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23 11: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

篇1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针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需求,我们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12年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总目标;确立了由扩展到三个县级市,再扩展到6个县,分阶段实施,逐步覆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领办或创办为主、社会力量创办为辅的发展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功能定位、科室设置、人员和设备配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们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整合卫生资源、调整医疗网点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对医疗网点过密的社区采取以现有医疗机构整体转型为主的方式设立,对缺乏医疗网点的社区采取以新建为主的方式设立,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目前,三市一区的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由国有二、三级医院领办或整体转型举办;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企业卫生所转型和社会力量承办,业务上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对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我们坚持严格把关,要求在网点布局、房屋面积、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和资质、药品和设备配备上必须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否则不予审批。

二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研究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市委连续六年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全市的大事大项,由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抓落实。每季度听取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实地检查,每年年终进行一次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市委胡世英书记经常过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等地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政府主管领导始终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在手上,不但定期听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每年都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并现场办公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这项工作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和建设各社区服务机构办公用房时,专门预留出1000平方米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并通过政府投入、领办医院投入等形式先后投入21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心电机、B超、血球分析仪、电冰箱等仪器设备;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715.5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中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资金430万元(350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8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领办医院自筹资金285.5万元(208.5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77万元用于设备配置),建设了3所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市辖区进行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这项工作在我市三市一区全面铺开。在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前,各市、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核定暂行办法(试行)》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暂行办法》,提高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取得实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功能性质。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具备全科诊室、预防保健室、治疗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等必设科室,人员和设备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管理、疾病防治等多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针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上偏离社区卫生服务宗旨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原则,必须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必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规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评估标准》等9个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国家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下发后,我们按照新标准要求,对全市原有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全部进行重新审核,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新标准要求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坚决给予撤销。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我们按照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我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和指向性,同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拨付政府购买资金挂购,强化了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监督,增强了评价效果的公信力。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晰和规范了每一个项目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评价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按照考核的标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了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篇2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篇3

一、健全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从居民需求出发,制定培育机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门联动,社区牵头、居民参与”为工作方针,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紧密结合社区的特点,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确保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到“三个摸清”,即通过调查研究,要摸清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对象的数量、类型、分布等具体情况;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和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摸清群众的需求;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清影响和制约本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原则,理清工作思路,将社区内的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可为民服务的人员、可利用的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分类建档,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功能入手,健全保障机制。要制定《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通知》,对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工作步骤、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让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理有据。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艰难的问题,我们在尽力扶持的同时,要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出效果,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一些资金运转较为困难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对一些社区的腰鼓队、秧歌队、健身队、老年大学,积极与相关部门及等街道办事处沟通、协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根据社区公益事业发展需要,自下而上,经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镇)、区民政部门逐级核准备案。还可动员驻区企业出资为社区社会组织举办各类有益活动,如举办文艺晚会和文体比赛活动等。部门、街道和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政治和经济基础。

二、着力引导,搭建发展平台

1、积极组织引导,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本着吸引、培育、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组织参加各种广场活动,专题晚会,在宣传社会组织的同时,充分展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价值;通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情系灾区群众”、“为残疾人献爱心”等爱心救助系列活动,展示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可度。

2、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在个别社区中,我们发展和培育一到两个社区社会组织,精心指导,让其在组织管理、活动开展上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完善社会服务、缓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强化功能,彰显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参与度。通过进行指导性培训,我们要督导社区社会组织逐步确立“老百姓需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理念,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会化服务的主动性。在慈善和公事业上,要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在社会事业上,社区组织要主动参与兴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如:可以建立社区老年大学,聘请有关专业人士讲授保健、花卉培植、烹饪技术,开展书法、绘画、家庭关系相处技巧讲解,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知识水平、艺术品位和生活质量。这样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二是强化协调功能,提高社区和谐度。我们要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深入挖掘共同利益,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广泛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里形成“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的浓厚氛围,使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和谐相处。同时,要做好困难群体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篇4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 农民培训 管理方式

一、培训模式及培训结果管理探讨的必要性

自2003年9月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又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培训的重要文件,我国农民培训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城市化区域的农民培训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在培训模式及培训结果等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许多严重缺陷,深入进行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政府在这一工作中主导地位的充分发挥。农民培训工作,从总体上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部分,加上我国目前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以及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足和费用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各级政府在现阶段必须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主要责任,作为城市化进程很快的区域的政府,更是责无旁贷。但由于经验缺乏以及部分地区对农民培训工作认识的不足和开展的严重滞后,致使这些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在模式及培训结果管理方面暴露出种种不足,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这一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造成发大量培训资源,包括时间、精力的严重浪费。认真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使这类地区的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资源调配、机制建立、评估考核等方面更具科学性,从而使培训工作减少失误,降低浪费,提高效率。

