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9 08:2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合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合同管理是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高校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本文从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合同管理意义、涉及类别及现存问题,提出了高校目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等问题,导致高校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鉴于以上问题和风险,本文通过对合同组织、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归档评估等方面的业务流程梳理和内控环节设计,提出了应通过信息化的联动手段,逐步研究建立健全合同的归口管理、履行监控、拟定审核以及归档评估等机制,对合同管理进行一定规范,减少高校合同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风险。
二、高校合同管理现状
(一)高校合同管理意义
合同管理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始终,涉及高校日常管理的多项主要业务,需要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和管理。高校在经济活动中通过签订合同,规范合同双方的经济活动开展。一方面有助于高校防范法律风险,预防经济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有助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通过合同管理帮助高校节省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费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高校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有效协调高校内部各方关系,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合同涉及类别
本文所称的合同是指高校与其他法人之间的协议。根据合同订立的不同形式,主要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高校经济合同一般以书面合同为主,即指通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而订立的合同。根据高校合同涉及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科研合同、人事与劳动合同、教育合作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基建合同、仪器设备租赁和不动产买卖、租赁合同、修缮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外事合同等。
(三)高校合同管理问题
1.缺少统一归口管理机制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建立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且对所有合约展开集中划分与不断编号,针对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合同资料,需要联合各机构展开集中审核。目前,高校合同由不同部门管理,未建立统一归口部门,例如,设备采购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工程合同由基本建设部门管理、科研合同由科技部门管理、重大合同订立由学校法律事务室审核。合同不能统一归口管理和备案,管理方式方法不能统一,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影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缺失部分合同管理流程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确定合约实施的责任人,以最快速度对合约施行状况进行审查、研究与验收,针对必须补充、变更或解除合约的状况,需要根据法律展开相应的审查工作。目前,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尚不健全,存在缺少合同验收和结算规定、未能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缺少对合约签订、实行、变更状况等进行登记工作与管理工作,缺乏对合约按期进行划分汇总和归档管理、缺少关于涉密合同管理的具体规定、缺少合同纠纷管理规定等问题,合同管理过程中流程制度的缺失,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3.缺乏合同信息系统防控
根据财政部的内控建设要求,高校应以信息化为抓手,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全面识别和评估相关业务风险,梳理业务流程,通过对各个主要经济业务的流程衔接点,实现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有效实现合同内控管理的信息化落地。目前,高校合同的信息化管理往往仅包括合同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等功能,缺少合同执行、结算、变更、备案、终止以及归档等程序的信息化管理,重要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未实现一体化,缺乏与收支、资产、采购等系统的链接,这就导致无法有效依据合同进行结算、无法以预算为来源进行管控等问题,会阻碍合同内控风险防控。
三、高校合同管理机制内控设计和措施建议
高校合同管理主要分为合同订立与履行两个关键流程。合约签订流程涉及合同调查、拟定文本、审核、签署等一系列程序。合约履行涉及合约实施、补充、变更、终止、纠纷解决、结算、归档及后评估等一系列程序。在合同管理的各项关键流程中,应确定业务流程和内控要求,按期审查与评估合同管理的薄弱流程环节,使用有效控制手段,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保障高校根本利益,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一)健全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对合同组织环节的控制是指对合同组织体制、制度流程、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内部控制。合同管理制度的规范和齐备、合同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和协调是合同内控风险防控的基础。
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控制机制
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行合同管理的分级授权制度,明确上级单位、高校决策机构、业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监管部门的合同管理权限和职能,确保高校对外签订合同经过合法授权,不签订超出有关规定范围的合同;同时,高校应定期梳理合同管理各个环节业务流程,针对合同的风险领域查找、界定关键控制点,明确合同管理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要素,确保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2.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和岗位责任控制机制
高校应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设置合理的合同管理岗位,明确合同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沟通协调制度。高校需要指定非合同执行机构的其他部门或者是独立的机构视作合同归口管理机构,对所有合同资料采取集中管理方式,构建财会机构和合同归口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制度,完成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的有机整合。详细而言,应该确定不同环节的具体规定,参加重大合约的起草工作、谈判工作、审查工作与签署工作,参加高校合约纠纷的调节、仲裁、诉讼环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高校需要科学设定相关岗位,确定合约的授权审批与签订权限,对专用章进行合理的保管,禁止未经授权私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署合约,禁止不法签署担保合约、投资合约和借贷合约。
(二)加强合同订立控制体系
合同订立环节控制是指通过开展合同策划与调查,规范合同谈判过程,明确合同文本拟定和审核要求,在权限范围内签署合同文本,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确保单位合同订立过程规范有序。
1.建立合同策划和谈判控制机制
合同策划是合同控制的起点,高校应明确合同签订的业务和事项范围,凡是应当签订合同的业务和事项均应签订书面合同,严禁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高级别领导批准的重大经济合约拆分若干小金额的经济合同,严格审核合同策划目标是否与高校职责使命和战略目标一致,加强合同的计划管理,防止因签订合同导致超计划投资、超成本支出。订立合同前,还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团队、选择适宜的洽谈方式开展谈判,充分做好签订合同的准备。
2.建立合同拟定和审核控制机制
高校在对外发生经济活动时需要拟定正式的书面合同,一般合同应由业务部门或项目负责人进行起草、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或重大合同应由归口管理部门参与起草、法律管理部门审核,保证合同内容和条款的完整准确。合同拟定结束之后,高校的相关机构需要对其规范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严格审核,建立健全的审查控制或合同会审制度。
3.建立合同签署和登记控制机制
高校应合理划分各类合同的签署权限和程序,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确保合同签署权限程序合理、登记备案手续完善。合同应实行合同连续编号管理,按照统一编号对合同订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印章。
(三)加强合同履行控制体系
合同履行环节控制是指高校借助对合约实施状况的监督,规范合同补充、转让和解除等合同变更程序,明确合同结算要求,妥善处理合同纠纷,详细登记合同履行和变更情况,确保高校合同履行过程管控严格。
1.建立合同履行监控机制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控,实行对合同从订立、履行到终结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履行环节得到监控与监督。与高校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并督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如果发现对方或自身因素造成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的情况,需要以最快速度提示风险并马上使用相应对策止损。
2.建立合同变更控制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同履行监督审查机制,对合约实行过程中签署补充合约,或变更、解除合约等根据法规进行相应的审查。与此同时,需要确定合约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补充、变更、解除、终止的相关程序,安排专门人员对合约手续进行二次审核。
3.建立合同纠纷控制机制
当合同出现纠纷问题时,高校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和对方进行商量与谈判。如若达到一致意见的,二者需要签署书面协议;如若经协商无法处理时,经办工作者需要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报告,且按照合同约定选取仲裁或诉讼方法进行处理。高校应梳理可能存在的合同纠纷问题,明确合同纠纷类型和相关解决方法方式,建立健全合同纠纷管理方面的制度流程。
(四)建立归档评估控制体系
1.建立合同保管与归档控制机制
高校应在登记并统计合同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经济活动业务需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科学分类和统一编号,按照类别和编号妥善保管合同文本,建立合同台账,并与合同订立、履行的全过程进行信息系统台账管理,规范合同查询、流转和借阅程序,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合同保管安全可靠、查询快捷方便。合同履行完成后,合同管理人员应及时办理归档手续。
2.建立合同检查与评估控制机制
高校应建立合同管理检查评估控制机制,定期对全过程的合同管理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落实。具体检查评估合同签订是否符合程序、合同审核意见是否得到合理采纳、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合同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处理,对合同管理分析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应及时加以改进。
(五)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程联动、模块衔接、信息系统控制机制,建议高校借助业界先进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内控管理的一体化、可视化、自动化管理。将预算、采购、资产等管理模块与合同管理相连接,形成高校关键业务模块的信息系统联动机制,使“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有效衔接,实现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11-29.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2-12-19.
