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指导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家庭教育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中主体责任缺失,参与意识不够。1.主体责任缺失。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时会说“老师,我们把孩子送给您了,您可得给我们教好啊……”,认为子女的教育完全应该在学校的框架内进行,忽略了自身的家庭教育;另一部分家长虽有教育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从下手;还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导致顾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时,又习惯把责任归咎到学校方面,推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责任。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有上升的趋向,将不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参与意识不够。家长对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热情不高,常见参与人员一般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充分暴露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缺乏参与意识。只有当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父母才意识到要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会有灵丹妙药能立刻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庭只能无耐的接受孩子教育失败的事实,并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痛苦不堪。(二)学校的主动意识不强,指导缺乏科学性。1.学校在实施家庭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学校方面表现差异较大,部分学校对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虽然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宣传需要而流于形式,导致内容单一,更有部分学校表现为对家庭教育工作不配合甚至抵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校的态度首先与学校校长的认知水平有关,其次是因为政府对学校的考核缺乏庭教育指导这一项,或者考核指标不具体导致考核形同虚设造成的。2.指导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在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所开设家长课程不能准确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对开设家长课程的效果也缺乏追踪,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导致许多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课程持应付的态度,使开设家长课程的预期效果大大折扣。(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监管意识不强,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教育实施虽是以家长为主,但实际上存在多个指导主体,政府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及时制定关于家庭教育实施和指导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参与的主动性和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关注和重视。
篇2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素质 党的教育方针 瓦房店市 学校工作 整体构建 教育内容 创新认识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是系统性: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参考资料,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即做父母的修养、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精选。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治疗
做为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在两年多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和他们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息息相关。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或某种不良心理症状都与家庭交往方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接触过家庭治疗理论后,我在工作中与学生谈到他们所出现的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时,就会更注意探寻其所产生的家庭系统内部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环境,认识自己的父母,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确实,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中,我发现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有如下家庭教育因素:
一、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高中时代是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时期,心理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断乳期。高中生具有自己广阔的内心世界,当今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种种的心理需求和权益,而这些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
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是足球迷,为了观看世界杯比赛,多次与母亲发生冲突。母亲跟我说她儿子以前都很听话,可现在都听不进她的忠告,都快期末考了,还天天看球赛,不复习,有时她就强行关掉电视。其实在我和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稳重,有想法的男孩。他说,母亲太自私了,阻止了他很多兴趣爱好,以前他都采用顺从的态度,只保留了足球这一兴趣,现在连他唯一的兴趣也要剥夺。他的很多同学也看世界杯,虽然他们父母也会阻止,但没有人像他妈妈这样“侵犯人权,毫不尊重人的”。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父母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地商量,哪些时段的球赛直播可以看,哪些会影响到学习不要看。如果孩子喜欢的球队比赛时孩子看不了,可以帮孩子录像,等孩子有时间时再看。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有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二、家长在家庭关系中责任不清
工作两年多来,家长的求助中有一个问题特别突出,就是感到对待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不知所措。特别是针对孩子迷恋电脑的现象,痛心又无奈。
