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法制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处于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时期。在法制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初中生往往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还会无意识地犯下过错。现在的初中生受到一些帮派电视剧的影响,会比较重视义气,从而导致初中生群体斗殴事件的发生,而由于缺乏法律观念的约束,在斗殴中缺少分寸,往往会造成一些人员的伤害甚至死亡。一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也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初中生,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受害的初中生往往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也使得罪恶得到纵容,导致初中生的受害群体不断壮大。这些都是因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不到位而引起的。因此,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本,从初中就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将法律的思想植入初中生的理念之中,甚至将法制教育宣传到各个角落,让初中生能更好也更方便地接受法律知识,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也避免青少年长大后违法乱纪。在受到犯罪分子侵犯后,也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法制教育从初中开始,因为初中正是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措施
1.法制教育知识的丰富
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知识编辑小组,收集和丰富切实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网罗具体的案例分析,将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地进行安排编辑。尽可能地赋予相关法律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形象,使初中生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会运用。
2.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
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任务安排,加大对法制教育执行力度的监管,将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同学生掌握情况相结合,对一线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相关部门、人员都应对法制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实现初中生法律相关知识的有效培养。
3.有效利用传媒手段,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
除去在思想品德课本中融入相关法制教育知识外,要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加强和扩大对法制教育知识的宣传。在策划板报时,专门设立法制教育板块,报纸、网络、电视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要明确案例分析,条理要清晰,且有层次感。在对犯罪案件分析时,要严肃认真,决不采取避讳的态度,清晰地分析犯罪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并给出法律层次的判断和结论。
4.围绕初中生生活进行举例分析
法制教育可从小事抓起,对于初中生生活中极易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如对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将事件造成的对受害人、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告知学生,促使学生自行思考,敲响警钟,从而防微杜渐,严格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5.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篇2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转型为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理应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一、传统型法制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传统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案例等途径,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会遵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对社会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依赖。而公民法制教育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法律,更要唤醒他们督法、立法意识的教育。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当前普法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1]我国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拓展教育内容,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公民参与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立法、执法环节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法律的合法性;[2]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
要推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由“管理型法制”向“权利型法制”的转变,[3]就必须区分二者在目的、理念上的不同。“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义务”的平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我国已开展数次大规模普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地方只是简单发放法律宣传画册或者举行法制教育的讲座,观摩一两次法庭审判等。同样,学校法制教育的理念也比较落后,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了“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明白法律规定的“你们有哪些权利”或者“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见,学校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传统法制教育”转变为“公民法制教育”,从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渐培养守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
课题组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34人,回收有效问卷4063份,其中小学1466份,初中1973份,高中624份。本调查参考《中国公民意识调查问卷》[4],将公民意识划分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公正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相应问题,调查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说不清四个等级。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编录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问卷中“法律意识”维度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法律意识不仅表现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而且体现在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监督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见表1),其中对“如果你发现学校某项规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愿意提出质疑”这一问题的回答,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的比例分别达到87.2%和81.8%;对“如果很多人都不遵守某项法律,你也可以不遵守”的选择,持“不赞同”观点的高中生比例达75.8%。由数据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切身利益,在学校规定与法律相悖时,懂得提出质疑,维护权利。
(二)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好朋友违反校规,法律意识存在年级差异
对“如果你的好朋友违犯了校规,你愿意举证他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1所示:小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是75.7%,初中生所占比例仅有56.9%,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的小学生比例是24.3%,而初中生却是43.1%。
面对朋友犯规,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亲密的共享阶段,这时的友谊有强烈排他性,孩子们懂得忠诚、理解是友谊的基础,经常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同伴相处时间已超过家庭及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集体作为同伴互动的社会背景,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初中生更看重同伴关系,而选择不举证违反校规的好朋友。
(三)中学生宪法意识较薄弱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有41.4%和48.9%的初、高中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处理问题,另有17.2%和13.8%的初、高中学生无法做出判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当今中学生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学生甚至在成年人心中,“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对“遇到违法案件能私了就私了”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赞同”,15.7%的高中生表示“赞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高中生较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程度更高,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选择赞同私了违法案件就不足为奇了。
四、引导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路径
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即遵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仅靠背熟法律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摩几次庭审就可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利,唤醒学生督法、立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义务主体。
(二)管理路径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开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立法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学生参与监督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提高法规的修正机能。比如,设立校长信箱、学生法制委员会、学生智囊团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能为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管理奠定基础。
(三)生活路径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法律生活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可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立法、督法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基于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法制管理的热情,但由于条件限制而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因此,学校如能为学生提供走进生活,践行法律的机会,对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公共设施保护、公民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管理、配合、监督法制工作人员等活动。 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更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学校要努力取得社区人员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制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切实体验作为公民在立法、督法方面的责任。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不但能提升其公民参与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其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俊林.时展与我国公民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J].中国司法,2006,12.