篇2
Abstract: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participating market behavior as civil subjects, and communicating ever-widening and in-depth with other social institutions. Contracts as the bridg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other social institutions are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relations. Excellent contract management is not only good guarantee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olleges, but also the key process of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college contrac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to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ed and leg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关键词: 依法治校;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
Key words: managing university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law;contract management;legal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22-02
1当前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同管理机构缺位在高校内部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是搞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层面,应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对全校合同进行统一管理,学校所属各部门或单位也应设立专门岗位对本部门合同进行统一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合同管理机构缺位导致合同签订和审批程序混乱无序,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学校对合同管理全过程缺乏统一监控。[1]
1.2 合同订立不尽规范
1.2.1 合同主体不适格高校作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事业单位法人,对外签订的各类合同都需以学校名义进行,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委托人是合同的法定签约人。这就意味着,学校所属非法人部门或单位未经授权是没有资格以自身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的。[2]而现实中,高校所属非法人部门或单位未经授权以自身名义签订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司法实践中,这类合同即使未经学校授权而签订,只要已经履行,则往往被认为实质上已经生效,由该合同所产生的种种后果也不可避免地由学校承担。因此,高校须规范合同签订主体,消除隐患,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2.2 合同内容不严谨高校对外签订的各类合同都应严格依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在体现合同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备地对合同基本条款进行约定。在实践中,合同承办部门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忽视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条款的约定,认为违约、纠纷不可能发生,这类条款可有可无。而实际上,这类条款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它可督促双方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并提供处理合同纠纷的依据和方法。[3]此外,合同起草专业性较强,导致许多合同承办部门不加修改地适用对方提供的合同版本,丧失主动权,不利于维护学校利益。
1.3 合同审核分工不明、流于表面合同审核是学校合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学校法律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而实践中,学校合同审核工作往往分工不明,没有做到层层审核把关,学校合同管理机构、财务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并未形成统筹协作。同时,由于学校的合同管理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法律意识、业务素质良莠不齐,致使合同审核流于表面,缺乏专业性。
1.4 合同履行监控不到位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生效以后,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权利义务,从而使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合同承办部门往往忽视这一环节,对合同履行中的许多关键问题重视不够,把握不足。例如,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有时因具体情况变化需对原合同进行修改和变更,而这些变更项目往往只流于口头层面,没有以书面形式加以确定,这为合同后续履行、纠纷处理等埋下隐患。再如,学校往往没有设立合同履行动态监督机制,合同承办部门执行合同缺乏监督控制措施,当发生合同纠纷时,学校往往反应不及,处于被动。
2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为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第一,要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的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是高校内部合同管理的基本准则,对合同的立项、谈判、起草、审核、签署、备案、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部署、统一规定。第二,要建立合同管理办法相关配套制度,对合同运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深入的规定,使每个步骤的开展都有据可依,并处于有效的监控状态。这些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合同专用章使用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等等。[4]
2.2 构建全程、动态的合同管理机制构建全程、动态的合同管理机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2.2.1 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体系学校合同管理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工合作,加强监督”的原则进行,即合同管理各个环节均应按程序办理,规范流程、严格制度,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学校应设立合同管理委员会或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作为合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成员可由学校办公室、纪检、财务、审计、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法律事务室人员组成。法律事务室作为合同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归口负责学校的合同管理工作。学校合同承办部门、财务处、法律事务室应在合同管理委员会或合同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力协作,开展合同管理工作。
2.2.2 建立全程性、动态化合同管理流程①做好合同签署的准备工作。合同签订前,合同承办部门应加大对合同相对方主体资格、资信情况的调查力度,将合同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从源头上规避法律风险;合同承办部门在签订各类合同前需申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须载明人姓名、事项、权限和期限,以此规范人的签约行为;学校应大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5]合同示范文本往往由专业法律人员制定,有效弥补了合同订立人员法律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使合同条款更加专业、准确、全面、严谨。②完善合同申报、审核、签署相关流程。在申报环节,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合同金额对申报所需材料进行分类规定,对于小额合同,可采用简单的申报程序,对于大额或重要的合同,可以要求合同承办部门提供包括合同相对方资质资格文件、招投标文件等在内的详尽材料,学校进一步审查或复核;在审核环节,应严格执行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加大合同审核力度,由合同承办部门、财务处、法律事务室按照各自职责对合同的专业技术问题、法律问题、资金使用问题进行全面审核把关,合同中如涉及重大事项、不确定或有争议的事项,应提请合同管理委员会或合同管理领导小组进行讨论;在签署环节,应严格规范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对于学校对外签订的各类合同,任何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部门或单位都不能仅仅加盖本部门行政章,而必须加盖学校统一的合同专用章。③对合同履行进行动态、全程监控,切实执行合同履行跟踪制度。[6]合同承办部门须按合同约定,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规定的义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及其他合同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履行的动态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合同纠纷,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报告,法律事务室根据需要同专业律师研究案情、搜集证据、分清法律责任,并提出解决方案。④完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签署后,合同承办部门应将合同资料及时归档,妥善保管合同正本、副本、谈判记录、往来函件、履行记录、解除、变更合同的协议等重要资料,建立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统。
2.2.3 加大法制宣传及人员培训力度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学校应积极开展合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向学校各部门或单位普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立霞,孙玉荣.“高校合同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7月下,总第141期,第198页.
[2]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年4月,第20卷第2期,第16页.
[3]冉福松.“浅析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8年第8期,第100页.
[4]赵海波.“浅谈高校依法治校中的合同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167页.
