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体育范文

时间:2023-04-02 19: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和体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和体育

篇1

在我四岁的时候,倒霉的命运无情地降临在我的头上,一场小儿麻痹症使我的下半身完全瘫痪了。从此,妈妈轻轻的抽泣声成了我入睡时的催眠曲,一张双人床成了我的整个天地。家里人东奔西跑,走遍了北京各大医院,然而五十年代的医疗条件没能使我站起来。一家人愁眉不展,毫无办法。是啊,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目睹瘫痪在床的我,他们的希望成了泡影。留下的只有悲伤和失望。而我痛苦的哭声又使他们如万箭穿心。

一年多过去了,我依然整日在床上打滚,瘫痪的命运似乎已成定局。庆幸的是,父母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情,不知从何处请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满头银发的江湖郎中,他仪用小小银针给我扎了三次。我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但是,由于长时间卧床,我的腿部肌肉已经萎缩了,无法迈步。老医生恳切地对妈妈说。 “以后就要看锻炼得如何了……”,妈妈含着激动的泪水点了点头。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我便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迈开腿走出第一步的时候,那是多么的艰难,摔倒了、爬起来,满身的泥污,遍身的伤痕。但是,在妈妈的亲切鼓励下,我没有害怕、没有低头、没有退缩。我继续地坚持,锲而不舍,从走到跑,从跑到跳,就这样我锻炼了几年。

我逐渐地懂事了,尽管长年的锻炼使我的腰腿增长了一些力量,尽管萎缩的肌肉得到一定的恢复,然而当我走起路来,仍不免露出明显的跛迹。一些人嘲笑我的缺陷,使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暗下决心:练!于是,我跑步、跳高、投弹、游泳、打球……凡是体育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

当我上中学时,学校选拔人参加自治区少年运动会,当时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老师甚感惊讶,关切地问我腿行不行。回到家妹妹也不无嘲笑地说: “哥哥参加运动会,别人就不用怕‘热底’了。”可我有信心,我相信长年的体育锻炼是我的“老底”,我勇敢地参加了运动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想到我竟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全校手榴弹、标枪、铅球和四百米跑的第一名,还打破了铅球、标枪的新疆少年纪录,为此我被选为参加自治区运动会的成员了。妈妈知道此事真是喜不自禁,抱着我的腿直流眼泪。就这样,我参加了自治区少年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参加了兰州赛区和南京召开的全国少年比赛。

回来后,我被幸运地选为专业运动员,这真使我大吃一惊。我一个曾经瘫痪的人,竟能当省级运动员,这也许在世界体育史上也为数不多吧。我二巨了,并常常激励自己要刻苦训练。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不仅破了自治区成人手榴弹纪录,而且在第三届金运会上取得了名次,为新疆队挣得二分。

篇2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许海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了第一枚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为祖国争了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升上洛杉矶上空,这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传遍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仪一齐欢跃起来。

在随后20年里,中国不仅在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体育上也被列入了世界强国之一。

在刚刚闭幕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平世界纪录,为亚洲人民获得了田径项目的第一枚金牌,这是自1984年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田径项目的第一枚金牌。20年间,中国男子田径在一个又一个冲击点上寻求突破,而又一次又一次空手而归。20年啊!五届奥运会只换来朱建华的一枚铜牌。而今,刘翔“飞”起来了,他打破了黑皮肤人在田径场上永夺冠军的神话。最能让我为他喝彩的是当他一夜之间成名时,各大公司纷纷找上门,想把刘翔包装成艺术界人物。可都被刘翔一一拒绝了。他说:“我的目标是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祖国争光。”

就在我们还沉浸在雅典奥运会的喜悦中时,特奥会场上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的培智儿童在特奥会上获得了8金9银6铜的好成绩。

我为体育健儿喝彩,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篇3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认识、策略

1、前言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2、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3、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3.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3.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3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

3.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3.5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4、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4.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 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

4.2 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5、结束语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9-10.

篇4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科学。早在19世纪50年代,国外就已诞生体育美学,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一块又一块金牌,情不自禁地高呼喝彩,这有力地证明了体育审美教育对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满足、情操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可见,体育中的审美活动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功能和作用。而体育美学正是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在体育创造美的活动中,“外在尺度”表现为人自身的体育尺度:“内在尺度”表现为增强体质、健美身心、创造优异成绩。根据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为了科学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体育美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体育美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体育美学与体育有着密切关系,美学能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体育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为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好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的艺术美和人体美,更是一种综合艺术。

体育的人体美。美学对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体型,如健美运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动作和器械进行锻炼。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的静态造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不仅展示了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节奏韵律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的动作加上和谐、优雅的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体育的艺术美。体育不仅有健身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竞技体操、武术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及球类运动等,都具有表演艺术的性质。如从事体操技巧、武术等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用美学原理按照该项目运动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设计编排好训练,并选用优美适宜的服装器械和乐曲,这对增强体育运动的形式美,提高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争取在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是有益的。

篇5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 趋势 多边贸易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化,使得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区域合作由之前的政府对口支援转变为以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协作。基于当前经济转轨的背景来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从区域上来看,不平衡的市场发育状态影响区域合作主体。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在实施区域性的合作过程当中,受到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的制约影响,导致存在的障碍显得比较突出。真正实现从以往的封闭状态往开放状态过渡,其所面临的不平衡状况在外在力量的冲击之下能够得到慢慢的改善。

