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应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21 08: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管理应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严格的工作人员进出档案管理库制度
对档案采取安全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进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因为档案管理科室是档案管理部门中最为重要的地方,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制定的严格制度进出。科室的制度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非档案管理科室工作人员严禁出入档案管理科室,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必须要进入科室就需要做好详尽的登记记录;在档案管理室内禁止出现明火,做好消防安全保护工作;下班后要对档案管理室进行严密的巡视和关闭窗门等,保护整个档案管理室的安全性。
二、做好档案管理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
现阶段我国档案资料多数仍然为纸质资料,这就对档案管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将其控制在良好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中,这样才能延长档案资料使用寿命。档案管理室内一般设置有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设备,要及时对其进行查看,确保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规则,档案管理室内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在十四摄氏度到二十四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则保持在45%-60%之间。一旦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任何温度和湿度异常的情况,要立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和制止,从而使得温度和湿度恢复到正常的状况。
同时,还有一些相对于高档的档案管理室选择利用恒温的机器设备来确保档案管理室内温度和湿度,从而不断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三、档案管理室内的“八防”措施
许多档案管理科是在对档案进行管理和保护过程中,从八个方面加以注意和保护,这八个方面被称之为档案管理的“八防”措施。
(一)防火消防措施。档案资料一般为纸质资料,所以防火工作是保护档案安全的重中之重。这就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经常性的检查档案管理室内的电路,避免因为线路老化导致引发的火灾。同时,要在档案管理室内设置专门的火灾预防制度,并且在档案管理室内安放大量灭火设备和灭火器材等。
(二)防水措施。档案库房应该建立在十燥的环境下,尽量设置在办公区的高层,远离低地势;库房内不设供水管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量不要在库房内喝水,以防损坏档案
(三)防潮措施。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档案库房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档案潮湿现象的出现,保障档案库房的通风性良好,常对库房进行防潮处理,确保档案库房干燥通风。
(四)防霉措施。档案发霉现象在档案库房中经常出现,其原因是在档案库房内密集阴暗环境的影响下,微生物极易发生霉变。因此档案库房要及时清理档案库房内的各种垃圾和灰尘;经常对库房进行通风,保障档案库房的十燥;对档案库房进行空气净化,保障档案库房内空气清新;进行一些防霉处理;确保档案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防虫措施。首先在档案库房的选址时,最好远离潮湿阴暗的环境,远离易产生虫害的厨房、货仓等地;其次,在进行档案入库前,要对库房进行防虫害预处理,在角落内放置驱虫药物,做好预防措施;最后,一旦发现虫害现象,要及时处理,对受害的档案也要进行处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损失。
(六)防光措施。光的直接照射对档案具有破坏性,尤其是紫外线,会导致纸质变脆,寿命降低。档案库房应尽量建设在没有窗户的房屋内,减少光照。
(七)防尘措施。灰尘会对档案造成隐形的破坏与污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不可忽视灰尘对档案的破坏作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经常对档案进行清理,保持其清洁度;尽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空气净化措施;减少人员的出入,避免带来更多的灰尘。
(八)防盗措施。档案库房应该安装防盗报警系统,设立安全预警机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出库房要及时锁好门窗并确保门窗的牢固性,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四、定期检查、清点档案
档案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应该遵循相关工作制度和规范定期对库房内的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工作。尤其是在进行档案迁移或更换库房的工作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库房的检查、清点工作,确保库房内档案无问题。
五、档案应急管理
档案的应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档案的应急管理是指在发生灾害时,及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抢救,尽最大可能的减少灾害损失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档案应急管理方案,组织专人进行培训和预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危机处理能力。
篇2
关键词: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策略
一、财务档案管理概述
财务档案管理是对高校一切经济活动的记录,记录信息要保证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和真实性。通过查阅财务档案,可以详细了解高校的个性经济指标和财务状况,可以对高校经济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把握,为高校各项决策的制订提供参考。财务档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具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工资结算、报表分析等多项内容。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高校逐步建立了网上会计档案系统,通^网络形成电子会计档案,可以更方便地查阅各项财政信息。
二、财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应该顺势而为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们普遍忽视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充分认识,甚至有的人认为财务档案管理无足轻重,只是简单的资料整理工作,做好做坏都无关大局。当前,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档案管理依然仅是简单的整理、建档、存储,未发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很多珍贵的资料都被尘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2.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有的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填写内容有误、会计核算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等,造成会计档案填写、保管问题多发,却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管理依据。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缺陷,往往会导致财务材料不能如实记录和反映高校的真实经济信息,严重者会对高校的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3.档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销毁比较困难
与普通的档案相比,会计档案的专业性比较突出,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整理和保存,便于以后工作需要时查阅。但是由于人员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的工作仅限于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基本上不能得到开发利用,造成档案的机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档案的销毁工作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实现对高校有关数据材料的保密。但是在财务档案管理中,档案的销毁却没有引起档案人员的重视,造成大量的档案材料堆积,销毁工作的任务不断加大。
三、加强财务档案管理的策略
