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23 11: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税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税务管理

篇1

关键词:营改增;商业银行税务管理;影响

引言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通知中明确自2016年5月1日起,金融业等全部营业税的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改为缴纳增值税。自此身处金融业的商业银行正式踏上营改增之路,并不得不顺应这之后的一系列变化。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区别很大,包括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率以及征收管理等等,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围绕增值税的特征以及相关税务处理规定和要求,完善和优化其内部税务管理工作。综观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营改增在商业银行的试行,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能否攻克其中的难题直接影响着其后续的经营与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来看,探索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税务管理的影响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营改增后对商业银行税务成本的影响

整体来说,营改增后商业银行的税务成本没有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了不降反增的现象。以下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首先,依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财税〔2016〕36号的补充文件,商业银行大部分业务按6%税率计税,显然高于营业税的5%,虽然增值税为价外税,银行计税依据较营业税变小,但税率提高、征税范围也明显变大,使得商业银行实际税负增加;其次,针对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的优势,商业银行增值税的进项抵扣主要发生在水电、设备采购、系统改进更新等支出上,但这部分支出在商业银行的占比并不是非常高,可以取得的抵扣金额并不多,人工薪酬、利息支出、存款保险金等占比比较高的并不在进项抵扣的范围内,这样一来税率整体提高而可抵扣项有限,税务成本很难实现降低;最后,营改增过渡期间的优惠政策,在过渡期结束后仍可能进行调整,所以从长远看,不排除增加商业银行的税务成本的可能性。

二、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税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商业银行“征缴方式”的影响在征缴方式方面,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更高。营改增之前,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是在所属地缴纳税款的,但在营改增之后,有些商业银行转变了征缴方式,由省级银行机构按一定的期限汇总计算,并以相关应税收入占比等为标准分配给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完成申报缴纳。这种汇总纳税的方式的确缩减了银行征缴的层级,对银行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规划产生了积极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务风险,但增值税的核算比营业税复杂得多,相关的规定也更严格,需要商业银行在准确核算和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完成汇总计算,这对财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

(二)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纳税申报”的影响在纳税申报方面,增值税比营业税更为复杂,一方面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的应税范围扩大了,而且银行本身涉及的一般业务、中间业务、同业业务的分支众多,在各个业务按率计税的情况下,虽然大部分业务是按6%计税,但也有不少是6%之外的,所以具体税额计算的难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增值税有销项与进项之分,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还有未交税金、已交税金、进项转出等,与营业税完全不同,这些科目的核算都会反映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因此,要想完成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前提是准确核算这些科目。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3月前增值税专用发票还存在认证期限和抵扣期限相关规定,而自2020年3月起,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开具的专用发票认证期限取消,针对2016年12月31日及以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2017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专用发票抵扣期限等规定又不尽相同,因此,商业银行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时还需要关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限。

(三)营改增对商业银行“发票管理”的影响在发票管理方面,增值税的要求比营业税严格得多,商业银行必须顺应营改增的变化加强其发票管理工作。首先,营改增之后,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成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增值税的税务处理体系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取得都与增值税最终应纳税额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发票的使用和取得间存在很大的利益关联,实务中必须规避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收入的现象,而营业税环境下这类问题就没有这么复杂;其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用、保管、留存和冲销都有严格的规定,需要财务人员按流程、按规定使用,否则发票就不会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最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报账、退回及开具红字发票等也是营改增之后在商业银行中较为常见的情形,而这些事项的处理也大有学问。

(四)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影响在税务风险方面,增值税比营业税面临着更大的违规风险和法律风险,税务风险直线上升。税务风险是商业银行内部税务管理的重要板块,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中,我国开放了国有四大行之外的权限,允许其他资本设立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越来越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明显加剧,在营改增之后,这些银行面临着更大的经营与发展压力,因此,更需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关注。此外,在营改增全面试行之后,我国加强了对违规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打压,并且加强了对偷税、逃税、漏税等行为的稽查,如果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不仅会受到行政处罚,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后续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增值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的税务风险,对银行管理和财务人员的要求更高。

三、营改增后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税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统筹考虑,加强“纳税筹划”工作围绕营改增的变化,商业银行完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加强纳税筹划,需要从客户管理的角度出发。因为客户是否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能否实现进项税额的抵扣,直接关系着银行的税负。其次,对于商业银行的办公用品、计算机设备、系统软件等采购行为,也要从增值税的角度,要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除此之外,还要在纳税筹划中认识到商业银行在营改增之后税负不降反增的原因,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更多的进项税额抵扣业务,对于一些非核心的银行业务同时又不能实现进项抵扣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整体外包或者局部外包,以达到降税的目的。

(二)有的放矢,突出“增值税发票”的规范管理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在税务管理中突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贴合增值税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第一,根据银行自身的管理结构和业务范围,再结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制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办法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为规范使用奠定基础;第二,财税人员要结合银行业务的流程整理、分析出哪些环节可以导致虚开或者其他违法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也就是所谓的涉税风险点,保证这些中职位不相容的同时还要重点地审查和复查,防范严重违法违规的税务问题;第三,要重点关注红字发票和作废发票的处理,这些发票的不规范处理很可能给虚开增值税发票提供可乘之机。总而言之,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作,是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其管理质量直接与银行营改增的效果关联。

篇2

关键词:银行服务;管理机制;银行效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58―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金融产品和高科技服务手段日益趋同化的情况下,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正在成为商业银行赢得客户的主要手段,成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认真分析银行服务工作的特点,研究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银行服务工作的再认识

从银行服务工作本身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依靠搞一、两次活动,就想要提高服务水平,而必须长期坚持,全员参与,整体联动;二是服务工作质量容易出现反复;三是服务工作对银行效益提高的作用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在经营业绩上无法立竿见影;四是服务工作做好是“小概率事件”。一次服务不到位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被客户投诉,被媒体曝光。以上几点决定了银行服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需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需要全行上下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

吸收存款、营销贷款和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本职工作,所以做好这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做好服务工作,在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在企业性质划分中,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客户营销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做好服务工作本来也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建行河南省分行提出的“三个服务”勾画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服务轮廓,即:从系统内部看,着重要实施“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服务,在系统内部树立起“下级是上级的客户,一线是二线的客户”的经营理念,用对待客户的态度和营销客户的力度,来对待我们的下级和一线员工,真正建立起“内部客户”的服务系统,实现员工满意;从系统外部看,着重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真正达到“银行为客户”服务的目的,实现客户满意。由此可见,内部客户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基础”,只有有了完善的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才能真正形成全行为客户服务的局面;而全行为客户服务是“落脚点”,是检验银行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可以集中反映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程度。

二、当前银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考核管理机制看,银行服务尚没有纳入正常的绩效考评机制