篇3
关键词:高校;工程类合同;合同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在这种趋势之下,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建设,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得以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高校原有的教学生活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数量剧增的师生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高校想出对策,如新修教学办公大楼,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许多建筑的日常保养维修装修等小型工程。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工程合同管理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推进依法治校,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争议处理等环节予以规范和审查监督。①在工程类项目的整个流程中,会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签订相关的工程类合同。与高校其他类型的合同不同,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先定价后成交,同时具有工期长且不确定等特性,因此工程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相对更加复杂。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常见种类
工程类合同是发包人与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单位为完成一定的工程相关项目而签订的合同。在高校中,数量最多的工程类合同一般是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又包括工程建设施工合同和维修施工合同等。一般而言,维修施工合同为小型工程,内容相对简单,金额相对较小,而大型工程类合同往往是一个工程需要签订很多相关的不同工程类合同,包括工程勘察合同、工程造价咨询合同、工程设计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特点
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工程类合同,签订高校工程类合同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高校内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以完成建筑工程、维护设施等项目来服务于高校内师生。高校工程类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工程类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高校工程类合同是为公共教育教学服务的,具有非经营性,标的物是各类建筑产品,这些建筑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预期使用功能主要为教育教学、科学生活等,建设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②这些特殊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因素决定了工程类合同的标的物与高校内其他类型合同的标的物有很大的不同,工程类合同需要约定有关工程地点等空间上的条款和工程期限等条款,且合同标的物是工程本身,与货物类合同标的物不同,是无法被同类产品所替代的。2.高校工程类合同施工时间的特殊性。作为高校,由于有教学时间安排的缘故,许多工程需要考虑尽量不影响师生的教学生活,因此大部分小型工程以及大量维修装修工程都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施工,因此在假期来临前,必然要进行这类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在假期里顺利的开展及完成。③而高校需要经常对学校内建筑物内易损部位进行修缮,如水管、电路电梯等设备。在日常中,建筑物内部诸如墙面、玻璃等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有建筑需要进行改造扩建,校园内的绿化项目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保养,此类金额较小、数量较大、合同内容相对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工程类合同,则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三)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与流程
1.高校工程类合同基本内容。由于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工期,因此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必须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而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工程类合同中大型工程由于涉及金额大、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特点,往往涉及到高校内部多个部门,相较于其他类型合同,内容相对丰富。高校工程类合同一般都会具有的基本内容有工程名称与内容、工期、合同付款方式、甲乙双方责任及质量要求等,一般还会有很多相关文件作为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附件。其中包括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一般工程施工合同还配有相应的图纸、工程量清单等重要资料。2.高校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流程。在高校内,工程类合同往往必须经过众多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审批程序审核通过后才能够签订,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其工程类合同签订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以广东省内某高校具体的一个维修工程项目为例,维修工程合同经过后勤处、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后,交由各部门领导进行审批,各部门领导同意送审后,再经校办法律事务科审核,之后交由校领导审批,之后方可由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人签订合同,对合同加盖公章。其流程必须十分严谨,以避免出现漏洞,引起合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常见问题
高校工程类合同的远期交割特性决定了此类合同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工程类合同管理也就纷繁复杂。④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常态性工作,由于合同签订过程复杂,合同数量大等特点,使得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管理不到位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重要的合同类型之一,且数量较大。以广东省内某高校为例,一年内平均处理的工程类合同就接近600份,其中大部分为装修、维修类工程合同以及小型的施工合同。如此数量多的工程类合同审核,加上合同审核流程的复杂,就造成了工程类合同审核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型的工程施工合同虽然数量上不多,但涉及的流程复杂,审批过程相对缓慢。比如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就是一种大型工程施工合同。大型建设工程一般包括教学办公楼、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工园区等楼房建设项目,这种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范围大、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多、工程周期长。由于涉及方面较多,整个工程中各个环节的审核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导致大型工程类合同以及其相关监理、设计合同的审核的效率都相对低下。
(二)缺乏对工程类合同后期履行的监督
高校工程类合同是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双方履行职责的基础和依据,但合同的签订还只是工程项目的一个开始,保证合同最终顺利履行、并能有效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才是签订合同的目的。因此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维护学校权益,也是工程类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高校的工程类合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在施工期间出现一些人员变动情况,导致在合同履行中出现了管理断层和管理漏洞。实践中会遇到诸如工程完工后无人收集资料,无人跟进工程款的支付等问题,导致工程审计资料不完备,拖延支付工程款。也会出现工程逾期未完成等承包人违约现象,由于后期监管不足,导致无法及时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工程类合同条款不严密,审核难度大
高校工程类合同,大部分都经过了招投标程序或者政府采购程序。在经过招投标程序之后,在对工程类合同的审核中容易出现对合同条款的把握不够严密的问题。比如,在付款方式条款中,容易出现工程前期付款比例过高而导致工程未能按期完成的风险增大。实践中也会出现工程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约定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是容易加大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还可能违反国家相关的招投标法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经办人员无法考虑到工程合同中的细节以及可能的法律纠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类型工程类合同版本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加大了合同审核的难度。
三、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效率,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各高校在工程类合同的管理制度中,部门负责人往往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每一份合同详细地审核。要保证工程类合同详细的审核,就需要加强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完善高校工程类合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将合同在高校内部的审核流程在线上进行。可以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解决大量不同类型的工程类合同版本导致的合同审核效率低下问题。同时,由于固定了合同版本,缺漏合同条款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建立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
依据国家以及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地方法规,参考类似的合同管理制度,考虑具体学校内部管理情况等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类合同管理制度,并且能结合新出现的情况定期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建立工程类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监控制度。高校有必要对工程类合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在发现承包方部分或严重违约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工程类合同需要进行变更或者解除时,应在不违反相关上位法的前提下,合同当事方及时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发生合同纠纷时,监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领导部门汇报,合理并且依据合同条款选择采取和解、调解、诉讼或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后期进行监管,将学校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规范工程类合同文本,加强审核力度
即固定工程类合同版本,高校可以根据原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部分合同的示范文本,制作出适合高校情况的工程类合同的固定版本。固定规范后的工程类合同可以保证其条款全面、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操作性。学校可以鼓励并推进使用工程类合同规范版本,以此减少由于考虑不周全而忽略条款的情况,便于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合同纠纷,促进高校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顺利开展进行,保障学校权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四、结语
工程类合同管理是高校合同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程类合同金额大、履约周期长、涉及面广、不可预见因素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工程类合同管理的艰巨性。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工程类合同管理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工程类合同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管理,避免高校在工程类合同方面的相关法律风险,确保高校内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注释:
①曹在伟.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合同架构及管理体系.上海建设科技.2014(4).
②成健、蒋新会.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要点研究.山西建筑.2015(10).
③孙裕金、黄懿.论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宜春学院学报.2016(1).
④傅中保.完善高校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途径探析.当代经济.2013(13).
参考文献:
[1]周慧、吕云霞.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问题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2]杜欣.浅析高校工程合同管理的问题.经营管理者.2012(5).
