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礼仪范文

时间:2023-04-20 08:3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交流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交流礼仪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物流 国际贸易 创新

一、引言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作保障,而国际物流的发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的管理等,但是,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初具规模。虽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在世界物流业中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物流业是当代最具影响力、关系到每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物流业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面对不断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开始不断寻求“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途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积极的通过招标竞争参与国外跨国大型物流企业在中国的物流业务,加强在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面对不断发生的物流风险中找到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对国际物流进行创新,是各国际物流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高运输能力

国际贸易物流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涉及区域比较广泛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由于国际贸易物流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做基础,使国际物流的功能得到更快提升,从而加快商品的周转,推动国际物流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高信息化

国际物流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进口国、出口国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因此,透明化的信息对于节约双方的成本和费用、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国际贸易物流的正常运转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目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在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高标准化

国际贸易物流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的,由于各个国家针对物流制定的标准不同,统一国际物流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国际间商品的流通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贸易物流的整体运行效率。目前,国际上已经对条形码技术、集装箱的规格、托盘的统一规格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规定,这不仅节约了各物流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更提高了物流的运转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物流组织网络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企业商品经营的范围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因此,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物流进行选择和配置。为了保证国际物流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国际间建立起强大的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国际间物流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最终保证物流企业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的实现,不仅能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还能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物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面对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风险逐渐显现出来。

(一)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商品在中转中的安全性与成本的问题,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一项主要组成部分。通常而言,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越高,存在的风险就越大。对企业物流风险体系的控制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盈利效果。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一般工业商品从出厂再到消费者手中,其中的物流费用将占到商品总售价的50%左右,而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中,物流费用高达70%。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费用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商品物流费用仅占到商品售价的8%。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增加将加大我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而作为国际商品交易的重要工具,只有大幅度降低国际贸易物流的运营成本,才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目前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的研究发现,物流风险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物流风险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的结构内容

要想更好地防范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成本风险的发生,必须先了解物流成本的结构内容。国际物流成本主要是由库存成本、管理成本、运输成本这三部分构成的。库存成本主要是指为了商品的库存、保管货物而发生的成本,例如:仓储、保险、货物的损坏、税收等都属于库存成本,另外还包括库存商品所占用的资金成本。运输成本主要是指包括公路、航运、水运等方式运输商品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如: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方式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其中货主费用主要是指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处理和装卸费用。面对这些费用,获取能否按时到达、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等都是影响物流的潜在风险,在这些费用的支付程序上、谈判细节上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物流成本。

(三)我国国际物流中的现实问题

国际贸易中如果国际贸易物流的服务跟不上将是企业的信用受损,因此,存在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就十分明显。影响国际物流的因素很多,在我国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物流技术的应用不足将直接导致物流风险的产生。例如:在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中,运用最多的就是POS机和条形码技术,而其他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运用较少。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我国国际物流业中的物流技术和物理服务标准也不太统一;一些商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理念,没有将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落后的技术、落后的管理理念、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影响国际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外,在从业人员的素质方面,合格的物流人才较少,人才布局分散,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业尚缺乏透明、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

四、促进国际贸易物流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加速我国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贸易中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货物无法在国家与国家间进行正常的流动,因此,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物流的正常流动提供基本的保障是促进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政府必须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宏观的决策,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步伐。同时,对于我国科研院校在物流方面的科研及技术成果,要及时在物流企业中运用,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例如:在海运方面,在重视运输集装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大批散装能源与物资的装卸问题。包装的规范化、装卸的机械化、运输的集装箱化都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段。

(二)加速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物流专业人才是很好的防范物流风险的要素。由于对高素质、全面运作物流人才的缺乏,很多企业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应付复杂多变的贸易物流环境。如果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专业化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提供策划计划、优化管理等综合性的服务。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从生活上关心在职员工,吸引并留住高级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才是防范物流风险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加速我国国际物流的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

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很多国际贸易物流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很难与国际同步。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相关标准进行标准化、信息化设计,以便快速与国际接轨。例如:加快物流基础上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的标准化设计。先进的信息网络化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所在。例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国际物流业中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国际物流的效率。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企业在对内管理与对外联络方面都可以实现网络化管理。例如:将物流信息及时的反映在企业内部的网络数据库中,有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对外的联系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网上的登记需求和支付,这种对物流跟踪式的管理可以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减少物流风险的发生。

(四)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各种风险的发生与信息的不对称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运用,不断提升信息的搜集和应用,对防止国际物流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它打破了实践、空间、地域的界限,加快了商业周期的周转与循环。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购买商品的从传统观念,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称心的商品。如果将电子商务活动的优势扩展到国际贸易中,将很好的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很好地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主要是以增加关税作为前提的,但是现在的贸易壁垒形态主要是以技术性壁垒为主导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实现了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的全球贸易伙伴关系,及时考虑到国际物流成本带来的风险也能有效的规避风险。第二,降低了商品贸易的交易成本。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贸易主要包括产成品和中间产品两类。如果按照国际贸易中传统的销售手段来销售商品,将给企业带来销售难度,尤其是在危机时期。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我国的“敦煌网”主要就是开拓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的专门网站。国际贸易网站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商业信息,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无边界性和连续性,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可见,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调整,更是对国际贸易的创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物流,不仅满足了一般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完成了对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

