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9 08:3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税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56-02
一、无水港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
(一)无水港的定义
无水港也叫内陆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海关、动植物检疫等监管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在为起运港或终点港的多式联运提单。内陆的进出口商则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
(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对于供应链的定义问题,研究者各执己见。本书采用的是马士华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速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三)无水港供应链
1.无水港供应链的内涵
无水港供应链是指以无水港为核心企业,将各类供应商和客户有效结合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港口供应链相同,无水港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无水港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2.无水港供应链的特点
无水港属于服务型企业,因此,无水港供应链是属于服务类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无水港供应链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运作模式上是属于推、拉相结合的。因此,无水港供应链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供应链成员增加。无水港供应链除了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组成成员,还包括了例如海陆运输公司、代货公司、港口企业等其他成员。(2)供应链服务增值方式。对于无水港供应链这种服务型供应链来说,中间少了商品生产这个环节,所以的增值活动都是通过服务完成的。(3)供应链复杂性更高。无水港企业的供应商的来源可以覆盖整个经济腹地,庞大的上游企业数量给无水港运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无水港企业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强,增大了无水港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不稳定性,使其复杂性更高。
二、无水港供应链运作模式
根据无水港供应链的内涵,结合无水港供应链的服务型特点,可以对无水港的静态结构如下构建:
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无水港供应链的促成情况,模型主要以无水港为中心,通过内陆运输将货物运到无水港这个物流节点,在由无水港将通关的货物,由陆路运到海港,经过电子化操作确认通关无误,最终将商品送达需求客户手中的过程。无水港作为物流节点的中心,成为连接货主与顾客的桥梁,为整条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经过运输企业的通力合作,完成整个链条的连接。
从无水港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无水港作为这条供应链上重要节点的港口企业,完全能够致力于整个物流链的优化,保持物流链的稳定,甚至能够成为整个物流链的领导者和控制者。
三、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1.武夷山无水港发展现状
武夷山无水港建设依托地理、交通优势,同时依托现有口岸资源和已经配套的铁路货运专用线和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充分发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口岸职能,对闽北各县市,江西鹰潭、上饶、抚州等地进出口企业承接通关业务,对实现江西省企业在福建口岸通关无障碍等具有重要意义。
武夷山无水港建设契合我省发展海西战略,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已列入2010年省重点项目。无水港港项目总投入12 896万元,第一阶段需投入资金7 486万元,建筑面积80 000平方米。目前,发展建设项目已经向二期进行。
2.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的关系管理
武夷山无水港在业务运作中,接受辐射到的经济腹地的货源,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同时帮助链上的合作企业参与到新的市场中来,起到了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作用。
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的关系实质上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是一种不同于简单交易关系的新型合作方式,具有很强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武夷山无水港可辐射的经济内陆地区,想将自己的货物出口到海外,不得不通过传统的出口方式,经过数道程序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即便是在无水港这样的能够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的新型港口的出现,整个业务流程也还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3.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的需求分析
篇2
编者按:现代物流是现代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跨部门、多行业、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提高物流系统中供应链各环节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引起了国内外、业内外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撰稿人刘放先生,多年从事商业流通科技研究,是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物流配送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本文是作者根据该项目研究成果浓缩而成。本刊从2013年第2期开始分数次在《前沿导向》栏目连载,本文是连载之九,全文结束。
在供应链管理中,合作伙伴协调计划是利用两类物流信息:计划协调流信息和作业流信息来制定战略目标,预测物流需求,进行存货配置和存货管理,由于在物流和供应链中,作业流程复杂,包括定货处理、配送作业、存货管理、运输和装卸、购买获取等环节,计划协调时涉及到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储运配送等多边关系,因而决策可能是通过企业间共享支持决策的需求信息和资源信息,通过共同预测需求,共同制定生产和经营业务计划,这就涉及到多源信息决策的差距、决策群体中不同决策模式的差距、信息反馈的差距、运行环境的差距及各类信息和决策环节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因而在共同制定、协调计划时不仅仅在企业内容,而将扩展到企业间同步决策层面上来。
成功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战略,如准时化战略、快速反应战略、连续补货战略、自动化补货战略、联合计划、预测和补货战略、供应商管理库存、照单生产、通过式配送战略等,通过分析各种战略中供应链合作伙伴中信息共享需求,确定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实现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
6.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其他信息平台接口的标准化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政府、行业和企业等进行物流相关信息交换的公共信息平台,是物流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区域性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物流枢纽的网络体系及国际互联网,以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流为基础;和海关、税务、商贸、金融、制造、商检等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由于物流涉及政府、企业、内贸、外贸、商检、金融、税务、转运枢纽等,实现信息共享及交换的衔接。必须依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传输、交换的标准化。(全文完)
篇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供应链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因此电子商务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呈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随着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在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加强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企业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同时,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对供应链中各企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企业产生新的业务增值,成本降低,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提高营运绩效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使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时间,还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使客户能够获得最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最大增值。
5.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6.有利于快速反映顾客的反馈信息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全天候的工作,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信息,不仅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时间效力,而且还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忠诚度。
三、对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展望
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6,(457):147-149.
[2]张福荣.电子化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3]胡军.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6.
