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法制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法制教育

篇1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版)明确指出:“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表明法律素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增强他们法制观念的重要场所,而且进一步要求每一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都提高认识,理性提升课堂法制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有效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首先将教材作为重要参照,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的知识积累等因素,设置鲜明而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结构,将第九课的内容,“珍惜并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的内容,权利和义务之间关系”的相关内容融合到监督权的内容中,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监督权的意义,了解了监督权的内容,还进一步学习了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一脉相承的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法律知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抽象,教师将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音像、实物、图片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既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好的教学情境,又要努力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境。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主要创设了以下情境:

①播放视频《吴门桥改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展现情境。

②苏州的网络问政新平台《苏州寒山闻钟》的相关内容描述情境。

③利用本校同学们为苏州环境治理向苏州市政府进言献策的图片场面再现情境。

④运用当前“网络反腐”的具体事件,用音乐渲染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感上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对监督权的意义、监督权的内容、怎样行使监督权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探究,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指导学生探究,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以主动地探究新知代替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的探究题目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既缩小探究范围,又降低难度,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中的材料和前面所述情景,设置了一系列探究题目:

①由吴门桥事件可以看出,在我国除了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监督权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监督权?

②在我国,除了人大之外,还有哪些监督机关?

③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面对“寒山闻钟”等,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④“网络反腐”等事件,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民主监督,当好国家的小主人?

这些题目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课堂学法指导,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施学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差异,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易于掌握,学以致用。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另外,还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例如,我在《学会行使监督权》中,突出指导做主观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紧扣材料中敏感的、富有含义的关键词,捕捉信息,归纳知识。在答题时具体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阅读。试卷给出的材料都是有用的,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读出材料的关键词,读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即捕捉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②认真审题。就是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弄清楚题意要求,这是解题的关键一步。

③回归教材。即根据审题情况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确定知识范围。

④整理思路,组织答题。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注意答题的角度、层次和全面性,注意防止“走题”。

⑤回顾检查,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五、教学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教学评价激励要求教师对学生全方位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操行评语及资料档案。我在法律知识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注意做到:

1.坚持开放性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不仅是最后的学习成绩。如道德品质,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往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评价的项目表述可采用模糊数值,如“A、B、C”或“优、良、合格”表示。

2.体现灵活性

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并且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自省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善于自省,形成自我评价—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3.具有激励性

篇2

一、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口语学习主要靠模仿,而模仿的前提就是仔细观察。英语课堂是学生模仿的第一现场,教师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因此在口语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发音,仔细观察发音时的口型,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在教生词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电化教学设备等,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直接理解和记忆词义;2.在教句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例句,自己发现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和英汉结构之间的差异;3.在课文教学中时,可采用先语篇理解,后句子理解,后短语和单词理解的方法。这就意味着让学生首先站在语篇的高度上,纵观全文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自身观察,试图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对文章进行猜测和理解,并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生词。

二、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长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教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几乎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教单词和短语,还是讲解翻译课文、讲述语言点以及语法,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可言。现在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而言,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需要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这也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切实从学生需求出发,课前认真备课,结合教材内容准备符合学生操练需求的口语素材,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锻炼口语的空间,让他们有所学,有所得。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只有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潜能。

三、激发学生对自身口语学习能力的高度自信

自信是挖掘内在潜能的法宝,是学生学好口语的关键因素。要激发中职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畏难情绪,建立说一口好英语的自信。以下几方面是笔者长期教学中的心得感悟:

1.坚定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作为教师,每届新生入学,我都会告诉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每个个体身上都有许多别人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能学好口语,关键是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在我任教的学生中,许多原来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都是以他们自身坚定的信念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2.引导学生相信人类自身的潜能。前苏联学者对人的潜在能力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潜藏能力的一半,那么他将掌握40多种外语、学完几十门大学课程、可以将叠起来几尺厚的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由此可知,每个人自身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并非没有“天赋”。只要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学习中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那么每个人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肯定学生的点滴表现,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时刻注意做到多一点表扬鼓励,少一点批评训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对他们提出有梯度的要求,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要创设各种机会,让他们体会取得进步、获得肯定的快乐。特别是对口语能力不佳的学生,要更加小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多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多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熏陶,体会口语学习的乐趣