1.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保证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必然要有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较高专业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所以进一步改革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对在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化培训来直接培养,引进一批专业的高端档案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储备,定期考核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从而促使其管理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等方式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2.加快制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快制订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规章制度,有利于保障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顺利开展,同时有利于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效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标准化,保证各项档案信息管理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制订与高校档案管理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可以更加快捷地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健康全面地发展。
3.实现财务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单纯依靠人工来完成,工作效率比较低下,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和失误也比较多,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有利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促进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通过培训让档案人员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技术,建立网上会计档案资料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四、结语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观念、技术、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又一次大发展,高校必须迎接此次挑战,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房地产; 档案信息化; 管理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95-01
一、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问题的提出
现在,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化、管理网络化和服务现代化。这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档案工作的同仁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积极抓住城市数字化建设带来的机遇,结合自身的实际,勇于攀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信我市的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工作一定会在实现跨跃式的发展中更上一层楼。
那么,在房地产管理部门中,由于过去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积压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信息录用。因而,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新突破,就成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利用电脑对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与应用,且针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储存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方面进行着手。从中简要地让档案工作同仁看出这些优点在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工作实现跨跃式发展中的利用和具体操作中的准备工作。
二、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及具体操作要点
(一)根据工作实际确定适用标准。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是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首先在数字化建设中,必须建立好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最终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数字化利用平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我们说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以下简称“房地产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原件及档案数据的管理。档案原件作为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是档案数据的来源。房地产档案管理须实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房地产档案网站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是实现这一多元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利用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这里,一方面我们可将房地产档案中的建筑面积、房屋坐落以及平面图等无条件公布在网上,对于有条件利用资料的各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用户级别查询相关的房地产档案。另一方面,利用者可将自身相关新问题留在网页上,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适用者的需求,解答新问题,搞好档案管理与应用服务,用以方便群众。
(三)重视人员素质提高以及重视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应用。档案人员是连接档案和社会层面利用者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利用、应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本文觉得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平时的业务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正如我们平时所说,档案是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一种资源。与此同时,档案对于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服务与交流,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具有生产力的要素作用。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我们说档案的管理工作之重大作用意义之一,就是档案可转化为生产力,对经济基础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拿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来说,它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市规划建设,以及在开展房产经济预测和解决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提供出应有的依据;能够在推行住房商品化、货币化以及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企业转让、改进兼并过程中,提供其积极的配合工作;能够围绕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专业性、动态性等特点,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房屋买卖、交换、继承等权属转移变更证明,提供出具房屋产权面积、丘图、数据,以便合理评估和核实房屋产权归属。与此同时,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还能够为居民住宅、单位办公房屋的拆迁安置,提供客观而真实的历史记载,提供原房屋结构、楼层、建筑面积、四至关系、产权来源等,并给拆迁安置单位用来作为进行可行性综合分析的依据,进而,使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对经济基础起到促进作用,为房产经济发展服务。
(四)明确工作关系,突出服务理念。就现代管理科学而言,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管理合而为一,协调互补。同为社会层面服务,即是一种由我们管理部门提供给社会层面的服务。当前,社会层面越来越需要更为全面、便捷、有效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服务,也越来越渴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房地产咨询服务和房地产政策指导等方面需求。因此,须及时、主动、积极地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顺应社会层面的呼唤、满足社会层面公众的需求。同时,这也是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同样需要。
(五)着力强化系统的协作效能。正是由于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管理合而为一,协调互补,因而,需要我们强调指出,在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中,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去熟悉和把握房地产市场信息,着力强化系统的协作效能:
一是要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包括业务分类、数据分项、数据定义等技术规范和格式,为各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系统今后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要在系统中尽量延伸和拓宽市场数据的采集面,并规划和设计出必要的数字化实现途径。另外,应尽可能多地实现各关联机构、协作部门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以促使更多的业务内容转换成房地产市场所需要和必备的业务信息流;
