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决算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23 11: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预决算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市*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以党的*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的经济工作部署以及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依法治税理财,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基本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各项收支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据快报统计(以下*年财政收支数均为快报数),*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568万元,为年度预算149,136万元的109.68%,比上年收入实绩129,683万元增收33,885万元,增长26.1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88,463万元,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13,929万元,调入资金4,671万元,全年总计收入470,631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62,634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356,811万元增支105,823万元,增长29.7%。加上上解上级支出4,987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支出2,249万元,全年总计支出469,87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761万元,净结余761万元。
*年,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409万元,为年度预算49,553万元的115.85%,比上年收入实绩43,089万元增收14,320万元,增长33.2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88,463万元(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年市本级反映上级补助收入和上解上级支出均为全市合计数,相应在支出方反映对下级补助的合计数),县(市、区)上解收入9,892万元(含上解省财政的收入),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6,012万元,调入资金3,971万元,总计收入365,747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05,055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805,88万元增支24,467万元,增长30.40%。加上补助县(市、区)支出255,51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987万元,总计支出365,559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88万元,净结余188万元。
剔除省财政补助县(市、区)的收入和县(市、区)上解省财政的支出,*年市本级的收支完成数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409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42,141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6,187万元,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6,012万元,调入资金3,971万元,总计收入115,72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05,055万元,加上补助县(市、区)支出9,195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282万元,总计支出115,532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88万元,净结余188万元。
*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是:
(一)增值税收入6,66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2%,比上年增长17.0%,增收967万元。
(二)营业税收入11,1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9.6%,比上年增长4.8%,增收506万元。
(三)契税收入6,08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6.8%,比上年增长57.7%,增收2,226万元,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年大宗土地交易较多。
(四)企业所得税收入5,18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0.7%,比上年增长40.9%,增收1,505万元。
(五)个人所得税收入2,20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长14.4%,增收277万元。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90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3.8%,比上年下降1.6%,减收47万元。
(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38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276.2%,比上年增长209.5%,增收3,645万元,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年按上级要求将大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八)专项收入2,16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5%,比上年增长14.8%,增收280万元。
*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是:
(一)一般公共服务22,97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5.9%,比上年支出17,966万元增长27.9%,增支5,010万元。增支主要原因是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增加支出。
(二)公共安全17,17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3.2%,比上年支出11,534万元增长48.9%,增支5,644万元。增支主要原因一是规范公务员津贴增加支出;二是辅警增资增加支出;三是“三基”工程增加支出。
(三)教育12,18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5%,比上年支出9,822万元增长24.1%,增支2,364万元。
(四)科学技术2,21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3%,比上年支出2,065万元增长7.3%,增支150万元。
(五)文化体育与传媒2,38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3.4%,比上年支出2,098万元增长13.8%,增支289万元。
(六)社会保障和就业17,84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9.5%,比上年支出12,410万元增长43.8%,增支5,438万元。增支主要原因是救灾救济支出增加。
(七)医疗卫生5,01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2%,比上年支出3,812万元增长31.6%,增支1,204万元。
(八)环境保护3,15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9.8%,比上年支出2,841万元增长11.0%,增支313万元。
(九)城乡社区事务4,32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9%,比上年支出4,384万元下降1.5%,减支64万元。
(十)农林水事务7,54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比上年支出6,716万元增长12.3%,增支828万元。
(十一)交通运输75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4.3%,比上年支出486万元增长54.3%,增支264万元。
(十二)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6,5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8%,比上年支出3,409万元增长90.7%,增支3,091万元。
(十三)其他支出2,98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6%,比上年支出3,045万元下降2.1%,减支64万元。
*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完成预算任务。面对全球金融风暴造成出口增速下降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国内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迎难而上,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收入征管。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和收入通报制度,落实收入征管责任制;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和监控,确保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各种税收违法行为;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契税和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经过全市财税部门的努力,*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皆超额完成了预算收入任务,在2007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高位增长,增速创近五年新高。
(二)严格支出管理,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年,为确保收支平衡,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资金安排上坚持“保重点”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公共支出需要,保证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政权机关正常运作所需经费,保证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支出需要。在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基础上,严格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规范超预算支出的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全市和市本级财政皆实现了收支平衡。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积极主动做好救灾资金筹集工作,支持受灾群众抗灾复产。强台风“黑格比”对我市造成严重灾害。为支持做好抗灾复产工作,全市各级财政紧急筹集2,500万元资金,用于水毁水利工程和市政设施抢修、灾民紧急救助和安置、农林渔业抗灾复产等救灾开支,在资金方面为抗灾复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全力争取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财政、经贸等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做好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竞标工作,于8月和12月参加省竞争性扶持资金评审,并成功竞得省第二批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用于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把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落实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和旅游促销经费,保障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实施激励型财政机制,促进县镇财政增收。切实做好省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的管理工作,将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继续做好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工作,加强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财政支农农林水事务支出合计完成53,703万元,比上年增长23.7%,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实新的种粮直补政策,种粮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体种粮农民,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6.5—7元,共拨付种粮直补补贴资金1,158万元;继续实行农资综合直补,并按规定将综合直补的补贴标准从每亩补贴19元提高到每亩补贴49.5元,共拨付农资综合直补资金8,119万元,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
认真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现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从*年春季学期开始,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体城镇户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全免。财政部门切实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共拨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0,644万元,城镇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318万元。