银行作为服务窗口行业,其服务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客户的满意度上,而要让客户满意,就必然首先要让员工满意,只有满意的员工才可能提供满意的服务。要让员工满意,根本上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让员工有一个满意的收入,使其能有一个较满意的生活质量;二是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搭建一个良好的舞台,使其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见,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就必须使服务工作与员工的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而就目前银行的情况来看,一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财务资源的配置联系不紧密,二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员工的岗位晋升的联系也不紧密。银行目前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是由经济增加值、等级行评定和KPI指标考评结果来决定的,前者决定了全行的整体工资与非工资性费用水平,后者又对基层行管理者工资水平和经营业绩有较大影响,但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中,均没有关于“银行服务”的指标,这就是说,作为基层行管理者和员工的收入、经营业绩,与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高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先天的制度缺陷”,这种制度缺陷就使得基层行在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不得不从其有限的费用中再挤出“一小块”来用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数量太小,实际上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因此,把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使其与员工的收入水平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今后提高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服务管理标准看,服务质量衡量标准尚不够量化和具体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标准能够说明到底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好的,什么样的服务是不好的,从而经过考核评比使服务工作水平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就目前来看,不能说没有服务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标准要得到真正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很多描述不够细化、量化和具体化,无法进行准确考评,无疑会在实际执行当中让人难以把握,在考评管理时无法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分析,也许很多人觉得很繁琐,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服务标准细化和具体化到这样的程度,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检查评比,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长此下去,柜面服务也就很难得到持续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把我们的服务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使它们变成在实际工作中可考评、可衡量的标准。

(三)从内部客户服务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还不清晰

建行提出的“三个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是内部服务问题,是基础,“全行为客户服务”是外部服务问题,是落脚点。如果说后者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从对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着手,最后有可能从考核管理上解决的话,那么对前者即内部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还没有找到对内部服务的质量、数量进行价值衡量和支付的方法。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无法对内部服务的诸多主体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服务的好坏无法进行价值评价和支付,这就使那些提供“劣质内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有了可乘之机,使那些真正提供优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的价值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就会像货币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那样,出现“劣质的内部服务产品驱逐优质的内部服务产品”的现象,从而使内部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差。更为重要的是,内部服务的好坏对“全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服务的日益恶化就会导致外部服务的态度、质量和效率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来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建设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四)从客户关系管理看,对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服务关系处理还不到位

当前,银行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应当说是日益改善,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既有观念上的因素,同时也有执行的原因。实际上,如果仅仅从客户价值贡献度的角度来看,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待

遇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优质客户理应成为银行服务的重点,理应享受到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如贵宾室、理财室、专职客户经理、专业化服务网络和优惠的服务政策等等,都是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们“量身定做”的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优质客户服务好了就可以忽视大众客户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客户服务工作就有可能走入歧途,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形象就有可能下降,最终使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力出现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优质客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脱胎于大众客户,成长于大众客户,是大众客户中的佼佼者,所以大众客户是优质客户的发源地,我们只有拥有雄厚的大众客户资源,才有可能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

另一方面,建设银行已经是上市公司,虽然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因为银行是高负债和高风险的企业(负债率一般在90%左右),它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社会公众的信任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和信誉,而这种信誉和形象好坏的主要“投票”者是占比80%左右的大众客户,尤其是在政府和各种社会机构所作的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等的社会调查中,大众客户更是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不妥善处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问题,对银行的社会形象提高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高服务水平的路径

针对服务这项基础性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做好“三个服务”的工作要求,针对银行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要用长远的眼光,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按照“可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度量化、可考评化”的基本思路,来打造银行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以期服务质量越来越好,服务效率越来越高。

(一)把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中来,以机制的力量来推动银行服务水平的提高

当前,从观念上看,在绝大多数银行员工中,“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已基本形成,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就有了条件。一是应把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纳入各级管理者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中来,使管理者的收入与银行服务建立直接联系,使各级行服务质量好坏“立竿见影”地体现到管理者收入中,使其不但在思想上重视,而且在实践中真正增加工作力度,切实做出实效。二是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作为各级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指标之一,使其对全行的财务资源分配产生一定直观影响。使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从强制管理走向经济利益引导,并在柜面员工的绩效工资构成中,加入业务量工资,真正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以此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从而用利益机制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优质服务工作中来。三是树立榜样,不断加大精神激励力度,大力弘扬优质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应急方案,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

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是服务管理的基础,相应的管理细则是服务质量的必要制度支持,而各种服务应急预案,则是有效地应对各种客户投诉、灵活处理各种非常规客户需求的有效措施。一是以省分行牵头,组成课题组,专门研究服务管理标准的细化、量化、具体化问题,形成制度规范在全行推行。实际上,这项工作各二级分行都在进行,比如建行洛阳分行近期推出的《洛阳分行柜面服务标准及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实施细则》,就是对服务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初步探索。另外,其他二级分行也有类似的办法。但总体来看,这些管理标准还不够量化,管理细则还不够具体,很多服务中的具体环节还没有包含进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制定应急服务方案。即针对容易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专门研究针对性措施,并形成案例集,让各行柜面人员学习掌握,以应对各种突况。针对不能按照正常的制度规定或业务流程办理的业务,应当进行“归纳研究”,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制定措施办法,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客户的满意,否则,遇到了这些情况后如果生硬照搬制度,必然引起客户的不满和投诉,给我行服务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明确管理职责,构建“责、权、利”相对统一内部服务管理体制

既然服务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三个服务”的整体轮廓,那么,就应在体制上为其实现搭建一个管理平台,真正形成“权力到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利益到人”的管理局面,达到“有目标任务、有时间进度、有考评标准、有结果运用”的管理效果。从目前来看,仅仅柜面服务落实到了部门(个人金融部),但柜面服务仅仅是“三个服务”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实现“三个服务”的目的,还需要搭建责权利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一是把“三个服务”的职责全部明确到相关部门,尤其是“二线为一线,上级为下级”的服务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到部门来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二是在管理职责明确后,需要对内部服务进行价值评定,就像海尔的“内部价值链”一样,对内部服务好的员工和部门要进行奖励,对内部服务中出现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态度不好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处罚,从而形成“以制度管服务”的局面。三是对服务监督检查管理要常规化,不能仅用搞活动的方式来抓服务工作,而应把“常规的服务管理”融入“阶段性的服务活动”之中,以形成常抓不懈、持续提高的局面。

(四)对营业网点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服务的关系

一是对营业大厅进行功能分区,使优质客户进入服务的“绿色通道”,使大众客户能够享受标准化的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适度扩大目前营业网点的营业面积,使其具备功能分区的基本条件。有些网点的营业厅,连放上一张填单台都显拥挤,连最基本的功能分区都不具备,更不要说建造贵宾室、理财室或开放式柜台了。在这些网点,要想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关系,的确有点难度,所以网点面积必须扩大,这也是提升市场形象的需要。二是增加柜台之外的营销服务人员数量,为客户提供各种差别化、亲情化的服务。要尽量增加柜台之外的经营人员数量,如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网点管理人员等都要从柜台里面走出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客户的非柜面需求,排解客户的各种难题,这样既能提高客户的经营价值和附加值,又能和客户交朋友,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更有利于促进网点由“核算主导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质客户的标准,不断从大众客户中识别出优质客户,并不断完善客户档案。实际上由于各地市经济发达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不同的地区优质客户是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的,从而对优质客户的优惠政策也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制定,因为也许在郑州、洛阳是大众客户,但在商丘、开封就是优质客户,所以合理制定标准,也是在不同的区域从大众客户中识别优质客户的必要手段。