还有一位高一学生家长说,儿子以学习成绩相要胁,如果不帮他的电脑升级,他就要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业。听这位母亲说话我都觉得心酸,她说儿子在初中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自从中考后迷上电脑游戏,就完全变了。高一上成绩还不错,高一下后成绩就一塌糊涂。现在她都不知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满足的话真担心孩子就真的无心向学,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还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已经对儿子没有其他求了,只要他愿意走出家门就好了。孩子现在在学校上课无精打采,一回家就开始上网,对她的劝导采取漠视的态度,而且儿子都不愿意外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天天上网,这令她很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上述案例家长们都谈到了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孩子是会揣摩父母的心理的。若是家长表现出软弱无力、无可奈何、丧失原则,他就得得寸进尺,我行我素。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后果,甚至很少想到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家长希望孩子能来“知心室”和我谈谈,但由于孩子反感,而拒绝到“知心室”。
其实,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出现的形形的问题,应该“责任回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正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青少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更相信自己尝试过的结果。家长可以为孩子把握大的方向,但在小细节方面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大大小小的“错误”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自律,学会不断完善自己。
一位家长说她每天看到儿子的长发就烦,特别是在家时孩子还特别喜欢将头发弄得乱七八糟,提醒他好多次,他依然我行我素,她与儿子常因这个问题发生冲突。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的发型和服饰是有规范的,在家长看来,这就是孩子的“错误”。但在与这位家长的交谈中,我发觉她儿子是个体贴的孩子,一个学习自觉性挺不错的孩子,只是在发型和打扮上追求个性。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只是简单粗暴地不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要有耐心引导。高中生的个性逐渐发展成熟,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希望自己的打扮有个性,符合潮流。
其实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试着去学习一些“新潮”的事物。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些事物,与孩子一起探讨喜欢这些事物的利与弊。而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标准采用一票否决。
三、矛盾的家庭教育
一位高三学生到咨询室几次后跟我说,他觉得他目前心理状态不稳大多是由母亲造成的。他说,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也用来读书,有时会读到深夜。母亲看到他这样努力,会跟他说让他注意休息,可是,当他真的觉得累了休息一会,看看电视、上上网时,母亲却开始唠叨个没完,说他这个时期还顾着玩,没努力读书;有时他晚睡早上起不来,母亲也一直喋喋不休说他懒,缺乏斗志。他说母亲有时希望他不要太累,他休息时又怪他不努力,母亲的矛盾也影响了他,让他有时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努力了还是没有努力,成绩不好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造成自己考试时发挥不稳定。后来我从这位学生的老师处了解到,他其实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执行得也很到位。这位母亲没有看到自己孩子是个意志很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安排十分合理,母亲却无法体会他想劳逸结合的需求,一味地责怪和唠叨。
矛盾还体现在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上。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家庭关系已由“严父慈母”转变为“严母慈父”。很多学生都说更喜欢与父亲交流,因为母亲似乎想干涉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唠叨不停,而父亲则只会在需要时给一些提醒。求助的家长也多为母亲。母亲们也常跟我抱怨父亲总不配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一位母亲,她提到对于孩子厌学,她采用讲理和耐心等待的方式,父亲则成天逼着孩子去学校,认为母亲这样惯着孩子不行。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使这个学生在父亲和母亲面前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不利于她人格的发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从小的方面讲,不良的家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大的方面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严重的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咨询中,我常常会与学生的痛苦和家长的心酸产生共感,以下是我对上述问题思考后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对于学校方面来说,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要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即如何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发现,其实很多家长虽有强烈的搞好家庭教育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步入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已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延伸到高中生家长,在指导内容上,将由主要普及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向家庭心理教育指导转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为此,我校学生处“知心室”与家长学校联合,于今年初推出了“家长茶座”小报,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将成为学校工作的“刚性”任务,通过县家教宣讲团,通过每一次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茶座》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注重抓转变家长家教观念的工作。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在咨询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人格上普遍存在着注意力薄弱、懒惰、缺乏责任感、合作能力差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合作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校创办“家长茶座”小报,评选“优秀家长”,就是希望增强家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步,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范围、层次将有明显的变化,由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主,扩展到关心孩子的品德、人格及心理的发展。
五、对于家长个体来说,主要做好心理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艺术。为此,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经常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发展。心理沟通是最有效的家教途径,那应该如何沟通呢?