继续做好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工作,保障市场供应。为保障猪肉供应,稳定市场物价,财政部门严格执行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政策,并按规定将补贴标准从每头补贴50元提高到每头补贴100元。同时,实施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政策,每头能繁母猪投保可获财政补贴保费48元。全市共发放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和保险补贴资金3,996万元,有效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稳定了市场价格。
全面落实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及时拨付补贴资金。配合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对部分弱势群体、公益性行业继续实行财政补贴,及时拨付补贴资金,共拨付成品油价格补贴34,247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和公益性行业有效应对油价上涨所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筹措社会保障资金,保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配合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部门,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计生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年全市共征收各险种社会保险基金66,026万元,发放51,231万元。支持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共拨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523万元,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39万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支出11,0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率从2007年的83.9%提高到97.6%。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年全市共10,561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改革的同时,*年又在市本级全面推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非税收入征管电子化、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五)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配合省审计厅、省财政厅做好对省补助我市的农业、社保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检查工作,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制定《*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省补助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实行规范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核实,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全貌;制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工作。继续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预、决(结)算编制和审核工作。*年全市共编审工程预、决(结)算项目785项,送审造价187,190万元,经审核定案造价176,734万元,核减10,456万元,核减率5.6%,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节约了财政资金。积极配合人大、审计等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决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超预算支出情况的制度,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年度财政收支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继续完善财政内部循环监督工作系统,健全监督制度,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二、2009年一般预算草案
(一)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9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消除体制障碍,实施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树立绩效观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我市2009年国民经济指标及社会发展计划,经市政府研究,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89,738万元,比*年收入实绩163,568万元增加26,170万元,增长16%。
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40,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2、营业税收入3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3、企业所得税收入1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
4、个人所得税收入6,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8%。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9,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
6、房产税收入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3%。
7、印花税收入2,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7.0%。
8、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8,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6.4%。
9、土地增值税收入2,6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10、车船税收入2,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11、契税收入1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12、专项收入6,650元,比上年增长15.8%。
1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7,45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14、罚没收入10,26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1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
根据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89,738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20,34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761万元,减除上解上级支出8,891万元后,全市可供支配的财力为301,948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301,948万元。
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非财力性补助支出):
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77,995万元,比上年支出70,970万元增长9.9%。
2、公共安全26,718万元,比上年支出23,343万元增长14.5%。
3、教育85,968万元,比上年支出74,356万元增长15.6%。
4、科学技术4,665万元,比上年支出4,118万元增长13.3%。
5、文化体育与传媒4,250万元,比上年支出3,832万元增长10.9%。
6、社会保障和就业40,396万元,比上年支出34,680万元增长16.5%。
7、医疗卫生16,655万元,比上年支出13,981万元增长19.1%。
8、环境保护2,290万元,比上年支出2,028万元增长12.9%。
9、城乡社区事务10,023万元,比上年支出9,087万元增长10.3%。
10、农林水事务15,145万元,比上年支出13,068万元增长15.9%。
11、交通运输1,503万元,比上年支出1,341万元增长12.1%。
12、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1,250万元,比上年支出1,117万元增长11.9%。
13、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5,575万元,比上年支出5,150万元增长8.3%。
14、其他支出9,515万元,比上年支出8,780万元增长8.4%。
(二)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全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以及市本级财政的具体情况,经市政府研究,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计划作如下安排:
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66,020万元,比上年收入实绩57,409万元增加8,611万元,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7,7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2、营业税收入13,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3、企业所得税收入6,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4、个人所得税收入2,5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6、房产税收入1,768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7、印花税收入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8.9%。
8、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2,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9、土地增值税收入765万元,比上年增长18.2%。
10、车船税收入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11、契税收入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8%。
12、专项收入2,030万元,比上年下降6.3%(公路、水路运输管理费等收入,2009年起随燃油税出台取消)。
1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6,735万元,比上年增长25.1%。
14、罚没收入6,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
1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
根据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66,02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20,340万元(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2009年市本级反映上级补助收入和上解上级支出均为全市合计数,相应在支出方反映对下级补助的合计数),县(市、区)上解收入9,791万元(含上解省财政的收入),上年结余收入188万元,减除补助县(市、区)支出109,02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8,891万元后,市本级可供支配的财力为78,419万元。
剔除省财政补助县(市、区)的收入和县(市、区)上解省财政的支出,2009年市本级的预算收支安排计划为: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66,02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3,311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4,5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88万元,减除补助县(市、区)支出2,00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3,600万元后,市本级可供支配的财力为78,419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78,419万元。
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非财力性补助支出):
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18,057万元,比上年支出16,012万元增长12.8%。
2、公共安全13,264万元,比上年支出11,638万元增长14%。
3、教育9,250万元,比上年支出8,053万元增长14.9%。
4、科学技术1,713万元,比上年支出1,516万元增长13%。
5、文化体育与传媒2,805万元,比上年支出2,474万元增长13.4%。
6、社会保障和就业12,097万元,比上年支出10,547万元增长14.7%。
7、医疗卫生5,515万元,比上年支出4,823万元增长14.3%。
8、环境保护660万元,比上年支出580万元增长13.8%。
9、城乡社区事务3,240万元,比上年支出2,845万元增长13.9%。
10、农林水事务4,868万元,比上年支出4,303万元增长13.1%。
11、交通运输269万元,比上年支出240万元增长12.1%。
12、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1,239万元,比上年支出1,096万元增长13%。
13、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1,508万元,比上年支出1,344万元增长12.2%。