篇4
一、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在传统经营模式下,信息的传递、交易的完成通过单据、合同等纸质介质完成,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速度慢,差错率高,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模式。
1、企业内部商务模式
现代许多大中型企业,机构庞大,在非网络化环境下,即使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传送也难以做到及时。企业内部网(Intranet)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商务工具,它能够提供企业内各部门、各员工之间快速、安全的交流通道。企业的信息系统间可以加强信息传递,也可自动进行业务处理。总之,企业内部网能增加商务活动处理的敏捷性,对市场状况能更快地作出反应,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的扩展,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将大有作为。
2、企业与消费者间商务模式(BusinesstoConsumer)
这是消费者利用因特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类同于商业电子化的零售商务。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上销售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在因特网上有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虚拟商店和虚拟企业提供各种与商品销售有关的服务。通过网上商店买卖的商品可以是实体化的,如书籍、鲜花、服装、食品、汽车、电视等等;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如新闻、音乐、电影、数据库、软件及各类知识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各类服务,如安排旅游、在线医疗诊断和远程教育等。
3、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BusinesstoBusiness)
这种方式是电子商务应用最重要和最受企业重视的形式;企业可以使用Internet或其他网络对每笔交易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完成从订购到结算的全部交易行为,包括向供应商订货、签约、接受发票和使用电子资金转移、信用证、银行托收等方式进行付款,以及在商贸过程中发生的其他问题如索赔、商品发送管理等。在电子商务中,企业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时,公司可以用电子形式将关键的商务处理过程连接起来,形成虚拟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一家企业的商务活动在抬手之间就会影响另一家企业的业务活动。这种企业间商务模式,使交易双方能以一种更简便、更快捷的方式进行联系和达成交易。
4、税收电子化商务模式(GovernmenttoBusiness)
税收电子化商务模式就是如今很流行的电子税收,也是GTB在现实中的主要应用,政府和企业间通过这样一种平台,在网上完成税务申报、支付、传输证明等功能。在美国,有许多企业缴纳税费都是通过号称“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来结算的:将纳税企业编号,按编号在计算机中开立户头,税务局除根据纳税人自己的申报材料建档外,还要与有关机构的数据库联网,随时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料,由计算机监督企业是否登记,并对纳税申报单进行分析比较,防止偷税漏税。有了这样一个电子税收平台,纳税人申报将不必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税务人员也可以轻松地解决数据处理审核问题。这种方式既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纳税人,迅速快捷,减少了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之间一些不必要的交涉。
5、政府采购电子化商务模式(BusinesstoGovernment)
在BTG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采购清单,企业可以以电子化方式来完成对政府采购的响应。政府和企业站在完全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双方的交易。作为电子时代的甲方乙方,政府与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完成交易,一方面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建立监督机制。尽量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竞争事实,企业若想保持优势,经营者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及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1、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以销定产更为简便易行,企业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货款结算支付,而且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一些计算机程序基本能发现业务人员输入的错误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动予以纠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这对严格要求单证一致的信用证结算贸易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2、电子商务能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EDI)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
3、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此外,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传统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以缩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中间环节与周转时间,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以商业企业为例,优化企业供应链,实行直销,可以减少库存和营业面积,降低周转与管理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国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目标为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由此可知,电子商务的应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企业必须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重构管理机制等方面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在电子商务的潮流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础落后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角,对于要参与和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讲,必须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1)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以及业务操作的电子化;(2)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开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连接网络;(3)企业要建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
用户在自身电子商务环境构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系统必须具有实用性;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集中备份;系统必须具备在线扩展能力;系统必须考虑数据业务的安全问题等。只有构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环境,才能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必须规范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各类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一个企业事实上不可能只选择一家供应商的应用软件产品,企业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放弃原有的信息系统,问题的关键不是处理企业比较标准和正常的业务数据流程,而是如何处理不同系统间的差异,这些系统是否能够在线实时传输和处理。
3、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
传统会计是建立在相关假设基础上的。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虚拟企业、网上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假设需要重新定义:依据合作项目而成立合作公司或项目公司的现象将会愈来愈普遍,项目结束公司即结束经营,进行清算,持续经营假设将无法适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提供实时财务信息将成为可能,会计分期假设已显得无足轻重;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将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严重冲击。由于会计假设是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的动摇,必然会对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计价等会计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会计原则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合同、电子单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会计信息自动生成,传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将成为必然。
4、企业加强培养和吸引电子商务人才,才能在电子商务中获得收益
篇5
随着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工程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工程技术企业不断扩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承接国际项目。然而,由于各方面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供应链发生变化,物资供应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国际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
1、引言
物资采购管理是工程项目得以有序开展和实施的前提,是保障项目能够按时竣工交付,并保证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保障工程项目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管理对于项目工程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工程技术市场的不断饱和,国际市场的巨大吸引以及政策支持,我国企业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由于国际项目一般采用EPC总承包项目,因此项目物资采购工作全权落到了施工企业的手中,因此,如何实现物资采购的充分管理,对于承包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保障物资采购的成本性,实现项目的盈利性是根本,因此必须从物资采购方面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总成本的有效管理和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障物资采购质量和效果,保证施工期、竣工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施工承诺,保障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国际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特点