总之,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风险很多,只有不断强化并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加以防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国际贸易活动的范围将更大,我国国际物流必将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国际物流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物流体系,提高我国国际物流贸易的效率,降低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张莹.基于物流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5(08)

[3]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8(01)

[4]赵丽.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1(04)

篇2

一、会议概览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前所未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劳动力流动势必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无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与此同时,研究方法尤其是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更为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劳动力流动研究又有哪些新问题、新进展?“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正是2015年这个节点上又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会议。同时,为搭建国内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发挥人口学期刊引领学术研究热点的作用,一年一度的人口学期刊交流会亦共同举办。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专业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人口与经济》编辑部联合主办,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承办,并于2015年10月10日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出版社等期刊和出版单位代表近百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担任大会主持,新疆大学副校长吴广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领导先后致辞。

二、会议内容

1.大会主题发言

大会设立主题发言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主题发言环节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主编赵善伦教授、云南大学杨先明教授以及山东师范大学李松玉教授先后主持会议。共有9位专家学者发言,他们围绕人口空间分布、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城镇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就业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在其“社会变迁、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再分布――现代性、城市化与城市病”的发言中强调:大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化意味着人口高度集聚,但人口膨胀不是城市病的病因而仅仅是城市病的表象;中国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市场与政府两股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错位,其病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且有其必然性;城市不是排外的,而应该共享与包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陈卫民教授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我国老龄化进程影响的地区差异”,认为:庞大的跨区域人口流动由于其主体的年龄选择性强及净流出地与净流入地相对集中的两大特点,使得各地城镇化的水平和各地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有较大差异。陈卫民教授利用数据重新测算了各省的人口老龄化率。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编辑部郭志仪教授和和西北民族大学马子量副教授共同作了题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产业升级:集聚推动、溢出效应与空间衰减――基于西北地区的空间计量”的演讲。他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西北地区主要的30个地级设市城市的城市化率(UR)对加权产业生产效率(PR)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对于城市产业升级有着明显正向的推动作用,而间接效应伴随着空间阈值的增大出现了阶段性的演变,城市间通过城市化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进程中其扩散与集聚效应是并存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探讨了“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向‘北上广’集聚?”的问题。她从成本收益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实证得出三点结论:①净收入及收入预期增加显著增加了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作为流入地的概率;②与传统观点相异,流动人口个体在流入地的总支出(即成本)并没有抑制流动人口流入北上广;③与其他流入地相比,较高的政府财政支出提高了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作为流入地的概率。新疆财经大学高志刚教授以“密度、距离、分割、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为题,通过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密度、距离、分割和政策四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效用。云南大学罗淳教授在其“双重阻隔下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非农化路径选择与动力培育”的发言中认为,不同特征的区域应当有其特色的城镇化路径。由于边疆城镇独特的基础支撑、先决条件和文化底蕴,其城镇化应该超越传统的工业化的非农化路径,应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亲生态城镇和集简约与精巧为一体的边疆城镇。

新疆大学孙慧教授的汇报题目为“新疆就业现状、预测与政策建议”。她详析了新疆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新疆的就业形式,并就促疆就业给出了对策建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马正亮研究员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就业探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流入地的融合问题,马正亮指出流入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长期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义务。新疆财经大学段秀芳教授做了题为“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的主题报告。报告考察了“一带”背景下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并就扩大新疆对哈劳务输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专题讨论

会议分会场讨论环节由学术专题讨论和期刊交流会两个分会场的研讨组成。专题研讨的分会场又包含两个专题:“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专题”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分布专题”,分别由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首席专家侯亚非教授和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安尼瓦尔・聂吉木教授担任主持,10位来自各高校院所的专家进行专题汇报。

(1)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专题。该专题学者们的发言题目主要围绕城镇化和城市功能区、人口流动等相关问题。王智勇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基于通勤距离的中国城市功能区研究”,基于经合组织(OECD)“城市功能区”(Functional Urban Area, FUA)的概念,他将全国重新划分为376个城市功能区。并提出按照这一标准测量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约为61.38%,与国际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具有相当水准。马小红副教授在其“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的三地流动人口”的发言中,就三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作出预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会终结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入和聚集。

(2)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分布专题。该专题学者们的发言题目主要围绕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空间分布、人口流动、人口与政策、族群居住人口分布、劳动力就业等相关问题。雷军副研究员在其“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发言中介绍了他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乌鲁木齐进行社会区域分析并探究城市社会空间形成机制。马晓钰教授在其“新疆分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生育政策调整探析”的报告中,总结了新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揭示了新疆潜在的人口问题,认为:北疆地区人口发展状况与全国较为同步,人口政策的调整适应全国的步伐,而新疆生育政策调整的难点和重点则在南疆。晏月平副教授作了题为“少数民族人口再分布与迁移特征分析”的演讲,报告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再分布及人口迁移现状,认为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相对较低、分布相对凝固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促进对策。王玉峰副教授的汇报题目是“新疆民族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问题分析”,他从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专业视角总结了当前新疆民族地区的转移劳动力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李松副教授在其“城镇化背景下多民族集聚城市居住人口分异测度、动力机制及优化模式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的演讲中详析了各“族群”居住格局的现状并提出应该以居住融合、文化融合与经济融合为重点,加快推进新疆乌鲁木齐“嵌入式居住模式”的观点。于海凤讲师以“南疆少数民族群众赴内地务工经商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题,总结了目前南疆少数民族群众赴内地务工经商问题,包括:出不去、时间短、适应慢以及难管理四大方面,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3.期刊交流会