(五)大胆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管理的技术含量

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始于1994年,但笔者认为,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来运行,只能从1996年金融行业治理整顿后算起,距今不到10年时间。因此,在银行服务上很多东西都是空白,要想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达到“客户满意”,必须大力提倡服务管理创新。一是要向西方发达的现代商业银行取经,如美英等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已超过百年的时间,从它们那里汲取现成的经验,进行“模仿”创新,显然是一条捷径。

(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服务文化,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

服务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形式,这里仅从“双赢”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双赢”服务文化形成,笔者认为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制度文化设计阶段,即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以客户满意、员工满意为原则,设计服务制度。在这样的服务制度中,一是既要突出体现对员工的尊重、爱护、关心、理解,又要符合银行风险防范安全运营的基本要求;二是要突出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当然,这样的服务制度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篇3

关键词: 恶性胸水;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化疗

恶性胸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因积液量大、顽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反复胸腔穿刺抽液并注入化疗药,但此法因多次穿刺,患者痛苦大,耐受性和依从性差,易引起多种并发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加胸腔注入药物,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7月―2011年8月住院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38~78岁,双侧胸腔积液6例,单侧胸腔积液27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17例,对照组(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组)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理分型和胸腔积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治疗组 采用美国Arrow公司产品,单腔中心静脉导管16号、直径1.7mm、长度20cm及一次性无菌引流袋。 根据其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选腋后线7~9肋间作进针点,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局麻后在进针点用导管针穿刺进入胸膜腔,将导管导入胸膜腔10~15cm,,留置导管,连接引流管。用输液器调节引流速度为400~500ml/h。引流至24h胸水少于100ml向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物,嘱患者每15分钟更换1次,平卧位和左右侧卧位相互交替,共5~8次,使药物均匀分布到整个胸腔,与胸膜广泛接触。尾端用肝素帽封闭,24小时后开放引流。避免睡眠时压迫导管。

对照组用胸腔穿刺针在腋中线6~7肋间作穿刺点,沿下位肋骨上缘慢慢刺入胸壁直达胸膜进入胸腔,将50ml注射器接穿刺针的胶管抽取胸水。常规胸穿抽液后,胸腔内注药。嘱病人转动。

注射药物二组均为白细胞介素-2(IL-2)100~200万u、顺铂6O~80mg,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经导管注入胸腔内,一周后复查胸片或B超,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有效(CR):胸水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部分有效(PR):胸水显著减少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无效(NR):胸水残留超过原胸水50%以上。以CR+PR为有效。

3 治疗效果

治疗组17例患者共置管17例次,经导管注药30次,置管引流时间8-30天,平均住院19.2天。对照组16例患者共穿刺24例次,注药24次,平均住院21.5天。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见表1。

4护理

胸腔穿刺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术中注意事项,嘱患者穿刺时尽量不要咳嗽或深吸气,术中不要移动,以免损伤胸膜,发生气胸等。配合穿刺,穿刺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异样感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呼吸变化。穿刺成功用敷贴贴于穿刺处,导管末端接肝素帽抽液或连接引流袋引流液体。 置管后护理

4.1一般护理 观察其呼吸困难、缺氧有无改善,胸闷有无减轻;取半卧位;鼓励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2 保持引流管通畅 嘱患者勿剧烈活动,导管妥善固定,以免引起非计划性拔管。针对堵管应采用以下处理方法:①仔细检查引流管在胸腔外部分排除导管被压迫、扭曲情况;调整导管位置,引流恢复通畅。③生理盐水冲洗: 20ml生理盐水加压推注冲洗导管④由于血凝块、纤维素膜在引流管内阻塞,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2ml注入导管,30min后将导管内容物溶解后抽出,引流恢复通畅。

4.3 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操作过程中及时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腔。敷贴三天更换,如有渗液、渗血及时更换。

4.4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术前应对患者及家属介绍穿刺和置管的过程和优缺点,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消除恐惧心理,让患者在平静、放松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操作。在引流过程中,主动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化疗药引起的副作用,给予解释及应对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5 护理体会

胸腔积液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是否处理恰当及治疗方案。传统方法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对积液量多的患者需反复穿刺抽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容易造成感染,由于穿刺针尖锐利,抽液时针头移位还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而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心静脉导管管径细直径为1.7mm,头部柔软,圆滑整齐,组织相容性好,对局部刺激小,只行一次穿刺即可留置进行引流,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安全性高、重复性好、胸腔感染风险小、便于临床观察病情和用药。同时可在不同下引流,置管后可自由活动,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所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恶性胸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大任,李明毅.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8):667~668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务的拓展,收费单位委托银行代收费项目不断增加,使用的税务发票种类也越来越多。为简化银行代收费业务流程,方便单位和个人取得发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统一《银行代收费业务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专用发票》启用后,银行接受收费单位委托办理代收费业务时应开具《专用发票》。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专用发票》的使用范围

(一)代收水、电、气、暖和报刊等费用。

(二)代收通讯费、有线电视收视费、上网费和寻呼费等。

二、《专用发票》的式样、联次和内容

(一)《专用发票》分为计算机开具的平推式发票和卷式发票两种。平推式发票规格为190MM×127MM,可采用两联式或单联式。两联式《专用发票》第一联为发票联,印色为棕色;第二联为存根联,印色为黑色。卷式发票规格为76MM×177.8MM.

(二)发票的具体内容包括: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委托单位、代收费单位、开票日期、付款人、收费金额大写、小写、收款人、银行卡卡号、代收费单位盖章等(票样见附件1、2)。《专用发票》套印"银行代收费业务发票专用章".

对于银行开展邮寄发票业务的,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在《专用发票》外附加邮寄内容(票样见附件3)。

(三)《专用发票》采用压感纸,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别组织印制。

三、银行业代收费业务及《专用发票》的管理

(一)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按照发票领购程序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领购《专用发票》,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管理。

(二)收费单位委托银行为其代收费或是否由银行开具发票遵循自愿原则,严禁强行。委托方和受托方要签订委托协议书,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分别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三)《专用发票》开票软件由银行自行开发的,应分别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开票软件由银行总行统一开发的,应分别报总行所在地省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税务机关应对开票软件功能认真审核,严禁重复开具发票。

(四)银行应当定期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发票使用情况和开票数据,数据格式由省税务机关确定。银行应定期对下属分支机构的《专用发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接受税务机关的相关检查。

四、《专用发票》的启用时间

《专用发票》自*年1月1日起启用。已统一银行代收费发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地区银行代收费发票可以使用至*年5月31日止。

五、其他

篇5

关键词:“营改增”政策 离岸持牌银行业务 税负影响 建议

3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明确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银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改增”政策实施,对四大持牌离岸银行业务盈利影响较大,本文就“营改增”政策与离岸银行业务相关的政策进行解读、对离岸业务税负及利润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提出下一步离岸业务发展应对策略建议。

一、与离岸银行业务相关的“营改增”政策解读

(见表1)

二、“营改增”政策对离岸持牌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营改增”落地前后的离岸银行业务税负及利润影响

(1)税负总体变化情况。营改增后,离岸持牌银行业务税负大大增加。金融业营改增之前,离岸持牌银行业务遵照当地税务局特殊减免优惠,可免营业税,所得税合并到全行利润按规定税率纳税。营改增之后,之前营业税下的免税优惠一律取消,离岸贷款利息收入、中收收入等按6%征收增值税,且离岸业务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项目极少,最终税负大大增加。

