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30 09: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篇1

【关键词】引导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结合鲁迅的写作背景去阅读;阅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篇目,就要知道鲁迅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内容概要

我们对教材规定的课外书目采用阅读考级法来评价:在班内设立读书俱乐部,每个学生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会长由语文老师任命,负责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同学们看完某一本名著,就必须到会长处考级,概述名著内容概要。会长根据作品主题提出5至10条问题,会员能回答正确的就可以顺利通过名著考级,获得加分奖励。

考级以后,将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在班级里或在校园网站的书香校园网页里。把奖励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奖励每一个学生,使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三)阅读专题指导

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勾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感受,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七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八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九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好简要评点。

(四)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例如,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上,本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中学习对修辞句的批注、人物描写句作批注的方法。然后精读《五猖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某一方面,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完成阅读题。课后,学生阅读《父亲的病》,巩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的方法。

(五)积累名言警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六)制定计划定期检查。

篇2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三种做法。第一,营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划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才能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第二,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第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有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篇3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是最纷繁复杂的,它以真实、丰富和情感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成长形影相随,构成了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教师要引导初中生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从参加人际交流的活动开始,从发现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开始,从观察感受周围的人的言谈举止开始……感受劳动的伟大、艰苦和光荣,感受人际交往的丰富多彩,感受家乡的巨变,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感受人们举止的稳定和变化的美。

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请自己的家长指导做家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和家长走亲访友,让家长带孩子走出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到外省市旅游参观或在自己所在的市参观名胜古迹、风景旅游胜地,让孩子充分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醉人、人文景观的博大精深,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感受时代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借助外出或相关情况,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注意观察风土和人情,注意感受和谐的人情美。并将相关的人和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日记或游记类的征文,每学期开学一两周开展征文评比,评出获奖作品,表扬奖励优秀学生,这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好评。这样便通过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累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积累写作材料的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发展。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北大才子余杰在《欲说还休的“语文”》中说:“我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正是在长期的‘随便翻翻’中形成的……”由此看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从中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既是对课外阅读的深化,又是真正丰富初中生的各方面的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江苏省教育厅严格执行“五严”,任何义务教育学校都不再利用双休日给学生补课,使双休真正成为现实。这样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渐渐减下来,老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引导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读以下优秀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飘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格列佛游记》、《三国演义》、《伊索寓言集》、《西游记》、《水浒传》、《唐诗三百首》、《朝花夕拾》等,同时把读书和制作读书卡和写作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制作读书卡,写作摘抄性读书笔记。读书卡可以设立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主要内容、精美句摘和阅读思考等栏目。其中“主要内容”有初中学生阅读自己概括或借助书记的内容提要或更改填写。“精美句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填写,阅读思考可酌情填写。初中高年级可以把制作读书卡和写作体会或读书笔记结合起来,一般阅读填写读书卡,自己特别喜欢的或感受较深的阅读写阅读体会。体会式读书笔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提高要求,要求对全书作个性化阅读评价,对具体内容作建议评价,有自己的思考,有恰当的表达等。上述作为自己课内阅读的补充,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加强知识储备,为写作打通一条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注入勃勃生机,创造出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借助各种媒体积累写作素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视听媒体像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多媒体融文字、图像和视听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信息,活动有趣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态为动态的表现力等特点,能让学生从多通道、多角度感知事物,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而良好的视听可以获得深刻的记忆,赢得学生的青睐。学生借助有线电视、电脑网络、DVD、MP4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和良好的互动,可以自主收集习作素材,优化积累过程,减轻阅读积累的负担,强化积累效果。初中生往往非常喜欢这种搜集习作素材的方式,而语文教师则可以开辟途径,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信息媒体,为搜集习作素材服务。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难点,而拓展阅读对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启迪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因材料选择、训练方法和阅读方法的不同而迥然不同。笔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这也是拓展阅读的开始。拓展阅读正确有效地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丰富课外知识,还可以提升写作水平等。阅读的重要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小学拓展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拓展阅读材料选择要有所侧重

