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9 08: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与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与创新

篇1

关键词:创新应用;木材科学;技术

一、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在现阶段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木材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即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制造特定功能的产品,使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实践。

1.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结构创新

在全世界的木材科学家们研究了近80年以后,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改变了木材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木材。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木材称之为固雅木。它以自然美观、融合环境、供应稳定、耐久性强、无毒害、加工性能强等一系列优点越身于最理想的木质材料。而且对节约能源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结构的创新。

2.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功能创新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改造后的木材已经成为防腐、隔音、隔热、对环境污染小的一种理想材料,尤其是作为家居地板的应用,科学家克服了木材变异性大、易生物败坏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木材进行改善,各种材质的地板早已引领了木材装饰的前沿。尤其是复合材料的推出,使木材与其他材料发生复合效应,使之制造出的地板稳定性高,不变形,不会出现受气候的影响干缩湿胀、产生变形的情况;而且地板颜色均匀,复合板面层贴高档树种木皮,使之色泽均匀:复合材料更具环保功能,一片实木地板可做25片复合板,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功能的创新。

3.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

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壮大,木材环境的发展也积极的配合其中,绿化环境的木质材料也是成品前的重要前提。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便是稳定环境协调性的根本措施。由此分为三个层次:l.在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搞清材料加工过程中基本特性变化规律,提炼主要影响工艺因子,建立完整的性能与工艺因子之间互动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要求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2.专家优化操作系统。木材汽化揉搓加工技术s木材化学改性与液化加工技术;木材新的胶合技术;木材新的成型和分离技术;木树后成型技术等将会带动木材工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工艺创新;3.人造板由于设计自由度大,可制造高性能的结构材和功能材,开发智能材料的潜力最大,它将木材及其它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和应用等诸多因素进行优化,按需设计,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可制造品种众多的优异产品。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使环境问题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已经成为现在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无论从包装、制造还是运输,在保证生态资源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要处理到最小。因此,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衍生新材料及废弃物的资源转化

木材衍生包括一系列可利用的基因。木材衍生树脂便是其中一种,包括各种由松树衍生而来的树脂,包括松香、掂烯、掂烯一酚、妥尔油衍生物、松焦油和木松香树脂。这些树脂是廉价的,并且具有较好的初始戳着性,但因为松树的来源不同,撤着性有时会有波动。然而,经过多次提炼的松香基增熟剂最近已有供应,它的黏着性比较稳定而且价格使宜。由树脂制作出的工艺品,不仅物美,而且逼真。

2.木材加工的防污绿化

木材科学研究正在向与植物材料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木材这科天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木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如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些农业剩余物的发展和利用会成为家具和建筑施工中的常用基材。

此外,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一部分实验取得了成果,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美洲五针松因二氧化硫、臭氧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使大批植株死亡,但在同样条件下的部分植株生长健壮,仅受轻微危害。经过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植株在遗传上确具抗性,目前已建立了这些植物的母本林,来培养抗污染植物新品种。这些事例充分推动了木材绿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几年,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主要体现在:对生物质材料性能与培育和利用、生物质材料的保护与理化改良生物质材料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上。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此项研究以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生物质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等数种检测方法,将成为评估木材抗弯与抗压强度性质的重要技术。

我国木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客观资源产生变化,木材的培育重心 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以天然林木材转变为以人工林、速生林木材为主。同时,木材工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木材的切削、干燥和胶合是木材加工的三项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胶合板工业中的单板已成为单一商品。装饰材的品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技术必须得到强化,木材工业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的要求日渐迫切,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不单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觉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正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日益加深,而且一些高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纳米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假以时日,木材产业将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功用的同时,必将在其他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 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 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开支范围

第五条 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 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 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 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 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 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 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 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 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电磁仿真;教学方法;柔性设置;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微波技术已应用到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卫星通信、全球定位系统(GPS)、物联网工程、射频识别(RFID)、微波遥感、医疗监控、微电子学、纳米技术、电机科学、雷达等传感器技术乃至生命科学与技术都是以电磁场、微波与射频技术为基础,而现代武器装备信息化更是离不开微波、毫米波这项核心技术的支撑。[1][2]射频、微波技术所涉及的无线电频谱是甚高频(VHF)到毫米波段很宽范围内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及接收设备的工作频率。它的基本理论是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研究电磁场延传输线的传播特性常规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采用“场”的分析方法求得场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另一种是基于基尔霍夫定律,采用“路”的分析方法求得传输线分布参数模型下的电压电流的各种传输特性。[3]微波、射频技术研究工程的核心问题是折中处理阻抗、功率及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4]无论采用“场”还是“路”的方法,该课程给人们的印象是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公式,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并且工程中能够严格求解的问题十分有限,尤其是有源器件、材料、结构和工艺特性,实际中无法严格把握,难以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因此微波/射频电路的设计目标就是处理好材料、结构和电路功能的关系,无论哪种分析方法都应由研究的方便程度来确定,而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方法。[5][6][7]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了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工程设计软件如ADS、ANSOFTHFSS、PROTEL等来结合教学,同时根据科技发展柔性设置设置教学内容,并在我校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该种方式值得借鉴,已经为我校培养出了多名颇具工程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一、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引入