[2]李泽.公民参与法律推动法治秩序的运行[J].法学与实践,2009,1.
篇3
关键词:初中; 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环境惯习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氛围
初中法制教学形势与环境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初中法制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两个教学模块,从目前来看,环境的惯习严重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的氛围,我国的拜金主义和打架斗殴的不良风气越来越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方展,影响了初中法制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初中生正处于自制力比较弱的阶段,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我国的社会文化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影响了初中法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法制教育管理细节比较形式化
由于初中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复杂化,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而且初中法制教育管理细节比较形式化,使大部分学生忽视了对法制教学课程的学习,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要素进行针对性讲解,很难增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提升,需要教育部门从各个方面抓起进行研究思考,不断扩大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对法制教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建设多种法制教育活动,需要教育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不断完善法制规章制度。相关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针对法制教育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资金费用进行合理优化分配,有利于带动初中法制教育的规范化和完整化。当前我国学习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实践操作性,也使得教育形式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学校的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当前初中法制教育方案难落实、效果不佳的原因具有多个影响因素,初中学生自身对法制教育认知度不高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多年,但是内容设置缺乏明确性,法律知识并非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学校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们自身也认为这些法律知识对升学没有任何帮助,而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以“除课堂授课外,你是否主动阅读课外法制读物或参与法制实践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城乡初中学生中75.6%的表示“没有”。可见,法制教育在初中学生眼中仅仅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
三、逆向考察:目标空置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效果背反
(一)目标空置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质,而普法教育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六五”普法,中国普法运动的对象由早期的全体有接受和学习能力的公民,到后期的国家公务人员,都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却忽视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忽略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明显不合理,将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并不迫切需要的普法对象,却将真正需要投入资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置于一旁,导致普法教育效率低下。初中法制教育的落后,限制了对初中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效果背反
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组织亦发生了巨大变迁。家庭法治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功能却未能达到预期的强化,整个初中法制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法制教育理想与现实呈现二律背反现象:青少年犯罪率仍然高位运行,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发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趋势。其法制观念淡薄,再犯机率很高。法制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明显背离。
四、结语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初中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法制教育理念,祛除教条主义思想,从预防犯罪模式转向权利中心模式。二是推进法制教育系统化,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平台作用,构建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法制教学方法,强化法制实践环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法制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四是建设以社会法制教育为主的保障体,创造良好社区环境,优化媒体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民.浅谈初中政治课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J].学周刊,2014(31):63.
[2]卓高生,曹亚琴,赵云生.初中法制教育教材使用现状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99-103.
篇4
1 初中生违法犯罪的众多因素
1.1 社会影响。
1.1.1 不良社会影响。当今,社会全面开放,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会改变一些学生的正常心态,成为引发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
1.1.2 不良文化影响。部分初中生租借、传看不健康书刊、音像,沉湎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个别学生还涉足黄、赌、毒场所,由“好奇”发展到不能自拔。
1.1.3 不良交往的影响。初中生活泼、好动,喜欢寻求伙伴并经常聚集,其中一部分初中生交友不当,尤其喜欢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1.2 家庭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对初中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家庭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更不能从法制角度分析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失教过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这样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留守儿童家庭。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无数的民工涌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家里的孩子要么是爷奶隔代抚养,要么就是托亲朋故友领养。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
1.2.2 单亲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加之家长无暇教育子女,孩子就会失去生活信心,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逐渐成为“问题孩子”。
1.2.3 家风不正的家庭。家庭中有酗酒、赌博或生活腐化、思想不健康的家长,他们那些无视法纪法规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子女。
1.2.4 不良教育方式的家庭。家中教子方式简单粗暴、过分溺爱、不闻不问、事事袒护等。
1.3 学校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些学校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
1.4 自身原因。
从客观上讲,初中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容易冲动,初中阶段容易成为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危险期”。
2 预防与矫正
2.1 掌握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兆。
生活在学校里的那些有过失的孩子,虽然还未失足落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种种“危险信号”。及时发现这些“危险信号”,是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如同发生地震前有征兆一样,学生在初次违法犯罪前,也有种种明显的征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第一次做坏事或违法犯罪,总是会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即时予以警告或制止,就可能使孩子避免误入歧途。如果老师忽视了这些“危险信号”,或者学生自己没有自制能力,第一次打开了缺口,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就很难制止了。因此,老师应当善于观察和掌握学生违法初犯的预兆。
有的学生在校内或校外挨了打、吃了亏,可能就会纠集他的“亲朋好友”磨制凶器,密谋报复;或者是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这些现象,可以叫做违法前兆。
有的女学生讲究穿着打扮,超过了学生穿着打扮的限度,或违反了学校有关规定。有的在家里心神不定,常常外出玩耍,甚至夜不归家……,这些异常现象,是失足的前兆。
也有的孩子忽然抽起烟来,做作业提不起精神,甚至逃学,并用欺骗手段向父母要钱,……这些异常现象,可叫不良习惯。
另外,有的孩子既没有违法前兆,又没有不良习惯,但是他们有以下一些情况。比如有的孩子过于任性,或过于内向,或者缺乏学习兴趣,迟到、早退、不交作业,……这些现象可叫做心理缺陷。它也可能成为孩子失足的内在因素。
2.2 矫正初中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2.2.1 从关心爱护出发,坚持“热处理”。这里说的“热处理”,是指学生初犯违法的事后,不要歧视、冷淡、打骂学生,而是要及时帮助他寻找原因,分析利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2.2 重视感化教育,给学生“父爱、母爱”的温暖。要使学生转化,先要感化。老师的在转化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转化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不懂行为规范,要给予教育;学生缺乏毅力,要给予督促;学生遇到困难,要给予帮助;学生遭遇失败,要给予安慰;学生有了进步,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由衷地受到感化。
篇5
1、积极征订、编制法制、安全教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制定校园安全条例,编入学校的“学生教育手册”,发至每一个学生,使预防违法犯罪和校园伤害事项人人皆知。本学期我们征订了《中学生不良行为与道德法律规范》、《防范知识手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远离火灾》和《初中生法制教育读本》等。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我们利用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出一期法制教育的专版;利用校园橱窗、标语牌、等宣传工具,营造校园的宣传氛围。