14、其他支出3,934万元(含住房公积金1,800万元),比上年支出2,981万元增长32%。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9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2009年的财政工作,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任务,对于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和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千方百计把经济“蛋糕”和财政“蛋糕”做大,实现经济与财政协调发展。要严格规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与省财政补助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结合使用,发挥乘数效应,加快我市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市园区经济和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要继续落实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力度。要逐步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调动全市招商引资积极性。要发挥南海I号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对市内各旅游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要继续做好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世界银行贷款工作,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要用好科技三项费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继续贯彻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促进外贸发展。
(二)强化收入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收入管理,确保完成预算收入任务,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完善各县(市、区)异地招商税收分成体制,促进全市收入均衡增长。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责任制,严格依法治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确保实现财税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做好非税收入征管工作,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足额纳入预算管理。
(三)严格控制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打赤字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严禁越权调整、改变预算用途。要在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集中财力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项目支出需要,保障落实“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项政策的资金需要,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科技、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从财政收、支、管、用等多个方面对财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征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改革,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
篇2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财政部最新制定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要将以政府为主体的所有财政性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之中,如财政收入不但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还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支出方面则按政府职能活动和开支具体用途设置了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可见,国家已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本资产运营分配管理和整个政府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常规的预算执行审计也亟待相应的转为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即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大财政审计和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任务也已然摆在了审计机关面前。
(二)一个完整的财政资金收支循环是从年初预算的编制下达开始,然后是年初预算的执行实施,最终止于年终决算。现行法律却将财政资金收支循环这一有机体人为的割裂为几个环节,并规定审计机关不得对本级财政资金收支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预决算环节进行审计。随着财政预决算编制的不断细化、规范和国库集中支付等的深化改革,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大都可归绺于财政预决算的不规范、不公平、约束力低和暗箱操作,财政等各部门单位原在预算执行中的资金分配权已基本在编制财政预决算时就已确定或已埋下“伏笔”,而常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常规预算执行审计也难以发现预决算编制中存在的更为隐蔽的问题。如在年初预算中人为打包切块项目资金、少列当年收入、隐藏可用财力,任由大量滚存结余资金财政体外循环等,以及在年终决算中人为坐收坐支超收财力、虚列结转下年支出项目、隐瞒决算应缴上级收入等。
(三)预算执行审计应逐步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收支预决算全过程审计的转移,实现由常规预算执行审计向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审计的转移,以切实强化大财政审计,逐步实施政府预算执行审计。
二、预算执行审计思路目标和重点要求有待创新深化
在现行法律法规未作相应修订之前,可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创新和有效突破的预算执行审计思路目标。一是可先将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向预算执行的两头延伸,即向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两头延伸突破,以间接对整个财政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向预算内外收、支和预决算管理三个方面深化,进一步满足大财政审计的需要。二是以部门预算审计为龙头,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预决算级次管理审计为主线,对财政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督,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难点,以进一步拓宽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逐步过渡到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三是最终实现对整个政府预算执行进行全面审计监督。大财政审计或政府预算执行审计要求对以政府为主体的各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审计监督,而不是仅对其中的一部分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大财政审计或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要强化对各种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虚拟资产等的审计监管,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审计监管,并立足于从整个政府资产管理运营和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运行机制、体制上来分析揭示问题。
三、审计对象监督空白问题有待突破创新,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有待防范和化解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由于受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严重不匹配等影响,省级财政决算、国税、海关和银行、保险、国企等基本长期处于政府审计监督的空白之中。这些部门行业所拥有和管理分配的资源和财政财务收支总量往往比一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总量要大得多,这些部门企业一旦“有事”往往都是“大事”。如违法融资理财、监守自盗、偷逃漏交税收、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行业垄断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无不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这些部门企业审计监督的长期不作为,将给审计机关带来很大的审计不作为风险;还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和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有效加大全国审计资源、审计力量的统筹调配力度,加大全国一盘棋的行业审计力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有效化解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解决好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问题。
四、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监管工作有待创新强化
(一)各种经济管理财会业务往往要经过本单位、主管部门、财税部门直至各级政府等多层次的内外部监管审核,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仍能在经过各层次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把关后轻易地“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关监管部门未能很好履行自己的监管权或履行不到位,以致出现颇具中国特色的“多龙治水,旱涝无责”的怪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审计机关未能有效追究各专职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由此,审计机关不能再对有关政府部门“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的情况见惯不怪,审计机关要力求走出这种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要注重搞好对各层级监管权运行的再制约和再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三)要努力改变目前审计机关在前方疲于奔命且事倍功半式的“单兵救火”,而负有直接监管职责并握有直接监管职权的有关部门单位却在后方悠闲自得乐无其事的现状。审计机关要在真正解决好人人争监管权却又无人负监管失职之责等普遍性问题方面发挥好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监管的应有作用,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有效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管体系和各种监管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
五、审计在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帮促作用有待强化
如对政府无偿投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或混合制经济的财政资金的定性和监管问题,企业集团等的行业垄断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大财政资金的运用、投向、监管和效益问题,历年滚存结余结转项目、资金的多次再分配使用监管问题,现行财税分配体制的“劫贫济富”问题等,就亟待在体制机制上给予解决。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新要求,这对我们进一步探索搞好效益审计,尤其是在探索搞好生产要素综合利用开发方面的效益评估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由此,审计在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预算机制、公共财政机制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在制度创新、改革发展和与时俱进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且可以发挥更大的审计帮促作用。
六、预算执行审计职权和成果运用有待创新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养分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审计机关仅对被审单位违纪违规事项进行“就事论事式”的审计查处,而对其今后继续争取财政资金和项目等缺少实质性影响,这也是不少问题之所以屡查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职权和成果运用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和创新深化。如审计机关可力求广泛推行年初部门预算听审制和年终部门决算审签制,争取本级政府和人大根据部门预决算审计结果来审定调整各部门的本年预决算拨款数或下年预算拨款数,根据下级财政预决算审计结果审定调整下级政府当年预决算拨款数或下年补助标准、转移支付数等。在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查处时,审计机关能对违纪违规被审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预决算分配审核说“不”,不但大大提高审计威慑力,还将有效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屡查屡犯。
七、常规预算执行审计难以深入和关注的若干重点方面
(一)财政部门只将合计线以上的税收超收部分作为当年的预算超收收入报同级人大批准,其合计线以下的超收部分和年初预留财力等往往被财政部门自行调整安排或坐收坐支。
(二)在年初预算中人为少列下级上解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收入等线上或线下收入,为自行调整安排或坐收坐支这一部分超收财力留下余地。