与汉语相比,英语本身也蕴涵着美。然而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因而难以领悟和体会英语的美。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揭示英语的美,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起学生体会美、鉴赏美、表达美的热情,使学生感受英语的内在美;在体会口语学习的乐趣时,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潜能。

1.体会英语的节奏韵律之美。英语的节奏感很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律美。学生通过多听多说,就能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发音规律,感知英语的节奏、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一些英语原声的电影电视,听一些语音纯正的英语广播等来体会英语发音的规范正确之美。此外,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英语。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假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模拟交际表演。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进行Free talk或Daily report,也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猜谜语或讲笑话。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调、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会得到充分发展。

2.体会英语的意境之美。中职英语教材不乏文质兼备、言简意赅的佳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背一些美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文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运用语音营造出的意境之美。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句型和短语中体会到不同的含义,而句型和短语的变换使用则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利用英语本身蕴含的这种美,启发学生多说多练,在说和练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意境之美。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口语;教师还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和资源,创设富有中职学校特色的英语教育情境,这些都是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潜能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的个人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职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培养,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实际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青少年法制教育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体作用,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是重要实施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接受科学教育后具备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初步形成民主和法制的意识等十分重要。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结合环保、禁毒、防艾滋病、保护多样性等内容,加强以纪律、守则、规范、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纪教育。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二、初中生物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途径

探索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这个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与法制教育相联系的内容。我国的《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义务”部分规定,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宪法做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想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根据初中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法制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教育。

1.法律意识的教育。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要通过说教法进行校正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能够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在生物学中可以体现为认同爱护植物、保护植被的重要性,激发植树造林、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观念,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同法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强化参与环保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案例: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六章的《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在教学环节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明确保护植被的最主要措施是依法保护,并积极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的活动,增强爱好植被的意识。对于如何依法保护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分析,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越辩越明”的自我内化的效果。这里的案例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这里还必须指出课外的活动是课堂的重要延伸,是实践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爱绿、护绿入手,逐步形成自觉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情感与意识,也认同法律在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行为准则的教育。行为准则就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行为准则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应该”型行为准则,二是“不能”型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具有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一点就是严格遵守社会规则。例如,公务员要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提高遵纪守法和执行法律、政令的自觉性,严守纪律、严守机密;依法执行公务,不得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第二个重要内容是高度认同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任何人类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要想使人的行为具有更高的价值效率性和目的性,更好地符合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认同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更好地符合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就是了为追求“真”、拒绝“假”。初中生物就指出教育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之一是“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三节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就是确立保护生物圈意识,这可以在学习好“资料分析”中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域的角度分析生物圈的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具体的典型例子的分析中真实地理解生物圈的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影响着其他的生态系统。同时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各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产生珍惜和保护地球这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家园的意识。从知道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到具体行动,比如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践减碳行动,这就是从意识的认同,实现指导生活中个人行为准则的践行,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课堂教师的分析引导就是让学生达到意识的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课堂效果的反馈检验也是重要教育途径之一,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调查,比如设计表格,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中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肯定和表扬,从正面的角度给予学生学习的案例。这是对学生的行为准则的肯定,也是能让这种行为延续形成习惯的有效方法。

