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9 08: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合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合同管理

篇1

〖关键词〗合同合同结构合同管理设计施工总包、分包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杭州城西某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为39.5万m2 。其中设有地下三层,其建筑面积14.8万m2;地上有6个塔楼(14~22层)和3个商业裙房区域(4~7层)组成,建筑面积24.7万m2。

地下三层共埋深16.5米,主要功能包括地下一层商业步行街、自行车库、卸货区、机动车停车库及人防工程等。本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双排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排桩)+两道钢筋砼内支撑,排桩间设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主被动区加固区域为三排高压旋喷桩。塔楼主要采用筒体结构,个别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组成。功能主要是商业住宅、写字楼、星级酒店等。

二、合同结构概况及分析

在不同的合同模式下,项目参与方之间存在不同的合作方式。杭州城西某商业综合体与我公司签订施工阶段监理委托合同;与一家施工单位签订项目总承包施工合同;与一家设计单位签订项目设计合同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深化设计。该项目涉及的专业工程较多,有钢结构工程、预应力结构工程、幕墙工程、精装修工程等,基本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的各个专业。为了更好的完成各个专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业主方以一家设计单位为总设计单位,分别委托不同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完成后交总设计单位审核确认。再由总承包单位统筹协调施工,以专业分包的形式分包给各个专业施工单位,并统一管理。

本工程合同体系总体上还是采用先设计再招标再施工的管理模式,又称为设计-招标-施工合同管理模式,与设计-建造合同、EPC合同、BOT合同不同,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和施工总分包合同管理模式。

2.1主要优点

2.1.1长期和广泛采用,因而管理方法比较成熟,各参建方对合同风险、条款都比较清楚,对项目管理的程序也比较熟悉。

2.1.2业主对项目拥有较大的主动权,有利于项目的组织管理,业主可以自由选择设计单位,控制设计要求,确定详细的设计施工图;而承包单位仅仅负责“按图施工”。实际上是将项目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绝大部分风险由总承包单位来承担。

2.主要缺点

2.2.1由于设计与施工依次进行,只有当设计图纸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施工阶段的招标工作,两者之间没有形成最大限度的时间搭接,从而造成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这与现代商业项目的运作要求快速交工,减少项目的资金成本,以便实现收益的要求相背离。

2.2.2由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与业主签订合同,不能自发的形成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协调,必须借助业主的管理。加大了业主的管理协调工作量,同时也不利于快速处理现场施工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如果设计图纸存在缺陷,发生工程变更在所难免,同时商业地产业主的管理链相对较长,而且管理效率不够稳定等因素,一旦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陷入对立局面,对工程进度、成本带来负面影响。

三、项目进展

本工程于2010年8月18日开工,先进行围护桩后工程桩,再进行基坑支护,在2011年1月份开始土方开挖、地下室施工,在2012年5月±0.00全面完成时。各参建方合同控制措施相对较好,基本按合同预定目标有序进行。工程建设历时近1年半时间,还剩2年半时间需完成主体及装饰施工,其中合同工期目标的重要性开始逐渐上升。为了保证主体工程按期完成,总承包单位在主体阶段也主动采取了增加劳动力班组和周转材料等投入,最终主体结构于2012年12月底封顶。

为了保证商场的开业,后期一些装修、安装等专业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提前介入,尤其在项目装饰后期及临近开业前的两个月,一些商户的装修、安装单位纷纷进场,各个专业施工单位数量达到近300家。施工现场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原合同体系的优点已不再明显,而缺点则不断放大,同时总承包单位的管理有些显得力不从心,工程进度面临的压力开始凸显并急剧成为主要矛盾;使得业主方、监理方的协调工作量增大。

在众多专业分包单位中,有总承包单位方的,也有业主独立发包的,还有业主指定材料供应商。同时由于项目构成的多样性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系统专业化等特点,在装饰后期各分包单位急剧增加,总包单位的管理又跟不上现场节奏,出现了业主方不得不对一些直接指定的分包单位进行管理。原先采用的项目总承包模式逐渐演变成“施工总承包+业主方管理总承包”。项目的合同体系出现了多头管理,总承包单位的主要管理角色不断被业主方弱化,且总承包单位对业主方的分包单位和供应商也疏于管理。

尽管有些业主方的分包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已纳入合同总包管理范畴,但总承包单位在合同条款方面往往有责无权。对于各分包单位上交的总包管理费用,由于总承包单位实际支出的管理费用、临时设施等费用,已经开始出现倒挂现象;以及在收取分包单位施工水电费、分包履约保证金等费用方面也是阻力重重;特别在抢工期的情况下进行场地利用、材料水平垂直运输、交叉施工时,管理矛盾更是日趋尖锐激化。