(三)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搞支出预算科目调剂,随意串换年初支出预算科目和项目,人为弱化、逃避年初预算约束。
(四)财政年度决算报表中支出变动表中的“其他”栏,成为随意安排调整串换支出项目、坐收坐支线下超收收入、随意搞年终结算补助等的常用工具。
篇3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性基建投资项目工程预决算行为,保证审查工作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性基建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审查是指财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的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招投标和工程价款的结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审查的行为。
第三条县财政局是工程预决算审查中心的主管部门,县财政工程预决算审查中心是项目审查的具体实施单位。
第四条项目审查范围:
(一)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包括县级一般预算拨款、上级专项、基金预算拨款、预算外资金项目;
(二)使用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四)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担保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五)使用财政贴息或政府性融资安排的项目。
第二章项目前期审查
第五条参与项目的前期论证,重点了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资料,对项目可行性提出意见。
第六条根据项目的扩初设计,概算定额指标、各项费用、定额取费标准、建设地域自然及技术经济条件和设备预算价格等资料;审查项目设计概算及是否经相关部门批准。
第七条审查项目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或缺漏现象;审查项目手续是否完备。
第八条审查项目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
第九条审查项目前期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章工程预算(招标标底)审查
第十条要求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工程施工图、预算书、工程量计算书、人工材料分析表、施工组织设计等。
第十一条审查依据包括:工程施工图;国家和地方统一制定的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人工、材料价格;价格调整指数等相关取费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等。
第十二条审查内容包括:项目工程预算是否控制在概算指标内;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与换算、费用和费率计取是否合理、准确;审定项目工程预算造价。
第十三条审查步骤包括:收集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根据项目技术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初步方案,组织初审;根据审点深入现场实地调查;复审并出具审查结论。
第四章工程价款决(结)算审查
第十四条根据项目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按月结算、分段结算、竣工后一次性结算等方式,结合工程进度及预付款项和工程监理情况,审查经建设单位签证的工程进度价款结算账单,提出资金拨付意见。
第十五条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竣工价款决算。
第十六条审查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竣工图;竣工决算报表;竣工决算说明书;工程建设合同;工程监理报告;设计变更情况报告及核定单;竣工验收证明;建设单位现场签证;主要材料、设备发票;工程项目点交清单及财产盘点移交清单等。
第十七条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竣工结算资料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项目是否按批准执行,有无提高建设标准和扩大规模等;主要材料取价、设备价格购置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等;审核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符合条件等;核实项目节余资金,属于上缴财政部分应督促及时上缴;审核项目竣工决算报表真实、完整性等;审查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部费用,审定项目结算造价。
第十八条项目竣工结算审查后,对应核减的基建资金,属于应上缴财政部分的,及时督促上缴;对应增加的基建投资,应及时提出调整项目投资的建议。
第五章审查结论及处罚
第十九条工程预决算审查中心在进行项目审查时,应当遵循合法性、公正性、客观性的原则,并对审查结论负责。
第二十条项目审查结论是有关单位组织招投标、签订工程合同、办理拨款、贷款和工程决算的依据。
篇4
第一条为加强我县国有土地收入管理,规范土地收储财务收支行为,维护土地资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土地收入管理的意见》(赣府发[**]13号)、《江西省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土地收储财务管理办法》(赣财综[**]7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办理土地收储业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属政府性基金收入,由县财政部门负责清算后,纳入政府财政基金预算管理。
第四条土地收储业务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按照“收入财政集中、支出财政监管、收益分宗核算,结余上缴国库”的原则进行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管理费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仍按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统一规定执行。
第五条土地储备机构按要求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财会人员,土地储备机构的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财务负责。
第二章土地储备收入管理
第六条土地储备收入是指储备机构通过收储、经营、出让土地获得的收入。土地储备收入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租收入、地上建筑残值收入及其他收入。
第七条土地出让收入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将收储土地出让后所获得的收入。土地收入的确认以土地出让合同地价款为依据,合同地价款是指收储土地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总价款,扣除按法律法规规定在土地出让前或出让过程中应由受让方缴纳的有关税费后的地价款。
第八条土地出租收入是指收储土地在出让前,土地储备机构利用其场地或地上建筑物出租所获得的收入。
第九条地上建筑残值收入是指收储土地的地上地下建筑物的变卖收入。
第十第土地收入由缴款人全额直接缴入县财政“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
土地储备机构不得设立过渡户收纳土地收入,在收储或出让土地过程中收取的押金、定金、保证金一并由缴款人直接缴入“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
第十一条土地储备机构获得土地收入时,由土地储备机构开出《土地收入缴款通知单》通知缴款人和县财政部门。
缴款通知单应载明缴款人、缴款项目、缴款金额、缴款帐号、缴款期限等到主要事项。
第十二条经县财政部门确认土地收入进入“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后,由县财政部门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权收入专用票据和相关票据。
第十三条土地储备机构定期与县财政部门核对收入帐务,应收未收的款项要及时清收,应退未退的押金、定金、保证金要及时清退。
第三章土地储备支出和成本管理
第十四条土地储备支出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收储过程中发生的应进入土地收储成本的全部支出。土地储备支出包括补偿支出、开发支出、税费支出、利息支出和其它支出。
第十五条补偿性支出是指土地储备机构依法收购征用土地依法依规支付的各项经济补偿。补偿支出包括征地补偿费(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附着物补偿费)、收回收购国有土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
土地补偿费是指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依法依规支付的丧失土地经济补偿。
安置补偿费是指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依法依规支付的用于劳动力的经济补偿。
青苗补偿费和附着物补偿费是指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依法依规支付的土地上正处于生长阶段农作物的经济补偿和土地上各类地上地下建筑物的经济补偿。
收回收购国有土地补偿费是指依法收回收购国有出让土地或划拨土地使用权依法依规应支付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经济补偿。
拆迁补偿费是指依法收购城镇土地依法依规支付的土地上各类地上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拆迁的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开发支出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收购征用土地后,用于开发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公共设施配套支出。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是指直接用于收储土地上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照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政府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求分摊的,应按受益原则支付。
公共设施配套支出是指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或为增加收储土地价值,用于建设幼儿园、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配套的支出。
第十七条税费支出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收购征用或出让土地过程中依法依规应缴纳的各种税收及规费。
税收主要是指依法应缴纳的使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增值税、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转移土地的契税。
规费主要是指依法依规应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菜地和精养鱼塘开发基金、防洪保安资金、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土地评估费、土地交易费、土地清算费和土地出让金业务费等。
土地清算费由土地储备机构按土地出让合同价款的5‰提取付给县财政部门。土地清算费的主要用途是财政部门聘请会计事务所审查宗地预、决算和土地管理票据印刷以及业务培训等所需费用开支。土地清算费年终结余较大的,县财政部门应通知土地储备机构适当降低提取比例。
第十八条利息支出是指土地储备机构为收储土地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借款而发生的应付已付利息支出。
第十九条其它支出是指除补偿支出、开发支出、税费支出和利息支出项目以外的支出。
第二十条土地储备机构采用权责发生制按宗地进行成本核算。补偿支出、开发支出和税费支出按宗地核算,分别列入各宗地支出成本。利息支出和其它支出按受益宗地进行合理分摊。
第四章宗地预决算管理
第二十一条收储土地的财务收支实行宗地预决算审批制度。预决算由土地储备机构编制,经县国土资源局审核同意后,由县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宗地财务收支预算是指政府确定收储某宗土地后,由土地储备机构按项目规定编制的支出预算和按市场时价确定的收入预算。宗地财务收支预算包括宗地预算报告、收购(征用)土地宗地财务收支预算表(附表一)、收购(征用)土地宗地资金收支计划表(附表二),并附收购征用土地的有关文件、收购征用土地的可行性报告、意向合同等相关资料。
第二十三条宗地财务收支决算是指收储土地出让后,由土地储备机构按项目实际支出编制的支出决算和按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合同地价款编制的收入决算。宗地财务收支决算应包括宗地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出让收储土地宗地财务收支决算表(附表三)、收储协议、拍卖(招标、挂牌)成交单、土地出让合同,并附有关资金收支凭证等资料。
第二十四条土地储备机构在收购土地前编制宗地财务收支预算。编制宗地财务收支预算按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确定的标准执行。没有具体标准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补偿支出按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标准测算。
(二)开发支出按有关政策、标准和实际需要测算。
(三)税费支出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标准测算。
(四)利息支出按国家规定利率测算。
第二十五条土地储备机构在办理土地储备支出时,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执行。
在预算执行中,当实际支出数与宗地财务收支预算发生较大变动需要调整预算时,由土地储备机构提出宗地预算调整意见。调整预算要经县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和县财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土地储备机构在收储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编制宗地财务收支决算工作。
第二十七条宗地财务收支预决算的审核工作由县财政部门负责。县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可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初审。经县财政部门审核或复审的宗地财务收支预、决算,由县财政部门出具书面批复意见。
县财政部门在收到土地储备机构宗地财务收支预算后应在十个工作日内批复,收到决算后应在一个月内批复。
第五章资金和账户管理
第二十八条土地储备机构收储土地的资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贷款;