(2)收入、支出端营改增前后税负对比。

(3)利润影响测算。以其中一家离岸持牌银行为例,2015年,某银行离岸业务营业收入合计40000万美元,折人民币26亿元,按照增值税税率,需缴纳增值税1.6亿元,而可抵扣的进项税几乎可忽略(差旅住宿费、广告费、咨询费等少量金额)。若2016年按照5亿美元营业收入测算,预计增加约1.9亿元的税收负担。

(二)对离岸业务盈利结构、产品及业务定价的影响

在产品定价上,增值税是价外税,与现行营业税的价内税不同,产品定价需要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在产品说明书、业务合同中需明确交易价格是含税价或不含税价、发票开具事宜、明确税负能否转嫁给客户、客户能否接受。同时,要根据政策调整业务模式,降低增值税税负,为企业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减少支出、创造价值。

(三)对离岸业务相关系统及业务操作的影响

(1)运营流程系统方面。营改增后,运营部门需要参与到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和发票管理工作中,并将客户信息、交易信息、账务信息和开索票信息进行匹配,随后开具发票或协助获取发票。因此,运营流程、相关系统开发改造、科目改造等均需要提前调整和衔接到位,以满足价税分离的核算要求、发票管理各环节的内外部要求以及客户开票需求等。

(2)从信息管理上。为顺利实施营改增政策,运营部门需提前收集好客户涉税信息,记录客户涉税信息,包括是否是一般纳税人、国税税务登记证号、社会信用代码、是否非居民企业、国别等,全面掌握和涉税信息维护工作,保持客户信息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连续性。

(四)对合同条款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的实施对离岸授信类合同的内容无直接影响。

三、建议

(一)建议税务部门加以政策调整,实行离岸银行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就增值税而言,国际上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三种主要模式,都对出口金融服务适用零税率。“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本|上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出口。此外,我国离岸银行的账户设置具备税收差异化实施的基础,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离岸银行业务与在岸银行业务应分账管理,这一规定为对离岸和在岸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打下了基础。同时,目前四大离岸持牌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离岸金融业务采取更有利的税收激励政策。因此,建议金融机构离岸金融业务的增值税税率可以采取零税率。

篇6

1994 年税制改革时,银行业在金融保险业项下,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对其征收营业税。目前银行业营业税收入已成为我国营业税的重要来源。但现行营业税在制度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亟需改革,主要体现在:

一是抵扣链条中断,推高社会融资成本。银行业一方面要承担较高的营业税,同时自身购进固定资产、设备等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导致抵扣链条中断; 而接受银行服务的下游企业承担的营业税也不能抵扣,由此导致社会纳税成本增加,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是重复征税问题突出,妨碍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现行营业税制要求每发生一次对外交易都要征收营业税,分工越细税负越重,不利于银行内部互联网借贷、理财、信用卡等部门独立运作,因为银行与上述实体间的业务往来将全额征收营业税。

三是出口不能实现零税率,金融服务贸易受制约。由于营业税依法不享受退税,增值税又不能抵扣,双重税负使金融服务出口税负较高,削弱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走出去。

四是部分计税规定不合理,银行业税负相对较重。例如营业税按权责发生制征收,银行对大量应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交税款,在近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利润增速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此种负担正日益突出。同时,金融商品转让要求按差价收入征税,但对负差的抵扣有诸多限制。从国际比较看,多数国家对金融业务征收增值税但存贷款等核心金融业务免税,少数国家对银行征收营业税或类似税种,但税率一般在3%以下,而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税率为5%,包含各种附加税后负担更重。

二、银行业实施增值税改革的意义

银行业实施增值税改革能从根本上解决税制障碍,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银行改征增值税后,客户可将支付贷款利息、各种服务收费缴纳的增值税在后续环节抵扣,减少重复征税。二是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相当于为纳税人扣除了对银行服务缴纳的增值税,降低了融资成本,增大了盈利空间,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分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银行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有助于分离咨询、评估、研发等外包劳务,促进社会分工精细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科学合理的增值税制度同样有利于银行业稳健发展。一是降低税负。银行外购设备等缴纳的增值税可作为进项税额通过抵扣销项税额的方式收回,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提升经营效率。抵扣机制能推动银行内部服务细分和非核心业务外包,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经营效率。三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银行服务出口环节可享受退税,能促进银行业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银行业实施营改增的难点

客户数量大,服务种类多、业务环节复杂等特点导致银行业改征增值税要面对一系列特殊困难。

一是应税范围难界定。生产企业、贸易加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明确的经营对象,计算每笔业务收费及销项税额时有确定的计算范围。银行经营的主体是货币资金,收费项目多且盈利模式复杂,较难准确划分应税范围。

二是征税方法难确定。银行业务涵盖最终消费者和生产者,既有核心业务也有附属业务,既有传统业务也有创新业务,其收费和盈利模式也各不相同。传统存贷款业务、咨询等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收入实现方式、成本构成、抵扣发票的获取方式均有不同,难以采用统一的征收方式。

三是进项税额难抵扣。银行服务群体包括大量个体经营者和个人客户,向其支付利息时,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也很难逐笔计算服务价值,并确定其中包含的增值税。如果个人存款利息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将直接拉低银行利润上百亿元。

四是税制转换和实施成本高。由于银行业网点多、业务量大,系统改造难度和转换成本很高,业务对接和转换工作量很大。据农业银行初步估算,营改增后如果在全行2 万多个网点布放税控机,并相应增加税务专管员,一次性约需增加投入40 亿元左右。同时,银行业增值税发票开具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只有有效解决增值税发票问题,才能满足银行业增值税征缴需要。

五是优惠政策难延续。在现行营业税税制下,对银行从事国家鼓励的金融业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助学贷款、小额涉农贷款、国债、同业往来等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按3%征收,营改增后面临着如何延续这些优惠政策的问题。

四、关注银行业营改增的潜在影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主渠道,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地位,银行业实施营改增波及面大,需高度关注其潜在影响。

一是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多数国家未将主要金融服务纳入增值税征收体系,或者针对不同金融服务实行低税率、零税率的优惠政策。如果我国也照方抓药大规模减免增值税,会造成国家税收数千亿元量级的急剧减少; 同时,增值税作为共享税,也将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产生影响。

二是对银行财务状况将造成负面影响。营改增后银行营业收入将实现价税分离,导致营业收入减少。银行外购商品或服务的上游企业实施营改增后,其销项税负会增加银行外购成本,压缩盈利空间,影响成本收入比等多项指标。

三是对配套制度的影响。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银行业要设计与行业经营实践相适应的增值税发票制度,还要考虑如何在增值税方案中体现并延续现有营业税优惠政策。银行业还可能出现因固定资产投入较少导致进项税额偏少、税负增加的情况,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解决措施。

四是对纳税管理实务的影响。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发票管理、业务流程变化、系统改造、内控机制完善等将显著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对银行税务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五、对银行业实施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一) 银行业增值税改革的基本原则

