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12 15: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青春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如果你的心灵很年青,你就会常常保持许多梦想,在浓云密布的日子里,依然会抓住瞬间闪过的金色阳光。我们虽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在这里,我们信守同样的企业精神,写下同样的奉献承诺,拥有同样的壮美青春。这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告白。当我满带着青春的气息,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与信念站在这里的那刻,我的内心是如此的坦荡与激昂,那种难以形容的兴奋与紧张,我真诚的邀请你们一同分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心中无不闪烁着梦想,那么现在就是我们努力实现梦想的时候。当前,我厂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点,有一大批项目等着我们去建设,有一系列技术等着我们去攻关,有一大片市场等着我们去开拓,有一整套的经验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纵使艰难险阻,也要努力前行:追求卓越,真诚回报,释放青春能量,点燃青想。或许我们成不了伟人,纵使我们平淡一生,但这都不要紧,群星闪烁时我们同样灿烂,这样的平凡其实是一种伟大。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平凡的岗位需要我们付出,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付出,构建整个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一起付出。而这些付出无疑就是一种奉献,奉献不分大小,没有先后。我们的青春是有限的,有限的青春因为我们的奉献变得充实、久远。亲爱的朋友们,工作着是美丽的,凭着岁月赐与我们的年轻臂膀和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所追求的事业中吧,让我们悄悄的奉献,因为有团烈火正在这里燃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
一些故事如诗如梦更如风
是那些自作多情的想象
把你绰约的倩影写进诗行
其实,一首诗刚刚醒来的时候
你只是从一首诗的窗外走过而已
你的高跟鞋永远走不进一首泥泞的诗
而你的脚步声已打乱了这首诗的韵脚
写完第一首情诗和最后一封情书的时候
我开始为自己辩解:没,没,没什么的
就,就,就当作我夏天做了一场梦
醒来之后,什,什――么都没有了
不过,我还要赶在秋天来临之前
坐在记忆的枝头,以尽可能快的速度
想象出更完美而离我更近的一片绿叶
我再次提醒自己:只要一片。
要求:更完美,更近
――《你走在一首诗之外》
有一些词语或事物,必将成为你内心永久的幻象。它影响着内心的气候和湿度,甚至进入身体成为幻想的土壤。这是我对诗歌的一种感觉,我所阅读到的苏首飞的诗歌,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这种感觉。诸多自言自语式的追问,似乎复活了某种过去的情感。诗像一卷胶片,有着所有过去的回忆,并不是“一场梦”,苏首飞未能幸免记忆的席卷,“如梦更如风”的万千景象汹涌而来,如此的气势反而抵消了沉重的“辩解”,所以“哦”犹如寂静的召唤,“一片绿叶”保存了一段记忆,一首诗。苏首飞的行为再次加深了我此前的认识,泰戈尔说,“春天开过花就告辞了”。虽然他们没有可比性,但都因连接着一种普遍的情感,因为关联人类的基本情感趋向和生命境遇,而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场所,足以构成―个广阔的、丰富的世界。
词语本身没有力量,是诗人赋予了它洞穿的神通和智慧。词语是母性的,是能够不断地催生我们的想象、推断和生命力,犹如神谕一般获得上帝的暗示。
我想起茨维塔耶娃的诗,“回忆沉甸甸地压在双肩/在天堂我仍为尘世哭泣”。一个人无法拒绝尘世,无法扔掉记忆,命定承载的情怀,当烟火飘漫了人间,便有梦的诞生。在苏首飞的诗歌里,他如此地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或者说,虚构与诗歌的关系。他镇定地把内心的痕迹呈现出来,狂乱、跳跃、渴求……“被白色的花朵埋葬”,这就是我所迷恋的诗歌的光芒,他在梦境里作短暂的停留,却带着我们的灵魂持久地飞翔。“雪地上只留下奔跑的脚印”,他适当地收缩与施展自己的诗歌重量,若重若轻,抑或若轻若重,苏首飞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去处理,“梦里追寻的痕迹/依稀可见”,或者说,他能保留一些痕迹,作为一种基础修筑通向未来的城堡的道路。那才是他理想的人间!但同时,他也保存了一些完整的记忆,“忽近”的即是把玩在掌心的雪花,回忆。不得不承认,他的“梦里雪飘”,有着如斯之美。
苏首飞说过,“我们再怎么坚强,也逃不出内心的脆弱。我们渴望理解。我不断地去爱,并渴望着能得到爱。”(《我活着就要歌唱》)但我所看到的,是苏首飞描摹的另一个世界,温暖、美好,并且,还有坚强。也许,对他来说,诗歌是最好的药,医治这个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种种伤痛。只有诗歌,才能把他的生活完美地悬挂,诗歌是他和生活之间的一纸契约。无论怎样,他都会慷慨地抒情和赞美。“我无数的叶子为她歌唱,为她吟诵一首首浪漫的情诗,我磁性的声音温柔地抚摸她”。(《思念的苹果站在我的枝头》)他的内心有一架钢琴,弹奏着最动听的情歌。“无数的叶子”是他心灵的触角,谁在幸福地享受时光的馈赠?“也许,一些搁浅在冬季的故事,将会在有雨的三月里,萌芽,生长。,骑着雨滴,打开一扇在冬季里尘封的心扉。让雨晶莹的泪滴,涤荡心坎里淤积的忧伤”。(《坐在三月的雨滴里》)他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支撑促使他的诗歌永不疲倦地被说出。在这里,我们冒雨是欢乐,我们忧伤却是命运美丽的涟漪,而他还会告诉我们,“一场燃烧的雨,陨落进暗夜的缝隙。/雨照亮黑暗,偷偷开启夜熟睡的心灵。”(《流星雨》)在苏首飞的青春里,似乎找不到一丝哀怨和愤怒,这与时代又多么的不相符啊。许多诗人,都在充分地表达残酷的青春、反道德的青春、暴力的青春、欲望的青春,但苏首飞却颠覆了这种非常态的诗歌美学,而后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年轻的叙述风格。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苏首飞过着的是“非现实”的生活,他的时间是“诗歌时间”,脱离书桌上行走的钟表指针,脱离电视屏幕上整点报时的数字,那些是多么苍白和虚假啊,他的真诚,是诗歌的真诚,是面对中国汉字的真诚,是诗人、写作者必须的真诚。
篇3
关键词:近代文学史;情景记忆;顺口溜记忆;想象记忆;日本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37-03
在日本明治以前,诗就是指“汉诗”(用汉字书写,按平仄押韵),而那些用日语写的所谓的“诗”被称为和歌和俳句,此外还有狂歌、川柳等形式。明治以后,这些诗歌形式已不能充分表现新时代的精神。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受“改良主义”影响的外山正一等人,于明治十五年出版了《新体诗抄》一书。他提倡不要拘泥于汉字,用新的日语来做诗。相对于原来的“旧体”汉诗,称其为“新体诗”。由于“新体诗”的盛行,“汉诗”逐渐衰落。自此,人们通常所说的诗即指用日语做的“新体诗”,也标志着日本诗歌的诞生。之后受到国外思潮的影响,先后产生了浪漫诗、象征诗、口语自由诗、耽美诗、理想主义诗等各种诗体。