二是地方政府过强行政力的影响,使得难以拓展区域合作的方式与内容。通常来说,发展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就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趋向,可是地方政府部门在当前已经具备的发展条件基础之上,不管取得多大的效果,都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区域长期发展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说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长期共同利益的存在,但局限于就业或者产值等这些硬性指标的约束,往往出现画地为牢的局面,使得相互内耗,最终导致很难做到真正摆脱政绩考核等关系自身利益的羁绊。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生产要素与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造成严重的阻碍,引发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进行市场分割与资源争夺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是发育不完善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使得区域合作在规范化发展过程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对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区域合作规范化运作的重要保障。基于国际范围上来看,当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就是具备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构,通常这种组织具备某种政治权威,从权利上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将对区域经济实行相应协调发展的权利授权给中央政府;除此之外,另外的一种方式则是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制度性,组织的成立往往都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借助的协商协调。

二、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

一是要让市场环境具备充分的竞争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完善具备一定统一性的相关要素市场。这依赖于发育完善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与市场体系。如果在不平衡的市场发育区域当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在实施发展区域经济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则是部分地区市场的发育显得特别迟缓,相应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分权体制两者基础上所导致的分割条块的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发育。中国市场秩序在过度竞争与行政保护等不正常现象之下呈现出混乱的无序状况。有鉴于此,对发展区域合作起着促进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积极营造出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中央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统一的产业政策与市场规则的制定,使得整个市场竞争秩序得以健全,以便在整个区域合作当中能够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基于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则应将其主体确立为企业。伴随市场竞争的开展,企业就能够对合作伙伴选择,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与联合重组。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制定规划、优化调整地区有着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在地方税收、投资融资、人才流动以及产权交易等方面提供条件。绝对不能够硬性配置,真正做到对企业之间联系合作的协商与谈判不干预。

三是建立起相应的推进机构,与此同时,建立起具备一定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通常来说,区域经济合作工程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这就依赖于将协调机制、指导机构、执行机构包含在内的推进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协商与市场中介组织这样的三个层面建立起具备一定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形势下,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的历程当中必须紧密贴合实际,多角度、多层次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从市场环境的建立、市场要素的培育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不断的深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区域经济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鸿.多博弈和参与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机理――以中国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5).

篇6

作者简介:杜作润(1939-),男,四川西充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433。

摘要:体育,是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面。对学校教育中不重视体育教育的问题,我们要进行痛切的反思,要重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拒绝急功近利,拒绝快速成才、成名的诱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体育的社会伦理价值。执掌体育教育的领导、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多学、多思,特别不要把学生不重视体育、体质状况不佳甚至下滑,归结为投入不足。今天,这已经是不符合事实的习惯性思维方法,也是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的歧路。

关键词:重视体育;全面发展;百年树人;顾拜旦;体力劳动

中图分类号:G640;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14-05

一、问题的出处

体育,是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面。这个方面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常常容易被人们轻视甚至忽略。许多时候,它都不能与德育或政治教育,不能与智育或知识教育平起平坐,许多时候,甚至比美育还要低一档次。在长期以来震天响的全面发展教育口号下,不时出现的让人痛心的片面性,现在被人们发现轮到体育了。

笔者虽然很爱体育活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从来没有介入的机会,也确实没有介入的资格。可能是因为偶然的原因,去年看到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报道,触动了神经,开始冥思苦想一些问题,因此就有了本文。其实,若要咬文嚼字写作,本文标题中的体育教育是不够简练的,因为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这个词汇本身,就表示了人们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或理念而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无需再在其后添加教育二字。当然,习惯上,两者也可能有些微妙的区别,即,体育可以仅仅表示为参与比赛而进行的训练,这就是通常所指的竞技体育;而体育教育,可以只表示学校或教育系统中面对受教育者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当然其中也可以包括训练他们的参与比赛的意志和技能。行文中笔者有时用了后者,虽然有点拖泥带水,但可以明确地表达本文主要在关注学校教育中健康素质教育的那一部分。在这里,不从众好像是不行的。

在笔者的思考中,令人始终抹之不去的,主要是被人言说的大学生们的那些令人揪心的、健康下滑的状况。教育部去年八月的报告称: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包括他们的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耐力素质、速度素质(50米跑)、力量素质等项目的成绩持续下降。参与报道的记者了解到的原因,是学生们许多都怕吃苦、经常沉迷于上网。这和我们的直观感受很一致。学生们自己说的原因则有:体育活动耗时间、累、学业重。校方和官方的分析则是:目前,整个社会、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还有的人认为是学校经费不足,体育设施不够,等等。

经济可能下滑,已经有人在警告我们了;道德滑坡也已经被人们讨论好久了;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成绩也在下滑,我们怎能只是作新闻的壁上观啊?看来,面对学生体育方面这些问题,很需要我们讨论其实质、危害性,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辨析消除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步骤,等等。和我一贯的研究写作风格一样,行文中不是自以为样样都能自圆其说,也包括反映一些自己确实想懂又不懂,当然又解释不了的、有趣的问题。所有这些,若能见诸读者朋友特别是那些体育教育高手的指教、批评,则幸甚。