2.1技术要求差异大
由于各国在施工标准上,建筑理念上的不同,因此导致了国际项目在施工期间必须结合甲方的项目要求、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与物资采购。由于施工标准和技术要求在国际标准和甲方当地标准的不同,因此必须强化落实标准的国际化和当地化界定,以何种方式对物资进行管理,以实现技术标准在最经济的物资采购原则下满足施工要求。
2.2材料质量要求严
由于国际市场上对各类建材、材料、物资的标准较国内相对完备,因此质量要求也相对较严,在保证物资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来保障施工材料符合标准,保障施工过程中的有效质量。保障和连续供应对于保障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3采购程序复杂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严格,在物资采购供应方面,采用了近乎严苛的管理方法,在手续和流程方面额外复杂。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计划、初步选择、初步询价、初步比价、推荐供货商、送业主审议、招标或谈判签订合同等手续。而在涉及到进出口物资时,其程序又要走进出口程序,需要在当地办理进出口许可、支付信用证明、港口工作、税务管理工作、仓储及物流最后的物资检验和接收、清关等。由于物资管理严格,因此在物资管理过程中也相对的比较安全。把好了物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关,同时增加了物资流通的工序,延长了物资流通的时间比例,大大降低了工程开展的时间和效率。
2.4物资供应不稳定、价格浮动
由于国际项目一般较大,工期较长,因此项目开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工期间物资供需发生变化,物资价格发生浮动和变化。由于一些建材供应商在部分地区的信用水平参差不齐,供应能力有限,导致大型项目在组织施工时极易发生供应链断裂、供应方单方面提价、延缓交付、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汇率变化导致的价格变化、运输费用、税费等等各方面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项目工期和施工的有效开展。
3、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设计
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是随着工程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保障工程物资采购的有效性,建立的通过用系统的观点来对物资管理环节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有效管理,通过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管理,可以对物流、信息流、成本流进行有效的分解和控制,使得各环节的连续性、成本性、利益性得到大幅提升,既保障了物资采购管理的效果,又保障了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3.1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贯通企业内部资源,提高内部管理效果;其次,提高外部资源的协调管理,实现在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管理各环节的有效统一性,保障系统的整体性和沟通协调性。最后,加强物资管理,将企业需求与供应链能够有效地结合,实现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有效控制,实现综合效果的显著提升。
3.2模型建立
根据供应链下物资采购的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有效组织和分析后,将基于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模型分为三个层次:运作层、业务层、战略层。首先,运作层是供应链下物资采购管理模型的根本。其中涉及到了物资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通过各类技术的有效使用和完善,使得物资管理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和完善,以适应国际项目高标准和高要求。同时结合国际项目实际形成高效运作的管理层实现供应链水平的有效衔接和物资管理的高效化,而这是保障业务层与战略层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管理模型实现的基础。其次,业务层作为采购模型的行为层,是实施物资管理的关键。通过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完善物资采购管理过程的价值,以物流和信息流为基础,通过结合国际项目实际,对核心材料的采购和管理进行集中,以保障核心物资的高水平。对非核心物资进行外包,从而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实现成本流的有效控制和根本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业务层是战略层的执行,是运作层的实践,在环节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物资管理模型整体性和统一性大大提高。最后,战略层是实施供应链下物资管理的核心。从核心发展战略的角度、从项目发展要求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有效管理,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供应链的优化管理,协调和平衡供应链过程中各成员的利益,合理规避各类物资采购管理风险,实现“多赢”局面的控制,最终实现物资采购管理的稳定和连续,保障国际项目开展的连续性和高标准。
4、结论
国际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复杂困难,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管理,协调供应链下各方利益,才能保障物资采购、供应,项目开展的有序进行,采用通过加设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促进项目工程的有序开展和落实。
作者:蒋兴宇 单位: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一、上半年行业运行特点
(一)规模速度稳中偏弱
一是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回落走势。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7个百分点,呈现“稳中偏弱”的基本特征。1—5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1.7%,增速较1—4月提高0.4个百分点。
从物流总额构成看,工业品、农产品与进口物品物流总额增速回落。工业品物流总额85.4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1.8%,可比增长9.3%,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5.9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6.4%,可比增长6%,增速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可比分别增长3.0%、21.4%和27.0%。
从物流业务类型看,走势存在明显分化。大宗商品物流需求低迷。钢铁、煤炭、水泥物流业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突出表现在以大宗商品运输为主的铁路和水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1—6月,铁路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2.7%,水运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0.1%。民生物流业务较快增长。重点物流企业情况显示,与消费品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在20%以上。高端物流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快递物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业务量增速连续28个月超过50%。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8.4亿件,同比增长60.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29.8亿元,同比增长34.5%。部分重点企业供应链业务量增速达到40%以上。
二是价格持续低迷。一方面,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二季度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行,5月份降幅有所收窄,6月份降幅再次扩大。当月环比下降1.50%,降幅较5月扩大0.54个百分点。从监测的大类品种看,建材类产品呈现回升势头外,其他类产品价格环比均有下降。其中,黑色金属跌幅较大,超过3个百分点;化工产品、成品油和机电产品次之,跌幅在1—2个百分点之间;有色金属、木材、原煤和汽车跌幅较小,在1个百分点以内。
另一方面,传统物流服务价格继续下跌。6月份,受物流需求规模增势减缓、运输能力结构性过剩等因素影响,物流服务价格继续回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为49.9%,保持在50%以下的收缩区间。其中,海运价格降至近年来新低,6月份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平均为990.5点,环比下降3.2%。6月14日,该指数报收于996.04点,首次跌破千点,随后持续走低,28日收于976.6点,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1—6月份,综合指数平均为1043.5点,较去年同期下降7.9%。国际航运方面,6月份,受国际铁矿石及煤炭出货明显增长带动,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为920.9点,较5月份回升8.2%,但1—6月份平均指数为847.5点,同比大幅下降10%。
三是行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落。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1.8万亿元,可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7.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3万亿元,增长5.9%,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贸易业增加值3136亿元,增长9.1%,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30.1%,增速有所回升。
四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增势回落。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出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其中,运输费用2.3万亿元,同比增长8.5%,较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在运输费用中,铁路运输费用同比增长13.3%,保持较快增长;受海运需求和价格双双下降影响,水上运输费用同比下降7.3%;道路运输费用同比增长10.1%。保管费用1.6万亿元,同比增长9.3%;保管费用增速变化主要受利息带动,上半年,利息费用同比增长9.1%。管理费用5719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收入增速首次超过成本。在转型升级中,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增值服务,盈利能力较传统业务增强。据对重点物流企业调查汇总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6%,增幅比1—4月份回升1.1个百分点,高于主营业务成本0.1个百分点。1—5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扣除港口企业利润率为4.3%,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从中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来看,6月份,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至58.1%;在业务总量指数回落的同时,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回升4.5个百分点,回升至56.1%,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显示出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转好迹象。