一、浪漫诗的诗人及其作品――情景记忆和顺口溜记忆
赴德国留学4年的森欧外于明治二十一年返回日本,第二年就出版了翻译诗集《面影》。由于受到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辞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浪漫风格。从政失败准备通过艺术战斗的北村透谷,也在同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品《楚囚的诗》,接着又在明治二十四年出版了《蓬莱曲》。这两部诗集以浪漫的情调表现了近代诗人的苦恼。透谷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指导者,他推动了日本诗歌的浪漫化进程。
岛崎藤村作为透谷的盟友,深受透谷思想的影响。两人一起创办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杂志《文学界》。岛崎藤村也发表了处女诗集《若菜集》,描写青春苦恼的同时,也抒发了青春的喜悦之情。藤村的《落梅集》是其脱离青春的稚嫩达到壮年成熟的标志之作,此外藤村还出版了《夏草集》。岛崎藤村的这三部诗集《若叶集》、《夏草集》、《落梅集》可以按照植物成长的过程情景记忆。即首先是花草树木抽枝长出嫩叶(日语中若叶即嫩叶),然后夏季草木繁盛,最后结成果实。同时还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为象征了诗人从青春期、成熟期到壮年期的成长过程及心理变化。土井晚翠因于明治三十二年发表处女诗集《天地有情》而一举成名,与岛崎藤村并驾齐驱。文学史上把两人所处的时代称为“晚藤”时代。晚翠诗的特点是汉诗调,擅长史诗类的叙事诗。代表诗集有《晓钟》(明治三十四年)、《游子吟》(明治三十九年)等。《荒城之月》一诗被谱成曲子在日本家喻户晓。二人诗风形成鲜明对照,并从不同方面讴歌了明治时代的浪漫主义精神。
与谢野宽创办了著名的《明星》杂志,聚集了当时日本诗坛上大量的年轻浪漫诗人,还培养出了像石川啄木、北原白秋等著名诗人。与谢野宽的妻子与谢野晶子的加入更为《明星》杂志注入了新的活力。晶子的诗集《乱发》(1901)用大胆奔放的激情歌颂青春、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作为一位女性诗人,晶子的思想非常进步,对后来的日本女性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以上六位诗人森欧外、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土井晚翠、与谢也宽、与谢野晶子的名字,可以用打油诗进行记忆:“森外”村中一“土井”, 村中浪漫一夫妻。这里的“森外”即指森欧外与北村透谷和岛崎藤村两诗人名字中的“村”,“土井”是晚翠的姓,夫妻是指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为了加深对诗人的理解和记忆,最好背诵诗人极具特色的诗歌。例如:晶子在诗《乱发》中写道:“五尺秀发,水中飘柔有谁知,隐而不露少女心。那女子二十华年,君不见,青丝秀发美如盛春。春思之国恋情之邦,发亮,幽香来自梅花发油?稚嫩皮肤含热血,只懂说教,岂非寂寞。留人欢悦春宵夜,覆琴乱发复乱发。”在当时的明治时代,晶子大胆而暴露地歌唱青春之美,而成为女性争取自由和爱的先驱者。
明治30年代的浪漫诗运动,在日俄战争后社会情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令人感到其风格的空虚无物。受到自然主义思潮直视现实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下,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革,最终导致了浪漫诗的衰落。
二、象征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在欧洲象征主义产生于自然主义之后,用自然主义的方法表达诗的真实,并追求使用暗喻手法。这两种文学思潮,于明治30年代中期被同时引进日本。自然主义被应用到散文和小说上,而象征主义被应用在诗歌方面,进而加速了日本象征诗的诞生与发展。
上田敏在翻译诗集《海潮音》(明治三十八年)的序文中写道,“象征的用法,即是借用某物,把诗人在观想中产生的某种类似的心态更好地传达给读者”[1]。上田通过这部诗集向日本介绍了法国高蹈派和印象派,是当时日本译坛的最高杰作。上田对日本的诗坛和诗评论界都有深远影响。而作为象征诗人最早开拓了玄奥诗风的是薄田泣和浦原有明。
薄田泣于明治30年代初期,在浪漫派的同人杂志《明星》上发表了大量诗篇,后来收在诗集《暮笛集》(明治三十二年)和《晚春》(明治三十四年)中。30年代后期,受到上田敏翻译诗集《海潮音》的影响,他开始了象征诗的创作。代表诗集为《白羊宫》(明治三十九年),主要活用古语和雅语,工于遣词造句,多描写的是古时贵族的端庄高雅生活,侧重表现形式上的美。浦原有明初期的诗集《嫩草叶》(明治三十五年)、《独弦哀歌》(明治三十六年)体现了抒情诗风。从《春鸟集》开始尝试象征诗的创作。《有明集》使读者在感官上得到高雅、冥想般的享受,继而完成了象征诗体的创作体裁。薄田泣、浦原有明均是通过活用古语和雅语精雕细琢诗的表现手法,捕捉诗中耐人寻味的细腻感情。他们还成功地深化了藤村、晚翠等人的直叙式抒情诗的内涵,提高了其艺术的境界。然而,这种表现形式却过于偏向古典,有偏于形式美学的倾向,丧失情感本身的生命力。正如分铜作所说:“这不仅标志着明治新体诗运动的鼎盛,也预示了到达这一巅峰之后命中注定的衰落解体。就这样,象征诗运动一面推进着以追求表现手法革新的口语自由诗运动,一面无奈地等待着未来的新的运动中更为丰富多变的可能性。”[2]
薄田和浦原在思想上被固定于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由于沉重的观念而被封闭,进而诗歌的活力减弱并缺少新鲜的流动性。北原白秋打破了这个局面,给窒息的、陈旧的象征派打开了天窗,将忧伤的内容用崭新的近代感觉书写。北原白秋诗风轻快洒脱,其作品《邪宗门》(明治四十二年)用华丽的语言书写了想象中的异国情趣。诗人安西均曾评论道:“如果有人可以被冠以国民诗人或民族诗人这一称号的话,在近代和现代中没有比北原白秋更适合的了。”[3]北原把儿时的记忆进行诗化创作了诗集《回忆》。诗人自我评价道:“这只不过是一部感受史与史,希望读者将其作为自传去读。”[4]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知性和思想性,但却使用华丽的色彩、令人陶醉的音乐性,把象征诗推向了。
与北原同时代的诗人川路柳虹在回忆当时诗坛状况的文章中写道,“从泣到有明,从有明到白秋,他们的修辞方法越来越高超”,可是却使人感到,“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实感落到了另外世界的陷阱中了吗?”他的这种呐喊不仅是对象征诗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现状的反思[5]。此外,诗风沉重暗淡且具有神秘性倾向的象征诗人三木露风,以沉重的语言在诗集《废园》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思想和抒情的世界。
关于以上象征诗的五个代表上田敏、薄田泣、浦原有明、北原白秋、三木露风的名字可以用一句顺口溜记忆: 两个“田”,两个 “原”,只有三木露风好孤单。