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呢?父母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遵循下列三个步骤:
1.倾听。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成某些共识,要有相同的目标。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接下来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
2.判断,澄清。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公正的态度来自客观的判断,用心倾听,自然可以听出孩子想法中的不合理或偏颇之处,寻到症结,找准切入点。
3.咨商。最关键是商量。与孩子一起探讨,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尤其应该与孩子认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做与不做的利弊是什么,以事实,以理去和孩子讨论。这里也有关键的点,就是自己少说教,多提问,多引发孩子的思考。
4.共同制定措施。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动,双方达成共识,制定措施,并且落实措施。
5.耐心地等待。在落实措施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孩子想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有时还是需要监督的,因此,适当的提醒也是少不了的。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青少年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
做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温暖宽松的对话氛围。要知道在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很强,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尊重,自然会说出真心话,说出他们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客观地评价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发展,积极地约束。
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父母不仅要反思自己言行,而且还要反思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然后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找出有问题的环节或因素,进而对家庭环境或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完善,最后达到标本兼治,促进孩子心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的、本土的新思想不断地被人们汲取,我国的家庭教育方面也随之出现的相应的问题。家庭教育得当那么学生的发展会更好,若缺乏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不当,学生可能会与家庭反抗、对立,学生甚至会误入歧途。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研究员们的探究,但是我国各地的条件各不相同,也难有一种普遍使用的解决措施,本文着力从铜仁市本地情况出发,调查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共性,借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客观原因,从而找出切实的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的家长形象遭到削减
据问卷信息,对于生活上的事情“有时起到表率作用”的父母占到40%;“很少起到表率作用”的父母占到20%,父母行为方式的偏差会令其形象在子女心中遭到贬低,照此情况来会加剧父母和子女难以沟通这一情况。高中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并且处在面对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高考的情况下,高中生的学习压力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重,学习的好坏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关注点,大部分父母文化的缺乏,并不能在子女的生活重心上解决其疑难,所以父母的家长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也就遭到了削减同时也间接地拉远了家庭中两代的距离。根据调查数据,能够单独辅导子女学习的父母只占有20%,而80%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习都不能进行辅导帮助,父母的文化素养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更加直观,也更加具有教育价值。
(二)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当
关于理念的解释有多种,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而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关于教育的理念也包含很多种,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中包含: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个性化等理念,教育理念如同在教育上所持的思想和观点。现代的父母们任有多很多所持的教育理念并不科学,就如”唯分数论”认为好的成绩高的分数就是教育的全部,在统计的数据中发现有接近66%的父母他们平时最关注的就是子女的成绩,而关注于子女心理和兴趣爱好只各占18%和9%,在平时家庭教育的内容中父母倾向于督促成绩,在父母为学生提供子女环境的调查中,其中“只管学习而不用参加家务劳动”这一块占到了28%。这些情况反映出当前的大多数父母还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分数和成绩上而忽视对子女其他方面的培养。
(三)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裂痕
家庭之中往往都存在代沟的问题,父辈与子辈在文化上、思维方式上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上都难以做到同步,况且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的负担加重而且父母与学生所花的大量时间在各自的领域,生活的相交点变少,铜仁市地处我过去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都有所欠缺,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因此家庭的活动内容相对单调,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并不算多,在问卷的选项中,与父母几乎一星期交流一次的约占有29%,而几乎没有交流的占到了20%,几乎与父母没有沟通交流的学生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一大部分,可见有着不少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缺乏沟通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上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幅度不断加大,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社会竞争愈演愈激烈。由于家庭教育属于私人性,其运行的范围也只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范围环境里,也不属于学校教育的义务性质,目前也没有法令条文规定家庭教育属于义务性质、强制性质,家庭教育在施行的过程中是完全以父母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社会也难以对个人作为家庭教育施教者而做出明确的指导。
(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在经过对问卷调查信息的统计后发现,学生中父母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和初中之间比例占有69%度在高中和大专之间的占有21%,本科程度只占有8%文化程度在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占绝大部分比重,一般情况下父母的文化素养越高,那么教育子女的理念则更为明确,方法也姑更加科学,也更加有能力;父母文化素养的欠缺,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已无法和学生的教育水平相匹配,此阶段父母已经无法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如果对子女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追问还会,首先父母自己并不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子女与父母缺乏沟通
高中作为人发展的黄金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会学习以独立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围事情,但同时处于青少年期难免都会有叛逆的思想,这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不会削减,但是同时又想拥有自己更多的自主和独立,所以他们会不愿过多地与父母交流,当双方在某一事物上发生摩擦,学生会首先维护自己,而和父母之间产生对抗。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认识并不都完整,也许会错误地认识父母和家庭,也许会生出嫌弃、冷漠、同情、无所谓等多种认识,此刻的他们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经过历练还有所欠缺。
三、优化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对社会提出的建议