2、有利于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训模式如果合理、科学,又有当地政府规范操作,就会便于参加本地培训的农民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明明白白的套餐式选择。合理而严格的培训结果管理,会促使学员增强培训学习的自觉性,消除投机和害怕吃苦的心理,同时也有利用于他们选择不同学习模式而能顺利报销某些合符规定的费用,并使其学习成果能得到权威认证或认可。

3、有利于国内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的整体发展。本文所说的农民培训指两大部分,一是指城市化区域,特别是大城市城中村、郊区及相邻地区本地农民的培训;二是指外地进入该类地区做工、务农(都市农业)农民的培训。各城市化区域根据本地区情况探索农民培训模式及培训结果管理办法,可极大地丰富这两方面的管理内容,随着探索主体力量的增强与内容侧面的增多,通过对成功管理方式的交流与推广,可使这两方面的管理更接近它自身的内在规律。

二、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模式

根据国内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近年来的探索及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城市化区域,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化区域的农民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试验与完善。

1、“培训券”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政府将补贴给参加培训的农民的经费无偿地以一定面值的“培训券”形式按政策规定发到农民手中,农民领到培训券后,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需要,自由选择相关机构与内容参加培训。 培训机构和有关人员通过培训付出收到“培训券”后,可到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兑换现金。农民的“培训券”不可直接变现(金融机构不得违规兑现,否则承担相应责任),但农民若有特殊原因,可以赠送或相互之间调剂。

2、技能等级考证模式。这是目前城市化地区运用较多且非常受在岗农民工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目前,国家、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及其他部门已开设了数十种技能考证种类,包括技术工种、管理工种和特殊工种,在岗农民工或已有一定基础而又准备上岗的农民工,可边工作边参加培训,或参加全日制培训,这样既可学以致用,又可通过努力拿到不同等级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被用人单位认可和重视。

3、“订单式”培养培训模式。对于此类地区的初、高中毕业而又没升上大学的毕业生,可通过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与企业协商并联合出资培训,或由劳动力市场中介部门牵线搭桥,或通过校企联合,根据企业专业及人数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学制既可是学历班,也可是非学历的专业培训班,学生毕业或结业后进入对口企业就业。此模式中的学历教育班,还可实行1+2,2+1,1+1+1等模式进行培养培训。1、2等数字指在正规学校学习时间和在企业实习(边看边学、边干边学)的不同时间。此类模式还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建立订单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企业需要,按订单为企业培训具有专门技术、技能的新上岗员工。

4、院校“基地式”培训模式。即大、中专院校,特别是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可根据本地需要设立专门的农民培训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本地农民转移、农民创业和外来农民工的培训。

5、师带徒培训模式。师带徒在我国源远流长,在现阶段作为一种非组织培训行为,也非常广泛,很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靠各种私人关系找一位师傅传、帮、教。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师带徒培训模式,政府管理部门出面确定行业师傅及带徒的资格,然后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成建制的安排新转移农民工拜师学艺,学徒“出师”时要经过考试,通过考试后,政府授予被培训者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学习证书。这是一项规范性、提升性的工作,虽需要时日,但现在应大胆开展探索。

6、现场指导式培训模式。无论是在企业从事制造业工作,还是在城郊从事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农民工最需要在工作现场,面对工作对象,有教师或者培训者做操作示范和指导,这类培训使受训者能直观感受、模仿,效果良好。这种培训模式宜与师带徒、培训基地培训和培训师、教师下到基层现场指导几种模式结合进来进行。

7、“保姆式”培训模式。即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根据受培训对象的具体要求,实行动态性、全程式培训,如对受训者进行科教化知识补课,同时根据要求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甚至与其一道研究技能、技术上的难题。这种模式多用于已有一定专长,或承担一定创新科研项目的技术/技能型农民的培训。

8、“链”式培训模式。即有关部门有意识地先对辖区内的都市农业或创业示范户、示范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对其他农民或农民工进行接力培训,使先受培训的人员与后受培训的人员之间形成一条链,使受训的农民工数量成倍增加。

9、社区式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相关资源开展农民工培训。如社区出场地和管理人员,政府、行业协会、工商联组织等出面组织大专院校教师、企业行家、社工、义工人员等到社区担任培训者,培训对象为本社区所辖范围内的农民工,培训时间主要是休息日、节假日和夜晚。这类模式可以使农民工解决工学矛盾、住地与培训地相隔太远矛盾等。深圳宝安区、宁波鄞州区从2003年就已运用了这类模式,近来东莞、广州市等都已开始了这类培训模式的尝试。