3.法律法规的教育。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在初中生物学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法制教育的相关目标有认识我国颁布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强化依规守法的意识,初步具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决策的意识。关注噪音、光污染、动物饲料添加激素等社会问题,强化社会公德心,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关注传染病流行事件,初步具备预防意识和决策意识。这些目标应该在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案例: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的“合理应该与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是“关注食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和广泛的问题,也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当地食品安全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通过课外学生收集食品包装,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配料表,初步学会关注营养和健康。在理解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读和讨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者,可以利用法律法规进行维权;第二,让学生知道从事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不能从事违法经营,如违规加入食品添加剂等。知道这些法律法规是规范经营和保证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求知欲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课程,在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课时计划,但有的时候效果也不够明显,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物理还没有产生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自然也不明显。在整个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的能力和简单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的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会在物理课堂上通过魔术的方式引出所要学习的物理内容,而有些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安排一些探究讨论题,供学生来思考学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然后再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为学生展示电流在电路中的具体情况,通过开关的闭合来观察电路电流的情况。在学习惯性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坐车紧急刹车时的感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来理解惯性这一物理知识。在学习《声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土电话”进行通话,来感受声音是如何传播和产生的,尤其在学习《光现象》的时候,可以和《声现象》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来进一步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学习。比如,教师问:“当一个人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喊,会产生回声,请思考这个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是个结合了声音传播的特点和声音传播原理的综合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波在遇到障碍的时候会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由于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对比较慢,所以往往都是在大喊以后才听到回声的。”可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和思路也会跟着教师的情境展开,这样会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通过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运用物理本身的神秘色彩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是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一门学科,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生对生活中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是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极大的求知欲,迫切想弄清楚为什么,而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求知欲。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以教学效果为目标,把新型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物理课堂中。物理实验操作作为物理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方法,需要学生认真对待。物理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一些实验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教师应抓住实验操作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时候,为了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来验证这一说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激光灯、玻璃板或者果冻,然后把激光灯打在玻璃板或者果冻上,就会发现激光的光柱是直线向下传播的,通过这个小实验就可以说明光在透明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再比如,在学习《透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小实验来验证这一说法,让学生到操场上,平行地拿着一个凸透镜,在凸透镜下面放一张白纸,就会发现白纸有一个光斑,这就可以证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凸透镜呢?”通过做这个实验,想必学生会对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再结合生活中的凸透镜,就会联想到手电筒的光柱和车灯的光柱。可见,通过形象直观的实践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有兴趣,才能不断进行自主思考、探究和拓展,求知欲和创造力也会更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不断努力思考如何能高效完成学习。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学生不断配合和积极参与的,通过以上几种办法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学生愿意学,教师才好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生,真正让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让新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探究[J].成才之路,2011,(20).

[2]刘超.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07).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

在新的课程标准水平上进行的体育课教学,学生不再是体育课程的“奴隶”,而是体育课程的“主人”。要真正掌握体育课程中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更需要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以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为基本前提。因此,只有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动机水平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只有以模仿练习为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立定跳远课为例,我常常给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提出创编练习方法的要求,提供活动的器材,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立定跳远课中,教师在宣布课的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创编准备活动。在创编中,出现了各种交叉跳跃、连续跳跃甚至还出现街舞跳跃等跳法,花样百出,活动也很充分,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弯道跑教学时,学生们又创编出小圈追逐的游戏,增加弯道弯度的难点,还有就是学生排成人墙,一个学生尽最大努力将重心侧向人墙来跑,增加了弯道跑重心向侧面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弯道跑的技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二、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要过多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开展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并在体育课的前一天,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时间,给学生展示了博尔特等世界级短跑名将的技术特点分析,并导入弯道跑的分解动作。随后,在第二天的弯道跑教学中,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自主练习,只在旁协助,并及时指导学生。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能领会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对弯道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动作技术的学习中,适当的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让学生相互监督,形成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三、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教师应积极设置各种问题或者情境,来启发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认知梯度的问题或者讲解几个耳熟能详的战争情境,启发学生解决学习技术动作的思考能力,并逐步深入地了解所学动作在特殊情境中是怎样运用的。例如,教授后抛实心球时,如果只是一味采用“预备—投”的方法让学生机械的重复练习,学生很快会变得厌烦从而导致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对学生教授后抛实心球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创设“投弹、炸碉堡”等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故事情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兴趣高涨,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练习,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四、积极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往往是教师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对那些创造了新跳法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我意象”,并唤起学生潜藏的学习自信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全面主动的发展。在后抛实心球的教学中,对掌握投掷后抛实心球动作掌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找出他们非体力因素中的“智慧闪光点”,以唤起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用“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信任的语气,来表露对学生突破自身极限、渴望成功的希望和肯定,通过期望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通过表扬和激励那些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在这种评价方式下,那些有畏惧上体育课的学生在上几节课之后就开始表现出积极的体育学习主动性。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目标分层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依据