为了有效避免合同管理风险,使整个项目管理系统始终处于良性、有序的状态,项目监理机构加强了对业主和对总承包、分包等单位的协调工作。

首先充分明确到项目开业这一终结目标是不可调整,总承包单位和各个专业分包单位、供应商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和业主保持高度的统一,提出了建立“伙伴、共赢”的合作思路。毕竟业主有长期、连续的商业连锁建设工程需要开发建设,业主与各参建单位之间有了长期合作的基础和远景,不仅可以使业主避免了在选择参建单位方面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一个负责的业主应公平合理的善待承包商,公平合理的分配合同各方的风险责任。一个苛刻的责权利关系严重不平衡的合同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会损害承包商的利益,也会损害业主的利益,最终会损害项目的整体利益。

当今建筑市场还处于买方市场,在招标和签订合同阶段,业主一般处于绝对的优势;而承包商为了获得项目中标,往往削减报价,降低利润空间。针对承包商为了承接项目,而签订的一些“显失公平”的合同条款进行业主、施工、监理等多方磋商。对于业主指定分包单位的总包配合费用不足的现象予以测算,并召开各个层次的协调会议,最终以补充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

虽然在这些业主专业分包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业主方直接参与管理,但总包单位的总包管理绝对不能缺失。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分包工程,提出了业主、总包、分包必须签订三方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力、义务,同时在工程款支付时,明确支付流程,即专业分包单位必须向总包单位报审,由总包单位签字确认后向项目监理机构报审,审核确认后送业主方审定支付。即利用支付手段赋予监理单位和总包单位加强对专业分包的管理。将业主方的分包单位纳入总承包的施工总体部署范畴。

通过以上措施, 也使业主方的工程管理部门与合约、财务等管理部门加强了协调与沟通,签证办理等程序相应比较顺畅,无形中加快了业主、总包单位、分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建单位的互动节奏。从而使这艘航母又开始正常运作。

四、建议

由于综合体项目工期要求特别紧,在施工过程中进场劳务及专业队伍众多,往往采用人海战术,最多时现场施工人员接近2000名;各个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变动比较频繁,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工序采用非常规交叉、并排作业的现象,导致现场周转材料、机械设备等同步增加,加大了施工安全防护的难度,对工程带来安全隐患。由此更需要项目监理人员利用合同条款加强各参建单位的约束,加大对现场的协调控制力度。

在项目主体施工后期及装饰阶段,不断有深化设计单位开始介入,如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出现了深化设计方案论证及技术准备时间比较仓促,导致了图纸审核、供应不及时,无法使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图纸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熟悉环节,有些时候出现了“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在项目后期进场装修的各个小业主众多,装修过程不可避免的对先前施工成品产生破损。

透过杭州城西某商业综合体项目的监理工作,折射出现代商业综合体项目有:规模巨大、工程结构复杂、设备系统比较齐全、建设工期紧、分包单位众多等特点;再者商业综合体突破了传统建设项目相对单一的构建格局,集中了商业、酒店、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广场、景观等工程为一体。今后商业综合体将会不断涌现,项目配套专业越趋于综合,对项目的合同管理也将会要求更高。传统的总分包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不断的运用动态控制原则进行改进、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2009-0201).1999年12月

篇2

乙方:_________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就房地产销售及市场策划事宜达成如下的协议:

乙方为甲方就其座落在______路______号,______大厦的商品房,共壹栋______ 层______单位,销售面积合共______平方米提供商业咨询服务的内容及条件如下:

1.管理咨询内容

市场策略评估策划。

销售价格评估策划。

景观设计评估策划。

帮助选择营销队伍评估。

2.乙方提供管理咨询的酬金

经协商地上建筑及地下车库以销售总金额的______%作为乙方佣金所得。

3.合作期限

甲、乙双方自签订协议之日起至该楼盘销售完毕。

4.佣金结算方式

销售总面积超出______%后方可结算。

结算时间:按销售进度,完成______%后先结算______%佣金,其余______%到完成销售进度的______%后一星期内结算。

汇款方式:乙方指定的账户内。

5.关于市场评估费用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由乙方提供市场推广,总承包费用为____________万,多则不补,少则不退。

6.甲方责任

甲方负责提供真实资料及信息,包括相关评估手续。

7.乙方责任

乙方负责______ 大厦所有销售面积。

完成时间:办公用房在______ 年______月______日,商铺在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8.本协议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有途中发现未写事宜,双方协商处理。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

代表签署:_____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

篇3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方便群众生活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其规模所导致的内部管理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本文从中小流通企业的特点出发,据此发现其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加强中小流通企业内部管理建设的新思考。

关键词:商业流通 中小企业 内部管理

商业流通企业是指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以弥补企业各项费用和指出,获得利润的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商品购进,销售,调拨,储存,运输等经营业务实现商品的流转,其中购进和销售是完成商品流通业务的关键,而其他方面都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在我国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而商业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流通掌握着企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和流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流通应该从生产的末端更好地转化为行业或产业的先导者。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发挥中小商业流通企业的作用,必然会加快这一发展进程。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特点

