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24 08: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产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3、由原来单向购销变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在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期间,**粮食系统将所有经营性业务全部甩开,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托市粮收购上,及时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想方设法增加仓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踊跃售粮的需求。316名粮食职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购粮食20.2万吨,每个职工平均收购粮食600多吨。其中鲁口镇、半岗镇、江店镇三家粮站收购量均超过1万吨。全县托市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也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新树立了粮食企业新形象,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出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粮食局长期坚持企业会计互审制度,重点加强对货币资金、粮食存货和出入库、费用支出的管理。明确规定:企业生产性费用超1000元、非生产性支出超500元的,一律先写出报告并附预算,报县局财务股审核,经局领导班子研究批准后方可开支。并积极配合公、检、法和纪委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各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能够与县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20**年和20**年的企业超利润分配方案实施中,各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得的奖金,并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中,加大粮站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仓房,维修老仓,硬化地面,添置地磅和输送机,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2
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报告
魏学辉
为准确掌握2014年农民种植意向,为各级领导适时提供农业生产经营动态情况,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根据酒泉市统计局的安排,**区统计局于2014年1月中、下旬,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6个乡镇6个村60户住户的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一、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60户农户计划种植各类农作物583.35亩,比上年减少0.5亩,下降0.09%。从全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来看,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长态势,粮食作物面积较上年有所下降,总体呈现“三增一减”的种植意向格局。粮经比重由上年的67.7:32.3调整为今年的66.39:33.61,即粮食作物下降1.3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增加1.31个百分点。
(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户农户计划种植粮食作物387.29亩,比上年减少8亩,下降2.02%。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6.67亩,与上年持平,秋粮种植面积330.59亩,比上年减少8亩,下降2.36%。分品种来看,小麦面积为56.7亩,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为321.59亩,比上年减少10.5亩,下降3.16%。薯类面积6.7亩,比上年增加0.2亩,增长3.0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小麦受口粮安全红线的影响,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由于制种玉米销售量下降、市场饱和和上年玉米制种出现病虫害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影响,面积下降3.16%,造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减少。而马铃薯由于产量、价格高,市场销售好,且便于种植管理,受到种植户的青睐。
(二)蔬菜面积稳步增长。60户农户计划种植蔬菜82.26亩,比去年增加1.5亩,增长1.86%。蔬菜面积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区以“一园十区”为载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辐射,**区现代农业发展强力推进,特别是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蔬菜面积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价格稳步增长,种植效益相对较好,使种植面相对稳定。三是辣椒干种植面积大幅增长。近几年辣椒干价格一路走高,为农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极大地刺激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今年,三墩镇调查农户计划种植辣椒干45.3亩,比上年增加16.7亩,增长58.39%。四是种植蔬菜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且不会明显受到时间、节气的控制,劳作自由度更大,销售和收益有保障,激发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三)油料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年,泉湖和铧尖乡调查农户计划种植胡麻籽2亩,比上年增加0.2亩,增长11.11%。
(四)甜菜面积增加。由于上年甜菜价格上涨,农户效益增加,今年,泉湖乡调查农户计划种植甜菜3亩,是上年的3倍。
(五)瓜类面积继续增加。60户农户计划种植西瓜1.3亩,比去年增加0.1亩,增长8.33%。由于上年全区西瓜产量、价格高,市场销售好,今年三墩镇西瓜种植受到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六)蔬菜制种和其他作物制种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60户农户计划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制种105亩,比上年增加3.1亩,增长3.04%。其中,蔬菜制种94.9亩,比上年增加4.2亩,增长4.63%,其他小经济作物制种10.1亩,下降9.82%。虽然蔬菜制种和其他作物制种投入大,但近年来收入较高,格外受到农民的青睐,也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七)其它作物面积下降。60户农户计划种植其它作物2.5亩,比上年减少0.4亩,下降13.79%。其中,青饲料0.5亩,与上年持平;花卉2亩,比上年减少0.4亩,下降16.67 %。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2013年**区农村社会发展“千户”调查显示:在劳动力2582人中,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1894人,其中4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29.78%,占到劳动力的21.84%;40-60岁的劳动力占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67.95%,占到劳动力的49.84%。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和妇女为主,接受现代农业新科技、新知识比较慢,老龄化现象的日趋突出,使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二)农民种植存在盲目性。从调查看,由于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农民对上年销售好、价格高的品种种植信心较高,如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制种。而种植效益低、销售不畅的种植品种则受到冷遇,如粮食和传统种植品种。农民种植结构仍较单一,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投入较大。虽然近几年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激发农户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对持续上涨的农资价格,使种植成本不断加大,有些种植品种算毛收入很高,但抛去各项费用,纯收入增幅较小或和上年持平。
