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19 08: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德智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心理健康纳入考量学生素养的标准体系中。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逐渐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正式任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反映了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来培养。

我校思政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及《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日常咨询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三项内容。

方案涉及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及咨询对象、咨询类型、咨询方式等,也较为详尽地提到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举措。自2013年3月1日执行以来,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如期进行,还将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主要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目标制定,一是对教师进行优化,二是对学生进行优化,三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基本途径:全面渗透常态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心理骨干的积极作用。强调开放式和参与性,以能力为本,以课题设计为主的教学设计。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按照学分学时1:16比值计算,共32学时。其中16学时为课堂讲授,16学时为心理咨询、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普查等活动。

最后,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实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保健的基本体系中,利用多种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也可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詹启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层次结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协调管理;冲突沟通;组织共赢

一、管理:协调的出发点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负责者,要做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团体辅导、预防性咨询、发展性辅导与干预性矫正等工作,其职责是助人解除心理困惑与烦忧,但是协调也是其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责。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就意味着作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思考怎样处理好与校长的上下级关系,协调好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关系;同时,既要发挥好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又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说到底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各种管理策略,使一个学校组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部门、个人)消除分歧,达到关系和谐、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二、冲突:协调的现实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因为在学校组织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冲突是不同的各方相互之间作用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然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具有工作目标多元化、科层结构层次化、岗位设置多样化、职责分工精细化的特征。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正如组织管理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由于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和价值观点等,意见、想法容易不同;个体对组织有不同看法,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不同意见;组织结构的缺陷,沟通不畅等;都有可能引发冲突[1]。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按照美国冲突管理研究学者杰克曼(drulanan)的观点[2],可以把常见的冲突分为三种类型:价值冲突——双方或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任务有不同的认识而发生的冲突;意见冲突——不同方面在看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式时主张采取不同方式导致的冲突;利益冲突——在相互发生作用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不同追求进而形成的冲突。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具体内涵的不同,区分为人员冲突(参与活动的人员安排上有矛盾)、经费冲突(学校经费短缺情况下经费投入有争夺)、时间冲突(组织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有重叠)等类型。不管是哪种冲突,从实践活动来看,本质上主要还是认识的分歧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存在着根本目标上或整体利益上的对立,这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冲突不是一个纯粹的消极问题,而是学校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现代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冲突不仅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主观知觉性,而且,具有作用的两重性,即冲突对于组织或群体既有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也有建设性和推动性这样的正面属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问题不在于有冲突,而在于人们怎样看待冲突,对冲突做出如何反应。一味专注于冲突的消极本性,害怕冲突,回避冲突,消极对待冲突,会使冲突的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暴露无遗。坦诚地面对冲突,重视冲突对学校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冲突中我们就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地讨论,吸收各方面意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更合理的方案设计;也会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问题的认识,通过争论,加以顺利解决。冲突的顺利解决更让人们感到双方的诚意、尊重与合作,相互之间更接近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更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从这些意义上说,冲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创新,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撞击,发展的动力,这也正是冲突的团体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三、沟通:协调的策略

管理专家劳伦斯(p.r.i.awl-ence)提出解决组织中部门间的冲突有三种方式,即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或滑润歧义,或强迫决定。他认为,第一种最有效果,因为面对冲突,进行协调,可以使冲突双方不再各执已见,从而消除纷争;第二种方式只能减少双方的需要,犹如油可以减低机器问的摩擦一般,但实际上冲突只是暂时隐形,仍有再爆发的可能;第三种方式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强制手段终难持久,非到不得已时不要使用。

管理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eberta.simon)指出:“没有沟通,管理过程就不会影响个人的决定。”他十分重视冲突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把沟通解释为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和优秀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合管理专家对解决冲突问题的建议,建构几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冲突的协调策略:

1.信息提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要多向学校各个部门传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及时通报等,以提高大家的认识,加强理解,消除歧义,达到齐心合力。这种策略可以看做是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2.协商讨论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影响面较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就要征得学校分管领导的同意,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一起开会协商讨论,陈述问题,收集各方信息,共商对策,谋求共识,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工行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