10、学历式培训模式。政府出资并分批制订计划,在优秀农民工中选拔合符条件的农民及农民工到大学接受在职学历教育。深圳市政府已于2008年7月进行这一模式的尝试,计划选拔100名,而报名者却达上千人,受到了农民工的欢迎。

11、企业培训模式。即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新入职员工培训和已入职农民工的继续培训,这是国内最主要的一种培训方式。实行这一种方式,也应充分借鉴国外多个国家的经验,政府首先应当立法,规定政府和企业在这项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制定相应政策对企业加以鼓励,真实减轻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负担,如将企业培训经费进行税前列支,或对企业进行培训拨款,同时注重对企业主进行精神性奖励,还可以出资将部分企业建成农民培训基地。

12、工地学校培训模式。在建筑、建设工地上(桥梁、隧道、海港码头、开矿、大型企业建设等)设置临时性、流动性培训学校,利用工余时间甚至是上班时间给农民工进行现场培训,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现学现用。广州、深圳2008年上半年已运用这种培训方式,并大力加强有创新特色的工地学校教材的编写工作,以促进工地学校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结果管理方式

目前各城市化区域对农民培训结果的认定、管理做法各异,致使农民及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或因发证机构混乱,或因间隔时间长,或因工作地点的变动,导致其培训结果得不到持续认定。所以,努力使这一方面的管理实现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乃至统一化,都很有必要。综合国内外已有的作法和各城市化区域的具体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和完善。

1、尽快统一和规范培训、发证主管部门,让农民培训证书具有权威性。由于农民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涉及到经济收益问题,现在不少政府部门都力图拥有和控制这一资源,争取主考权、技能鉴定权及相应的发证权。从省、市一级主管培训考证的现状来看,劳动厅(局)主管一块,人事厅(局)主管一块,还有众多其他厅(局)也主管一块;此外还有一些派、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也主管一块;另有一些培训机构也自行培训,自行发证。这种主管、主办培训和发证方面的多头化、无序化,自然使很多农民培训的结果认定产生混乱。目前应由国家权威部门出面,尽快解决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各类培训主管及发证权的归属、安排问题,做到“删繁就简”,分工有序,布局合理,以此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工吃下“定心丸”。在英国,农民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采取严格的考试制度,学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2、把资格证书与农民创业帮扶措施结合起来。对于在城市化区域进行创业的农民,政府可学习南韩、德国等国经验,规定欲创业的农民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培训并获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允许其办理有关申报手续,并在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方面予以优先,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在德国手工工艺品行业,包括农民在内的创业者,必须要通过师带徒培训方式培训,并通过国家组织的有关考试以后才会得到批准。又如在法国,农民要想独立兴办农场,必须先取得农业技术员证书。我国可以逐步推行这一做法,有关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支付。

3、把参加培训与在城市化地区安家落户条件结合起来。从中国现阶段情况来看,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主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在他们认为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长久发展甚至可以安家落户时,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政府应该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打工在诸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彻底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合理解决农民在住房、子女上学、医疗、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使进城市农民消除“过客”心理,树立争取转变为市民和在城里安家落户的意识与决心,如深圳市最近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由原来发放的“暂住证”改成“居住证”,并让持有“居住证”者基本享受本市市民待遇。但本文建议将外来农民工是否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素质证书作为允许其成为城市居民并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此调动希望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将培训结果记入农民档案,使其作为求职、晋升的重要条件。城市化区域对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参与各类培训及考核结果记入档案(设立专门档案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这一档案信息的查询联网,这样可使用人企业能迅速、准确地查阅到求职者的真实培训信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对口的员工,并可给予相应的待遇。对于求职者来讲,他们的有关培训结果信息可以被企业了解,这也会从不同的方面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培训的自觉性。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编号:07B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商务部“新时期商务人才需求与高校商务人才培养”子课题,编号:GJYSLX200721。)

【参考文献】

[1] 陈华宁、朱平国:论农民培训工作的三大目标[J].上海农村经济,2008(3).

[2] 李少元: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3] 谢建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6).