(四)种植意向调查点缺乏均衡性,部分农作物代表性差。**区由于地域狭长,气候存在差异,所以城郊、中北部和沿山乡镇种植结构差别很大,如城郊适宜蔬菜生产,中北部乡镇适宜种植经济作物,而沿山乡镇在粮食、特别是玉米制种等作物种植上优势很大,今年沿山4乡镇种植冬小麦1.41万亩,而调查点没有抽取到这些乡镇,所以存在代表性不全面的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议相关部门在春播前加大调查研究力度。通过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户种植意向的引导,避免农户盲目跟风种植而造成损失。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优势、加强制种企业和制种市场的管理,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动态,替农民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多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效益好、产量高的农作物品种,为今年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1、财政部部长:今年财政部将继续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减税措施;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2、恒大集团董事会主席许家印:不仅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且应该大幅度提高到一万元以上。现在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减免个税,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就可以有效拉动消费。
3、中证报:上周五,有媒体报道称监管层针对短期理财基金或将出台监管措施。经求证,上周五的会议仅处于探讨层面。而据多家券商分析,短期理财基金与委外业务的去化进程密不可分。随着委外业务的不断规范,当前银行委外理财的规模和需求都较去年出现下降。
4、中国网:农业部潘显政表示,目前,我国只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木瓜商业化生产,没有批准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转基因问题说到底是个科学问题、法治问题,安全不安全,应当由科学来评价,能种不能种,应该按法规来处理。食用不食用,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
5、新华社:7日,北京市消协手机APP(应用软件)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部分手机APP存在过度收集、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现象。北京市消协提示消费者使用手机APP时不要轻易同意其获取个人信息的要求。
篇4
土壤污染呈加剧趋势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中国盐碱化土壤面积约3690万公顷,其中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总面积达624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中国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耕地缺磷面积达51%,缺钾面积达60%。由于过度垦殖,土壤因有机质匮乏而导致养分状况失衡,土壤养分长期的低投入、高支出造成全国范围土壤肥力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国家环境保护部此前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
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因重金属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耕地质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国家环保部门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严重超标。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如果不修复,重金属一般可以残留几十年,例如铅可以在农田残留100年。
“拯救”污染土地
土壤污染犹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土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日前,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有望于近期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
目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还很不成熟,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修复到可耕种水平,而且修复并不等于把重金属完全消除,只是把浓度降低。不久前,环保部启动了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技术研发和工程试点将成为政策扶持土壤修复的两大抓手。此外,针对城市历史遗留污染土地,中央财政已提出投资补助政策,对于不同原责任主体的治理项目将实施30%~45%的财政补助。
由于农田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国家也将出台一系列财税补贴政策支持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工作。
篇5
第一条为了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规范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管理与操作,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下同)为解决粮食经营企业在仓储设施建设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
第三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发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执行政策。贷款支持的项目应当符合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和区域粮食经济政策与建设规划要求;
(二)控制风险。根据申请贷款企业经营和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调控能力强、经营效益好、有还款来源、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予以扶持;
(三)专项管理。贷款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
(四)按期收回。贷款实行期限管理,落实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定期结息,按期收回贷款本金。
第二章贷款对象、用途、种类和条件
第四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对象(简称借款人,下同)包括:
(一)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
(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加工骨干企业;
(四)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及粮食物流企业;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农发行贷款范围、从事粮食经营和交易的其他企业。
第五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专门用于借款人从事粮食仓储及市场设施购建的资金需要,主要包括:
(一)粮食仓储设施购建与维修;
(二)粮食烘干设备的购建;
(三)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
(四)粮食运输专用工具购置及专用交通设施建设;
(五)车站、港口粮食专用货场建设等。
第六条借款人申请粮食仓储设施贷款,除应具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区域政策和建设规划要求,需要审批的,应持有政府有权部门的审批文件;
(二)借款人信用等级(农发行评定或相当于)在A级以上(含A级)、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下(含80%)、参与项目建设的自有资金比例在20%以上(含20%),或者政府为了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对贷款本息予以全额保证担保;
(三)借款人经营效益良好,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原承借仓储设施贷款本息偿付正常或落实了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
(四)项目布局合理、预期效益良好,规模适度。
第三章贷款期限、利率及方式
第七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参考借款人每年固定资产折旧、经营利润和其他资金来源等情况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一般在5年以内,最长不超过8年。