三、口语自由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口语诗即是用日常口语进行书写的诗风,它诞生于明治后期。此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谓“诗”必须是用文语来写的东西。口语自由诗的旗手三木露风与相马御风在诗评《诗界的根本革新》中,倡导了新兴起的口语自由诗。接着,石川啄木用口语自由诗的形式抒发日常的感情。他深深地感到口语诗的重要性,并在《应该吃的诗》(1909)一文中写道:“明治40年代以后的诗,之所以必须用40年代以后的语言来写,并不是诗语的合适与否,表白上的方便与否,新的诗的精神也即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6]啄木强调了用日常用语做诗的重要性,肯定了口语自由诗的价值。面对从古语诗到口语诗转变的这一过渡期,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的诗歌,亦给当时的诗人提供了参考。“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一起把日本近代诗推向顶峰,并成为口语自由诗实质上的完成者”[7]。1912年以后,口语自由诗与象征诗派运动一起轰轰烈烈地展开,使这种体裁更趋成熟,并从形式上改变了近代诗的面貌。
如何记忆口语自由诗及代表诗人?啄木26岁就去世,一生贫困。而原朔太郎的父亲是医生,高村光太郎的父亲是雕塑艺术家,用现在流行话来说是富二代。一句打油诗如下:啄木没饭吃,也要写口语诗,朔太郎、光太郎,富二代来相助,二人都成了口语诗鼻祖。
四、耽美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活跃在浪漫派《明星》杂志的年轻同人渐渐对浪漫思潮产生不满,导致其于明治四十一年废刊。明治四十二年,以森欧外为指导者、石川啄木为发行人创刊的《昂》为耽美诗提供了重要平台。原活跃于《明星》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耽美风格的诗歌创作,并在《昂》上发表,促进了耽美诗的发展。该杂志的主要成员有北原白秋、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等“面包会”的年轻艺术家。
北原白秋的耽美诗同象征手法不可划分,而高村光太郎早期耽美派诗风浓厚,但后期主要以理想主义诗风为主,将在理想主义部分作重点介绍。木下奎太郎本人既是医生又是诗人,他的代表作为《食后之歌》。耽美派具有都市趣味、颓废享乐、自我美的形成的艺术特点。
关于耽美诗的三位代表诗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北原白秋的名字可以如下记忆。因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的名字中都有“太郎”二字,我们可以根据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爱吼的个性编成入戏顺口溜:“太郎”“太郎”吼“白秋”。
五、理想主义的诗人及其作品――想象记忆
明治末期《白桦》杂志创刊。同人们主张把新理想主义作为文艺思想的主流,因此人们称这个文学流派为白桦派或新理想派。这个流派不仅对作家和画家,乃至于对诗坛也起到了很大影响。代表诗人是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此外还有远离中央诗坛,生活在偏僻的日本岩手县花卷市的诗人宫泽贤治。
高村光太郎从1906年到1909年在美国、英国、法国游学3年半以后回到日本。因受到欧美社会近代市民精神的影响,产生了对自我意识以及要使个人生命更加完善的强烈欲望。他感到生活上和社会上的陈就落后及封建道德的压迫之后,开始反抗家族制度,不顾长男的身份而离开父母家,不继承家业开始了独居生活。虽然参加唯美主义艺术运动,成为“面包会”的主要成员,发表唯美颓废派风格的诗作,但站在自我意识上的反抗,并未能轻易推倒现实之墙,而产生出败北感和空虚感。明治末期,受到白桦派影响的高村光太郎开始创作有关人道主义内容的口语自由诗。其代表作《路程》,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耽美主义倾向的口语自由诗,而后部分为表达对其爱妻智惠子的思念的人道主义口语自由诗。
高村光太郎在他长期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饱经磨难。青年时期,他在职业与艺术的选择中苦恼不已,正如他在《路程》这首诗中写道:“请告诉我该走的路,请告诉我该做的事!”在著名的诗集《智惠子抄》中,咏唱了跟爱妻智惠子从恋爱、结婚、妻子患精神病、死亡,追忆跨越40年之久的生活。伊藤信吉在《光太郎之歌》中评价道,“作为诗人出发的高村,正处于近代诗的发展阶段,因而具有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8]。
室生犀星作为私生子出生在石川县金泽市,后来被真言宗寺院雨宝院住持室生真乘的姘居收养。生下来就没有见到生母,养母又是个特殊身份的人,因此犀星一生都肩负这两重“束缚”。1910年上京,受到诗人北原白秋的赏识。摆脱青春苦恼的室生犀星于1918年完成了《爱的诗集》。
宫泽贤治在日本被定位为作家、自然科学家、诗人。他笃信《法华经》,其诗作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思想。他把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因此在诗史上把这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归类到理想主义中。但更确切地说贤治跟其他理想主义诗人不同,他是宗教诗人。在实际生活中,宫泽还是一个农民,一个虔诚的求道者。他的生命仅仅燃烧了37年,终身未婚。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农学知识,以献身的精神来指导农业。把弘扬《法华经》的思想为己任。创作了诗集《春与修罗》(共3集)。世人通常把《春与修罗》这部作品称为诗集,但作者宫泽贤治本人却固执地将其称为“心象素描”。贤治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像诗的标题的寓意一样是摆脱“修罗”走向春天的心相描述。
上述三位诗人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宫泽贤治可以通过用想象加强记忆。在一个理想之国,高远的天空有一颗美丽的星星在闪烁,并发出两种光,即是“贤治”之光和“高村光”,简略为:理想国度有“犀星”,发出“贤治”、“高村光”。
日本经过了新体诗的诞生,浪漫诗、象征诗、口语自由诗、耽美诗、理想主义诗阶段的发展之后,迎来了日本近代诗的。出现了以原朔太郎和佐藤春夫为首的大成者。原朔太郎的代表作《月吠》(大正六年)和《青猫》(大正十二年),以口语自由诗的形式,用象征的手法表现阴郁感情。这意味着近代诗的确立。对于后继诗人来说又是一个出发点。佐藤春夫把对恋人谷崎千代的思念写成了《殉情诗集》(大正十年),巧妙地运用古典语,表现了微妙的感觉,是文语定型诗的绝品。另外旅居法国十多年的崛口大学回到日本以后,出版的翻译诗集《月下一群》(大正十四年)对后来的诗人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以上诗人及其诗集,可利用诗人、诗集中汉字意义来发挥想象力:“秋天原野上一匹狼在“吠月”,“青猫”吓得不得了”,即原朔太郎及其诗集《月吠》、《青猫》。在“崛口大学”的校园内“月下一群”学生在看佐藤春夫的《殉情诗集》。通过以上的想象记忆,很快就能记忆三位诗人及其诗集。
以上通过日本近代新体诗的诞生、诗的体裁发展、近代诗的确立三个部分介绍了日本近代诗歌史的全部过程。在每个部分介绍了主要诗人及其诗集。在理解诗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记忆诗人名字及作品的窍门和方法,望给教授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秋山虔,三好行雄.新日本文学史[M].东京:文英堂,2005:199.
[2]红野敏郎.明治的文学:近代文学史1[M].东京:有斐,1992:259.
[3][5]安西均.的招待[M].东京:新日本新,1977:46.
[4][6]北原白秋,石川啄木.现代日本文学大系:第26卷[M].东京:筑摩房,1972:44.