小学生还没能力完全自主制定拓展阅读目标、计划,不能一味任由学生课外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爱好阅读。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阅读活动,根据学生实际,以书籍来源和需要而定,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和所要完成的阅读目标。

如,教师推荐的读物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水平和阅读能力而定,给低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要侧重趣味性,给高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可侧重文学性和知识科普。教师还可以课内带动课外,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充实阅读内容,拓展学生阅读面,如,教学《少年闰土》之前可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教学《开国大典》之前可推荐相关历史书籍等。最后,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读物渠道,开阔学生视野,推荐的读物不能单一。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时候,引导他们涉猎一些介绍历史、地理、社会知识和科普小品类的儿童读物,尽可能让他们博览群书,提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拓展阅读方法要得当

拓展阅读,不能一味精读也不全是泛泛而读,囫囵吞枣而过,要方法得当,粗度细读要有所选择。还要注意学生阅读信息的反馈,让学生养成“无笔不读书”的阅读笔记习惯,及时查看学生的阅读笔记,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笔记方法。

很多小学生耐心不足,读书浮光掠影而过,读不得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为完成任务而读。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读、思、讲、写的方法,如此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即阅读之前,可先看楔子、导读和目录部分,猜测文章大致内容才进行阅读,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粗度还是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可记下心得体会,也可摘抄文章中优美句子、励志名句等作为写作素材积累;读完了要及时反思文章所讲述内容,结合自身体会,试着写读后感或简短的评论;可把文章内容转述他人,在口述过程中加强印象和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读书方法,符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但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使用其中一些方法,如粗读,读完之后转述文章情节给他人听,摘抄词句等,例如《一千零一夜》《皮皮鲁和鲁西西》等,可要求学生读完之后把故事完整表述出来。定期举办相关的读书沙龙、故事会等阅读反馈活动,让学生把读过的书籍、感谢及时地同学分享。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候就不会泛泛而读,更能吸引他用心记住文章主题、人物情节等,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拓展阅读能力要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是在独立的知识海洋里航行。”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较低,一口不能吃成胖子,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朝夕之事,要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地坚持。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心理、智力、经历的不同造就了阅读的个性化,每一次拓展阅读都是学生个性化和文本的碰撞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时候,要了解学生阅读实际,区别对待,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阅读,自由徜徉在阅读的世界中,感悟文字中的真善美。如在课堂教学当中涉及到拓展阅读时,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课后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设置的相关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情,让后进生也能找到问题答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常涉及到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引导拓展阅读时,能力的迁移一般从与课文内容相类似或关联的文章开始,预设一定的阅读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完成。更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想象,有创造地阅读,即升华读后感悟。这样拓展阅读的进行,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大有裨益。

小学生心性未定,拓展阅读又多半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生心理上会产生懈怠;深入阅读才能真正加强能力的培养,可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毅力,需要老师一贯的督促和指导。教师不定期地以多种方式收集反馈拓展阅读成果,如举办十万个为什么竞赛、小小辩论赛、故事沙龙、评选最佳读书笔记、创办读后感板报等等,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热情,才能促使学生长期坚持拓展阅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重在方式的实施:选材要侧重、方法要得当、能力要加强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坚持,把这些方法真正落实,才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8)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做好阅读计划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具体书目进行阅读。在初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学《山中避雨》时,就让学生看丰子恺的《缘缘堂》;教学《风筝》时,推荐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国家地理》《军事武器》《意林》《小小说选刊》等。

向学生推荐了书目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份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做计划,阅读就会随意,随意的态度就会造成阅读可能流于形式。让他们自己或是阅读小组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小组定期向教师汇报阅读情况。教师也要勤于过问,了解在阅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他们作深层的阅读。

四、引导学生组成高效的阅读小组

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竞比,喜欢交流。阅读小组是一个学生竞比、交流的平台。竞比可以是组员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所以,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人数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组员之间往往是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情况,个性的互补可以发挥小集体的相互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提高。小组定时交流阅读过的书目、内容、感受等,达到互相介绍好书、阅读争论、共同认识提高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做过一个估算:初中生1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1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1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3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如果学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做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评赏。把这项工作当做阅读的“基本功”,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引导、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习惯