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来看,上半年,重点联系的79家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毛利645亿元,同比增速由降转升,较去年同期增长0.14%;利润总额184.9亿元,同比下降14.3%,较1—5月收窄5.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1.32%,较1—5月回升0.12个百分点。
二是业务模式和结构加快调整,供应链发展成效初显。在市场倒逼机制下,企业业务调整的动力增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
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首先,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需求逐步显现。在市场需求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需求加大,为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部分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供应商转变。部分物流企业以当前需求回落为契机,低成本整合资源,主导构建供应链、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其一,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如中远物流采用集约化运作模式,延伸拓展公路物流、工程物流;中外运逐步向内贸、内需物流发力;中储努力拓展生活资料物流需求服务,构建天津乳业服务链;吉泰物流在传统铁路运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粮食及冷链物流业务。其二,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精细发展。如围绕汽车、家电、电子、医药、粮食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如海尔物流积极构建仓储、配送、服务、信息四网融合、全程可视化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长久物流为一汽、重汽、福田、北汽等提供整车、备件和零部件入厂物流服务。德邦物流专注于干线公路运输,打造大中型城市运输配送链条,编织密集网络,提供标准化服务。安得物流积极服务于客户企业战略转型需求。其三,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如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链金融、保税物流、邮政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如浙江传化实行网络化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中邮速递为大客户从供应链规划入手,优化库存,整合体系,实现运输集成化。京城物流通过信息化整合企业一级仓库,实现功能整合。
二、下半年行业运行仍将延续平稳走势
二季度,各月PMI保持50%以上水平,均值为50.5%,表明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6月份,各项指数虽有不同程度回落,但也呈现出某些积极的因素。小企业经营呈现回升迹象。小型企业PMI指数为48.9%,虽仍处在50%以下,但环比回升1.6个百分点。社会库存仍在继续减少。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回落至48.2%水平。
从内需来看,今年以来投资增速一直较为稳定,发挥了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从非制造业PMI调查来看,上半年建筑业一直表现突出,商务活动指数平均水平达到61.0%,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从投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波幅最多只有0.3个百分点。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施工项目增长18.8%,同1—4月持平;新开工项目增长15.6%,比1—4月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到位资金增长20.2%,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新开工项目、施工项目保持较快增长,增势稳定,资金到位情况也较好,下半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可持续性。消费的基础支撑作用在波动中有所回升。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9%,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从这些数据表现来看,下半年消费增速有向13%左右的正常水平回归的趋势。从外需来看,虽然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呈现弱复苏基本态势,出口低于去年的可能性较小。
从上述情况来看,下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仍在继续,增速难见明显回升,预计在7.4%—7.9%区间小幅波动,经济运行的亮点将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化上。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预计生产资料流通和物流行业发展基本态势平稳,但出现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背景下,企业业务调整、行业转型升级将得以持续,供应链管理将快速兴起、货运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物流服务网络将进一步拓展。大宗商品等传统物流需求将继续保持低迷,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速在9%—9.5%之间,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可比增速在11%左右波动。
三、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是市场需求偏弱。国内需求回升缓慢。今年以来,虽然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呈波动性回升,但目前指数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从产需关系来看,需求侧明显偏弱。今年以来生产指数一直高于新订单指数,6月份生产指数为52%,高于新订单指数1.6个百分点。外部市场需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外部环境来看,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虽然保持50%以上,但处在较低水平,并时有波动,5、6月份均为50.6%,略高于4月份,显示全球经济回升势头不稳。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今年前5个月,受短期偶然性因素影响,只有3月份短暂回升到50%以上,其余月份均在50%以下。6月份为47.7%,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
二是税收负担偏重。其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加了物流企业负担。物流企业的人工成本占经营成本的绝大部分,而在增值税体制下,人工成本得不到抵扣,物流企业实际税负不降反升。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此外,国际货代业取消了差额纳税政策,由于上游国际运输执行免税和零税率政策,国际货代业没有进项税抵扣,如果全额征税,绝大多数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其二,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落实不够、地区执行标准差异明显,部分符合资格的物流企业没有享受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其三,对于物流园区的相关土地设施征收房产税,加重了企业税负负担。
三是网络建设受限。物流企业实现跨区经营和建立服务网点,都要注册公司,按照公司标准配置人员、场地、设施,申请执照,不仅审批手续繁琐,加重了企业负担,尤其是政策造成企业由“大型”变成“小微型”,集约化程度不升反降,不利于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物流运输不畅。其一,“物流围城”现象和“最后1公里”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其二,物流园区规划与高速公路建设衔接性较差,阻碍了物流一体化运作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其三,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正常运营;各类罚款、不当收费仍然较多,如,汽车尾板问题悬而未决,车辆受罚风险加大。
四、政策建议
一是控制产能过度释放,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生产指数一直高于新订单指数。目前随着市场需求有所回升,生产增速进一步加快,二者差距有所扩大。这种产需不协调的发展态势,使库存调整迟迟不能见底,不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要配合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控制产能过度释放,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发展,促使经济发展在适度较快增长平台上平稳健康运行。
二是完善税收等相关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费罚款负担。其一,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充分考虑到物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特殊性,避免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对国际货代业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解决“营改增”后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其二,对跨区经营企业实施所得税合并纳税,凡由总机构统一核算、财务系统联网的物流企业,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批、总机构统一合并企业所得税。其三,加大落实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力度,要统一执行标准,减少和限制地方自由裁量权。其四,要规范收费,清理不合理收费。其五,加大城市物流配送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汽车尾板问题,减少罚款。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将“限制所有货运车辆通行变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行时间和路段,保障城市配送通行便利。
篇7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又是《物流》杂志该总结的时候了,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武,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董立均和凡客诚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年。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些业界精英的视线,放眼全球,对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作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以及2013年开局的展望!