流通企业本身具有规模的多层次性、业态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都决定着流通过程中的丰富程度以及均衡程度。具有相对质量的中小企业存在,有利于保证流通产业内的竞争活力,并与大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内涵丰富的复合型流通产业。中小企业在商业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与它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灵活有效的应变能力

快速通畅的业务处理过程和灵活有效的应变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小企业不具备大公司的等级阶层(这些阶层是高效运营一家大企业所必须的),因而也就不具备浓厚的官僚政治色彩,而是更加灵活。它的反应速度较快,因为在“决定”和“执行”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由于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因此具有更高的动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在发展之初一般就表现出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种灵活应变的基础上,其经营范围不断拓宽,经营体制日渐灵活。当存在经济波动时,其能够利用其应变能力上的优势,很快转向并适应市场变化。在这一点上,较之具有较多管理层次、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小规模和独立的所有权能够更容易地转化为承担风险或偏离企业计划的愿望,这在公众所有的、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提供不断增加利润的企业中是不太可能的。

(二)个性化服务能力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的程度逐渐增强,消费者对商品流通中各个环节的需求也逐渐具有了个性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商业流通中的供给者能够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大企业由于批量生产以及追求规模经济等问题,无法更有效地向不同需求方提供有差异的产品。而此时,小企业就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一家小企业可以提供给客户更个性化的联系,或者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小企业的员工和场地都较少,因此一般管理费用就较低,就能够提供更紧密的联系,在工作中就更有选择性。愿景和交流也能够更个性化。

(三)规模有限且结构松散

中小企业在各领域中均面临着规模有限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商业流通领域中,这一问题更为明显。规模限制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无法与大型商业企业相抗衡,从而在上下游渠道、运输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劣势。同时,由于规模较小,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往往无法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其成本一般也因此高于大型企业。

同时,在中小型商业流通企业这一松散的行业范围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家族式的特点,因此,无法形成能够与大型企业进行有效竞争的联盟。这也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在商业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营业收入与利润水平却一直较低。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一)家族经营观念较为严重

虽然具有较之大企业更为灵活的应变能力,但是,中小企业的产权与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目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单一集中产权结构与简单组织形式下,具有多步骤特点的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上往往面临更大的考验。

在商业流通行业中,中小企业一般以个体或具有家族特征的管理形式出现。在这样的管理形式下,中小企业关于产品、渠道等商业流通行业中关键问题的决策一般由家族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做出,因此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是各行业内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家族式的内部管理决策模式对商业流通企业具有更高的影响程度。产权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内部决策理性程度降低,进而影响商业流通企业经营中的购进、销售、调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最终对其发展产生限制作用。

(二)不考虑或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建立和保持

商业流通行业产生时间较早,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采取计划经济模式,从而延迟了该行业的扩大化发展,使得目前尚不具有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的商业流通企业,更多的是全国不同区域的地方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商业流通企业更加难以树立品牌意识,创立自主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重大作用,如果不具备品牌意识,即使扩大规模和收入也无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市场辐射范围,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当前的市场范围更多的区域内消费者,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在品牌创建上更多关注地方区域市场,而不具备长远的、更大范围的战略眼光。由于缺乏品牌创建和扩大影响范围的意识,中型企业往往很难实现向其他区域市场的扩展。

(三)企业管理文化缺乏且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企业管理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维度。中小商业流通企业由于关注低成本的优势,常常忽略了内部的管理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营销观念滞后,价值导向误入,行为规范无序以及诚信意识弱化。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管理文化的问题。由于与大型商业流通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管理文化缺失,中小企业常常面临战略导向失误,竞争手段单一,甚至商业欺诈等问题,这些都严重抑制了中小商业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上述这些管理文化问题,归根结底与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中人力资本薄弱,人员素质低下密切相关。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小企业虽然不乏劳动力,但是由于过分关注低成本等原因而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员工职业观念薄弱,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些不仅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内部管理文化的形成。

中小商业企业内部管理对策

第一,适度引入符合商业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特征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与组织结构,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松散的中小企业商业联盟。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与优惠条件,逐步实现与自身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规模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头号桎梏,但规模小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灵活的动因。同时,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是需要一定的企业规模的。因此,对于有条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内部管理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商业流通企业,企业应该慎重地采用承包经营、松散联合等方式进行经营机制的改革。在此基础上,两类企业都应该重视基础管理工作,摆脱过去“老板决策”的片面决策方式,重视基础管理。

第二,中型商业流通企业树立跨区域的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体现,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加速的作用。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附加值,从而实现更大的收益。而商业流通企业由于特殊的行业特点,其品牌建设往往具有单一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容易被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所忽略。