篇4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合同管理
一、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内容
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从核算基础、核算内容、核算依据等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1)核算基础不同。高校由目前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同步实施的双基础。会计体制从单一的预算会计转变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轨制核算体系。(2)核算内容不同。所有资产、负债均要入账,高校应及时确认当期的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或有负债等未入账负债。核算内容增加,范围扩大,核算更为复杂,更丰富地体现高校财务状况、运行情况、运行成本及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更全面地反映与预算执行情况相关的信息,提高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及有用性。(3)核算依据不同。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合同完成进度确认收入,反映当期收入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更准确地反映了单位的运行成本。
二、加强合同管理对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以高校为主体签订的经济合同也越来越多。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合同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签订,合同的类型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委托加工、设备采购、基建维修、资产租赁、物业管理、培训办学、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等。本次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财务会计体系,完善预算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体系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增加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增加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内容。高校财务人员对相关经济合同进行专业判断,合理确认当期收入及成本,科学、全面、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及高校可以调配的资源。合同是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对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合同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合同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与业务脱节
高校合同管理属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由校务会或党委会直接领导的合同管理机构,但工作内容往往局限于合同的登记备案,对合同的履行过程无法进行全过程监督,其中更鲜有财务人员参与。
(二)合同签订主体复杂,监管乏力
高校各二级单位日常对外经济业务相对独立,由于合同管理机构缺位或监督机制缺失,各部门在对外签订合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且互不干涉。如:房屋租赁由总务部门签订,基本建设项目由基建部门签订,设备采购由设备管理部门签订,各类教育培训由各院系签订。合同资料分散在总务处、基建处、设备处等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等二级单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对校内合同进行归口管理和动态监控,无法及时了解学校所有合同签订情况和履约进度,合同执行过程中无人对付款进度和完成程度进行确认,导致无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认收入及相应成本。
(三)信息沟通不畅,电子信息化程度低
高校为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合同管理机构缺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及时。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合同档案分散在各二级单位,同时由于没有配备合同专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电子信息录入和整理归档,合同信息传递不畅,严重影响财务信息质量。
(四)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高校对外所签订的合同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涵盖材料采购、设备购置、基建维修、科研合作等方面。合同管理人员要熟悉学校的内部流程和外部信息,具备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多数高校的合同管理人员大多是办公室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不具备财务信息甄选能力。
四、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政府会计制度推进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为保障合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集中性,高校应首先组建合同管理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法律事务办公室、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招投标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合同管理工作小组,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合同进行分类,按照分类吸收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组建工作小组,对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终止、归档进行全过程管理。
(二)规范高校合同管理流程,构建动态合同管理体系
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及流程规范是合同管理的核心,高校应从制定合同管理办法入手,对合同从审批到归档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全面梳理合同签订及履行流程,建立合同登记台账,定期报送合同履行情况,构建动态合同管理体系,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为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三)创建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升高校合同管理效率及效果,应创建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覆盖高校各二级单位及全部业务范围,对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终止等流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便高校合同管理部门监控合同执行的全过程,促进规范管理,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满足合同业务全过程、精细化的协同管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满足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高校财务人员长期按照预算会计体系处理业务,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为高校财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财务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履职能力,更新管理理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综上所述,高校合同管理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从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系统创新、人员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实现经济业务全过程动态监控,促进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耿杰.浅析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7(01).
篇5
1.1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合同文本不严谨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法定契约,而合同管理则是合同履行的一种行为过程。很多高校负责人或基建负责人对《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不熟悉,只注重合同的签订形式,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基建项目日常的管理之中,往往是合同一签万事大吉、束之高阁,没有将合同内容在相关管理部门和各层级管理人员中传达学习,致使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不知合同的条款内容,更谈不上依据合同监督履行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出现了合同与管理分离的现象,增加了防范合同风险的难度,导致在合同履约过程中遭受到一些本可避免的损失。如该变更的没有及时通知、该签证的没有及时签证,给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随意性。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纠纷和争执问题的法律依据。因此,合同文本格式必须规范严谨,合同文字表述必须准确明晰,合同条款要素必须完整。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因各种客观或人为原因出现签订的合同文本不严谨、内容不完备或有歧义,这些容易产生歧义、误解或不完备的合同条款是引起合同履约纠纷的导火索。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争议、结算争议或索赔纠纷时,才发现合同要素不全、依据不充分,给高校依法寻求确凿有利的法律依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造成很大困难,最终造成“打掉牙齿往肚里咽”的投资风险。
1.2权利义务有失公正,合同履约不严肃合同特性之一就是平等互利性,但有些高校基建合同在签约中明显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4]。有的基建合同强调发包人权利和承包人义务的条款多,而不提或少提发包人的应尽义务和承包人的应享权利,使得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有的基建合同在约定奖惩条款是强调发包人奖励的少和对承包人惩罚的多,使得奖惩明显不对等。这些看似对发包人有利,但实际不利,它会打消承包人的施工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为合同履行埋下纠纷隐患。有些高校在基建管理过程中,双方合同履约意识淡薄,不认真履行合同或随意口头修改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导致监理不严、变更不及时、随意签证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高校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或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也不及时办理竣工审计结算手续,有的甚至是交付使用多年,审计结算却拖着没完成。有些全额垫资的承包人因资金短缺、工作人员不足或管理跟不上,不按操作规范组织施工,造成工程延期、质量低劣。有些签约双方出于友好协作关系,不履行相关奖惩条款,造价控制不严,致使结算价超合同价现象时有发生。
1.3承包人借照经营,违法转包分包多有些承包人认为:“政府工程赚钱容易帐难结,房地产开发商工程好接钱难赚”,因此就把目光盯在了高校建设项目。有的承包人自己不具备建设项目施工资质,就借用他人资质非法参加工程投标,瞒过招标机构和招标单位非法获得承包资格。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承包商不具备施工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施工技术水平,往往延误工期,质量达不到标准,拖欠工人工资、材料款和设备款,导致不能按期完工、无法验收交付。更有甚者,承包人借照经营,没有经济实力,非法拆借工程款,导致高校受到经济纠纷案件牵连,置高校于两难境地。有些承包人为了获得工程承包人资格,不惜相互串标、围标或低价中标[5]。中标后又觉得利润低微或有可能亏本,就将承包的建设项目以更低价格转包或非法肢解转包给一些不具施工资质或者根本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这样多次肢解多次分包转包势必加大了高校施工管理的强度和难度。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造成工程进度、质量、人员安全严重受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各种纠纷或事故发生的风险。
1.4合同管理脱节,信息化程度不高在基建合同管理过程中,应该是基建、计划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共同监督完成并各自履行好自己职责。如基建部门对合同实行全面管理,计划财务部门应严格按合同控制进度款拨付,纪检监察部门应对工程质量及基建纪律重点监督,审计部门应对工程质量及进度款拨付等严格控制,但在基建合同的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相互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管理脱节现象严重,部门间协作联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高校合同管理信息采集、存储和维护等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6]。首先是专业合同管理人才缺乏,其次是仍然采用手工方式签订合同、管理合同、处理合同信息,合同管理处于分散状态,合同归档不够。再次就是没有采用现代管理理念进行合同管理,对于电脑、扫描仪、摄影摄像等先进设备在合同管理中没得到充分运用。
