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8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同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外贸合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为了自身的利益,签约的过程中合作双方都会有意无意的在合同中设下一些隐性的风险条款,如何规避合同中的风险,是各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与风险规划师在签定合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外贸合同风险条款的种类

想要对风险条款进行预防,必须先了解风险条款的种类。一般制定风险条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品质条款:如货物编号、商品名称及规格各项参数;(2)数量条款:如货物的数量、计量单位;(3)价格条款:如货物的价格,价格的币种;(4)支付条款:如付款方式、付款日期;(5)装运条款:如货物装运日期运输的起始地与目的地;(6)包装条款:如包装的种类、包装方式;(7)保险条款:投保人、保险类别、投保金额、投保日期;(8)检验条款:检验条款必须明确检验的地点与时间,检验的合格标准;(9)索赔条款:如索赔的原因、索赔的证明、索赔的金额、索赔的日期。

二、外贸合同交易中常见的纠纷问题

1.品质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B国与C国签订一起关于机器设备的合同,合同中规定C国应该在B国制造设备的过程中就开始预付款。在合同签订完成后,C国得到消息称B国机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于是立刻向B国提出终止合同并说明原因,B国提出由银行担保支付赔偿,要求C国继续履行合约,C国被迫接受条约。

2.装运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我国某工厂以FOB条件出售一批质量为一级的大米给A国,共400吨,装船运输前由第三方公证人检验,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装运完成后向买方发出通知,不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大米被海水浸泡,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此大米的只能按照三级大米出售,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大米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损失。然而,因为当初买方签订了FOB条件,卖方拒绝赔偿,最后买方按合同规定的原价接受了货物。

三、如何规避风险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企业利用“风险条款”来有效的维护了自身利益,有的企业由于对风险的不重视或者估计错误,意识到了风险条款却依旧义无反顾的跳进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因此,把握与巧妙的使用风险条款可以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与贸易交易中稳操胜券。所以,条款的订立是合作双方维护自身最大利益的协议的完结。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尽量不要制定容易产生纠纷的“风险条款”。合理条款的制定是保证企业正常贸易与创造效益的基础,在条款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起草贸易合同时对合作对象进行调查,对方企业的性质、贸易的诚信、货物质量情况都应该提前进行研究分析。案例一中,B国机器设备存在问题但进行隐瞒,并利用履约担保条约迫使C国继续履行合同。

2.实事求是,对自己和对方各项条件进行审视,制定合适的条款,不弄虚作假。案例一中,C国因为事先没有作充分的调查导致后来的质量问题,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事先调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

3.循规蹈矩,坚定不移的按照合同签订的要求办事,对自己严格要求,不给对方有钻空子的机会。在案例一中,卖方出于自身条件与利益的考虑在合同中制定了风险条款,隐瞒了自己货物中的问题将可能造成损失的交易转移给了对方。这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关于规避与转移风险的成功案例。该案例从侧面也暴露买方的一些问题,一是买方前期没有对市场与合作方做出充分的调查,二是签订合同时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至于在后期合约执行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分散风险,对于自己存在短板的条款,发现它存在潜在风险时应该合理的将风险进行转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案例二中,品质条款、装运条款、支付条款、检验与索赔条款均对卖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与风险性。在品质方面没有考虑货物在不同运输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意外,不考虑潜在风险,导致货物发生损坏后只能自己独吞后果。该案例是恶意利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典型例子,对于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应该进行细节分析。

四、结束语

在合同的签订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对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进行多方面有关贸易的信息整合,为了保证合同如约执行,在合作对象的挑选上要严格把关,当发现风险不可避免时应该合法的进行风险转嫁。这是对外贸合同中风险的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翠.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BBK案例[J].2013,12(45):12-13.

[2]张大广.浅谈企业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2012,7(18):85-86.

[3]陈黎萍.外贸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外贸企业为例[J].国际市场,2013,37(6):28-29.