高校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教育转型下的现状却是专业基础课课时不断被压缩,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板书变成了PPT。PPT虽然生动,但在计划学时贫瘠的情况下,该课程仍然难以解决理论深奥难以理解、公式繁多计算复杂的问题。[8]微波、射频电路的一个基本单元就是LC电路,而阻抗的匹配是电路设计时必须关心的一个重要参数,实际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测试某一LC电路的端口阻抗,对阻抗匹配的调节我们却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是盲目地进行。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Smith圆图这个重要工具讲清楚匹配的含义,在不匹配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参数值代表的含义,端口阻抗呈容性还是感性,在同学们的意识里建立一个匹配调节的方向感,然后借助于ADS仿真软件建立一个LC电路,ADS能够对电路中的各参数进行优化,这样我们依据仿真出来的Smith圆图参数值范围改变L或C的值就可以达到阻抗匹配。图1就是学生根据ADS仿真软件仿真Smith圆图设计出的可适用于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阻抗匹配电路。假定源阻抗为50Ω,即图中B点,负载阻抗为A点。在Smith圆图中,很清楚地看出A点Q值约为0.8。根据Q值的定义,Q值越高,带宽越窄,反射系数越大,将会导致电路的传输效率低、噪声系数增大、难以实现宽频带。而本实验需要让A点匹配B点,如果选取调整路径ACDEFB,根据这个调整方向,采用一个Π型网络和一个L型网络组合而成,网络包含五个元器件,其中C1和L1构成一个低通滤波器,而C2和L2构成一个高通滤波器,二者级联构成一个带通滤波器,如图2所示。这种匹配网络用于高频功放中不仅能实现电路功率的最大传输,还能滤除带外的高频和低频干扰。通过这样的结合既搞清了Smith圆图的真正含义,而且加深了同学们对电路谐振、滤波的理解,为深层次电路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二、基于先进的电磁仿真软件,加强学生对“场”的认识并一步理解电磁场理论

随着微波、毫米波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分析天线回波损耗仿真优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由此产生了许多先进的电磁仿真软件。ANSOFTHFSS就是一款较为流行的三维专业电磁仿真软件。与ADS相比,HFSS除能够提供简单可用的建模环境还能为很多较为复杂的微波、射频器件创建结构模型。[9][10][11][12]图3是以基本圆形单极子微带贴片天线为模型采用HFSS13仿真了该天线在较低和较高频两种不同频率下“场”的变化。不同颜色的深浅变化使学生一眼就能感知不同强度的“场”分布,并且还能动画显示电流的走向,把抽象深奥的电磁场变得明了易懂。

三、柔性设置知识模块,融入“科学研究”的教学思想

在体现行业特色与专业特色及实验学时少的前提下,结合科学技术发展,采取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和难点,柔性设置知识模块,比如以典型文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课程数量和内容上做相应的集成与优化。教学时能够同时融入科学研究的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微带天线的设计虽然有指导公式,但一般能计算出辐射特性的形状是有限的,实际设计时只能根据理论经验公式初步计算出天线的尺寸,然后再建模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反复调整其尺寸,直到各参数满足要求为止,因此教师在讲清楚原理依据及经验公式后,可以采用一至两篇典型的文献或提供一个设计模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及经验,然后让学生分组课下进行交流再试着建模仿真调试制作。以超宽带微带天线为例,小型化超宽带天线现在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而天线小型化的宗旨则是在不增加体积的前提下增加电流的有效路径,从而降低频率改善阻抗带宽。从图3场强分布可以观察到无论在低频还是高频,圆形辐射贴片顶部电流分布较弱,且几乎沿贴片轴向对称,于是试着考虑可以在顶部开槽对磁场强度影响不大,且开槽还能改变电流的流向,于是开一扇形槽进一步增加电流的有效路径[13][14],如图4所示。图5是用HFSS13仿真了辐射贴片顶部开不同大小的扇形槽天线回波损耗S11的变化。α=0°时对应没开扇形槽,显然此时工作带宽只有低频段近5.3GHZ;随着扇形圆心角的增大,开槽面积增加,α=30°时虽然带宽展宽了很多,但在9.2GHz附近出现了近1GHz的阻带;α再增大阻带范围再增大,但当α=120°时阻带消失且高频特性也得到了改善,此时对应的阻抗带宽为1.41GHz-28.5GHz,继续增大α多个阻带会再次出现。图6是教师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强调思路、方法及设计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合适的器件、介质板材,画PCB图,并采用FR4板加工焊接制作出一款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基本原理、基本元件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要考虑到电路之间的干扰如何避免,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对电路的影响,电源及地线的干扰等等。这个过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更易激起其自主研究的浓厚兴趣。而实物的研制及调试则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字: 信息技术课 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 培养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民族创新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进与发展,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用长远的眼光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对信息技术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激发并保持这种兴趣,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比如,学习指法练习时,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了两种软件,3L打字训练和金山打字通,将两种教学软件相结合,首先在金山打字通内进行指法入门训练,让学生学会盲打。可视化的键盘及错误提示语音,很容易让学生进入状态。等学生盲打较熟练后,再让学生在3L软件内进行基本练习如英文文章练习、数字练习,综合练习,等等,最后再让学生在金山打字通中进行听打训练,其中每次操作有进步者可以进行游戏练习。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指法熟练程度。

