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4-23 11: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科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篇1

国内的就业情况

中国近几年的就业局势总体上稳定,但是中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就业者,也就是我们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去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万,初次就业率达到78%。虽然比例和前年大体上相当,但是由于人数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20多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80万,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充分可以看出我国在就业方面的压力有多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为什么会就业难呢?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国家一直重视学历教育,招聘单位在招新员工时,总是要看他们的学历证。学历就是他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高学历证明,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这么多年来,各高校都致力于学历教育。而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同时高校又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样,高校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却很差,他们更擅长的是纸上谈兵。

第二,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缺乏主动性。

第三,高校毕业生正因为有着高的学历,他们一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要求比较高,他们不愿下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恰恰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不但存在着就业难现象,我国还存在着招工难的现象。招工难主要体现在技工和一线普工短缺。但是有着高学历的大中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这些技工和一线普工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就算他们愿意从事,但是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也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他们。

大学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他们就要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要知道,有学历,更要有能力,才更具吸引力和就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尹蔚民发表讲话说,“要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军队退役人员的就业问题;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在大学中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它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延迟就业、缓减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中,高级技工供不应求,他们的薪酬比硕士研究生的还高;许多在职人员还纷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有关人士说,职业培养已经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就业情况

从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看,电子、机械操作工、模具工、印刷工、缝纫工、厨师、财会、计算机、文秘等专业和工种颇受欢迎,护士人员近来在国际也越来越热门。但是各个国家的需求也不甚相同。比如在澳大利亚,医学类的工人特别好找工作;在法国则集中于餐饮、皮革、制衣、杂货、食品、珠宝等行业。 从薪酬待遇方面总体来看,境外就业的收入要好于国内。因此从1992年以来,我国境外就业人员总数已达10万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美洲及部分太平洋岛国,从事的工种主要为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水产品养殖加工、餐饮、护理、医疗卫生等,到境外工作人数的总量还在逐年递增……

国外就业的成功案例

篇2

摘 要:现代的高中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目的是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高中班主任而言,只有提高德育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典范。针对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素质;行为规范

德育是一门教育学科,蕴含着政治色彩。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接班人。针对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的路径进行研究,可以确保学生的德育顺利展开。

一、对高中班主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德育素质,就需要对高中教师队伍统一部署。各个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与学校合作推进素质教育,以推进科教兴国的进程,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师队伍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强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要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新认识,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开展培训工作。对班主任的德育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等。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规律,对班主任履行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指导,以使班主任有能力对高中学生开展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对高中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予以规范

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关乎学生的成长。在高中教育领域,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中,德育教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班主任要与德育教师加强合作,针对高中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有效的教育对策。所以,班主任要充分明确自身需要履行的育人职责,具体对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行规范,注重教师素质培训,使班主任具备育人意识。班主任只有提高了道德素质,才会具备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高中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之外,还承担着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责任,将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无意识地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对很多高中班主任而言,学科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关乎学生的高考,因此会将品德教育落实到政治教学中,使得政治课成为学生德育的主要渠道。现行的高中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做到德育经常化,包括学校活动、校园生活以及学科教育,都要将德育内容渗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班主任的育人意识也会得到强化。随着高中班主任德育修养的提高,能够对自己教育中的日常言行予以改善,在学生面前做到谨言慎行,从而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在德育上的积极意识,对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高中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素质

高中班主任与普通学科教师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要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强,对自己所不满的事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有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中生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行分析。高中班主任要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班主任要掌握这一规律,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并根据教育工作需求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决定了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充分理解,做到因势利导,以采取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

高中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思,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教育需要对教师的德育培训进行改善,包括班主任德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都要深化研究并不断地改进,以帮助班主任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充分了解,将新时期德育目标、任务和方法制定出来。比如,班级中的个别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高,学生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就要对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正向劝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合作共同对学生展开教育,并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随着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班主任无论是做学生工作,还是与家长配合,都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素质,强化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要想将高中生的德育落实到位,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加大德育力度,并深入研究,特别要将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师队伍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质,以使班主任能够正确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刚.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3-34.