(三)国有土地储备发展基金;
(四)其他资金来源。
第二十九条土地储备机构经县财政部门批准在银行开设一个“土地收储资金支出账户”和一个“基本帐户”;县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一个“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
第三十条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收储业务与管理费用实行“一个单位,两套账本,两个帐户,独立核算”的管理办法。
“土地收储资金支出账户”用于土地储备机构办理储备土地的成本支出,该帐户除财政拨入国有土地储备发展基金、土地收储成本和土地储备机构借入贷款外,不办理其它资金入帐。
“基本账户”用于核算县财政按宗地土地收益分配规定比例清算核拨的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
第三十一条“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由县财政部门用于办理土地储备机构出让土地的收益清算和保证金等暂存款的清算。
第六章土地收益和分配
第三十二条土地收益是指收储土地出让的合同地价款扣除收储土地的成本费用后的差额。
第三十三条土地收益在宗地决算后由县财政部门按宗地根据规定分配。
第三十四条县财政部门对土地收益进行分配时,填制出让土地收益分配表(附表四)。土地收益的分配顺序是:
(一)按土地收益总额的20%的比例核拨土地储备机构的国有土地筹备发展基金。
(二)按土地收益总额的10%的比例核拨土地筹备机构的管理费用。
(三)其余部分作为土地出让金收入上缴国库。
县财政部门将土地出让收入上划国库填制“一般缴款书”时,应按规定分别缴入不同级次的国库。
第三十五条国有土地储备发展基金只能用于土地储备机构收储土地,不得挪作它用。
国有土地储备发展基金累计提取数额达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规模时,县财政不再计提。
第七章管理费用的提取和使用
第三十六条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是指为了保障土地储备机构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基本工资、社会保障费、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和其它费用等。
第三十七条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由县财政从土地收益中按规定比例核拨。
为保障土地储备机构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在储备机构未出让或未清算前,可从“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中的土地出让价款中预拨,储备土地出让或清算后结算。
第三十八条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也可纳入县国土资源局统筹安排使用,不设立“基本账户”,但土地储备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不得纳入土地收储成本支出,更不得挪用“土地收储资金支出账户”的资金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第三十九条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实行预决算制度。土地储备机构应于年度终了前,根据本年度管理费用执行情况,编制下一年度管理费用预算。年度终了后30日内编制上年度管理费用决算。
土地储备机构管理费用预决算,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表式、时间和要求编制。
第四十条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费用预决算应报经县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县财政部门批准。
管理费用年度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予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由土地储备机构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说明情况,报经县国土资源部门同意,由县财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土地储备机构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不得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当年结余管理费用,按国家规定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八章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
第四十二条土地储备机构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使用会计科目。考虑到土地储备机构业务的特殊性,土地储备机构在核算土地收益业务时,在会计科目的资产类下设103“财政清算专户资金”和104“土地储备”会计科目。
“财政清算专户资金”用于核算和反映土地储备机构出让土地实际上缴“土地收入财政清算专户”的土地收入和押金、定金、保证金数额。确认财政清算专户收到土地收入和押金、定金、保证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相关科目。收到财政部门的批复冲减专户资金时,贷记本科目,借记相关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土地储备机构尚未清算的土地收入押金、定金、保证金数额。
“土地储备”用于核算和反映土地储备机构收储的土地资产。土地储备机构发生土地成本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相关科目。宗地决算将“土地储备”结转“事业支出”时,贷记本科目,借记“事业支出”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土地储备机构已经支付但尚未出让的土地资产。
第四十三条土地收储业务的会计核算应当正确划分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和土地收储实行宗地预决算制度的特殊要求,分期、分宗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第四十四条土地储备机构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第九章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四十五条土地储备机构应于每月终了5日内、季度终了10日内和年度终了30日内,向县财政部门报送月度、季度和年度土地收储财务报告和管理费用财务报告。
第四十六条土地收储财务报告是反映土地收储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四十七条财务报表包括土地储备机构土地收储资产负债表(附表五)、土地收储和出让基本情况表(附表六)、出让土地基本情况表(附表七)、土地出让成本支出明细表(附表八)、尚未出让土地收储成本支出表(附表九)。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土地储备资金筹措、支出情况,宗地收储、出让情况,土地收益、分配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第四十八条管理费用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管理费用支出明细表(附表十)、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包括管理费用收支执行情况,各项财产物资的变动情况,财务分析情况,对本期及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它财务事项。
第四十九条年度土地储备财务收支报告和管理费用财务收支报告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在30日内作出书面批复。
第十章财务监督
第五十条土地储备机构的财务接收县财政、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章附则
篇5
关健词:预算,决算,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一般都是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投资资金多、建设资金大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利用贷款来进行的工程建造,加强对土建工程的预算和决算的合理制作,这样对保证工程制造,通过对于大型工程中国家资金的完整的保护,防止资金流失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保证土建工程中施工单位的民工工资的拖欠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做好当前土建工程的预决算,有利于我国资金的合理使用,必然造成资金浪费和流失,造成工程不能按期完成或者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等问题的产生,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重用。
一、合理的土建工程预决算
1.1 土建工程的预算
土建工程的预算是指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开始的建造房屋、渠道、防洪等一切与水、土、文化等有关的基础建设的中,对其所需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所消耗都得事先加以计算,以此衡量自己有没有力量去建造它,同时根据自身拟制的土建工程的设计图纸、土建工程子算定额、费用额度以及建筑材料预算价格和配套使用的有关规定等,都得预先设计和确定每个新建、扩建、改建和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则是称为土建工程预算,并且随着预算设计阶段的不同,可以分成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可以统称为土建预算。土建预算在实际生活中则是确定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文件,是考核土建工程是否投资经济合理依据,在制作预算时应该加强对预算的审计工作,保证土建预算的预算水平和效益。
1.2 土建工程的决算
土建工程决算是指工程竣工的决算是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应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用、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其中土建决算与土建工程的结算密切相关。土建工程结算可以分为单位土建工程竣工结算、单项土建工程竣工结算和建设项目土建竣工总结算这个四个部分,并且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有关文件规定,竣工决算是由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工程竣工图和工程竣工造价对比分析四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又称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核心内容。在正确估量土建工程结算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土建工程的结算,因为土建工程结算是在施工完成已经竣工后编制的,反映的是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而土建工程决算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核算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的依据,是反应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竣工决算要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投资效果。所以应该正确的定位出土建工程结算和土建工程决算的地位,正确的把握出土建工程决算,应该把握好土建工程的结算部分,并且进行正确的规划,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出土建工程的发展实况。
二、如何使土建工程的预决算合理
2.1 加强审查
土建工程中工程项目的庞大与其责任的巨大,需要对其土建工程的预决算进行相应的审查。在我国土建工程中,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重大设施建设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管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对土建工程的预决算都有重大的意义。土建工程的施工企业内部预算核算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内部预算也叫内部施工控制预算,是在企业中标造价的基础上,按照施工部位、定向创利的目标自行编制的指导施工的工程预算。各项管理工作都要以内部预算为基准,以收定支,进一步加强施工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工程利润。并且加强其中对预决算的管理,保证其不受到非法侵占。
2.2 加强土建工程中的管理
做好我国土建工程的预决算中,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并且积极开展为实施内部预算核算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土建工程的实行内部开展预算核算管理,加强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为实施内部预算管理做周密部署,同时要同关部门共同研究内部预算的编制原则,建立运行程序,规范管理内容,为全面实施内部预算座准备。同时,内容预算的使用部门要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积极动作,对项目经理部进行施工方案与内部预算同步交底,做到费用控制与分段承包相互结合,从而确立和保证内部预算在运行中的权威性。并且还要研究制定内部预算的编制原则,为确定内部预算控制造价提供依据。在施工中,使用部门对内部预算的可操作性和项目经理部对成本控制指导性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内部预算编制的水平高低是其在运行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此,内部预算在编制上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对内部预算编制前的数据要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理,二是对内部预算控制造价要进行反复敲定,三是严格执行内部预算交底、发放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台账、及时准确送达使用部门和项目经理部。同时在内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要考虑一些其他原因,要在内部预算文件和交底上,本着抓紧、抓早、抓好的原则,编制内部预算的前期工作更要提前进行,以中标造价为依据,按照基础、主体、装修等三个大的施工阶段分别出内部预算,主体工程量大的工程,再进行分部位出内部预算。归根结底一个原则,就是内部文件要出在施工以前,扎扎实实地把内部预算的管理和考核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符合资产管理需求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机构人员情况、往来账项分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配置、领用、调拨、报废以及国有资产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进行互联网在线管理,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有效推动国有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经过统一的互联网技术平台,用标准化的数据报表和业务操作流程,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状态,从而降低了监督成本。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变化等情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收益;通过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提高应收、预付账款等国有资产的回收效率;通过计算自评报表和审核报表,完成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和盈利能力评估;通过与财务系统相结合,完善和细化国有资产的预决算编制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系统性,数据无法对接