第八条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应当在贷款到期20个工作日之前,向农发行的开户行(简称开户行,下同)书面提出贷款展期申请,包括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和还款计划等。担保贷款展期还应当由贷款保证人(抵押人或出质人)出具同意展期并继续担保的书面证明。仓储设施贷款只能办理一次展期,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借款合同确定的贷款期限,其中,原借款合同确定的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展期期限不得超过5年。
由上级行审批的贷款,开户行办理贷款展期后,应报贷款审批行备案,备案要说明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展期人及展期贷款的风险情况等。
不予办理展期的贷款,应从贷款到期次日起,纳入逾期贷款管理。
第九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法定贷款利率或经人民银行批准的相关利率。
贷款的展期期限加上原期限达到新的贷款利率期限档次时,从展期之日起,执行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贷款逾期或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使用的贷款,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
第十条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一般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对信用状况特别好的借款人也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第四章贷款程序
第十一条办理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应依次经过贷款申请、贷款受理及调查、贷款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的监督和收回等程序。
第十二条贷款申请。借款人向开户行申请仓储设施贷款,应当按要求填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申请书》,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贷款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借款金额、期限、还款付息方式及来源、担保方式等;
(二)申请担保贷款的,需要提供借款保证人、抵押物、质押物情况;
(三)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环保评价报告及有权部门的审批文件;
(四)自有资金到位方案及落实来源的证明材料;
(五)开户行需要的其他资料。
初次向农发行申请借款的借款人,还应按规定对借款人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第十三条贷款受理与调查。开户行接到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及有关资料后,应审查借款申请人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对象范围、所申请贷款使用意向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用途规定,并根据审查情况及时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对同意受理的贷款申请,应及时确定贷款调查人。
贷款调查人应首先审核借款申请人所提供的证明具备贷款条件的各项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资料不完整或存在疑义的应要求借款申请人补充或说明;其次对借款人借款用途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调查,对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贷款调查人对证明材料和调查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对申请额度较大的贷款项目,可成立贷款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贷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区域政策和建设规划要求,贷款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
(二)借款申请人及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的品行、业绩、能力、信誉等诚信状况,是否有不良记录;
(三)借款申请人、保证人近期至少两年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以及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四)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是否满足按时还本付息的要求,项目预期效益情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五)已借贷款本息清偿情况,分析没有按期清偿贷款的成因,并督促借款人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六)借款申请人自有资金来源情况,按期到位的可能性,借款申请人内部员工缴纳的上岗风险抵押金、外来投资等可视同自有资金,除此之外的负债资金不视为满足贷款条件中的自有资金要求;
(七)申请保证担保贷款的,调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担保资格,是否具有相应的担保能力;
(八)申请抵(质)押担保贷款的,调查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
(九)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应对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意见,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明确提出能否贷款以及贷款种类、金额、期限、利率和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对意向性贷款支持项目,连同相关附件递交贷款审查人。
第十四条贷款项目评估。凡申请农发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单一新建项目贷款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意向性贷款支持项目,应当首先由贷款审批行组织项目评估或委托下级行组织项目评估。
第十五条贷款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策性评估。主要评价项目是否符合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和区域粮食经济政策与建设规划要求,判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借款人资信评估。主要评价借款人法定代表人和领导班子的品行、学识、信誉和诚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及历史业绩;
(三)项目建设条件评估。主要是对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施工条件、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论证分析;
(四)项目内容、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分析。主要是对项目内容的完整性、投资概算的准确性和资金来源的合规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五)财务及现金流量分析。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有关规定,测算项目财务效益指标,分析项目的预期收益和清偿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七)贷款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综合指标的测算、分析,合理、科学地评价和判断项目贷款风险程度;
(八)形成评估结论,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由名称、封面、扉页、目录、正文、附表、附图、附件和封底组成。正文主要陈述项目背景、项目及项目业主概况、组织管理机构、投资计划、市场分析、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结论、建议等内容。特别要对项目实施与否、怎样实施作出有理有据的论证。评估报告应简明扼要、有叙有议、全面翔实、规范标准。
第十六条贷款审查。开户行信贷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负责初审,报本行行长(经理)审定后,以正式文件向二级分行上报贷款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资料。二级分行组织审查并签署意见后上报省级分行。贷款审查人应对调查人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借款申请人与贷款调查人提交的有关原始资料和调查材料是否完整;
