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护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20 08: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基础护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基础护理学

篇1

1.1花费大量教学学时,考核效率低下目前的护理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方式是在每项操作训练完成之后,由老师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考核给出具体分数。以1个60人班级为例,学生完成1项操作考核通常需要的时间是15min,如果分2组2位老师监考,需要7.5h才能完成全班的考核。考核所需学时较多,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如果要在安排的2或4学时内完成所有学生的考核,则老师必须同时对2位以上学生进行监考。监考过程中,由于监考教师注意力有限,很难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客观评价。

1.2考核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馈以及矫正作用以静脉输液为例,该节内容安排8学时实验学时,示教安排2学时,练习2学时,考核安排4学时,作为基础护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练习学时数太少,学生在2学时的练习当中,很难熟练掌握这项操作技术。同时受考核学时限制,该操作考试由2位老师监考,每位监考老师同时对3~4名学生进行考核,监考老师无法仔细认真察看每位学生的操作,无法客观公正给予考核评价,更不能体现考核的反馈及矫正作用。如何在考核中将考核技能训练效果与操作评价反馈相结合,同时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探索了在口腔护理操作中进行同伴考核评价法,以期克服以往教学考核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同伴考核评价法的主要内容

2.1确定考核目的及评估标准以书面的形式确定口腔护理考核目的及考核评估标准,详细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操作考核评分表打印出来并且发放给全班同学。

2.2同伴考核者的挑选从班级当中挑选16名平时成绩较为优秀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同伴考核评价者。

2.3同伴考核者培训、考核同伴考核者与非同伴考核者在口腔护理操作练习上并无差异,仍然是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安排进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同伴考核者进行考核,确保同伴考核者在操作技能知识上面具有考核能力。考核结束后教师对所有的考核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考核的注意事项。2.4考核过程将接受同伴考核评价的学生随机分为8个考试小组,每一考核小组安排2位同伴考核考官,按照已经确定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考核评价标准为一式两份,同伴考官应在评分表上及时记录考试过程中的扣分情况,考核结束后2位同伴考官要对被考核者进行口头考核情况反馈,同时将一份考核评价表交给被考核者。另外一份考核评价表留底存档,用于统计该被考核者该项操作考核得分。

3同伴考核评价法的实施体会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同伴考核评价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考核评价,在考核其他同学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帮助被考核的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操作的缺点,这种考核方式较以往的考核方式更为严格,考核过程明了、公开,在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考核压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练习时更认真、更仔细。

3.2提高了操作教学质量同伴考核评价法较以往的考核形式更为严格,参与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练习也更认真。特别是成为同伴考核评价者的这部分学生,因为承担了考核评价的任务,对其来说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操作表现落后于其他非同伴考核评价者,这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练习也更刻苦,操作技术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3.3教师监督应该贯穿于整个同伴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很多的教育者虽然提倡同伴评价,但同时也担心它的准确性或客观性,Carson等[2]发现,中国学生不愿意批评同伴或反对同伴的意见,这些都会削弱同伴互评的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同伴评价者面对的如果是与自己关系良好的被评价者,往之不能客观地指出被评价者的问题,当然有些评价不准确也与同伴评价者自身操作水平有关,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对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非常有必要。

4小结

篇2

    1教学环节设计欠灵活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这一节课程的内容多且杂,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点琐碎,在教学大纲中,均为掌握内容。这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柳州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卫校二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护理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普遍对专业课还是感兴趣的,喜欢动手实践,但理解力较欠缺,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存在差距。因此,我们这节课将学生安排在示教室上课,要求护士着装,通过模拟医院工作氛围,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上课就是上班”的切身体会,提高学生作为护士的职业使命感。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教育偏重技术性,对人的服务较刻板、缺乏深度,这一点与先进的国家相比有差距。国外的护生早接触临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交叉进行,实践机会多,注重能力的培养,有实施全人护理的良好氛围[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课本顺序,先讲解理论,再进行实践练习。即理论上讲完正常的脉搏及生理性变化后,继续进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的理论教学,最后进行正常的脉搏测量技术和异常脉搏的测量技术的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趋于传统,安排上无可厚非,但对学生而言,并不能较好地学习脉搏测量技术。我在课后反思到,如果能在讲授完正常的脉搏及生理性变化的理论课程后,立即进行正常的脉搏测量技术的实践教学,以及在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的理论教学后进行异常脉搏的测量技术的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相对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2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有个通病,即担心学生学习基础差,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实施“满堂灌。”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根据近年来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我在此堂课上进行了部分改进,但根据此堂课的效果来看,改进的力度还不够大。例如,课后专家提出,在讲授正常脉搏的范围情况时,其实可以让学生现场测量,自己得出范围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比教师单纯讲授的效果要好很多。并且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思想过于陈旧,没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有待改进。例如这堂课,当书上提到活动可以影响脉搏的数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一些活动,例如原地跑或下蹲、起立,学生测量运动前后两次脉搏,并将这两个数值进行比较,自然就能得出活动与脉率的关系,同时也可为后面的实践内容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此,整体说来,是我的思想依然守旧,不能摆脱禁锢,因此无法进行较好的创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注意改进。