与专题分会场同时进行的期刊交流分会场召开的是2015年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专业委员会年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人口与经济》编委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河清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社长、《人口与社会》主编潘金洪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人口出版社姚宗桥社长在其“学术出版的规范”的发言中,从基本要求、意义和类型方面分别对学术研究成果出版的规范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数据和观点的重复发表、分割发表、剽窃、自我剽窃、作者的荣誉、作者身份确定、署名顺序、作者对出版发表稿件具有版权、题名、摘要等。《劳动经济评论》主编罗润东教授以“中国经济学研究动态报告”为题,介绍了CiteSpace软件在经济学各学科文献计量中的应用。他以2000-2012年间CNKI数据库的经济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学各学科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动态趋势,并总结了经济学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高产作者、主要期刊分布等信息。

篇3

1)健康和快乐一直是马云主张的愿景;

2)阿里在整个娱乐产业链方面均有布局,而目前BAT里,只有阿里旗下没有全资控股的播放平台,优酷土豆可以给阿里带来流量、影视内容制作及分发管道,成为阿里电商数位娱乐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双方通过云技术、资料共用可探索新型商户视频行销模式;

3)美团点评事件使得阿里投资少数股权的公司与腾讯系结盟。美团事件是导火索,而优酷的重要性则是此次阿里收购的根本原因,加上阿里的收购习惯使得这件事情成为可能。看好阿里在各个生态圈,以及云上的布局,维持买入评级和85美金的目标价。

事件:10月16日,阿里全面收购优酷土豆的剩余流通股份,据优酷土豆最新提交的SEC档显示,此前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共持有优酷土豆20.5%股份,以每股26.6美元的收购价格计算,优酷土豆估值52亿美金,较要约前一日优酷土豆市值溢价30%。

分析:据优酷土豆最新财报显示,2015年2季度优酷土豆营收1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24.8%,净亏损3.4亿元人民币。

目前视频行业的竞争,已经由原先的内容和流量的竞争升级到了资金实力和生态体系的竞争。据易观资料显示,2015年1季度中国网路视频广告收入市场份额,BAT视频行业竞争格局,阿里系的优酷土豆以21%位居第一,百度系的爱奇艺PPS及腾讯系的腾讯视频分别以19%和14%位列第二、第三。

篇4

关键词:理念引领;交流合作;课程共建;提升办学水平

一、以“开放、合作、共享”的

教育国际化理念为引领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位于三国文化胜地武侯祠旁,学校现有学生1100余名,教师73人,中高级教师占80%以上,其中获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称号70余人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完善优良,教育环境优美,钟灵毓秀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和品格。学校秉承“快乐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的、快乐的、幸福的人,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效益,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优秀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实验学校”“四川省小学智能机器人活动十佳学校”“北师大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成都市校风示范校”等殊荣,被誉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学校办学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是优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2005年以来,学校开始引入外籍教师任教英语。学校用国际视野来观察、思考、把握教育与发展教育,用世界眼光优化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在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整合国际课程和资源,让教师用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快乐地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国际交往和竞争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了 “理念引领,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的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

二、形成多元开放的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师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充分吸纳优秀世界教育思想与经验,并为我所用。2010年,学校成为成都市首批“中英校际连线”学校,与外籍学校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友好关系,每年的师生互访不仅有益于双方的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而且我们以“教师的世界课堂”和“学生的世界舞台”为主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世界课堂

学校设置了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开设“全员英语语言培训”“国际交流礼仪培训”“赴英国担任汉语教师”“赴香港担任汉语志愿者”“参加海外研修班培训”“设立学校海归工作室”等课目,让教师认识、感受、走进、实践“世界课堂”,培养高水准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教师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员教师均能用英语进行对话与交流。到海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有9名,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教师达到100%。李蓉、唐嘉奕等教师先后到英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王蓉、夏娟等教师在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现场执教国际教育研究课,并深受好评。学校先后请6名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邀请英国校长克莱尔女士等10多名外籍人士到我校访学。

2.学生的世界舞台

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成长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2010年至今,我校学生以互访、录影、电子邮件、写作等方式参与中外交流活动达20000余人次,参与面为100%,并有近30人次参加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赛绩。2011年4月, VEX世界锦标赛——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在美国佛州的迪斯尼体育主题公园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3余个国家,400余只队伍,1800多人参加了本次比赛。由于没有设置小学组,我校作为为数不多的小学队伍参加了中学组的比赛,和各国的中学生精英同场竞技。比赛时,学生们分工合作,靠着扎实的英文功底,和不同国家的联队沟通,和比赛评委对话。获得了此次比赛中学组冠军,以及机器人最佳设计奖。学校机器人代表队已连续三届获得世界机器人竞标赛冠军。

