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创新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发现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前提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线路是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促进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流,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已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目标,测绘技术在经历过模拟时代、数字化改造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时代。测绘的内涵是获取、处理与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的学科与技术,数字化是基础,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测绘是测绘的新一轮发展,它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1、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使用简单、测量时间短的优点,其充分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就是借助测量软件,在测量时只需要在规定的基准控制点,就可以实现测量的一次成型,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目前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其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储存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特征。

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对物体的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集合形态的物力性质以及物体的位置指标等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物体形态的测绘,遥感技术对于远程测量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的普遍,并获取的策略效果也是显著的。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包含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球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因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就是以数码摄影设备为工具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形成区域三维数字表面模型,实现了高度的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野外测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比例地形图测量、地籍测绘、变形测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或相应仪器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融合、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的学科、技术。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的本质区别在于由原来传统的“测绘”逐步演变为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从摄影测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摄影测量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摄影测量(包括数字摄影测量)进行测绘都是基于控制点的。摄影测量所需的控制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矢量图上的线状地物,或者利用正射影像,摄影测量需要的控制已经由“控制点”转变为“控制信息”,同时事先作业人员对于控制点的位置与数量并不知情。当今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高速度与多数量成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的核心之一是利用多尺度(比例尺)、多时相、多源地理空间信息之间的高度集成与融合。测绘领域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各类不同的测绘产品,如多比例尺的4D产品(DOM、DLG、DEM、DRG)。在数据获取方面,信息化测绘技术实现了多元化、实时化与空间化的方式;采用以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表现为网格化、多层次化的存储和管理形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较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最快捷和最安全的网络设施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主要优势特征,最终达到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所需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化服务。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趋势“3S”技术

1、GPS技术

(1)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特点

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机大都向机体小型化以及操作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由人员自行进行观测,利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从而求得测点的三维坐标。GPS技术的定位精度较高,还可以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三维坐标。同时,GPS技术在确定观测站所在的平面位置的时候,还可以更为精准的测量出观测站自身的大地高程。

(2)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主要优势

第一,GPS技术的整体适应力较强,在测绘中方便快捷。在对建筑进行作业的时候,利用GPS技术能够使布网变得更为方便,而且在整个作业的过程中,GPS技术无需特殊的环境要求,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强。第二,GPS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与测量的效率。现如今的社会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要求更高,利用GPS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GPS技术能够保证测绘工作的安全性。在利用GPS技术进行布网的时候,可以凭借着GPS技术的精准测量,从而减少相应的作业强度,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测量时可能产生的错误,继而保证了整体测绘工作的安全性。

2、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遥感技术可用于气候气象的观测预报、作物的产量估测、病虫害的预测、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交通线路网络等各个方面。遥感图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色调、纹理、形态等特征差别,根据其显示,就可以大体的识别出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的范围、面积以及浓度。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

3、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相继出现,但对其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两项内容:一是通过GIS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二是以GIS为基础,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

(1) GIS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模拟预测功能

对于GIS系统来说,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存储,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并且通过科学的算法从中获取相应的评价结果,以此为各项测量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这些发展结果的形式主要为函数和命令,进而对未来结果做出一定的定量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自然过程中的最终结果,将这些数据与特殊倾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各种决策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2)GIS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功能

为了使工作人员在管理及开发地理信息工作中更加便利,在构建数据库时往往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输入为原始图,而分析与查询的结果则是用经过空间操作的原始图来表示的,从空间定位角度来看,处理后的图件仍和原图保持一致。这种空间变换的内容主要有分析重置、拓扑空间查询、分析空集合等。

(3)GIS系统的运用能够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题信息系统指的就是根据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操场资源等内容所建立起的专题信息系统,其中也包括水土流失的相关信息。

(4)GIS中二次开发函数库的应用能够开发出特定功能的软件系统

其主要内容有数据挖掘模块、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物探数据的处理模块及综合预测模块等,其中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通过使用MAPGIS中的输入函数和空间功能对整体函数进行分析,使该软件系统目前已基本成形。

(5) GIS的输出功能

地图制图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地图制图仍然是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且能够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地图数据库,这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不仅效率较高,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测绘事业随之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进步,向着高效、精华、高端的方向发展。现代测绘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的同时,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更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宋乃吉.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分析[J].《消费电

子》,2014,(6).

