能力培训;自服药培训;技能培训;心理康复;智力康复;劳动康复[13]。康复措施包括心理康复,对疾病的态度,面对歧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纠正性格缺陷等,社会康复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就业康复:就业咨询,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在培训中发现自我价值[14-16]。

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长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动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会能力和兴趣,总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未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激惹和迟缓症状。另外,神病患者由于长期精神疾病的压力所迫,生活质量急剧的下降,所以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或减轻患者对于社会、家庭或医护人员等的病态、偏激认知和失望、怨恨等情绪,最大限度地恢复与改善其已经丧失或削弱的各方面功能,以尽量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经过8w院内康复干预后SAPS、 SANS、IPROS、NOSIE评分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贺完莲,高班玲,孙爱珍,等.心理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6):734-735.

[2] 金凤仙,赵建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发生率及心理护理干预[J].广东医学,2013,34(18): 2907-2908.

[3] 李素花,陈鸿,肖玉瑛,等.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54-2556.

[4] 欧九娣,叶秀娟.综合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32-33.

[5] 卢雪珍,黄琼,唐冬花,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出院后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174-177.

[6 ] 李春,LIChun.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疗效及回归社会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121-122.

[7] 包惠霞,安i辉.康复训练对延缓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衰退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1):3.

[8] 高文涛.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78.

[9] 刘建国,雍生满,陶志军.慢性精神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111.

[10] 黄继忠,张明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2):75.

[11] 邱俊.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防治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23.

[12] 赵存英.抗精神病药物的严重副作用及处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5(2):91.

[13] 张盛,熊枝繁.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伤52例[J].医药导报,2013,32(12):1602.

[14] 贾海涛,白玉红,袁小平.综合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2,11(8):597.

[15] 黄成,张永生,宋德宽,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干预对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5):134-137.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3-0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于2005――2007年出院后,现居住在本市的患者22例作对象,按居住区域分甲、两组。甲组(干预组)12例中男6例,女6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5.4±1.2)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4例,病程2.5-7年,平均(4.83±1.8)年。乙组(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与甲组病人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由5年以上精神科工作经验,经韩国犁花女子大学护理科学院培训完成社区护理学(Community Based Nusng Care)全部课程的6名护师完成。一名护师负责2名患者,共实施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

1.2.1步骤用自编患者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采用IPROS中9-36项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总分(未采用工疗情况)对病人评分。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各评定一次,最后两组(甲、乙)病人五项因子得分情况作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1.2.2实施措施开始的前2个月每周1次到病人家中视访,后4个月根据病人情况每月视访1-2次,每次视访时间不超过1h。医护人员通过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探访或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患者的具体病情,找出具体的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解答和解决,提高护理的质量,达到很好的预期的效果。

1.2.3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健康护理模式,具体的计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对患者有利,通过护理计划逐步提升了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或者是康复能力,并且提高了患者的就业能力,这个计划就是可用有效的,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患者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适应现代的社会。每一步按所学到的课程内容进行操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社区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合作。12例患者中2例已就业,1例恢复工作,其余患者在家庭完成日常生活、料理家务,成为家里的主人。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未作特殊干预仅作常规服药指导和卫生宣教。2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后在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进步,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五项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逐步增加,发生精神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基于这种情况下我国对精神病研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逐步是适应这种挑战,并努力的提高技术水平提出较好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环境的经济条件和医院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病人治疗的要求。另外针对长期的住院治疗的慢性病精神病患者也不能适应,在家庭或者是社区更加适合病情的稳定及治愈。有精神病分裂的患者一般在短期内通过药物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病复发率很高,且病人的病程时间长。只是通过在医院的治疗时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及时短时间治愈好在出院之后也面临着很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因此加强社区的健康护理很重要。

篇9

1.语言交流得体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精神科护理的关键。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入院时都不承认自己有病,通常是由家属强行送往医院,其对医护人员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此时,医护人员需理解患者的心理,用耐心、细致、和蔼的语气和患者进行沟通,首先可以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床位医生等,注意态度温和。若患者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应注意不要与患者发生争论,一定要耐心的给予患者心理疏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亲情一样的关心,家一般的温暖。此外,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时间找到沟通交流切入口,可主动关心患者的身体是否存在不适,帮助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情况,告知患者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可以很快出院。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需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其找到有效的语言,缓解患者内心焦躁不安、抵触、反感等负面情绪,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感情。