    3缺乏控制课堂的经验

    作为一个教龄只有两年的教师,我觉得自己在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上较为欠缺。在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学生进行参与和互动。但首先我与学生初次见面,并不熟悉,其次现场观摩的专家与教师众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受到了影响。因此一个问题请同学单独回答往往要等上1~2min,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面的课程,也导致了最终的超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能做到像很多老教师一样,无论学生是否熟悉,都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教学时间。

篇3

1 人?橐蛩?

1.1 教学管理者

教学管理者是课程考试制度的制定者,一方面,他们要以上级管理者的政策为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来自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实际困难,所以常常会选择现成的、固有的、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简单易行、容易控制、风险小、省时省力。

1.2 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是课程考试的执行者[4],对传统的考试模式比较熟悉,对创新课程考试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各医学院校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逐年增加,总课时量成倍增加,任课教师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教师是女教师,平时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家庭,继续学业,为晋升职称做准备,非常忙碌,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考试改革,并且任课教师大多是从事护理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都很少有机会学习课程考试理论及评价技术,也很少有自行学习的动机,基本上是凭老教师传授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课程考试模式的难度与工作量均很大,而且要付出大量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与压力,大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畏难情绪,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意愿不强,热情不高[5]。

1.3 护理学生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的持续减少,出现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的现象,学生缺乏坚实的学习功底和较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不强,面对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学生畏难情绪较大,并且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综合性考核需要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护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效果不佳。

2 制度因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任课教师、学生、招聘单位等都是看重学生的卷面分数和各种及格率、通过率,而非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在考核教师时,多注重课时量而非学生考试情况,《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多在每学期期末,教师要整理教案,书写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出卷、阅卷,时间紧,任务多,任课教师往往愿意选择简单易行、评分标准简单、难出差错的考核模式,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也常常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晋升职称时,科研分数比教学分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导致大部分教师把心思放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及编写教材上,而非课程考试改革上,对于以追求学术地位为荣的教师来说,探索、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3 设备设施因素

《护理学基础》包含出入院护理、清洁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排泄护理等8大基本理论模块和20多项基本护理技能,内容多、实践性强,除去讲授基本知识之外的机动课时不多,想要进行综合性课程考核,课时难以保证,并且实验用物、考试场地、教师人数、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相关图书等都不是很充足,较难满足开展创新型综合性《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的需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改革的难度较大。

篇4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士注册考试;教学方法

一、引言

护士资格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统一组织进行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按照《护士条例》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学生均可参加护士资格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是护士取得上岗资格、踏上就业的必经之路,也是技能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对于每一位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考取护士资格证是她们的终极目标之一。护士资格证中主要涉及的科目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药理等科目,其中基础护理学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让中职学生在护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务之急。

二、中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学习基础比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均为初中毕业生,很多学生是不能升入高中或者中途辍学的,还有在社会上游荡多年,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为了生存,保证生源,保证规模,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正是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不愿意听。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学习文化基础课唯一的目的就是分数,希望考试能通过60分大关就行。而对于医学专业课程,理解力有限,很多时候听不懂。第二,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中职学生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和就业的基本需求,所以根本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中职学生由于大多数未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科目、新的教学方法,更加难以适应而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再加上学生的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1】。第三,实习时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参加护士资格考试辅导的学生,主要针对实习回来后的学生,该学生们在实习期间与社会接触颇多,增加了社会沟通能力和社会阅历的同时,也熏染了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导致护考辅导期间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造成部分知识点被遗忘殆尽。