篇4
【关键词】戈麦诗歌;词语;意识;姿态
1 细读:早慧的语言之星
“万人都已入睡,只有我一人/瞥见你,在不眠之夜/神秘之光,箭羽之光/砂纸一样的灼烧,我侧耳倾听”——戈麦·《彗星》[1]
如同一颗彗星,戈麦的出现,只在隐秘的夜空里划下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让夜的心脏为之抽搐,而后便似乎销声匿迹了。由于海子耀眼光芒的持久照射,戈麦光芒的独特性一直被淹没。戈麦的天才在对诗歌与词语的关系的敏锐洞察上(形式感的追求在此之下),戈麦在这条道路上是逐渐自觉的。他是以带有沉思色彩的青春体写作进入现代汉诗的。其早期诗作有着意象派,静物诗和玄学诗等的影响,乃以个人经历直入诗歌,似乎见不得有新意。但其诗写姿态和语言材料的敏感便渐渐清晰了起来。
蓝棣之在评价西川的诗时说:“‘非意象’早已是一代诗人的追求……在这潮流面前,作者并不嫌弃意象。这些情况,都足见作者是有主见和勇气的。”[2]这同样可以用于指称戈麦的早期诗歌(1987-1988)对意象的偏爱。通过整体的意象系统赋予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经典意象和词语以新的意义,成为戈麦早期诗作的下意识追求。
戈麦早期诗作与他的北大校友西川相近,具有新古典主义味道,出于对十九世纪美学(凡高、荷尔德林、波德莱尔)的亲近。早期诗歌对终极、死亡的迷恋的“青春体”写作倾向和静物诗、玄学诗的构诗技巧固然显得有些陈旧:如《末日》、《情绪》、《歌手》和《太阳雨》。“末日”在“倒影”和“方圆”中,与“佛门语注”、“剑道”和“蝴蝶”相纠结,可衍生出对“三年细软诗光”的“尽致淋漓”。
戈麦听从了里尔克在《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书信中关于青年人应该暂时回避爱情的忠告。其诗作极少涉及爱情,偶有“爱情”的字眼(如《颤抖的叶子》:“我梦见了许多燃烧的爱情”),也把爱情作为一种材料处理,使之弥漫在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体悟上,而至于更为阔大的意境。
戈麦从一开始提笔就自觉的意识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对诗歌造成的压力和二者之间的焦渴状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诗句:“星期四穿雨鞋一词出游”(《艺术》)、“用比如说一个字的变故/携两地阴雨的天气”(《寄英伦三岛》)、“是一只蚊子的死亡/应和着淅沥的雨声/在北方春天的金雾中/闪烁着一只蚊子的翅膀/久久不会沉落”(《北窗》),对词语的高度关切溢于言表。
于是在《给今天》里,他有了一种继承和指点前辈诗人(“今天”即“今天派诗人”或“朦胧诗人”的双关语)的之态和勇气。他说:“几个人的声音/总是如此的飘忽不定”,他说这是“坚硬的语言”,他要劈开这语言。
他不避陈词:“曾经生意盎然的锁”(《青楼》),“窗外天空尽致淋漓”、“隔室的陌路悄然离去”(《末日》),“萧索的肩也无力承担”(《哥哥》),“我俯视岁月的黑暗/相隔近在咫尺”(《七点钟的火焰》)。但这些旧词被植入新的语境,产生奇异的陌生化效果,这便是其词语意识和实验的努力实绩。
骆一禾说:“我们祈愿从沉思和体验开始,获致原生的冲涌,一切言语和变动根源的现代意识。它将决定诗人在人心中留下的影像。为此这诗歌成为一种动作:它把经历、感触、印象、幻想、梦境和语词经沉思渴想凝聚,获得诗境与世界观的汇通,并通过这凝聚把启示说得洗炼”,[3]其这一与“修远”互释的命题,在戈麦的诗歌中,得到了真挚的响应。
2 转身:燃烧的词语
从《根部》、《杯子》、《愿望》、《孤独》等开始,戈麦的诗表现出了对词语的强烈嗅觉冲动,这些从“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种语式、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语感” [4]发生的诗及诗意和完美的形式感相结合,表明了他对汉语本身的敏感和洞察超过了他对诗歌素材的敏感和洞察,同时也是其欲从体验和沉思出发,重新对世界命名的勃勃雄心。在此,形式感和技巧让位于对词语的迷恋,如“杯子”所延宕出的命运的失败和沧桑感,《孤独》中所有燃烧的意象对“无言的石头”和“语言所达不到的地方”的言语焦灼感的体认,《》对于发声的困境体验。
戈麦诗歌所展现给我们的新的元素在于,对词语本身喜爱超越了所有的其它因素。“石头”是其核心意象之一,用于指称词语。戈麦说:“默默地采集着石头/用冷酷而残忍的景象/一遍遍塑着未来的时光”(《冬天的热情》),他宣谕这种姿态:“我要抛开我的肉体和所有的家/让骨头逃走,让字码丛生/让所有细胞的婚恋者慢慢成长/就像它们真正存在过那样”,他甚至表示要为语言而献身:“好了。我已经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仅仅一次,就可以杆得异常完美……我送给你一颗米粒,好似忠告/是作为美好形式得句点还是丑恶的证明”(《誓言》)。为此,他尝试了许多新的形式用以装盛词语和突出语感,汉语在这些实验容器里发生着奇妙的反应。在《新一代》、《儿童十四行》、《命运》和《十四行:存在》里,大量词语和句号精巧的镶嵌在短的句式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在节制的表述之下,大大加重了诗歌的容量。在《短诗一束》里,由“历史”、“经典著作”、“运动”、“死亡”、“白血病”、“外国语”、“冷漠”、“友谊”、“婚姻”、“夜晚”、“午后”、“节日”、“张思德”等小题目的设置上,不难看出其对词语自动生成的诗歌结构的实验性探索。在《青年十诫》里,他宣称“不要走向宽广的事业/不要向恶的势力低头/不要向世界索求赐与/不要给后世带来光明……不要在死亡的方向上茁壮成长……要为生存而斗争/让青春战胜肉体,战胜死亡”,这种警示的语气和结构,对革命语体的戏拟,在对生存现状绝妙反讽的同时,个人悲怆的命运也随之溢出。这种对语调的模仿能力比比闪耀于戈麦的中后期诗歌诸如《凡·高自画像》和《狄多》中。在这里,戈麦展示出其令人惊异的对汉语的穿透性的领悟力。他把自己的声音巧妙的融进对凡·高和狄多的独白语调中:“在脑髓和粘膜之间充满紧张”,“它自上而下,压迫着我”,“我的一生已彻底干涸(像镜子上积存的秽物)”。他隐曲而精确的指出了汉语对诗人和诗歌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这种喜爱那么快就转化成了一种信赖。这成为戈麦的晚期诗歌创作动力。从《天鹅》和《石头》开始,戈麦试图通过对古代宇宙观诸如:金木水火等原初元素的重新书写彰显其疯狂的诗歌抱负。这种重新构建诗歌与语言与世界关系的伟大抱负一经与其对词语的绝对敏感和时代语境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力量。这种痕迹深深地刻在其诗歌材料,语言速度和诗歌推进动力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大批诸如《朝霞》、《上帝》、《天象》、《佛光》、《铁》、《黄金》、《老虎》、《鲸鱼》等以构成世界的原初材料为取材的诗篇,毫无疑问的泄漏了诗人的高度焦虑状态。在《扣门》里,“三个黄昏扑打着我的房门/三个流浪回家的饿魔/三只行凶杀人的影子/扑打着我的房门”、“啊,三个黄昏/在门外叫喊/三个黄昏从窗外伸进头来/三个饿鬼!”诗行完全是一种焦虑情绪的快速迸发,其节奏的紧凑和句式的短小使得语言的速度越来越快。语言的超速和信赖词语的诗写策略,使得诗行自身逻辑的衍生力和话语方式的增殖倾向。《凡·高自画像》、《狄多》和《关于死亡的札记》即这种倾向的代表作品。有关加速写作的意义臧棣已经说得十分透彻了。[5]应当指出的是,加速写作是短命天才型诗人的宿命,戈麦的悲剧意义正在于此。
3 词语:作为信仰的戈麦诗观
戈麦把其诗观表述为“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定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能够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6]
正是对词语的谦卑姿态,使戈麦发展了我们时代的美学特征,即对于语言的良知。在戈麦之前的诗人中,语言对诗意和事物的指称已经相当完美,我们缺少的是,成为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成为事物本身的语言。戈麦对语言的高度自觉意识,是其对当代诗歌最伟大的贡献。这种意识使他发明了一种让事物自身发出谈话能力的语言,从而丰富了整个现代汉诗的言说方式。
就写作方式、对语言的天才颖悟力和诗美的追求姿态上,戈麦和海子、骆一禾一道,楔入到了那场“后新诗潮”的最核心处,但就其对诗歌与语言的关系探索上所走的深远距离来看,戈麦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而在语言的维度上,被铭刻于二十世纪汉语诗歌史上。
参考文献:
[1] 戈麦.西渡编.《戈麦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注:以下论文中所有戈麦的诗歌均出自《戈麦诗全编》,不再一一注明。
[2] 蓝棣之.《西川诗二首点评》[J].《文学评论》1997,4:80.
[3] 骆一禾.《的序》.转引自西川.《水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 西渡:《守望与倾听》,P22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5] 臧棣.西渡编.《戈麦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6] 戈麦.《关于诗歌》[J]..诗歌报.1991,6:66.
篇5
君不见,古来多少豪杰,虽伟业易说,偏柔情难名?
听霸王别姬,那垓下之围的雄浑磅礴,又怎能盖过生死别离的凄绝哀婉?剑指处,万千将勇为君动的西楚霸王,终是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被夕阳染透的乌江,流传千年,所要倾诉的,不是英雄战歌,而是一曲爱之诀别!
在那童真的岁月,我们读灰姑娘,读美人鱼,读白马王子和那被王子吻醒的美丽公主。如今,青春年少时,我们听着关于爱情的歌,轻念彼岸花开,低吟三生奈何,而多年后,谁又还能记得清?