二、重视点之一

这里,首先讨论一个比较直观又浅显的问题。有人喜欢习惯性的将学生体育不积极,身体素质状况不佳,归因于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不好。其实,这是在推卸责任,至少是似是而非的。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跟进社会生活各方面长足发展之步伐,我国高等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突飞猛进,人们的直观印象,至少已经跟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从国家投入的情况看,年拨款超过10亿的高校,已经不是个别。体育馆、运动场的建设水平,所展现的,早已不似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年代,甚至也不是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在国外包括美欧所看到的那种中、外之间,差距很大的印象

笔者喜欢旅游,在旅游中,喜欢浏览大学校园。去年七月份,在一所共有大约1万师生的西部地区医学院中,就在其一个运动场外的宣传栏里,看见他们公布的体育设施,包括:标准400米的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人工草皮足球场2个;室外灯光篮球场1个;室外游泳池2个;室外篮球场10个;室外排球场6个;室外网球场2个;室外乒乓球台52台;室外羽毛球场地若干。这所医学院,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所有这些设施场地,我都先后去游走过。在我自己曾经长期停留过的一所城市老资格大学里,在其主校园区,也有一个室外足球场,足球场外边,也有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还有8个篮球场。在几个学生宿舍区附近另外还有几十个篮球场和一个足球练习场,还有一座大型的室内体育馆。在另一所也是我经常进出的新大学主校区,除了有两个与前述学校相似的可用于正式比赛的足球场外,还有7、8个足球练习场,篮球场至少有30多个,至今我还没有精确地记录下数目,它们的旁边,几乎都有许多单双杠器具、攀高梯架,而且练习场地也非常宽阔。此外还有好几座室内体育馆、游泳池,还有攀崖。

可以说,我们现在体育教育的疲软,学生健康状况的下滑,主要不是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抓紧体育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端正他们的成长理念和目标,主要在我们的教育者,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有家长。需要他们高度重视,校准观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强大和复兴打下硬基础,付出真功夫。

其中,有一个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的解困方法,即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包括一些权威专家,有一种认识:在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滑和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的现实情况下,体育应该进高考,这是一个改变其弱势地位的惟一途径。在今天的中国,在全民都极端重视高考的社会文化教育氛围中,这好像确实是治理体育教育疲软病的灵丹妙药。在有人指出此举的副作用之后,倡议的专家辩称:相比于遏制全民族身体素质下滑的现状,纳入高考的“副作用”,只是小问题。看来,不管政府是否采纳体育进高考的意见,争论恐怕一直会有。体育,确实牵涉到许多大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门功课的事。体育进高考,对提升体育的新闻地位、政治功利地位肯定暂时有益,但当体育也真的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工具之后,青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前景如何,尚可拭目以待。事实上,一直沉湎于考试、分数的中国教育各个方面的成败得失,也还有待作真正客观的辨证。我犹豫彷徨的心情是:在无其他良策的情况下,不妨试试看;但又害怕看到因此只有新闻报道和政绩表彰,学生体质下滑情况却不知所终。杜作润: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

三、重视点之二

似应要认真面对我们的教育中,从一再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到转而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方面的社会现实。要面对这个现实,研讨体育教育的目标乃至目的问题。

为了增强体质,遏制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的发展观,看来我们必须坚持开好体育这门课的大问题,好像是真正不能轻视的。小学、中学要有体育课,大学更要有体育课。在近代大学教育史中,就有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在1901年将体育作为一门主修课的记录,以后许多国家的大学(不是所有的――后文将重提)都积极跟进,将体育都列为必修课。从课程设置看,我们也积极跟进了。民国年间,确实为了改变东亚病夫的局面,为了强国强民,体育也堂堂正正进入大学校园。去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发了文件,规定我国高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体育课,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还要求每节课,都需要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其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低于30%。这些行政指令的明确提出,仅仅加之于体育,可以反映政府对体育的特别重视,但在这只偏重近期功利、眼前功利的当今社会生活氛围中,一纸文件和数字标准,能否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运动乃至体育教育的热情,还有待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们、教师们的全力以赴而不是三心两意的修为。

其中之一,要不怕痛,对我们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进行痛切的反思。这就是要认真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即政治性、工具性、功利性、特别是急功近利性。在这些思路的驱使下,教育中大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常常弄得丢三拉四,顾此失彼,再加上一切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使我们看见的所培养的一些接班人,都是得缺德、智在财、体不健、美在外。说的是要全面发展,行的却是令人恐惧的片面。体育,在全面发展的理念或行文中,确实是一个方面,但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却是这些错误思路和方法驱使下,受害最大的一个“面”。

其中之二,要重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拒绝急功近利、拒绝快速成才的诱惑,特别不要听信快速致富、快速升迁、快速取胜的经验报道和媒体鼓吹。特别是对于体育,最有教育价值的是那些勤奋坚持,长期锻炼,锲而不舍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他们坚毅的品格、强身的意识、不惧失败的意志,作为主要的教育示范材料,而不要过多的渲染他们赚了多少钱、得了什么奖,他们获得了什么官位,他们受到新闻媒体怎样的重视等等,这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大都是腐蚀灵魂的毒药。作为教育,我们应当对它们保持距离。当今,我们不必忧愁学生因此而与社会隔离,新闻媒体里的这些信息,自会在学生中不胫而走,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坚持不懈,强身健体,直至永远。目标对,真实践,就不会有疲软、下滑;目标错,就会南其辕而北其辙。