篇5

连云港市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与卫生信息化热潮依次启动。2011年9月,连云港市及辖区四县被江苏省卫生厅确定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试点地区,同时承担卫生部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该项目列入市政府“连云港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程”。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良好基础

“居民健康卡建设不是无中生有的空中楼阁,它需要一个信息化基础。”在介绍居民健康卡项目时,连云港市卫生局局长周伟首先强调了建设基础。连云港市居民健康卡项目的顺利实施正是依托了卫生信息化的良好基础。

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规模化建设起步在2007年,即“十一五”期间。当时连云港市卫生局领导一致认为应当将卫生信息化作为引领卫生工作的突破口,并邀请全省知名专家制定出台了《2007年~

2010年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整体规划和逐年计划的方式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周伟介绍说:“我们当时着眼于信息基础建设,下决心要把基层的网络做好。”在卫生信息化工作中,大型医院往往具有足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等基层信息化工作则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借由国家整体卫生信息化政策的指导,连云港当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作为主攻的项目。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新农合市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到2011年底,全市实现了各县、区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与市级管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周伟回顾说:“有整体建设规划作为指导方针,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得以全面有序地开展。”连云港市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几个重点业务系统。除新农合管理系统和平台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疾控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HIS管理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等,也一并完成。

借助建设规划,连云港市在设施及设备投入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发展方式上主要采取分级负责,以条块为主,实行硬件分散投入,各条块的各单位依据管理和业务发展需要更新和增加大批先进硬件设施设备,包括自建机房。通过覆盖城乡的专用信息网络, 实现了市、县(区)、乡、村(1700多个)四级医疗机构和市、县(区)、乡(镇)三级医疗卫生(新农合)管理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该网络在市级汇聚后实现与省卫生厅新农合管理部门的专网联接。

建成的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承载着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资源这三个基本数据库,承担着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存储和交换,同时还承担着市辖四个区的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部署和应用。市县一体化平台同步建设、同时部署,力争实现无障碍的数据交换。

基于无障碍的数据连通,连云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完成诸多功能:预约挂号、健康档案管理、远程医疗、卫生综合业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等。其中远程医疗项目更是卫生部门作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重点方式。2013年,江苏省卫生厅也提出要求,希望在至少三分之一的县建立区域检查检验系统。

“连云港市之所以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县一体同步推进是一大原因,也是我们的特色。”周伟介绍说,市县一体同步推进过程遵从四个统一:首先,统一负责系统、平台的研发。市、县区卫生信息平台和全市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由市卫生局和合作的软件公司共同设计和组织开发。其次,统一组织签订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服务协议,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各县区卫生局和软件公司共同签订相关的协议。第三,统一组织采购硬件设施和软件产品。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各县公开招标采购,保证软硬件的一致性和互联互通。第四,统一组织管理和维护。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市卫生局集中部署和维护,并且指定专人进行管理。

分工协作完成健康卡建设

拥有强大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做基础,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可谓水到渠成。然而健康卡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统筹协作是建设的客观要求。

连云港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负责人徐德斌介绍,连云港居民健康卡建设可以总结为四句话。首先是“省市联合,部门配合,分工负责”。居民健康卡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主要有省卫生厅,市、县卫生局,省公安厅,省农行、省建行、市农行、市建行等,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工作。第二是“政府牵头,银卫合作,共同建设”。此前提出的“银医合作”是银行与医院合作,而连云港所推行的“银卫合作”上升到银行与政府卫生部门间的合作,达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的要求。第三是“基于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很多功能需要信息平台支撑,这一指导思想强调一定要先做平台,再做居民健康卡。如果先发放居民健康卡,平台迟迟不能建起来,也就失去了意义。最终是“立足应用,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这便是居民健康卡实施的根本目标,如果居民健康卡没有被有效地应用,不能对医疗卫生服务作出有益的辅助,则成为“为了发卡而发卡”。

“我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徐德斌一一介绍了各部门的详细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省卫生厅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根据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组织制订《江苏省居民健康卡实施办法》,对全省居民健康卡的组织管理、申请、发放和使用管理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定;成立居民健康卡管理中心,组织专门工作班子承担省级相应任务;全省统一确定公共卫生服务热线12320承担居民健康卡统一咨询服务电话;组织开发了统一使用的居民健康卡综合管理系统;组织编写了卡接口调用程序,与银行共同完成提供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统一管理全省居民健康卡密钥系统;与合作银行确定居民健康卡读卡器的技术要求,进行应用功能测试和设备选型。

市卫生局(包括县卫生局)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成立居民健康卡服务中心,明确市、县合管办协助卫生信息中心做好居民健康卡管理服务工作;明确各级卫生单位所负责的居民健康卡申领受理和发放任务;试点期间利用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在全市四个系统部门(全市卫生系统、市农行系统、市建行系统和市电信系统)进行发卡信息采集;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信息库,将采集信息上报省卫生厅,并与省公安厅身份证数据库进行比对;选定市农行、市建行为全市居民健康卡合作建设单位,组织市辖区和各县分别与合作银行签订建设合作协议;在省卫生厅与省农行、建行指导下分别确定市内两所三级医院分别承担两家银行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在医院的应用试点工作;统一全市居民健康卡的业务应用,包括应用范围、应用流程、配套服务等方面;承担省卫生厅居民建卡跨市使用等。