所谓“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目标分层”指的是: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根据教育大纲的总体目标,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原有表现为基础,分步确立明确的、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以德育的发展奠定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其依据是:

1.因材施教是目标分层的理论核心。因材施教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基本原则,也是被无数教育前辈公认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朱熹曾经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欺人也。”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出,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可见,这是一条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2.循序渐进是目标分层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育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有序、有效地提出目标,实现发展。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任何教育都是没有成效的。

3.心理学研究是目标分层的重要依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肯定、表扬与鼓励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肯定、表扬与鼓励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教师又能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就得到满足,良好行为也可以得到强化,进而就有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4.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目标分层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需要管理者,也需要各行业的劳动者。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学生按照同样一个标准,作出同样的努力,实现同样的目标。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实施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根据生源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

1.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们可以按学年将德育目标这样分层:

第一学年:靠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培养学生被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被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制力量下,通过班主任老师的强烈监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可以说,职校新生,没有把握好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纪律约束意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他们得不到与优等生同样受教育的待遇,缺乏自尊,不会自爱,没有自信,不求自强。因此,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强制学生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在强化纪律意识、提倡语言文明、培养卫生习惯等具体的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

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烈监督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三年的德育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年:靠学生内部的自我监督培养学生自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自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学生在自身的道德意志、自我监督但尚需一定努力的前提下作出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

在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下,学生被动行为一旦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让学生自动地形成正确行为的前提。

在这个阶段,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巩固已形成的正确认识,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动的正确行为。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热情地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瞬间进步”。

第三学年:逐渐形成即不需要制度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产生的主动的正确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是个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健全人格的问题。在我们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失败的不沮丧,对成功的不狂热以及正直坦荡、善良朴实和宽容的情怀,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共振,激励学生在逐步完善道德和人格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综合素质的缺陷,努力达到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严于律已是学生达到德育目标的前提。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情动人都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然,学年目标的分层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学生成长的动态是目标分层的主要依据。

2.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所谓的个人目标分层,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可以按学生间的差异,允许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人目标;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基础,制定出阶段性的个人目标。这样,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形成时时有进步、人人能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鼓励的机会。

因人而异是制定个人计划的依据。我们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

(1)按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如:学生甲不迟到早退;学生乙允许有几次迟到但不能早退;学生丙尽量减少迟到早退的次数。

(2)按个人原有基础分层。如:学生丙可以在第一学期上课迟到、早退不超过三次;第二学期上课迟到三次是上限但决不早退;第三学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允许失误,力求进步”是个人计划实施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自我控制能力也不一样,在个人计划的实施中,允许学生有失误,但要强调形成进步的趋势。“允许失误”是过渡,不是三年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这三年中,班主任最辛苦的就是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瞬间变化,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今天你做值日生了,你进步了”这类表扬。同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高一层要求,如“以后值日生要更认真”等。

因人而异的目标分层操作起来难度较高,它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及时肯定学生品行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的。随着国家肯定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致力于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就能实现大纲的规定,学生就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郭景阳主编.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篇7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

结题报告

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 王贵林 刘金树 王恩龙

张东林 张德胜

执笔人 王贵林

2004年8月16日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报告

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 王贵林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语文教学要着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目标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组织教学实施,发展和强化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教师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的认识,从而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目标教学法;小组合作;语文活动;可持续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文作为一门兼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知识和素养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的展示。学好语文的内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而非智力因素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厌学。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师资和生源都比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厌学比较严重。对此学校深感忧虑,我们语文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一问题,决定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篇8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法制教育;多元化