三、共建课程,共享快乐

丰富与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校本拓展性课程”和“校本实践性课程”的学校快乐教育课程,让学校优质课程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土壤。学校在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等学校签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共建课程是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双方共建了“中英课堂碰撞”“艺术、科技教育共享”“社区点亮生活” 三大主题系列课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子(见图1)。

(一)开展“中英课堂碰撞”教学研讨活动,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

学校以中英课堂交流为载体,通过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友好学校开展“交换双方教材与书籍”“现场开展中英课堂碰撞(同课异构)”等项目的教学研讨活动,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学校与外国学校教师围绕主题“家”“食物”以及“环境保护”,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课堂碰撞与深度研讨,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发现我校的优势与不足,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以语文学科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中外课堂教学特征的差异(见表1)。

课堂教学碰出对中英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深层思考,以此探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努力,达到共建课程,共享课程的目的。来自英国的主讲教师克莱尔表示:“因为之前担心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尽量用简单的词汇去替换复杂的关键词,但没想到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校按照英国小学教室原样创建了全市首个英式教室。教室里任何一个装饰都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和教学环境,引入英国的教学方式,实现国外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校教育真正与国际教育接轨。在中外课程共享共建中,我校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教学课程改革中迈出崭新而坚实的一步。

(二)共享中外艺术、科技教育,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拓展性课程

1.音乐艺术文化交流

每学期,学校与外国友好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定期交换节日活动、运动会等视频,与英国等外国学校师生对比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和效果,促进文化交流,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师生的艺术鉴赏力。

2.国学经典诵读交流活动

中方学校进行经典诵读及中国传统礼仪展示,英方友好学校由汉语助教教授简单的国学三字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学生学会了尊重并认同他人的文化。

3.机器人教育交流

与英国哈弗彭尼学校开展机器人合作项目,交流两校机器人制作发展情况。

(三)以“社区点亮生活”为主题,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实践性课程

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 把国际元素引进各个课程领域,让学校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世界公民意识,语言、沟通和信息沟通技术能力。学校立足于龙小分校所在蜀汉社区的三国文化,以雅俗共赏的锦里为切入点,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理解成都独特的休闲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文化。只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在社区的自豪与热爱,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

通过课堂指导,让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蜀汉文化。美术、音乐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指导学生与英国友好学校的交流,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对社区改进提出构想并走进社区沟通实施等。学校通过整合社区与学校,整合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课程的资源,整合英国的综合课程建设经验,共同协作完成了综合性的开放课程,并围绕这一课程成立了包括社区人员在内的涵盖多个学科综合课程小组,以深入挖掘资源。

课程实施流程如下:走近社区,了解锦里——了解代表着锦里中蜀汉文化的民间艺术——尝试学习民间艺术——用民间艺术手法创造艺术作品——发现生活中的遗憾——再创作——放眼社区,给社区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

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走进锦里参观、摄影、与民间艺人交谈、与游客交流等,初步了解了学校所在社区的蜀汉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了以蜀汉社区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活动——蜀汉文化周,绘画、十字绣、皮影、剪纸等蜀汉文化展,成都小吃美食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教师和艺术家的带领下,学习用锦里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刺绣、皮影等来创作反映社区文化的艺术作品,改造了学校的废旧凳子,完成了呈现锦里的建筑及生活风貌的艺术品展览;与川剧艺术家沟通,初步尝试进入川剧;以“我与社区”“我的理想社区”等为主题,对所在的蜀汉社区发表感言、展开思考,并从小学生的视角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对社区改进提出相应的计划,并与社区沟通协商共同完成社区改造:制作了锦里的明信片、参与社区文化墙的设计、为“锦里”招牌纠错字、和锦里合作开展“地震三周年,感恩与您同行”活动等。

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整理出了校本教材,全体学生系统地学习《民间传统艺术》 :一、二年级学习川剧脸谱,三年级学习制作传统玩具,四年级学习剪纸,五年级学习皮影,六年级学习刺绣。全校普及英式板球课,让英式板球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篇5

在培训中感悟提升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成立于2008年,位于大兴新城北部高档住宅小区内,设施齐备;学生家长的职业大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者,有一部分跨国技术人才;学生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基于此,我们在建校之初就确定了学校合作化、信息化、国际化、自主化的办学策略。

2011年初,我到美国培训21天,收获很大,国际化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其中的几点感受直接决定了我后来的办学风格。

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思考。美国之行越发让我感受到英语就是一种工具,要注重实用性,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后学生却只能纸上谈兵。以前我们的英语课时每天一节,重在口语训练,现在方向更加明确了,重在普及与提高,普及重在广度、提高重在高度,但都围绕实用性进行。

不摆排场,讲求实效。美国的学校中资源整合体现得很充分。乐器排练厅、报告厅、餐厅、体育场馆合几为一,他们讲的不是排场,而是实用性。因此,我们环境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与整合,美术楼道里的画板、风雨操场的设计、移动盆栽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

以生为本。我们去的每所美国学校,都在楼道或专门的地方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铁皮柜,方便孩子,也尊重孩子们的隐私与自由;楼道里的铁皮箱里放着笔记本电脑,那是为了方便学生随时向老师提问;他们的课堂都是那么生动活泼,小学生基本都是围坐在地毯上听讲,还能看到助教在另一个区域为一两个孩子进行个别辅导……环境、理念等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在实践中扎实探索