经济增速放缓,物流投资得到优化
2012年,物流业在全球处于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情况下,仍然在上年社会物流总额158.4万亿元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前10个月,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46.4万亿元,同比增长9.6%,远超同期GDP的增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更快,前10个月完成投资3.1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何黎明认为,这些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物流业运行趋好,仍然有所发展。
何黎明表示,这除了物流企业自身的奋发努力外,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优化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自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特别是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物流国九条”)以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优化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提振了业界人士的发展信心,促进了2012年物流业的整体回升与提升。截至2012年10月,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多。
电商发展加大了物流企业发展的难度
2012年11月11日,即在人们俗称的“光棍节”这一天,国内电商销量创历史新高,再次证明电商颠覆中国传统商业营销的可能性。中国互联网零售业交易额的飞速增长,电商行业与物流行业的互动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在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保持高质量,这是每个品牌企业都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陈年认为,“产品配送交给市场做会更专业,规模更大,成本低,价格服务低”;但“中国物流目前是粗放型发展,物流公司现有的业务已经很饱和,无法为很多电商企业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使得凡客诚品这样的企业要自建物流”。在谈及自建物流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时,他认为其中快递行业的本土性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突破的瓶颈。
国家经济放缓给物流转型提供了机会
2012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物流业也随之放缓了增长势头。与此同时,经济的放缓也给中国物流转型提供了机会。刘武认为:“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广大的企业家们不得不从供应链的角度去管理、变革和优化企业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刘武先生为此提醒大家:“当前在中国,投资物流领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营改增”的影响深远
现代物流讲究供应链一体化,新的“营改增”政策在税务方面又将物流分开纳税。据何黎明介绍,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报告显示,目前物流企业受新的税务政策影响较大,物流企业纳税增加84%~140%,物流企业税负增加,对于目前低利润率的物流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1—9月份,国内物流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大约是4.84%,营改增将会削弱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国内多个试点城市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出台过渡性的财税补助政策,但这不是解决问题根源的办法,“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还将会延续下去。
对于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大家还是充满信心的。何黎明表示中国交通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惊人,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其美好前景还是可以预期的。刘武先生也认为:“中国物流市场是方兴未艾的市场,市场非常大,前景好,中国物流业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但中国物流的未来,显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诚如董立均所说,“中国的物流业很有挑战性,充满了机会和瓶颈。”
瓶颈一:中国物流业成本过高,导致物流的效率过低。在过去的10年间,虽然中国物流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数值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而这1个百分点便增加了整个社会经济效益4000多亿人民币;如果我们将这一数值降低至发达国家8%~10%的均值,便可以相应增加40000亿的收益。何黎明认为,提高物流的效率,是中国物流业的当务之急。何黎明预计,2012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为11%和13%,低于2011年12%和14%的增速。
而刘武认为,成本降低和质量提升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理论上,中国的物流操作成本应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譬如仓库与劳动力成本都更低,从吨公里成本来看,中国的物流成本应该只是发达国家的1/4或者1/5,但由于我国物流业粗放式、无规划、无设计的发展模式,浪费了巨大的物流成本。
何黎明认为,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数值过高,反映出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缺陷,而并不完全是我国物流成本和效率导致的。“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改进企业的发展模式。”
何黎明还认为物流企业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型,即“要由过去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转型为高效率精益化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地产业融合,制造业、流通业要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物流企业也要转变经营理念:管理升级,技术升级,人才战略要进一步发展,用供应链的理念来整合我们的商业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在新的发展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大部分生产销售型企业的物流管理漏洞百出。刘武建议生产把物流外包出去,让业务部专心于客户维护,把原先的分散式的物流管理变成集中式的物流管理。
瓶颈二:我国物流总体需求不足。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物流发展速度相应放缓还将持续,物流需求随之放缓,物流发展相应回落,使得我国物流总体需求更显不足。正如陈年认为,“物流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内需不够,整个经济发展中没有顺利地从出口拉动型转为内需带动型。”
与陈年先生有着相同见解的业界人士并不在少数。刘武先生就赞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能够为企业节省物流方面的时间和成本,并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
篇8
关键词:供应链契约 信息不对称 电子商务 复杂网络
供应链契约研究的起源
供应链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协调机制,供应链契约通过改变供应链的协调结构,而使供应链达到协调运作状态。契约主要适用于经济和法律领域,供应链契约则是经济学契约理论在供应链中的一种运用,其研究主要源于多阶段库存理论。自从早期有人提出供应链契约理论之后,有众多学者对供应链契约做了一般研究,通过对供应链契约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本文总结出供应链契约包含的条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策权的分配、最小购买量、柔性策略、退货或返还政策、分配原则、定价、期权等。
供应链契约的分类
根据供应链契约的研究现状,可以将供应链契约主要分成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定价契约(Pricing Contract)、回购契约(Buy Back Contract)、收益共享契约(Revenue Sharing Contract)、数量弹性契约(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其中定价契约与回购契约是最早研究也是最为常见的契约类型,而收益共享契约与数量弹性契约则分别研究了供应链中的核心内容:成员收益和产品数量。当然,除了上述四种契约模型以外,还有两步收费契约(Two-part tariff contract)、数量折扣契约(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数量承诺契约(Quantity Commitment Contract)、延迟补偿契约(Pay to Delay Contract)、预购契约(Advance Purchase Contract)等等契约模型。但是,这些契约模型都可以由上述四种契约演变而成,或者是由其中的两种或者是几种契约组合而得。
典型的供应链契约及其研究现状
(一)定价契约
批发价格契约是定价契约的一种典型形式,是指供应商和销售商相互签订批发价格契约,销售商根据市场需求和批发价格决定订购量,供应商根据销售商的订购量组织生产,销售商承担产品未卖出去的一切损失。Lariviere等对批发价格契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Anupiki等将批发价格契约扩展到了具有相同的无限连续销售周期的市场,发现批发价格契约在该环境中比单销售周期更为有效。两步收费契约是定价契约的一种演化,Savaskan等研究了在产品可回收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两步定价契约。Corbett等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供应商的最优数量折扣契约。Ravi和Yehuda研究了在多产品的情况下基于供应商提供商业数量折扣的契约问题,这种数量折扣契约承诺在一定时期按购买的总价值给予价格折扣,并可以在承诺购买的总价值上按一定百分比进行调整,这种带约束条件的多期多产品动态规划问题优化策略的求解往往非常困难,因此作者给出该问题的上界的近似值,这种方法能够很快地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闵杰和周永务研究了库存水平影响需求变化的两阶段单对单供应链协调模型,这种协调是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契约模型。曹宗宏和周永务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商品的变质性,模型依旧是基于量折扣契约下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的供应链博弈模型。