(二)调查人对贷款的合规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调查认定意见是否准确;
(三)调查人提出的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贷款方式等意见是否符合有关贷款管理规定;
(四)评估报告、调查报告中所采用数据、资料是否准确,初审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等。
第十七条贷款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原则上集中由省级分行审批,贷款审批人一般由行长(经授权的副行长)担任,承担贷款审批决策的责任。审批行接到贷款审查意见后,应首先由信贷部门或贷款评审委员会(小组)负责对贷款调查、评估和审查内容进行查验评估,并提交书面查验评估意见,报贷款审批人。贷款审批人收到查验评估认可意见后应在总行下达的粮食仓储设施贷款计划和授权的范围内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期限、利率、方式及批次等。
对超出省级分行授权范围的贷款项目应上报总行审批。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贷款发放和使用。
(一)签订《借款合同》。对已经审批的贷款项目开户行要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使用总行统一制定的文本。提供担保的还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需要登记的应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用于质押的动产和权利凭证还应及时交付开户行占有或保管。
凡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借款合同》文本各条款未提及或不一致的签订《借款合同》时借贷双方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补充约定或更改有关条款。
(二)填写《借款借据》。根据《借款合同》填写《借款借据》。
对同一借款人一次性审批、分批次发放的贷款,应分批次签订《借款合同》和填写《借款借据》。
(三)贷款使用。借款人要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使用仓储设施贷款,开户行及信贷人员要按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贷款的收回。开户行应在贷款到期30个工作日之前,书面通知借款人筹措资金,准备按时归还贷款。贷款到期时,开户行应及时收回贷款。
第五章信贷监督
第二十条贷款发放后,开户行应对借款人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算,项目建设工程招标、建设内容、实施进度、运营效益、竣工验收,贷款资金使用等各环节实施全程信贷监管。
第二十一条资金支取的监督。粮食仓储设施贷款使用实行报账制。发放的粮食仓储设施贷款应与借款人自有资金一并存入借款人在开户行的存款账户,借款人可先支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作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以后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支出凭证定期向开户行报账,开户行信贷部门在对其实际支出凭证进行严格审查后,核准借款人按核实的支出凭证记载的金额从存款账户中支取资金,并通知财务会计部门。
第二十二条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信贷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核实企业实际支出的资金是否符合粮食仓储设施贷款规定的用途。对违规挤占挪用贷款的要按规定处以加息、停止新贷款和提前收回已发放贷款等信贷制裁。
第二十三条项目的跟踪监督。开户行应定期对贷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和总结贷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并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行。贷款项目竣工后,开户行要对贷款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写出书面评价报告报上级行。
第二十四条项目档案管理。贷款项目档案是在办理贷款业务和贷款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是记录和反映信贷业务的重要凭据,主要包括借款合同文本、借款人及贷款项目的基本资料、农发行综合管理资料等。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档案管理要做到分类科学、内容齐全、收集及时、保管完整、管理规范。按照一户一档、一项一卷和分级、分类、分区的原则进行管理存放,并按规定及时归档。
第二十五条贷款风险管理。建立贷款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确保贷款项目选择、评估、审查、决策和实施等各环节按规定进行,有效规避贷款风险。
第二十六条农发行及有关责任人违反本办法,应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油脂储存设施贷款的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同时适用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其它金融机构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的管理。
篇6
在陕西省档案馆名人库里,收藏着建国五十余年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著名人物档案。这些文字的、图片的、音像光碟的、实物的档案,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足迹,记载着精英们对陕西政治经济方面的贡献,是历史的最好考证。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将这些工作、生活中形成的档案作为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部分载入史册,用以存史、资政、育人。
陕西省档案馆名人库里各类载体的档案,曾吸引了省内外的档案界同仁,吸引了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报纸的十数家媒体,省上领导贾治邦、袁纯清、罗振江、桂中岳、李溪溥、李森桂、范明等现任、离休领导及国家档案局副局长郭树银等都前来视察指导过。在仔细的观看了名人档案微型展览及经过系统分类整理的人物档案全宗后,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建议。记得有人曾问我: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的档案你们这里有吗?我当时回答:“有。他仅仅做为厅长的职务是不够名人标准的。史志诚同志是作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三个国家级学会副职而建立著名人物档案的。”此殊荣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少有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征集、整理档案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看到史志诚同志不仅是农业和畜牧业经济方面的管理者,而且确是一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都有建树的学者、专家。他1941年出生于陕西榆林,曾就读于陕西榆林农业学校兽医专业和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省农林厅、省畜牧厅、省农牧厅、农业广播学校和省农业厅等单位工作、任职,现任陕西省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6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为史志诚题写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祖国繁荣昌盛创造性地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为农业发展尽心尽力
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1996年,史志诚被任命为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当时面临的形势是粮食连续两年徘徊在200亿斤上下,全省人均640斤,低于全国脱贫标准的700斤。面对粮食生产问题,他集中力量采取以推广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增产技术和相应措施,经过三年的努力,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260亿斤,人均720斤,达到陕西粮食总产历史新高。农业部部长刘江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实现粮食自给,丰年有余,就是对全国的贡献。他对1998年陕西粮食增长幅度之大非常满意,给予了奖励。史志诚组织的“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还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主持的“确保我省粮食产需平衡的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优秀建议一等奖。