3.个别沟通策略

如果协调对象比较单一,协调内容又不是十分复杂,而且主要是一些认识上的冲突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平时相互之间多联系,互通信息,主动找相关人员进行谈心,交换看法,陈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解释工作中一些困难,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分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寻求支持策略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通过自身力量很难解决问题,就需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呈报困难,请求领导出面直接进行干预与协调双方的冲突,召集各方人员或者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借助上级领导的行政力量迅速地进行协调,消除麻烦,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强迫决定,一般尽可能少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沟通。二是方案沟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要与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协调,根据学校的教育工作重点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渗透到其他各项活动中去,从而真正做到“春雨润土,悄无声息”。三是活动沟通。

四、共赢:协调的灵魂

协调追求学校教育的共赢,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协调前要做好调研,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要求,掌握事实情况,摸清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困难,理清协调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为协调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协调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讲大局,讲合作,讲奉献,以事实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协调成功后,一定要让在不同岗位、履行不同职责的人,各在其位,各谋其政,精诚团结,竭尽全力,以获得协调工作的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协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d.j.d.sando、h.van.der merwe.an analytical agenda for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andester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25~42.

[3]万涛.不同类型团队冲突管理研究的构思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篇3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4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7-2008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3、2007.12.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7.12.19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8.4.17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8.6.18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07-200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07-200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08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08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5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永教[]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篇6

关键词:中职烹饪;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根据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而且,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自信心,对烹饪这门课程无法得到认可。所以,心理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勇于接受自身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影响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1缺失教育设施: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空间,才能对学生合理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否则,学生将无法将自己身上的心理想法表述给教师。例如:由于中职院校缺少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设施,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自己的办公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而实际的教育场地应为封闭的空间,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如果教师在公开的场地辅导和教育学生,学生则会没有安全感,其次,公开的教育场所的保密性也较差,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1.2学校对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从对中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只是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到具体的辅导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没有实际的作用[1]。

2针对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2.1完善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

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中职院校的办学观念也应随之改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特征,完善具体的烹饪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进而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激励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其次,学校要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其主动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促进教师的积极性[2]。

2.2展开实际的心理辅导教育:

中职院校一定要将心理辅导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帮助烹饪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因此,在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辅导教育设备和条件,并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咨询途径,进而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个别辅导方式或者团体辅导方式,从而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的快速提升教师的辅导水平,并使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在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教师参考。

2.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

由于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生活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这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比赛、表演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2.4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之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教育现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并大力实施在教育过程中,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另外,学校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授课。其次,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切勿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否则,学生则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失去研究的欲望[3]。

2.5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普遍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式。因此,中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授课。例如:教师可以让烹饪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功能,在家中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这样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法,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中职院校领导和心理教师都应对此受到重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咨询空间,确保学生的隐私不会被侵犯和泄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对其的辅导和教育,并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身心,与此同时,中职院校也会为国家培育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泰宁.中职烹饪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2-23.

[2]杨冬,李世哲.中职烹饪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商,2015,(48):56-76.

篇7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最近几年,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心理扭曲现象,促使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点。且新课改指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心理素质则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学生展现能力、发挥潜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立足日常生活,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日常生活作为落脚点,有机整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将高职院校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密切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践,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高职院校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让高职学生们的生活变得真、善、美,而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两者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全面发展有利。如,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个别访谈等途径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因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周围发生的实例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2强化课堂地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作为主阵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学科化等问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等都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动保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它的主阵地地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摆脱过去的说教模式,不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个体心理辅导,还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另外,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引导家长及学生处理好亲子关系,教会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艰辛,从而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三位一体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3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凭借好奇心不断探索,积极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独立性的、可持续的创造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务必要改革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案及教学模式,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心理主体地位及人格,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教师学科辅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培养高职院校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感受知识的力量。如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竞赛、分组辩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倾听学生倾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检查、评价自己的行为,回到调整自我的正确轨道。

4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学生正规的心理档案,使学校的宏观管理获得决策依据,同时为系统、全面、科学地检测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资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需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维护其心理健康。如,通过每一年学校的普测、建档,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并按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电脑软件形式,相关工作者应减少差错,避免丢失资料,确保资料管理安全可靠、准确规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及教师可分析搜集的高职学生心理测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不断完善测量工具,使测量手段不断趋于正规化,通过统计、分析、删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作出进一步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跟踪、干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5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务必要充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齐心协力,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关心高校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07(4):86-87.

篇9

 

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二)探索多渠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团体辅导。

 

利用每班的健康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设立“心语信箱”。

 

开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根据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布置合理的环境,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

 

3、个案教育。

 

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心理健康老师应重视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篇10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