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篇2
Abstract: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ical era com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ng capacity becomes the crucial factor that promotes the new and high-tech zones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new and high-tech zones. For this reas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 and high-tech zones' technology innovating capacity, researching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of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ng capacity for new and high-tech zone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s economy and industry.
关键词: 高新区;创新;技术创新能力;途径
Key words: new and high-tech zones;innovate;technology innovating capacity;ways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12-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摇篮,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目前,我国高新区发展正逐渐与世界高新区经济发展接轨。为提高我国高新区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只有通过尽快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创造出先进的高新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主导地位。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国外高新区最早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技术专家社区,美国高新区由60年代的9个发展到了90年代的180多个[1]。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发展高新技术受到其他各国的重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纷纷开始建立高新区,自此高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国外高新区的起步阶段,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区的发展最为突出,成为了当时国外高新区发展的典型代表,为其他国家发展高新区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国外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高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是最初创立时高新区总数的12.8倍,世界高新区总数已达到515个[2],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2 国内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国外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成立的较晚。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期才开始探索建立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摸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2.1 第一阶段(1983年-1988年)试验阶段:此阶段我国建立了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深圳科技工业园和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即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开发区,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同时,我国科委等相关部门相继提出了制定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的相关政策;采取特殊政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建立特殊新兴产业开发区;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议。
1.2.2 第二阶段(1989年-1992年)建立阶段: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高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兴办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家地方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
1.2.3 第三阶段(1993年-2001年)发展阶段:此阶段我国高新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双曲融合模式、一区多园模式、边缘化模式、各种示范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民营科技园模式等。
1.2.4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二次创业阶段:虽然我国高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为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高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我国高新区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重新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高新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关系
2.1 高新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1 高新区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区为更好的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创造了优美的创新环境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推进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使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比如,合肥市为高新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科技企业制定了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政策;大庆市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高新区发展,制定了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目前,高新区已成为产、学、研一体化,以及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5]。
2.1.2 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优越的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为此,高新区结合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形势,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企业,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企业联合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国际知识型、科技型人才,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与指导。比如,南京高新区建立了欧洲科技工业园,与荷兰、德国、瑞典等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10多个高科技项目,使得南京高新区自身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6]。
2.2 高新区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高新区的发展和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技术创新是高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经济实力就强,从而为国家纳税多,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丰厚。高新区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离不开高新区。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条件,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从而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2.2.2 技术创新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新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简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是高新区的特色,高新区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权的高科技含量。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了高新区实现区内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研发单位与高新区技术企业的合作成为了高新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而,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也必须注重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条件,才能使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3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3.1 加大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融资渠道,为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采取贷款折股、租金折股、投资折股等形式为高新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其次,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应制定激励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科技企业进入高新区发展。并且通过高新区优越的发展政策,提高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到位。
3.2 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使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完善人才运行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高新区技术创新培养专业人才,并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投入充足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对在技术创新前沿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重大成绩的人才,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并对其所在的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第三,完善和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从事技术创新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相互流动,相互借鉴经验。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间、科研机构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人才合理流动,放宽人才流动政策和限制条件。不仅要吸引人才,还要吸引智力,不断扩宽吸纳高素质人才的渠道。
3.3 提升中介服务水平中介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些高新区内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质量不高,导致高新区管理部门将本该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任务承担下来,导致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加大,严重影响技术创新工作的进行。因此,高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将中介服务、市场和高新区内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另外,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鼓励和监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例如黑龙江省为监管中介服务机构出台的政策法规有《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3.4 创造优越的技术创新发展空间高新区应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优秀的创新文化,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以及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高新区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兴趣和信心,并以配套的优惠扶持政策作为技术创新的保障,从而促进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5 建立快捷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网络被广泛的应用,网络将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联系的更加紧密,能够为高新区获取技术创新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3.6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为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安全应用,高新区及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防范措施,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犯。
参考文献:
[1]牛玲飞.城市环境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08,8(7):9-14.
[2]樊秀峰,郑东.内外资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8-10.
[3]李晓东,彭通.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论略[J].高校社科动态改革与战略.2008,24(3):82-84.
[4]赵金秀.提高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157-158.