三、护士资格考试的特点及分析

《基础护理学》的考试内容在护考中所占题量是较多的一科,对学生而言也是最容易的一科,看易实难,常丢分。《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主干科目,易懂难通,在授课中,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学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却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把握准确,做到100%的正确率,最后造成惨痛的后果,因此要强调其重要性及地位,最近几年的护士资格考试越来越贴近临床实践,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一线技能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人际沟通的有效运用,在复习时应抓住基础护理学中的重难点及灵活的语言沟通技巧,从而提高护考成绩。结合五年来的护士考试真题及护考大纲进行分析《基础护理学》的主要考点在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平均7分)、静脉输液与输血(平均6分)、医院感染与预防(平均5分)、患者清洁护理(平均5分)、排泄护理(平均4分)、出院和入院病人的护理(平均4分)、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平均3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平均3分),其余单元所占分值较少,但是并没有删减。找到这些规律后,就可以根据各章节分值分布情况,具体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

四、针对中职学生现状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

结合考试大纲和临床精细讲解基础护理学中的知识点,配合临床病例、图形、实操、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化解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往年的考点重点讲解分析,基础护理学中的知识点要复习全面,以防新增考点,做到不丢弃每一分。其实对于基础护理学来说,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对于平时就非常熟知的知识点做到精、准,保证绝对的正确率,避免因疏忽大意或者以为做过,非常熟悉,不认真读题而丢分,从而拉分,而对于相对陌生的知识点,要做到看是否能用排除法或者推理法,进行解答。对于《基础护理学》来说,没有哪句话不是重点或考点,在考前的几天,我们应该拿着一本《基础护理学》的教科书,从第一页认认真真的念到最后一页,这才是捕捉考点的最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切忌孤立各部分知识,横纵比较综合,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揭示其内部联系与规律,并从中提炼精髓。【2】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审题和答题技巧,特别是反向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对于见过的题型或试题,更要注意审题,以防止在题干中增加内容而语义全变,并做到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同时正确的填涂答题卡,是保证有效得分的基础。

作者:赵春梅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康琳,吴丰军,李小军.谈基础护理学在护士资格考试中的教学方法与体会.中国校外教育,2014(31):114.

篇5

1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认为理论课重要,而实训课不太重要,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会利用很长时间去看理论知识理,对于实训课的操作不主动去学习而是被动学习。(2)实验设备:我院2006年以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配置了先进的设备,添置了模拟抢救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多媒体示教室、人工呼吸机、触摸式电脑等先进设备。虽然这样,可是从实训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在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的硬环境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不相适应的情况。现在临床上医疗仪器设备更新很快,可我院实训设备相对来说比较陈旧,用物短缺,实训场地紧张。所以很容易造成教学与临床脱离,不是能够很好的满足医学科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3]。所以目前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只能开展普通的验证性的实验与实训教学,学生根本就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所以必须定期更新教学设备与教学条件。(3)教学方法:目前我们基护实践教学由于课时少,班级多。我们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实训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参与教学,体现在上实训课前都是实训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主要以老师讲授、示范操作为主,然后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再进行巡回指导。学生用不着查资料、思考以及创新,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训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训的积极性[4]。而且现在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学生只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这样导致学生在考试时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用物准备不全等现象的存在。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操作是否掌握,而忽视了与病人的交流与感受,没有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4)实训教学与临床脱节:实训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是护理实践是随着观念的转变和对病人的反复实践而不断生成的经验积累,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实训教学跟不上临床的发展,而且临床中突发事件比较多。实训教学只是重复训练各项基本护理操作,忽略了病人个体病情差异,造成了学生下临床学习的时候适应期延长,知识迁移困难,面对真实病人的时候信心不足,有畏惧感,此观点被沃云飞等[5]证实。(5)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对于我们单位来说,大家认为理论教师就是教学的中心,而实训教师只处在“教辅”的位置。这种片面的认识就导致了对实训教师、对实训课程的不重视、培养不给力、要求也相对不高,严重的影响了实训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建议要让实训教师经常走出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新理念,以提高她们的教学水平。(6)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现在我们的实验场地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使得大多数同学在实验课堂不能很好的进行训练,而且课后又没有时间练习,使她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技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达不到很满意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要更新教学教学的观念