其中之三,要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伦理价值,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等。在锻炼和比赛中,要尽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最优、最强,特别是体育比赛中,要有全心全力的竞争、进取的精神,但不能随意超越规矩、公平的底线,锻炼中,不能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生存的自由。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体育课以至整个体育教育,也是当今社会急需的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教育大课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点,也不能轻视或忽略。体育、锻炼,应该跟随人的一生,体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教育大课堂,它可能无法包容一切社会生活的规则,但肯定可以反映其中的某些要点。体育是一种强国强民的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重要表现,而不仅仅只是几个测试或考试比例数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于斯巴达人和古希腊人以及后来罗马人的创造。据说,在公元4世纪时,仅有100多万人口的罗马城,每年竟有150天举行体育比赛。就是因为它蕴含着公平、民主、规矩等人类社会生存的优良法则基因,所以在进入近现代社会生活之后,西方人虽然历经自然和战争灾害的困扰,以及教会和皇权等其它阻力的压抑,他们仍然要继续坚持。后来,1894年6月,人们在巴黎召开会议,有9个国家所属的49个组织的79名代表参加。法国教育家顾拜旦(Le baron pierre,De Coubertin)在会上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获得积极响应,成为现代奥运会的开创者。西方人的这种坚持,而且是著名教育家首先倡议。对此,我们在做着中国梦的人,不应一笔带过,而要呕心沥血的思考。当然,顾拜旦一些经典论述,也非常值得我们铭记,而且,在许多网页上输入顾拜旦的名字,几乎都可以搜索到。例如:“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体育就是和平。”“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生活的本质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等等。

还有一个故事,也涉及体育教育目标问题,但笔者的认知能力有限,讲不清楚,提出来,仅供有兴趣的体育教育高手指教,这个问题让我沉思了很久。大概是在200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赛场,并正好撞击在飞速腾空的网球上,并且当场落地死亡。那位运动员,立即停止比赛,当着人声鼎沸的观众,下跪在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这一无意的过失伤害而认错。当时,国内外都有对这位运动员的高度赞扬,赞扬的当然不是他的成绩一贯突出,而是他对生命的无比珍惜――超越了对冠军、对名次的迷恋。我的问题是:这个情节所反映的思想和理念,我们中国大学的体育教育需不需要?若需要,如何言说?

四、其他建议

这是多个方面的问题集聚,比较更加具体了,同样也只是看到、听到、读书读到的、或想到的。只可惜,更没有把握写出可供人批评的意见。只是因为,我对它们非常有兴趣,所以,也只作为提问置于此,希望引起关注体育的朋友和体育教育高手的批评、解答。

第一,曾经看到过的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情况或是不是主流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套?如果是真的,是否说明体育教育与知识的课堂教育一样,也要讨论或研究方法和技巧问题,也有启发兴趣、设计吸引力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将这方面的情况改善,我们的体育教育肯定会增加很多实效。

第二,也是曾经听到过的一种议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怕吃苦,家长不愿孩子吃苦,而体育、锻炼,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吃苦的事。人们建议:还是应该让孩子们每年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让他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生产中这些行业的必有性和艰苦性有所了解,对那里从业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有所认识。把强身健体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拉近一点距离。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改变对体育艰苦性的认识和应对态度。还有提出过建议: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打扫寝室、住宿楼。这两种建议,我都赞成。而且,还可以引用柏拉图的话为我壮胆: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此说虽然可以为我壮胆,但我还是希望有个讨论的过程。大家讨论、争论的影响力,比文件或一言九鼎的指示更能持久。

第三,我还设想,体育课或许真的不能太过独立。它应当渗透或利用其它学科教育中的认知方法和成就。其中,如果认真追寻和研究,道德教育、生命科学教育领域、地球科学领域、机械或工程科学领域都能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理念、思维方式、知识、原理和方法。医学和卫生学科,更可以和体育互通有无。最受上上下下都极端重视的军事训练,现在我们称为学军,不能与体育这样的强国、强民的教育相结合,我甚至认为是主导设计者的失策。我多次无意看到的军训中的学生怕苦、怕累、疲软场面,令我非常沮丧,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此外,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假期的自助旅游活动,对有心人而言,这也应该是一种发挥体育教育实效的机会和资源。

第四,提供几段我国近代教育名家杨贤江的语录,供读者朋友们享用:“我承认体育是造成健全人格,养成具足生活的一种工具。重视体育,实行体育,是个个人应有的态度,应尽的义务。虚弱而多病的人,不能为社会效劳,却须靠社会过活,这是不是一种缺憾?是不是一种罪恶?”“我们的体育目的,是在使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好,动作敏捷,精神充实;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间机器,能够运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泽而且结实。”“你的日常生活:要有学业的,有服务的,有社交的,但更要有健康的。体育生活就是使你保住健康,增进健康的。缺少体育生活的人生决不是具足的人生。”[1]