篇3
【关键词】原创性 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能力 对策
党的十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将提高原创能力作为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道。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是集高智力性、高创新性、高效益性、高成长性以及高群聚性为一体的科技密集型企业,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和企业的增长质量,是天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科学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天津原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拥有全市50%以上科技资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天津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高科技人才投入状况。人才是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原创能力、促进内生增长的源动力。2011年,天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有11万人,其中硕博人数为2万人,高端人才和从事高科技活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了重要保障。
二是研发费用投入状况。2010年,天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37%,相对较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内容支出为27亿元。为进入全国前10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排名为第四。
三是创新活动开展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数为140万个,较上年有小幅增长;研发项目数为2718万个。研发机构内部开展活动经费支出近20亿。可见,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提升原创能力。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都呈现高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1.65%和475.9%。增加值从上年-106.58亿元转增为400.63亿元。在高技术引领下,天津市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86亿元,增长 28.26%。天津市工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格局。
五是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约89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约883亿元,出口收入约541亿元。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二、影响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
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创新者、创新机会、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包括人才、物力和财力资源),天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内生增长,必须集聚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端创新要素。但调查中我们发现高端创新要素在天津的集聚度还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比如,作为创新主体——创新者的人数不多:知名、领军业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落户天津为数不多,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3.3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6%,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744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距离形成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尽管近年来内外资比例有所改善,但截至2012年,外资企业为14367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中80%为外资企业。天津本土自主创建的品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就更少了。这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不占优势。缺乏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分依赖外来的品牌企业,必然会使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才是促进天津内生发展的根本。比如,受中日国际关系的影响,与汽车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下游企业因日系车销量的减少而备受打击。从产业结构来看,电子信息和光电一体化合计比重为75%,新能源和节能材料虽然发展很快,但比重刚过10%,为11%。其他的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医药和环境保护的比重均未超过10%。
(三)原创性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天津将此指标定为3%,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10%~16%的R&D投入强度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研发活动单一。基础研究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优势、拥有技术原创的保障。2010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4%:16%:80%的比例结构显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类型单一,原创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政府资金引导不足,投入力度不大,政府政策支持不足。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政府投入、金融风险机构投入。近三年政府投入资金仅占研发支出的20%左右。政府资金能够透过政策倾斜对某类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而过低的政府投资规模将很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四是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由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原创性、高智力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竞争性等特点,在外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不高,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
(四)高端原创性人才建设不足,技术贡献率有待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原创性研发,关键靠原创性研发人员的努力。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有9035人,比2009年增长11%,R&D机构的数量为140个,比上期增长18%;R&D内部经费支出27亿,比上期增长38%。尽管高新技术企业的R&D人员逐年增加,平均到每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原创性人才仍是捉襟见肘。2010年,高技术企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及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在全国排位分别为第11位和第23位。从技术贡献率来看,R&D经费支出与增加值比例在全国排名第24位。说明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少,以技术引进为主,且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低。
(五)企业原创性能力不高,缺乏原创性自主品牌
原创性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资源的投入来实现,具体体现为研发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以专利量为例,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乃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天津未进入前六名。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形象的生动体现。2011年,天津有全市专国家驰名商标达到76件,天津著名商标为721个。但落实到高新技术企业,量就更少了。况且天津拥有的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大部分为外来品牌,如三星、格兰仕、突破电气等。
三、提升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创新能力的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首要条件。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引导、支持、帮助为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营造全民创新、终身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积极营造创新性文化氛围。应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人人想创新,时时有创新,处处能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提升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创新性终身教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通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创新素质。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和掌握运用新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创新性培训。比如由高校成立创新培训中心,为创新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从制度建立一个规范的具有强制性的创新人才后续学习的相关规定,以保障创新人才接受继续教育,以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发展具有天津优势特色的绿色能源企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企业、新材料创新集群、光机电一体化创新集群、民航科技企业。培育天津本土企业,加大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力度,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三)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的投入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性投入;其次鼓励民间高科技融资机构的成立,运用社会化资本,提供融资渠道。最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获得创新资金的增加,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又降低了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资金。
(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提高技术贡献率
人才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技术的载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关键。企业应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建议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施尖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由政府牵线搭桥建立高端人才库,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才人库聘请专家做顾问,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专家建立合作协议。
鼓励专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相融,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这样做,既可有效化解中小企业限于资金等问题难以得到所需人才的难题,又可解决专家研究难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贡献率。
(五)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支持原创性自主品牌创建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国际研发中心,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力争通过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科技产业大项目。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长青石,是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支持原创新自主品牌,首先是由企业建立品牌创新平台,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中检验与反馈,然后企业再次利用创新要素不断改进,激活企业内部创新要素,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原创性自主品牌,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吴达,杨文明,安蔚谨.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R&D资源配置研究.中国科技信息[J].2012年第03期.
[2]张泽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4期.
[3]王虹静,张香芹.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观察.2010年第1期.
[4]高翠娟,尹志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年6月.
[5]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机制比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2007年第12.
[6]2011年天津科技统计年鉴电子版.
篇4