篇3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篇4

一、围绕一个中心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

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我们将从科学性、参与面、影响力、介入教学程度、可推广性等方面研究制定每一个品牌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评选省年度优秀教研员和浙江省特级教研员。总之,2006年我们要本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增合力,外显实力”的方针,和全省2500多名教研人员一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把浙江教研系统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教研团队而努力。

附录1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预期的物化教研成果

一、《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幼儿园园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训部、小幼部)《中小学校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训部、小幼部、初中部)《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小幼部)《初中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初中部)《幼儿教育改革叙事研究》(小幼部)《小学教学改革叙事研究》(小幼部)《初中教学改革叙事研究》(初中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一)》(高中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二)》(高中部)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 29-0016-03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参加国培计划(2011)——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为对象,他们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中学。

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中学小骨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问卷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培训需求情况、困惑与建议四个方面。问卷以集体完成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1份。

二、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1. 参训学员成分

以镇中学教师为主,男性教师居多,中年教师为主。所调查教师中60%来自镇中学,40%来自县(市)中学,;男教师占63%,女教师占37%;25岁以下的教师只占3%,26~30岁占18%,31~35岁占19%,36~40岁占25%,41~45岁占24%,46岁以上的占11%。

2. 参训教师学历

以本科为主,职称以中级为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3%,专科学历的占25%,另有2%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中教一级的占47%,中教二级的占19%。

3. 参训学员中心理教师的比例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在所调查的教师中,专门从事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比例总计不到14%。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中由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为最多,比例都为21%。

4. 参训教师的日常课时量

平时工作比较忙。周课时量以11~15节为多,占44%,其次是6~10节的教师占34%。每周6节以下的教师占18%,16节以上的占4%。

三、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 参训教师的以往培训经历

大多数教师以往都参加过培训,其中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最近5年内,有43%的教师参加过市级组织的培训,为最多。参加过省级培训的教师占34%,其中参加2次省培的占15%,3次及以上的占10%。只有7%的教师曾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对于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相对比较少去参加。对以前参加的培训活动总体上感觉满意的占54%,基本满意的占43%,还有3%的教师感到不满意。可见,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多了,不过在培训效果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但时间问题是学员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调查中,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48%的教师选择了十分渴望,5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45%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是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选择学校经费紧张的占31%,2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这是培训中普遍遇到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教师想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又难以出来培训。如何解决,需要送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理安排。

四、培训需求分析

1. 关于培训目的

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列顺序是:更新教育理念(56%),拓展与更新学科专业知识(55%),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42%),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4%),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23%),服从上级安排(12%),为了评职称(1%)。可见,现在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不再是被动应付。

2. 关于培训内容

问及教师急需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的选择依次是:对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解(62%),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方面知识(58%),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知识(50%),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42%),心理学方面知识(35%),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应用知识(22%),教学研究方面知识(13%)。

对于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按教师需求程度排序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72%),教育教学评价能力(68%),教学科研能力(54%),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34%),课堂教学话动的实施能力(28%),课程资源开发能力(24%),教学话动的设计能力(14%),教学反思能力(12%)。

在培训内容上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认为要把理念、观念、方法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三者有机结合。

3. 关于培训的形式

在培训方式上,教师比较喜欢的依次是:专题讲座(75%)、互动研讨(67%)、观摩示范(42%)、在职研修(37%)、成果展示(34%)、实践考察(28%)、个人自修(23%)、课题研究(21%)、网络论坛(12%)。 在培训方法上,根据教师的喜爱程度,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专家讲授(61%)、示范观摩(58%)、经验交流(48%)、案例评析(38%)。

4. 关于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学员对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首要的是讲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这一比例占63%。其次是要以问题为中心,这一比例占19%。第三是案例要丰富。

5. 关于培训的组织

篇6

一、围绕一个中心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

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17.做好20*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年年鉴》。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13.举办20*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

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篇7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4-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和新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人本性和民主性,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也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可以融合和互动的。因此,探讨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统一部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方案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的一定的空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是可以实现的。我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方案,占两个学分,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乌鲁木齐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乌鲁木齐普通高中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设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讲座。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实施办法,应将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课程。

必修课程应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学习辅导、自我探索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异往辅导、生涯规划辅导,这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相吻合。

选修模块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青春期性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网络的合理利用和预防网瘾教育、健康卫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发展而设计,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3.以校为本,确定具体目标,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为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学校应结合整体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确立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中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强化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感悟和体验中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认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地方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从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层级管理、稳步实施、督导结合、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推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形成。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是重要的“点”,只有增强各点的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联动网络。在学校领导培训、中层领导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方法的培训,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建立,对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新探索,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科学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和实施、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作用等问题需要探究。因此,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机制。我市已经构建了科技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各学科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积极性。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游园会、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实现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必然会使教师压力增大,影响其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合作与尊重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动态下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稿件编号:0906270001)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0.