正确导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迫切任务之一。90年代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经营方式的变革。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收入都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法不够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史志诚就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于1997年11月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立新,他认为: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应当规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防止将“产业化”与“现代化”相提并论,更要防止将“产业化”替代“现代化”的倾向。他的研究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经济理论分析”送给国务院农业研究中心杨雍哲主任并发表在农业部《农村经济文稿》1997年第8期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之后在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江总书记的报告中将农业产业化明确规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警惕有害有毒生物入侵是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新问题。2001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科学年会上,史志诚发表了“加强有毒有害植物的研究与防治”论文。新华社记者王永康采访后在“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专家建议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人员货物往来增加,来自国外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威胁就会大大增加,我国应加强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研究,为防止有害植物入侵提供科学依据。副总理11月19日批示农业部,杜青林部长批示农业部、中国作物协会在中国农科院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史志诚和有关专家的汇报,写了“关于迅速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我国外来有害植物的建议”,进一步促成中国毒理学会、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陕西省科协,于2002年11月在西安联合召开了“加入WTO与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研讨会”,来自北京和各地的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就有关立法、执法,加强海关检查等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史志诚同志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1997年6月根据程安东省长关于如何发挥渭北粮食生产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再造一个陕西的指示,史志诚同志请示省政府同意,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等粮食问题和生态问题专家来我省联合考察,提出“关于陕北、渭北粮食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的报告”送姜春云副总理。姜春云副总理于97年7月6日做了“对情况分析和今后意见值得重视”的批示,并于7月下旬来陕考察,提出“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总书记8月5日批示“我写了一点意见,另页。”这就是著名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1999年5月史志诚再次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来陕考察,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送国务院领导同志,8月6日,总理来陕视察,史志诚厅长作为陪同人员,在延安亲耳聆听了总理作出的“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自此一个大规模的全国性的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展开。我省连续八年得到国家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取得重大进展,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而且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创立畜产经济新理论
篇7
关键词:农户 联保贷款 成效 风险 对策
农户联保贷款是贷款人向居住在同一固定区域、没有亲属关系、组成联保小组、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农户发放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户融资难、担保难而设立的一种贷款品种,使用于除农户小额信用和抵(质)押贷款以外和难以落实保证的农户。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和“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的基本原则,为支持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取得成效
农户联保贷款自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以来,以其
独有的拓宽支农路子,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扩大了贷款支持面。传统农业生产费用贷款的发放存在一定局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出,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扩大了信贷支持面;二是为信用社资金找到出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单靠农户信用、抵押和质押贷款显得不足,农户联保贷款开拓了新的支农新思路;三是减少信贷风险。由于农户联保贷款通常采取五户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义务,贷款逾期后,可向任何小组成员追索,为到期偿还提供保障,大大减小信贷风险;四是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难。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农户能够提供的抵(质)押物品非常缺乏,抵(质)押能力十分有限,农户联保贷款既脱离小额信用贷款束缚,又不受制于抵(质)押物的限制;五是强化农村诚实守信意识。由于农户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成员出现不守信用、不按时还款,其它小组成员负有督促和代替还款义务,能够有效强化农民诚信意识,促进农村诚信环境建设;六是加快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大量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农民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风险
农户联保贷款在解决农村融资难,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过程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其推广中也渐渐显露出问题和风险。一是信息采集不详实,更新不及时。由于信息采集阶段工作不细,再加上一般农户怕担风险,不是亲属关系很难组成一个联保小组;还有信息维护不及时,信息掌握不准,往往错过最佳收贷良机;二是为部分信贷员违规提供便利。组建联保小组之时审查不严,给个别别有所图的信贷员违规放贷提供方便,采取虚假联保,套取信贷资金的例子举不胜举,随便找几个农户身份证复印件,刻几个名章,就能轻易组建一个或几个联保小组,贷到款项;三是给信用社高管违规提供条件。信用社高管主管信贷业务,随意指名、点贷信贷员违规办理联保贷款,套取现金用于经商办企业的大有人在,甚至屡查不止,屡查屡犯;四是给垒户、顶名贷款埋下隐患。因为部分信贷员及高管虚假联保违规放贷和点贷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信用社垒户、顶名等违规贷款处理一批又出现一批的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五是联保小组人员守信意识差。由于农村诚信环境薄弱,逃、废债务现象较普遍,导致部分联保小组成员怀有侥幸心理,逃避连带保证责任现象出现;六是贷款管理存在着漏洞。由于信贷员或高管违规操作,虚假联保,借据、合同和借款认领登记薄非本人签名,临柜人员审查不严,碍于面子,没有认真执行借款人亲自认领、签字制度的规定,给部分违规操作的联保贷款到期无法收回埋下伏笔。