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定义、发展状况及特征等,有了较深入研究,对人力资本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具体针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体现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有两种,即实际利用性指标(Actually Utilized Indicator,AUI)和资源性指标(Resources Indicator,RI)。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指的是人才的实际利用量,资源性指标(RI)指的是高层次教育的投入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储备量。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服务技术含量、高增值性的特征,因此对高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其从业人员一般具有高层次教育背景与高专业技能,基于此本文选取的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是实际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X1。选取的资源性指标(RI)全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X2、全国硕博研究生毕业生数X3、全国本科毕业生数X4,为了满足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全国本科毕业生数用十万人来表示。
2.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city)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各种活动实践领域等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高技术服务业正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由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技术水平上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与重大技术发明的能力。因此,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必须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蕴含量特点,并能体现出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能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四个指标,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Y1、发表科技论文Y2、出版科技著作Y3与科技成果登记数Y4 。
3.数据说明。高技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一些相关指标的统计年限较短,比如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指标,国家统计局都是从2005年才开始统计,因此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2年的数据。为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指标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还包括了高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二、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CCA)思想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它主要讨论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把两组变量之间的复杂相关关系进行简化,即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原理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假设原来两组维度分别为m、n的变量为X=(X1,X2,X3……Xm)T与Y=(Y1,Y2,Y3……Yn)T,新的代表变量分别为U= aTX与V= bTY,接下来找到向量a和b,使ρ(U,V)最大,从而找到替代原始变量的典型变量U与V。 在软件分析过程中,由于特征值问题,可以找到多组U与V,我们根据他们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逐对进行提取。
2.分析过程。我们通过用SPSS 19.0软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U1,V1)、(U2,V2)、(U3,V3)、(U4,V4)的典型相关系数依次为1.000、0.974、0.846、0.260,但是各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仅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接下来对SPSS19.0运行结果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冗余分析(RDA)是一组当中形成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比例,从而定量测度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94.3%;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人力资本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5%。
结合冗余分析结果以及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只需保留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即人力资本变量U1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变量V1,其表达式如下:
(1)
(2)
3.分析结果。典型相关模型中,同一随机变量组内各典型变量之间、不同组内不对应的典型变量间不相关,因此在分析变量组X与自变量Y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只分析相对应的典型变量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变量中,影响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U1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所载负荷最大为0.774,学成留学回国人员次之为0.378;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研发类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V1中,有效发明专利所载负荷最大为0.603,科技成果与科技论文随其后,分别为0.267与0.209。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利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人力资本因素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即人力资本中实际利用指标(AUI)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作用最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虽然投入很多,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出现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毕业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9%,有近三分之一大学生工作与专业无关;第三,X2的系数小于X3的系数,即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影响上,研究生要小于本科生。首先,学生考研动机复杂,部分研究生追求的是学历而非科研能力。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技术服务业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力资本指标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第三,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受到影响最为显著。
2.建议。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因此,高技术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篇5
摘要: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增强。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运用OLS回归分析方法,从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两个角度,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示范联系渠道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由于跨国公司对甘肃高技术产业研发投资的总量较小,挤出效应未真正显现出来。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同时,应完善竞争机制,促进研发溢出效应,加强自主创新,避免挤出效应。
关键词:跨国公司;R&D投资;创新能力;溢出效应;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6604
1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吸引FDI;如何提高FDI的利用质量;FDI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FDI空间不均衡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等。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即“跨国公司R&D投资”)也是FDI研究中的分支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海洋、刘云海、平新桥等提出竞争效应体现的是挤出效应。而胡祖六和王红领提出竞争效应带来溢出效应,与张海洋等的研究结果不同。同时,可能由于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不充足等原因,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多,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R&D投资得到迅速发展,海外投资数量逐年增大。中国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区域。甘肃省是我国的几何中心与西部交通要塞,特别是在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因此,在这一阶段,研究甘肃省跨国公司R&D投资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主要方向一般为高技术产业,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做实证分析。
2研究对象概述
2.1跨国公司R&D投资
跨国公司是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R&D,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简称,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跨国公司R&D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以增加知识总量及创新为目的,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活动。
跨国公司R&D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二是通过组建跨国研发战略联盟等形式实行研发国际合作。由于后者与前者相比,组织结构更为松散、不易控制,因此,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是目前跨国公司R&D投资最直接、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形式。
2.2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指由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其前提条件是技术创新。本文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将高技术产业分为五类: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2.3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
跨国公司R&D投资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发活动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情形。相对的,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在某些方面也会阻碍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这种情形则为挤出效应。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示范、联系、人才流动、竞争等途径产生,而挤出效应主要通过对自主创新、人力资源、研发资本的挤出来体现,二者并存、方向相反。
关于溢出效应,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Pearce指出跨国公司R&D投资可以较强地促进发展中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力量的大幅拓展。邓宁(Dunning)认为跨国公司R&D活动通过影响R&D经费、研究人员数量、专利等要素对东道国创新系统产生溢出效应。Feinberg和Majumdar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印度本土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印度研发投资对印度本土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李钧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盛垒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提出竞争效应是导致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而示范模仿渠道的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关于挤出效应,杜群阳和朱勤认为跨国公司R&D投资对内资部门产生了“挤出”而非“溢出”效应。蒋殿春和夏良科利用1998—2002年三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其技术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竞争效应方面——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研发竞争中明显采取“领先一步”的战略,而国内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会对对方产生“挤牙膏”效应,激发对方更强的创新动力,因此本土高技术企业很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可见,关于溢出和挤出效应的研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一方面与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是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溢出的必要条件。本文在以下分析中,选择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力求分析结论的准确性。
3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
3.1溢出效应模型
本文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溢出效应模型。根据生产函数,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可将技术创新产出函数定义为:IO=F(K,L,FRD),两边取对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
LnIO=β0+β1LnK+β2LnL+β3LnFRD+ε(1)