在调查的数据中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都停留在小学与初中之间,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脱轨,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父母们都具备基本识字能力。的《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所表示,乡下人不识字被城市人叫做文盲,并不是因为乡下人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文字在乡下的环境中并不实用,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不需要文字来帮助他们表达一切。而城市与乡下则截然不同,所以父母完全又能力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本、读物,问卷数据表示21%的父母能够上网,那么这一部分更具有能力获得有关家庭教育的实用信息,在“父母休闲所做事情”的调查中“其他”这一选项占得比例是19%,它包含(外出、睡觉、打麻将)等选项。由此看出很大一部分父母并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自身学习和发展。父母不仅应该与子女一起学生,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经验,还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二)对父母提出的建议
读书、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成才与成人的主次如何,人的最终发展受到品格发展的制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在人的品格上决一胜负。但是今天的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片面地强调成绩、分数。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以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升学为目标。学生、教师、学校、家长都把考试看得十分重要。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全面的发展。我国的观点就是要培养有目标、有素质、有组织、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人才。父母和学生都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得多少分数,上了哪所学校,不能为了让孩子领先他人就扼杀孩子的童年,也不能光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智育上而忽视非智育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否在此过程中身体上、心理上、行为上更加符合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作用。
(三)对子女提出的建议
子女在切实感受到得到尊重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与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家庭意识,提升家庭中存在的价值感与家庭的满意度;而不是只会向父母进行物质索要。在此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放下负担,可以先以生活中小事情为话题与父母进行交谈,双方先建立、完善好共同话题,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深入的交流。另外建议子女多向父母征询意见,父母的生活经历、处世经验都比他们来都要丰富得多,处理起事情来更加得心应手。所以鼓励子女遇到问题可以多向父母寻求帮助,多向父母学习,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同时也汲取更多的教训,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感悟,也可以拉近家庭成员彼此的距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学生与父母一起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家庭中民主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约翰,杜威,胡恩泽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高中;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研究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本文着重从分析目前不同家庭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进一步阐述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直接影响家校合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
一、我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四星级高中,学生来自社会各个层次的不同家庭,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有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还有来自外来自务工家庭的孩子,这就决定了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将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孩子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对于这类家长,他们很容易理解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很容易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无缝对接,形成合力型”。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如果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家庭,这些学生有的靠着祖辈长大的,有的父母自身的文化层次较低,还有的由于家庭矛盾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这就导致他们的家庭教育很难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他们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型”。
第三种情况,如果孩子来自这样的家庭: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问题上有比较极端的想法,或者对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不能很好地理解,片面理解和过分信奉国外的教育模式,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制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校教育不信任,这样的家庭教育自然不会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格格不入,矛盾对立型”。
二、家校合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为学校,要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必须积极探究,寻找对策,发挥家校合力的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抓住这个切入点,因势利导,让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以促进学校教育效果的提高。
1.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职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存在这样的误区:(1)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教育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2)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学校一直以来处于强势的位置,学生在校所有的一切由学校说了算,学校认为学生的教育理应是由学校做主,家长无权干涉学生的学校教育。
学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学校,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要改变“一言堂”的强势地位,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不断完善和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海纳百川,促进学校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建立家长学校,加强指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学生来自于哪类家庭,相信父母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不变的。作为学校,要建立学习型的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提高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水平。比如,学校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开展讲座: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早恋的正确引导,对于电子产品的正确处理,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怎样与同伴相处,学习方法指导,怎样与孩子沟通等方面给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信息平台,加强沟通
