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4 06:0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母亲的诗句

篇1

2、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3、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徐熙《劝孝歌》

4、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5、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6、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7、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十五》

8、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

9、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篇2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阅读题:

1.细读《爱藕说》,说说藕有哪些优秀品质。(写出其中4点)(4分)

2.《咏莲》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3.《莲子》一文中写到的产于宣平的莲子有哪些独到之处?(4分)

4.《莲子》中说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而《咏莲》中也有两个诗句和这句话意思相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2分)

5.这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写莲的。某校校刊编辑要把这三则材料一齐收录在一个栏目里,现在请你为这个栏目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6.这三则文字都是赞美莲的,人们在赞美莲的时候,常常赋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树木中,你最想赞美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格?(3分)

参考答案:

1.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2.红莲

3.颗粒较大 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

4. 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篇3

关键词:练习; 探究; 依托性; 拓展性;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91-00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讲到“训练”,它就一定要有内容,有形式,新教材课后练习题较少,如果仅仅依靠完成这点练习,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这就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为教学和学习留下了创设和补充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各种练习。

一、依托性

教材是教师上课所不可缺少的,是上课的文本和依据。练习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教材的自身情况,在学习课文时,每课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候,教师如果根据重难点设计一份恰当的练习,不仅省时,而且高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了《长江之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几句在《长江之歌》中出现两次,请反复品味并仿照这样的句式也写两句赞美家乡或亲人的诗句。

由于平时学生很少接触诗歌,现在遇到这样的练习,他们一下子被蒙住了。很多学生都紧锁眉头,苦苦思索。后来一个同学举手发言,打破了课堂上沉闷的气氛:“我们赞美母亲,你是广阔的天空;我们依恋母亲,你是无边的大海。”

我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这样优美的诗句赞美自己的父母、师长,也可以赞美自然界,赞美名胜古迹……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共同创作,两人智慧胜一人嘛。”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许多美丽的诗句脱颖而出,如:

“我们赞美母亲,你是成长的摇篮;我们依恋母亲,你是生命的支柱。“

“我们赞美周庄,你是昆山的骄傲;我们依恋周庄,你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喜爱春雨,你是可爱的精灵;我们歌颂春雨,你是万物的希望。”

……

以上这种语言训练虽然属于模仿练习,但在要求上却带有更多的创造因素。真正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

二、拓展性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便于选择练习的适当量度和程度。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

如在教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按要求写词。(⒈含有“看”的意思的词。⒉含有“走”的意思的词。)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在词语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唤醒他们的积累。如教学“高兴”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和“高兴”意思接近的还有哪些,并要求他们先说说一个字表示高兴的,如“乐,喜,悦”等;说两个字的,如“开心,喜悦,兴奋,快乐”等;再说三个字的,如“笑眯眯,乐陶陶,笑哈哈,笑嘻嘻”等;然后说四个字的,如“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眉飞色舞,欢天喜地”等;最后说有关的名言,俗语,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等。通过扩词,学生充分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当然,我还变换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到黑板上分类写一写相关的词语以便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看到黑板上写满了表示高兴的词语俗语,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神奇!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力强的可全做,能力差得可挑选自己喜欢的做。就这样这一练习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使知识得到适度拓展。

三、实践性

篇4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篇5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爽气( )风靡( )拌嘴( )

求援( )沮丧( )恍惚( )

倔强( )不堪设想( )

2.对“我再不去破坏他和他那无所不能的爸爸在一起的这种境界了”一句中“这种境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孩子渴望得到父亲有力的支持。

B.可以体会出孩子对爸爸的思念之深。

C.表明孩子非常崇拜他那无所不能的父亲。

D.说明“我”以前一直缺乏对“孩子”的关爱。

3.对孩子“坚持一个人去买东西”的情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特别喜欢吃山楂片和喝橘子水。

B.他不愿意让大人在“炎热的下午”陪着他去买东西吃。

C.他长大了,心中开始留下了秘密。

D.他很勇敢,有了男子汉的个性。

二、能力拓展

1.下列句子在特定的语言场合中使用不得体的一句是( )

A.某图书馆的墙上挂了一幅标语:“求知使人进步,知识就是力量。”

B.某中学有一个教室贴了一幅标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C.某中学校门处立了一块告示牌:“同学,进出学校请佩戴校徽。”

D.某体育馆内挂了一幅横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按下面情境作答,要求简洁明了。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①甲同学认为凡课外书籍都应该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却持相反观点,认为凡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_______

③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说:

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的歌声

蔡金才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哆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摇头摆脑,洋洋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日,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漂流,随时有风暴的惊扰。他每天到街市摆张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到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等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十二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祷告:“天公呵,你保佑父亲平安归来吧!”蓦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这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父亲没进过学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现在,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也喜欢随意哼些“开心曲”。也许,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份遗产吧!