[2]付劲松.关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纵

横》,2014,(5).

[3]杨立忠,左立新.新技术对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影响分析[J].《科技与企

篇2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然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作为一名科学课的任课教师,我也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使得科学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和教室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兴趣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时,我利用课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树林,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斑斓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向同学们招手。接着把同学们带去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池塘,快乐的鱼儿在水里嬉戏雀跃,青青的水草在水中欢快舞蹈。最后把同学们带到了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农民伯伯在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小青蛙们在田间欢乐地跳跃。这样,同学们在美丽的生命世界里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激发了对植物动物的兴趣,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讲清楚。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这些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则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再现,也可以将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岩石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中规律。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形成了。

另外,一些我们在限定的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的实验,也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帮我们解决。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一课,在讲到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前概念很薄弱,安排实验的话又很难组织进行。要想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就只能寻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忙。所以,我在教学时以多媒体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二氧化碳与干冰的转化过程,这样,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不仅有了形象的画面,而且有了深刻印象。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增加真实感触。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一些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容易被忽视。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食物的消化》一节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消化器官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对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难以理解且易混淆的。如果这课的教学只借助挂图或人体模型进行,那么学生只能看到静态的消化器官,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就没有直观感受。因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动画视频的部分,先向同学们展示人吃食物的整个过程情境,进而分步具体到食物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里的消化过程。这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及消化过程就有了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认识,感触也更深。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篇3

关键词:初中 新课改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27-01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信息技术也成为初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要求初中信息课程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课时数量不应该少于50学时,而初中阶段不应该少于68学时,在高中阶段一般都在70~140学时之间。其中,组织学生上机的时间应该不低于总学时的70%,但是通过抽查发现,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不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并没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当中。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可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参考;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也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2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2.1采用多元化与灵活化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但是随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改变,教师就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与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首先,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大体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A、B两层。虽然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会存在一些问题,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但是能够解决因为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而造成教学困难的问题,并且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为A、B两层,一般A层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可以把A层的学生平均地分散到B层的学生当中,平均分成5~6人一组。这种分组模式从表面上看虽然有着一些差异,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够使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共同提高。这种分层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转变与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虽然中学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基本功,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的方法老套、刻板、教条,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师自身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对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把抽象的问题与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初中学生大多计算机功底较浅,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更是理解不了,教师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授,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抗拒学习的情绪。但是教师如果能够采用现实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学生逐渐开始喜欢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就拿讲解一些概念来说,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只需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概念大概的定义,通过讲解课本上以及课外拓展的内容,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白这一概念形象直观的定义。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与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但是通过教师不断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与创新能力。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山东 济宁 272000)

参考文献:

[1]秦磊.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186.

[2]王亮.浅析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108.

篇4

然而,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且呈现上升趋势,目前, 创新土木

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

理的特点,继而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

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 施工技术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了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结构,同时,规模浩大、技术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市场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施工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从而带动了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有其自有的特点,其生产作业与一般的工厂生产组织不同,它每项工程都需要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单独进行施工组织,这导致了工程项目的成败受到施工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的直接影响。总体而言,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如下特点:固定性和流动性:固定性体现在工程的不可移动性上,流动性包括作业空间上的的流动和施工队伍的流动;多样性:每个工程各不相同,即便外观结构看似相同也会因水位地质条件和其他施工条件不同造成施工时的差异;协作性和综合性:工程的施工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多家不同单位配合协作完成,各单位沟通协作对工程的实施影响很大,同时,每个工程都由多个分部工程构成,涉及专业很多,综合性较强;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工程建设的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易受气候、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一般投资大、生产周期长。