教学观念的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导,同时也是医学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护理人才,首先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教师就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培养学生成为护理工作的适应者转变为提供优质护理的主导者,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灵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传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技能与知识转变为传授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知识。护理学融合了心理、生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知识为一体,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对病人进行躯体护理,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了解,以便采用合理的方式减轻或消除各种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的不良影响。这些知识和能力应该在实训教学中逐渐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明确实训教学的综合性和重要性。

3.2实训教学的内容要与临床实际要求相结合

(1)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知识的不断更新,很多现有的实训操作技术已经跟不上临床的更新速度了。所以为了适应现在的护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培养技能过硬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深人到临床中去,了解临床常用操作项目和方法,熟悉临床实际用物和仪器,以便及时删除已被临床淘汰的实训操作内容、和陈旧的用物,以确保持教学与临床的统一性。(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校教师所教护理操作技术应该与临床操作要求相一致,操作要规范,使临床见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实训教学的延伸。另外,在校的教师应该经常要与临床教师的进行沟通或者定期去医院进行临床学习,以便更好的了解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另外,实训操作的用物也应该与临床的一致,以防学生到临床后不熟悉不认识临床用物。

3.3加强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实训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大实训教学的投人,比如,扩大实训室的面积,增加模拟病房,购买新型用物,同时模拟病房要按医院病房的要求进行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医院的环境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一走进实训室就感觉自己就好行进入病房一样。还要更新实训课的设备,要求设备功能齐全、仿真效果强,耐用性好,既能满足单一实验需求,也能进行综合性训练。另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能,还应该逐渐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除了实训课堂的练习还要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定时定班开放实训室进行自主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薄弱的实验操作项目进行大量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的水平。

3.4要保证充足的实训时问

实训练习时间直接影响实训课的预期效果,为保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训练习,除课堂实训时间外,全天开放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应该配有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通过教学片来纠正自己操作中的一些错误,这样可以弥补课堂实践时间少,动手机会少的弊端。

作者:李梅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沈宁.2000年护理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1):12~13.

[2]姚辉波.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现状与实践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

[3]朱玲,马翠萍,姚英.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4,18(10A):1779~1780.

篇6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院2004级护理大专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0岁,学制3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2,方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在考前复习及考试方法上实施改革。实验组:将学生分为13组。在教师带领下,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采集病历。各组根据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提出用护理学基础技术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操作内容分角色组织练习。考试时,每组成员从本组病历涉及的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对照组:考前教师指定考试内容,学生依据教师的安排逐项强化练习。考试时从这些练习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考核内容。

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协作精神、爱伤观念、沟通技巧及操作后处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护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讨论

1.激发了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她们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护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教师请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发挥,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获得学习动力,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尊、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提高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组护生围绕病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过程中,护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锻炼r她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其大胆思维,勇于创新,激发了护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境”,在“情境”中,护生面对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实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在练习时不只注重操作步骤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体感受,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使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感受,能主动征询的患者的需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爱伤观念明显优于对照组。

4.培养了护生的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只注重熟练地完成操作,导致护生为考试学习,护生之间、护生与“患者”缺乏交流。实验组的护生通过采集病历,分角色组织练习,共同讨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合作练习,锻炼了护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5.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教师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教学 案例教学法 实施过程

护理学是一门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快速增加,护理学已由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发展为健康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其优势

我国教育家郑金洲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1]我认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从临床实践出发,设计具体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经典的、有限的案例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和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增加信息素养,锻炼评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协作精神。护理学基础教学采用案例的方法,这种案例应当是学科中的重点。这样,讲究少而精的教学,可丰富教学过程,开拓思路。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1)从案到理。学生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教师适时地引入案例来教学,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2)提升思维。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答疑解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及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主线,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体验获取知识的逻辑思维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提升思维能力水平。(3)提高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就案例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使案例背后的东西逐步呈现出来,深入浅出。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护理学的兴趣,而且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4)增加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呈双边活动关系[2]。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能打破传统的角色,各自都有新的角色。

二、护理学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大多数学校目前仍然传承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沿用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给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