篇2

关键词:工程合同 合同风险 管理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又称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简称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承包人(施工单位)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结构复杂、不可预见性因素多、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合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就工程合同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一、 建筑企业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

1、合同风险分析不足。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

2、合同管理意识不到位。当前好多承包商在项目实施中遇到利益纠纷问题后,往往不是按照合同条款去依法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是希望借助各种私下关系,甚至委曲求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业主方面则表现在:不按合同拨付款项;经常提出超出合同之外的要求,随意凌驾于合同之上、干预工程实施等等。承包商不依靠合同解决问题,可能会带来一时的便利,但也会使业主在以后更加置合同于不顾;业主对合同的不尊重将会造成项目管理的失控。

3、 合同管理人才缺乏。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有高素质、能把握全局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熟知工程项目的运作规律。然而,目前我国这种人才是非常缺乏的。

二、 施工企业存在的合同管理的问题

1、 投标阶段的问题。首先是承包人对市场调查不够,在可选择的招标工程中,对某些工程的特点、性质、规模、业主资信状况、市场状况和竞争者状况等了解不够,不加选择,有标就投。其次是未全面了解发包人对招标工程的难度、对承包人的资质要求以及中标后的合同风险等。再次是未对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进行认真分析、仔细审查。

2、合同审查和签订阶段的问题。我国《合同法》明文规定: 建设工程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先施工再补签合同的情况,就使得这一法律规定流于形式,由于工程项目复杂,风险因素极多,为有效控制风险,这种情况应该坚决避免。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

3、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对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没有积极与对方协调,力争达成补充协议。对协调不成功,没有通过索赔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尤其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

4、合同备案的问题。主要包括法律意识淡薄;对承发包主体资格的审查缺乏深度;管理措施不配套;缺乏依法查处和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威性;部分企业施工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三、施工企业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合同法律环境不好。我国建筑业合同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法律条文不够严谨,有漏洞可钻;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执法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合同未依法订立,导致所签订的合同无效。

2、 不重视合同文本分析。合同订立时缺乏预见性,缺少对合同文本的分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常常因为缺少某些重要的条款,双方对某些条款的理解有差异或对合同风险预估不足等问题而发生争执。

3、 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匮乏,对索赔工作不重视。合同管理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缺乏自我保护、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意识。对具有上述素质的合同管理人员应不断充实,以增强合同管理力量。

4、 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合同管理手段落后。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合同管理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一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合同的归档程序、要求没有明确规定。

5、 缺乏有效的分包合同管理。分包合同中总承包人和各专业分包人之间,及各分包人之间的合同界面不清,责、权、利不明确。

四、加强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由合同关系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通常也称为管理风险。其包括:发包方风险、承包商风险及其他方风险。加强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的措施与方法有:

1、建立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系统

合同管理系统,就是施工企业从上向下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实行系统管理。作为独立法人的施工企业,建立合同专门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等同于企业总师室或工程部,是内部管理机构。各项目经理部也设立专职合同管理人员,隶属于企业合同专门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应制定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将合同管理系统的职责、权利、分工,用内部管理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将合同管理系统分为两级:公司级和项目级。

2、制定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除了有专门的合同管理体系外,施工企业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

(1)合同的审查批准制度

施工企业在施工合同签订前还应实行审查、批准制度。即在各业务部门会签后,送交合同专门管理机构或法律顾问审查,再报请法人代表签署意见,明确表示同意对外正式签订合同。这样,通过严格的手续,使合同签订的基础更加牢靠。

(2)印章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的合同专用章是代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外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签订合同的凭证。因此,企业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保管要有严格的规定,要建立合同使用登记记录,合同专用章要由合同管理人员专门保管、签印,实行专章专用,尤其不准在空白合同上加盖印章。凡外出签订合同应由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人员与办理签约的人一同前往签约。如合同专用章管理人员利用合同专用章谋取个人私利,应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3)合同统计考查制度

合同统计考查制度就是利用科学方法、利用统计数字反馈合同订立、履行情况。通过对统计数字的分析,总结经验,找出教训,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合同统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中标率、谈判成功率、合同履行率等等指标。