第五,建议帮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们,组织一些体育社团,让那些同学自己组织比赛,自己组织一些体育报告会、演讲会等,以便充分活跃他们的体育生活,认识体育中的规则要素、民主要素、自由要素以及公平要素等,甚至引发更大的兴趣,直至介入对国家的体育政策或赛事活动的深入讨论或辩论。笔者有幸游历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他们那里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活跃场面,真的让人难以忘怀。但是,我很少看见过他们在一本正经的上体育课。这与一些在国外大学学习、生活过的朋友印象相同。看来,体育活动,也可能是培养青年以至整个国家民族自强、自立、自为、自主的重要场域,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自觉――渗透入骨髓和神经的自觉。我以为:世界上,只有自觉了的人,才是最强的人;只有自觉了的民族,才是战无不胜的民族。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们,人人可以动,时时可以动;还要让他们有机会和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群、老师甚至国家有关当局沟通,时时都可以思考体育的本质,思考体育教育的使命,思考轻视体育的可能后果,以及其对国家民族的危险。

第六,从纯然的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看,人类并不是特别适合于我们的地球环境的,可以说我们呱呱坠地时是毫无准备的,然而尽管我们在本能方面有许多内在缺点,但作为一个生命类的我们,却逐渐设法保证了自己的生存,而且还能不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这当中,特别显出教育包括早期还没有意识到的以及后来有意识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的作用。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教育是使我们进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手段。这里的教育,当然也包括体育教育,包括它使我们人类所形成的在体力、抗病能力、抵抗灾害、抵抗动物进攻等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优势,还包括在群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永无休止竞争的能力,以及协调、解困能力等等。人类的智慧,它的物质和生命的基础,就是身体,就是比文字文明还要早许多时间的体育以及体育教育。应该痛切的反思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片面性了,现在,可以从体育开始。依我的判断,轻视体育教育,就是轻视人类成长发育的历史,也就是轻视人类自身。我们决不应该从这里往下滑坡!

想想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天天有那么多老年人在强身健体,在走步、广场舞、长跑、爬山――而且乐此不疲。但担当我们国家、民族未来重任的青年人、大学生们呢?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无动于衷,有空就玩手机、网游、看电视。这样的反差,让人觉得好笑,但这是真正笑不出来的苦笑。

痛切思考如何真正重视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现在应该是时候了!

篇7

体育课如果只注重学生“玩”的兴趣,没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作保证,就没有课堂锻炼效果,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将是一句空话。记得有一次参加体育教研活动,一位年轻老师上快速跑的课,30米快速跑只跑了3次,然后大部分时间是没有什么锻炼价值的智力游戏。学生虽然高兴了,但教师只注重了课的热闹,把课的负荷放在次要位置,这样的体育课是不能促进学生体力发展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课的运动负荷太小,学生的身心得不到一定的负荷刺激,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这不仅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培养。

相反,如果一节体育课负荷过大,对学生的健康将产生损害。笔者也曾经一次参加体育观摩课,一位年龄偏大的教师,上课认真、表情威严,学生也显得很紧张,课的内容安排紧凑,上课按部就班,从课的准备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结束部分,安排的内容满满的,准备部分的正步走、慢跑步、徒手操整齐有序,基本部分高抬腿跑、小步跑、后蹬跑、加速跑…….,随着课的发展,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开始50米途中跑练习,做了2次后就有几个学生头晕、恶心,有的开始呕吐……,尽管课没有出现大意外,但当时的情景却很难堪。教师没有妥善处理好运动负荷与间歇的关系,没有注意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剂,造成课的“事故”,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适。

为此我们在安排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时,必须注意课节奏,做到有张有弛,把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在一定负荷的刺激下,使身体形态、机能得以改善和提高。

一、运动负荷应该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切不可以急于求成,盲目地加大运动量和强度。安排运动负荷一般先从增加运动量开始,待适应后再增加强度,量和强度一般成反比,增加量时,适当降低强度,增加强度时,适当减小运动量。如上快速跑课时,你安排50米跑8~10组,量很大,你不能要求学生每次都用百分之百的速度跑完全程,那要不了几个来回,学生准累趴下,反而完成不了课的任务。同样如果你安排50米跑2~3组,量不大,你就可以要求学生以百分之百的速度跑完全程,强度就应该大,成绩最起码应该接近测试水平。

2.区别对待的原则。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还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异,造成学生个体的差异,以至于能够适应的运动负荷也不尽相同,承受的能力也有大小。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该以多数学生为准,对体强、体弱的学生要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区别对待。另外应该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运动强度、量也要区别对待,通常新授课比复习课负荷要小些。

3.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运动负荷,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给学生减少或增加运动负荷。相反要根据练习强度、难易程度、季节、气候、作息制度等进行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生理负荷曲线应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中后部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另外还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身体条件和竞技水平制定最科学的运动负荷,对学生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低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有的放矢地安排好每一课的运动负荷。

4.超量恢复的原则。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敢给学生加运动负荷的,只要适当,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一点要注意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的大运动负荷而造成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这是违背超量恢复原则的。人体机能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过程才能实现。

二、怎样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

构成运动负荷的要素是负荷的量和强度,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也要从以下做起:

1.把握好各课时的量和强度的比例。在安排单元计划时,都要把各课时的量和强度,按大、中、小的比例合理调配好,从宏观方面把握好。具体到每一课时,要注意细节,要考虑一节课大概应该出现负荷的上下波动次数,切勿出现运动量明显不足,或者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

2.改变练习内容在上课时可以要视具体情况,视学生的疲劳情况、学生的掌握技术、技能情况,适时调整练习内容,改变练习方法、方式。比如说上中长跑课,应该将匀速跑、变速跑、跑走交替、越野跑、游戏等互相交替,改变练习内容。

3.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的时间和间歇时间。

4.改变练习条件。如场地的大小、器材的重量、障碍的高度、距离的长短。

三、运动负荷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的测定方法很多,有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疲劳标志评定法、生理测定法、心理测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加以选择,下面仅介绍两种简单易行、容易操作的方法:

1.自我感觉法。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感觉,从自己的精神、睡眠、饮食上判断,另外应该学会测试自己的心率,掌握有关适宜运动心率、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

篇8

一、代孕合法性争议下的道德相对论

(一)支持说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代孕合法化是对生育权的一种法律保护,更是对基本人权的一种保障,在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确定了生育权这个概念,生育权是人权的一种,是每个家庭,每对父母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此外《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都对生育权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每对夫妻享有是否生育孩子或者以何种方式生育孩子的权利,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皆可以为之。其次从法理学角度中来分析,可以把代孕合法性问题推引到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上,本着维护正义的法律精神,代孕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不孕家庭、失独家庭因为缺少孩子而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现实矛盾让他们在社会大家庭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帮助这类家庭走出困境,代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基于正义的法律精神,法律应该在这方面给以让步,并通过法律来保护这一行为,这是国家通过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正义表现。最后再从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来看代孕,太多的家庭因为年龄、疾病或者其他身体缺陷造成了家庭缺少孩子的情况,无法生育家庭或者失独家庭的需要使得代孕在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着,代孕若是被法律完全禁止,那么这些家庭的幸福如何被保障,因此出于对此类家庭的社会关怀以及本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代孕的合理性存在,推广代孕合法化发展。

(二)反对说

首先代孕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保守的特点,代孕并不被广大的社会群体所普遍接受,代孕行为容易受到社会歧视与冷漠。并且代孕是由多方当事人所共同完成的,之间的伦理关系,财产继承以及情感处理等诸多问题容易造成当事人之间的人伦关系扭曲,最终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形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这种由多方当事人所共同完成的生育方式是对生命伦理关系的破坏,不应予以支持。其次从法律层面来看,首先从民事角度,代孕行为本身有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在合同法中基于这条原则代孕合同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无效合同。再从行政角度来看,关于代孕行为我国法律没有条文给予行政支持,就是任何医疗机构没有资质独立随意进行代孕手术或辅助,另外关于代孕子女也没有相应的户口、医疗管理规定。此外代孕行为也是对代孕妇女基本人权的侵害,是对其人格权的侮辱。还有代孕所生的子女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也很容易受人诋毁,人格权遭到侵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地成长。最后再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代孕行为很容易造成社会纠纷,并且此类纠纷很难公平、公正有效的得以解决,遗留的问题更是长期影响着代孕家庭及代孕母亲,另外代孕行为的利益驱使还对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使得功利主义观在社会中暴涨,故此为了杜绝这些不良社会影响的出现,代孕行为应该被禁止。

二、商业代孕现象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代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偿代孕与无偿代孕,其中有偿代孕占据了代孕行为的大多数,并且在当前有偿代孕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形成了商业代孕产业。而商业代孕现象则明显透露着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虽然功利主义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其所谓的功利主义在利己的同时也是在利他,在利人的前提下也在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说单纯从西方功利主义哲学视角来看待商业代孕行为,代孕为不生育的家庭带来了孩子,让他们享受了天伦之乐,同时代孕母亲也得到了金钱的补偿,获得了财富的满足感,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商业代孕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代孕合法性的法律层面再来看功利主义,则更多的表现是自私、利己主义的一面,并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孕金额昂贵

首先代孕母亲一般不会平白无故的接受代孕行为,往往金钱利益驱使着代孕母亲做出对代孕行为的认可与接受,尤其在近些年被曝光的代孕纠纷案件中,可以明显的发现代孕金额十分昂贵,出于利益目的的考虑,动辄数万元的金钱数额对急需要钱财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往往面对金钱的诱惑选择了屈从。特别是有偿代孕中的商业代孕正是抓住了这一人性的弱点,利用金钱的力量使得代孕多方当事人达成了协议,最终助推代孕行为的产生。

(二)代孕母亲多为贫苦女性

在商业代孕中往往呈现的是代孕母亲多为贫困群体,代孕母亲往往因为生活上的困境而走上了代孕之路,并且在代孕的过程中还要忍受生育所带来的身体痛苦,这是商业代孕所呈现的普遍表现。这虽然符合西方哲学功利论中的自我牺牲说,但是这种代孕母亲的自我牺牲所换取的利益是金钱的弥补,并且这种牺牲是建立在代孕母亲长期所要经受生理与心理痛苦之上的牺牲。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这种商业代孕更是对代孕母亲人权的侵害,具体而言侵害的是其人格权、亲权、健康权等基本的权利。此外代孕母亲为了金钱而选择长期做代孕母亲,把生孩子作为赚钱的手段,这类行为是法律与道德决不允许的。