2.1 传统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贯穿在工程的建设中,方法也随着结构形式、材料、地基基础、

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下面主要针对地基基础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钢结构施工进行

介绍。

2.1.1地基基础施工的分析

桩基础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最主要方法,在设计时分为两类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是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和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以及

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要按照不同的的设计等级进行施工,具

体参照《桩基施工规范》。

按承载性状划分,基桩有两种类型,即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又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端承桩又分为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是由桩侧摩阻承受,端阻力可以忽略;端承摩擦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则是由桩侧阻力承受主要部分。端承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则是由桩端阻力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按照成桩方法分类,还有非挤土桩、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三种,制作基桩的材料也不是单一的,主要分为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材料桩的施工方案和适宜的基础亦有所不同。在桩基础施工中,首先要确定选择桩型。

基桩在施工过程中,既要考虑单根基桩的建筑施工质量,又要对群桩的施工质量进行详细的考虑,避免群桩基础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预制桩调运是需要对单吊点和双吊点进行设置,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按照吊点跨间的正弯矩与吊点处的弯矩是相等的,同时,预制吊装在进行调运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振动,桩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主要步骤是:桩定位放线、钻机就位并校正垂直度、钻孔清土、灌注并搅拌混凝土、制作安放钢筋笼、成桩验收并进行质量检验。

2.1.2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分析

混凝土在施工中的浇筑方法按地点分可以分为预制法和现浇法,预制法的施工地点并不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而是在其他地点进行浇筑,混凝土预制法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混凝土的浇筑成效比较客观,是建筑施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方法,采用预制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确保预制膜的尺寸符合标准,严格的按照建筑施工的程序进行。混凝土现浇法是在施工现场支模浇筑混凝土,这种方法在施工建筑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混凝土浇筑方法,也是应用最早和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顺序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2.1.3钢筋结构的分析

构件的吊装是钢结构施工中的主体工作,施工前期需要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清理、施工道路的修筑、施工基础设备准备齐全、施工材料构建的运输、对施工设备的检查等方面,钢结构运输的顺序主要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钢构件运到现场后,存放的位置最好是起吊位置,吊装之前对钢构件的标准型号和存放位置进行核实,清除钢构件表面的污垢、脏物,因为钢构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施工过程中进行焊接要用到氧气和相关的焊接工具,针对这一情况要准备灭火器以防发生火灾。

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采用连接结构也是一项关键的因素,主要有螺栓连接、焊接以及灵活向相对较弱被淘汰的铆接,钢结构连接处理是需要注意注意两点一是选择正确的连接方式二是连接位置的准确性。

2.2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施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技术对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具有决定作用,施工项目的影响因素很多,施工环境的地质条件、施工材料的性能、运载的承受力、现场施工环境的优劣、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对施工项目有着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需从施工技术入手,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施工技术,是此案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入探讨深基坑支挡技术和预应力技术。

实现支档与承重结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节省建筑资源材料,同时,将预应力技术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建筑工程质量为最终目标。

3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作业方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对整个建筑完成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各建筑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建筑施工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施工项目,完成高质量的建筑项目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志健.刍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材与装饰》.2012年3期

[2]仇伟峰,孟庆鹭,唐甜甜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探究.《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2年2期

篇5

【关键词】CAI;音乐;课堂;教学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为多媒体技术。它指的是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载体进行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的一种先进技术和手段。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美的享受和展现,而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起着积极的作用。

CA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方式和手段,它具有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课堂的听、读等形式,恰恰契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开拓了音乐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使广大中学生身心受到熏陶,从而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CAI的合理利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CAI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CAI教学能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思想最为活跃,对于中学的课堂尤其是音乐课堂,希望是轻松的、活泼和有趣的,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为满足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和需求,音乐课堂教师运用CAI辅助音乐教学,根据课堂的内容选择大量图形并茂的声音、图像、色彩、动画等材料,并根据教学需求进行重新的分类整理和有效组合,可以创情激趣,变静为动,扩大容量,图文并茂,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能力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创作力,发展艺术创新能力。