(二)收益共享契约
收益共享契约也就是供应商给零售商以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并且获得一部分零售商的销售收益的协议。Dana等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收益共享契约可以缓解下游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并且减少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冲突。Mortimer从经济学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在影碟租赁业的应用,发现收益共享契约使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提高7个百分点。王玉燕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下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James,Dana 和Spier分析了收益共享契约在两种情况下的运用:一是随机需求的情况,下游企业在知道实际需求之前确定价格和库存;二是需求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可预知,价格是可变的,并用影碟租赁业作为例子进行了分析。Giannoccaro等考察了分散式系统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表明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缔结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三阶供应链的协调。
(三)回购契约
回购契约也称为退货策略,规定销售期初零售商以批发价格从供应商处定购产品,销售期结束时没有卖出的产品以合理地价格退还给供应商,从而刺激销售商增加订购量,扩大产品的销售量。Emmons 和Gibert 从定量角度调查了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并且发现对于任何给定的批发价格,回购策略都有增加双方总的混合利润的趋势,同时,他们也证明了需求不确定往往会导致零售价格的上涨。Webster 和Weng 研究了当供应商具有风险敏感性时的回购策略模型,证明了提供回购策略可以增加销售商的利润,并且供应商的利润也不会因为提供回购策略而下降。Tsay 研究了在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具有风险敏感性时,讨论了风险敏感性对回购策略的影响,发现忽视供应商和销售商对风险的敏感性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
针对回购契约的研究比较多,Jeuland等早在1983年就发现回购政策可以实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调,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建立相应的契约模型。Padmanabhan等首次对回购契约协作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供应商之所以采用回购契约是因为他们担心零售商会在销售季节过后对剩余的产品进行打折销售,从而对供应商的产品品牌造成损害,这在高档品牌的销售过程中尤为常见,另外有些供应商则是为了重新协调零售商之间的库存量。Tagaras等、Anupindi等也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Padmanabhan等研究了供应商为了控制零售商之间的过度竞争而采用回购策略的情况,发现供应商的收益因此而得到增加。但是在需求固定的情况下,回购政策则会导致零售商的订购量非理性。此外,Taylor对市场需求与零售商的努力相关情况下的回购契约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与回馈策略的结合,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与此相近的研究还包括Taylor。
(四)数量弹性契约模型
数量弹性契约是指零售商的实际订货量可以在其提前提交的订货量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变动,通常零售商在销售季节前首先给供应商一个产品订货量,供应商根据这个订货量组织生产,当零售商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量之后,零售商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重新调整订货量。
Eppen等在数量弹性契约的基础上建立了补偿协议(backup agreements)模型。销售季节开始之前,零售商根据历史数据订购总量为y的产品,并以价格c预付(1 -ρ)y产品的订金。销售季节开始后,零售商再以价格c购买ρy的产品,若市场需求低于原来的订购量,则零售商需对超额订购的产品支付补偿金,通过补偿协议可以同时提高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并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对此,Cachon和Ferguson等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Anupindi等将数量弹性契约扩展到零售商动态订购的情况,零售商首先承诺最小订购量,对于超出承诺量的产品,需支付较高的批发价格,从而降低零售商和供应商的边际成本。Bassok等还研究了多阶段需求下的数量弹性契约的协作情况。Tsay等则将数量弹性契约扩展到了多需求阶段、多库存地点、延迟交货和需求更新的情况,发现单阶段中因随机需求而导致的期望收益减少在多阶段供应链中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Lariviere则发现数量弹性契约可以激励零售商努力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他们的期望利润。另外,Plambeck等将数量弹性契约结构扩展到了多零售商的情况,通过契约协调零售商之间的订货量,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
供应链中信息对称性问题
由于实际的供应链往往是由具有不同利益目标的成员所构成,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占有信息不对称,信息为各个成员所私有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成员通常会保留某些私有信息,比如市场信息和成本信息,这些信息会对供应链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信息的对称性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信息对称性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郭敏、王红卫等学者研究了一类供应―分销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订货策略的合作模型问题,将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分销商成本信息不确定; 供应商成本信息不确定;分销商和供应商的成本信息都不确定。陈长彬、杨忠等学者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中牛鞭效应问题, 并对供应商在信息共享前后的库存水平、机会成本以及利润进行比较,说明了供应商在实现信息共享后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零售商则未能从中获益。因此,要促进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则必须通过供应链契约的合理设计,具体规定一些契约参数或利益分配方式,实现供应链上双方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供应链契约的发展趋势
不同结构特征的供应链契约。当前,供应链契约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周期、单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情况,对多周期、多产品种类、多层次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是复杂网络理论,给供应链管理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如何在复杂网络理论下研究供应链网络契约将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实际的供应链成员往往会保留一些私有信息,因此在供应链成员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情况的委托问题,此类问题现有的研究很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方式,在世界各地迅速得到发展,诞生了网络零售这种新的交易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契约也是未来研究的热门话题。
参考文献:
1.Corbett C J ,Groote X De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3)
2.R,Canan Savaskan ,Shantanu Bhattacharya,Luk N,Van Wassenhov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
3.刘咏梅,夏至刚.供应链契约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6(12)
4.胡一 ,朱冰心.复杂网络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7(9)
5.陆杉.小议供应链契约[J].综合管理,2007(4)
6.刘玉梅.供应链契约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7.陆衫,高阳.供应链契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8.郭敏,王红卫.一类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2001(19)
9.陈长彬,杨忠.需求信息共享激励与供应链契约设计[J].系统管理学报,2008.17(6)
10.闵杰,周永务.库存水平影响需求变化的供应链协调[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4)
11.曹宗宏,周永务.库存水平影响需求的变质性产品的供应链协调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5)
12.王玉燕.收益共享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6)
作者简介:
王振兴(1986-),男,河南周口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
篇9