(三)特殊人群单纯为了个人利益选择代孕

此类的特殊人群主要是指那些社会中的名流以及完全有生育能力的人员单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选择代孕的人,他们主要是出于这些原因,首先明星或者公众人物为了顾及自己的个人形象以及个人收入选择代孕;其次是某些代孕委托方在完全拥有生育能力的基础上,单纯的因为顾及生孕所带来的身体痛苦以及产后所带来的身体不完美而选择代孕;最后还包括一些代孕母亲单纯的把代孕作为谋生手段,长期进行代孕。因为这些原因而选择的代孕行为是商业代孕现象中功利主义最为集中的体现,首先这类代孕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中亲权的直接破坏,造成代孕当事人之间人伦的隔阂,继而已发出一系列的代孕纠纷;其次这类的商业代孕完全是把生育行为看成交易,把代孕母亲看成生育的工具,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最后从当前社会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单纯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的代孕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助推不正之风。

三、代孕乱象中对女性的物化

西方思想家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以人的自主性为基础,提出了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生价值观。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道德条律并影响后世,这句话是这样的:人是目的的本身,即在任何时候以及任何人,甚至是上帝都不能把他只是当做工具来加以利用。这就是康德著名的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思想,并且在中国当代的伦理道德体系下康德的观点同样适用。而女性物化是指把女性当成一种物品、工具或者商品,首先这种思想就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其次也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但是在现在的代孕现象中这种思想的确存在,尤其是在有偿代孕中更是把代孕母亲当成了工具,把女性物化,商品工具化。

随着文明的进步,当今世界鼓励女权主义的健康发展,女权主义也不负重望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使得女性得到了全方面的解放,但是因为代孕女性被物化,这就与当今女权主义的正确要求是相背道而驰的,甚至是破坏。并且代孕并不是女权主义中所谓的“子宫自由权”,因为在现实中有偿代孕早已成为了有钱人对穷人身体与人格的购买行为,而且在有偿代孕的过程中代孕母亲也是以自己的健康权、生育权为条件作为换取金钱利益的筹码,所以在这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到底是对无法生育家庭的拯救,还是对人伦的践踏,这是值得社会进行反思的。此外在一些代孕乱象中变相的把女性进行物化,是对社会弱势女性群体的侵害,因为缺少法律的相关保护,代孕母亲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其权益很难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真正的维护,特别是在法律所看不见的代孕乱象中,代孕行为又极有可能掺杂着胁迫行为,甚至拐卖行为。最后再从康德人不是工具的思想出发,代孕母亲在孩子出生后需要放弃其对孩子的监护权与亲权,所生孩子以后也完全交由代孕委托方来抚养,这样来看代孕母亲是不是在代孕的过程中充当了生育工具的角色?其生而不养的行为又怎能得到伦理的支持呢?女性不是生育的工具,男女平等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法律最基本的追求原则,故此需要社会坚决反对这种物化女性的行为与思想,抵制这种乱象。

四、关于我国代孕合法性的未来走向

(一)坚决抵制破坏伦理道德的代孕行为

代孕如果是有偿性质的商业代孕,根据功利主义与女性物化的角度来分析总结,那绝对是需要社会进行杜绝与抵制得。因为此类的代孕行为所引发的问题复杂而又多样,比如代孕弃养问题,代孕终止问题,代孕子女畸形问题等等都是很难处理与解决的棘手问题,并且我国相关法律的空白让这些问题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此外还因为在遗传学中代孕所生的孩子与代孕母亲是有相应的遗传关系,往往最后造成代孕母亲在精神方面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以及代孕子女最终亲属认同的异化等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使得社会中大量出现亲属伦理关系的紊乱情况,所以从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有偿代孕中的商业代孕行为不可行。

此外还有一些代孕行为虽然不是有偿性质的,但是其行为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比如代孕母亲为代孕委托方的亲属,这类无偿代孕大大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即使代孕成功,后续所引发的家庭伦理问题对代孕双方当事人以及代孕子女都会带来长期不好的影响。由此来看为了避免出现长期的纠纷与矛盾,本着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凡是代孕行为对伦理道德存在破坏,那么这些代孕行为都不该应予法律的支持。

(二)有限而又合理的代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9

关键词: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31-01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便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渗透则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下面就以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如何更好地结合做以下几点讨论。

1.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1.1创设问题情景,打好开场白。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同时也会为课堂教学打好开场白,做好铺垫。

1.2插入过程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励上进等情境,并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往的教学因程序化太浓,难以达到学习的。用flash 、 PowerPoint自编的课件,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是可以做到的。

1.3情境再现,激起课堂。在对一堂课归纳、小结时,采用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达到了本节课的,使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各科的重要方法。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情境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出自己猜想的错误,不断产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这个过程有时要反复多次,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结果。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有效地学习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2.1多媒体技术应用使学生处于轻松自如的环境。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使其变化有序,尽量使得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学习状态。