三是要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新的系统必须支持系统间、部门间数据资源交互和传递,实现同类业务信息的一致和共享。
三、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须提高数字化管理的熟悉程度,建立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满足社会层面公众广泛需求。
(二)须制定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并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须充分地考虑到管理部门历史上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库存档案,以及每年数量激增的综合反映情况。
(三)建立一支既懂档案管理,又懂房地产管理和电脑知识的专业队伍,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且有责任心和创新意识。这是实现房地产产权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工作的关键。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要加强学习房地产管理部门相关专业的一般知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等。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12月27日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
[2] 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1.
[3] 广东省档案局.房地产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9.
[4] 周干峙.现代房地产建设管理指引[M].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房地产权属 档案管理 应用
传统的管理房地产权属档案的方式是指派专门的管理统计人员,完全依赖于管理人员的手工操作,存在较大的误差性和不确定性。而数字化技术的规范性、严谨性、准确性,可以实现房地产权属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简化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 数字化技术的内涵
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将文字、数字、语音、图像等整合在一起,可以虚拟现实亦可以存储信息。数字化技术是通过光信号和电信号对数据进行扫描,通过相关设备,将光信号和电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转化成的数字信号适合远距离传输,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能在传输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
数字化技术可以压缩数据,实现海量存储,可以将模糊的图片处理清晰,可以解除压缩等等,基于上述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房地产权属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2 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手动的档案管理方式非常繁琐,当需要查询某个档案信息时,需要翻阅大量记录才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效率非常地下,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追求更高效率的档案管理模式。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在查询信息时,只需要输入关键字,所需要的信息便可以呈现在用户面前,非常便捷,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纸质资源。
对房地产权属档案进行管理的目的在于:分类整理档案、统计档案、分析档案。数字化技术可以按照管理人员想要的分类方式进行整合,统计不同分类标准下各个档案的数目,分析系列档案中的发展趋势,房地产市场走向,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有效数据[2]。
3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3.1 数字化系统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数字化系统最重要的原则是具备稳定性和安全性。稳定性能够保证整个数字化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在系统发生错误是后台能够实现备份,防止数据无故丢失、后台数据库崩溃。安全性是指设计的数字化系统能够符合保密的原则,后台数据库设有数据保护和数据监控的功能,客户访问页面时,接受一般性访问,不接受泄露其他顾客信息的访问。
其次,数字化系统在设计时还应该遵循先进性的原则。现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具备先进性的数字化系统可以保证系统的运行速度。先进性要求运用最新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使这个系统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保持活力,保证系统运行的优良性,能够完成正常的管理工作。
最后,数字化系统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具备便利性的原则。便利性要求管理人员以及用户能够非常方便的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档案归档以后,在保证用户权益的同时,可以分程度的向不同部门开放档案,直接借助网络查询即可,无需手动查阅[3]。
3.2 对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构架设计
前后设计:在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的前台设计中,主要是档案查询系统,这个系统面向企业业务人员以及查询人员,应该设置档案查询端口、档案日志基本信息显示、档案具体图像信息显示三个项目。
后台设计:在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的后台设计中,面向档案管理人员的的扫描系统应该设置档案归档入档、档案图像处理、设置密码权限、建立索引目录四项内容;面向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图像存储系统和数据库应该设置数据导入\导出、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系统日志四项内容。
3.3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权属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3.3.1 建立健全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制度
数字化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为了统一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数字化信息管理制度里面需要明确规定整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安全制度、保密制度等,对于一些敏感的档案,应该严格规定保密协议,一旦发生泄密事件需严惩不贷。对于房地产管理部门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更改信息的,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奖赏制度,对于工作良好,在一定时间内无错误发生的职工,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2 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一定知识水平
数字化信息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他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性要求很高。从事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系统的常规操作,面对查询人员所提的要求,能够及时的整合出合适的档案,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处理异常的能力,在系统奔溃时能够及时的修复。为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性,房地产部门需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用相关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
3.3.3 数字化管理和手动管理相结合
通常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档案录入过程是通过光电信号转换的,不可以直接进行读取,需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转换,但在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导致信息丢失或者重复,人们由于事先并未研究过档案,因此,这种错误难以查询。为了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存储了电子信息档案以后,还需要手动进行纸质版档案的存取,保留原稿,以免信息丢失。
4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权属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够极大便利房地产部门的管理工作,但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各个黑客网站实实力雄厚,档案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档案的安全性,减少风险,需要不断的更新数字化技术,用做可靠的保密系统做保障,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管理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袁涛.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档案,2013.