3、抓好“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在每年“6、26”禁毒日和“12、4” 法制宣传日到来前后,学校均举行集会、宣誓仪式、主题班会、张贴图片和参观校内禁法制展览室等系列教育活动。
4、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每学期我们都邀请公、检、法的有关同志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特别是我校法制辅导员每学期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辅导课,更是使全体同学不断接受深刻的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教育平台,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模拟法庭、观看禁毒影片等。
5、上好法制教育课程。初二年级政治教师运用教材,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律知识课堂教学。班会课是开展法制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的学习、法律问题的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均通过班会课实现。今年十月,针对百度贴吧出现我校学生谈情说爱和谩骂老师、同学的现象,我们利用班会课在各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使“网络文明、网络道德”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1 26、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寓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并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围绕《青少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校多次组织各班组成竞赛小组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增强广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防范意识。
7、以“纪律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出发点,组织消防疏散演习,以抓防交通事故、防饮食中毒、防火、防溺水等为常年重点,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特色活动
1、我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法制教育常做常新,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抓住“绿色德育”主题,用“绿色”文明统一全校师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感悟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法制安全教育有形化。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篇6
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只在社会学科中开展,在其他学科里法治教育还是缺失的,这使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差,远离中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方法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枯燥无味,缺乏时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法治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这种现状直接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成熟与完善。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法制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开展法制教育,而且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应用法律知识,效果会更好。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文一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得到以下见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角视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还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们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这样做才是对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之至,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狭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辩证思维、用评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糠,取精华”。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鲁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区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将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实时渗透,潜移默化。素材是证明问题的有力证据,为课文说明事实,也是为全新的解读,拓展,延生法制教育服务。鲁迅作品《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小说的主题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和“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在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教师可惜“偷豆”事件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种违背公德的行为,孩子们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受治安处罚,从而杜绝学生盲目模仿。明确了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行为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可耻的行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全新地解读、拓展、延生法律知识,将会使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推动未完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是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作者:杨应林 单位:海原县九彩学区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兴趣;对策
在现代生活中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的日常用语。学好英语、具备较高的英语素质是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英语教学中,初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是在校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来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1.明确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的影响,初中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忽视对英语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于英语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大一部分人将英语学习看成是升学过程中的一个考试科目而已。同时,在英语学习中,对单词记忆、语法理解以及课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基本语言,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英语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领导者。一个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校老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的,这就要求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在发音、语法以及阅读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要具有很高的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新,创新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要进行改革创新,用新的方式去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科研能力。科研教学并不只是针对化学、生物等对科研要求较强的学科,英语教学中也需要不断的科研。教师要对英语教材的变化给予及时的关注,明确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时时更新,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3.实施启发式教学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起步阶段,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多搜集一些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在教授中,进行适当的铺垫,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要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针对课文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的引导,设置合理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支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图片、英语对话电影等多种形式,用这种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目的。
4.积极开展户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在课堂之内,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太大的作用。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一定要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束缚,将英语教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才能巩固。英语教学要将课堂搬到课外中去,在进行教学课程安排时,将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外进行,给学生运用英语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种日常的交流,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把握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此外,在课外进行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减轻在课堂中学习的压力,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变换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的反思,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德龙.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0.