省公安厅协助省卫生厅将居民健康卡基本信息与公安身份证数据库对接,对居民健康卡基础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居民健康卡基本信息准确性和获取发卡对象照片信息。

省合作银行主要负责与省卫生厅共同确定居民健康卡密钥、芯片、COS、读卡器等相关生产、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支持地方银行(农行、建行)与市县卫生局签订居民健康卡合作共建协议;支持地方银行(农行、建行)与市县卫生局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合作,拓展居民健康卡实际应用(如农行的村村通工程)。

居民健康卡加载多种功能

连云港发行的居民健康卡使用单芯片双界面非接触设计,处于领先地位。居民健康卡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应用,即医院就诊卡、新农合卡、银行卡“三卡合一”。徐德斌介绍:“卡片整合了医疗服务的应用,新农合的应用和金融的应用。”

作为就诊卡,它承载着预约挂号、获取健康档案、记录诊疗信息、查询诊疗费用信息、支撑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多点即时交费等医疗服务应用。通过全市健康卡对外服务门户网站,持卡者可以进行网上挂号、预约就医和其他的公共卫生服务,也可以查询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作为新农合卡,它承载身份认证、费用结算、补偿报销、收缴个人参合资金等新农合应用,应用主要围绕“卡筹资”和“卡结算”。“卡筹资”的实现通过居民健康卡筹集个人参合费用建立筹资数据库,通过区域平台统一通知参合群众,后者通过银行、村村通等多种方式向居民健康卡存入资金。“卡结算”通过规定新农合患者住院时必须使用居民健康卡结算住院费用,以保证居民健康卡的顺利推行,就诊医院实行先看病后结算费用。使用连云港市发放的居民健康卡,新农合持卡人在卡内已有几千元的预充金额后,在市域内任何医院就诊,不需任何其他预付押金,只需在结账时使用卡片,直接结算其自付部分。这减少了患者很多麻烦。

作为银行卡,它包含了缴费、转帐、交纳参合资金、医药费用结算等多个金融功能。通过银行投放使用的一体机,使用居民健康卡可以完成存款、取款和转账。连云港发行的居民健康卡还增加了闪付功能。闪付作为银行推行的新一代支付方式,可进行小额快捷支付,省去了刷卡验证、输密码、签字的繁琐过程,在一般检验、取药时应用可减少操作时间。

居民健康卡可以很好地解决就医过程“三长一短”问题,解决一卡通异地结算就医问题,和解决健康档案碎片化的问题。

健康卡发放的关键因素

徐德斌向我们介绍了居民健康卡发放过程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建有信息平台,没有平台基础就无法步入居民健康卡的实际应用。“连云港市居民健康卡实现了与健康档案的对接,卡片功能不局限于金融结算。”徐德斌指出,居民健康卡应着眼于健康管理,如果没有信息平台支撑管理功能,居民健康卡项目的现实意义会大打折扣。“我们秉承的宗旨是不但要将平台先建起来,还要努力让平全符合国家‘3521工程’规范,符合标准化和安全性。”

居民健康卡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连云港走市场道路,利用拓展业务的利益点激发银行的积极性,吸引银行进行合作。因为居民健康卡对银行系统的需求量很大,银行大多对这一市场垂涎。只要能将项目规划、功能设计落实,着眼于这个项目未来潜力的银行将蜂拥而至。徐德斌介绍说,连云港选择市建行和农行,两家银行配合健康卡项目,双方的积极性都得以充分调动。

依照连云港市卫生局在健康卡项目工作中的经验,在具有新农合基础的地区,把新农合项目作为居民健康卡发放突破口比较可靠。凭借参合人员的基数,可以大力地推广居民健康卡的使用。连云港市一部分居民健康卡的发放采用替换新农合卡的方式,并通过完善的卡管系统管理卡片信息,保证了卡片发放过程的严谨。

不少地区都曾发放过市民卡,一些医疗机构也有各自的就诊卡,然而对于新发放的居民健康卡,许多地区的市民并不理解其中的区别。徐德斌解释说,其实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就诊卡在功能定位、标准性上都有差异。“居民健康卡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规范,保证将来在各地、各机构中通用。而市民卡、就诊卡一般只能在某一机构内或小范围地区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