作为牵连影响面甚广的综合性税制改革,银行业营改增能否真正降低行业本身和实体经济的税负,关键是要进行妥善的制度设计与衡量,特别注重税率的选择和征收方式的可行性,为此在设计税制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是体现增值税基本计税原理。力求构建完整的抵扣链条,实现银行外购进项税款和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支出准予抵扣。

二是尽量控制银行税务管理成本。税制设计要充分考虑银行业务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少增加或不增加银行税务管理成本。

三是对国家财政收入不产生大的影响。银行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营改增后缴纳的增值税与营改增前缴纳的营业税总额应大体持平,保证政府增收与企业发展相协调。

四是不简单照搬照抄国际做法。尽管目前多数国家对银行非直接收费服务采取免税或零税率,但其大都通过所得税等其他税种抵消增值税免税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期虽已结束,但目前盈利水平较高,实行免税或零税率不仅会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冲击,也会引起社会舆论指责。

五是不影响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因我国银行业实施营改增而影响银行业服务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六是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对三农和小微等普惠金融服务、金融业走出去、金融互联网业务、POS 机支付等应给予进项税额抵扣政策。

(二) 银行业不宜实行简易计税法

财政部和国税总局2011 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金融保险业原则上使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但对照前述原则进行分析,简易计税法并非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一是简易计税方法适用于会计核算相对薄弱的小规模纳税人,而银行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体系比较健全,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

二是换汤不换药,没有解决重复征税问题。银行外购商品或劳务的进项税额依然无法抵扣,企业支付给银行的利息也无法抵扣,破坏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因此,简易计税法仅是在名义上实施而非实质实施增值税改革。

三是对不同业务类型实行一刀切。不同的银行业务具有不同性质,应采取有差异的计税方式。如银行直接收费服务与现代服务业收费没有本质区别,完全可以实行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但简易计税法没有对直接收费服务区别对待。四是简易计税法仅是过渡,一般计税方法才是银行业增值税未来的改革方向。考虑到银行税务处理系统改造难度大,如果计税方法一再变动将导致银行被迫多次实施系统改造,税务管理成本将显著提升,不如争取一步到位。

(三) 按照银行业务分类设计增值税制度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将银行业务分类征收增值税的理念和做法,对银行业务分别按照金融中介服务、直接收费金融服务、间接盈利金融业务、一般商品买卖业务等4 个大类分别设计增值税计税方法。具体而言,金融商品转让、金融机构往来等间接盈利金融业务实质是银行的投资业务,不进入流通环节,相关税负也不会流转至下一纳税环节,建议不征收增值税。对于贵金属业务、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等一般商品买卖业务,可按照一般增值税业务( 税率17%) 征收增值税。顾问与咨询服务等直接收费服务可按照其他服务行业的税率( 6%) 征收增值税。

对金融中介服务应采取特殊的计税方法。一般认为,银行存贷业务等中介服务增值税销项为存贷利差而非利息收入,因为存款利息支出可视为存款人的投资收益,不属于增值税进项范畴。由于实务中逐笔计算存贷款利差比较困难,建议按照贷款利息收入 收益率 税率的简易方法计算销项税额。

其中,贷款利息收入由银行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出,在报表中以利息收入科目反映,收益率= 净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该收益率可由财税部门联合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定期确定;增值税税率由财税部门按照增值税税负与营业税税负大体持平的原则计算确定。

在分业务计征方法下,银行外购商品或劳务所含的进项增值税准予抵扣销项税款,下游的借款企业和接受银行服务的客户可将所支付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抵扣。

(四) 协调推进,做好银行业营改增准备工作

1. 财税部门应稳妥推进银行业增值税改革

一是深入听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意见,研究出台适合国情的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给予银行业金融机构较充裕的实施准备时间,并明确过渡期安排。

二是实行特殊的发票管理制度。考虑到银行业务交易频繁、服务项目多、业务量大等特点,这将考验现行金税系统的持续运作,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限额制度造成冲击。鉴于银行系统健全、内控管理严格,银行单证社会认可度较高,为避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给银行带来的高成本,建议借鉴国际做法,在提高防伪技术的前提下,以银行业务系统打印的传票单证( 可增加增值税等必要栏目) 代替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银行增值税计税凭证。换言之,征管思路由以票控税向以信息控税转变,同时加强增值税的电子审计,甄别处置税收欺诈行为。

三是延续营业税优惠政策。在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基础上,有必要结合效率原则继续对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银行业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2.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做好营改增实施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做好营改增实施的培训准备工作,了解和掌握相关原理和征缴政策,力争实现税制无缝链接与平稳过渡。

二是完善税务管理组织架构。增值税需在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在地就地缴纳,因此难以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税务风险可能由总行分散至各级行。建议在各类法人机构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一级分行成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团队或配备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完善税务内控管理。或者向税务部门申请汇总申报,如采取省级就地预缴,总行汇总清算的方法,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改造业务和会计核算系统。与营业税不同,增值税会计核算需设置多个科目才能完整准确地核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金。营改增对银行部分财务指标及财务报告披露也会产生影响,需要及时修订会计核算办法,更新涉税信息披露,在现有会计和业务系统基础上开发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符合新税制要求的税务操作流程,降低税务合规风险。

篇7

一、我国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用的基本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呆账拨备制度自1988年建立以来,已作过若干次调整。目前现行呆账准备、核销的金融、财政与税务规定如下:

1.央行的相关规定。

2002年,人民银行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规定,银行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2.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金,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在当期损益中计提特种准备金,商业银行也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

2005年6月21日财政部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明确将贷款损失准备划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规定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并将一般准备的计提基准从原来的不低于期末贷款余额的1%调整为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3.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

国家税务局在自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的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这是一种对一般准备金进行所得税税收减免的税务处理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税发[2003]73号文件规定:国务院决定的事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清理的跨省区的呆账损失和单笔5000万元以上的呆账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审批。除以上情形外,金融企业的呆账损失由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审批。《金融企业呆账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还规定,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损失,按规定报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应先冲抵已在税前扣除的(按1%比例计提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

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不断完善,计提范围逐步扩大,计提比例逐步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要求日益严格,说明央行和财政部门越来越关注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性。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银行计提的专项准备不能获得税务减免,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及时、足额计提特殊准备。

二、贷款损失准备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

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处理是银行税制的核心问题,国际间的做法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基本原则都是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即税收减免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应该与银行贷款损失的市场价值相一致,也就是在银行贷款损失发生的时候就应该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国际上对于贷款损失的税收减免主要采取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核销法。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采取这种税收处理。核销法是在银行提取特殊准备金时,不予税收减免,待到实际核销时才予以减税。如果已核销的贷款后来又收回,则重新计入收入并缴纳税收。实行这种方法的国家,一般都对已经认定为没有价值的贷款允许核销并抵税,商业银行一般拥有呆账核销的自。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其认为必须核销的资产进行主动核销,进而获得税收减免。但在少数国家需要经过批准,比如菲律宾,呆账核销须经央行批准,日本则须经大藏省批准。

二是专项准备法。如英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德国、塞尔维亚、俄罗斯等。专项准备法是对银行在提取专项准备金时就给予该项准备金全部或部分的税收减免。对专项准备金给予税收减免的比例各国不尽相同,俄罗斯可以减税的专项准备金不能超过该银行年总收入的10%,塞尔维亚专项准备金获得的所得税金额减免,等于央行所要求的新增呆账准备的90%.