中型商业企业由于同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以及中小企业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其具有扩大市场范围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具有树立跨区域品牌形象的必要性。对于中型商业流通企业而言,其内部应该摆脱区域观念的限制,在树立跨区域品牌意识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其品牌的影响范围。在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可持续地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

第三,适度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内部管理文化。企业内部管理文化与制度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项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制度既要彼此协调,又要根据所属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可盲目引入。而只有建立了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之间,以及与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才能发挥内部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的最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人的因素。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在以突飞猛进的势头发展和壮大,各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伴随着这种发展现状,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经营人员的队伍要不断优化,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作力量支撑,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工商管理培训也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比较重大的难题。

一、工商管理培训和企业管理培训的内涵

工商管理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管理、企业投资等方面,涉及的领域很广,工商管理培训就是通过学习财务、营销、金融、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以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手段而开展的经营管理培训活动。企业管理培训是企业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企业要提高其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提高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这个途径来实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需要

据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弥补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上的空缺,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二)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开始国际化,同时竞争也更加的激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形势。面对这种发展形势,企业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育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

工商管理培训是实现企业转变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工商企业培训来帮助管理人员具备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和管理企业的能力。

(四)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国家管理新要求的措施

我国目前确定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新要求把工商管理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这个要求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总之,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培训和企业管理水平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能分割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工商管理培训,工商管理培训也不能离开企业管理这个平台,否则就不能发挥其最大的利用率。工商管理培训具有其重要性,企业管理也具有其重要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才能通过更好的途径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良好的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的激情,凝聚战斗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二)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需求,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了解和满足每个员工的需求,同时将他们的需求和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三)企业管理能够实现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管理能够更好地挑选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通过企业管理就可以实现对人才的需求,达到更好地管理的目的。

(四)企业管理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挑战,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这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需要。

四、如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我们知道工商管理培训和企业管理具有其重要性,两者的关系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两者的关系,如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下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探讨。

(一)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抓起

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应该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抓起,只有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才能发动员工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并把培训知识带到企业,运用到企业管理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在企业高层领导重视工商管理培训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强对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建立高质的培训队伍,从而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

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首先就要端正领导、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转变培训理念,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深化和改革培训方式与内容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其内容复杂且层次高,培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深化和改革培训方式与内容是必要的,要求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培训和企业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们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利用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进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向上地发展,因此,作为企业一定要矢志不渝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萍.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1).

篇5

近几年,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发展较快。逐步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和健全信用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承兑、贴现审查把关不严,甚至擅自放宽条件,对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办理了承兑与贴现,有的甚至内外勾结,弄虚作假,违法违规使用信贷资金,引发新的金融风险;二是一些商业银行尚未真正把商业汇票作为调整资产结构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手段,办理贴现过于依赖中央银行再贴现;三是有些承兑银行信用观念淡薄,结算纪律松驰,故意压票、拖延支付,扰乱票据流通秩序;四是银行承兑汇票比重过高,商业承兑汇票比重过低,票据市场工具单一。为维护商业汇票业务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票据行为,防范票据风险,切实加强与完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禁承兑、贴现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交易性票据,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企业签发、承兑商业汇票和商业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都必须依法、合规,严禁签发、承兑、贴现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承兑授权制度和承兑授信业务管理。要在出票环节严格把关,切实加强承兑业务审查,办理承兑业务时,必须审查承兑申请人与票据收款人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关系,对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或不能确认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不得办理承兑。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办理贴现业务。所办理的每笔票据贴现,必须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交增值税发票、贸易合同复印件等足以证明该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贴现银行要查验贴现申请人的增值税发票原件。对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不得办理贴现。

二、切实加大对违规票据当事人的处罚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内商业汇票业务的监督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票据流通秩序,防范票据风险,督促辖内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商业汇票业务。

(一)建立通报制度。要加强对票据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加强现场检查,及时向辖内各金融机构通报恶意贴现的企业名单和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的承兑银行名单。对违规的辖区外承兑银行,要按季将名单报送总行,总行将通报全国。

(二)实行退出交易制度。对违规办理承兑、贴现的金融机构,以及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的承兑银行,一经查实,要视情节轻重,责令其暂停或停办承兑、贴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要暂停或停办对其再贴现。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度。金融机构承兑、贴现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除责令承兑银行无条件付款外,还要依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并责成该金融机构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三、进一步改进再贴现业务管理

(一)切实加强对再贴现票据的合规性审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进一步完善辖内再贴现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对象、条件和操作程序办理再贴现,切实加强对再贴现票据的合规性审查。所办理的每笔再贴现,必须要求再贴现申请人提交与该票据相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对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非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以及签发后即办理贴现、贴现后即用于再贴现的商业汇票,严禁办理再贴现。