2.2多媒体技术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用FLASH制作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3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有些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这就使得一些难点问题得不到很好地突破。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3.情境设计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重视情境的设计。在探究性学习中,情境的设计就是对问题的转换,也就是变向思维。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维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但关键还是情境的合理性。

3.2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误区。多媒体运用不是教学改革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中的新兴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画面的精美;选材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利用一些“垃圾”媒体,那样,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影响教学质量。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不仅要大胆应用,还要做到谨慎。

3.3情境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对教师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探索和思维,进行创造。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还要对不同的多媒体素材编辑工具的性能,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4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课堂45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总之,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情境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应该把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卧床患者;压疮;预防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26-02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卧床患者的骨突出部位,如臀部、髋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结节及肩胛部和足跟等处。这些部位由于循环差,组织回流受阻,一旦发生压疮则不容易痊愈。良好的护理始终是防止压疮发生的前提,应针对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做好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发现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卧床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其中,脑出血患者6例,脑血栓后遗症11例,脑萎缩10例,截瘫患者3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帕金森综合征1例,肝癌患者3例。

1.2 方法

1.2.1管理方法①全员培训:系统学习,掌握压疮预防最新学术动态及观点,掌握评功表内容及干预措施,同时针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培训。②使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量表、压疮监控记录)评估,得分越高,压疮风险越小;采用压疮监控记录表从患者的年龄、体重、、伴随疾病等方面进行监控,预测全面内容,有较好的指导性,分值越高,压疮风险越大。对35例压疮患者进行判断评分,对感觉能力、潮湿度、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6项内容进行评分,分值越小,提示压疮危险性越高。分值≤17分提示存在压疮危险,15~17分为低危者,12~14分为中危者,9~11分为高危者,小于9分为极高危者[1]。③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压疮的评估,对新入院或转入患者按评估表内容2 h内据实评估,高危期患者每48小时评估1次,当患者皮肤发生变化时随时评估直至渡过高危期,对病情稳定长期卧床者每周评估1次。分值≤17分者作为书面交接班对象,填入交接班记录进行严格床头交接患者皮肤情况。④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护理措施。预防是避免压疮的主要手段,准确应用Braden评分表进行评分,重视压疮相关因素的评估,并对危重患者根据病情变化不断地进行评估[2]。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压疮的预防护理做到个体化。以小于12分的患者作为难免压疮者,实施重点预防。对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应至少2 h协助翻身1次,随时观察皮肤有无擦伤及红、肿、热、痛等受压症状。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保持勤洗勤换及清洁。增进营养的摄入,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膳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降低压疮发生率[3]。⑤强化过程管理。护士长每日进行检查,在护士评估的基础上,查看患者,做相应的指导,并记录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协助调整护理方案,通过跟踪,检查评价预防措施是否得当,对一些重点、难点的患者预防结果是否有效,保证措施落实到位[4]。

1.2.2 护理 根据各期不同的临床表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5]。①Ⅰ期:局部红斑,皮肤完整。解除局部压力,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翻身次数,用软枕或气垫垫高受压部分,使之悬空,避免受压、摩擦、潮湿等刺激,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干燥,避免受压组织进一步向坏发展,本组20例Ⅰ期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全部治愈。②Ⅱ期:表皮常有水疱形成,患者疼痛。此期应重点防止感染的发生,保护已受损皮肤,局部涂以湿润烧伤膏或安尔碘涂擦周围皮肤及创面。对未破的小水疱减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促进水疱自行吸收。大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疮面每日用碘伏签按上述方法涂抹4~6次,用红外线照射2次,每次30 min,保持疮面干燥,无需包扎。本组10例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7例患者治愈,3例发展为Ⅲ期。③Ⅲ期:表现为水疱破溃,肌层组织坏死,感染后疮面有脓液覆盖。此期可先用H2O2溶液冲洗去疮面的脓液,再用碘伏消毒疮面及四周的皮肤,然后用2~3个流量氧气吹疮面10~20 min,使疮面红润干燥,局部使用美皮康,吸收渗液,每日换药1次,保持疮面干燥。本组3例Ⅲ期患者创面愈合结痂好转。④Ⅳ期:表现为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感染可深达骨骼,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此期应先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露出新鲜创面,用3%的过氧化氢或0.25%的醋酸溶液冲洗,用“雷夫奴尔”无菌纱布贴于创面上,外盖无菌纱布保护,每日换药1次。重度压疮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用甲硝唑溶液反复冲洗和湿敷,然后用红外线照射。1例Ⅳ期患者有效预防了厌氧菌感染[6]。

2 结果

35例患者中,5例为入院时自带压疮,经过护理,已有3例痊愈;其余30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压疮。

3 讨论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理,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供应减少和免疫功能降低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建立压疮防范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重视和防患意识,已成为预防和治疗护理压疮的关键步骤。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本院35例卧床患者护理时加强压疮预防管理和护理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笔者的结论为:加强卧床患者的压疮预防管理和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重视和防患意识应得到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崔亚林,赵宾兰,孙网凤,等.骨科压疮预防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00-1001.

[2]黄碧灵,蓝惠兰.两种皮肤评估表格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19-120.

[3]李锐.压疮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4):4.

[4]陈建军.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3):135.

[5]刘世荣.压疮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