其中IO、K、L、FRD分别表示技术创新产出、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外资研发,ε是误差项。
关于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已有参考文献主要采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只能部分反映创新水平,且近年我国本土企业专利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本文选择“内资高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计量指标。关于资金和人员投入的指标,本文选取“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关于外资研发投入的指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本文用三资企业的相关指标替代跨国公司;并由于外资研发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选取“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来衡量三资企业研发通过“人才流动效应”、“联系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三种途径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通过对变量的具体设定,见表1,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为:
表1变量设定表
变量变量构建变量含义变量形式Y(因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本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LnYX1(自变量)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跨国公司R&D投资人才流动效应LnY(X1)X2(自变量)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跨国公司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LnY(X2)X3(自变量)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效应LnY(X3)续表X4(自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本土企业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LnY(X4)X5(自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本土企业R&D投资竞争效应LnY(X5)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
β4Ln(X4)+β5Ln(X5)+ε(2)
3.2挤出效应
由于挤出效应难以定量,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做了跨国公司在甘肃省R&D投资挤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根据挤出效应发生作用的三个方面(自主创新挤出、人力资源挤出和研发资本挤出),本了三组存在性检验。
3.2.1自主创新挤出
关于自主创新挤出,由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挤出可以用依赖性指标来衡量,可利用外贸依存度指标。本文用R&D投资依存度指标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挤出,公式如下:
R&D投资依存度=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该行业当年总产值(3)
3.2.2人力资源挤出
本文假定研发人员的去向只有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两种选择的前提下,主要根据近几年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占甘肃省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分析其增长趋势,从而检验人力资源是否存在挤出。公式如下:
人员比重=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甘肃省高技术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4)
3.2.3研发资本挤出
本文主要是对跨国公司R&D投资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趋势进行对比而得出是否存在研发资本挤出。
4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溢出效应分析
4.1.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样本数据,跨国公司的数据由三资企业的数据替代。具体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甘肃科技统计年鉴》。采用Eviews6.0软件,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之间统计的不一致与数量的差异现象,再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4.1.2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首先,对表1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相关性分析结果
CorrelationLOG(X1)LOG(X2)LOG(X3)LOG(X4)LOG(X5)LOG(Y)-0.45209-0.330280.8649640.9431240.716478从表2可见,自变量Ln(x1)(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Ln(x2)(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因变量Ln(Y)(内资企业专利申请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只有0.45和0.33,值较小,所以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人才流动效应与联系示范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没有产生溢出效应。而自变量Ln(x3)(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Ln(x4)(内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Ln(x5)(内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与因变量Ln(Y)存在正相关关系,Ln(x3)和Ln(x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94,相关性较为显著,Ln(x5)的相关系数为0.72,相关性不是很显著。说明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
因为变量Ln(x1)、Ln(x2)、Ln(x5)与因变量Ln(Y)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所以在以下的回归分析中,剔除这三个变量,只做Ln(Y)与Ln(x3)、Ln(x4)的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得出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度很好,F值也较为显著。可以得出,本土企业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即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效应(即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对技术创新产出的正面影响较大。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就增加0.64%;跨国公司R&D投资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三资企业研发专利申请数每增加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就增加0.93%。因此,提高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合理扩大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对甘肃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4.2挤出效应分析
4.2.1自主性创新挤出
由于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的数据较少,且数值大多较小,分析效果差,本文用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工业企业的研发投资进行替代,分析结论存在放大的误差。将近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甘肃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3),可得图1。
图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R&D投资依存度由图1可见,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研发依存度指标较平稳,大体在4上下波动,但指标值很小。这主要是因为甘肃地处西北,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的总量较少,本土高技术产业主要是靠本地投资或从我国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所以跨国公司R&D依存度较小。此外,图1中2010年的R&D依存度却相当高,有45.36,由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未能确定成因。综上,R&D投资对甘肃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挤出不明显。
4.2.2人力资源挤出
由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的数据较少,所以引入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占甘肃省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公式(4)转为公式(5):
人员比重=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甘肃省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5)
将《甘肃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4)和公式(5),可得图2。
图2R&D人员甘肃工业企业占比与甘肃高技术
产业占比对比图从图2可见,近年跨国公司R&D人员的占比总体较小,说明跨国公司的投资力度不够。另外,从折线图的走势,无论是R&D人员甘肃省工业企业的占比,还是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占比,都体现出没有固定的趋势,上下起伏波动的特点,一定程度说明跨国公司R&D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挤出是不确定的。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这条折线可以看出,2009年与2011年相比,比重有所增大,说明产生了挤出,但不明显。2010年的数值为零,说明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当年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员在甘肃省进行研发活动。
4.2.3研发资本挤出
对近些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甘肃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图3。
图3跨国公司与甘肃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对比图从图3中2007到2009年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出,跨国公司R&D投资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趋势方向相反,因此这一段时间存在研发资本的挤出。而2011年到2012年的数据显示,两者同方向增长,不存在挤出效应。由此可见,两者的增长,没有实质性的联系,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受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方面有可能由于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比较少,它的作用还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可能更多地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外界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好的政策经济环境,研发资本也能从挤出效应转变为溢出效应。
5结论与对策
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表明,发挥溢出效应的三种途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有一些差异。其中,示范关联效应与人才流动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挤出效应,但竞争效应却产生了相当大的溢出效应;同时,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比跨国公司在甘肃省进行研发的重要性更大。挤出效应的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的研发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很大可能是因为跨国公司对甘肃省研发投资的总量少引起的;但挤出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应充分把握国家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这个契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增强溢出效应,削弱挤出效应。具体对策:
5.1增强溢出效应
5.1.1完善竞争机制,促进研发溢出
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竞争效应的溢出效果最为显著。因此,不断改善竞争途径,能更好地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溢出。由于高技术产业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相似度高、再创新率大等特点,适度的竞争能够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生存下来。当然,这其中得有一个合适的“度”的把握,避免垄断和恶性竞争。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具有发展快、较为灵活等特点的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不断改善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环境。
5.1.2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发挥联系示范作用
能否充分发挥联系示范效应的关键在于甘肃省本土高技术企业是否具有对外来技术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一方面,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联系示范效应的溢出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带来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甘肃省本土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还非常弱,有可能出现引进外来技术设备,但无人会使用的尴尬局面。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联系示范效应的正向作用,避免发生挤出效应。
5.2减弱挤出效应