(二)适度集中再贴现业务管理。要逐步改变现行再贴现逐级申请和下达限额、各中心支行分散操作的管理方式,各分行辖内的再贴现应主要由分行、省会(首府)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集中办理。同时,要严格控制对商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的再贴现,逐步提高对商业银行法人及其票据专营窗口的再贴现比重,以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转贴现和系统内买卖票据,改善流动性管理。

四、继续稳步推广使用商业汇票

(一)积极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现阶段,要在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同时,把发展商业汇票业务的重点放在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使用上,并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票据市场工具。要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一些产供销关系稳定、资信优良的企业,通过签发商业承兑汇票衔接产销关系、加速资金周转、拓宽融资渠道。

(二)商业银行要通过稳步发展商业汇票业务,改善金融服务,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发达、金融机构集中的中心城市,要适度集中商业汇票业务的经营管理,以防范票据风险、提高票据业务的效率和规模效益。

篇6

    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自主权,适当确定中方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特作如下规定:

    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

    (一)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在所在地区劳动人事部门的协助下,自行招收、招聘职工,通过考核,择优录用。

    外商投资企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当地无法解决的,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商得有关地区劳动人事部门同意,可到外地招聘。

    (二)外商投资企业经过考核,决定录用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原单位应积极支持,允许流动。如有争议,由所在地区劳动人事部门裁决。

    (三)中方委派到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是能够掌握政策、懂技术、会管理、勇于开拓,并能与外商合作共事的人员。有关部门对他们的工作应给予支持,在任期内,一般不得调动他们的工作;必须调动的,应征得董事会的同意。

    (四)外商投资企业对于经过试用或者培训而不合格的人员,因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而富余的人员,可以辞退;对于违反企业规章制度,造成一定后果的职工,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分,直至开除。

    二、关于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

    (一)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由董事会按照不低于所在地区同行业条件相近的国营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原则加以确定,并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好坏逐步加以调整。经济效益好的,工资可以多增;经济效益差的,可以少增或不增。

    (二)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所在地区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职工在职期间的保险福利待遇,按照中国政府对国营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企业成本费用中如实列支。

篇7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经济效益

 

    

      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达成一致的协议。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合同,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合同管理对企业的成败非常重要,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合同纠纷是企业在经营过程存在法律风险的重要表现,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它损害的风险,防止出现合同纠纷,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就要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

      一、企业的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应由企业的专门机构来执行,即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既然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订立合同的行为就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合同应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企业法律顾问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一方面,企业法律顾问注意学习法律,同时关注市场法律环境的变化,研究法律适用对本企业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中培养并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认真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手段的经验和不依法办事造成损失的教训,学习其他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好的做法,具有适用法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设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来管理合同是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的合同管理模式

      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同,企业选择合同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大中型以上的企业,合同管理的模式应采取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统一管理和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分口管理的模式,因为其部门分工不同,业务不同。法律顾问部门作为企业合同的统一管理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操作上,对合同实行分级、划块管理,各业务部门(主要有供应、销售、研发、投资等)和所属各单位(主要有分公司、驻外机构等)作为合同二级管理单位,由他们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向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备案,并定期汇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法律顾问部门随时检查和监督。这样,企业和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对合同的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建立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这不但增强了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合同法律意识。

      三、合同管理制度的内容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制度,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保存,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档案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登记,合同纠纷处理机制,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办法,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合同管理奖惩与绩效考核等。企业通过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各项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四、合同管理的具体方法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所以企业的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分,合同管理分为: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三个阶段,并且是以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处理为辅的合同管理方式。   (一)合同管理的事前防范

      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事前防范工作,首先,应当从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开始,即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是事前预防的一项重要工作,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主要是通过查阅其财务资料、参观其经营场所和访谈其管理人员,核实和验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对客户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间接了解客户信息,如: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客户的注册登记和年检情况,了解客户的企业性质、股东构成、经营范围和经营期限等;向税务管理部门了解客户的纳税情况;向房地产管理部门调查作为客户经营场所的房地产的权属状况;向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与客户有经济交往的其它企业等调查客户的行业地位和商业信誉;等等。另外客户的资信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也不能将客户以往的资信状况视为当前的资信状况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及时更新资料,或重新调查后才能对客户当前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下转第63页)(上接第57页)的评价。将客户的各种资料,认真地归档保存,建立客户档案管理。其次,对合同文本的审查,在对当事人资信调查后进行合同谈判,然后起草合同文本,都由企业设立法律顾问办事机构或通过聘请律师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参与,建立合同签订前的审核制度,因为律师和企业聘请的法律顾问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专业业务能力,在合同签订之前由他们对合同进行审核,企业法律顾问从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基础上,对合同条款、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决定选择适用何种方式,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篇8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经济效益