很显然,采用专项准备法有利于激励银行及时足额提取准备,而采取核销法则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及时核销呆账,避免不良资产长期挂账。

三是一般准备金法。采用一般准备金法的国家相对较少,捷克、德国、意大利和新加坡采用这种方法。这些国家规定了一般准备金的减免税限额,专项准备金也有限额。德国没有对专项准备金进行限制,但是要求一般准备金不能超过过去5年内平均贷款损失的60%.意大利在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方面有一个累积的限制,即每年不得超过贷款余额的0.5%,并且贷款损失准备金小于贷款余额的5%.在法国,对列入国家风险的对外国借款人的贷款的准备金可以进行税收减免,但是一般准备金则不能。

各国对准备金的税收待遇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金融运行稳健的国家,都倾向于鼓励银行及时充足地提足准备金和核销呆账,比如美国、德国等国家。而对核销呆账和提足准备的税务环境较为苛刻的国家,则银行业的呆账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泰国和日本。

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对待银行贷款呆账准备与核销的税务处理,实际上就是当年税收增加和未来财政支出之间的平衡问题。从《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来看,对于银行业存在过度征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方面存在差异。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提取呆账准备没有区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只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准备从净利润中提取,专项准备则要求按照五级分类资产风险大小,在税前提取1%~100%的呆账准备。

专项准备不能在税前计提,不利于银行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事实上导致银行以一般准备冲销呆账。而一般准备是我国银行附属资本的唯一来源,以银行附属资本冲销呆账与国际惯例相悖,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税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税负、增加财政收入及调控经济等。从理论上讲,税收中性原则要求银行税收制度及时在税前抵扣贷款损失准备。而谨慎会计原则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将信贷资产中预计可能损失的资产予以剔除,使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更真实,并通过列支准备金支出而使银行经营成果更准确和客观。

(二)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严格,程序过于繁琐,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因此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

按照财政部规定,国有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应报企业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批,税务部门规定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否则不准税前列支。如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未批准。税务机关也不能批准。这种做法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利润监缴制度十分相似。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呆账申报与核销时必须提供破产证明、贷款人死亡或失踪、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借款人营业执照吊销证明或公告、审计材料、法院判决书等复杂的证明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的获得涉及银行系统以外的十多个部门,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繁琐,因此,呆账损失很难获得税务部门的批准,商业银行发生的大量据实税前扣除的“不足冲抵部分”也很难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批,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造成银行的实际税率大于名义税率,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加重了银行的税收负担。

(三)我国计提贷款风险损失准备不能税前扣除不符合国际惯例。

在计提呆账准备方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提取呆账准备并且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具体贷款损失准备金如何计提、计提多少,其决定权不在税务部门,而是由商业银行按照银行监管当局确定的指导原则自主计提。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出于监管的考虑,制定准备金的计提指导原则,确定一个计提的最低参照比例,具体计提多少仍由商业银行视情况而定。有的国家中央银行没有制定准备金指导原则,商业银行根据对贷款损失概率的统计和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全权确定本行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数量。

但是,我国税法规定:内资银行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外资银行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这种规定,不但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规定的计提比率,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最了解贷款损失的应当是商业银行自身,其次是银行监管当局,因此,应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或者按照中央银行的指导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数量,才更加符合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实际状况,更能如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

(四)税收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

一是导致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呆账挂账现象严重,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和银行的稳健经营。由于对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在短期内会减少税务部门的税收,特别是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不良贷款比例高,银行可能因为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而上缴不了任何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为了税收稳定而限制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这种做法已使国家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是现行的呆账准备金法定比率过低,这一方面使银行出于现行税收政策的考虑不愿意采取类似于冲销的方法处理呆账贷款,使贷款损失减免时间推后甚至得不到减税;另一方面又导致银行的放贷行为过于谨慎,使大量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贷款损失通常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银行体系不稳健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调整和改革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制度,以提高银行的稳健性。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建议做以下改革:

篇8

关键词:营改增;银行业;流转税负

一、营改增实施

(一)出台背景

2012年1月1日在上海市试点营改增,试点行业首先是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初有成效后,“营改增”的试点在同年8月分批扩大,如果改革进行得顺利,“营改增”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计划。经过对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国务院常务会议扩大了“营改增”的试点范围,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和深圳等十个省、市,但试点行业暂时未作改变。

据数据显示,有89%的上海市试点企业的税负相比起改革前呈下降趋势,“营改增”有效避免了营业税重复征税,对于发展消耗能源更低的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帮助,还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竞争力,整体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由于改革不完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改革还需要根据情况进一步完善。

(二)具体实施情况

国家对货物征收增值税,但劳务却征收营业税,这导致重复征税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但从整体上来说,“营改增”还是利大于弊,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利润。根据中金公司估计,改革试点一旦扩大到全国,那试点行业将有可能减少470亿至700亿元的税负。

尽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利大于弊,但在改革初期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小型、微型企业因受增值税条例限制而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的优惠,这样政策的出台对部分企业就没有意义了,还有企业因自身体制和发展方向的不同,本来有利的“营改增”反而让他们增加了税负。

(三)纳税计算

转型后分为两种,一种是纳税人,可以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比如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可根据上面标注的税款抵扣。

另一种是小规模纳税人,除本市试点一般纳税人或试点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不能用来扣除销售额外,其他行业如果取得相应的发票,都可以按照发票额在销售额中扣除。

二、营改增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其难

(一)增值税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转变后,增值税是对于银行业的流转税负是具有实质调节作用。我国银行业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在面对利率市场改革的业务前提下,营改增税制转变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的竞争优势。由于银行的收入是多向性的,在税务的征收过程无法逐笔业务进行核算。在营改增的价内税向价外税支持下,银行税务核算及业绩考核将随之转变,使税负直接过度到消费者。

(二)增值税具体管理环节的制约

银行属于风险性行业,其服务价格实质是包含服务创造的价值,同时也包含在经营过程所产生风险溢价。针对这部分如何去避免过度增税是目前营改增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从利润价值考虑,银行贷款存款与贷款是存在普遍性价格与期限错配的,在这种情况下,则无法针对银行各项经营业务进行纳税时点的准确确认,会大幅度的提升征管成本支出。其次。营改增中规定外购货物和劳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这部分业务在银行中较少涉及,其主营业务是存贷款所产生的利差,按照营改增的规定则银行流转税负压力会较大,无法有效稳定银行业的发展。目前针对增值税如何公平且合理划定是当前银行营改增最棘手问题。

(三)税法遵从成本和税务风险增加

营改增对于银行业的影响还体现在预算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对于银行业务流程、营销、采购合同、信息管理等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转变在无形中增加银行财务压力。由于银行业务繁多,所涉及的核算复杂且金额大。各类业务对于信息管理系统依赖性大,要完整实现增值税价税分离就需配备对应的开票系统,且必须采用营改增后的业务管理模式,而此部分也将使银行付出较大的成本。其次,针对银行从业人员是否可以适应且掌握营改增后的税收知识及业务技能也是当前较为棘手问题,由于人员不熟悉所产生税务问题也会一直伴随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三、营改增背景下银行业流转税负体系政策建议