篇8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农村信贷由于受农户分散涉及面广、贷款额度小、农业风险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放贷难同样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难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要任务。__区通过依托供销社组织开展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扶农促农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开展农信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__区农信担保有限公司创建于20__年5月。经__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区财政和区供销总社共同出资建立,8月1日正式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区财政出资180万元,占90%,区供销总社出资20万元,占10%。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区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代表财政与供销总社为出资股东。
农信担保公司以服务“三农”和控制风险为重点,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农村信用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依托供销社大力开展经营业务活动。成立至今,为全区224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业农户提供贷款累计担保249笔1605万元,担保涉及粮食、农机、生猪、奶牛、家禽、蔬菜、水产、水果种养殖等种类。据初步测算,农信担保贷款促使农业产值增长近1.6 亿元,助农增收达1000万元以上。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认识统一,定位准确。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种植养殖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加快,它们对资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又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告贷无门的困扰。因此,组建农信担保公司,是发展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二)优化结构,规范运作。一是建立贷款担保业务制度,把好授信对象关。制定了《__区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担保程序》,把授信担保的范围界定在: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种植养殖农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及其他涉农相关企业,重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二是建立风险责任与工作业绩考核制度,把好调查研究关。三是建立分级审批制度,把好担保审批关。四是建立反担保制度,把好防范风险关。通过建立反担保制度,区农信担保公司在目前已办理的249笔授信行为中,有13笔提前偿还贷,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坏帐。五是建立基层担保窗口受理制度,把好服务关。农信担保公司将全区除大陈镇外其余8个街道划分为四个服务区块,使担保申请受理的覆盖面达到100%。
(三)谋求合作,协力推动。选择与__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既可推动农信担保工作,又可帮助农村合作银行更好开展农村信贷业务,取得双赢结果。__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给予了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倍的放贷担保权限,由农信担保公司担保放贷的款项,一律按国家基准利率下浮10%执行,如出现呆账、坏账,损失部分,农信保公司承担80%,信用社承担20%。
(四)坚持宗旨,长效扶农。担保服务收费根据服务对象区别,按担保额每月0.5‰—1‰收取,真正体现了扶农支农的宗旨。规定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区财政出资部分的收益,全部留存公司转为风险准备金,另外农信担保公司从每年的利润分配中计提10%转为风险金。目前,__区政府每年由区财政预算中安排10万元的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确保开展农信担保这项支农扶农措施不但做得好,又做得长。
二、当前农信担保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信担保为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区农村融资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创建和运行时间较短,在担保实践过程中仍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贷款骗保现象逐步呈现,担保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农信担保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在农业贷款申请担保调查中发现,有8笔贷款126万元存在骗保嫌疑,被调查人员发现并识破,骗保资金占贷款总额的7.8%。
(二)信用反担保比例过高,存在担保安全风险。目前,我区农信担保公司规定的农业贷款反担保方式有三种:信用、质押和抵押反担保。农信担保公司1609万元担保贷款中,其反担保方式均为自然人为贷款人提供信用反担保,由于对信用反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缺少全面的了解,对农信担保资金的安全影响很大。
(三)农信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担保能力有限。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元,按照担保公司与农村合作银行的协作协议约定,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提供的支农贷款总额可达到20__万元。从20__年8月成立以来,农信担保公司已经为229家农村经济组织担保支农贷款249笔1609万元,占可贷款总额的80.5%,贷款总额中大部分贷款期限为一年,而全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种养殖大户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大,担保难以满足。
(四)农信担保公司调查人员缺乏专业性,影响调查报告的质量。目前,农信担保公司调查人员由2名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退休职工和供销合作社的1名职工组成,对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不够熟悉,提供的担保调查报告缺少全面分析意见,影响决策。
(五)信用合作银行配合不够到位,信用担保政策大打折扣。我区创建农信担保公司的时间一年多,在研究农业贷款担保具体业务中遇到困难,农民反映基层信用合作银行信贷人员以国家宏观调控,信贷规模紧缩或其他理由少贷甚至不贷资金,使信用担保政策落实难以到位。
三、发展农信担保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能力,促进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在担保公司现有注册资金的基础上,由财政安排资金向担保公司增加资本金,逐步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能力,进一步满足农村融资担保需求。由于担保公司是政府创办的非赢利组织,加上农业贷款额度小
、利率下浮等多种因素,担保公司的收入有限,对保障担保公司的正常运行问题,政府应当区别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自求平衡的做法,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补充运行经费,促进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制定农村信贷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农村。由于投资农业见效慢、盈利率低,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到农业领域。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农村,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村金融优惠政策。提高农村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农业企业在农产品收购旺季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对农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依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下浮的部分,建议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进行财政补贴,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向农村,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三)完善反担保措施,降低担保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必须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在反担保措施上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运用,特别是对农业企业贷款担保,要求企业尽量以质押或抵押方式提供放担保;对农户则自由选择反担保方式,如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信用反担保方式要尽量以合作社提供反担保,降低和防范担保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篇9