(选自《散文》)

①本文以什么为记叙线索?

②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③第三段中最能表现父亲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是哪一句?

④父亲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⑤请以“感受真情”为中心,叙写一件使你感受到父母对你关爱的事情。(不超过60字)

⑥你一定在阅读中积累了许多伟大的父母形象,请你写出一个父母的形象,并指明出自哪一部作品;或者把你积累的赞美父母的诗句写出来。

参考答案

《〈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一、1.shuǎng mǐ bàn yuán jǔ huǎng hu jué jiàng kān

2.D3.D

二、1.B

篇6

关键词:谭梦琳 诗歌 意象 产生原因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当社会心理普遍呈现为浮躁且急功近利时,甘肃女诗人谭梦琳,近十几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谭梦琳应该算是诗歌园地里一位坚定的追求者。阅读谭梦琳的诗集《北方有一个女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黄土高坡用树枝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点一支红蜡烛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在雨中独自漫步的女孩,一个梦想去看大海的女孩。诗人用一种质朴纯真的艺术编码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诚如北京师范大学严春友教授所说:“当这些诗句展现在我的眼前,撞击着我的心坎的时候,我心中也禁不住要喊一声:‘黄土高原上,竟有这样美丽的花!’”

谭梦琳诗歌中经常借助“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来传情达意。这些意象符号突显了诗歌的主题,彰显了诗歌的风格,外现了诗人的女性身份。

一、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的主题密切关联

诗集《北方有个女孩》当中,用歌颂友情和赞美爱情的文字谱写出来的动人乐章时刻萦绕耳畔。“朋友你在远方我临窗的祝福你能收到吗异乡的风时时吹动我思乡的泪滴也总能打湿这异地的绿草坪”(《致友人》)“你欣赏黄昏我欣赏你的背影你用目光丰富着黄昏的表情我用情感装饰着你的倩影”(《黄昏》)“血脉相连,骨肉相亲”,难以割舍的亲情时刻牵动着诗人的心。母亲像一条河,滋养着诗人的心灵花园。“母亲哭了目送弟弟的目光溢着泪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亲的泪更晶莹肺腑”(《来去匆匆》)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他人的关爱。亲情、友情、爱情汇聚成涓涓暖流,注入我们的心间,像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的航船找到港湾。

谭梦琳诗歌中“花朵”、“树”、“船”、“帆”等意向,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希望。“花朵”自不用多说,每当我们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花瓣,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总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洋溢胸中;“树”所散发出的浓浓绿意,为我们在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船”、“帆”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和希望。以上这些意象符号处处洋溢着爱的旋律。由此可见,谭梦琳诗歌中意象符号的产生与其诗歌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风格密切关联

谭梦琳诗歌舒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柔美的语言,给人带来无穷的美感。她的诗歌能够把我们带入优雅迷人的世界中:“也许不该看着你的眼睛却沉默那山依旧葱绿那水依旧流淌独不见你树枯了根还在你去了相思还在”(《永远的记忆》)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让一切喧嚣远离。

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我们不难发现意象与风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海子的诗歌对家园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迷恋,因而他的“村庄”、“麦地”、“草原”、“河流”、“麦子”等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家园”意识。谭梦琳诗歌的风格是优美的,她诗歌中所选取的“星光”、“明月”、“花朵”、“树”、“船”、“帆”这些意象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舒畅和愉悦,这些美好的意象构成了她优美的诗歌风格。同时无庸质疑的是,正是由于诗人追求优美的风格,她才会选用这些具有美感的意象。总之,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诗歌风格密切相关。

三、 意象的产生与诗人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女性创作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风格就是阴柔美,它委婉含蓄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在1923年出版了诗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诗300首。诗人从抒情和哲理两个方面去描写母亲之爱、童年之真、自然之美。诗中 “星”、“月”、“花”、“树”、“水”之类的意象随处可见,无不体现出一种柔柔的情怀、深深的眷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谭梦琳这位黄土高原上的女诗人,以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女诗人,在谭梦琳的诗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可以说,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谭梦琳诗歌意象产生的原因。诗歌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每个要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完整的诗歌世界。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分析都有利于深入解读诗歌,更好地阐释诗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严春友著:《生命如诗》,《〈北方有一个女孩〉序》。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又是一年长空鸣雁,又是一年金秋送爽,在喜迎祖国母亲60岁华诞之际,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迎来了第26个教师节,迎来了我校教师节庆祝大会的隆重召开。在这温馨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敬爱的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并真心地祝福老师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九月,是收获的时节,又是播种的时节。收获的是上一学年的成就,播种的是下一学年的种子。但不论是收获还是播种,我们始终离不开的还是老师的付出和教诲。万里春风催桃李,一腔心血育新人。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人们总是用动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赞美。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美丽、淳朴、善良的爱心使者,她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每个人。我们总是把老师比作慈爱的母亲,因为她们用温暖的臂膀拥抱我们;我们总是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因为她们用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我们还把老师比作那一块块铺路石,因为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我们铺垫着一条成长的道路。忘不了开学初您的谆谆教诲和关怀,忘不了训练时您的无私关心和帮助,忘不了那三尺讲台上您忙碌的身影,忘不了同学们出现困难时您关切的眼神…… “传道、授业、解惑”使教书育人成为无尚光荣的劳动,使老师在人们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九月的讲台,描绘着憧憬;九月的校园,展示着丰收。为了我们,老师们在付出,家长们在关注,我们自己则更应该抓住时光,科学安排每一天,尊重老师的付出,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脚踏实地,踏实认真,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学风,用顽强的拼搏铸就理想,用无悔的汗水浇灌希望,让梦想在母校开花,让青春在母校写下美丽的诗行,我们有信心以好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母校,有决心成为母校的骄傲!