我们以开放、自主、优质作为发展原则,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文化引领

建校四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依据“绿色成长”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师生的生命个体,开放、自主、高端办学。

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我们的环境建设有了鲜明的特点。我们在楼道墙壁上安装了不同的益智游戏,比如,一年级所在的一楼设置了“比身高”、“连连看”等游戏;二年级所在的二楼设置了“汉诺塔”、“走迷宫”等游戏,我们让孩子们在玩中琢磨其中的道理。楼群间的四五个小天井里孩子们可以荡秋千,可以在石桌凳上下棋、看书;图书、计算机、打印机、钢琴、视听系统等,孩子们触手可得。

我们还给楼道里的暖气都戴上一个木制的“帽子”,这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楼道里专栏的高度与内容也都以孩子们为标准。

(二)活动促进

国际交流活动是学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每位优秀教师都有机会到美国去参加高校和对口学校的培训,使其更新教育思想、学习教学方法、站在国际视野来把握自己的课堂,让孩子们受益。

我们将学生的互访交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东西文化交流;第二个层次是亚洲文化交流;第三个层次是国内南北方交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们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与交流空间。除了外出交流,我们也引进一些国际交流项目,比如为期一个月的“英语节”。

(三)课程深化

学校开设的低年级校本课程形体课中包含着8课时的国际礼仪教育,从小就教给孩子必须的礼仪常识,为他们今后的国际交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课程方面做尝试,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学习。2013年我们打算开设ESL课程,以美国原版教材为蓝本,聘请有教师资格证的美国教师来校上课,以满足孩子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英语普及方面,从建校之初我们就确定了“英语口语优”的培养目标,每节课都有5分钟的口语听说训练。现在我们正在把近几年的教育成果归总,参考美国的小学课本,把学生口语训练与自然学科进行整合学习,提高兴趣与实用性。

国际化办学初见效果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

从美国培训回来后,英语教师的课堂更加灵活多样,他们改变了桌椅的摆放方式,尝试幽默自由的教学风格,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英语课;音乐教师对自己的音乐课堂有了新的想法,去除了很多形式的东西,不但让孩子们也让自己融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教师们敢于在外宾来校时做翻译,凸显出了大气与优雅,整个教师团队更加富有朝气。

(二)学生更加自信、有礼

孩子们逐渐大气、自信、乐观,我校英语口语的表现形式目前已经在全区推广。去美国游学的孩子感触更深。有的学生说:“在美国期间,我感觉同学之间更亲密,更懂得互相帮助,互相信赖。在美国也让我更加独立,更加懂得珍惜父母对我的爱。”还有的学生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上学要求很多,学习的时间也很长,又很严格,可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人却有很多;而在美国,课上满是欢声笑语,学习的时间不多,规矩也很少,但课堂上却没有乱说话的,也没有交头接耳的。”

短短的游历,引发了孩子们诸多的思考,相信在他们的成长中一定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展现良好的学校形象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调查报告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均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为真实了解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探索推进广东高职国际化的道路,笔者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一道,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问卷情况

问卷共40题,包括38道封闭式问题和2道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涵盖国际化办学理念、组织与制度保障、教学与课程设置、师资国际化培养、国际学生项目、合作办学项目、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院校国际化工作的突出成绩和瓶颈。

2.样本情况

课题组选取了广东省14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派发1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份,1份为无效问卷。13所院校情况如下:

样本选择兼顾了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保证调查结果能较真实反映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现状。

二、调查结果

1.国际化办学理念

国际化办学理念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调查中,38.5%的院校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46.2%的院校近期计划制定,表明大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9.2%院校的师生员工对国际化持支持理解的态度,当然,也有30.8%院校的师生员工对国际化不太理解和支持。

2.组织与制度保障

做好国际化工作,必须有稳定的队伍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调查显示,23%院校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53.8%有独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处,15.4%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69.2%有1-2名专职外事人员,30.8%有3-5名专职外事人员,38.5%的院校二级院(系)有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在制度建设方面,38.5%的院校将全校性外事工作会议当作推进国际化常态机制,外事会议参加人员普遍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职工代表。61.5%没有计划召开全校性外事工作会议。23.1%出台了激励二级院(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制度。

3.教学与课程设置

院校要开展中外实质性合作,教学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国际接轨。61.5%的院校结合国际市场因素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92.3%要求学生学习职业外语,61.5%设置了国际文化课程,46.2%有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不过,仅15.4%制定了英文版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这对拓展与国外院校的深度合作不利。

4.师资国际化培养

院校普遍认识到师资国际化培养对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53.8%将专业教师赴境外企业实习、短期访学及讲学等数量,纳入专业建设的指标,46.2%采取措施鼓励非外语类教师提高外语技能,38.5%定期组织教师赴境外企业进修,53.8%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短期学习,46.2%鼓励与境外优秀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科研。

5.国际学生项目

与师资国际化培养相比,对国际学生项目开拓显得不太重视。调查显示,招收了留学生(含港澳台学生,下同)的院校仅占23.1%,仅15.4%招收了学历类留学生并设置了相关奖学金。二级院(系)开展了学生境外游学项目的仅占46%,仅38.5%每年资助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精神,仅38.5%定期组织学生赴境外大学参加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选派学生到国际知名企业顶岗实习的院校仅30.8%。