国有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较多,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存在多套系统且没有提供相应的接口。例如:财政部开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发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上级主管部门开发的财务决算软件中的资产投资决算系统等等。各主管部门对于国有资产的统计业务,均从自身管理的要求出发,进行国有资产信息的归集和登记,形成无法对接的系统数据,数据之间无法进行比对,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在线管理资产的难度。
(二)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全局思维,信息共享性差
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顶层设计”,各自形成的资产信息无法共享,造成报表数据重复性大。例如: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的资产决算报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报送的资产决算报表,财务决算系统报送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投资、处置等专项报告之间数据重复性较大,但无法信息共享,造成信息“孤岛”。
(三)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源头追溯性差
虽然国有资产的有关管理部门均开发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基础数据的追溯性差,数据来源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有些报表数据通过手工填写,而不能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或财务预决算系统中获取,容易人为操纵数据,造成账实不符。
(四)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开发不足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卡片管理、存量统计和价值计算等功能,但仍缺少绩效考核、管理评价、保值增值等模块,没有建立全面、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国有资产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目前还处于手工计算阶段,仅限于年初或年末依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手工填写报表上报,人为因素制约了考评结果,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容易造成资产重复购买、现有资产闲置等现象。
(五)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与财务预决算工作相脱节
现行的国有资产控制与财务预决算控制相脱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报送固定资产配置计划和决算报表;财务部门通过“财务预算、决算系统”报送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和国有资产决算报表,二者相互脱节,容易造成数据重复采集、账表不符。财务预决算系统无法通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获取资产存量和购置计划等信息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也无法通过财务预决算系统获取资产负债情况、机构人员信息等作为编制决算的依据。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做好相关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对接
将不同归口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对接;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财务预算、决算系统进行对接;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基建项目、政府采购系统进行对接,实现系统间的基础数据共享,如图1。国有资产的预算、采购、核算、变动、决算、清查、评价等业务均能在同一系统中操作实现,确保数据源头的真实性,从而实现对资产变动信息的全过程管理。
(二)划分职责设定权限,静态管理变动态管理
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以用户级别和权限设定为基础,将不同部门设立为独立的用户组。根据资产的购买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部门等部门职责进行划分,将用户组及成员设定不同的管理权限。不同用户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对资产的变动进行管理维护。这样既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又能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和信息共享。系统维护由管理员负责的静态管理方式,变为全员参与的动态管理模式。
(三)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共享。在同一平台上,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可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查询、处理和决策。首先,国有资产的有关管理部门通过获取资产信息,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在院所间的调拨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其次,单位决策层通过对资产存量信息的了解,做出采购决策,避免盲目采购,滋生浪费。最后,单位资产管理员通过浏览单位资产信息和个人名下的资产,开展固定资产的微观管理工作。
(四)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
继续深入研发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绩效考核评价”功能,进一步完善定量指标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包括配置计划执行率、政府集中采购率、资产调剂利用率、设备利用率、人均资产占有率、占有价值、资产增长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等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绩效考核”模块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综合效益、单位盈利能力、投资收益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能力的评估,完善国有资产的考核评价和精细化管理,让所有的国有资产报表和考核报告能够追溯数据源头,保证真实性。
(五)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与财务预决算管理相结合
在财务预算管理中,资产配置的合理与公平取决于预算资金安排是否科学规范。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以增量调节、控制存量为管理手段,从源头上管理资产配置的客观需要,有利于资产购置、使用、投资、处置等工作的预算管理,使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细化和规范。在财务决算管理中,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提供详尽、准确、完整的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卡片数据,为财政决算编制提供一手资料,是编制财务决算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全局掌握单位国有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化等信息,例如类别、价值、数量、和来源等,有利于部门决算细化编制的要求,确保决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财务决算系统能够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资产负债、人员机构和往来账款等情况,为国有资产决算提供了最准确的数据来源。
四、结语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信息化系统平台已经能够实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登记、领用、转移、调拨和报废等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在线监控。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还存在着壁垒,需要将不同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保证数据源头的一致性。根据职责分配权限,打破信息不对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投资收益,做出合理采购决策。不断深入研发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绩效考核”模块,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自动测算的考核指标体系,准确做出国有资产评价。同时,将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财务预算决算工作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编制国有资产预算和决算工作。通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数据汇集通道和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刘盛洁 单位: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初探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2]李小燕.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篇7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平顶山市已经推行十二年,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化,国库管理改革还需要继续跟进,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新常态。
具体而言,目前国库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预算的项目分类还不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与集中支付软件不对接,预算单位在编制用款计划申请时,往往对资金实行捆绑式的形式,出现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是否规范让财政部门很难判断。二是资金管理程序方面,缺乏预算单位与国库支付系统统一规划,拨款程序多、资金到位慢、效率不高。三是预算单位执行收支分类改革不到位。预算单位不能严格按照细化的收支分类科目记账,形成特定项目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而且记账也很混乱。预算功能分类改革过于迅速,财政财务人员很难适应。四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需要完善,要建立横向互联一体化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管理。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要求,将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根据工作实际,强化预算执行动态化管理,优化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运作。
(一)加强支付电子化制度建设。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框架不变的基本原则,在三个不改变(不改变“先支付,后清算”的支付体系,不改变银行的服务职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付电子化各项制度。一是要建立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信任体系,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支付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财政资金支付管理体系的安全。二是要将电子化融入到日常的业务管理中,调整业务审核流程、凭证管理内容和印鉴管理方式等原有制度规定。三是要做到合法、合规,根据有关法律要求,财政部门要与人民银行、银行签订业务办理协议,组织预算单位与银行签订“自助柜面”服务协议等。同时,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机制,注重日常的监控,强化动态监控内部管理。加强统计分析监控数据和工作信息,完善多层次的动态监控报告制度,及时反映国库集中支付发现的问题。
(二)完善公务卡制度和结报制度。进一步扩大公务卡强制结算范围,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改善公务卡市场受理环境,在稳步增加银行POS机的实际拥有数量和密度的同时也要鼓励商户提高对公务卡支出的热情。增加现金监控系统,实现超比例系统自动预警或终止业务办理。同时,完善招待费、会务费、车辆燃修支出三费单独结报制度。对于日常的招待费、会务费、车辆燃修支出严格实行每项费用的单独结报,与其他支出分开。借鉴“三费单独结报”经验,探索对社会福利院、收容遣送站等有特殊工作性质的单位,实行费用单独结报。