自从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也提出了国家普法教育规划以及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为了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法制教育现状等,我们对我校初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法制教育意识的问卷调查,过调查发现了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我校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男生144人,女生161人,共计305人。初二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年《思想品德》中学习的就是法律常识。通过课堂他们也已经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同时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也获取了一些法律知识,而之后的课堂中获取法制知识就比较零散也比较少了,因此对他们进行调查颇能具有代表性。

2.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07份,回收问卷307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占回收问卷的99%。

3.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信息共有19条,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本次报告数据可靠,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比较客观的,基本反映了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

1.法律意识状况。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些学生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不学法律知识无所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懂得怎样维权,或者根本不打算维权,这说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很高,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调查中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寻求帮助,但是还有将近一成的学生会选择以暴制暴,有一成左右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90%左右的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或者没有考虑运用法律来维权;当问及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怎么处理时,只有50%的学生选择报警,5%左右的学生置之不理、立即躲开。

2.法制教育现状。法制教育的途径目前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是社会教育,最后是家庭教育,20%左右的中学生对现在的学校法制教育不满意,认为学不到更多的东西,80%左右的学生希望通过不同的法制教育活动了解法律知识,例如:法律故事视频、模拟法庭、旁听庭审以及法制教育讲座。尽管调查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仍欣慰的发现,9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法律非常重要,认为法律在生活中很重要,70%的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这足以说明,法律意识状况不佳的中学生还是有着想要学习法律知识的强烈愿望的。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在校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求度还是比较高的。

3.青少年法制教育呈现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中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是比较快的,但是法律意识不容易培养。而中学的法制教育也呈现出重知识、轻意识的现状,因此中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幼稚性、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三)在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青少年学生身心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课堂中来,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

第一、教师要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做好言传身教。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营造民主法制的课堂教学氛围,用自己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新课改后,我们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法律方面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这就为我们切实利用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契机。但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既抽象又实际,所以要做好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法律知识,我们政治教师必修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教师要把教材交 “活”。教师要钻研教材,搜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

第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现有知识,强化法制教育。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关于法律的知识主要有:初一有“未成年人保护”、“保护生命健康”、“自我保护”、“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四部分,初二有“法律一般知识”、“宪法”、“消费者权利”、“保护隐私”四部分,初三有“法制和德治简单知识”、有部分“财产权和知识产权”。高中思想政治有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中。其中,“经济生活”模块包括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银行法、证券法、公司法、劳动保护法、经济法等法律文件与原则的学习内容;“政治模块”,包括宪法、立法法、选举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律文件与原则的学习内容。

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法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法律知识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加上生动的案例,相信一定能够给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制水平。

第三、根据学科学段的特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教材内容中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本学科不同学段的内容特点、以及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法制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科内容将本课上成纯粹的法律课,也不能忽视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其次,要尽量避免抽象的法律条文的解释,应充分结合现实生活,选好生动的案例,找一些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在讲 “经济生活”模块“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可以巧妙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作为劳动有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该怎么办。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

再次,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情景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达到内化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珍惜学习机会》就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区孩子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同时对比学生现在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感受并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篇9

在思品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思品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思品课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制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从而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那么在思品教学中如何创设渗透点?渗透什么内容?渗透到什么程度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1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才可能抓住教学中固有的渗透契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教师必须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新课改后,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改编,特别是人教版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内容共分四大块: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特别是法律这部分,在七、八、九每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有内容穿插。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说教,而是设计了许多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识,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就要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进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我们就可以及时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制宣传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知识。

2 教师要善于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发现契机

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空洞的理论说教,不能真正落实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牵强附会,要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在思品学科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发现渗透契机,把握渗透时机的目的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同时,又要掌握“渗透度”,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