2加强基建合同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提高合同管理意识,增强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合同双方在签订基建合同时,一定要严格坚持基建合同的“”特性,对合同协议条款、通用条款、专业条款和附件等进行认真审查,签订全面准确、严谨规范、合法性和执行性强的合同文本,最好是选用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的“合同范本”。要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树立严格按合同规定办事意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体现合同的法律权威和地位。减少合同纠纷,以确保充分执行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当事人,保障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2.2坚持签约双方公平性,杜绝违约纠纷发生签约双方权利义务平等合法是合同制定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重大工程项目尽量采用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合同文本,对于一般性工程可以双方协商制定,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制定合同都应在保障高校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做到条款公正、公平、合理、合法、对等,同时也要明确禁止转包分包等要求,以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2.3严格承包人资信审查,预防借照经营承包人的规模实力、企业信誉、人员管理水平等都影响建设项目的直接因素。因此,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务必对投标人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查和实地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投标人的法人资格、资质等级、固定资产设备注册规模、专业技术队伍、项目管理人员水平和类似工程项目业绩等,尤其是首次参加项目投标人或首次承建的承包人要更加慎重考察和筛选,以免决策失误。对曾经承建过本校基建项目的那些重合同、守信誉、施工质量好、工程进度快、管理规范的承包人可实行择优汰劣制度,在招标文件中用明确条款条件择优。只有这样,才可能选择最具实力的承包人,才可能避免借照经营,才有可能避免转包分包,为中标后顺利签订合法的施工合同做好准备。
2.4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程度基建合同管理体系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文档和监控体系等。建立健全高校基建合同管理制度体系是完善高校基建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文件审核,基建合同签订、审查、备案、履行到竣工审计结算等系列制度,使参与施工和合同管理的部门及相关人员能够有章可依,更好地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管理。建立合同文档信息电子管理系统是加强合同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依据完整、归类准确、使用便捷”的原则,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编制适合本校的合同文档信息收录系统,及时收集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洽商、施工合同、监理合同以及设备采购、变更、索赔等相关信息,以记录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理合同监控体系是加强合同管理的具体体现,合同监控主要是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合同履行的监控。通过监控可以严格控制合同变更洽商事项,尽量规避不可预见的风险,适时调整投资分配、工期进度,更好地保障工期和质量。
3结语
篇6
关键词:经济合同 存在问题 管理策略
一、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二个阶段:一是合同签订阶段;二是合同的履行阶段。
1.合同的签订阶段
(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
(2)合同内容不严谨。不严谨就是指不准确及不全面,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和有效的经济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不能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如果不清楚签合同应当本着“先小人后君子”的原则,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难以处理。
(3)无效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经济合同以合法的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
2.在合同履行阶段
(1)合同变更没有及时履行。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为了维护单位自身的合法权益,变更要及时有效。
(2)没有及时办理鉴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鉴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当发生纠纷时,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3)忽视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应该清楚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和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二、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因此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合同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建立和健全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同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2.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合同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者和决策者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模糊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然后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单位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方式选拔人员,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把优秀人才放在这个岗位上。人员确定之后,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可根据本单位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参加短期培训或进相关高校深造。同时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合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单位领域和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3.违约纠纷的及时处理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法律顾问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减少单位的经济损失。
4.加强监控,防范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对本单位经济合同签订授权的管理与控制,落实执行好授权制度,完善对合同履约情况的考核制度,加强合同签订后的监督和管理,促使相关人员随时了解、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强化合同履行的有效控制。
篇7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合同管理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理念和管理手段,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高校后勤工作的自身特点,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全面提高后勤保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在开展精细化管理,实行合同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后勤精细化管理就是指后勤的管理者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在后勤服务各方面落实细节管理,提高工作标准,减少或避免工作的失误与不足,实现后勤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加强规范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是我校后勤管理实现新目标,迈向新高度,接受新挑战而提出的新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核心问题是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的精细化,它具体反映在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之中。
1.规范制度建设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五校整合后,我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且校区分散,为了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便于规范操作,后勤处结合学院后勤服务工作实际,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入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有效地规范了后勤处各方面的工作准则和职工行为。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后勤工作常规规范化基本要求》、《后勤工作检查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管理制度。如组织召开了房产研讨会,修订了供暖费、物业费管理规定,草拟了《周转房管理办法》。规范了《后勤处处务会制度》,明确后勤处的各项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决策、部门预算、专项资金及大宗采购等项工作须经处务会集体研究决定。修订医务室管理制度,包括《计划生育、药品采购、公费医疗制度》,起草了《校园内施工管理办法》、《后勤处专项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完善了车队的管理制度,坚持每周的“安全日”学习制度,每位驾驶员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做到定期考试、定期车检、并详细记录。
2.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工作程序
我院按照北京市教委办好学生食堂的要求,狠抓餐饮服务管理工作,把提高饭菜质量、稳定饭菜价格、办好学生满意的食堂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学院成立了以后勤主管院长为组长,后勤处处长为副组长,后勤处、工会、学生处为成员的饮食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主管部门、学生代表、学生干部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学生食堂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周深入学生食堂检查指导,及时掌握信息。设立了突发事件处理机构,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学生食堂和学生一起用餐的工作制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管理工作中的“一票否决”制度,确保学生吃上物美价廉的放心饭菜。
积极发挥学生伙管会对食堂的监督作用。学生伙管会每天对餐饮楼的卫生、质量、安全、价格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每周进行意见反馈,定期召开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会议,向他们通报当前蔬菜食品价格变动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评议和监督,及时整改,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学院食堂狠抓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工作。食堂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全成本核算;规范劳动用工。餐饮服务中心重视培训工作,周六指定为培训日,月月培训有计划。食堂执行每日晨会制度,定期召开员工大会,及时总结工作、安排计划。对食堂所有使用的原材料都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做到采购索证资料齐全,进货渠道正规可靠。
3.服务标准建设
(1)重新制定保洁服务标准,全面做好学校保洁工作。每天至少对自己负责区域全面打扫2次以上,保证学校卫生区域的干净整洁。
(2)及时维修检查,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学院设施的管理,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确保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根据各校区具体情况制定周密切实可行的巡回检查路线,各分管管理员、综合维修人员对各校区进行定期巡视,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增加巡回检查次数,必要时随时检查。常规巡视检查每周不少于二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检修人员及时维修,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3)建立多元化餐饮形式,满足师生饮食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食堂所承担的功能也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学生虽然不是高消费群体,但传统的“一刀切”式的食堂餐饮标准已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为满足不同口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我院在餐饮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丰富了校园的餐饮服务,食堂不断推出特色窗口,学生食堂增加饭菜品种,提高饭菜质量,提供多种价位菜品满足不同需求供同学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4)服务工作精细化。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是当前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上,大到后勤整体、部门,小到班组、岗位,都十分注重后勤服务实践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学校经过多年对锅炉房供暖细节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在改造过程当中,从锅炉的选型,管网分区的改造,阀门的选择,定压方式的调节,锅炉水泵配备等方面处处考虑细节、落实细节,并采取了分区域、分时段、分温度的供暖方式,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满意度,降低了运行成本,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学校食堂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后勤处会同校工会在各校区开展了食堂技能比赛活动。后勤处、工会及部分二级学院领导出席技能大赛。比赛分为规定项目炒菜、自选项目炒菜、知识问答三个部分,同时设立美食台展示。通过食堂员工集体练兵活动,进一步规范了食堂员工的操作行为,增强了食堂员工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心,提高了服务水准,为创建安全、卫生、温馨的师生就餐环境打下了基础。
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方法
引入社会竞争机制,由社会力量承担后勤服务任务,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我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紧紧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从学校长远发展出发,将自办后勤交给社会行业部门承担管理与服务,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目前校园保洁、食堂、亦庄园区供暖、绿化已委托社会专业部门提供服务。