5.2.1加强自主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从挤出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的研发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挤出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额比较小,挤出效应还未真正体现出来。但是,从其他相关研究中可知,挤出效应确实存在。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着力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同时,应尽量防止对自主创新的挤出。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应避免对新技术进行一味地模仿,应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加强与各种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适当的技术中心与研发体系,强化核心技术,减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
5.2.2完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回流
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吸引国外研发投资的同时,应努力防止对人才的挤出,充分发挥人才流动的正向作用,完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回流。这一方面需要企业落实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等加大对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研究人员的研发成果。
6总结
本文从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两个角度,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人才流动与联系示范效应基本没有产生溢出效应,甚至出现挤出效应。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本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额度小,不足以体现挤出效应。此外,由于未获得数据,本文只做了“专利申请数”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而未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这对回归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篇6
[关键词]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40-06
一、高耗能行业界定
高耗能行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性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比重较高的产业。高能耗行业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目前我国在高耗能行业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划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龚健健将实际能源消耗强度在1吨标准煤/万元以上的作为高能耗组,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耿海青(2008)计算了2005年40个工业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经对比分析发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五个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最高,并将其定义为高耗能行业[2]。但更多研究认为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中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六大行业[3][4][5]。
在政府层面,对高耗能行业的界定较为一致,除河北省经济年鉴将高耗能行业定义为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省份统计年鉴并没有关于高耗能行业的直接统计数据,但从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及某些省统计局(如辽宁、湖南、广东、吉林等)的研究报告来看,均将高耗能行业定义为石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六大行业。因此本文也沿用对高耗能行业的这一界定。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互补性,但又不能完全相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批标体系首先应该做到科学性,它要正确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符合实际差距。
②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实用的指标体系易于获得数据,易于评价和比较。
③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地涵盖各系统的内部关系、变化趋势,应该根据层次关系,进行层次分明的分解,选取代表性强,可比性好和比较重要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较多,虽各研究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包括三个或四个大类或准则层。典型的如段婕等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6];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构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与经济资源存量;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包括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扶持和金融部门的支持等。将以上文献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本文将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技术创新保障能力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主要用企业个数、企业办研发机构个数、从业人数、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决定着创新的规模和质量,主要用R&D人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R&D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六个指标来衡量。
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本文用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四个指标衡量。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包括科研产出和产品产出,其中科研产出由专利申请数表示,产品产出由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
技术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创新的政策环境,即政府和社会金融机构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出于数据原因,本文采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经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三个指标。
三、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多属性效用决策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其中因子分析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篇7
一、FDI技术外溢的主要效应
FDI技术外溢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由于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的国际化生产,使技术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东道国扩散,从而带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FDI技术外溢效应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外溢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加速产业配套和产业规模形成。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产业时,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后向联系对于下游产业技术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前向联系则是本土企业为跨国公司当地生产提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形成产业配套。这期间,跨国公司的新技术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本土上、下游配套企业扩散。如,跨国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或提供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等,都为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开发提供了信息和机会。因此,在跨国公司某一类主导新产品进入后,会在东道国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群和产业链,由此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新兴产业并迅速形成规模,并在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由于跨国公司在当地化生产中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示范,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改进实现自主创新。如一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型商业业态,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入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Glass、Saggi和Kamal(1998)研究认为,只有当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时,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对这些先进的产品模仿。因而,对FDI的鼓励能够促进本国福利。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生产分工愈加社会化,各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加深,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观察到跨国公司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上所运用的技术和手段,可以无偿获取、模仿那些非专利性的基础科学知识与信息,因此,当跨国公司首先成功地在东道国使用了一项新技术以后,同时也为当地企业采用相同技术铺平了道路。
第三,学习效应显著增强。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吸收掌握先进技术,由此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学习能力。Pa-tricia Carrillo(1996)通过研究跨国公司对非洲、东南亚地区建筑业的技术转移得出结论认为,技术转移发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来讲,本土企业学习能力越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相反,本土企业的学习接受能力越差,技术差别越大,技术外溢则越小或难以发生。Kokko(1992、1994)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技术能力,技术转移需要的存在,以及东道国为了提高生产率,保持利润和市场份额等内生因素,都可以增加FDI的技术溢出。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并且其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此时的FDI对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够发生作用。Pa-tricia Carrillo(1996)的研究也证明,技术转移需要协同效果。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FDI技术外溢效应在大大增强。
第四,竞争对技术进步的激发作用愈加突出。由于跨国公司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本土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迫使本土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改善产品结构,从而激发了自主开发能力。外国直接投资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促使当地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竞争,由此推动本土企业新技术的更快吸收和创新。跨国公司面对的本土企业竞争越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转移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带来更多的外溢效应。
第五,人才培养效果更加明显。技术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进口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目前,随着技术开发和创新机制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移与扩散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地职员获得了掌握先进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在转换雇主或建立自己的企业时,技术就得以扩散。随着东道国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加,这种“跳槽”现象就越加普遍。研究显示,韩国有大量的技术转移是通过生产管理人员向当地企业转移带来的;台湾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工作的人员中,有50%的工程师和63%的技术工人在换工作时加入了本地企业。
二、FDI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成长
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我国家电、汽车、通信设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世界生产大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出口能力增强。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实际利用外资77.11亿美元,全球IT业制造业的主要企业大都在中国投资,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都在50%以上。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