(4)合同信息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的合同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变更频繁,人为管理效率低,可能还会出错,必须借助先进的手段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来管理,才能达到档案化、信息化。计算机信息系统能保证正确分析合同管理情况,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3、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经济师、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合同管理的知识。

(1)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经济师是企业主要经营决策者,掌握合同管理的有关知识是领导现代企业必备的素质。前面已经论述过合同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生存,要在竞争中取胜,企业高层领导应适应客观要求。

(2)项目经理也应精通合同,熟悉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现代企业管理不仅需要专职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机构,而且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掌握合同管理的知识前提下进行工程索赔。

4、做好合同签订时的管理,为履行合同打好基础。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结构复杂、受场内场外环境影响大,不可预见性因素多的特点。施工合同应尽量做到内容完整,条款说尽,表述明确、严密。为此,合同谈判人员要在合法、依法、平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信息的调研与反馈,制定出严密、周详、可行的谈判方案。

5、认真履行合同,加强履约管理

(1)实施合同分析。合同分析是从执行的角度分析、补充、解释合同,将合同目标和合同规定落实到合同实施的具体问题上和具体事件上。

①分析合同漏洞,解释争议内容。工程施工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再标准的合同也难免会有漏洞,找出漏洞并加以补充,此可减少合同双方的争执。另外合同双方争执的起因往往是对合同条款理解的不一致,分析条文的意思,就条文的理解达成一致,才能为索赔工作打开通道。

②分析合同风险,制定风险对策。界定和确认工程项目所承担的风险是什么,风险影响程度大小,才能找到对策和措施去控制风险,规避风险。

③分解合同并落实合同责任。主要是加强合同交底工作:项目经理部对所有的合同均进行全交底,以会议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向全体员工介绍各个合同的承包范围、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合同的主要经济指标,合同存在的风险,履约中应注意的问题,将合同责任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与个人。同时,设置专职合同管理,对项目各部门的履约情况进行管理、分析,协调各部门的联系,这样可加大合同管理力度,提高全员合同管理的意识。

(2)严格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指承包商的合同管理组织为保证合同所约定的各项义务的全面完成及各项权利的实现,以合同分析的成果为基准,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督、检查、对比、引导及纠正的管理活动。合同的控制方法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拟订和采取预防性措施,以保证目标得以实现。被动控制是从计划的实际中发现偏差,对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的控制方式。

合同控制的首要内容是对合同实施情况追踪,通过追踪收集、整理,能反映出实际状况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如进度报表、质量报告,成本和费用收支报表等,将这些信息与工程目标,如合同文件进行对比分析,对偏差进行处理和调整。可以采取组织措施派遣得力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技术措施,采取更有效的施工方案或新技术;可以采取经济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经济激励;最有效的措施是合同措施,如找出业主的责任,通过索赔降低自己的损失;如发现业主有意不支付工程款,发生合同亏损,要及早确定战略,采取各种办法,减少自己的损失。

(3)加强索赔管理。

做好合同管理,这是索赔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索赔管理方面,应作好以下的工作:①通晓工程项目的全部合同文件,能够从索赔的角度理解合同条款,不失去任何应有的索赔机会;②随时注意业主和工程师的指令或口头要求,一旦发现实际工作超过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时,及时地提出索赔要求;③在编写索赔报告文件和进行索赔谈判时,会运用合同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释和认证自己的索赔数,并能正确计算出应得的工期延长和经济补偿;④做好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定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进行成本控制,随时发现成本超过原因,如果发现哪一项直接费的支出超过计划成本,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发现是属于计划外的成本支出时,应提出索赔补偿;⑤善于进行索赔谈判,施工索赔人员的谈判能力对索赔的成败影响很大,谈判者必须熟悉合同,懂工程技术,并有利用合同知识来论证自己索赔要求的能力。⑥分包合同履行中,项目经理部也应加强合同管理.积极进行合同交底及合同履行的跟踪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正确履行我方的责任,严格控制反索赔事件的发生。