1.规范合同
各项服务工作以合同形式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签订了空调系统保养合同;冬季锅炉运行合同;地铁出口导向牌上刊协议;职工体检合同;学生健康体检合同;保洁合同;食堂承包经营合同;配电室委托合同;垃圾清运合同。
2.对服务采购实行招标
今年为了规范新生体检工作,后勤处决定重新招聘体检单位,为此后勤处组织召开多次研讨会,制定工作程序,明确组织机构、组成由后勤处牵头,有学工部领导、二级学院主管领导代表、医师代表等组成的招标小组,对潜在服务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人员、设备、服务水平等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招标评审小组审查后,上报校长办公会决定。在新生体检过程中,体检单位随时向学校通报受检学生身体异常情况,医务室可以及时向学生工作部门反馈,使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身体状况,针对特殊病例,采取相应措施,也为新生军训提出参考意见。
另外,冬季锅炉供暖运行服务及制冷维保等工(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作,也从社会聘用服务单位。我们对多家服务单位从技术实力、人才优势及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摸底,并由后勤处、财务处、资产处、纪检监察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组成评审工作小组,对潜在服务单位进行院内评审,认真论证,由评审小组提出候选服务单位,报请上级领导审查决定。如过去亦庄校区的物业费及供暖费支出合计将超过500万元。采用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服务公司整合后物业费供暖费用不到400万元,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为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吸引社会优质资源经营学生食堂,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师生的生活需求。后勤处对亦庄校区学一食堂二、三层餐饮服务委托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食堂招标评审小组对亦庄校区学一食堂二、三层餐饮服务委托经营的六家投标单位进行了现场考察,评审小组由学校副校长、工会常务副主席、后勤处处长、副处长、学工部处长、各二级学院书记、工会代表、教代会生活保障委员会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召开了招标评审会,除评审小组成员,我们还邀请了其他高校餐饮集团专家、纪检监察办公室等人员,最后评审小组综合实地考察、投标文件、现场简述答疑等多方面情况,对六家投标单位进行评议打分。实践证明,通过院内评审确定的服务单位,切实达到了我们所要求的工作标准,也推动了我校的服务工作水平与社会接轨,按照社会规范的标准为师生提供服务,得到了广泛认可。
3.根据合同标准,建立退出机制
亦庄校区学一食堂二、三层餐饮服务由经营方大成顺达公司提供服务,由于多种原因,大成顺达公司没有达到合同标准,后勤处通过召开亦庄校区伙委会、学生座谈会、教工代表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多次征求意见,各方一致反映亦庄校区学一食堂二、三层饭菜质量及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经后勤处处务会讨论,认为该公司现经营情况已不适合继续经营,决定在合同期满时不再续约。通过退出机制的建立,维护了师生的利益。
4.建立和乙方代表沟通机制
后勤处每年两次邀请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实体负责人参加后勤处保障工作布置会,统一思想,相互沟通,要求管理员每天与服务商沟通,有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安全保障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5).
[2]黄莉.浅检推进高校高校管理精细化[J].高校后勤研究,2008(4).
[3]冯晓春.冯艳飞.高校后勤管理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篇8
关键词:高校人事制度岗位设置聘用
岗位设置管理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岗位管理制度是现代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制度。”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在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高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高校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仅是国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要求,也是高校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内在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岗位设置管理,以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摆在高校人事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合肥工业大学自2000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两轮全员竞聘上岗,并实施和岗位相结合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这些工作为当前进行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积极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实施和推动人员聘用制为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相继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核心都是改革干部、人事和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破除干部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面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1999年颁布的《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实施用人制度改革,“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推进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随着2000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02年《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颁布和出台,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得到不断改革和发展。《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开展
新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用人制度方面,旨在建立岗位设置与分级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分配制度方面,改革旨在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人事部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要求:“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及行业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人事部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也提出:“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还规定:“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出台,为高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坚持标准、统筹兼顾,切实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1.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设置岗位
岗位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教职员工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最终影响学科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学校现实状况,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按需设岗,总量控制。首先,摸清学校现实情况,即对学校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和评价。这些情况包括:上级部门下达给学校编制数,现有教职工数,现有人员结构情况等。其次,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前瞻性的分析,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学科建设规划等预测未来学校所需岗位情况。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岗位设置既要保证现实工作需要,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引进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最后,在设置岗位数量上,要遵循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总量控制。结合上级下达给学校编制数和学校现有教职工队伍状况,依据各单位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确定各单位的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岗位总量过多,容易产生以次充好的现象,增加人力成本开支;岗位总量过少,就会影响优秀人才的正常晋升,不利于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重视现实、兼顾历史,科学制定岗位任职条件
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任职条件是做好岗位设置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发展等的需要,设置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任职条件。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及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上级有关岗位设置管理的文件是指导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不仅具有指导性,还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必须准确领会,贯彻落实。其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教职工队伍的结构现状,在根据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的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本校各类人员任职条件。制定的条件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不利于队伍稳定;条件也不能太低,否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在制定具体的岗位任职条件上要重视现实并兼顾历史,既要保证历史上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老教师的利益,即制定任职条件时充分考虑他们的历史贡献,又要充分体现调动中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面,即制定条件时主要侧重于业绩水平、学术贡献和发展潜力。
3.坚持条件、严格管理,做好聘前评审及聘后的管理工作
对于岗位设置分级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公平、科学的评审,使广大教职工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在岗位聘任中,必须树立岗位意识,淡化身份概念,以岗位的任职条件为标准,以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依据,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设岗的同时,必须明确规定受聘该岗位的教师应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合理确定应聘者须具备的学历、资历、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明确了,才能实现“以岗择人”、“人岗匹配”。通常采用分级评审制度:在专业技术岗位的评审中,不同级的岗位由相应的上一级岗位的校内外同行专家评审;在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评审中,主要以行政评审为主,也采用分级评审的办法,聘请学校同一系列上一级岗位的人员评审。在评审工作中,要坚持条件,严格管理。
对各类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是保证岗位设置管理成效的关键。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考核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既要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也要尊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规律,采用弹性考核机制,尤其是尊重同行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要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若对教师的考核数量重于质量,一定程度上会助长科研工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对学术研究过分强调量化标准的结果,使教师注重“短、平、快”科研成果,原创科研成果相对减少甚至不能产生;对于管理和工勤岗位的人员,管理和考核在量上相对弱化一点,主要依据岗位职责考核他们的履职情况。
4.保证重点、统筹兼顾,促进各类学科共同发展
岗位的设置既要体现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倾向,又要兼顾一般学科的发展,按需设岗,动态管理。在岗位设置管理中,要统筹兼顾各种学科共同发展,共同发展不等同于同步发展。既要优先考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岗位数及结构比例,尤其是高级职务岗位数及结构比例,又要兼顾到基础学科和一般学科,在岗位数及结构比例上给予政策上的适当倾斜。既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又要兼顾到特殊学科的利益;既要考虑到促使优势学科重点发展,又要考虑到所有学科共同发展,即所谓的根据学科的差异和发展需要的不同,采取普适政策和特区政策相结合的方针。