2012年的9月注定是个不平凡的9月。怀揣着对祖国母亲的祝福,我们与老师们并肩作战,荣辱与共!我们坚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不辱使命,开天辟地!为祖国母亲60岁华诞献上一份诚挚而无上的贺礼!我想这也将是今年教师节,同学们献给老师和母校最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再次祝福我们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篇8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篇9

妈妈的爱,像一条长河,它恬静,泛着微微的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它轻柔,如春风缓缓送我前行.

从懂事开始,我就常听姑姑说妈妈年轻时如何爱笑,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切没少看见妈妈流泪,为我的淘气偷偷流过泪,为思念远方当兵的哥哥而流泪,为爸爸的不务正业而洒过泪,我知道妈妈的泪是那么苦,那么涩,可正是从这一串串,一挂挂辛涩的泪水中酿出了最甜美的爱,是啊!妈妈的爱之所以那么恬静,甜美,是因为千千万万的妈妈都是用自己的辛酸泪水,血肉之躯,善良的灵魂,为儿女筑起一道防洪大坝.她们承受着狂涛恶浪的冲击,却自始至终让孩子们泛舟在微微的涟漪中.要知道,一片涟漪就是一场风暴的投影.

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生活在妈妈的描述的童话世界里,那里有善的小白兔,凶狠的大灰狼,机灵的小猴子,狡猾的狐狸,从这个童话的世界里,我开始懂得美与丑,善与恶,开始体味做人的道理.有件事我永远忘不了:有一次,妈妈给了我钱去买东西,找钱的时候多找了我5元钱,我高兴及了,回到家得意洋洋的向妈妈"邀功",想不到妈妈劈头扔下一句话:"为了几块钱丢掉人品,值得吗?看着妈妈又气又恼的神色,我悔恨万分,在以后成长的岁月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耳边儿就会想起妈妈的话,于是自己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溪流中,让碧水洗条心灵的灰尘污垢.是啊!母爱就像这清澈的溪流,日日夜夜冲刷着儿女们的身心,维护着儿女们的洁净.

篇10

关键词:琦君 散文 意境

素有“台湾的冰心”之誉的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并成为影响极大的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一生,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最后再回到中国台湾,其实就是众多近代华人的迁徙过程,再加上她个人的成长背景,使她拥有非常特别的生命体验。陈爱丽女士评价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技巧上是近诗的,从素材的运用到再现也是经历诗化和美化的过程的。”琦君的作品无论写人、记事、状物,每一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琦君始终秉持超越且悲悯的眼光,怀揣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对人间世相以爱体认,而后放手去尊重去原谅。她写母亲,写往事,写恩师,写朋友,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天光云影,感受人间悲辛交集的离乱或厮守。

一、琦君散文的灵魂――“情境”

读琦君的散文,总是不知不觉会热泪盈眶。细腻的文笔,真挚感情的流露,慢慢软化了日益淡漠的心,像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朋友,给人心灵的温暖。读她的散文,仿佛回顾自己的童年,有淡淡喜悦和开怀。因对故乡的迷恋,使她梦魂牵绕。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描写她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和求学过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忆儿时》,写的就是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另一些散文通过写“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抒发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的情怀。琦君散文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曾让千千万万的游子潸然落泪。