2.CAI教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很容易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而CAI教学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储存、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使学生们如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其视觉、听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使课堂冲破时空限制,让音乐课堂教学魅力四射,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3.CAI教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CAI教学能提供各种各样功能强大而又全面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库,能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查询,让学生能获取大量的音乐资源信息,各种音乐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按照自己的梦想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在进行自主音乐的学习中,可以有选择地浏览他们所需要的材料。

4.CAI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中学音乐教学力图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借助CAI,通过观看、聆听等感知行为,能第一时间形成学习中的意见和反馈,阐述自己对于某些片段的见解和看法,音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意见反馈及时进行课堂内容以及课件的调整,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内容和进度,真正按照学生正当的需求安排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更加显示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5.CAI教学能创造熟悉的艺术情境

CAI课件教学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所讲对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都可以表现出来,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既真实又自然,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各时代、各民族、各国家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6.CAI教学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音乐课堂,理应能给学生带来轻松和快乐,但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神秘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享受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任务之一。运用CAI技术,可以把不同民族的建筑、歌舞、风俗、服装做成精美的课件,学生一边听教师介绍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旋律,这种知识、形象、音乐的完美结合,学生们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而在快乐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二、基于CAI技术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笔者认为,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出CAI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向创造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

1.注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CAI设计出生动、新颖、声形并茂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常常伴随着活泼、好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特点。而通过CAI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通过新颖、真切和具有动画效果的画面来再现情境,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制作、演示课件,放映影音作品,进行新旧对比,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笔者在带学生欣赏《保卫黄河》歌曲时,通过CAI播放相关资料片,再现了这一作品宏阔的场面,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乐曲磅礴的气势,感受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让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震撼学生心灵,热爱美、追求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油然迸发。

2.讲求视听策略,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出感受,并逐渐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大胆展示,关键就在于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听觉感知这个先决条件,充分利用CAI教学引导学生静心聆听,仔细观看。在以往的中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在教学之前往往要准备好图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中黑板上写上大量音谱、歌词等内容,既浪费时间又乏味,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也产生厌烦心理;而现在运用CAI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各种乐谱不同的字体、颜色、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不仅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快就调动起来,而且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同时通过CAI辅助,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服装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有了音乐再现,视听俱佳,一切都通俗易懂,学生自然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不断延伸,从而达到领悟知识的目的。

如在带领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就可以努力创设出各种生动的意境。在欣赏之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蒙眬、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到乐曲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

4.创设音乐意境,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新思维是十分可贵的。CAI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如在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通过CAI可以演示“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的背景,播放作品,设计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从而把他们带入到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出常德诗墙、柳叶湖、壶瓶山、花岩溪等常德的美丽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就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常德美景。

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一堂普通的音乐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产生爱学乐学的情绪,信息技术也一样,要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譬如,我在上指法练习课时,就没有采用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还会使他们讨厌计算机课。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就是一开始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了。于是好胜心就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我们打不快啊?”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的那一丝好胜之心,告诉他们要想赢就必须先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及其要求,孩子们就会学得很认真。

    当然,仅仅是一个键盘拿在手上让孩子学,也是很乏味的,或许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玩《金山打字通》。让孩子们在“比一比赛一赛”中练习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念。

    二、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LUNWEN.1kejian.COM]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老师相信他们,他们定能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在课堂上把广大的空间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大显身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多练,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多层次练习

篇7

【关键词】改革;初中数学;创新;教师;学生

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应试教学的基础课程。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通常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教学方法,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从而使数学课变得枯燥无味。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数学老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一)教师讲学生听,灌溉式教学