(三)优化资金支付流程。完善监管模式,下达用款额度时直接做好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在没有实现预算科室匹配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前,加强支付人员业务培训,确保日常财务支出分类准确。建议对预算单位的支出实行分类管理:对于日常经常性的支出如工资,社保缴纳可作为最低级别的监管,原始票据可以抽审或者是不审;对于差旅费,招待费汽修这些日常支出做二级监督;对于会务费、津补贴、工程款要逐笔严审。对于预算单位的日常财务制度遵守情况也可实行分类管理,对于经常出现违规的单位不但要给予警告,下发预算单位支付业务整改通知,并且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严格审核把关其每一笔业务;对于财务制度坚持比较好的预算单位要给予通报表扬。
(四)健全预算执行信息报告和分析机制。一是开发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功能模块,健全系统接口程序,完善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功能,报表编报速度及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分析社会日常经济走势,预测宏观经济对财政运行的影响,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力度。深入分析政策调整、基数变化等因素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尽可能地准确把握财政收入走势。三是注重加强对预算支出用款计划的管理,建立健全年度分季、分月用款计划报告制度。加强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通报力度,促进预算单位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到位率。
篇8
摘 要 在探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首先要明确政府会计的界定,理清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针对政府现行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串”字型关系为基础,提出通过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有效结合、划分和扩充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政府会计报告体系等措施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
关键词 政府会计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系统是一种政府预算会计兼顾财务会计的混合体。随着中国公共财政和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系统已无法满足现代公共领域的需求。政府会计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我国当前的政府会计现状出发,基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政府会计改革。本文将从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
一、政府会计的概述
(一)政府会计的界定
政府会计的明确界定是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的“指明灯”。通过研究2006-2010年《会计研究》等有关文献,笔者认为可以将政府会计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政府会计包括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狭义的政府会计指政府财务会计。所以基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研究是基于狭义的政府会计研究;而基于广义政府会计的研究,致力于完善政府会计系统,使得政府会计不仅反映预算编制、调整和执行过程中的预算信息,还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营运业绩等财务信息。本文所提到的政府会计即是广义的政府会计。
(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广义的政府会计包括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时,如何界定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政府会计体系,许多国家都在搭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的政府会计体系,如美国联邦政府是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的双轨制,澳大利亚是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统一于一套财务系统;法国是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会计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1]而结合我国政府的实际,笔者认为,由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因而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联系: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不是“吕”字型的单列并联关系,而应该是“串”字型的串联关系。所以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不适合相互独立成“吕”字关系,也不适合两者融合成“回”字关系,而应相互联系又适度分离,成“串”字关系。
二、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这套预算会计体系并非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随着社会对政府财务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弊端日益显现,亟待改革。
(一)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缺陷
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基础主要采用现金基础。除事业单位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会计事项以及财政部规定的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对特定五类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会计仍实行收付实现制。[2]而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为准来处理经济业务,它在公共部门强调预算控制时期很具有优势。但在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收付实现制的弱点也逐渐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提供的信息滞后且狭窄、低估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成本、收付的时间易纵等。
(二)核算内容比较狭窄
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公共部门的资产采用的是以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单一的历史成本模式。很多接受或无偿投入的资产的取得,因为没有实际成本而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而且单位会计中对固定资产仅是核算,在国家的财政决算中并不进行反映。同时由于单位会计对其不计提折旧,单位无法准确核算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容易虚增政府资产。另外,总预算会计对于政府投资新形式产生的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等政府资产无法进行会计计量等,只是以当期的财政支出反映,无法反映这些新资产的状况。
(三)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财务报告可读性不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当前的政府会计报告系统中预决算报告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政府资产负债表设计不够完整和科学。政府预决算本是提供政府预算的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以便满足有关部门和公众监督的需求,但是由于政府预决算报告中的会计信息被人为修改等问题而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监督者并不能依靠预决算报告中获得所需资料,经常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为专业或明细的材料。另外,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收入和支出类项目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均有反映,无疑造成报表内容冗余、重点不突出。
三、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
存在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体系偏重政府预算会计而忽视政府财务会计,因此从以下关键环节入手构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串”字型模式至关重要。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有效结合
西方许多国家把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中,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对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完全由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的,如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也有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一些应收和应付款项按权责发生制加以确认的,如丹麦、法国。而鉴于我国处于转轨时期,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时机尚不成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不能盲目地以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也不能直接增加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比重。应对政府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政府财务会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反映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有利于核算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成本。对于一些需要统一核算基础的债务事项,可以在期末时进行调整整合。
(二)划分和扩充政府会计核算内容
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应该涉及政府单位所有经济活动事项,需要对政府财务会计及政府预算会计进行划分并分别扩充其核算内容。政府预算会计应在“能够有效记录与控制预算系统运行全过程”目标的指导下,增设“单位预算控制会计”、“预算授权记录会计”等,从而能够全面核算与披露单位的全口径收入与支出信息,反映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执行的绩效,体现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理念。[3]对于政府财务会计而言,企业会计一直是政府会计的标杆,所以政府财务会计可以吸收企业财务会计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引入公允价值等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将房屋等实物资产及其耗费情况划分在政府财务会计中核算等。总之,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应在相互区别与划分的同时,注重核算内容间的相辅相成,从而为政府信息的全面披露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将政府会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这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至少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报告体系。其中政府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应主要提供收支的预算、预算比较表以及预算资源状态表,用以反映预算执行等情况;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国际经验,编制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运营情况表等,用以充分反映政府当期财务状况以及相应的偿债能力、跨期权益和流动性等。此外,还应注意政府预算会计报告与政府财务会计报告的勾稽关系,利用预算调节表,用以反映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预算会计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下的赤字差异缘由。
四、总结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系统是以披露财政预算收支为主的预算会计系统,直接以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取缔政府预算会计是不实际的,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会计基础、核算内容、会计报告三方面反映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串”字型关系。总之,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应在保留并优化预算会计的基础上,构建政府财务会计,力争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
注释:
[1]贺敬平.2011.试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的协调——基于海南政府会计改革试点的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3.