篇5
[关键词] 海事软件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海事系统主要日常职能包括:
1、船舶管理:船舶登记、船舶安全检查、船舶进出港管理、船舶签证管理、船舶在港作业管理、防止船舶污染管理等。
2、船员管理:船员注册、船员培训、船员考试、船员证书管理、船员跟踪管理、船员档案管理等相关的业务。
3、通航管理:通航水域管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通航警告与通告管理、助航标志管理、通航秩序管理。
4、船载客货管理:危险品进出口的监控管理;危货安全积载监装;危险品违章处理以及危险品作业场站的管理。
5、事故应急管理:统一管理应急力量,处理水上事故。
通过对海事(港航、船检)的业务分析,海事软件应用包括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船载客货、事故应急等子系统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二、全省内河海事软件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省内河海事各部门重点开发了OA办公软件、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水路运政管理系统、财务管理软件、船舶登记、船员管理应用系统软件。但是由于时间和投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应用系统之间的共享程度和整合网络不高。因此,如何将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科学、适用的应用系统整合平台,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基层处、所数据统计工作量,促进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上台阶,成了全省海事软件系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海事系统软件业务设计:
海事系统业务工作量正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逐步扩大,而现有的体制改革要求减员增效。水运市场的变化,管理体制和机构的调整,管理决策的需求,海事业务量的增长和日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海事系统需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统一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完整、适用、先进、可靠、高速的信息通道,实现水上安全监督等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和信息共享,达到水上安全监督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目标。
1、系统结构:海事信息化核心业务系统(即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事故应急、船载客货等系统构成。
2、系统构成及功能
海事信息化系统核心业务(即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由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事故应急、船载客货等系统构成。
船舶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船舶数据库,实现一船一档;实现船舶按种类、吨位、船籍港、船龄等条件的统计、查询、打印功能;实现船舶登记、船舶安全检查、船舶进出港管理、船舶签证管理、船舶在港作业管理、船舶动态管理、船舶黑名单管理等与船舶相关的功能。
船员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船员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在海事系统内共享;实现对船员按各种类别、发证单位、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进行统计、查询,对各种证书的发放情况进行统计;建立集中的船员考试及培训相关信息的管理;实现船员注册、培训、考试发证管理船员档案管理等。
通航管理系统,实现通航水域管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通航警告与通告管理、助航标志管理、通航秩序管理等基本业务功能。
事故应急系统,建立统一的海事数据库,记录每次水上事故发生、处理情况;实现分地区、分时间、分种类对水上事故进行查询、分析、统计;实现应急力量的统一管理;实现应急方案的智能化处理。
船载客货管理系统,实现危险品进出港监控、危货安全积载监装、危险品违章处理等功能。
四、海事系统软件应用
1、 建立覆盖海事系统的船舶数据库系统
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覆盖分布全省海事系统分布式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海事局、处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信息交换,以省海事局为中心构成一个协作运行的系统;另外,各市海事局计算机系统的既能够彼此独立运行,也能够彼此交换数据,实现信息一次采集,信息共享的目标。
2、 建立专门针对内部管理的海事软件系统
通过建立VPN专用网络,实现全省海事系统网络资源共享和远程数据传输。海事内部管理软件工作包括水路运输、财务管理、海事收费系统、水运建设、港口、航道、船舶、船检、办公处理等。
3、建立船舶智能监管系统
设计船舶智能监管系统软件能够实现音、视频信息与数据相关资源上传和下调,并能与GIS信息系统联动,与语言调度、短信调度、定位调度、图像调度等相关业务系统对接,可以实现信息收集、信息会商、指令下达等多手断控制,通过图像比对等技术手段在发生此类行为时提前预警,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船舶流量统计:船舶流量视频监测统计系统通过在内河两岸架设视频采集用的摄像机,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将前端视频传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设置船舶流量视频监测统计系统管理软件。通过计算机实时对视频信号进行监视,可以有效地改变视频监视系统不能提供事前预警而只能在事后提供视频证据的现状。实现以下三种重要功能:第一、现场船舶实时视频监控和采集,通过视频检测手段实现船舶抓拍功能;第二、过往船舶流量统计,能够按船舶检查站、船舶类型等数据,对航道进行流量统计和船舶统计。第三、调度指挥功能,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现场视频图像采集上报、实时音视频交互、应急现场支持,使得相关主管部门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情况了解更加全面、对突发事件反应更加迅速、对相关人员之间的协调更充分、决策更有依据。
4、建立渡船、码头客运船舶管理系统
水上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海事部门的渡船日常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精细化要求;海事工作任务繁杂,执法人员偏少,工作时常难以兼顾;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在全面履盖,现代化管理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海事系统设计渡船码头客运船舶管理系统软件,能实时检测视频监控场景中的乘客流动情况,一旦超过预设值的报警级别,系统立即产生报警信号。可设置客运船舶和旅游船舶为监控区域,设置人群密度报警等级,利用此功能可以统计船舶乘客人数,防止超载。
海事系统还可以通过完善GPS监控软件和渡口渡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借助这一现代化手段可随时观察渡船实时状态,同时增加了工作情况无纸化实时记录和检查间隔时间自动提醒等功能。完善渡口、渡船内部信息和航道、渡口电子图,更新渡口渡船数据库,实现了客渡船GPS监控的检查、记录方便和实时数据固化保存,保证记录真实和工作情况有据可查。
篇6