为了方便快捷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我校开通了“校讯通”系统。“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这样,学校可以获得学生更全面的信息,更好地对学生对症下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校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起携手,学生才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本研究直接面向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指导者,主要为教育系统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志愿者和家长自愿者等。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郑州市、南阳市、焦作市三个地区的部分家庭教育指导者。共发放问卷303份,回收问卷303份,剔除不符合要求、关键信息失误等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92份。本研究采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调查———指导者调查问卷》,问卷项目由“服务者本人基本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状况”“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组织管理状况”三大维度组成。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指导者基本情况
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被调查的指导者的基本情况如下:学历情况。指导者的学历普遍较高,指导者的学历在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者占79.8%。抽样选择有效的292份问卷中,郑州市、焦作市和南阳市三地的指导者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3.2%、35.6%和31.2%。总体上,郑州市指导者的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总人数为85人,占该地区被调查总人数的87.6%,而南阳市和焦作市具有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指导者占该地区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1.4%和79.8%。年龄段分布情况。20~30岁年龄段的占36.7%,31~40岁年龄段的占41.8%,41~50岁年龄段的占18.8%。职业分布情况。有79.1%的指导者属于教育、医务、工程等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12.3%的指导者属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婚姻状况。多数被调查者已婚,占被调查者的79.9%。结婚且同居一处的,占被调查者的74.7%。其中有82.2%的被调查者已经生育。
(二)指导者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身份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参与本次调查的指导者,有72.6%的人属于本单位教职员,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仅为6.8%,专家更是只占到1%,这表明社会团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三)家庭教育指导者采用的指导形式较为广泛
对于被调查的家庭教育指导者而言,其采取的主要形式有集体性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适当采用了诸如文字、音像资料等现代技术的指导形式。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指导者采用的指导形式较为广泛,主要采用个别指导和集体性指导活动,采用以上两种形式的占到73.3%。采用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与提供方式的有14.4%,有6.5%的指导者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庭指导。在个别指导方式中,指导者采用的方法较为多样。其中采用校长、教师的个别咨询的有31.8%,运用家庭访问和上门服务的有24.3%,采用电话、书信交流沟通方式的有23.6%,采用专家、教师个别咨询的为12%。在集体指导方式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报告会和亲子活动指导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前者占42.5%,后者占33.2%。在文字、音像资料指导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书报杂志等文字材料,占48.3%,电影、电视、录像方式占32.5%。在家庭教育指导采取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中,指导者认为有37%的家长利用网站查询家庭教育有关知识,有22.9%的家长与教师在网上通过文字直接进行互动,有20.2%的家长会与教师在网上进行视频交谈。
(四)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参与积极,态度认真
在“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调查的相关题目中,指导者认为家长出席的数量为“很多(超过80%)”的占45.9%,参与人数为“较多(占60%~80%)”的占19.0%。同时,指导者认为有累计超过75.9%的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关于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的表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表现认真(40%~60%之间)”的为26.6%,选择“较多(60%~80%)”的为17.0%,选择“很多(超过80%)”的占21.1%。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普遍持认真的态度。
(五)指导者普遍认为本单位管理较为科学,指导者队伍建设较为合理,能够对指导人员进行培训,并注重对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
在关于在工作中是否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两道题目中,多数指导者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两项,两题分别选择两项累计为89%和89.4%。基本认为“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提出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专题”的累计为87.7%。多数指导者能给家庭提供统一的教材,累计占70.2%,但也有14.4%的指导者并不能提供统一的教材进行指导。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两项者,约有70.2%认为指导者队伍既包括机构内人员也包括机构外人员。同时,注重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并总结、提炼和介绍指导服务中的实践经验。对于是否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培训,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的指导者累计为74.7%。对于是否帮助指导者总结,提炼和介绍指导服务的实践经验,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的指导者累计为81.8%。此外,指导者普遍认为单位能对指导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列入年度考核,还支持指导者进行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并积极组织和鼓励将其研究成果进行交流。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对指导服务者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指导者累计占78.1%。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者,认为应该将指导服务工作的评价结果列入年度考核的人数占68.5%,但也有31.5%的指导者选择“说不清”“基本不是”和“完全不是”。对于机构是否应组织、支持对指导服务者进行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和鼓励指导服务者获得研究成果和组织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两题中,选择“完全是”和“基本是”认为应采取以上做法的指导者人数分别累计为77.4%和82.9%。
二、问题分析
(一)指导者在掌握“怎样教孩子”方面的知识的来源缺乏专业性
在掌握“怎样教孩子”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最主要来源这一问题的选择上,选择“父母的传授”“从书籍、报刊和网络上自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积累”这三个选项的比例占到总比例的56.2%,而从专业机构学习获得的包括家长学校和在幼师、中师或高等师范读书时接受系统训练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只有32.8%。可见,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指导者在接受“怎样教孩子”知识方面,主要依靠自学和经验积累,大多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训练。
(二)指导渠道以各级学校为主,其他渠道不畅
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指导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渠道可以说是较为多样。但是过于依赖在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进行指导,并没有意识到其他渠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在指导者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中选择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组织为渠道的占75.7%,其次是以街道、乡镇等社区组织为渠道,占8.2%,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专业指导机构对家长的指导所占比例同为2.7%。可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教育,社会的认知度普遍不高。而在美国,家庭教育指导网站是家长获得孩子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调查显示,在2002年,美国有67%的父母从网上搜寻教育孩子的信息,有58%的家长利用网络查找与孩子学校生活有关的资料。此外,很少通过社会的专业指导机构对家长进行家庭指导。