6.合作办学项目

76.9%的院校与境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15.4%的院校项目达6项以上。38.5%的院校认为合作办学对院校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专业和课程建设。但多数院校的合作办学,仅停留在输送毕业生到境外大学读本科的层次,开展了真正意义合作办学的不超过受调查院校的半数。

7.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

92.3%的院校有英文网页,但仅38.5%能对网页定期更新。61.5%设置了国际文化课程,30.8%定期开展外事礼仪纪律培训,84.6%经常或偶尔举办国际文化活动,38.5%成立了国际文化或国际交流类学生社团。

8.突出业绩和瓶颈

各院校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突出业绩各有千秋,分别体现在管理骨干、教师和学生出境培训、国际化理念深入人心、外教管理等方面。工作瓶颈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层次低和知名度不高导致合作院校少,二是缺乏足够的政策、资金、制度配套,三是二级院(系)未能真正参与国际化,四是学生外语水平和参与国际教育的兴趣不足。调查中,一所非珠三角的地方院校表示,迄今为止没有开展过国际化的工作,师生对国际化不理解不支持。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院校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院校之间的发展水平较为悬殊。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珠三角院校与非珠三角院校之间,即使同处于珠三角的院校,水平也参差不齐。

下面选取三所院校,对11个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1个指标中,A校持肯定态度指标达90.9%,B校为36.4%,C校为0%,说明院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工作固然与院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更重要的还是决定于院校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水平。

2.国际化办学理念有待深化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否所有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呢?仅38.5%的院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23.1%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意味着大多数院校的决策层没有认识到国际化对于促进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反观本科院校的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国际化理念对于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中山大学已把“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定位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早在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就将“实行全方位开放办学”列入在“十五”规划和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这两所院校在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人员机构不够健全

“有位才能有为”,国际化工作专业性强,必须有充足的专业人才和机构。调查显示,近半数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处,逾八成的院校没有国际教育学院,专职外事人员配备不足,69.2%的院校仅有1-2名专职外事人员,其中包括学生人数在5000-20000之间的院校7所。此外,上下没有形成合力,普遍存在着二级院(系)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仅23.1%的院校制定了激励二级院(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制度,58.4%的院校二级院(系)没有国外联合培养项目和学生境外游学项目。

4.教育国际化内涵认识不足

教育国际化是包括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构成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化。但多数院校的认识仅局限于人员往来等浅层次交流,势必导致国际化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无法真正引起决策层和师生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四、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思考

1.做好国际化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要深入推进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必须做好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上级职能部门要清晰制定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国际化目标,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次和知名度较低的问题,主动寻找合作对象比较困难,上级职能部门如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则可改善这一状况。如组织境外集体推广活动,通过“政府搭桥,院校唱戏”的模式,帮助高职院校出动出击,寻找合作契机。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下拨国际化工作资金,帮助院校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针对院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成立国际化协作组织,定期开展工作研讨、理论学习、“一对一”帮扶等活动。

2.国际化办学理念融入中心工作

要统一全院思想,通过专题研讨,增强教职工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的紧迫感。梳理整合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方法和各校鲜活的经验,结合院校现实条件,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机制、操作路径和方法。国际化工作要切实融入教学育人中心工作,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按照国际化目标实施教学管理等方式,使国际化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主题,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升级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学分制建设,借鉴境外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和做法,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3.依托激励机制形成国际化合力

激励机制是调动全院积极性,形成国际化合力的有效措施。要将国际化纳入二级院(系)评估指标体系,与收入分配挂钩。鼓励创办国际化专业,参照省级示范性专业标准下拨建设经费。对引进国际证书的单位予以资金支持,对设立国际证书考点的单位予以重点奖励。定期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4.着力营造国际化氛围

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是吸引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最佳土壤。要开设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法、外国文化等课程,定期举办境外游学分享会、中西文化比较论坛,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的认同和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成立跨文化交际、国际交流协会等学生社团,发挥微博等网络媒介优势,动员和团结学生共同参与国际化工作。院校自身要增强营销意识,通过定期更新英文网页和画册,委托境外,主动赴境外高校访问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7

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其在国家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权重。在坚持为指导的前提下,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经史子集门类贯通、科研教学相生相长的学科优势平台。发挥学科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整合队伍,钻研高深学问,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学以致用,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通才人物,造就大师鸿儒,不断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培训讲座等宣传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讲深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展现中华文化气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简言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成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等量齐观,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更好地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

加强经典教育,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中,贯穿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教育思路。复兴国学经典教育传统,重在上路前行。精心鉴别,优选文本,探索文化概论课程与经典阅读课程、专业经典教育与通识经典教育、课堂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力深化的过程。在网络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研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微言大义、深水静流的不断浸润中,在字里行间、墨香韵律的反复熏陶中,沉淀思绪,静观玄览,真切感悟中华文明“活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理解力提高的过程。把握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独特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形成先在的文化知识框架,有助于洞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节日、习俗、古迹、文物等文化形态中深藏的民族精神密码,充分领略其无穷魅力所在;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塑造力加强的过程。