篇3

[关键词]管理 合同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93-01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物力、人力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电力企业的各项物资管理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控制。物资采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采购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许多环节,每一环节的都对最终采购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采购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这种采购风险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合同风险,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是对造成合同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引起有关谷的充分重视。电力企业的电力物资采购对于合同的法律适应性与合同的建构十分重视,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与交流存在问题,造成采购内容往往不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增加了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难度。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识别概述

(一)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定义

电力企业的电力物资采购工作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交货、租赁、购买能让借贷等,物资采购作为一种典型的有形采购,采购内容主工包含各种工具、设备和备件、电力营销所需原料、辅助材料等,无形的采购通常包含科技项目、电力生产以及技改方案等。电力物资采购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运输与配送、物资验收、仓库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设计、需求计划等。电力物资采购风险即采购工作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出现不符的概率。物资采购工作所需要面临的风险会体现于各个采购环节,而合同风险与采购风险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合同管理过程同时也是分析风险,判断风险以及预防风险的过程,重视风险管理工作,深入调查造成各种风险的各种因素,采购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重视。

(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分类

合同是电力物资采购的重要凭据,降低采购风险需要从根本上对全责风险进行控制,合同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品质风险

所采购物资的品质是影响采购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评判内容之一,其评判内容包含所采购物资的数量与质量,而在采购过程中影响所采购物资的质量的各种基因出现的概率即是品质风险,控制品质风险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服务风险

保证服务质量也是物资采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风险通常是由于各项无形服务缺失以及物资供应商没有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而造成的。

(3)交其风险

采购合同对于具体的物资交付时间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以及详细的记录,交其风险指的是各种造成所采购物资无法按时交付的各项因素的发生概率,交期风险控制也是提升产品品质以及促进产品按时交付的重要工作,将运送损害以及缺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减少运输成本。

(4)弹性风险

为确保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开始生产前一定要对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有效的预测,电力企业依照预测数据对订单量以及产品供应量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电力企业往往会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插单现象。另外,供应商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供应货物,也存在一定的弹性风险。采购方所进行的产品修正以及价格调整都是造成弹性风险的因素。

(5)存货风险

由于电力企业可能存在支援调度、预测失真、排程问题以及供货系统问题等,导致供应链受阻,引发存货风险。

二、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合同管理,优化物流协同合作

连续性的电力物资供应是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充分说明了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采购合同管理作为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环节,也是采购管理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采购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建立起供应商与电力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也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采购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电力企业一定要深入了解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管理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认识并了解一切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对物资供应商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有效控制守调整各项采购制度,对各项采购风采进行管理与防范。

(二)制定弹性化较强的物资采购合同,保持结构化转机

物资供应商与电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通常老板娘面对来自电力市场与物资市场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采购管理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的矛盾,给电力企业与物资供应商之间预留出充足的弹性,将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影响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考虑中。通过JIT法来对重要供应链进行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库存压力,当物资需求受到突发状况的影响或存在较大波动时,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变能力,不仅要保证电力企业的效益与效率达到要求,也要充分利用各种高弹性手段,提高管理工作对各项风险的适应性以及项目调整的主动性。

电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高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确保电力企业能够顺利、可靠地运行。加强程序化建设,综合利用各项风险控制手段,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物资供应商与电力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对于部分关键问题可以共同决策,实现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长期关系的建立,需要电力企业对物资采购合同进行制度性、规范性的管理,有效运行双方共同定制的各项合作体制,在双方利益分享以及风险分担两方面实现合作与统一。

(三)强化监督体制,使双方认真履行物资采购合同,避免企业利益受损

双赢是双方进行合作的主要条件之一,建立合同后,就需要双方根据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比如合同中所规定的保密、通知、协助、交易快习惯、交易性质以及交易目的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执行。电力企业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履行效果的验收、检查及分析,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电力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对合同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补充,必要时还应该及时解除合同。此外,还应该强化合同纠纷的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双方纠纷,将风险降至最低。

结束语:

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物资采购预期目标无法实现,在物资采购活动中隐含着多种风险,企业双方应该加强物资合同的管理工作,以此来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东红.强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J].广东科技,2014,04(19):23-24+22.