一、商业银行实施小企业业务批量化营销的必要性
(一)批量化营销是转变小企业客户营销模式、推动小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的市场基础还不够扎实,客户基础相对薄弱,“一对一”的单一客户营销,营销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为了大力拓展和培育优质小企业客户群体,迅速提高小企业业务规模,商业银行急需转变传统的单一客户营销模式,积极实施推广小企业业务的批量化营销,以适应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批量化营销模式注重优质小企业客户群体的开拓,进行“一对多”的批量开发,制定标准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能够快速增加优质客户数量,大幅提高市场份额。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不单是营销模式的转变,更是增强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小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批量化营销是顺应市场竞争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批量化营销为商业银行迅速切入小企业业务市场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思路,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当前,市场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间的竞争,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成为核心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向其上下游小企业延伸的需求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逐步成为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模式。批量化营销包括针对供应链的“条状”客户营销,以及针对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块状”客户营销,顺应了市场竞争模式的转变,既有利于业务的批量拓展,也有利于风险的控制。
(三)批量化营销是实现小企业业务集约化经营的有力保障
当前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小企业业务需要尽快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转变,通过批量化营销可以有效推动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小企业专业化组织机构建设,优化小企业信贷流程,提高小企业业务的处理效率,为小企业业务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批量化营销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专业化经营体系的优势,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有利于提高小企业业务的综合回报。
二、有效应用小企业业务批量化营销的工作措施
(一)搭建四大类营销平台,批量化获取小企业客户名单
1.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合作,搭建银政合作平台
银政合作平台是依托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通过银行与当地工商局、税务局、经贸委、工商联、园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银行定期从政府部门获取小企业客户信息,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为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
商业银行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密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以银政合作平台建设为有效载体,从政府部门批量化获取小企业客户信息。充分利用批量获取的客户信息资源,加强小企业客户筛选、项目储备以及信贷投放,实现银行、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多赢。同时,商业银行要对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当地小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推动各地政府安排风险补偿金,用于向银行与政府共同确定的优质小企业客户群体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通过政府风险补偿金的带动作用,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2.依托核心企业,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
供应链融资平台是以大型优质核心企业为载体,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及交易记录,批量营销其上下游小企业客户的平台。通过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从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企业中选择优质客户进行批量营销,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拓展优质客户群体,调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维护核心企业客户关系。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核心企业信用以及物流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监管,密切监控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推广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要选准营销切入点,开展主动营销。一是从核心企业切入。这是供应链融资产品最快捷的营销模式。围绕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水平优良的核心企业客户,深入挖掘其上游供应商及下游买方客户,大力争取核心企业配合,有效推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快速发展。二是从上下游小企业客户切入。这是最传统的业务营销模式,能够直接地掌握客户融资需求。通过营销宣传、产品推介等多种形式,直接面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小企业客户,宣传和营销商业银行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三是从物流企业切入。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的技能、实地监管的便利以及对物流占有性控制。掌控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可以及时获得物流的第一手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其优势开展动产监管。四是从存量客户切入。商业银行要鼓励存量客户向银行推荐小企业新客户,存量客户对与其购销关系的客户或者同行业客户比较了解,所推荐的小企业新客户可信度较高,具有很好的营销价值。同时,在选准切入点实施批量营销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加大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应用,以国内保理、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产品为重点,不断完善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对与优质核心企业有稳定业务往来的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小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
中图分类号:F275;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41-02
1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1.1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
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预定的控制目标对产品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使实际成本的各项支出限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以达到把产品成本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的目的。
供应链成本管理除了注重企业内部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外,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并维持长期成本优势;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最显著的特征还在于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使自身价值链与上下游客户的价值链结合起来,能动的协调和控制供应商、客户及自身的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获取战略上的成本优势,在成本管理中注入全局思想,其定义可拓展为:企业为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制胜,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形成的成本进行管理,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价值链,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使实际成本限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1.2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
(2)同时实现了改善服务与降低成本。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实现。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