篇8

这样,我国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种类外贸进出口企业大量需求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专家估计,未来五年全国外贸管理人才制品至少在100万以上。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的发展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在大量的小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对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

就业趋势分析,1998年,中国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呀达2100万人。到21世纪20年代,电子贸易和网络贸易将成为全球的主流,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它不仅要求谈判者具有广博的横向知识,而且也要求谈判者有纵深的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谈判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因此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要向成功的谈判学习,更要向失败的谈判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想提高商务英语谈判的整体素质应从下列方面做起:

一、积累广博的综合知识

国际商务人员要求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我国和对方国家的外贸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了解联合国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和世界经济的情况,还要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保险、运输、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常识。由于国家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风俗习惯就不同,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同。这还要求国际商务谈判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很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二、精通商务谈判礼仪的语言技巧

1、善于表达。成功的商务谈判者都是谈判双方出色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它体现在(1)针对性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对答有序,做到有的放矢;(2)婉转方式:在英美国家,人们利用礼貌功能,常用一些表示婉转的语言,例如:Wouldyou……?Couldyou……?这一类的句式,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一般不直说No而用Iamafraid……或Iamnotsure……等委婉地拒绝,谈判中应当尽量使用婉转语言,这样易于被对方接受;(3)应变灵活: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能采取恰当的应急手段,巧妙地摆脱困境。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作出选择时,你可以看看表,然后有礼貌地告诉对方:“Iamsorry,Pleasewaitingamoment,Ihavetocallmyfriend.”于是,你便很得体地赢得了片刻思考的时间。(4)无声语言: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通过姿势、手势、眼神、表情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无声语言,我们称之为非语言,非语言往往在谈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形式有:与讲话人目光接触、微笑、点头,未听懂时显出迷糊不清的表情,感到奇怪时做出惊奇的样子。在有些特殊环境里,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妙应答。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谈判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掌握谈判技巧,才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3、善于倾听。有效地倾听可以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了解对方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并提出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三、商务英语谈判礼仪中形象塑造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其主要作用:一是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表现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就是商务人员的素质修养和个人素质表现的竞争。二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三是用于维护形象。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文化交往中还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

四、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资料

当今是信息时代,获取有效信息是商务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岁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充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信息能力是创造、开拓的基础。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信息涌现,商务人员需要了解信息,很好把握需求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反应,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五、与时俱进,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

篇9

一、建构多元化学习课程

一是开设多种外语课程 提升国际交流能力。要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主渠道是通过开设好课程来实现。我校在外语这一工具性课程的开设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多种语言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了解多元文化,熟悉其思维及表达习惯。我们在完成普通英语课程开设计划前提下,在一、二、三年级增加开设了一节双语科学课程,由外教老师教学,通过学习、探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学主题,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在三、四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西班牙语课,在五、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法语课。

同时,我校还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设有英语戏剧和西班牙语、法语、日语、俄语、韩语等小语种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学校通过引进原版的外语教材,经过外教和学校英语老师共同开发,已编印了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韩语四本校本教材供学生使用。

二是开展各种外语活动 促进国际文化了解。学校坚持每年12月份举行为期一周的外语节暨国际文化博览周活动。在这一周中,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外语影片、演唱外语歌曲、表演外语戏剧、校园寻宝活动、体验西餐礼仪、学习英国皇家礼仪等一系列活动,有目的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各国的文化和习俗等。

每期举行“园外好声音”比赛活动。每期分年级各选定几首英文原版歌曲,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好声音”、“年级好声音”和“园外好声音”比赛。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到第五季。

组织学生观看原版英文电影。我校每期根据不同年段推荐2-4部适合学生观看的原版英文电影组织学生观看。像每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是全校学生必看的电影。

二、探索多元化学习方式

1. 基于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效转化和消除学习压力,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精神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学习时代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创新课堂文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时,我们也需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效果,更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学习行为,更注重对小组集体进步的评价。只有使用综合、多元的小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小组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成熟、高效。

2.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发现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不是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仅要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仅关注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且关注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课程改革则强调营造多种“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质疑、困惑、思考、探究的心理钐,引导和确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体验的学习方式

实践体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实践体验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操作体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篇10

关键词 高校 外事工作人员 社会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高校外事工作而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只是学校一项辅的工作而已,似乎无关紧要、无关宏旨。但是伴随世界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迫使高校外事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肩负更多的功能。所以今天,高校外事部门不仅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部门,还是学校对外合作的桥梁,同时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扩大知名度等方面将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校外事工作的功能性有了明显的变化,自然,对于外事工作人员具备的素质要求也必将呈现出新的变化。因为其工作人员素质的优秀与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还间接影响着学校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外事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不仅不可小觑,而且还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任务。

1 素质的含义及本质

素质最初是心理学、生理学上的概念,主要指人通过遗传基因获得的生理学上的特征。现在意义上素质是逐步突破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范畴,扩大到了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主要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性质综合体。

个人素质即是指社会个体在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禀赋基础上,借助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综合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从三个基本层面来看:自然素质是指先天遗传性和生理性方面的性质,包括身体形态的发育状况、生理机能水平、活动能力以及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等等,是个人素质外在基础;心理素质是指先天与后天合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性质,包括知、情、意、行4个因素,是个人素质的发展的内在依据;社会素质,即社会文化素质,指后天教育和实践所形成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等等。所以,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要内容,标志着个人素质的发展方面和性质及水平,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