篇6
关键词:徐迟 诗歌 都市书写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创作,除了以戴望舒为主的主情诗歌和以施蛰存为主的意象诗歌外,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题材写作,即都市诗歌,以徐迟、路易士、陈江帆等为代表,他们着重描绘都市生活,“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1]表现都市情绪与现代意识下的个体感觉,这其中又以徐迟诗歌表现最为明显。
徐迟1914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28年于上海念中学,年轻的诗人从小镇开始走向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在三十年代开始繁荣起来,不同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都市每一秒都在变化,都市人的生活也处于波动与喧闹之中,年轻而又敏感的诗人感受着都市带给他的冲击与震撼,无法抑制内心涌动的诗情,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留下了关于都市的青春书写。
一.徐迟的创作个性与都市意识
随性而至的诗人有突破一切的勇气,敢于表达自我,打破外在形式对诗歌的限制,崇尚自由与个性。在1992年版《徐迟诗选》中出现了诗歌不分行的现象,不拘泥于旧诗格律的影响,基本上无格律无音韵呈现出诗的散文化特点,也反映出其诗歌的自由化倾向,诗句皆随情感迸发而成。在《我及其他》的初版中“我”字形象横七竖八的排布,诗人通过对外在形式的变化展现了自我在艺术中的无限释放与扩大,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张扬与冲动,是都市幻彩折射下“桃色的我”,也展现了诗人狂放不羁、随心所欲地追求浪漫化与自由化的个性。
同时诗人把握住都市青年复杂的情感变化,努力在诗歌中展现都市人的生活感受与深刻思考。当现代文明侵袭人与人的交集越来越多时,心与心的隔阂也越来越深,都市发展带来的迷惘、孤独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上,诗人也在很多诗歌里展现了这种都市情绪,如《独居》“独居,埃及的十疫之一。寂寞呵,切碎的月亮直喷着我”[2]诗人将独居与埃及联系在一起,既有传统情调又有异域玛瑙大佛顶之下的落寞与难以排解的寂寞心绪,这种传统的题材发生了变异,诗人现代观感的融入更贴切地表达了都市人身在水泥森林却更加孤独的心情。
在其最具都市色彩的《都市之满月》中诗人注入的都市意识最为明显。“写着罗马字的十二个星……望一望都会的满月的表面,知道了都会的满月所浮载的哲理,知道了时刻之分,明月与灯与钟的三兼有了”,[3]十二个罗马数字象征着天上的星,塔上的钟指示着世人生活工作、左右着人的生活节奏、指挥着都市的运转,让都市按部就班的同时不免让人在追逐物质生活时使自我感觉钝化,失掉对精神生活追求。在都市时空观下,明确的时间意识和客观的机械化生活使得人影分离,灵魂难得自由。准时,工于计算,精确是由于都市生活的复杂和紧张而加载于生活之中,徐迟赋予了都会里的时刻以月亮、灯和钟的多重含义并使之具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感知都市生活,体味都市情绪的特征正是徐迟诗歌中城市意识的体现。“新的机械文明,新的都市,新的享乐,新的受苦”,[4]诗人将这种物化和自我生命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注重个体情绪的书写并丰富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心理,相比于前期诗人的都市书写进入得更深。
二.都市异乡人
当诗人从乡村走向都市时,对都市的一切现代文明感到新奇甚至礼赞都市风景,“我来了,二十岁人,青年,年轻、明亮又健康。从植着杉树的路上,我来了哪,挟着网球拍子,哼着歌”。[5]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诗人逐渐看到繁华背后的冷漠与病态并怀念起淳朴的家乡。乡村不同于讲究速度与发展的城市,它们更缓慢地进行着日常生活,而城市“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6]《苕溪的溪水上》中带有故乡特征的风物此刻成为情感的寄托和美好的化身,在故乡感情与诗奇怪地溶合了,虽然诗人早年离开家乡而故乡的一切在脑海里都是亲切可触的,尤其生活在城市之后更觉得家乡的小桥与小巷是“平和的象征,静穆的长廊,我的恋的指南针是向着这里的”。[7]这种浓烈真挚的怀乡恋乡的表达,对乡土家园的回望也是一种城市对乡村的隐归。
在《春烂了时》中都市街景与乡村风景同时并置,“街上起伏的爵士音乐,操纵着:蚂蚁,蚂蚁们。乡间,我是小野花:时常微笑的;随便什么颜色都适合的,幸福的”。[8]当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对峙时,诗人还是选择站在乡村的一边,“把忧郁溶化在都市中,大多的蚂蚁,死一个,也不足惜吧”。[9]由于都市生活的功利,人们对生命越来越缺少敬畏,人心也渐趋冷漠,这种异化无不让诗人失望从而转向理想化的家乡。诗人向往都市文明而又难以接受都市化带来的弊病,这种矛盾对立的情感也是都市诗歌中最真实的表达并且也是对都市化进程的深刻反思。
习惯于传统的和田野的静态文明的诗人以漫游者的形象进入城市,面对发展中的城市,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建造新文明的动力和来自西方文明中的时空意识都将诗人卷入了一场滚动的卷轴中。诗人从异乡人的视角观察都市生活,以变化的心情面对变化着的都市,一定程度上诗人走近了城市但始终徘徊在城市边缘,实则是都市中的异乡人,对都市也从新奇转入怀乡。这种心态的转变表明诗人至始至终没有完全融入都市,诗歌里岁有都市背景的展开而与此相连的都市心态缺乏深刻的体味,诗人从物质层面进入都市群体内心还有一段距离。
三.现代化的诗歌艺术
在现代诗歌书写中,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意象进行加工组合以此表现都市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变化。如《酒液》选取了酒液、五官、影子、雕像等意象突出刻画线条感,卷曲、e、雕像都是现代文明崇尚的美感体现,烘托出狂乱迷醉的氛围,展现了都市人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诗集里充满西方元素与意象的诗作也满目皆是《meander》、《leander》、《罗斯福的新纸牌》等都充满了都市光与色的交融。
特别要提到的是徐迟在写景诗作中也融入现代色彩,将古典意象符号和现代表达体系进行加工,别出新意。如《夏日小景》即使是最普通的景物抒写,诗人也在其中注入新的因子,外来词汇,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和奇特现代的意象选择,这些组合都使得诗歌焕发出新的光彩。《木叶的雕琢》木叶的“探戈舞”,将木叶想象成“浮雕的女体”和“朗姆酒”式的秋的红色,丰富的色彩及动态想象的结合让一片小小的木叶也变得观感十足,也直观反映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美学影响,尤其是西方直接外露的描写带给诗人的感官冲击,同时也激发了诗人的再创造,将都市化的审美趣味与传统美学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美感。再如《桥上》这篇描绘乡村小景的诗篇,诗人在字里行间里注入了颜色与动感“乳色的水,乳色的三月流动了”,[10]水是透明的而诗人在此处却想象力大开,如牛乳一般的河水让乡村的三月显得梦幻又浪漫,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与捕捉能力。
同时诗人融入想象,感觉于诗作之中,如《秋夜》“秋夜,雨滴着,仿佛是,是春夜雪溶泻的时候的滴水,我的年龄的思想”,[11]诗人放大了秋夜的感受让听觉融入想象,明明眼前是秋天,作者却可以让感觉自由翻飞,将两个根本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景象结合在一起,秋夜潺潺的雨滴竟如春夜慢慢融化的雪水,那缓缓流泻的清幽仿佛流入指尖,一丝清凉入骨。虽然这些诗不能算作标准的都市诗,但诗人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都开始慢慢转变,诗人观察的视角也在逐渐扩大,转向都市诗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情感的表露以及现代意识的觉醒都为徐迟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小桥”走向“隧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迟的诗歌创作明显带有青年诗人的印记依赖情感和经验写作,但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情感直露不讲究技巧却真挚动人。他敏锐地感受都市生活将自己的都市体验和都市情绪融入创作之中,虽然其创作主题不够深入,对都市复杂性的认识有所欠缺,但用其热情与青春灌注的诗歌,也展现了三十年代早期都市诗歌的创作风貌。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J].《现代》1933年,第4期,第1卷.