2182.5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占比重85%以上。2004年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资企业出口额达到1784亿美元,占行业比重85.8%。其中,手机出口额为1.46亿部,占全部销售量的63.3%;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额为105.2亿美元。2005年我国手机出口达到2.28亿部,占全部销售量75%;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额为140.1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又如,我国汽车业2004年出口额为81.56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出口额达到了76.76亿美元。
第二,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如,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从加工组装开始向研发、制造转移,一些外资企业为降低成本加大了国内的生产配套能力,带动了国内相关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产业链的逐步完整。我国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IC)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世界IC制造基地,我国手机配套件由2000年90%的进口采购降到2004年70%―80%的国内配套,一些外资企业的国内配套率超过了85%,液晶面板的进口增幅由2004年117.4%下降到13.4%。深圳市利用FDI优势已经在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光通信器件、光显示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方面,构筑起了完备的产业链条。第三,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一批高科技企业如中兴、华为、联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又如汽车业,通过大量引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汽车业的品种、出口能力,而且激发了本土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涌现了象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
可以看出,这些20多年前在我国几乎是空白的产业,通过对外开放后的大力引进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这些无疑为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有利基础。
(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中保持优势地位
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和跨国公司内部转让技术逐渐增多,以此来增加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保持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从四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
第一,外资企业多数使用先进技术。有关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是采用近三年的技术。江小涓、李蕊(2002)研究得出结论: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业技术的贡献突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提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她们以外方母公司为参照系数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中,使用母公司比较先进技术的企业最多,为57户;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次之,为53户;使用一般技术的最少。以国内企业为参照系数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内空白技术的企业为83家,占样本企业的65%,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为44家,占样本企业的35%。
第二,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国内企业。从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技术水平状况的通用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①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技术水平明显优于内资企业。2001年,化工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432.74元/人,而外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3.3倍;电子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9743元/人,外商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1.25倍;机械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44770.46元/人,外商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2.32倍。
第三,外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占主体地位。2000年,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0%。2002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合同金额131.03亿美元,占总量的75%;2003年为76.07亿美元,占总量的56.55%;2004年为66.9亿美元,占总量的48.3%。2005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合同金额82.7亿美元,占总量的43.4%。从比例上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占主体地位。在高新技术进口中外资企业仍占主体地位,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50.30亿美元,占总量的66.54%;2003年为861亿美元,占总量的37.13%,2004年为1251.32亿美元,占总量的45.33%;2005年为1579.8亿美元,占总量的40.8%。
第四,外资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占优势地位。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样本企业的人均研发额是我国一般企业的164倍。在2005年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中,来自国内的占38.8%,来自国外的占61.1%,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大量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从母公司及其它同行企业引进最新的技术成果,其在华研发基地所取得成果也为母公司和其他海外子公司享用。这些研发中心许多是具有较大规模投资的全球性研发中心,如,微软公司在华设立了5个研发机构,其中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成立的第二个全球性研发机构,有研究人员170名。三星电子在华设立4个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达到2000人。
(三)培养吸引了一批现代企业技术管理人才
跨国公司为了实施本土化战略大都设置了人员培训计划。如惠普中国公司在1989--2000年间,共投资1800万美元用于员工培训。又如,IBM公司在三年内为中国培养了10万名软件人才。雀巢公司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推出了滚动培训项目(CCAT),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培训。西门子公司于1997年在北京成立管理学院以来,每年有6000名员工参加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填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空白,而且激励了海外人才回流。近年来,许多海外人才纷纷回国创业,这些人才大多是欧美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博士,有过美国硅谷或著名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掌握世界最尖端的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公司的管理经验,回国创业后便在很短时期使公司迅速杀向全球,如中兴微电子、华为、百度、UT斯达康等等。这种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利用FDI技术外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获取能力
1、坚持自主开发原则。应该看到,赢利是跨国公司的天性,而核心关键技术则是其获得垄断利润的源泉,因此,为了赢得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会向东道国不断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却不可能转移核心关键技术,当然,一些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获得核心关键技术,但通常是在这种技术已经不再成为对方重要的战略资产的情况下。此外,随着跨国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技术转移内部化趋势越来越强,目前
跨国公司技术内部转移已经达到80%左右,这标志着技术获取的难度加大。因此,核心关键技术更多要通过自主开发获得。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都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的,所以成功是始终把引进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前提下。而阿根廷也于上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引进福特汽车投资来发展本土汽车业,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战略,至今仍然是对进口零部件的组装,这种组装生产没有对阿根廷汽车和金属加工等产业带来任何技术溢出。
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军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农业、医疗、环境、安全、技术标准与监督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类高新技术的关键技术跨国公司不可能向内资企业转让,对这类技术的创新活动政府应保证必要的投入。政府可采取拨款、补贴、贴息、风险投资或财政信用等方式给予直接经济支持,择优支持企业有应用前景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开发,也可利用税收、金融、奖励等间接经济手段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体制,推动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对于这些技术要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刻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的成功,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以及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等,都表明我国在国际科技前沿许多重要关键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纺织服装业、皮革业、橡胶与塑料设备制造业、简单金属和塑料制品业、食品业、烟草业、简单木制品业、石油提炼等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我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力。这些行业可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靠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不必更多地借助技术引进。
2、积极实施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大大缩短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这在我国已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IBM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PC机)、笔记本电脑技术,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包括Thinkpad技术奠基人、联想万亿次计算机主设计师、中国信息安全技术领军人物等。创建了遍布全球的近50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又如,2002年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后,成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后的上海贝尔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技术库的成员单位,阿尔卡特的全球研发技术上海贝尔都可以享用,跨国公司_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增强。
(二)注重自主创新的内生性,不断强化企业学习能力