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达成一致的协议。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合同,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合同管理对企业的成败非常重要,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合同纠纷是企业在经营过程存在法律风险的重要表现,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它损害的风险,防止出现合同纠纷,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就要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

一、企业的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应由企业的专门机构来执行,即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既然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订立合同的行为就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合同应由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管理,企业法律顾问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一方面,企业法律顾问注意学习法律,同时关注市场法律环境的变化,研究法律适用对本企业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中培养并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认真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手段的经验和不依法办事造成损失的教训,学习其他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好的做法,具有适用法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设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来管理合同是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的合同管理模式

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同,企业选择合同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大中型以上的企业,合同管理的模式应采取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统一管理和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分口管理的模式,因为其部门分工不同,业务不同。法律顾问部门作为企业合同的统一管理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操作上,对合同实行分级、划块管理,各业务部门(主要有供应、销售、研发、投资等)和所属各单位(主要有分公司、驻外机构等)作为合同二级管理单位,由他们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向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备案,并定期汇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法律顾问部门随时检查和监督。这样,企业和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对合同的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建立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这不但增强了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合同法律意识。

三、合同管理制度的内容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制度,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保存,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档案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登记,合同纠纷处理机制,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办法,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合同管理奖惩与绩效考核等。企业通过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各项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四、合同管理的具体方法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所以企业的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分,合同管理分为: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三个阶段,并且是以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处理为辅的合同管理方式。

(一)合同管理的事前防范

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事前防范工作,首先,应当从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开始,即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是事前预防的一项重要工作,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主要是通过查阅其财务资料、参观其经营场所和访谈其管理人员,核实和验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对客户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间接了解客户信息,如: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客户的注册登记和年检情况,了解客户的企业性质、股东构成、经营范围和经营期限等;向税务管理部门了解客户的纳税情况;向房地产管理部门调查作为客户经营场所的房地产的权属状况;向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与客户有经济交往的其它企业等调查客户的行业地位和商业信誉;等等。另外客户的资信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也不能将客户以往的资信状况视为当前的资信状况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及时更新资料,或重新调查后才能对客户当前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下转第63页)(上接第57页)的评价。将客户的各种资料,认真地归档保存,建立客户档案管理。其次,对合同文本的审查,在对当事人资信调查后进行合同谈判,然后起草合同文本,都由企业设立法律顾问办事机构或通过聘请律师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参与,建立合同签订前的审核制度,因为律师和企业聘请的法律顾问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专业业务能力,在合同签订之前由他们对合同进行审核,企业法律顾问从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基础上,对合同条款、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决定选择适用何种方式,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

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就是对合同履行过程监督和管理,合同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企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可以知道企业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合同履行记录,跟踪合同履行过程,把好合同的结算关。如,在合同履行过程还会出现合同变更的情况,对此,应对合同变更的协商过程和协商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在协商不成或没有就变更结果达成一致意见时,应继续按原合同履行,以免出现违约的情况。因此,事中的管理工作非常关键,为了保护合同得以切实履行,需要法律顾问部门同财务部门、供应、销售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当合同履行过程出现异常,可能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或出现履行与合同的约定不符时,业务部门应当及时把情况反馈到法律顾问部门,法律顾问部门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处理或提出法律建议等,如,要求对方提供合同担保或行使抗辩权等。

(三)合同管理的事后应对处理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合同事后补救主要是合同履行出现问题,也就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出现违约行为后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如要求对方继续履行或承担违约金以及解除合同,以及采取合同保全、诉讼保全等措施。事后应对处理是在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没有奏效的情况下,为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已的措施之一,但也是合同管理的最后保障。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顾问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总之,事前采取周密的防范,事中采取有效的管理,事后进行妥善的补救是做好合同管理,避免产生损失,实现企业效益的指导原则,在当前信用体系有待健全、法院民事执行力度疲弱的社会环境之下,企业更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则来管理合同,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签合同;企业秘密的保护;防范和化解纠纷;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签订合同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签合同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合同的签订,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原因在于对合同法的不了解,还有就是签合同之前没有仔细的规划和设计,没有认识到合同的法律地位,给我们造成一系列的麻烦。

合同是法律性文件,一旦签字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我们在签署合同之前,要仔细阅读,尤其是要注意合同内容的用词。比如,法律上对于强行禁止的文件条款,通常用“应该”、“应”,“不应该”“禁止”等词汇来表述。

“平等、公正、等价有偿”是我国合同法中要求签合同的双方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双方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是一定要平衡的。合同内容要写的具体明确,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写出评判的依据,不要模棱两可。合同内容的不具体,会导致问题的产生,不利于继续合作。

合同用词也不能滥用形容词,如“重要的”“巨大的”等,因为内容的不具体在发生纠纷时,不利于矛盾的化解。所以,合同用词必须要明确具体,不要产生歧义句,合同中,即使标点符号也不可轻视。合同用词还要注意同音词,不要误用错用,如“定金”与“订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旦误用,必将给当事人中的一方造成损失。