[2][3][5][7][8][9][10][11]徐迟.徐迟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4]柯可(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J].《新诗》1937年,第4期.
[6]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A].《现代性基本读本》.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39页.
注 释
[1]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1933年版,第4期,第1卷.
[2]徐迟.《徐迟文集》(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3]徐迟.《徐迟文集》(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4]柯可(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新诗》1937年版,第4期.
[5]徐迟.《徐迟文集》(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6]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现代性基本读本》.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39页.
[7]徐迟.《徐迟文集》(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8]徐迟.《徐迟文集》(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9]同上.
[10]同上,第12页.
篇7
林莽的朋友,诗人李琦说,我想,那些走进这个展厅的人,都会受到一种感动;而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也许会知道,什么样的人,被叫做诗人。
作为一俗人,我缺乏诗性。置身于诗人群落之中,我仿佛局外人,忐忑不安地沐浴着诗歌的洗礼。
众诗人挨肩并足,如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高谈阔论,人声鼎沸。
此次朝阳文化馆展厅拥挤进来的诗人,一度被某位网友博文称之为“当时中国诗人密度最高的地方”。
牛汉、屠岸、邵燕祥、柳萌、王燕生、吴思敬、张守仁、寇宗鄂、韩作荣、叶延滨、卫汉青、雷霆、芒克、李青、胡健、朱渊、庞俭克、张健、刘孝存、张清华、王克平、甘铁生、张洪波、潘洗尘、宋琳、树才、莫非、树才、耿国彪、田禾、赵云林、海城、老了等这些来自首都及全国各地的诗界翘楚欢聚一堂,徜祥在“如歌岁月坠入诗画林海,真挚情感催生艺术莽原”(老铁贺辞)诗画展览中。仅过花甲之年的老一代诗人就达近30位,他们不顾三九严寒,逆风而来。原因何在?
一位诗友给与了真挚的答案:林莽是我们的朋友。他用品行、才华,用平静常态中呈现的那种精神力量,赢得了朋友们的爱和珍惜。
与此同时,林莽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大文学机构和挚友、学生的贺信和祝辞更是不计其数:
学生牛庆国:您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贡献者。您不仅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绩为中国新诗的百花园增添了宁静、美丽的奇葩,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新诗感谢您!
成都梁平:从白洋淀开始,林莽大兄对于中国新诗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又因种种原故一直在公众传媒中成为半遮蔽状态,尽管如此,却又是中国诗坛一个永不消失的符号。这是林之莽、诗之莽所必然的结果。
桑克:您达到的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境界更是令人钦佩。这无疑为群氓树立了一个效仿典范,就是怎么知行合一,怎么在浑浊的尘世之中保持一份独立的清澈。这份清澈不仅是靠诗歌获得的,更是靠灵魂获得的。
诗僧・释迦正进(张连文):林老师在诗画作品中逐渐显露出的禅意,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特殊才能!换一种说法,它已成为华语诗坛的特殊贡献!
诗使生命变得瑰丽
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它们是属于我的
在如同燃烧着躁动的火焰的诗画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心如止水的“寂静”诗人林莽。
打量外表,花甲之年的林莽身上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沉淀和年轮的刻画,虽然他是与共和国共生的同龄人,虽然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历史已达40年的岁月,林莽还在最近几年重拾如椽之笔“刻画”他儿时的梦想和渴望。
人们记得《林莽诗选》扉页上有句话:“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它们是属于我的。”
某位诗友说,我为林莽的诗画展由衷高兴。这是一个人四十年的山高水长,是纸上的万语千言。当它如此安静而有序地排列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无法不百感交集。
即将迎来60大寿的林莽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去,“有人觉得诗歌是年轻人的天下,其实年轻的心灵才是诗歌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林莽平和地说。
读林莽的《读书散记》,你不得不钦佩他对诗歌艺术独立、独道的见解与发人深省的深刻剖析:
我以为艺术即直感,是源于身心的情感的释放,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理性;艺术是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以符号的方式承载着人的生命经验;艺术是一种诗意的假说,它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支柱,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是艺术使人完成了追求理想世界、追求梦境世界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诗使生命变得瑰丽。
诗歌需要一颗真挚的心灵
不要以诗人自居,不要急功近利
有时候,人们感慨于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对此,林莽则说,我想,作为诗人,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当我们的许多报刊上,仍充斥着许多不是诗歌的诗,诗人的光荣又何在。
正如林莽诗画展主办方所述:林莽的诗是非欲望性的,它对外界不是要求,而是体会。它们让人想到的是水、自然、人伦和心灵。它们力求呈现的,是现实世界的和谐、宁静、明亮和澄澈。他的诗不是流派和风格性写作,而是为不断地接近艺术的本质,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林莽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比诗歌更明确地体现着这一美学命题。诗情画意,自古就是在人们的审美中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源于心灵潜在的情感和生命本质的表达。
李琦说,谢谢他用诗歌和绘画,抒写了这个世界的美和动人;谢谢他笔下呈现的深邃和宁静,这是送给浮华时事的一份礼物;谢谢他一以贯之的淡定和从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份追求的恒久之美。
林莽告诫后来者:“不要以诗人自居,不要急功近利。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写出让人铭记于心的好作品。诗歌需要一颗真挚的心灵。”
当大风呼呼刮过
当大风呼呼刮过是谁们把心中的落日凝结于一片血色之中歌声穿越救援的岁月 突然停滞于那组感伤的音符
林莽是诗人,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一员,他早年的诗作《二十六个音节的回响》构建了现代汉诗一道独特的侧翼,以后又陆续出版七册诗集,是他在诗创作方面沉实的硕果,其自然宁静的诗风,深入心底的表达,自成一家而独步于当代诗界。
写诗之余,林莽亦作画,自道“始终有着绘画情结”,无奈诗笔健于画笔,又俗务在身,延宕至今他才突然“画兴”大发,情倾丹青,开画展、出画册,让朋友们跌了一回眼镜。
林莽说,诗歌是一种与人们的情感世界对话的方式,它以语言的艺术表达着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知、体验与领悟,并以它真挚而内在的情感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真实地面对我们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诗友东鸿评价说,总观林莽第一回诗画展,感知得到诗人心境上的某种“松动”,于宽厚平和襟怀中生出了机锋,手眼更加放开,心神更为通透,不刻意所为,却跨界无碍,信笔拈来即得真趣。
我看见果实挂在枝头
一切都存在于已知和未知之间当彼此间伸出了心灵的手青春的果实早已等待着秋日的成熟
作为一个硕果累累的诗人,林莽有自己的感受。
“我想说一个诗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生经历与人类文化经验的结晶。作一个普通的人,认认真真地生活,在履行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潜心于你的创作。”林莽说。
东鸿表示,看林莽早期的油画,可见出他少年习画时的“幼功”不俗,尤其是对色彩、色调有意识的选择与把握,画面沉郁、冷寂,注重写意传神,也不是当年所常见的苏式画技,明显有印象派的味道,如《北京冬日风景》灰蒙蒙的欧陆风致,《水乡的街道》大块涂抹的阴影,《春水》压抑的反常构图。
林莽谦虚道,写诗是我生活的主体,绘画只是业余爱好,我通过绘画努力把诗歌的感觉画出来,让画里面有诗歌的味道。少年练习过素描,但后来中断了,十年功夫没有下过,所以在绘画方面是不专业的。
“但是诗画它们的根是相同的。诗歌里面获得的东西,绘画里面是需要的,这样我就有感觉有信心,虽然技法上不够好,不够娴熟。艺术的共同因素是把真情实感,把生命体验放到里面去,收获意味感和价值感。”
林莽补充说,我自己知道有不足和弱点,从我自己追求出发,把诗画它们融合在一起,把过去的诗翻译成现在的画,既然是同源的嘛,肯定有共同的因素。
拂去花朵的伤痕
我总想拂去花瓣上轻微的伤痕轻轻采摘那些微微泛黄的叶子 让美好的事物更加纯粹
林莽坦言,我以为诗歌不是政治的、不是哲学的、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它远远超越于那些表层的社会问题,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所解决的不是那些实际的与实用的各色各样的思想问题,而是人的生命内在世界的情感问题。
林莽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兴趣和探讨,好的艺术家给人们制造另外一个世界――艺术的世界,一种物质世界之外的境界,这样精神才有容纳,人们才能铭记过去和走向未来。两个世界好比人的两条腿,这样才完整有力。
“我努力追求艺术的本身,但不知道能不能够做到。”林莽自惑。
事实上,他的作品给予了最好的答案。诗友沈苇说,林莽的诗与画是关于爱的知识,是不可消费的善。亲爱的诗歌兄长,此刻你正站在这个结合点上。
关于绘画的满意作品,林莽说,绘画方面不会止步,偶尔会画出自己的满意作品,要多和大家探讨,这方面是没有止境的。很多人在大师面前望而却步了,其实,每一个人都不同,用自由放送的心态去处理它。
“不是为了讨别人的好,而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它们的价值也就来了,我目前的功夫还不够,需要修炼。我会真诚地去画,去面对,因为真诚是艺术的命脉。”林莽发自肺腑。
是春天,也不是春天
曾是那样的遥远 田野在一片薄雾中春天在它力所能及的地方促根茎疯长我寂静又突然地走进你爱恋的既具体有神奇 你悄然转身将春天的花束堆满怀抱
宁波鄞州区文联的钱利娜说,林老师的这首《是春天,也不是春天》仿佛哀伤,仿佛甜蜜,仿佛糊涂,仿佛清醒,将爱情说得那样巧妙。