(一)合理设计增值税征税对象和税率

基于税收公平性的原则,政府可以对银行的业务性质去进行系统划分,例如存贷款传统业务、一般商品买卖业务、投资理财等业务等。为实现对银行全部业务进行增值税征收的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渐进式进行,以避免对银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而针对利息支出抵扣问题,则可以设定一定比率作为扣除率,并以此为基准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一般情况下,按照我国增值税法所指定的四挡增值税率,应将银行增值税税率设定在4.5%~15.5%区间内。而由于银行外购业务涉及少,在利息支出相关业务上可设定为6%。以达到银行营改增后流转税负的合理及公平。

(二)提高银行业增值税相关的征管水平

我国采用的是以票控税的增值税管理方式,其发票是最主要抵扣凭证。因此我国的税务管理系统要如何与银行业务系统实现对接且管理是税务机构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提升业务流转效率可以从信息化角度去进行改革,例如引进科技化的发票电子管理系统,对银行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管,对银行业务发票实现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磊,车宁.银行业“营改增”税负测算与相关分析DD以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为例[J].河北金融,2014(04).

篇9

一、当前税源监控(税收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监控乏力,现行税源监控重视程度不够、手段单一。现行的税源监控大部分是地区对当年纳税大户列入监控名单,按季度对企业上报的会计报表、审批表等相关资料进分析、取数,满足于对上报报表的需要。对税源的增减变化分析停留在本期对上期数据的比较上,税源监控忽视了对中小纳税户的税源监控管理。中小企业要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值、纳税数额后才列为重点税源,纳入税源监控管理。由于忽视了对中小纳税户的平时税源监控管理,对税源的增减变化、分析缺乏有效的依据,出现预测税收收入出现偏差大的现象。除了上述的手段外,有的地区还通过对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资金往来等情况进行监控,这对于账务健全的纳税人,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监控手段。但这种监控手段在实际中根本没有落实,停留在上报的材料中我们采取了那些手段。分析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国税机关对税源监控的目的、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没有专门的税源监控机构,目前税源监控工作主要附设在计征部门,计征部门的人员大都是懂税收会计和征收业务的操作,而对企业会计知识、成本核算等不了解,很难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监控管理,而且计征部门的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纳税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收入、应纳税金等基本不掌握,更谈不上对资金运转活动、银行往来等情况的监控;三是税务机关没有与金融机构实行联网,对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银行资金往来等情况靠企业的自觉上报,对不上报的很难实施监督管理。

(二)各种非公经济的大量出现,账务不健全、会计报表不齐全、现金交易增多等到给税源监控增加了难度。现行新办的大量有限责任公司,其实是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有的还是在个体工商业户的基础上发展组建的公司,缺乏建账意识或者说纳税人认为健全账务核算,税务机关按查账征收比定期定额征收税负太高,要多交税,不建账可以少交税(税务机关难查实)。税务机关强行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账务,纳税人以种种理由拒绝或者虽建立账务,主要是应付税务机关,收入不全部纳入核算,或者只将开具发票的收入纳入核算,对现金收款,现金交易部分认为税务机关难以查核,存在查得着是税务机关的,查不到是我纳税人的侥幸心理。申报不实,严重侵蚀税基,税源监控失去应有的作用。

(三)税源监控范围窄,信息渠道不畅。从体制模式和管理手段来分析,现行的征管体制是实行征、管、查三分离,应该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体制,税收管理员在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纳税申报等资料收集、归类提供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分析。但现行管理员制度由于税收管理员管户较多,据对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调查,每一个税收管理人员的管理户企业在40户左右,个体管户在100多户,由于工作任务繁多,深入纳税人调查了解的时间少,只能应付平时的征管工作,大部分税收管理员什么是税收监控。怎样监控根本不知道,对所获取的部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纳税申报等资料只记录在笔记本上,没有规定必须进行分类分析和上报相关部门,造成相关信息的浪费。现行的征收管理手段虽然实行计算机征收监控,只能是部分监控,如:已登记的纳税人是否来进行申报缴税,申报率、入库率、处罚率等是否达到指标,但对纳税人申报是否属实,申报的收入是否与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相符合,开具的发票是否合规,企业的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对税收的影响变化等需要人员核查分析,由于国税局的计算机没有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网,无法获取相关纳税人在相关部门的信息,全面实施税收监控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实行与工商部门进行户籍信息交换,但从交换来的信息来看,质量不高、利用价值不大,表现在工商部门对每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下设的门店都办理营业执照、而国税机关只对独立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证,对长期经营而未办理工商执照的纳税人,国税机关管理中发现的纳入税收管理,未发现的形成漏管户。同时与地税部门的信息交换目前只是运输发票。因此大量的信息要靠税收管理人员来提供。实际上计算机就目前的管理手段来说没有起到真正的全面税收监控作用,侧重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程序监控、人员操作失误上,而对纳税人的资金运转、货物的流动、销售收入增减变化等影响税收变化的主要因素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

(四)对税源监控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地地方政府的计划发展项目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完成项目或者虽然发展起来,成立了公司,按设计能力和规模、产品的销路和价格、企业的生产计划等来预测税源的变化,实现税收的监控,强化对纳税人税基的管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电力的供应、原燃材料的供应等出现问题,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对税源的预测和分析、税收任务、税收的监控将出现大的偏差。

(五)税收监控力度乏力。作为税收监控手段之一的银行账号的监控,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无须提供税务登记证件,造成纳税人在多家金融机构开设账户,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证时只提供基本存款账户,以后开设的银行账户不向税务机关报告,从几年的税务违法案件中,没有一户是因纳税人未提供全部银行账户而处罚的,实际情况是有的纳税人为了达到逃避贷款、债务、偷逃税款等目的,在多家、多处开设银行账户而不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发现后只是责令纠正,没有进行处罚,导致企业实现的应税收入、应纳税额长期在其他账户进行循环,致使应纳税款、查处的税款或发生的欠缴税款无法追缴入库(如:石屏县某化工企业2005年发生欠税,税务机关多次催缴,企业以无资金为借口,不缴纳欠税,税务机关到纳税人提供的银行账户进行咨询,无存款收入,后经多方调查,发现企业把销售货款转入另一账户,通过采取措施,欠税得以追缴),严重影响了税基、应纳税款的真实性,税收监控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税收监控,加强对纳税人税收监控措施的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

强化税收监控,实际上是要强化对纳税人税基、应纳税款、应税销售收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品销售及流向、资金的运转、产品(商品)库存的情况等以达到预测当前和今后税收的收入增减、税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及时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为了更好地实施税收监控,就必须解决税源监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监控能力和税收监控的重要作用。根据本人从事税收管理多年和现行税收监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供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和把握税源管理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充分认识税收监控的重要性,把税收监控纳入国税机关的主要工作来抓,纳入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对税收监控不力造成的税收流失、税源分析失真、偷税等的严格追究责任。着重解决税源监控手段单一,重视程度不够问题。