一、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概况
转基因主粮主要是通过特殊的生物技术,将主粮(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中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使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或抗除草剂的特征。目的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粮食产量。
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是指在取得国家批准后,转基因主粮从试验种植发展为商业化种植。表现为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种植,并可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销售,从而促进转基因主粮的普遍化发展。目前世界上广泛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为玉米、大豆和棉花。2008年转基因作物在世界上的主要种植面积见下表: 二、“大豆危机”的国际视角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它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主粮,也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大豆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生产的大豆品质优良,是中国粮食中的佼佼者。但不足20年,中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变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并且近年来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从表面上看,造成中国大豆短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相比,生产商不具备成本优势,且国产的大豆出油率相对较低。同玉米、小麦等其他主粮收益相比,大豆收益相对较少,国内许多农民放弃种植大豆,造成大豆减产,出现了“大豆危机”。但从“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的国际大豆定价机制的特点出发,可以更深层次地分析“大豆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推广转基因农作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转基因大豆。美国的跨国粮企承诺不仅给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转基因种子和种植技术,甚至负责粮食的收购。于是,阿根廷、巴西开始广泛种植转基因大豆,到2004年,阿根廷全国48%的土地被用来种植转基因大豆。由于转基因作物不能自然留种,而种子生产又被孟山都等美国公司垄断,所以拉美国家农民只能向美国公司购买种子。这样,美国通过“转基因武器”控制了阿根廷、巴西这两个拉美大国的农业生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巴西、阿根廷位列世界大豆产量排名的前三位,这三个国家的大豆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4%,且都为转基因大豆。
中国是大豆的主要消费国和大豆产品的加工生产国。在1996年至2009年的14年中,中国共进口大豆25328万吨,大豆油2077万吨。2004年,跨国巨头操纵大豆期货价格,大豆从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中国企业在折合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集中购买了300万吨的美国大豆后,价格却一路下跌近半,导致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原来的全行业盈利转变为全行业亏损,其中半数的油脂企业破产。紧接着,有美国投资银行背景的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中国油脂企业。据统计,至2010年,跨国粮商已实际控制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
美国之所以“卖大豆”,实际上就是控制世界大豆的生产和加工,取得大豆及大豆加工产品的定价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大豆危机”的实质是中国对国内大豆定价权的丧失。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是中国大豆产量迅速下滑,生产企业过分依赖国外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以致相关产业链被外资所控制。
三、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经济风险分析
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争论不休,并无定论。但通过对“大豆危机”的分析,则可以明显看出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存在的经济风险。
第一,转基因主粮的优势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逆转性。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及抗病虫害,但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表明,这种预期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由于基因漂移引发的基因污染,即导入转基因作物内的外源基因可以逃逸到同一物种的非转基因作物内,污染当地非转基因品种,乃至造成该农作物基因资源流失。以阿根廷为例,其国内种植的大豆99%为美国孟山都公司提供的转基因大豆,种植多年后,即使农民想放弃种植转基因大豆,也很难找到原产地的非转基因大豆种子。
第二,转基因主粮中含有大量国外公司的技术专利。使用国外公司的专利不但要缴纳大量的专利使用费,而且对国外育种技术的依赖,会影响粮食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拉美,美国公司不提供育种技术,只提供种子,使其成为作物的唯一种源,这样,不但赚取了转基因作物大部分的利润,而且从根本上控制了拉美等国的粮食生产。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任何一种转基因水稻品种都牵扯到不止一项专利,例如转基因bt作物被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垄断的专利就多达29项。中国会不会掉入国外公司的转基因专利陷阱中,着实令人担忧。
第三,转基因带来的“拉美化”风险。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拉美化”主要是指拉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协调。其中,经济方面的“拉美化”,表现为外资对东道国经济进行控制或东道国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大豆危机”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沦陷,并被外资控制,可能是中国“拉美化”最明显的产业。中国是水稻、小麦等粮食的生产大国,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定价优势,但对期货定价机制的影响力非常弱。而邦吉、嘉吉、丰益国际等实力雄厚的国际粮商,一直窥探中国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企图更深层次地渗透和控制中国的粮食生产。
从拉美农业生产被外资所控制,以及中国的大豆加工产业陷入危机的实例可以看出,转基因作物是跨国粮商扩张的主力武器:先推广转基因作物,然后通过技术垄断和种源控制等手段影响该农作物的种植,从而获得该农作物的定价权,并控制其下游的加工产业。中国有13亿多人口,任何跨国企业都会垂涎这个庞大的市场。但水稻和小麦等主粮与其他产品不同,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生存,如果被外资控制,其后果就不像“大豆危机”一般,仅仅是定价权丧失那么简单。