林莽曾策划过多年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广场诗歌朗诵活动。并把‘春天送你一首诗’申请注册了商标,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经营。
“我认为诗歌是最纯的,但写作与操作是两个概念,我们用商业化的手法操作‘春天送你一首诗’,就是希望纯洁的诗歌能传播得更远更广。”林莽坦言。
林莽告诉记者:诗人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健康的生存,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诗风,会使一个诗人走向更高的境界。春天不远,春天必将到来。
最后,记者愿以杭州诗友潘维的话作结:在这牛年之首,我在江南恭祝先生油彩里水光照亮2009年,驱逐寒冷,继续影响岁月里的心灵。
链接:
篇8
[关键词] 纪录片风格 抒情诗 抵触 削减
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字幕,如《三峡好人》中作为标识性题目的“烟”、“酒”、“茶”、“糖”等文字。那么是否可以说:贾樟柯一直隐约感到了电影的局限和变现力,而企图将文字与影像结合?在《二十四城记》之前的电影中,贾樟柯对“文字/字幕”的处理,可谓都是恰到好处。而这次,他在银幕上打出的大量诗句,使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不堪负荷的感觉。本文认为《二十四城记》并不是一部成功的贾樟柯影片,电影中出现的几首诗与其整体风格的不和谐性,正是《二十四城记》的一个瑕疵。
《二十四城记》中的引诗均以字幕的形式出现,所以,考察《二十四城记》中的引诗与影片整体风格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在思考文字与影像的关系。文字与影像之间一直就进行着不灭的战争。罗兰•巴特、希勒斯•米勒等都认为文字与图像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立。巴特认为“二者之间是不能有任何合作的,因为这两种对立的结构和系统是不可调和的”。[1]希勒斯•米勒认为“一张图片和一个句子是不可以相互‘翻译’的。图片的意义就是它本身,句子的意义也是它本身,这二者从来不可相遇。”[2]毫无疑问,贾樟柯试图将“诗”与影像/画面相结合,不是采取剧中人物诵读或对话的方式,而是以字幕的形式,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冒险,他试图和解文字与影像一直以来就有的冲突。
美国知名电影学者达德里•安德鲁(Dudley Andrew)称贾樟柯为电影诗人。如他所言,充满诗意的贾樟柯,其实是Bazan的忠实跟随者,是一位写实主义者。他在《二十四城记》中,试图将纪录片的“真实”与诗歌的美丽和抽象相结合,这本身没错,因为法国电影史上也有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诗意现实主义。在《二十四城记》中,他的诗意体现在影片所引用的四首诗中:《玻璃工厂》欧阳江河,《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叶芝,《红楼梦•葬花词》曹雪芹,《本质》万夏;其“写实主义”则表现在该片所选择的纪录片风格。他试图将诗意的文字(四首抒情短诗)与具有纪录片风格的影像结合,将银幕作为书页,以字幕的形式直接打出诗句。这是一部真诚的影片。以字幕的形式所引用的诗句,句句美丽,用意用情都很真诚。但奥斯卡•王尔德曾说:“真诚的诗歌都不是好的诗歌。”贾樟柯在黑色的银幕上所打出的这些的美丽而伤感诗句,与《二十四城记》的纪录片的风格,有些错位的感觉。影片无法承受,也无法吸收这些美丽、伤感的诗句。这些美丽的点缀,本来应该是全剧的精华与浓缩,但客观上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种不和谐的、混乱的感觉。
《二十四城记》影片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出现引用的诗歌。从结构上,影片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以采访郝大丽结束后,黑色银幕上打出的诗句“整个造飞机的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眼球,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为界限。这首诗引自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表达的是对工人劳动的赞美,是《二十四城记》所有引诗中最恰当的一首。而影片中对叶芝“时间的智慧”、万夏“消逝”、曹雪芹“葬花词”的引用,都出现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时间的智慧”和“消逝”这两首诗的引用,有悖于本片凝重的纪录片风格,显得过于多愁善感。
诗一:“时间的智慧”
宋卫东,1966年生,现城发集团的办公室副主任。正向采访他的贾樟柯回忆自己的过去:斗殴,恋爱,分手,放弃高考机会,顶替父亲进420厂当工人。他回忆着420当年的辉煌:“420有自己的系统……他们觉得自己挺牛的。”
76年去世,78年自卫反击战,当时当工人待遇好,为了能当厂里的工人,甚至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他顶替父亲,当了420厂的工人。他对着镜头,向采访他的贾樟柯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他和初恋情人的分手也许是因为二人后来社会地位的悬殊。因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当工人已远远失去了当时的光环。他伤感地说,厂子要搬迁了,要成为五星级酒店。
车间,屏幕上出现字幕,说篮球场上高楼已起,三天后,这里拆机器。工人们在车间里留影。有一个工人好像在夜巡。
银幕上打出了叶芝题为“时间的智慧”的一首抒情短诗:
“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
在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
现在,我萎缩成真理。”
“在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这一句诗似乎在呼应宋卫东对中学恋人的回忆,特别是关于他们在球场上分手的回忆。若细读,在这里以字母引用叶芝的这首诗,其实有些跑题。因为它至多也只是和宋卫东的某段青春记忆有关,“青春”、“说谎”、“阳光”、“招摇”、“秋叶”、“萎缩”等意象均与420厂无太大的联系。
一部电影的伤感力很多时候和它的内敛力成正比。这首叶芝的诗,在这里以字幕的形式出现,起了散布伤感的作用,但丧失了“内敛”的凝重。
诗二:“消逝”
苏娜站在阳台上讲叙她的故事,摄影机的镜头慢慢地摇向了成都市高楼林立的“市容”。叙述完她的故事,银幕上打出了万夏《本质》的这句诗:“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诗歌的是修辞的艺术。“你消逝的一面”让读者想到的是一女人的消逝的容颜,写诗的人,似乎是这位容颜已逝的女人过去的情人,仍沉浸在对已经老去的情人昔日美丽容颜的回忆和伤感之中。然而,确切地说,这位“容颜已逝”的女人,不是成都,而是昔日辉煌一时享受着军队级待遇的420厂。尽管420厂仍然存在,但昔日的荣耀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个军工厂诸多的工人已经下岗,他们怀念420老厂过去的荣誉和所享受的特殊待遇,怀念过去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但如果把已经辉煌不再的420厂比作是一位容颜已逝的情人,似乎让伤感怀旧的情绪过度地流淌和泛滥,与影片凝重写实的风格太相抵触。
银幕上所打出的这两句诗,实际上是编剧之一翟永明根据万夏《本质》的两句诗“仅我腐朽的一面,就够你享用一生”改写的。她将原诗中的“你”“我”二字对换,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逆转,将一位老去的情人对仰慕者的吟咏改成了忠贞不变的仰慕者对老去的情人的哀叹。“腐朽”改写成了“消逝”,“够你享用”重写成了“足以让我荣耀”。翟永明改写后的诗句,比万夏的原句更具有伤感力。
但翟永明女诗人的伤感和《二十四城记》所力求的纪录片风格和写实精神没有达到和谐的结合,没有创造出悲怆的力量,反而有着一种不和谐和别扭。
黑的底色
黑色是这部影片的底色,是挽歌的颜色。《二十四城记》是一首关于一个国营老厂的哀歌,而这些美丽的诗句,是飘落在420老厂废墟上的歌。电影诗人贾樟柯总是唱着一首伤感的歌。这是一首以黑色为基调的哀歌,沉重肃穆的黑色之上出现多首诗歌,也多次出现被采访者的简历,颇为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二十四城记》承载了过多的文字,最终显得过于沉重,并且过于混杂。事实上,也许这种“混杂感”正是《二十四城记》的硬伤,近十个被采访者,有的是真人真事的采访,有的是由演员扮演的有所根据的虚构人物,这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混杂感”让观众有一种无从适应的感觉。
贾樟柯沉默的黑色最终无法承载那些抒情短诗的美丽与浪漫,带给观众一种混杂的、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象征沉默、悲痛与死亡的黑色银幕的衬托下,那些美丽而伤感的诗句,无法与《二十四城记》的影像达到有机的结合。《二十四城记》最初引用了两首叶芝的诗,除去“时间的智慧”,还有一首“被泼溅了的牛奶”。安德鲁在与“与贾樟柯对话”的采访中,专门提到了叶芝的这首诗。但在《二十四城记》终极的DVD中,“被泼溅了的牛奶”已被删除。这是否说明贾樟柯导演已经感觉到了本文所论述的问题:《二十四城记》承载了过多的伤感、浪漫而美丽的诗句,削减了其凝重的纪录片风格。
注释
[1](Roland Barthes, “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in Image-Music-Text, ed. and trans, Stephen Heath。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7. p. 205.)
[2]J.Hillis Miller, Illustration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95.)
作者简介
篇9
1.抓作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于浪漫气息,想象夸张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爱大自然,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离,孤苦伶仃,词风婉约低沉。
2.抓题目
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3.抓意象
诗人抒发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例如:折柳相送、望月思乡、柳絮飘零、落叶悲秋、杜鹃哀啼、菊梅高洁、红豆相思等等(常见诗歌意象解说见本文后面知识附录)。例如,诗句“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谐音是“留”,挽留之意,蕴含了诗人王维送别好友元二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4.抓关键句
名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理等方面有被人们所称道的地方。不少诗歌,前面的写景叙事是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奠定基础,那些点明写作意旨或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往往是在诗词的后面。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前面描写打猎场面,结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点出作者渴望英勇杀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再如《登飞来峰》中前面写景,后面抒情,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点出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5.抓关键词