篇6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落实的怎样?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调查从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方法与内容、时间及数量、来源、影响因素和环境支持等维度出发,结合新课改推荐书目阅读情况,对城乡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作初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和城市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被试。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实验中学及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民建乡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初二年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100%,其中农村、城市学生各60名,男生30名,女生30名。农村和城市学生人数持平,男女比率持平。

(二)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即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时间和数量、影响因素、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环境支持。根据以上维度设计半封闭式问卷,共18题,其中单项选择17题,开放式问题1题。此外,我们在问卷最后列出了新课改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学生读过与否,喜欢哪类书籍等方面进行调查。

2.访谈

访谈提纲主要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出发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

在所调查的120名城乡学生中有115名学生认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占总人数的95.8%,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有64人,占53.3%。可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课外阅读的目的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城乡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都有明确目的。选择扩大知识面的有80人,占总人数的66.7%。辅助学习的有19人,占15.8%。娱乐消遣的人也有19人,占15.8%。

(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但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不容乐观。由表1可以看出,城乡学生每天都坚持课外阅读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13.3%,经常读书的50人,占41.6%,偶而读书的50人,占41.6%,几乎不读书的还有4人,占3%。

在表2中可以看到:农村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明显少于城市学生。经总体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Z=2.6>2.58 (p=0.05),城乡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调查结果与1996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即:“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多”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在阅读时间上城乡学生存在差异外,在学生每学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上城乡的差异更为明显。见表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刘洪全认为现在的初中生以每天阅读1小时,每本书20万字计算,每学期初中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底线为5本。②参照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城乡有相当大一部分初中生未能达到底线。

(三)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农村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别:第一,城市学生多选择没有精力,家长不支持;第二,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明显多于城市学生,这一倾向在我们开放式问卷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当我们问到“你认为不能实施新课改对扩大学生阅读量等要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农村学生回答由多到少依次为没书籍、没时间、城市学生多数回答没有时间。

(四)环境支持。

新课改实施以来,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支持增多,农村学生中选择家长支持的有51人,城市有49人,共计100人,占总人数的83.3%。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情况上,农村学生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42人,城市有33人,共计75人,占62.5%,选择很少的农村有17人,城市有23人,共计40人,占33.3%。可见,农村学校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情况要比城市学校好得多。

(五)对推荐书目使用情况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新课改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实施情况,考察推荐书目的使用价值,问卷专门列出了推荐书目所推荐的书,从学生是否阅读过和喜欢的情况进行调查。(见表4)

从读过的书目看,城乡学生都读过推荐书目中的书,但只有6本书的阅读率超过了50%,且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中所列的书全读过的几乎没有。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因此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与新课改提出的“关于加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喜欢的书目中看,学生大多爱看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冒险型,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其中《西游记》的喜欢人数占总人数的57.5%,超过了一半。二是励志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等而散文、诗歌类文学作品不受学生的欢迎,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

四、结论及建议

(一)城乡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校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学生基本的课外阅读时间。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以上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虽然新课改的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只增不减,甚至在原有的基础科目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作业。初中阶段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时机。因此,学校首先应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其次,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从设施、管理上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支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解决学生没书读,没好书读的问题,将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确保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不足,条件较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购书花费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看,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的人数多于城市学生,所以很难达到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应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努力建设好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而农村中学除了有效利用各种图书资源在校内开展全校师生捐书、献书建立校园流动图书角等活动外,应积极争取校外的帮助,将自帮与他帮结合起来。可通过和城市学校建立互帮互助机制的形式,为学生开辟多种图书借阅渠道,即:以农村中学为依托,向城市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农村学生定期将所借的书进行交换,形成一种滚动的借阅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资源共享。

(三)城乡学生未培养起做读书笔记的阅读习惯,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时应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手到”,伟人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是要有良好习惯的。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城乡学生不擅于作读书笔记,尤其是城市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各任课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布置、督促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摘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能力。此外,应加强指导学生对不健康图书的鉴别和抵制工作,尤其是城市学生存在盲目崇拜追赶潮流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