案例教学法已是美国当今师资培训、师范教育、医学和法学教育中十分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正在逐渐推广运用开来[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促进人的发展,二是促进社会发展[4]。新世纪的到来和社会的发展对护理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也使我国的护理教育面临着一个更大的竞争环境。护理教育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护理教育既要体现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又要体现专业对所培养的人才的期望,以及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开展案例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一个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多种能力。

三、护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护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构造相关案例,提倡教师多参与临床实践自己制作案例,这样在亲自制作案例过程中,教师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从而使案例教学更为整体统一。为了使课堂讨论更加活跃,把案例以文本形式打印出并在课前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信息资源的查找并进行系统思考,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第二阶段:课堂上案例展示阶段。教师根据案例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案例展示形式,如文本、多媒体等。案例可以作为导语,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课后,教师简要阐述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点进一步阐述融入案例中。案例也可以放到讲授之后呈现,如讲授某一知识点时或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案例通常在理论知识讲解前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欲望,可以避免讨论结果的趋同或学生无话可说的课堂现象。

第三阶段:课堂讨论阶段。此阶段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焦点和,是师生交互式的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进行讨论,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通过反复讨论、层层深入,查找并确认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第四阶段:课堂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各组的同学作分析点评,对案例作点评,归纳总结出此次课的重点、难点,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需要解决,并组织同学对案例和讨论分析进行反思。这一阶段是学生向老师及同学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四、结语

护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到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增加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7.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0.

篇8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美学 教学评估

随着中国医疗及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教学中的人文教学逐渐受到广大的师生关注。护理美学的教学领域包括护理中的审美规律与美学现象,通过美学教学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1]。由此,本研究分析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的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资料从本学院13级护生中选取122名学生作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1例,男女比例31:30,年龄18-20岁,平均(18.24±1.13)岁;对照组61例,男女比例28:33,年龄17-20岁,平均(19.17±1.26)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践教学,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依照课本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研究组在传统护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护理美学教学:首先,护生的着装及仪表要求整洁、端正,使其端正对护理工作的态度,时刻注重保持庄重、美好的护理工作者形象。其次,要求护生行为得体,举止优雅,如核查床尾卡时蹲姿需端正,治疗本、病历夹应正确握持,提升患者信任感。再次,实践操作需熟练,娴熟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还能够增加操作优美性;最后,锻炼护生交流能力,创设情境让护生组织语言完成任务,提高护生与患者及医生的交流能力。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70分制)、实践考试(30分制)成绩及总成绩;采用学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以匿名方式对量表中的项目用“是”、“中立”或“否”评估[2]。

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以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以X2完成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护生的期末成绩对比

研究组总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2.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评估对比

研究组教学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护理美学是护理类院校开展人文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将美学原理、观点、现象与护理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护理工作为基础探究其蕴含的人体美与行为美,从而充分展现护理工作的美好形象。本研究从13级护生中选取122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1例。

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可得研究组的期末总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对提高学生护理科目成绩的效果更好。该结果的原因是护理美学通过提高对护生的护理行为与技术操作的美感要求,促使护生增加相关实践活动的娴熟度,利于护生不断巩固和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考试成绩。观察两组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估,可得研究组的教学效果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护理美学教学通过将审美观念融入护理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观念灌输的弊端,使得护生自主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身行为、增加操作娴熟度、提高沟通交流水平,有效提升了其护理能力、水平及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成绩与能力,在护理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高职中对《护理学基础》来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日常的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的加强自身教师的学习和充电,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人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灵活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恰当的应用教学手段,为祖国培养更多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专业护理人才。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护理学基础》在护理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护理学科教育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护理观念也在进行着一定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新环境在那个已经不能使用,因此,不断的进行模式改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促进《护理学基础》课程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教学模式和质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逐步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的方向转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经过护理学科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情景模拟、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等数不胜数,虽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每种都有适合其运用的空间,属于实用性与局限性相结合的矛盾体,因此在应用中必须进行综合的评定,不能单纯的只看表面。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对教学模式、方法与考核制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实施《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了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素质得分明显高于之前的成绩。学生也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于总体教学效果的反映较好,这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设计者与具体执行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于学生而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效的成败,学生作为受教者是不具备独立学习和掌握全部知识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只有不断的利用这些外界因素使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更要关注《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教育质量达到最大化。

三、关于新时期基础护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一)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及时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随时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做好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的单纯从自身角度教育学生,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总之,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的个性和多彩生命力在受教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见习;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