(三)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主要采取面对面或直接交流沟通的方式,采用网络或其他媒介方式进行间接指导的较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指导者采用了多种指导的方法,但是多数指导者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集体指导方式(33.2%)和个别指导方式(40.1%)两种方式。在集体指导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形式以及亲子活动形式。在个别指导中也只是选择校长、教师的个别咨询,家访等方式,很少使用文字、音像资料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指导形式。家庭教育中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所面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这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沟通形式。但是,在现代技术日益发展的今日,部分家长因为忙碌等原因,迫切希望通过更为快捷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和得到更多指导孩子的方法。因此,在以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指导形式,尤其是借助现代多种媒介方式势在必行。
(四)尽管家长积极参与并表现较为认真,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出谋献策。
多数家长只是被动地掌握知识对于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还能出谋献策、承担任务的家长的数量题目中,有37.24%的指导者认为“很少(不超过20%)”的家长能够做到,23.79%的指导者认为“较少(占20%~40%)”的家长能够做到。可见,被指导的家长很少能出谋献策,在参与学习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课堂教学,可能是指导者的“独角戏”,而家长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对策
(一)增加家庭教育指导者知识来源的专业性
指导者掌握“怎样教孩子”的知识来源主要是在教自己孩子中积累,自己在学校读书中获得和书籍、报刊和网络上获得,但是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需要针对的是不同情况的个体,指导者自己的知识也应具有专业性。这就需要家庭教育指导者开展定期培训,提供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多方面,诸如儿童心理学、家庭伦理学、幼儿教育学、成人学习指导方法等。同时,可定期开展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学术研讨会等,以提升知识的专业性与时效性。
(二)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渠道
打破以各级学校组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垄断格局。逐步建立社区家庭教育系统,并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活动日、夏令营等活动;鼓励成立社会专业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通过指导机构中的具有相关资质的教师对有需求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加强对社会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及其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估工作;开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站,建立网上沟通平台,将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专家的相关讲座视频等放置网上共享,并注意实时更新,保证资料和知识的前沿性。
(三)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式
在现有的集体指导(专题讲座,家长会,亲子活动)和个别指导方式(校长、教师个别咨询,家庭访问等方式)的基础上,要注重用网络建立家长与指导者的联系,提高交流的效率。指导教师可利用电话、短信、表现记录卡等形式将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学校也可编写简报,将育儿经验、专业方法、优秀书目介绍等编入简报内,与家长交流。
(四)转变家长在接受指导中的角色
篇7
关键词: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又催生了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由于智商差异,学习态度、教育环境的不良等缘故,导致成绩低下。而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本文试图针对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方面收集数据。并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此外,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1.“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具有如下特点:大多“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2.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留守“学困生”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导致其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2.教师的原因。教师职业的辛苦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法单调、乏味,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失去耐心,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家庭的原因。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面打工,形成农村学校特有的“留守一族”。这些学生由爷爷奶奶抚养或亲戚朋友照顾,缺乏家庭教育,在不当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服管教、不守规矩、遇事冲动、打架闹事。这些学生在校难以处理好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并产生厌学情绪。
三、探讨帮助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教育方案
1.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沟通。农村高中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针对这些情况,采用写“四封信”的方式。即老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指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矫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自己对学习、课堂、教师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建议,目的是让老师们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态度,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宽厚细腻、无私绵远的爱。
2.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兴趣。很多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并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升学,更在于掌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困生”如何学习。其次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讲得慢些或浅些,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请优秀生介绍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促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缺陷,并相应提出改正的措施。
5.教师要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树立全面成才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有所发展。
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存在的厌学和其他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改变“学困生”不可教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研究他们,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学困生”的成绩、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军森.农村初中生厌学英语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0,7(B).