仲裁条款内容我国合同法有规定,它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双方仲裁的合意;第二,有仲裁合适的内容;第三,双方共同选定仲裁委员会。合同中知识产权问题要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更新,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多体现在合同、加盟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专利使用许可合同等方面。

二、合同纠纷的防范和化解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着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益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矛盾冲突的根源。如何化解矛盾或者是把矛盾扼杀在摇篮之中,就需要在合作之前签订合作合同,把所有能预料到的问题,在合同中体现出来,并在合同中注明解决的方法。减少合作中的摩擦,顺利完成合作。

具体方法有格式合同的概述:格式合同指的合作双方中的一方当事人(多是提供商品或劳动力的一方),事先拟订合同条款,而不是由双方协商下拟定的,格式合同的条款一般具有不变形,一般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范化的、固式化的合同条款,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坚实的化解纠纷的基础。

三、合同的管理

一个企业必须对合同的管理倍加重视,它影响着企业的利益关系,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控制着企业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对合同进行妥善处理。我们现在就来说说企业合同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对合同交易的选择管理进行完善。首先要确定合同的可行性,这就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只有列出合同可行的数据,才能签订合同。其次对合同当事人的信用能力进行调查,确定合同当事人有足够的完成合同的能力、重信用的程度等问题,防止上当受骗。最后,在合同谈判时要解决的问题,首要确定两点,一是合同的合法性,二是合同的严密性,这样才能保证以后产生的法律纠纷和经济利益的损失。

(二)对合同履行管理的完善。首先,经办人必须密切关注合同的进展情况,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有变更意识,及时指出并进行变更。其次,要掌握合同对方的经营状况,一旦发现对方有严重的债务情况,或财产转移等有可能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最后是债权保全和诉讼权利的合理使用,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合同出现问题时保障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三)对合同档案管理的完善。首先,对在合同履行中档案管理,合同管理员要及时对公司签订的合同进行整理、编号、分类、存档,便于对合同的及时调取。还要跟踪记载合同履行的状况,随情况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补充和修改。其次是对履行完毕的合同档案的管理,合同管理员要对已经完成的合同进行建档分类,把合同履行中所有的文件都要准备齐全,防止以后的合同纠纷。合同管理员还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方便快捷,还可以促进合同管理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对合同证据管理的完善。合同的证据管理,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很重要。合同证据的保存,是解决合同纠纷,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诉讼和索赔的重要法律依据。

四、合同对企业秘密的保护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国法律有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这种保护形式需要当事人双方共同签订合同,共同遵守保护商业秘密的条款,维护双方利益。

企业秘密的保护非常重要,企业秘密的外露会导致企业经营遭受损失,企业信用降低,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合同的签订,则可以在法律形式上为企业的秘密增加一层保护层,当事人双方同时维护共同的商业秘密,就不会存在利益的损失,若有一方对商业秘密的泄露,另一方都会有合同保护,降低、甚至挽回损失。所以说合同为企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如何运用合同来为企业保驾护航呢?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就要尽量规避风险,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首先确定对方和信用程度,确保对方不会因为信用问题而泄露商业秘密,不会因为实力而不具备完成合同的能力,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慎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应注明结算方式、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其次,树立合同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合同风险的控制能力,经办人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经验,有预料风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职业责任,具备职业道德。企业最好具有自己的拟定合同的法律团队,以法律的标尺来制作合同,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合法化的操作,维护企业利益。

再次,在合同执行期间,合理的运用合同中的条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及时根据变化修改补充条款,遇到问题双方要相互协调,化解纠纷,不要一味的维护自己利益,弃他人利益于不顾,要在双方互利互赢的基础上和谐发展。但在他人侵害我们的权利时,决不能手软,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最后,在合同终止之后,要整理好合同履行期间的证据,为以后产生纠纷做好充分的证据准备,还要及时整理合同内容,归类放好,便于以后的调阅,完美的合同,可以为以后类似的合作提供模板,做好榜样。

结语:

综上所述,合同的签订,对企业起着很大的作用,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又能减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就迫使企业朝着合法化的方向发展,保护企业的整体利益不受侵害。企业合同是防范商业风险,规避利害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拟订合同是要本着一定的职业道德,实现互利互惠,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合同的法律效力为企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石海红.于买卖合同法律纠纷的防范和化解[J]. 考试周刊,2009(6)

[2]张群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J].中国学术期刊,2010(6)

[3]张静.综述有效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J].经济与社会,2010(8)

[4]杨国平.论竞业限制合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8)

[5]佚名.企业签订合同时英爱主义的问题[J].知识天地,2011(3)