当前的初中教学几乎都是“填鸭式”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教师把课题、公式、解题办法“灌溉”给同学,学生在还没充分动脑思考、动手练习时题目就结束了。通常学生只忙着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脱离生活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多是背公式、解习题,按着教材用传统的模式把例题讲解给学生听。很少有教师会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做题目,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同时,学生只会单纯解题,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数学例子,就会束手无策。

(三)教学工具、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初中教育只有黑板等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数学需要发散性思维,单纯的在黑板上演练解题过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一)提高学生思考空间

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数学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必要技能、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强迫灌输式教学。缩减过分细致的条条目目,提高师生的思考空间。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章每节都有固定的定义与公式,老师要教给学生每一章节的习题,学生背会公式与解题思路,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这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教学要求大相径庭。学生学到的是特定的知识点,枯燥的公式与数字,脱离了课堂和试卷,数学就变得几乎毫无用处。由此可见,只有坚持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将数学知识生活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二)改变教学态度

在中学教学的封闭式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应试考试。学校也将学习成绩、升学能力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这种目标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率。很多天资并不愚笨的学生,在学校受不到老师的重视,被老师同学分类到坏学生的行列,以至于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抗拒心理。

教学过程并不单单应只关注分数,只有让学生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接受新知识,努力克服学习的苦难,积极动手,善于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三)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能力也变得至关重要。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时期,衔接未来的高中教学,只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在未来的高中时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中,不在是单纯的例题,添加了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用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到,习题中很多的例子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每一位教师都息息相关。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求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思想素质,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模式

(一)建立情景教学

通过音频、图像、表演等方式,建立生动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入情景教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课本的例题学习。

(二)加入探讨学习环节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强化学生直接的探讨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具体直接加入到解题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将学生分为小组,各个小组开展探讨,交流解题思路,互相分享解题方法。同时加入小组出题、小组解题、小组竞赛的模式,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给予鼓励,增加学生的竞赛意识,让学生自愿动脑,主动加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控制上课节奏,引导学生思考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成,都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提出问题,控制上课节奏,给学生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是重要的模式之一。由教师提出问题,全部学生动脑思考,自己解答自己评析,也是全新的模式。教师充当裁判,控制大局,让每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思维能力。

四、结论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热爱学习的意识,是新时代教学的必要要求。新课改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吕纯孝.新课改教育研究[M].江苏: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

篇8

关键词: 技工院校 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当下的就业前景,使得技工院校的职业化培养方向得到了大力的支持,美术专业的就业范围很广阔。而身为技工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师,必须以培养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学员为基本原则。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课程上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后不断进步。

一、艺术多元化的前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作为美术专业,在创新方面的要求比其他专业要苛刻一点。简单来说,美术作品上的创新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是作品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依据作者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实际经历的自身感悟,突出美的主题,以创作的形式映衬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第二是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做出创新,找出能将作品意义完美诠释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国画大师徐悲鸿的《风雨鸡鸣》,看标题本意应该是一副构思精致的花鸟画。但是,徐老在作品中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风雨暗喻当时的民族的衰败,鸡鸣则是表明了当时民众对未来国家觉醒的期盼。精致的构图,崇高的思想境界,表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像这种寓情于景的作品表现手法,给予了作品不一样的内涵表达。这种创新手法,重新刷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从思想境界上拓展了想象空间,审美情趣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想象能力

职业学校不同于大学院校的地方就在于实践课程十分充分,因此,技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优势,美术课程要加入生活实践的课程。带学生到田间小道,观察自然给予人类富足的物质;去小县城的居民区探寻时间的足迹;去周边的山村里,看看青苔满布的老石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才能在其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上课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便于裁剪塑性的废弃物品进行工艺制作,让学生们在平凡、随处可取的素材里创作出具有自我灵魂和色彩的形体。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学习到作品构思的全过程,从材料的质感研究到找出作品题材,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赋予它意义。最后动手进行制作,按照细节部分的大小进行排列,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组装成作品。利用基本材料开展进行构思创作,最后制作成型的教学模式很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既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情感沟通,营造有利于创新思想培养的教学环境