(5)成本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由以上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特点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众多环节:采购、库存、生产、运输、销售,而且每个环节会涉及到整个链条上的不同企业、组织和部门,这使得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成本信息来源多样化以及成本信息更新快。因此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实行动态地控制和科学的管理的关键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供应链上的成本信息,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优,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XBRL由于其自身开放性和集成性等特点,能很好地协调整个链条上的不同企业和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集成,必将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 XBRL及其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1 XBRL技术概述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会计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XBRL能自动、清晰地转换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包括数字和文字的所有企业信息,当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或把数据导入电子表格应用程序以便计算和分析时,应用软件能识别每一个数据。XBRL定义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即将数据的显示格式、内容格式及结构标准化,用于企业信息(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的数据表达。它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表达方法,规范了企业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的表达方式。XBRL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规范(Specifications)、分类标准(Taxonomy)、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和样式表(StyleSheets)。
2.2 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特点
(1)快速、精确地集成供应链成本信息。采用XBRL的方式,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无需以人工方式汇总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数据资料后逐一进行比较,所以XBR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常用的PDF、WORD、HTML格式文件,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间成本信息的集成处理。
(2)便于成本信息的交换。XBRL语法简单,并且是非专有的,而且易于阅读和编写,可以被所有的机器解读,又可以在各种平台上使用,XBRL使数据可以进行自我描述。应用系统间交换的XBRL数据可以通过其文档中的标签推断其涵义,便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间成本信息的交换。
(3)强大的跨系统、跨平台数据交换能力。由于XBRL是一个免费的开放式标准,语法简单,可以被所有的机器解读,又可以在各种平台上使用,可以使用XBRL进行数据交换时无需担心系统不兼容的问题。
(4)可扩展标记。而XBRL是XML关于商业财务报告的分支,继承了XML可扩展标记的特性,可由用户根据自身需要来增加XBRL标记。在XBRL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时,不同的行业可充分发挥XBRL的优势,建立适用于本行业实用的独特的信息元素及结构。
3 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应用的相关建议
数据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XML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XBRL是XML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改变企业的交流方式以及业务的经营模式。加快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应用将对供应链上成本信息产生、流转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带来深刻的变革。参照其他各国XBRL的应用发展模式,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推动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应用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政府及相关行业机构应大力推动
自我国两所证券交易所实施XBRL模式后,我国的银监会、保监会、税务主管机关也对XBRL技术在监管功能上的潜力很有兴趣。但在XBRL的行业应用方面要发挥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的主导作用,加强对XBRL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界接触,让企业家了解XBRL所能带来的效益,强化企业对XBRL的应用意愿。同时,应鼓励和支持对XBRL的研究。建议成立中国XBRL行业应用协会,推广XBRL在各行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应用,负责XBRL在行业应用的各项基础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充分发挥XBRL国际组织成员国的作用,密切关注XBRL的国际发展动态。
3.2 建立XBRL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元素及结构
XBRL对信息的描述是结构化的,加强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建立XBRL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元素及结构,由于XBRL的元素及结构是对供应链成本信息标签进行统一定义,供应链成本信息内容非常丰富,要保证每个信息项目的标签唯一,且定义的标签能尽可能涵盖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所有的信息项目,因此,建立信息元素及结构需要会计专家与技术人员的精诚合作。
建立XBRL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结构可参照建立XBRL分类标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结合具体供应链成本管理业务流程进行。XBRL国际公布了建立分类标准的六个基本步骤,依次为财务事实之来源(Source of financial fact)、结构(Structure)、收集数据(Collect)、输入(Enter/Import)、更正(Scrub)和输出(Export)。建立分类标准的第一步是找出想要表达的财务事实,对想要表达的财务事实,应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认财务事实的范围,来证实财务事实的必要性。第二步是从财务事实中去找出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依层次将财务事实的数据名称及数据类型收集起来,接着将收集到的数据中间存在的错误进行更正。最后,依将数据名称、数据类型利用专用工具产生XSD文件。建立XBRL应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结构的基本步骤也应遵循这个步骤。
3.3 建立XBRL应用的的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体系
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了供应链企业会计成本信息的采集、加工、生产、和传递的方式,给供应链成本管理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但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网络上传递,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机密等安全风险。如何有效地防范这些安全隐患,是推广XBRL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立企业供应链内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在技术上对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数据的采集、加工、生产、和传递各个环节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充分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数据签名、安全协议特别是身份认证等措施,确保供应链成本信息的安全。
3.4 加紧开发基于XBRL的供应链成本管理行业应用程序
由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不同时期建立的应用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信息格式,各企业系统间很难共享信息,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来看,现有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以XBRL为信息集成工具,建立企业Intranet/Extranet的信息交换平台,就能够实现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这样当供应链经济业务发生时,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实时地采集到那些影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的经济事件的财务信息,提高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时效性和整体相关性,满足整个链条上的不同企业和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集成的需求。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不仅追求企业内部局部性的降低成本,而且追求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全局性的降低成本。本文讨论了XBRL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当然笔者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XBRL在各行业会有更多的应用,那无疑将会促进XBRL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也是所有关注XBRL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公司承包经营管理合同
- 下一篇:档案管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