技术可以引进,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DI技术外溢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接受先进技术的转移越有效,从而也就获得了自主开发的能力。我国自主开发能力强的企业也都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海尔集团于1984年开始引进德国技术,产品为琴岛一利勃海尔,但是,多年来,海尔坚持自主开发。截至2004年,海尔累计参与86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的制订,申请专利5469项,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自主创新使海尔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企业。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2005年荣获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第89位。又如奇瑞汽车,1999年末开始生产轿车,2001年自主开发了第一款轿车,到2003年共开发了4款轿车,2003年销售了9万多辆。而我国某些大型汽车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四位水平,但仍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许多主流汽车厂商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年限都在25―30年,上一轮合资的期限还没到,就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下一轮的合资伙伴。这种长此以往地严重依赖,离开跨国公司就寸步难行,企业只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而1995年美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1.6%,日本为6.6%。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初期,政府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可以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的起飞。在日本、韩国汽车产业,以及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国产化计划,以及各种鼓励的配套政策。正是通过政府这双有力的手把这些幼稚产业推向世界,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在鼓励本国轿车厂商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同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轿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同时有意识地减少对零配件组装(CKD)厂商的外汇配给,以迫使其加快国产化进程。印度政府为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对软件企业实行10年免征所得税的扶持,在软件园用地、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均给予特殊优惠,因此,班加罗尔工业园每周就能吸引3家左右外资企业。此外,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建立企业风险投资体系,加强服务职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都是强有力的支持手段。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能否持续地向我国转让技术,也取决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取决于我国对吸收FDI的政策稳定程度,以及政府对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政策扶植力度,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力度。因此,政府政策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如,新加坡政府为了使FDI与本国的技术创新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按1:2或1:3与外资匹配)。政府还规定,新兴工业项目固定投资所得5年免税,再投资享受10年10%的优惠税率。韩国政府规定,除航空航天、原子能、国防工业以及申请减免税的高新技术项目外,全部产业的技术引进无须向政府申报,各企业可自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先进科技公司所得税7年免税,后3年50%免税,财产税等享受8―15年免税。
(四)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回流
人才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重要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只有人才向本土企业回流时才能得到
实现并且放大。例如,台湾在发展微电子产业时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人才,台湾德州仪器和台湾飞利浦等许多公司高级主管离职后,都成为了本土企业的高级主管。我国奇瑞、吉利汽车从三资企业大量“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吸引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如果内资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量的创新人才仍然会滞留在外资企业,甚至长期出现“国有企业为三资企业培养人才”的状况,这种人才溢出效应就无法实现,反而出现恶性循环。例如,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专业毕业生有5万多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有44.7%的软件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类现象值得警醒。其次,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海外人才不仅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而且情系本土,熟悉国情,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我国早期归国的科技人才就在许多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海外留学人才在发挥作用,如微电子、网络、金融等许多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许多都有海外留学情结。此外,要立足自己培养。许多跨国公司都创办了自己的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对企业员工进行了知识训练,而且灌输了企业文化理念,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成为企业的创新源。目前,我国海尔、吉利等企业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大学,这为企业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利用竞争机制和FDI配套促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技术
随着我国吸收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竞争机制促使跨国公司以技术换市场必将成为今后利用外资技术战略的政策取向。在外资汽车刚刚进入我国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德国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公司,长达16年的主导产品一直是刚刚成立时推出的第一代桑塔纳,而且这个已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淘汰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价格却一直处于高位。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汽车厂商进入我国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站稳脚跟,跨国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降低产品价格。2002年,我国共有40多个品牌200多种轿车产品,其中新引进车型占了轿车市场的60%,竞争机制促进了外资先进技术的转移。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400多家在我国进行投资,竞争加剧将迫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新技术,加速FDI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应大力发展与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生产,通过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我国目前的原材料、工艺、生产管理等都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形成配套,配套过程也将迫使外商不得不向内资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这将为内资企业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结语
现代科技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项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因此,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有一定范围和限度的,这需要我们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我们必须看到在技术领先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研发投入上与跨国公司更是相去甚远。从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来看,2004年我国为1.23%,而2003年美国为2.62%,2002年日本为3.12%,均高于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技术研发费用的90%、技术转让的80%以上。通用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用投资达8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我国医药行业全行业研发投入的3倍左右。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05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数共有2452项,列世界第10位,这个数字是列第一位美国(45111项)的5.4%,是列第二位日本(25145项)的9.7%。这些差距告诫我们,自主创新必须建立在广泛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海纳百川、敢于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心态来对待。
注释: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32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参考文献:
①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②宋泓、柴渝、张泰:《市场开放、企业学习及适应能力和产业成长模式转型》,《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③冷民:《从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看利用外资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5期。
④盖文启:《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⑤《建世界一流的创新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05年12月。
⑦Patricia Carrillo(1996),Technology transfer on joint ven-ture proje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nstruction Managementand Economics14.45-54.
⑧Glass,Amy Jocelyn Saggi,Kamal(1998),Intern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1.55
⑨Ari Kokko(1992),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ost Coun-try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Stockholm.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4-0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创新情境,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之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1.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有效开发其创新潜能的前提。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间接主导教学,并履行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等主要职责。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学生可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1.3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图、文、声、像、动画等技术功能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使思维过程更灵敏、连贯、流畅。
1.4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形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路径,使师生得以摆脱陈规旧习,有利于发散思维、启发想象、激发智慧。
1.5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限制的特性,使思维可以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纵横驰骋,并在主动探索、自由想象过程中产生新思维和超常构想。
1.6信息技术具有激发创新热情的特殊吸引力,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各类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与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发展。信息技术同样能帮助教师发展创新思维,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可以强化创新意识,养成探索、创新思维的习惯,可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更加富于新意,这些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2.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通过创设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养成创造型思维方式和创新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活动,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在掌握科学理论、认识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的基础上,学校必须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目前学校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网上学习(包括科技知识、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网上创作(包括多媒体软件创作、科普网站建设、绘画、写作等);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等。其中,开展多媒体科技创作是难度适宜、广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一活动由学生自选题材进行探究,研制多媒体软件。题材大致分三类:一类是课本科技知识题材;一类是课外科普题材;一类是科幻类题材。学生将自己想象和发明的科技或科幻作品制作成为软件。
3.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技活动质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活动要求比较高,需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主要有⑴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热心于科技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活动由校领导牵头,辅导老师由接受过理论与技术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计算机老师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⑵将活动进行分组、归类,为学生配备合适的辅导员。⑶集体培训、独立探究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首先要参加集体培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制作动画学会简单的编程等,然后开展独立探索、创作。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与其共同探讨,提出参考性的建议与方法。⑷组织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开拓思维。⑸保证上机操作时间。每周活动课及周末、节假日尽量开放电脑房。⑹将科技创作活动列入学校竞赛系列,以便统一管理和得到应有的重视。⑺辅导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奖励成绩突出者。