篇9
xx年,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在今年市财力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将努力做好财政预决算工作,年初做好资金预算的编制上报,年中严格按照年初市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指标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年终做好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工作,务必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积极培植税源,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xx年,市财政将重新实行“税收分层”财政体制,为增加财政收入,镇财税所将与国税二分局、富新税务所一道,对本镇辖区内的所有涉税事项和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培植新的税源,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乡镇纳税体系;加强税法宣传和对纳税人员教育,为顺利完成税收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狠抓零星税源的管理。
三、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为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镇财政所将继续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明确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有效促进全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其他项目顺利推进。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增强镇级财力。
xx年,在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寻求新的发展,为此,镇财政所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密切联系,力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可支配收入,为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五、严格执行《机关内务管理制度》,加强镇级财务管理。
(一)费用开支管理
镇财政的所有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后开支的原则,凡遇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必须由具体经办人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造好预算,报分管领导核实,经书记、镇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开支,且开支额度必须控制在审批范围内;其他日常零星开支在报销时,必须发票正规,填写规范,票面相符,报销凭证由经办人签字,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再由财政所所长对票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签字,并于一周内到镇长处签批,最后到财政所进行报销。
(二)拨款管理
镇财政所对在镇上有拨款的单位、村(居)的拨款事项及额度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类似村级转移支付的拨款事项要编制好拨款计划,并报书记、镇长知晓。在拨付款项时,坚持会计管印鉴,出纳管支票的原则,由出纳根据领导签批的款项及额度开据转账支票后,再交会计审核盖章后方可办理。在拨付财政专项资金时,镇财政所做好参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票据管理
镇级财政票据管理实行领退制,从市财政局统一购买,用完后再到市财政局统一核销。为加强票据管理,财政票据由镇财政所出纳负责管理,机关各办所、村(居)委会需开票时,只能在镇财政所代开,不予领用。
六、进一步加强村(居)财务的监管和督查。
加强对村(居)财务的监管和督查力度,7月份,将组织镇财政、农业中心(农经站)相关人员,对各村(居)财务管理进行一次专项财务审计;定期不定期的对村(居)各项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为提高镇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今年内将对各村(居)会计、专业会计进行一次财务专业培训。
做好各类涉农补贴项目的登记、核查、上报和发放工作。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项目
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小麦油菜水稻良种补贴项目的面积核查登记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无误,与信用社密切配合,通过“一折通”及时将各项补贴发放至农户手中。
2、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项目
按照上级财政、商务部门的要求,继续做好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的核实、申报和兑付工作,对补贴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及时将补贴事项进行系统录入;保证每周向市财政局上报一次补贴事项,确保农户(商家)及时领取补贴款项。
篇10
一、XBRL 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XBRL 技术成为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突破,并逐渐推动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从全球来看,XBRL 的应用环境已经形成,而在我国发展应用的时间尚短,但推进速度较快,应用前景广阔。2007 年 9 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 国际组织提出成立 XBRL 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同年 12 月,XBRL 国际组织宣布 XBRL 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 年第 18 次国际 XBRL 大会召开,同意XBRL 中国地区组织作为临时会员加入 XBRL 国际组织。2010 年国际组织批准 XBRL 中国成为其正式地区组织。要在我国推广应用 XBRL 技术,最为核心、关键的环节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 XBRL 标准体系。为此,2010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财政部同时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此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财政部陆续制定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等,为 XBRL 在我国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可操作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应用前景
在具体应用上,金融证券行业是我国最早引入XBRL 技术的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就开始XBRL 的研究和探索,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开创了我国 XBRL 应用的先河。随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扩大实施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也必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XBRL 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加强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格式为财务报告的报送、汇总、分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基础,进而对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日常监督、加强预算执行跟踪管理、开展财政财务决算和年度预算编制等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
2013 年 7 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在财政预决算,特别是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等九项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省市区政府部门全面公开本级三公经费,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部门落实三公经费公开,并争取 2015 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可以说,财务公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势在必行,实行财务公开,网络化是大势所趋。XBRL 作为全新的网络财务报告语言在这一领域运用具有非常便捷、及时等优势,理当成为信息标准化工具。
(三)配合政府建设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已经明确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2012 年全国已有 23 个省份试编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当前主要编制部门财政预决算报告比较起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包括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全面反映了政府的资产负债、收支等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以利于政府可持续平稳运行、控制政府财政风险。XBRL 在基础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形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势利导引入 XBRL 能较好地满足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需要。
(四)提供信息能够便捷综合利用
基于 XBRL 框架的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标准格式,财务报告生成 XBRL 格式文件后,能够达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的。XBRL 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一次生成后,财政部门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数据,从同一个XBRL 文件库中产生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财务信息;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也可以通用,政府能多角度地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帮助。
三、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构想
在企业应用方面,中国证券业是最早引入 XBRL技术的行业。自 2003 年以来我国引入 XBRL 已有 10余年,为企业对 XBRL 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尚未启动,但也是大势所趋,其发展应用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经验中得到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开始XBRL 的研究和试点,2005 年上市公司年报开始通过XBRL 全文报送,2009 年上市公司 XBRL 定期公告实现同步披露。根据上交所采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报送端采用了集中开发模式,上交所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统一制定分类标准,开发应用软件并提供给上市公司使用。报送系统呈现在上市公司面前的是常见的网页格式的操作界面,而复杂的技术细节封装在业务模板背后。
企业 XBRL 格式的财务报告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手工录入转换模式、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和内嵌集成 XBRL 适配器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相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要素、核算过程、核算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总体上要比企业简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XBRL 应用可以综合上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和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的特点,使应用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 XBRL 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控制实施成本,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为财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来源,并能够利用计算机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四、行政事业单位引入 XBRL 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制定 XBRL 分类标准
XBRL 分类标准体系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正在推广实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XBRL 应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健全的国家分类标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国内现状以及长远目标构建 XBRL 分类标准,实现分类标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制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统一的 XBRL 分类标准体系。
(二)不断营造 XBRL 应用氛围
加强宣传,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 XBRL应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积极制订完善的推进方案,加大财力人力保障,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进行 XBRL 知识普及,为 XBRL 推广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 XBRL 技术培训工作
推进 XBRL 应用,人才是关键,XBRL 应用推进需要既懂财务会计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XBRL 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人员对 XBRL技术了解还不深,需要通过专门培训,让单位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其特性和操作方式,部门领导要增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单位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