二、留有余地,鼓励创新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绘画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初一学生用“画图”工具画图时,在学习“圆形”工具的使用后,我先画一个圆的轮廓,让学生在圆的图形上画出他想要画的任何东西,结果学生画出了一个娃娃的脸、车轮、纽扣、呼啦圈、钟表、糖葫芦……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方形的轮廓,再启发学生圆形加上一个方形会变成什么呢?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辅导操作,学生互评作品,最后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操作时,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电脑上可以随意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图画。画完后,让学生们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幅画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应怎样改进,等等。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节课的效果远比让他们画一个固定的主题要好。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初中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信息技术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在讲解《初识Excel 2000》一课时,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习过的Word 2000软件的打开方法,尝试用相同方法能不能打开Excel 2000软件。在学生充分实践后,请他们演示操作。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保存Excel 2000文档,关闭Excel 2000窗口、Excel 2000窗口的组成等知识。最后我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告诉学生对于新的软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打开、保存、关闭等操作。这样学生能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培养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分层指导,发展个性

篇5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优秀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第一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1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就是将创造学理论与方法灵活地运用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目的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师发展的趋势和普遍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来说,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和掌握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必要的方面。同时,在适应这些变化中,教育基本理论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进行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活跃的课堂氛围,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有利用创造能力的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主持下,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即定教学内容,它一般由“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及“布置作业”等六个环节构成。应该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初学者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内容的日趋丰富,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示出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合理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真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要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出问题,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尽量解决,活跃他们的思维,事实上,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自,关键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引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主体,教师必须合理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上好第一节课,开启兴趣的大门,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赞美,能力将在激励中绽放花朵,在批评中萎缩枯竭。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要吝惜自己对学生的赞美。要相信,赞美能使学生学习的更努力,但某一句的批评可能扼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信息倍增,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结合教学内容,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科技成果及时融入课堂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特有的时代气息,这样每节课就都会让学生有新的感觉,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竞赛激学: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比如,对于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分层教学,小组协作: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也要实现共享,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如果全靠老师一人来解决问题,时间、精力都不允许,所以就要在分层教学过程中采用协作学习。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一些手段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上FrontPage2000制作网站内容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4、5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站点,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布置了任务,基础好的学生接受速度快,正好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对网页制作技巧可能没有基础好的同学掌握得好,但是对网站的规划和审美上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提出建议,共同讨论能不能把好的建议实现。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而且气氛也会更轻松。

信息技术课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7

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可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

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4.自由作业。

篇8

关键词:创新; 技术;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77-001

所谓科技,应该是由“科学”和“技术”两大领域组成。而谈到“技术”,就离不开“创新”,因为它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它是不同于科学这一以认识自然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创新性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科学包括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绝大多数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不断发展的。而我们的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

而技术和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对从其他学科得到的概念和技能的利用;同时,技术又包括通过利用材料、能源和工具,应用这些知识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技术也是一种“求知的方法”和一个探索、实验的过程。技术的研究包括这些方法的运用,即创新过程,还包括对概念和程序的利用,如了解一些需要或问题并选择最佳解决的方案。

如果从他们的目标和任务上来看,二者是不同的: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创新性技术活动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相应地,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的结果也不一样:科学活动的结果是获得新的知识,而创新性技术活动的结果则是创造新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虽然这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又应融为一个整体。在科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创新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把科学和技术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创新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创新和技术领域的现状

1.对创新技术的重视

《科学课程标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提出了简单教具、仪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制定的建议。例如在五年级“热”单元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杯,引发学生在创新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并且在最后通过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制作和创新活动来整理概括本单元知识。

2.对创新技术的忽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创新教育,特别是忽视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说,固然探究很重要,然而创新也同样必不可少。创新是技术的升华。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学习科学书本知识的浅表层,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三、创新性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高层次的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掌握契机,积极引导,着手实践。

1.把握基本方法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的方法和使用,并根据初浅的创新要求,选择合适手段、方法、工具和材料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会使用简单机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简单机械等基本知识,会自己动手试制、操作简单的机械工具,然后去完成某项布置的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实践打下能力基础。在六年级“简单机械”单元中,学生除了学习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之外,还应该能够利用身边的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认识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升旗的简单装置,认识什么是轮轴等,为能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教育打下基础。

3.综合运用科学知识

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要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开展各类学具的创新制作,以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制作小车、小船和搭建小桥等建筑框架模型,这些小型的科技活动都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实,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例子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上有很多,如:五年级“光”单元的《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沉和浮”单元的《造一艘小船》,“热”单元的《创新制作保温杯》,“时间测量”单元《我的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用纸造一座桥》等。教师如能较好地把握好这些教学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

4.学会制定创新方案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陈志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对此,我认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