1、扩大税收监控面。在保持原有对本地区重点税源监控的基础上,将国家鼓励和发展项目的中小型纳税人(含较大的个体户)纳入监控范围,保证税收监控的全面性和预测税源的准确性。对当年地方政府的计划发展项目可纳入监控范围,但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作为潜在税源管理,详细分析电力的供应、原燃材料的供应情况、项目的设计能力和规模、产品的销路和价格等,确保税源分析、税收预测不出现较大的偏差。

2、建立和完善税收监控的专门部门和专业人员。在国税部门设立税收监控的机构,并抽调既懂税收业务又懂企业会计业务的税务干部充实在税收监控部门。使兼职的或者临时的税收监控人员从繁多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司税收监控工作,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纳税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收入、应纳税金,资金运转活动、银行往来、财务活动实施监控管理。

3、税收监控实行点面及分层次控管相结合。点面就是税收监控部门按季度对企业上报的会计报表、申报表等相关资料和综合征管软件中纳税人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取数,形成税收监控的初步信息;要求分局税收管理人员每季度对列为监控的管户进行一次税收情况的核查,核查内容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应税和免税收入情况、资金运转、流向、银行账户的开设等并建立税收监控的台账,各税收管理员根据核查情况形成税收监控的初步分析报告,分局的税收监控人员根据各税收管理员的分析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分局的税收监控分析预测报告上报县局的税收监控部门,县局的税收监控部门根据各层次上报的监控信息和本部门的监控核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达到预测当前和今后税收的收入增减、税源发展变化的准确性,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使税收监控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面对各种非公经济的大量出现,账务不健全、会计报表不齐全、申报不实、现金交易增多等到给税源监控增加难度的实际,税务机关应强化征管手段,发挥税收监控的作用。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第四款:虽设置账簿或,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的核定办法对税收监控发现的:不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者设置账簿但难查账征收的有限公司、私营有限公司、个体工商大户等进行从高核定其定额,纳税人认为核定过高的出纳税人提供合法依据或者促使建立健全账务,消除纳税人按查账征收比定期定额征收税负高,多交税的心理。

(三)税收监控应与现行的综合征管软件、纳税评估进行有机的配合。通过每月的综合征管软件监控系统对申报异常的纳税人交纳税评估组进行评估,由评估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评估确定纳税人申报是否属实,申报的收入是否与纳税人的生产规模相符合,开具的发票是否合规,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对税收的影响变化等。

(四)进一步扩大计算机的联网范围,一是改与工商、地税部门的信息交换为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各部门的登记信息及时进行比对分析处理,从共享信息中及时发现漏征漏管的税源及漏管户的有关信息并及时移交给征管部门进行追缴并纳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管税源,实现税收监控的目的。二是国税机关的计算机监控应与各金融机构的计算机进行联网,联网的范围主要是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资金(货款)往来、银行存款、现金的收支等情况,税务机关可以从监控对象在金融机构中的信息获取纳税人在什么银行开设账户、应税销售收入、资金的往来、现金的支付等情况(税务人员应对获取的纳税人信息保密),纳税人一但发生欠税或偷税,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管法》的有关强制执行规定以及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情况予以扣缴,解决税务机关因纳税人欠税或偷税拒不缴纳的情况下强行扣税款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三是计算机联网还应与政府的相关部门如:统计部门、企业管理的部门以及使用计算机管理财务的纳税人进行联网,及时对企业上报各部门的信息和纳税收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等进行日常监控,使税收监控起到真正的作用。上述联网措施能否得以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的强制性的规章或法规性文件,否则,地税、工商部门、金融机构、政府的相关部门及纳税人是不可能实现联网,实现计算机联网监控就成为空话。

篇10

关键词:营改增 农村商业银行 对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税收制度,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共存发展体制出现较多弊端,一个典型的弊端就是银行外购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进行任何抵扣,银行业实际上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负担。同时,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下游企业,其购买金融服务也同样得不到进项抵扣,变相加大了下游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由于金融业营改增政策走向尚未明朗,充满不确定性。银行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税方法(如,一般征收或简易征收)、现有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否可在营改增后沿用(如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等)均存在一定变数,这为农村商业银行预先开展营改增准备带来了实质性困难和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前预测营改增可能给其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措施。

一、营改增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营改增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发放贷款、票据贴现、买卖债券、同业拆借、买卖金融资产、咨询服务等业务流程;营改增还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领域:财务预算、客户沟通、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税务申报、合同签订、发票管理、绩效考核等。

(一)在税负方面的影响

现阶段银行业征收的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和所得税,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税3%,综合税率为3.36%。“营改增”后可能承担的实际税负可能会有所增加。因为营改增”中银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极有可能适用6%的税率,比现行营业税率3%高3个百分点,虽然“营改增”后可抵扣进项税额,但银行业可抵扣项目所占比重较低,实际可抵扣税额远远少于将缴纳的销项税额,银行业营业税的税基是营业收入,而非净营业收入,存款的利息支出不允许从营业收入中扣除。

(二)在成本方面的影响

增值税实行“以票控税”,需要凭借税务机关特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经过认证后才能进行抵扣。而如果实施增值税改革,银行每天的交易量巨大,逢月末季末结息时,交易量更要加倍。目前,银行业传统存贷、汇兑、转账业务均使用业务凭证作为客户业务往来证明,保险收费及部分新兴中间业务使用税收通用发票或代收费专用发票,销售贵金属业务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专用发票。如果全部以税务监制发票代替银行凭证,将对银行的系统流程、劳务组合、设备购置、凭证印刷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既增加管理成本,又会产生一定的管理风险。此外,为满足增值税纳税申报及数据采集的需要,商业银行还需要在现有财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增值税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降低实务操作层面的税务风险,这也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

(三)在纳税流程方面的影响

银行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净收益、汇兑净收益及其他业务净收益等。其中前两项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主要收入来源,从税法原理上讲,应对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分别逐笔确认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而利息支出是银行业主要成本,是否允许抵扣将显著影响银行业税负和未来发展,但利息支出(尤其是储蓄存款利息支出)无法逐笔获得增值税发票,与传统凭证抵扣的增值税征管流程相背离。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税负

目前营改增还未正式推出,具体的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还未出来,但最终的实际税负无疑是每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最关心的。现有的营业税政策,作为支农主体的农村商业银行一般都有一定幅度的优惠政策,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支农的导向作用。金融业营改增后,国家对三农的支持政策是不变的,因此也仍将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需要做的就是钻研政策,吃透精神,加强人员培训,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税负。

(二)改革创新传统发票抵扣模式,有效降低成本

针对现有的以票控税会导致营改增后银行成本增大的可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建议税务机关对金融业采取改革创新传统发票抵扣模式,有效降低成本。比如银行给客户的还款回单上可以多出进项税一项,增值税纳税企业就可以凭该回单抵扣进项税,从而可以做到将还款凭证和抵扣发票融为一体。银行可以凭给客户结息的电子数据资料到税务机关审核备案,作为银行抵扣进项税的凭证,通过这种创新,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针对不同客户主体,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针对储蓄客户不需抵扣进项税的特点,可以考虑采取简化处理方式,即直接以利息净收入乘以税率得到应纳税额。对于公司类客户,因为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公司类客户本身也需要抵扣进项税,银行可以按照现有征税流程缴纳增值税。通过对不同客户主体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储蓄存款利息支出无法逐笔获得增值税发票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商业银行在纳税时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