[2]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张柱银,李硕.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6):47-48.
篇8
关键词:职高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职业高中是进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些学生大多数为15~18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处于青年初期,处于转折“换挡”的“空位”,心理学上将这一过渡阶段称为“青春心理断乳期”。他们虽然学习压力较小,但比普通和重点中学的学生更早地接受社会的挑战,受到就业压力、环境变化以及工作竞争激烈等一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职高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是各种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他们比普通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普遍,如自卑心理、攻击心理、性异常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等,都表现得非常突出。
国家对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视,职业高中是中小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四化”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健全的过程,而健全人格的重要指标是有健康的心理,因而,培养职高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成为职高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
职业高中要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帮助职高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
一、心理辅导老师的配备
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本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且做好记录,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保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在自我调节无效的情况下应主动寻求帮助。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职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作为班主任这个特定的角色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实现自我完善,强化人格魅力,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及科学的现代意识。其次,班主任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其对人生意义、教育理想、自我超越等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心理。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注入班主任的素质,才可能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出现代人。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者一班主任,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在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积极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自尊自强。其次,班主任作为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和任课教师两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
职业高中应该给予心理健康课程足够的重视,包括教材科学、合理的使用、师资力量的增强、设施设备的完善。特别是心理健康课堂讲授的形式,要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辅导课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另外,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热点,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根据职高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进行专题心理讲座。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
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及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应该时时处处接受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教育者在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职高教育也是如此,在促进职高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综合作用,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做到学校和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篇9
莘莘学子,现在是上有鹰击,下有虎视狼窥。孩子本应拥有的充满爱意的家,现在都要成了“虎穴”“狼室”和“鹰巢”了。我们不禁要问,虎妈狼爸式的教育真是未来家庭教育的出路,能为我们培育出引领世界潮流的下一代吗?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若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远大理想和宽阔眼界的世界级人才,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大胆实践引领民族的新步伐。 现在的根本问题是,虎妈狼爸这种以压制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能不能为我们造就出这样一批中国未来迫切需要的世界级人才?从虎妈在她第二个女儿身上的失败以及虎妈最近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来看,答案似乎已经浮现。
那么,怎样才能培育未来战略上的人才,让我们的民族引领世界新潮流,让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成为中国历史新的里程碑?