2 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社会文化素质的要求

2.1 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对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人员来说,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代表国家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立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我们常把外交和国防并提,形容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强调外交人员和部队官兵都是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治坚定是对外事工作人员的首要要求。外事工作人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坚强的思想道德防线。不论是在政治风浪里,还是在相对平静的和平时期,都要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经得住考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对社会主义事业牢固的信念,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学校的利益:既做到不崇洋,也不表现出大国主义的思想情结和傲慢的态度;以不卑不亢态度和真诚的心态与世界各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合作交流。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吸取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

2.2 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的前沿,众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出自高校,由此,世界各国间高校的交流也渐渐从一般的单一向度的文化交流向多种方向扩展开来,如学术交流、科技成果交流、教育交流、人员交流等众多领域。在这情况下,高校的外事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向复合型人才迈进,这样,对于外事工作才能应付自如,驾轻就熟。

文化修养:“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需要我们的日积月累,要多读书看报,多查阅文件、档案材料,多写笔记、摘抄报刊上好的文章、记录下一下好的演说词等等。通过整理、分类、编小标签,以便于日后查找。外事工作人员既要系统化、规范化地学习掌握外事知识,熟记于心,还要学习了解国外一些国家的习俗与礼仪包括宗教和信仰,因为这些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现象,而它的形成大多与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不开,所以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当今的社会,计算机的使用极为普遍,这为及时掌握和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获得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高校及教育机构动态等等,如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负责国际事务的副会长Madeleine Green在接受《美国参考》采访时说:“一些高校正从国际化战略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大部分院校尚未做到,只是做些零星的工作。他们在考虑招收外国学生和学生赴海外留学。但也有学校正从综合战略角度进行努力。”这则讯息为国际交流工作的思路提供参考价值。

2.3 劳动技能素质

这里的劳动技能是指外事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外语能力、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一个合格的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练好基本功即“五勤”、“四多”、“一化”。“五勤”是眼勤、耳勤、嘴勤、手勤、腿勤。眼勤是指多读书看报、多看文件材料;耳勤是说多听,广泛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嘴勤是指积极主动介绍我国的情况,宣传我国的主张,同时有效地进行外交谈判和外交交涉;手勤是说凡事要亲自动手,决不能养成依赖的作风;腿勤是指广交朋友,不要错过送上门的工作机会。“四多”是讲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研究、多提看法、多实践。“一化”就是讲要学会外语,做到外语化。

外事工作人员的基础是外语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最起码的要求。在对外交往中外语的使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除了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全面发展,还尽量熟悉掌握与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业性词汇。这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外事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与国外的专家学者、友好人士等打交道,因此,交朋友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交朋友,可以了解对方情况以及相关需要。学会主动结识和了解朋友,并建立友好朋友关系,关键是通过交谈,用真诚的心去交往。

政策水平的掌握方面。把握形势、掌握政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既要关心国际动态,也要关心和了解国内的发展趋势。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天,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交往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内政和外交的互动性更加突出,国际问题可能引发国内问题,国内问题也可能造成国际影响,把握和驾驭频繁发生的互动关系,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们能否胜任外事工作的考验。

2.4 审美素质

外交是一门艺术。“外事工作无小事”,在外事工作中,一次会谈,一次宴请,甚至一次握手,都是有其意义的。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达成某项共识,或就某件事情同对方进行协调,要想做得好,必须提高外事工作人员的审美素质。

人的审美素质,亦称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人的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等方面。感知美,即对于美的事物与形态的认知及其反应的敏锐与准确,以及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基本辨识与感知的能力;鉴赏美,即对于文学艺术或美的事物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对于艺术现象或作品的审美层次以及美的元素做到准确的鉴别与欣赏;理解美,即对于文学艺术与美的作品的审美判断与评价的能力,能够对于艺术作品与审美物象予以深度的理解,把握其内在的实质和丰富内涵,并能够激发美的情感;创造美,即在以上诸多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于美的形象或意象的创新的能力。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积淀为自身的基本素质,转化为在社会各种活动中的创新与创造。

外事工作人员在对外交往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的音美、形美、意美,翻译上应最大程度再现原文风格。各种礼节、仪式中的仪表美,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俗话说,积久成习,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规范礼仪的实践操作,树立礼仪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自如。具体表现在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等各方面。

要提高审美能力,外事工作人员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我们应具有审美素质,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鉴赏、理解、创造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工作中成功举办重大活动、成功的合作谈判、精彩的演说、精确的语言文字翻译等等,都能体验到美。在我校的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举办2013蛇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留德华人的一首震撼整个国际中心的女高音《青藏高原》把身处莱茵河畔人们一下子带到了古老而遥远的东方,留德学人的一曲扬琴弹奏激烈而悠扬,让外国朋友近距离体验了中国音乐的美。

以上所述高校外事工作人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干练的外事能力,才能胜任自己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小聪.高校教师的涉外礼仪素质.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 黄金祺.怎样当好外交外事人员:论涉外人员素质修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 杨立斌.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林区教学,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