[2]张远芳.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兴趣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情感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情绪不仅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可以引起学生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精力集中,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采用灵活的讲解方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诱导、积极的启发、热情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解疑难问题,大胆的提问和尝试对困难的挑战,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二、开展英语竞赛
对初中生来讲,开展竞赛既可以提高其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在相互的交流和竞争当中,也会逐渐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方面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一些英语竞赛,比如,在进行口语练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对课文当中的不同段落进行大声朗读,看哪一个小组发音最标准、最整齐,并且声音最洪亮。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和课程相关的问题,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轮流回答,看看哪一个小组回答的最准确、最快速。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当中,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巩固并且加强了课程当中的基本知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改善有着非常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也是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更是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班主任;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72-01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安徽怀远一名小学副班长借检查作业和背课文之机向同学勒索财物并逼迫吃屎喝尿;重庆渝中区一名初中学生遭十多名同学围殴40分钟后死亡……这些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何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神圣的校园貌似成了腥风血雨的"江湖"。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却不完全在他们那里。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中小学校是教育未成年学生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最具体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深刻且巨大,也是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各种状况的教师,对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校园暴力事件呢?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同时,处理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因此,对待同学矛盾容易走极端。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班主任可以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懂得违法的后果,知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该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绕开家长和老师,采取暴力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班级法制教育。
1.1 定期开展召一次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法制教育班会形式是多样的,或者是教师普及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的影片;或者是让学生编演一些自己喜欢的校园剧,让学生在编演和笑声中学到法律。在教育中,班主任特别要帮助学生分析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1.2 针对初中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法制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宣传法制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假期及时法制安全信息和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等;建立班主任个人微博和博客,及时更新法制安全信息,及时点评一些案件,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危害性。
1.3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校警或专业法律人士来作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让学生对法律的体会更加深刻。
2.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要避免校园暴力,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谨慎交友,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更不要因为哥们义气加入犯罪团伙;上学时不要带太多零花钱,平时不炫耀、不露富、不轻易说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平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小矛盾小磨擦,不要太冲动或者意气用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可互相拉帮结派;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会乖乖给钱,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来了解情况时,也不敢出面作证,这种软弱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遇校园暴力,学生该学会机智自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切勿与对方碰硬。同时,被施暴后,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并及时报案,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良好品质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暴力事件,和班级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另外,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往往不懂得去宽容谦让,尊重别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教育。例如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无谓的摩擦,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也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最终改正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4.对"问题学生"积极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和家校共同教育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在平时就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成绩较差,或父母离异,或迷恋上网,或性格缺陷,或交友不慎等。我们不难推想,如果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那么,他们除了给自身的前途带来问题,同时还可能给班级、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在健康的班级里,问题学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所以,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积极沟通和加强对其人文关怀。首先,跟这类学生沟通,一定了解他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内心需要,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思考问题,让他觉得班主任真的是为他好,觉得班主任真的跟其他老师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领情的。其次,与这些学生沟通还要把握好契机和采取恰当的方式。最后,对其实施教育,当然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班主任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协同教育,效果也更好。
5.多方收集信息,在暴力事件未发生时积极预防
篇10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学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行为能力,重视对学生个人修养和优秀情怀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勇于实践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课外延伸活动,致使学生只进行了浅显层面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品格,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立人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可取之处,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展开英语教学,使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要求,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条件。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 上一篇:单位员工工作管理制度
- 下一篇:网上证券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