[3]蔡建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王潇南.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J]. 当代教育科学,2005,(8)

[5]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与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6]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篇8

1.证书框架该框架是学校和各个教育机构的全国统一性质的资格系统,通过国家认证和颁发的证书和结业证,可以为澳大利亚的义务教育以及教育后的培训资格证书提供一个综合、持续、统一的体系,该体系不单要符合国家的要求,而且还能做到有机的衔接。证书框架在教育培训机构这一领域,能够保证让所有参与的培训者、学员、雇佣者和培训教师都能享受到国家层面的相同一致,对于非义务式的教育提供得到了全国性的认可。澳大利亚的所有高中年级,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是必须要开设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好来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政府就根据参与职教项目的学生人数,给相关高中学生职教培训机构下拨资金,以此来鼓励其积极开展职教培训课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高中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合格认证书,这些毕业生可以选择去普通的高等院校或学院继续深造学习,也可以根据获得的证书等级高低进入相应的职位就业,从而达到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目的,也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2.培训包培训包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根据行业培训机构的建议开发的一项培训资源,面向全国,能满足各种不同行业的具体培训需求,这个培训包定义了与工作活动有关联的必要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包含了能够给鉴定人员提供必要的鉴定指南,可以让其更加灵活、可靠、公正公平地对能力进行鉴定。培训包对要达到的目标是有明确说明的,并且还为鉴定这些要达到的目标建立了指导方针,学者假如一旦完成了培训包中包含的各种能力要求,某个相关的注册机构就能够为他颁发证书框架中的证书,以此作为对他学习成果的认可。

3.质量培训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质量的培训框架包含着两种审核标准,这是全澳大利亚所有职业机构、培训机构正常运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的重要性在于:认可课程的机构标准是在以澳大利亚证书框架为基准下提供的,是所有职教老师对于职教中培训课程的质量保证;注册培训机构这一标准能够对整个澳大利亚所有注册过的培训机构进行指导、申请,并提供审核标准,以此来保证所有的培训机构能够达到统一的质量要求;是国家培训机构中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着质量的统一,使得澳大利亚职教培训在全球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澳高职教育的差异

1.培养模式不同澳大利亚高职院校中的专任职业性教育老师主要是在大学中通过培养发展出来的,曾经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先开设三学年制的课程,主要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再开设一年制的课程,主要学习教育专业的相关内容,用这样的方式来担负和培养专任教师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流行使用另一种方式,即专业知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同时进修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澳大利亚非常注重提升作为未来教师的学历水准,让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学习进修,以获取学士学位,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继续深造,来获取荣誉学位,并以此鼓励和激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进修,以读取硕士和博士学位。澳大利亚对专业的任职老师,不仅仅要求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环境教育和运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老师不仅需要自己编写教学计划,讲授理论课程,还需要带领学生具体实践。在澳大利亚,职业任教老师必须要具备至少三到五年的从事该行业的相关经验,为了丰富任教专业老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学校一边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联络,让更多学生能够到企业车间去真正的实地实践、考察学习,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吸收和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聘请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广大师生做相关知识的讲解,请技师到学校为学生做规范专业的实习指导。我国对教师的培养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即培养普通老师的方式,在大学课堂里理论学习的时间很多,导致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太短,很多新教师在刚任教时期,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一无所知,缺乏实际工作场景的训练,无论是师范大学还是综合型大学,因为我国教师的教育目标总是侧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所以在培养师资时总是侧重学术型,太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科的应用、实践,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会教书,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也根本无法应用到教学中。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我国很强调培养教师兼具专业工程师型的人才,并且对这样人才的培养要求数量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就现在我国的这种人才数目来看,所占的比率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而且近几年的比例甚至呈下降趋势,这一差异的形成正是因为我国培养模式的不当。

2.引入师资的标准不同在澳大利亚如果学生获得了高一级别的证书许可,就能作为低级学生的老师,当然,受聘者需要签订工作合同,并且接受学院对工作质量的检查,提高教师学历是种个人行为,如果老师认为有必要,可以终止当前的教学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学历,能一直读到博士,学院根据老师的自身能力来对应能够胜任的职位,这些教师不具有高学历,但却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教师侧重观点不在理论课,而在于为学生传播技术。我国对于师资要求并不是实用型的,而是理想型的,我国一些职业院校总是积极鼓励学生攻读高级别的学位,对新胜任的教师学历也越来越高,以期望用这种方式来达到相关部门对师资学历的要求,就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很少,澳大利亚的师资在选择上最先看重的是经验和技能,其次才是学历,而我国则是过分看重学历,对于经验和技能的要求则是少之又少,师资选择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其职业特点也不够明显。