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并且加以培养,是我们作为技工院校美术课程的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此,笔者常常在教学课程上给予学生鼓励,激发他们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潜在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要轻易地否定。当遇到必须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改变时,也应该持商量的语气和他们讨论学习行为是否恰当,让他们跳出学生的圈子来考虑,若换一种艺术手法,会使得作品的内容增强表现力。

学习积极性是从事教学行业的教师对学生可望而不可求的一个学习潜质,因为只有保持这份学习热情,学生才能自始至终都对作品的创作有潜力,促使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知识的运用和作品的完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告诉过学生,美术的学习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框框架架,作品的完成要求就是有创新和自我个性的融入。因此,笔者也特别注意那些富有个性的学生,尽管他们所完成的作品的表现能力不是那样充分,但是有自我个性的展现,就是一个值得嘉奖的闪光点。这样的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保持创作热情,同时也对学生在作品中展现自我个性起到鼓励的作用。

四、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美术,在生活中的地位不仅仅体现于技工院校的教学上,更是作为一门艺术展现在生活中。艺术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模式。美术的创作,要跳出这个实体的圈子,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让他们用自己发现美的双眼进行创作。用自然之美激发创作欲望。让他们学会在自然环境中,放松精神,抓住创作的灵感,捕捉艺术的瞬间画面。没有技法方面的指导,没有思维模式的定向,保证他们的创作细胞都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则通过课堂活动的设置,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行合作学习。当学习与现实能够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连成一体的时候,才是他们的创作思维得到全面激发的时候。

五、关注学生,培养其美术素养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美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作,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老师关注的目光不能只集中于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进行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境界。就此,美术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保持高度的引导热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安抚他们紧张、不安的学习心理,鼓励他们勇于突破。技能方面较为薄弱的学生,要提出相应的建议,保障他们对美术创作的未来有坚定的信心。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目标。

六、结语

新课程的推出,社会需求的不断进步,呼唤着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美术教学中,只有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探究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圈子,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社会输送有能力、高素质、适应性强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鸽.浅谈创造性思维[J].魅力中国,2008(28).

篇9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如果没有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失去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价值。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背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运用。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呢?

一、引用生活案例,体现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惯,选择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防御内容时,针对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引入生活中的感冒病毒及防治方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电脑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推动了学生的学习。

二、设计教学活动,体现过程生活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可以体现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为学生布置一定的目标任务,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接触生活实际问题,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份虚拟的班级考试成绩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对成绩进行排名,统计及格人数等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和巡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技能。

三、关注学生个性,体现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信息技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在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生活化的评价内容及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师可以对认真听课和记笔记的学生颁发听课模范奖,可以为举手发言的学生颁发课堂勇士奖,为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颁发作业标兵奖。例如,为了进一步考评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我们的小家”作业,让学生利用艺术字、图表、箭头等等来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包括他们的性格和特长等等,在完成之后挑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

篇10

关键词:认知结构;情境设计;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32-01

说到数学,人们往往会把它和“枯燥”一词联系在一起,不光是学生,很多成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发现,课堂前五分钟时间把握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这就对课堂情境的设计要求比较高,而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对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数学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引入古人解决这道题的方法,“金鸡独立,兔子站起”,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乐趣。

2、利用数学小实验,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拿出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o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3、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在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由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4、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讲授“数据的波动”时,设计如下例子:

我们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跳高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8次,成绩如下表:

甲:1.70 1.65 1.68 1.69 1.72 1.73 1.68 1.67

乙:1.60 1.73 1.72 1.61 1.62 1.71 1.70 1.75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我可以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家猜想一下我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也提高了,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有人说过“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勾股数时,可以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让学生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4, 5; 5,12,13;

7,24,25; 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