2.建立护患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为重要的前提,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与患者用心交流的过程,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是护理工作的测评的有效方式。对于精神存在障碍的患者来说,由于长期住院,其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上都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比普通病人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热情和爱护。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以及鼓励和针对性的暗示,详细解答患者的种种疑问和顾虑,向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并且向他们讲述一些疾病治愈成功的案例,从而使他们有战神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之中;然后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使他们逐渐向身心健康过度,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以及处理好与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生活。当患者存在身体不适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询问患者身体不舒服的位置,给予适当的按摩、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温柔和关怀,达到心理上的信任。医护人员需要明白熟练的护理技术虽然重要,然而与患者平时的良好关系更加重要。因此,加强护患信任对于促进患者配合治疗、避免医疗纠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非言语性沟通

目前,非言语性沟通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交流过程中,其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愿说话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适当沉默,研究资料显示,适当沉默有时候比言语催促更加有效。其不仅能够调整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思维,还能为进一步的交谈奠定基础,同时,还能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理解和陪伴,使患者放松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同时,在护患交流过程中,通过患者的表情、目光及心理反应,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到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内心情绪。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护理。此外,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使用动作、手势、身体姿势等方式向患者传达信息,对于老年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轻柔的抚摸,进行身体各项检查后帮助患者整理衣服并保持舒适的休息。

4.小结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健康教育;护理探讨

1基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近段时间的32例精神病患者临床健康教育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62岁,病程从数月到数年不等。文化程度在高中及其以上的有21例,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例,其余4例患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

2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2.1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2.1.1自卑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能察觉到自身病情的特殊性,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尤其是一些病情复发次数较多的患者,不仅内心极为疲惫,其自卑感也更加严重,外在表现通常为孤僻、不愿和其他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做出轻生的行为。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与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对生活怀有积极的心理态度。首先要建立起与其家属和单位的沟通,使患者周围的人群能够正确认识患者病情,并使他们能够理解患者,为患者的康复与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提供帮助。其次是加大公益宣传,使整个社会都能够以一种道德的眼光来看待精神病患者,使社会大众能够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关怀,以减少消除的自卑感。

2.1.2烦恼有的精神病患者会认为自身疾病的治愈几率极低,可能自己一生都会受到精神病的困扰,而产生过度的烦恼与焦躁。还有的患者因为自身家庭为他们进行疾病治疗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阻碍了家人的正常生活,而烦恼不堪。尤其是患者步入康复期,其认知清晰,他们的烦恼情绪也就会更加的严重。所以,在医护过程中,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所顾虑和烦恼的事情,并一一开导,告诉他们能够步入康复期说明他们的病情已无大碍,以后可以正常地融入社会生活,能够独立,能够去报答自己的家人,总之应该往前看,如果只是一味的烦恼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反而可能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那么家人的付出就失去了意义。

2.1.3恐惧精神患者会怀有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病情难以痊愈,同时又担心长期服用药物又会对自身的一些脑部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会使他们难以胜任看似简单的社会工作与家庭生活。针对前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医护人员应当帮助他们进行病情分析,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并找出以往导致病情发作的根源所在,使他们能够总结教训,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定期用药、治疗,还要教导他们强化自身素质,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医护配合中来,以最合理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当中的事物。对于后者,应当告知他们如果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不会对他们的脑部智力造成额外的损害。

2.2社交方面的健康教育

2.2.1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要多鼓励患者,使他们能够相信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去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可以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与娱乐,比如打球、下棋等等,还要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锻炼,比如折叠衣物、床铺,打扫卫生等等,也可以让他们去主动帮助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这样便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又锻炼了基本生活能力。

2.2.2加强对患者社交意义与能力的教育要使患者能够正常、顺利地融入社交生活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其意义的所在,还要进行社交能力教育,这才能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交生活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问题,这对巩固患者疗效、提高患者社交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2.2.3对患者周围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他们融入社会,所以加大对患者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部分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后,仍然认为他们是“精神病”,就始终将他们至于一种安全范围内。不让他们做任何事,也不让他们接触其他家庭以外的人,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行为。加大对患者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在患者出院后,将患者完全看做的“正常人”,让他们自行料理自身生活,并从事相应的劳动,比如煮饭、打扫卫生等等。还要将他们带入人群中,去进行社交活动实践,比如和亲戚、朋友等一块聊天、下棋、看电视等等。

3结果

通过文本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32例精神病患者中有29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普通的护理措施相比,这29例患者在对自身病情的认识、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认知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

4讨论

精神病与其它疾病的区别较大,其复发率非常高,而且很容易致残,对患者的心理伤害更是很难估量的。该病的病程通常较长,而且会带给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也较重,这不仅会使患者自身受到病痛的折磨与影响,也会使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受到牵连。而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改良自身生活行为方式,防止疾病复发或是其他不愿见到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