篇9

一、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

根据培训时间长短,职后培训可以分为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

我们把一次培训时间为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培训称为长期培训。长期培训一般培训科目较多,内容较新,理论性较强,层次较高,往往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所以适合在大学进行。大学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与我国将要探索实行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密切有关,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课程设置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问题等。

短期培训是指一次培训时间不足半年的教师职后培训。短期培训适合于专题性、实践性的培训。一般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

二、国家培训、地方培训与校本培训

按照培训主体不同,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国家培训、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

国家培训是国家财政支持,由国家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培训。主要涉及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老少边穷地区教师培训,农村教师赔训等。

地方培训是指由省、市、县级政府部门或培训机构组织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校基于本校特点而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日常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各种教学业务竞赛评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活动等。

三、网络远程培训与面对面培训

按照培训的空间形式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网络远程培训与面对面培训。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应运而生。山东省于2007年开始组织全省高中教师新课程暑期网络远程培训,后逐步推广到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将是今后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各地利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的名师工作室也是利用网络对教师培养培训的好形式。

面对面培训也就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空间内通过言传身教面对面实施的教育教学方式。这里同一空间并不局限于教室,也包括实习场所以及其他类型教学场所。

四、国际性培训与国内培训

按照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国际性培训与国内培训。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中小学考察学习;可邀请国外的教育工作者来国内的大学、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进行讲学;中小学校与国外中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开展教师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可以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际中小学教师教育学术活动等。我们把上述各种具有涉外因素的活动形式,统称为国际性培训。而其他不具有涉外因素的教育培训活动称为国内培训。

五、学历学位教育与非学历学位培训

按照是否取得学历学位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学历学位教育与非学历学位培训。

学历学位教育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层次而参加的学历学位教育。既包括通过成人高考的成人教育,也包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可以参加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指出:“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同时也可以参加统招研究生、博士生考试,进行硕士、博士学历和学位教育。

除上述学历学位教育之外的,不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各种培训,称为非学历学位培训。

六、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

按照是否脱离原工作岗位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

脱产培训是教师离开原教学工作岗位,到大学或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的全日制培训与教育。

在职培训是教师不脱离原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和培训。利用工作本身的培训是校本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网络远程培训、成人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自学考试等。

另外也有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比如教育硕士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年要求全脱产学习,后两年可以在职学习。教育博士教育也有在职与脱产相结合的形式。

七、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

按照培训人员范围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

全员培训是在培训主体管理范围内的所有教师均必须参加的培训。比如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全员培训,就要求山东省所有在岗的高中教师均必须参加。全员培训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县级培训,再就是学校培训。高层次全员培训只适合网络远程研修。

骨干教师培训是针对部分类型的骨干教师进行的培训。《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就是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适合国家、省等高层次培训。

八、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

按照培训内容可以把职后培训分为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

通识培训是指培训的内容适合所有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的培训,或者适合某一学段的所有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比如师德师风教育,法律法规培训,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等。通识培训适合于全员培训。

专题培训是指对部分具有共同要求的教师进行的内容比较专一的培训。比如高中教师分学科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设计培训,足球裁判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

篇10

一、建立科学的校本培训管理机制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发展和提高乃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即学校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

1. 健全校本培训组织机构,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指导、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由教务处、教研室领导和各学科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其中教务处着重从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开展培训工作,教研室着重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开展培训工作,学科教研组则主要以贯彻学校、教务处、教研室的意图,结合常规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个性化的校本培训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各学科组把教师培训纳入到科组建设的议事日程,每两周召开一次学科组长会议,交流教师培训经验,研究教学和教研管理的问题。

2. 完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注重可持续性,注重规范科学和实效性。为了规范管理,使教师培训更具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发展规划为指南,制定了一系列校本培训制度。近年来,学校制定了《顺德一中“十二五”教师发展规划》《顺德一中年青教师培养计划》《顺德一中名师培训计划》《顺德一中教师“结对子”活动方案》《顺德一中2011-2015年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顺德一中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提供了具体要求,培训内容涉及教师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自我学习意识、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形成、能力结构、教学基本功、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

3.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学校把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和通过培训所取得的成绩都纳入到个人教学工作和优秀学科组的评价中去,我们制定了《顺德一中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和《顺德一中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方案中包含了教师培训的相关内容,把它作为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指标。

二、采取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策略

教师的提高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最终要在工作中体现出来,为此,我们采取了“学习——交流——建工作平台”的校本培训策略,提供和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建立基于教学科研的工作平台。