[2] 董付梅.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03(16):118-119.

篇4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网企业中各种财物的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成败,尤其是电力物资的采购,各种物资不仅能为整个电网企业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材料保证,也为电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电力物资采购的投资在整个企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物资的充足是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电网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物资设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且对其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力物资市场由于管理力度不强,使得物资购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其中的物资采购合同风险,不仅控制难,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电力物资采购合同是采购电力物资的一种载体,采购合同对电力物资的成本、质量以及使用的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不断加强对电力物资采购合同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力度,不仅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要求,也是实现电力企业改革的强烈需求。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种类

合同的形成是合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目前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供货商为了拿到定货单,在投标和商务谈判过程中往往刻意压低价格,而这将导致供货质量大打折扣。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要求在合同形成时,必须对原始的物资需求计划、供应商资质、物资

询价与报价、招标和比价、合同条款起草等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堵塞合同形成过程中的漏洞,避免在合同签订并已具有法律效益后才发现条款中的漏洞,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种是合同组织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了各种制度的构件存在的风险,业务流程设计的风险等。第二种是合同在签订之前所出现的风险,也就是准备阶段的风险,这种风险表现在:首先,合同在制定的时候由于依据不足或者选择错误的依据,信息的传递不及时,从而降低了合同制定的效率;有时供应商由于缺乏交易的能力和资格,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合同,会在日后给合同签订双方带来各种质量上的问题。其次,合同在审核过程中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合同的审核人由于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工作态度不认真,不能及时发现合同条款或者内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时候虽然发现了,但是因为没有进行修改,因而还是存在着潜在的风险。第三种是合同签约过程的风险。例如,合同在会签的过程中存在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审核工作,通常由技术、合同管理以及财务部门执行,但是有时候会存在一定风险,例如,相关部门在接收合同之后没有妥善保管,从而导致合同的内容泄露;另外,审核部门很多时候都只是进行形式工作,审核不当,使得合同存在着风险。还有合同履行风险,合同变更或者终止的风险等。第四种是合同完结的风险,包括合同一交和归档的风险和合同管理和评价的风险。最后还有采购合同文本风险等。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应用比较广泛。

第一,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期数学在风险评价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其中,评价是指按照指定的评价条件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评比、判断,综合是指评价条件包含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就是对收到多个因素影响的评价对象作出全面的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设置权重区别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推算出风险的各种可能性程度,其中可能性程度值高者为赋险水平的最终确定值。

第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是让评价者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分解成多个要素和层次,然后将同一个层次中的要素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和判断,得出哪一个层次是最优的。在进行层次分析的时候,执行的步骤为:首先构建层次分析的模型,其次对模型矩阵进行判断,再者对各个指标的权重向量进行计算,最后再检验其一致性。因为风险因素涉及到很多个层次,对于其重要程度把握较难,而利用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将很多复杂的问题有序分解,并将这些分解的因素依据一定的关系把它们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最后再通过比较,来判断方案的重要性,以利于确定权重。进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风险评价,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各种风险之间的重要排序,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加强风险控制的力度,所以,在进行风险评价的时候所选择的方法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电力采购合同的管理

第一,采购合同的形成。在采购时应结合公司的生产计划、库存状况、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周期、订货周期和出厂日期等,制定出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及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采购合同标的物价格是合同形成的主要环节,现代企业一般采用招标和比价方式来订立标的物价格,因此企业要加强招标和比价管理,争取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性能最好的产品。目前国家电网的物资基本都是各公司通过物资ERP系统进行上报,由国家电网和省公司统一招标购买,物资合同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统一产生,有统一的合同文本格式,并且附件国网统一的技术规范书,对技术要求有统一的规定,每个供应商参与国网和省公司物资招标和签订物资合同都要交纳质保金,如果出现违反招标规定和物资合同情况,造成物资质量和供货不符合规定的,就进行处罚。所以,通过各项制度有效的约束了供应商和电力公司违约的现象,目前电力物资合同的法律风险大大的降低。