5.明确岗位、规范管理,积极做好规范的合同管理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2002]35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第6号令)、《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的通知》(国人厅发[2005]158号)等一系列文件都在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对人员积极实施和规范合同管理,高校也不例外。从理论上讲学校应该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任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任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以文件的形式对同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福利待遇等做出统一规定,而没有签订聘用合同,从而造成管理松散,特别是人员的考核效果不佳。借岗位设置与聘用的机会,积极实施和规范合同管理,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以契约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利、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合同条款作为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按照契约履行职责,不仅可以打破职务终身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同时也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努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对继续深化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思考
1.探索符合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各类人员岗位比例控制问题
高等学校与其它事业单位一样,其工作人员的岗位分为三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又细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各高校的发展很不均衡,而且由于学校类型、办学历史及办学特点等不同,人员结构状况有明显的区别,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有的高水平大学教师所占比例不足55%,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明显偏高;部分工科为主的院校、农林类院校其工勤技能人员比例明显偏大等。不同类型学校其人员组成应该存在差别,岗位结构比例应区别对待,需要研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学校岗位的结构比例。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和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准公务员管理,“吃皇粮”成思维定势,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渠道不畅,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改革的重点是人岗分离、竞聘上岗、岗变薪变,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因此就存在竞争,就有人员被分流和淘汰的可能,不能上岗人员的分流和安置问题就成了不稳定因素,影响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因此,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落聘和待岗人员的生活问题提供保障;二是实施积极的培训、进修等再教育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为他们尽快胜任岗位提供支持和帮助。
3.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的关系
科学合理的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可以促使每个教师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学校组织氛围。但由于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落实结果是个人的利益,如果在制定政策上考虑不周,就有可能对学术团队建设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例如,由于教师只关心自身业绩导致的学术行为个体化;由于岗位竞争导致的学术行为封闭化;由于追求业绩成果导致学术成果短期化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立足于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正确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学术团队建设的关系,既要引导教师个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敢于冒尖,又要激励教师强化合作意识,促进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凯生.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1998(12)
[3]唐峻.高校教授岗位分级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4]周春燕、董师润.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5]刘丽萍.历史与现状: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简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7(1)
篇9
我们根据高校维修工程的特点以及难点,就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围绕管理主动、项目立项以及管理团队这几项内容讨论出一种可以提高维修工程管理效率的方法,从而促进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管理制度;维修工程
高校建筑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一项基本设施,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地。要改善高校建筑和道路的修建水平,保证各项设施的安全,就要对房屋进行及时的修整,并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状态,合理的利用各项资源,做好校舍、校园的维护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此外,要把校园和校舍的维护工作做到位,就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体制。
1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1维修工程达不到真正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的维修工程具有工程量庞大、维修困难等特点,此外,高校维护工程的内容特别多,涵盖给排水、土建、通风、供暖、绿化以及强弱电等方面;为不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一般维修的时间都集中在假期,工期比较短。而负责高校维修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的数目又不多,所以,通常会出现一个负责人同时负责几项或者几十项管理工作的情况,而在他们所负责的工作当中多少会涉及到他们不懂的专业知识,从而造成管理的困难,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此外,由于缺乏技术水准,通常会受到施工企业的欺骗,导致工程维修效率不高,引起维修成本高,维修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因而,高校维修要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就必须要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
1.2维修工程项目的立项没有系统性和规划性
因为大部分高校成立的时间都比较早,所以很多的设备都出现老化等情况,有的设备甚至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大多数的公房、宿舍、实验室、道路以及校园设备都需要维修和完善。但是高校得到的来自国家和社会的经费支持是有限的,这样一来,高校在进行维修计划的时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缺少规范化和专业化,从而导致维修成本的增加和维修效率的下降。例如,在屋面治漏方面,每次都只对漏水层进行维修,而不针对漏水原因进行根治,从而造成漏水层下面的各层出现水分丢失过多或者干裂等问题。因而出现了年年漏水,修补无效的结果。
1.3维修工程缺乏制度化管理
高校每年用于维修的经费在几百元至几万元之间,通常不会超过百万,维修的周期在几天至一个月之间,不会出现上百天的情况,维修工程表现出规模小,工期短工的特征,这样就造成了高校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此外,对于施工单位的选取、项目的审批、材料的选择、施工的监督、现场的管理以及维修的完成效果等方面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使得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又的时候,施工单位还会为了尽快完成维修工作,忽略了对维修的成果进行检查和试验。
2加强维修工程管理的方法
2.1成立专业的维修工程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分配制度
(1)定期对管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按要求给维修工程分配专业的装饰、土建、暖通、绿化以及水电等技术人员,摒弃以往陈旧的管理观念,确保每个基层的工作者具备专业的工作水平。
(2)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一个人管理好全部的项目,所以,一些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要由相应的专业人员去负责。专门的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样就能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合理,从而确保工程管理和施工技术复核要求,达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保障维修质量,缩短维修周期,排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2.2提高维修项目立项的系统性和规划性
(1)根据高校的基建情况、经费情况,按照单位的需求度,在尽量保证利益的最大化的情况下给项目立项。
(2)要求参与立项的工作者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和项目的申报者进行沟通,确定项目是否可行,避免出现盲目施工的情况。
(3)在某个项目立项完成之后,如果发现建设标准设置过高,计划经费、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那么施工就没法顺利进行,立项也就作废。如果标准设置过低,那么维修就没有预期的效果,无法为高校的教育服务,整个工程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进行标准设置的时候,要对质量、进度、经费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遵守设置的标准,避免盲目施工的现象发生。
2.3建立合理、规范的维修工程管理制度
(1)优选施工单位。优选施工单位要遵循如下准则:a.选择口碑较好、有经验的施工单位;b.所选施工单位的资质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选取施工单位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主确定方式。按照维修的标准,给施工单位的选择制定工正、公开、公平的招投标制度。根据招投标制度来选出比较有实力且符合要求的施工团队,这样可以节约维修经费,保证维修的效果。
(2)按要求签订相关的合同。在确定施工单位以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合同的签订,并要求所签订的合同规范、合法,对合同的具体要求如下:对施工的标准要有严格的规定,对工程费用的支付方式和程序也要有明确规定,并明确施工的时间和违约的后果,从而维护双方的利益。
(3)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施工现场的关联属于维修工作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场的施工一定要按方案的要求、合同的要求以及施工的要求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为了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要设计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要做到如下两点:第一,组件一支管理水平较高的项目管理团队;第二设计一个和项目管理标准相一致的管理制度。组件一支素质高、技术好的项目管理队伍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管理制度要涵盖以下内容:施工进度的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的管理制度,施工安全的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以及材料管理制度等。由于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所以要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在进行招标和签订合同的时候,施工单位要对工程的实施方案、施工材料、安全保障、工期保障以及机构管理等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在施工记录、施工验收和服务安等方面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安排技术水平较高且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的员工对施工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多方的力量对施工单位进行调配或者制约,对用于施工的材料和装置进行仔细的审核和评估,减少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变更比较大的情况要严格依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审批。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能够直观的反应维修工程进度是竣工图。
(4)在工程完成之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维修完毕之后要经过严格的验收才算整个工程真正完成,通过验收之后才可以进行各项费用的结算。通常工程的验收要经历几个步骤,验收要遵循如下准则:①延时准则。也就是在工程结束之后要等待的时期到了才可以对其进行验收,因为很多的问题通常会在施工完毕之后才出现,因而在工程结算的时候不宜马上验收。②多次验收准则。验收的内容包括对施工人员的资格、施工的方式以及施工的材料等。对于其中的竣工验收、单项验收以及修改后的验收等要进行多次验收,这样可以确保工程的质量。③责任界定准则。如果出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工期延长或者工程质量不达标等无法通过验收的现象,要对双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合理的规定,对双方各自应付的费用也要做好协调工作。
3结语
高校维修工程的管理属于一个比较系统、有机的过程,一方面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维修工作的进行比较困难。此外,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仍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们希望以后能够摸索出一种符合高校维修的现状的,达到相关维修标准的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案,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黄棋城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后勤管理处基建科
参考文献
[1]唐睿.新时期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2):313-314.