1. 开展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的教师文化

学校领导大力倡导教师参与“书香伴我行”的读书活动,要求全体教师要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学校大力营造读书的氛围和环境。首先,在全校进行读书活动总动员,提倡“校园要有书香气,教师要有书卷气,学生要有书生气”,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其次,让每位老师根据个人专业需求和教学教研需要,选择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进行选择性阅读。同时,向全体教师推荐阅读学习的书籍,如《班主任工作漫谈》《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课堂·创新》《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人文读本》《中外百名教育家的教育智慧》《中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各学科教学名家的课堂教学实录和论著等。

2. 走出去,请进来,提供学习的机会

学校加大教师学习管理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给教师提供更多地学习机会。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近几个学年,学校派出去学习、研讨、交流、培训的教师每学年均超过1000人次。尤其是2009年7月、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学校三次分别派出了60多人的德育和教学骨干队伍远赴上海、桂林、重庆、成都和南昌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我们还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的专家教授给老师们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我们每学年均邀请十多位来自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和省市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或学生讲学。

学校坚持为自己的老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每学年,我们均派出老师参加省市区各种教研活动,让老师们更多地展现自己教学的风采,参与到主体的、前沿的教育教学研讨之中。

3. 强化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学校为教师创造对内和对外交流的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吸取别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校推出了各种教研课、公开课、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教研沙龙和报告会等活动,为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例如,学校每个月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研沙龙活动,交流学习和教学教研的经验;每个学科组每周组织至少一次的科组教学交流活动;每学期举行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示范课;每学年进行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常年开展 “推门听课”活动等。如此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名校交流学习,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每年,学校派往省内外包括香港地区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将近五十批次,派出交流的教师超过1000人次。

4. 搭建工作平台

学校把教师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相结合,为教师的提高搭建起基于教育科研的高品位的工作平台。我们立足于“校本研究”,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原创的课题,积极推动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提高。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也可以形成一种氛围,让教育科研时刻体现在他们身边,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于是教育科研不再成为教师们的额外负担。提高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参与率及研究水平,使教师认识到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在于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相继开展研究,有一定影响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子课题《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规律与模式探究》,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CAI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效果研究》《高雅文化的德育模式探究》《基于高雅文化取向的自为班级生命共同体研究》等,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校级教研课题在内,学校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有二十多项。同时,有两项课题分别获得了顺德区教育科研资金五万元的资助。教师通过这些课题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分层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学校制定了名师培养方案、骨干教师管理条列和青年教师“成长在一中”培养方案等,对名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实施不同的培养办法。

1. 实施“名师工程”,营造名教师和骨干成长的学术氛围

一所名校,必须有名师。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名师培养的力度,明确了骨干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制定了“顺德一中骨干教师管理条例”,为培养名师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为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环境。

我们针对名教师培养的要求,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开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论坛,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管理、高效教学、教学案例、德育目标和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每年,都派出十多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外出讲学,营造适合名教师成长的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

近年来,省课程中心、市教研室、区教育局、区教研室和电教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在我校组织的一些教研活动,都由我校的骨干教师组织和承担;我校参加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每个学期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示范周活动、学校的年级管理和科组管理,都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担任主要角色。

2. 创设展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最近几年,随着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特意从全国各著名师范大学精心挑选了大批优秀硕士或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因此,如何通过校本培训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已成为学校急待解决的大事。学校的基本策略是: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树旗子。

(1)铺路子,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学校积极组织全体年青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活动,通过上课、讲座、读书、报告、沙龙等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今年开始,我们还大胆创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目前有30多位青年教师参与了这一活动,已经进行了6个专题的教研活动。

(2)结对子,以老带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结对子”工作计划,建立了相关的激励机制。每个教龄未满三年的年青教师,学校都为他们配备一个指导老师,精心指导他们的教学或班主任业务,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通过定期听课、详细检查等形式,规范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促进他们成长。每个学期召开年青教师和指导教师座谈会,听取对培训工作的意见,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每学期还两次检查年青教师的听课、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狠抓常规,夯实教学基本功。对“结对子”工作,学校采取“捆绑式”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师徒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在这种氛围中,“师傅”们努力提高自己,认真指导徒弟,“徒弟”们虚心好学,教学水平提高很快。

(3)搭台子,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每学年,学校都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教案设计、论文写作、教学基本功比赛的活动。最近一年,学校就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师徒进步,同课同构”的教学比赛。此外,学校还派出优秀的青年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领悟、提高。近两年,年青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教学、说课比赛,有十多位老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