就如同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样,转基因作物也有它的两面性,一面是收益,一面是风险。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转基因大豆给它的种植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和它的加工使用国(中国)带来的并不是丰厚的利润,而是本国农业生产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大豆定价权的丢失和大豆加工产业的逐渐沦陷。
透过“大豆危机”,可以得知,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经济风险集中体现在它的不可控性上,具体体现在转基因主粮优势的不确定性、国内育种技术的不独立,以及外资对相关粮食加工产业的渗透和控制等方面。
篇10
关键词:退耕还林 风险 对策 机制
1、退耕还林战略实施的风险分析
1.1退耕问题
农民普遍赞成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因为陡坡耕地的土层瘠薄、产量低、耕作难度大,退耕符合他们的意愿。农民意见较大的是将25度坡度以下的二等地甚至一等地退耕,这影响到他们的口粮和收入,而有的村应该退耕的坡耕地有限,村里为完成任务就行政命令农民超标准退耕。
1.2还林问题
还林是退耕的目的,包括还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从调查报告看,各地还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少,还商品林的面积多,其中经济林木又占多数;这偏离了退耕还林政策要求的以生态林为主的方向。并且,国家、农民和地方政府、林管部门在林种选择和营林决策的问题上分歧严重。
1.3种苗问题
由于退耕还林面积大,地方政府和林管部门在种苗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上常准备不足,往往不能满足农民在退耕还林中对种苗的需求,且农民在种苗选择、苗价决定上没有发言权。
1.4补助问题
从目前的补助强度看,不少农民认为国家的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数量都不够,应该再延长几年和增加适当的现金。同时,补助的粮食陈粮较多,质量是个问题。
1.5配套措施
有些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缺乏配套资金,因而在退耕还林中投入不足和相关服务跟不上,不能真正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如水利设施修建,种苗、补助粮等及时调运供应;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正是因为存在着的这些问题,退耕还林也就存在着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有时很小。
归纳起来,主要有: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影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而耕地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于退耕以后,耕地的减少,导致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减少;退耕还林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相关税费的减免以及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退耕地造林难成规模,退耕地一家一户造林,面积分散小块,难以形成规模,也不便于后期加强管护,易被牲畜践踏破坏,给工程建设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退耕还林中荒山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荒山造林补助低,群众认为/划不来,因此,存在重退耕地轻荒山造林的现象,致使部分荒山造林质量较差。当然,这些风险的产生,是因为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一些风险因素,即:退耕还林实施成本、退耕还林政策与技术支持、退耕还林实施进度以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标准。对于实施标准提高、或实施成本超支、或政策与技术支持困难、或实施进度延迟;都有可能导致退耕还林项目被迫终止。
2、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加大补偿额度,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对列入国家确定退耕还林的试点退耕农户按规定补助标准并及时兑现,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前几年进行荒山绿化已产生生态效益的单位或个人,研究制定合理的补助办法,使其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退耕还林要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必须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农民补偿额度,并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中央政府应增加补偿地方政府退耕还林的执行费用,切实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大中央对退耕还林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逐步使其制度化,以支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后续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的开展。针对退耕还林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现实,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有弹性的现金和粮食补贴政策,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绩效。增加退耕农户种苗补助,并适当补贴林木管护费,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对生态林进行长期补贴。
2.2创新退耕还林的竞争激励、质量监督等长效机制
首先,创新竞争机制。在造林工程实施中,除由单位个人承包项目外,还可在县、乡以育苗大户为主体,组建专业造林公司。对大的绿化工程可实行公开招标,由有关单位、农户和专业公司竞争承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添活力,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效益,降低成本。其次,创新质量监督机制。为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支持贯穿于造林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具体工作中,可由科技人员对其实行技术承包,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创新有偿运作机制。应在建立退耕还林项目工程法人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通过对项目工程法人提供规划设计、苗木供应、检查验收等,开展一些专业化有偿服务,解决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工作经费困难问题。
2.3加强科技支撑,实现退耕还林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要实现由盲目植树向科学造林转变。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合理规划,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合理安排林种和树种结构。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和抗旱性较强的树种,坚持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木材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和发展林木新品种,实现苗木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全面推广容器育苗抗旱造林技术。采用保水剂、吸水剂、ABT生根粉等实用技术,实行科学育苗,要科学管护,做到保栽、保活、保成林。由单一造林种草向综合性生态环境转变。以营造生态林为重点,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做到预防、治理、开发并重,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结论
退耕还林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过程,尽管国家给与了相应的补偿,但现有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只是一种森林的管护费用,没有反映生态的服务功能和生态的真实价值,退耕还林补偿结束后,许多农民没有找到替代生计,这些都可能成为今后复垦的潜在威胁。因此,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存在的风险,重视退耕还林过程中产生的政策偏差和技术偏差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何学松,陆迁,贾蕊.退耕还林的风险与对策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06,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