3.3让创新的火花结出硕果。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广大同学怀着极大的热情在科技知识的海洋中寻觅,到实践中取证利用信息技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软件作品。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使人类的创新空间不断扩展,科技活动将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接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已经为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绝大多数人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特别关注和不断探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探寻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远鸿: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评价方法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伏锡良:培养创新素质从科技教育做起[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4)
[3]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4]杨丽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篇9
[关键词]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17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合肥作为全国的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雄厚的教育与科研资源,2010年合肥被授予“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随着合肥大建设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住合肥。基于此,建立针对合肥市的上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型以便于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可以依据2016年1月29日由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后共同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指明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与开发,并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形成企业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基于此展开经营活动,在中国的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注册的居民企业。这些领域包括了三个大类,即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因此,本文中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注册地为合肥市,并且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
创新理论最早由熊彼得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明确指出企业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Türker将创新概括为一种对战略规划、研究、开发、营销、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培训和创造性思维的调和,并在区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时给出了公式“创新=理论构想+技术发明+商业开发”。张目等学者将创新解释为一个通过主体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的过程。
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Togar将之定义为管理创新过程的能力,贯彻于从发现问题,认知到需求、研究、开发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中。Cemal认为创新能力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和管理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我国学者张一等指出创新能力综合体现在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资源配置、管理之中。因此,笔者总结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从组织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创新能力多个维度出发。
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国家统计局给出了一个用来评价某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构成,分别是评价技术创新环境的指标、评价潜在技术创新资源的指标、评价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指标、和评价技术创新活动评价的指标,并对每个指标做出了解释。指标的提出对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指导意义,此后学者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大多围绕着这四个一级指标进行展开和扩充。
本文的评价着眼于具体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每年义务公开的年度报表里提供的相关数据来构建评价指标。因为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公司上市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公司开业已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其股本部总额达5000万元以上等。所以上市公司一般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财务状况较好。良好的经营状况是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和发展的沃土。同时上市公司可以产生更多可用来评价的数据,对于非上市公司就可能会产生有的数据不存在的情况。二是通过证券市场广泛吸收来自社会的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其自主创新可以得到充分的资源供给,其创新能力更具有显著性、可测量性。三是针对上市公司有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公司信息更公开、透明,增强了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构建初步评价指标见表1。
3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时,刘晶等学者采用了一种效率评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竺杏月等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所构建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权重测算,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梅强等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后,采用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的BP 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评价。张目等学者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区分矩阵的算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简化,通过熵权法来客观地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学者常用的方法之一。笔者构建的评价模型是将6个指标作为因子,利用2014年度的年度报表,通过综合因子得分对合肥市的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水平进行排序,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差异性进行了比较。
4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41样本数据的处理
从这家企业2014年年度报表中采集了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考虑到各指标数据量纲上的差异,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消除了量纲上的差异。采用Z-score标准化的方法,求出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xi和标准差si;zij=(xij-xi)/si,其中:Zij为标准化后的变量值;xij为实际变量值。将逆指标前的正负号对调。标准化后的变量值分布在0的上下,如果数据高于平均水平则>0,低于平均水平则
42因子分析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KMO测度值为0612,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同时数据也通过了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了主成分方法,如果特征值≥1,则提取为因子。有两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7876%,能够充分地保留原数据的信息。因此提取两个因子便能对所分析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因子碎石图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3178和2094,其中主成分特征载荷量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单个贡献率为52971%,这一成分中的因素是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占净资产比重和净利润,集中体现了企业对于创新投入资金的能力。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34904%,其中的影响因素为技术员工人数、技术员工占员工的比重和硕士及以上占比,该类指标体现了企业创新人员投入能力,兼顾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每个样本(即每个公司)相对于两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分别进行排序。然后再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从而得到每个公司的总因子得分,可按总因子得分进行排序。
5结论
本文将能够对数据进行化简和降维,将相关性较强的几个变量归为一个影子,用少数的几个因子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信息的本质特征的因子分析法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速度快,可以给出每个样本在各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因子得分,从而进行排序。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大量计算及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使综合评价结果更有效、更客观。由于指标和数据均来源于合肥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报表,更容易获取,且针对上市企业有力的监管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但是同时带来的弊端是数据比较有限,指标设置不足够全面。后续研究将在分析和评价合肥市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从而服务于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MVolkan TrkerA Model Proposal Oriented to Meas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Business Firms-a Research on Automotive Indust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1):147-159
[2]Ariasprez JProces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 ance: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y[J].AD-minister,2015(11)
[3]梅强,范茜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1-4
[4]吴忠涛,张丹,龚艳,等西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1):84-90
篇10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等,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授生以“渔”而不是“鱼”;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正确认识创新。有人认为创新就是科技制作、小发明的活动,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每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独具慧眼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要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其次,创设有利于创新的轻松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共同提高,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潜能的迸发。
三、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和已有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如上课开始先展示本节课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教学中再不断创设情境,如展示将要学习的软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巧妙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解动画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学生肯定会昏昏欲睡,因此笔者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展示QQ空间中的一些动态相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想知道那些效果是怎样做出来的,这就巧妙地引入“FLASH动画制作”的主题。
(2) 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就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蹦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使他们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到快乐。
3.合理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 上一篇:安全管理协议合同书
- 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