[2]孟德增.新时期高校后勤维修工程管理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3):210-211.
篇10
我国随着《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建设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新型的管理体制,已在建筑领域工程管理中全面地推行。但有些高校基建部门的管理人员外聘多、流动性大,专业技术人员少,法人不主管基建工程,对主管基建工程项目的领导也不出具委托授权书,招标文件、合同书签字人混乱、不规范,不能全面熟悉建筑法律、法规,实施规范、按工程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基础资料不全不准,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深度不够,随意更改建筑使用功能,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装修标准,导致投资失控、工期延误、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量大,质量和安全难以控制。
2高等学校基建工程的管理对策
确定新的发展思路,选择新的发展战略,遵循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和建筑规律,保证项目与校园氛围相融合,实现基本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长远发展是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者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2.1健全管理体制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应该形成以职能部门基建规划处为主,相关审计、财务、监察部门共同参与,专业人员配套管理水平较高的,相互制约的一支队伍。熟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处理好与政府监督部门、监理单位、施工企业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关系,建立健全基建部门内部业务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等制度,才能控制好基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2.2做好基建工程前期管理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工程施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工程造价的编制是否有依据、能否控制,参建各方遵循的标准、规范是否适用、准确等,对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基建工程管理者要深入调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的定位和规模,做出生态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风险评估,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制定多种投资建设方案、校园规划方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其次,面向社会公开进行设计招标,选择出专业性强,有资质、社会信誉度好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做好设计审查工作,保证设计功能满足市政、土地、环保、给排水、电力、规划等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办理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再次,优选施工队伍,在工程招标中选定资质较高、项目管理能力强、已建工程质量好的企业入围,充分进行市场考察,考察入围企业在建工地的管理水平,三年内的财务报表情况、企业的债务状况、市场信誉度等情况,选择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施工队伍,为高等学校把好市场准入关。最后,优选资质高、管理水平高、业务人员素质高、检验设备全、实力强的监理单位,使其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监理,包括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进度计划,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跟踪检查施工质量、进度、造价、安全,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3加强全过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保证基建工程的质量关键在于管理,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一要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检查制度、工程质量验收制度、施工材料及设备进场制度、施工材料验收制度、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施工机械操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实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要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管理人员尤其是“五大员”的岗位责任制,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制以及分部、分项工程自检制度等。协助监理公司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审核监理公司的工程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认真审查监理公司的工作月报,定期参加监理例会,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监理工作,开好工地例会,对现场施工进行巡视检查、旁站检查、平行检查以及随机抽查。把好材料进场关,严格检验、复核进场材料的质量,并对材料进行随机抽验。加强隐蔽工程质量控制,积极组织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质检部门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严把质量验收签证关。同时还要处理好基建工程参建各方在施工中出现的矛盾,确保施工组织方案落实到位,将工序质量作为质量控制要点,及时纠正工序偏差,从而使施工质量处于全过程控制状态,有效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2.4抓好安全生产管理近年来,《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作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领域内一项重要的标准,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者一定要更好地发挥本标准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实施推广,提升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确保建筑施工从业人员人身健康安全,有效预防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此外,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者还要严格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具有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措施。严格审查监理单位是否落实了安全监督检查措施。加大安全巡视检查力度,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及潜在危险因素做出详细的安全工作部署,如防火、防高处坠落、防高温、防机械伤害事故等预防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检查,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5加强合同管理,有效控制投资,保障工程进度在建设市场越来越理性和规范的今天,高校基建工程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合同管理,认真编制施工合同的专用条款,明晰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材料、工程款支付的各项要求,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程的价款结算形式、材料供应方式、进度计划、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工程试车、安全施工等依据。尤其要重点控制合同价款及调整方式,应全面、详细地签订风险范围以外合同价款调整方式和双方约定合同价款的其他调整因素的条款,以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认真履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减少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合同纠纷,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还有根据与参建各方签订的合同来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加强对工程进度的监管,做的如下几方面:一要认真审核施工进度计划,看进度安排是否满足合同中的工期规定,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相配套;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能否及时运到施工现场,能否提供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资料:季节性不良气候、农忙季节劳工回乡等对工期的影响因素是否考虑;施工进度计划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二要定期组织召开进度协调会,积极协调好政府建设行政部门及参建各方的关系,及时获取施工工地信息,处理好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配合、现场待料所造成的停工、窝工等问题,减少因阶段验收、专项验收工作、改变建筑物功能等人为因素对工期的延误,化解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三要依据合同条款,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纠偏及时、奖罚分明,积极落实施工进度计划执行的保障措施。
2.6加强工程投资管理高校基建工程投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概算,正确把握项目的每个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抓好以下几个阶段的管理工作。
2.6.1抓好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管理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管理的首要环节,一定要做好项目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仔细地分析研究学校的财务状况和项目资金来源,,做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价,充分论证项目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和发展潜能,全盘考虑制定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选择投资规模,使项目功能定位正确。为学校编制出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达到最佳程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控制好投资估算。
2.6.2抓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管理工作项目一旦立项,就要进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者要积极地同设计人员一道,对校园内功能布局、建筑规模、造型体量、建设标准、园区景观道路、通信网络及水暖电管线等进行深入研究,统筹兼顾专业特色、地域特色、校园历史文脉,科学规划,号召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建议,组织专家论证,汲取借鉴其他高校的建校经验,吸收社会多方意见,拟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做到精心设计、精心选材、精心策划,聘请有关技术专家认真把关,通过细致深入的设计交流、图纸审查,把设计缺陷和图纸错误消灭在开工之前。控制好投资概算和预算,在节约投资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功能的合理化,建设效果的最佳化,从而保证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
2.6.3抓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管理工作高校基建工程管理者必须要认真遵循基本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建设程序,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情操,钻研业务,充分发挥专业管理者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土木结构、水电暖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把好施工单位市场准入关,建筑材料、设备入场关。严格履行施工合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杜绝施工单位为谋取利益而随意增补项目,提高设计标准和建筑材料的档次。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应同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一道对其涉及的工程造价增减变化进行论证,并经过共同签字确认后才能允许施工单位施工。同时还要建立签证内容审核制度,对施工单位的签证进行层层把关,要求施工单位准确描述签证中涉及的各项内容,算出签证量,并监督检查签证内容是否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监理单位要核量、确认签字。规范签证流程,在确保签证内容合理、合法、准确,签证手续齐备的前提下,才能签字盖章,尤其要做好隐蔽工程量的确认工作,控制好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使决算不超过预算。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