首先,要解决渗透什么?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弘扬法制思想。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新闻上连续报道的坍塌、爆炸事故、车祸、打架斗殴事件,近期央视“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焦点访谈”等内容,通过合理引导,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们心灵上震撼;开展的“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作文竞赛”、“法制教育手抄报竞赛”,更使他们认识到“法盲”会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只有认真选择好自己的生活道路,珍惜好今天,把握好明天,才能做一个让家长放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关注社会热点、渗透社会热点,不仅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还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就是要处理好渗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每学期开学上新课前,笔者均要布置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在家中收看CCTV-1中午12:38的“今日说法”、CCTV新闻频道12:35的“法治在线”和CCTV-12晚上19:30后的“中国法治报道”“天网”“大家看法”“法制讲堂”“庭审现场”等法制类的节目,既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前期服务,又让学生在欣赏节目中感受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用好每堂课的第三个环节10分钟,思考、消化、训练,教师走下课堂,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疑难,了解学生反应,把握教学效果,笔者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公民依法继承私有财产》时,笔者就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来传授相关的内容;在讲七年级下册《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时,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通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通过对身边案例的搜集,进一步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保护,增强守法的自觉性。

3 关注生活,以小事为契机渗透法制教育

篇10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问题

1.生活缺乏亲情

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最多的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监护人关心孩子情感和想法的仅占25.5%。一是外出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学生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学习令人堪忧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习状况自我感觉良好的占到19.1%,一般的占到35.5%,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45.4%;一是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二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3.心理存在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二、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留守家庭本身存在的缺陷。长期生活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2.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临时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育方式存在缺陷。一是唠叨;二是包办;三是溺爱;四是专制。

三、留守学生生活、学习问题的教育措施

面对这一群体,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两个三”(主要是家校联系)和“五个一”的措施:

1.“两个三”

第一个“三”:三条联系渠道。一是开通亲情电话,每个教师办公室都装有程控电话,可以免费为留守学生和老师开放。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家乡熟识人之间建立较固定的联系方式。三是开展监护人专题培训。

第二个“三”:三封致家长信。一是学校向所有“留守学生”的家长致一封书信,向孩子家长陈述“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有能出现的偏差,让家长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看待此事,真正从身心上关注留守在老家的下一代。二是班主任定期向部分学生家长寄发《家校联系簿》,让其在《家校联系簿》上定期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以便做出应对之策。三是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2.“五个一”

(1)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2)塔建一个“爱心”活动平台。我们学校主要开展“我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学生和参与活动的非留守学生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一是“走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二是“留守学生到我家”活动。

(3)组建一个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一些活动排除学生的假日孤独。假日活动小组将在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上做些探索。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仅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孤独感,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得一技之长。

(4)组建一个学习帮辅小组。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行政村还可以按就近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不过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

(5)建立一个定期谈话制度。学校德育课题组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座谈会,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转贴于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措施

1.建立成长档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无原则奖励型,这类家庭父母务工收入较高,对孩子的希望值也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学生学习。二是家庭暴力型,这类家庭对子女在学习上订下目标,若未完成,则棍棒伺候,对孩子的“犯错”行为,则大声训斥或拳脚训导。三是自由放纵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没有什么高要求,甚至连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还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读书无用论”的言行,导致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四是过分溺爱型,这类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大多是婚姻不幸,让其子女缺少了父(母)爱,故自己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迁就,孩子受到过分溺爱后自理能力差,依赖性极强。五是教育软弱型,这类家庭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并定期与这些学生面对面交谈,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失误,以便自己进一步发扬或改进。

2.师生结对帮辅。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每个辅导老师——家长联系1—2名学生。学校要求他们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跟问题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联手重点突破。在留守学生中,有些情况比较严重:如逃学,迷恋上网,早恋,深夜外出,与老师、临时监护人对立……经个别教育,效果仍不明显的,学校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着手,逐个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然后,班主任、学校领导开展集体家访,与监护人一起,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找其他学生从侧面了解问题学生的相关情况……多方联手,重点突破。

4.设置心理信箱。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有些事情也不便当面对老师讲,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老师倾诉。同样,老师也可以倾听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心声,学校委派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