在她所有的散文作品中,最上乘的是她的怀旧散文,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风格晶莹清澈,温润婉约,犹如一杯清新的绿茶所散发的淡淡幽香,在平淡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读她的散文,自己眼前就浮现出作者那种淡雅肃静的生活韵味,被她笔端所描写的母亲的祥和与宁静、浑厚与温馨的情怀所征服。阅读《髻》这篇散文,如同翻阅着发黄的老照片,照片背后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苍凉而怆痛,弥漫着悲凉的人生况味。作者娓娓讲述的故事虽年代离我们那么久远,但本文所弥漫的孩童的纯朴、大人世界的无情,又确实感人。甚至可以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相比。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虽然容取材上不算丰富,但同一样的容主,在琦君笔下却不会显得沉闷重复,因为琦君总会挑选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物件,抒发对母亲不同的感情,描写母亲不同的性情,琦君的散文最是有同中有异的特色。在抒情手法上,琦君多用感兴,以一件物件为抒情主线,开展文章。这一特点在琦君很多的散文命名可一斑,如:《髻》、《烟愁》、《毛衣》、《金盒子》、《红纱灯》、《风筝》等等,都环绕一样物件,引出与之有关的人物、事情,最后抒发有关情怀的。这种“以物写情”的手法是她散文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法。

“任何景语皆情语”在琦君的散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无论以什么为素材,几乎都是无情不下笔。游记通常被认为并不是琦君所长,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琦君的游记散文太多关注一个“情”字。亲情、友情、故乡情、国家情,凡是故地重游,琦君下笔便不再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故人的身影。思念之情倾泻抒发之际,时光似乎也在倒流。联想到琦君的身世,如一叶飘零的浮萍,我们便不难理解琦君散文的那种魂牵梦绕了。

琦君以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风俗为写作题材,写了很多思乡怀人散文,正如琦君在她《烟愁》后记中所言“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或许,琦君正是用这种深入灵魂的情意来抒写对亲友、对故土、对逝去的岁月那无可替代的爱,才会这么广泛和永恒的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二、琦君散文的气质――“诗境”

琦君散文的语言含蓄而有古典的美,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增加文章的意蕴。说到琦君散文的“诗境”,不能不联想到她的恩师,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教授。夏承焘先生不但对诗词研究的造诣深厚,作诗作词也是才华横溢。“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就是夏先生的得意之作,如今读来也是诗意盎然。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只看标题,琦君散文,就能感觉到缠绵的诗情:《往事恍如昨》、《一回相见一回老》、《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而《长风不断任吹衣》,更是借用老师夏承焘先生“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的诗句。再细品其文,更觉每一言、每一语,字字珠玑,却又并无雕琢,发自内心深处,情意深挚,真是“村茶胜酒”。如: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散落在琉璃瓦上,发出丁冬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读琦君散文,如饮一杯茗茶,淡香盈怀,涤荡身心。而琦君散文诗意中往往并不缺少禅机,禅意中也常常充满诗的神韵。

三、琦君散文的风骨――“禅境”

不必强求做诗人,却必须培养一颗诗心。“诗心”就是“灵心”也是对万物的“爱心”。“与众生同乐,使众生免苦。”这是佛家用语,也是琦君的追求。读琦君的散文,我们也会发现宗教思想对她的人生观有很深影响,她并不说玄谈禅,而佛理自现。琦君信佛,但并不拘泥于崇奉的某种形式,她是深深地理解了佛的慈悲与包容,坚定了一颗向善的心。“宽容、慈爱、诫杀生”等主题在琦君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如:《送鸽记》、《守着蚂蚁》《鼠年怀鼠》《遥念》等,把一个人对任何生命的爱惜、对弱者的同情都写到了极致),她是把佛的精神溶入了日常的点滴生活当中.对人待物,琦君都心存善念,她说自己的写作宗旨是:“再深的苦难,再令人伤心地丑陋事实,总要给予人们一丝慰藉,一份宽恕,一缕希望。” 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人生实践加以改造,倡导一种虚心谦和、宽容爱人的基本人生态度,并以此为人处事,体验宇宙人间,观察写作,传导出一片温存清明的艺术境界。

不念佛语心中却有佛,在琦君心中,最伟大的佛自然是母亲。琦君对佛的认知,是由母亲言传身教获得的,“我每于念经时,心头同时浮现的是观音的法相和母亲的慈容,也感到烦忧顿消,怨怒自息。”琦君在这里将母亲和观音菩萨等而论之,就是因为从小琦君就为母亲的善和温柔所折服,这种善和温柔是植根于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华女性的血液中的,也同时植根在琦君的字里行间,这就是琦君散文的“禅境”。 诗境禅境, 诗意禅意,自在中各得其所,各得其心境。

“情境”的灵魂,“诗境”的气质,“禅境”的风骨。琦君的散文虽精简,但富于人生哲理;琦君的文字虽朴实,却令人读了之后感到精彩;琦君的思想情感虽平淡,反而让人一再回味。不夸张的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艺术上的最高享受,给人心灵以温暖,于平实中传递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让人感动。它让我们越发的相信生活的真谛,尽管会有苦难,但生命的步伐会以它原本的轨迹继续,生活在这世界的我们,惟有用爱去弥补环境的遗憾,用一颗善良的素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琦 君:《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1980。

[2]琦 君:《水是故乡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