篇10

关键词: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措施研究;工程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同是交易活动秩序的体现,在物资交换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诚信的逐步缺失,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必须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往往涉及到的很大的金钱,对于企业具有相当大影响。所以,加强对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1、合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生产经营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保证这些方面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要具备一定的规范秩序,而合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做好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保证。

2、合同存在风险

在当今市场,信誉缺失的情况严重,这种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于合同条款的不履行,对于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合同管理,尽量降低风险是必要的。

3、合同法律风险具有可控性

对于合同法律风险发生原因。产生结果具有约定行,都有明确法律条文进行规范,这也使得合同法律风险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与可预见性。做好合同管理,构建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就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小。

二、采购合同的特点

采购合同属于买卖合同的一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合同的制定是以转移财产作为目的的;二是买方必须付出一定的价款作为取得财产的代价,卖方一定取得一部分利益作为财产转移的条件;三是采购合同属于有偿合同;采购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买卖双方同意合同就产生效力,合同内容被法律保护。

三、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1、签约管理

对采购合同进行分类,并且严格审核重要合同。一般来讲,采购合同涉及的款项超过50万元就算是重大合同,这些合同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合同的额管理中,应当严格审核,确认合同的条款内容,防止双方发生权益纠纷。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应当当事人出具各种证明,以证明其有资格代表企业签订合同;二是对工程采购合同中的物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进行审核,要求物品具有详细的信息铭牌,计量必须使用国家设定有计量标准的数量单位,质量应当以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主;三是对物品交货方式条款的审核,一般来讲,交货风险都是由卖家承担;四是违约责任的审核,工程物资采购合同中都规定有对方违反合同规定的处罚方式,应当注意的是,处罚方式应当具体;五是价款的支付审核,对价款的如何有效地约定,会直接关系到合同是否会顺利履行;六是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2、履约管理

对于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其合同履行流程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货物验收,买方应当仔细检查物品是否存在质量或者数量上的误差;二是价款支付复序,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支付货款,并且办理相关的手续。如果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中一方不能够正常履行合同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律的援助。

3、结果管理

首先,应当妥善的保存合同的原件,这是合同履行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索赔的最直接证据。而且,合同中一般还会包含一些企业不愿意公开的商业机密,所以对于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应当配备专门的保管人员。合同一般分类保管。

其次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经办部门签订的合同登记台账并分类统计,准确掌握合同业务量的基本信息,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履行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总结合同管理中的经验,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四、加强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计划

在合同管理计划中,应当包括供应商的机构代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情况等详细资料、合同签订的背景信息、物资供应战略等。

(1)制定合同进度表,以便工程物资采购方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在进度表中应当包括对各种作业活动(合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具体工作或一系列的相关工作)的描述和检查点的确定。

(2)合同预算,使用合理的成本实现采购目标,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也是采购人员的责任,所以制定合同预算也是必要步骤。相关部门应当对合同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应急费用、货物狂想和工时预算等内容的完善与合理。

(3)合同质量计划,这也是质量管理中的一部分。当需要采购的物品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技术改进或者新供应商的时候,都需要制定出一个合同质量计划。

2、制定详细的风险登记表,有效预防风险

风险评估也是合同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供应商本身的风险和合同履行的风险。其具体分为:

(1)进度风险:主要是对合同进度表进行评估,一般导致进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包括: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物资质量存在问题;采购方与供应商缺乏沟通;其中一方的必要投入的延迟;供应商的资源供应不足;装载运输问题。

(2)成本风险:主要是对合同预算进行评估,导致成本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市场变化,使供应商的成本增加;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通货膨胀。

(3)质量风险:主要是对质量计划进行评估。导致质量风险出现的原因有: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检查和测试的装置不合适;工程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

(4)商业风险和其他风险:造成这些风险发生的原因包括:缺乏商业上的警觉;供应商发生财务问题;采购方发生财务问题;供应商的所有权的改变或其关键人动;在采购方的工厂里安装或调试设备发生问题时,供应商方面缺乏响应;其他不可抗力。

3、实行监督与绩效管理

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属于重要合同,所欲花费时间和经理对其进行考核是必要的。评估每个合同实施关键三要素( 时间 成本 质量)的重要也就是应该着重于投入、过程和结果这三个方面。

在很多,单对结果进行考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过程进行考核,例如在对合同后期考核某一物品是否交付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就算发现问题也已经晚了。所以对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应当实行过程考核,保证所有的物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位,确保工程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合同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工程物资采购合同作为工程企业合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其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然而,在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佳,杨全斌.合同管理制度――现代军事采购制度体系的核心[J]. 中国政府采购, 2011,9(08):22――25.

[2] 张浩然,张鹏.关于军用物资采购合同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09,21(12):265――267.

[3] 刘鑫滨,张鹏.关于军用物资采购合同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政府采购,2010,18(06):62――65.

[4]张营.施工企业物资采购合同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0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