关键词: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减灾目的而组织实施的一项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包括勘查、监测、评估、防治和科研等类型,项目管理贯穿于立项、实施至终结的全过程,而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地质灾害管理具体实施阶段的治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控制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防治工程,保障取得预期的减灾成果。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有效减灾工程,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1 目前现状和研究的实际意义
以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模较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破坏山体平衡、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不良工程也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引起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才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且在全国来讲,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够节省治理资金,增加工程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能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最大限度的受到保护。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招投标机构的不健全
招标投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它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打破行业、地区的分部切割和垄断,保护竞争,清除惰性,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地控制。
实行公平合理的招投标,是通过竞争后,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并合理的安排项目计划,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就需要有专门的、公正的地质灾害招标机构,使投标单位对招投标工作放心,从而选择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整体素质和信誉比较好的施工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行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相应的招投标机构和机构。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面,无论是工程勘查、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还是工程决算审计,全国各地实行的招投标制度都不一样,但也是借助于建设系统的一整套招投标平台,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协调问题:领导体制、图纸审查、质量监管、专家选取、方案优选、过程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多个系统规范和惯例相冲突和交错的地方,这也就是地质灾害治理没有相应的招投标机构所带来的弊端的充分反映。
2.2 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缺乏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使得项目管理者在面对着项目复杂性地增加、项目设计范围地扩大化、地质变化因素多样化、治理措施结构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不能充分利用并节省有限资源,特别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缺乏综合性的管理软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特殊工作例如项目评估和设计、项目分析和成图分析等的IT系统软件,但它们一般都是单独应用的,而且是没有相互关连的独立软件包,比如Map―Gis、surfer、Autocad等相关软件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使它们相互转换、相互嵌融的关联软件包或者是独立软件系统,所以,工程领域缺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系统,从而项目不同阶段信息流动的缺乏平滑性。
②缺乏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硬件和软件的不相容性导致了“技术”问题,它使得项目管理者不能轻松地获取和管理项目信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能使不相容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相容的项目信息标准。因此,现在我们能找到的IT系统都没能考虑到大型工程项目中分散很广的参与者的要求,也没有考虑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业主方的主管要求,缺少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
③缺少项目管理的标准程序:一般来讲,管理项目依据的是被支派作这项工作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每个项目管理人都有自己的相应经验,这就导致了管理工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变化因素较大,因此也就给协调和控制项目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具也只是属于单纯的、传统的管理工具,比如说手工操作、计算机管理和极个别的软件管理,而缺乏相应的治理项目现场管理的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现场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而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加大。施工项目管理要从组织指挥、信息传输、高新技术、设备配置、物资供应、质量跟踪、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许多方面进行同步管理。这就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通。
2.3 排除干扰因素困难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困难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能力不足所造成,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排除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困难;②排除施工方干扰因素困难;③排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困难。
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懂技术的现场乱点头、乱表态,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由现场管理人员来处理;②项目造价控制中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配合不积极,造成现场管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增大。
施工方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②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进行交错咬合等。③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锚杆锚固段当作成自由段,端承桩按摩擦桩进行施工。④施工管理水平较差。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居民干扰因素;②场地干扰因素;③相关部门干扰因素。