诗歌的传神在于词的巧妙运用,要认真品味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尤其是要仔细揣摩动词的含义与作用。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中的“气”、“蒸”这两个词化静为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的雄壮气势。再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儿的天真顽皮,童趣跃然纸上。
6.抓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活用典故、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结合、对比映衬、以小见大、托物寓理、运用修辞方法等。
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以动衬静,写蝉鸣意在衬托山谷清幽;“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中的“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坡运用冯唐的典故,意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嗅觉、听觉写出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把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对比,突出了早春宜人之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手法描绘了壮丽的北国雪景。
上面是赏析诗词常用的几种方法。当然,诗歌的赏析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感悟,平时应多诵读一些文笔优美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加文化积淀,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附:常见诗歌意象解说
第一类:自然意象类
1.月(残月、明月、新月、玉兔、玉盘等):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思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落日、残阳、日暮):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第二类:植物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菊、梅:多体现高洁、坚贞之志。
4.梧桐、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与哀愁。
第三类:动物类
1.鸦、猿、蝉、杜鹃:多传达凄楚、哀婉之情。
2.鸳鸯、鹧鸪:多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篇10
关键词:诗歌 主旨 确定 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便是诗歌鉴赏;学生也总是说对于诗歌鉴赏题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在鉴赏中,除表达方面存在着不准确不到位等问题外,更主要的是学生对诗歌的主旨很难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呢?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才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下面就结合诗歌内容作一些具体说明。
一、抓“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明、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一首诗,总有一、二个或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词或语句,这些词和诗句或议论或抒情,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诗眼,那么,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有迹可寻。我在教杜甫的《月夜》一诗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写诗人对妻儿的思念)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诗中的“独”字看出来的)3、诗中的“双照”是什么意思呢?(指二人在一起看月)4、作者和妻子在一起看月了吗?(没有)5、既然没有,那“双照”一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6、那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独”和“双照”)7、现在你们能概括它的主旨吗?(它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从而表达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再如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词写的对象是什么?(海棠)2、写海棠怎样了?(海棠在狂风暴雨中凋谢了)3、词中哪一句是词眼呢?(应是绿肥红瘦)4、暴风雨夜,海棠被摧残时,词人在干什么?(借酒浇愁)5、那这首词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词人在海棠的凋谢中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诗眼判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主旨的判断也越来越准确。教会学生抓诗眼,就能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较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从而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这三首关于项羽的诗,由于作者不同,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诗中表现出来的主旨也完全不同。讲析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然后提问:1、这三首诗的主旨一样吗?(不一样)2、你能说说它们的主旨和原因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杜牧的《题乌江亭》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的《乌江亭》则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王安石这样写,其实是跟他的身份、地位有关,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他更关注的是民心和形势。李清照的《乌江》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作为女人的李清照,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男人气概呢?那是因为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随着大批逃难人群来到乌江,她想起楚霸王兵败后不肯忍辱偷生,在此自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讽刺宋朝统治者懦弱无能,不敢抵抗金兵入侵。古人写诗,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会借他人之口发表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如讲析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这首诗看内容是一首表现―个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前的娇羞之态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结合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当时有名望的人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够先得到他们的赏识并请他们帮自己到主考、主管大人那里推荐一下,求个好印象。这首诗其实是作者在献上自己的文章却久久得不到消息的情况下探问结果的小诗。如果在鉴赏时你没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就很可能导致学生曲解诗意并闹出笑话。因此,鉴赏诗歌时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不仅能起到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的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鉴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去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如讲析张籍的《节妇吟》一诗时,我把诗歌内容抄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朗读后讨论: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写一位妇女接珠又还珠)2、它的主旨是什么?(表现妇女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学生回答后,我向他们出示了诗题,并提问: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学生这才恍然大悟:这首诗是诗人张籍借节妇之口来婉拒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一封信。再如讲析柳中庸的《征人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题看,全诗却是围绕征人的怨情来写的,他们既怨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恨时时刻刻都要练兵备战,也怨恨边地的酷寒气候和景色的单调。由此可见,关注诗歌的标题是判断诗歌主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注意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分析杜甫的《其一》的主旨时,我问学生:1、这首诗写的是一幅风景画,你知道它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春天)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太阳、春花、春草、燕子等)3、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明净绚丽)4、这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显示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愉悦心境)5、它的主旨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意境图来表达诗人在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心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典诗歌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做到“身临其境”,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会学生解读意境,就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五、关注用典、诗歌的情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