本科护生往往重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不强,加上临床见习时,学生多,患者少,患者不配合,学生很少有实践机会,见习成了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技能得不到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致使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及工作后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国内外各大护理院校相继将高仿真模拟系统[1]用于教学,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见习课学时数,采用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结合的方式见习,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护理本科生8个班共240人设为实验组,其中男12人,女228人,平均年龄(20.23±2.40)岁,将2009级护理本科生8个班240人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5人,女225人,平均年龄(20.10±2.32)岁,两组入学时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方法

1.2.1模拟病房及技能训练室的建设 我院为教学医院,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中心设有护理技能训练室及模拟病房,模拟病房设施布局完全模拟真实病房,护生在模拟病房中见习如同在真实病房中,体验更真实。护理技能训练室备有高仿真Laerdal325-05050SimPad模拟人4具,JC-H3001护理技能操作仿真标准化患者4具,及静脉穿刺仿真手臂等各种单项护理模型二百余件,操作用物亦与病房使用的物品保持一致。完全满足《护理学基础》课程各层次教学的要求。

1.2.2志愿者招募与培训 通过网络、医院官方微信平台招募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愿意付出,工作认真,具有初级表演才能的人员为志愿者,招募对象面向医学生、患者家属、出院患者、康复期患者、退休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参与上课可按学时数给予一定的报酬。最终确定20名志愿者,由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负责志愿者的培训,设置情景病例,要求志愿者能表现出紧张、焦虑、痛苦的表情,能描述接受各种护理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了护生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素质。

1.2.3实施过程 增加见习课学时数,将见习课课时数由原来占总课时数的2/5提高至3/5,首先让护生在技能训练室进行模拟练习,要求熟练掌握每项操作的评估要点、操作时注意事项、沟通宣教的方法和内容等,要求掌握操作流程。然后进入模拟病房,面对志愿者,进一步巩固熟练操作流程、沟通技巧,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最后将学生带到病房,让学生接触同意临床教学的患者。可以让学生从生活护理操作项目开始做起。熟练后在教师及临床责任护士指导下可完成较复杂护理操作。

2 结果

2.1学生对见习的反应 见习结束发放调查问卷240份,了解学生对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见习方式的感受,100%的学生对该见习方式表示欢迎和接受,认为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增加了见习的兴趣,消除初涉病房,面对患者操作的紧张心理,值得推广。

2.1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两样本间计量资料的t检验 。设定α=0.05。比较两组结业考核成绩,对于护士注册考试通过率采用两样本间计数资料的 检验。设定α=0.05。通过结业考试及护士执业注册考核通过率比较两组差异,见表1,远期效果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获得。

3讨论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课间见习是护生从理论学习向临床护理实践过渡的重要桥梁[2],目的是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临床护理实践的联系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长期以来由于护生招生人数扩大,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当前医疗环境下,患者主观保护意识增强,使护生较难有实践机会,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严重制约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临床工作。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俄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没有对知识内在的迫切需要,就不可能学得富有成效。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提高了护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仿真模拟练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初步练习阶段,由于仿真模拟人的高度仿真效果,使护生产生乐于实践的兴趣,此阶段也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巩固了理论知识。志愿者阶段,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志愿者经过培训后能模拟紧张、恐惧、疼痛等表情,还能设置问题,护生面对不同于仿真模拟人的志愿者,更容易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当面对真实患者的时候解决复杂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比较两组考核成绩,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调查带教老师评价,实验组实践能力高于观察组。

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相结合的见习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护生实践机会少的困扰,同时也解决了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缺陷[4]。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操作的熟练掌握,结果是只见操作不见患者,该方式不仅使护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方法,同时培养了其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当志愿者表现出紧张、恐惧的表情时,护生会给予安慰,当表现为愤怒、不合作等状态时,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患者,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构建和谐型护患关系[5],该见习方式使护生较早接触临床,也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模拟病房的建设是解决当今医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模拟病房,护生消除紧张恐惧感,避免了护生直接面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保障了医疗安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仿真模拟人、志愿者、患者三结合的见习方式可使护生提高对见习课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生的整体素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艳华 陈沁.护理本科生高仿真模拟教学行为表现测试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 1079-1080

[2]舒婷,万丽红.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课间临床见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

[3]丁 玲,张晓燕.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8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