2.4 沟通体系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基本上都比较孤立,而且只注重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问题。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额外支出就是这个原因造成,而重复性工作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冲突和不及时造成的,也就是说工程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流动的连贯性。信息透明度不高,说明许多信息需要公开的而没有公开,比如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与付款进度等,负责工程实施的部门与财务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沟通缺乏完善的体制,例如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
2.5 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缺乏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问题。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一套较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但是一般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管理,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却涉及较少,一个治理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工程实施中各种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项目业主对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这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社会效益水平,对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动程度、节省有效的社会资源有很大的作用。而现行阶段,我们缺乏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尤其是针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对作为具体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笔者认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工程风险灾害评估、工程设计方案确定、施工现场质量控制、项目过程监理跟踪以及工程竣工维护保养等方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
3 管理方法
3.1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的透明性,对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应当建立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以及机构,制定招投标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完善招投标程序,确保各灾害点治理工程施工队伍选择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确保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进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际运作,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节省费用,又能规范项目管理人员的廉政行为,使地质灾害治理秩序得到规范。
3.2 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平台的研究
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研究,研究开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包括工程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网络项目管理系统和组织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等。解决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Internet及时有效地针对当前发生并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处理意见和实施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和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及时通知工程的变动情况,减少文件传输的时间,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决策领导能及时了解图纸工程的进度、工程的变更,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工期的延误。由于工程建设中复杂的特性,项目参与方要承担大量风险。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环境力量影响到项目管理体系,并将此类力量转化为风险信号,而我们也应当加强对项目管理系统(图1)中风险信号和各种反应行为的研究,结合技术和组织结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影响。
图1项目管理系统示意图
3.3 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
为了排除治理工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建立决策领导――项目业主代表――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领导、业主代表和工程监理的职责,并建立集体会商制度。属于工程协调因素的,由业主代表向决策领导汇报,决策领导进行协调或给定范围内的相关政策,集体商议与达成一致,共同解决相关因素的干扰,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属于施工现场因素的,特别是工程技术有关的问题,由业主代表会同工程监理,必要时邀请工程勘察、设计人员参加,实行现场会审,共同把关,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属于项目业主内部的因素,由决策领导主持,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种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益。
3.4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工程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流通性的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透明度,建立相关部门完善的沟通体制,完善工程监督体系,包括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公开性、廉洁性、及时性”。
3.5 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地点,研究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有的放矢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收到有效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应从项目的源头着手,比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制、工程勘察设计风险评价机制、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风险评价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