文化上的突破,可以来源于自身新思想的诞生,也可以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新思想火花。这一点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许最近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著作《哈佛两姐妹——素质教育与智力开发家庭教育全记录》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作者对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有着切身体会,他们在探索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兼采中美文化之长,汲取东西方教育的精华,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新方法。他们的方法主导思想明确,实施步骤清晰,强调普适性和可重复性。书中以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把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家庭教育新理念付诸实施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从而给抽象的素质教育赋予了实质性的内涵和生命力,为素质教育和智力开发相互渗透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注解。
他们把孩子从幼儿到高中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幼儿阶段、启蒙阶段、自我探索阶段和高中冲刺阶段。在孩子的幼儿阶段,他们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培植亲情和互信,在玩耍中了解孩子的个性、增强孩子的团队和家庭观念、建设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孩子的启蒙阶段,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情趣和动手能力,鼓励和协助孩子多交朋友,开阔视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学习,力求全面发展,让孩子在兴趣中开阔眼界;在孩子的自我探索阶段,他们协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探索孩子的特长及发展方向,通过突破一道道难关,攻破一个个堡垒,建立孩子的自信,开启孩子自身前进的动力;在孩子的高中冲刺阶段,他们充分利用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同孩子一起拟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全面出击,使得她们的智慧和才干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实践中,他们采用启发性教育,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他们融西方强调的团队精神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于一体,建立家庭团队,端正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自我定位;他们巧用孩子的创造力、领导力,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不断自我挑战精神;他们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以扩展眼界,掌握社交技能,让孩子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成熟起来;他们因材施教,不随大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他们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打消耗战;他们在把握好发展大方向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发展。
他们摸索的方法使得他们的孩子既能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又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他们的两个女儿,尽管个性、兴趣各不相同,但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她们所申请的美国所有常春藤名校录取。其中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最后她们都去了哈佛。在他们的指导下,一些亲友的孩子,包括中国的孩子,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10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云南农村的学前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有的农村地区把以前的学前班取消,改建全新的幼儿园,还有在有的乡镇实行建立中心幼儿园等有效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措施,随着城镇化的步伐,这样的政策带动了云南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虽然现在云南农村幼儿园的毛入园率还不到50%,但相信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这一比例一定会不断上升。虽然有如此有利的历史发展背景,但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我省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还比较落后的现状,认真分析现有的问题,从而提出能正确引导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观念,指导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对调查走访到的昆明、西双版纳、曲靖、大理和昭通等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家长发放了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2份。在问卷中对家长所从事的工作的调查显示,有27.5%的孩子父母是以务农为生。家长学历高中及以上者仅有30.7%,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6.8%,还有15%的家长仅为小学水平。在家庭平均年收入问题上,有71.3%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内。在孩子入园的年龄上有29.4%的孩子到4岁才进入幼儿园,有6.0%的孩子2岁和7.8%的孩子5岁以后才进入幼儿园。有44.3%的家长认为送孩子到幼儿园(学前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在为“孩子在幼儿园每个月的花费”问题上有65.6%的受访家长只愿意为孩子支付100到300元的费用。
二、对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1. 儿童家长普遍受教育不高
从以上这些数据和通过访谈所整理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农村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农村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直接影响到儿童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观念。因此,农村儿童的入园年龄上两极分化,由于家中无人照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岁左右就被送到幼儿园;又或是由于家庭条件问题无力承担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一直到孩子4、5岁才将其送到幼儿园(学前班)。
2. 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少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程度很低,许多农村少数民族家长都以务农为生,所以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能够承受和愿意为学前儿童的孩子的教育费用的投入就非常的有限。许多在城市开展的非常有效的家庭教育组织形式如: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专业的家教咨询机构的团体亲子游戏活动、各种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等,都很难在农村开展起来。其中有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费用问题。
3. 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知之甚少
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了解到很多的父母其实对幼儿园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什么具体内容而知之甚少,所以更谈不上对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做出评价,父母只关心孩子有专人看管,没有人生安全隐患,可以基本保证基本饮食需要就很满足了。因此,父母很少与幼儿园及老师进行沟通,更少参与到家――园合作的教育活动中,就更谈不上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三、建议和措施
1. 采用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农村学前儿童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较差,但爱孩子的心和想要把孩子教育好的愿望是与天下所有父母一样的。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欣喜地发现, 年轻家长思想开放, 对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有强烈的渴望, 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在逐渐形成。我们的工作就应该建立在这样的需求上,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及智能手机终端播放一些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范式。让父母有途径了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并以农村幼儿园为基础,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资源,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亲自活动日、幼儿知识讲座等活动,宣传科学的幼儿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家长间、家长与老师间的交流,引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实践。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社区文化的营造也可以成为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社区中积极向上、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 有助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 从而最终形成幼儿园、家长、社区三维家庭教育网络。
-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
- 下一篇: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