第二,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合同一经签订就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买卖双方如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订立合同条款,是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关键。对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物资采购合同,由于供方对物资的供应存在垄断性,一般都需采用供方合同文本,这就要求我方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细致研究,明确哪些条款不能让步,哪些条款还需与供方进行协商更改,确保合同主体的公平性和合同条款的公正性,使公司利益免受损失。合同通过初审后,应将初稿报送有关领导和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审计部门要严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合法,合同的内容是否达到合同的目的要求;有无损害需求方利益的条款,有无明显有利于供应商的条款等等;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则应进行延伸审计,查明是否有人情交易、权钱交易等情况,一经查实应严格按公司规定进行处罚,防止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欺诈行为,避免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真正做到阳光采购。

第三,在合同变更或解除。审计部门必须对供应商的转让是否列在供方名录中,付款折的转让是否经过我公司的允许及签订有关连带担保协议等方面严格审计,对合同变更和解除的责任问题进行审查,特别是对由于我方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加大审查和处罚力度,做到责任到人,从而强化合同管理。

第四,合同的终止。如果订立合同后,在交付、验收、使用产品时发现有明显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我方应当以书面形式当即提出质量异议,并向供方提供相应质量瑕疵的检验证明。

四、结束语:

只有优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风险管理,才能更有效地防止电力物资采购带来的风险,不断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对物资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控制,优化供应商履行合同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胜芝. 企业物资采购合同管理[J]. 企业管理, 2012,1: 43-44.

篇5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风险管理

为了适应建设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EPC总承包模式的确立已是必然,和传统承包模式相比,EPC总承包模式将更多的管理职能移交给总承包商,即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均在总承包商的管理范围内,减少了非专业化管理,实现对各个工程目标的有效控制。但是,管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总承包商管理风险的增多,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在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强有力预防和过硬的专业技术。

1 EPC模式及其特点

1.1 EPC模式

EPC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指承包商以和业主签订的合同为前提条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由总承包完成对本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和安装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采购、技术服务、调试和试验后的“交钥匙”承包模式。由于总承包商在此合同条件下,实际上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生产、工程造价等全面负责,大大增加了总承包商的风险。

1.2 EPC模式的特点

EPC总承包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工程建设中,EPC总承包模式主张“交钥匙”承包,工程完工后只需要将性能验收完成的工程交给业主,业主就可以投入使用;二是EPC总承包模式中业主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支付工程款后仅需要在工程完工后进行检验查收即可;三是总承包商在设计和施工(包括设备)两方面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总承包商只负责设计模块,施工模块则选择其他的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来完成,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分包商的全部工作是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另一种是总承包商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设计和施工均由自身完成;四是EPC总承包模式都是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业主一旦签订了EPC合同就不能与其他单位再签订项目施工合同。五是与传统模式相比,EPC合同偏向于将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六是在EPC模式的招投标方面,EPC总承包模式的招标属于功能招标,即招标时可能没有一张图纸(尚未开始施工图设计或准确工作量),这时的招标工作必须要有本工程的功能描述书(技术规范书)和相关要求及条件说明。

2 EPC风险识别分析

2.1 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由于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导致产生不良后果,使得最终产物和目标不能达到一致。在项目建设风险中,有些风险造成的损失是直接的,比如工期延误、工程费用或造价的提高;也有些是间接的,如工程质量、设备缺陷等,这些风险是在项目完工后一段时间内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风险,都将会对项目的经营目标构成影响。

2.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对抵御风险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工程的目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针对风险识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信息反映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针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因素都要考虑周全,风险识别需要采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信息,但在识别过程中不能信口开河,要有文字性依据。

风险识别方式和角度的多样化。在进行风险识别作业时,不能局限于一种操作模式,要做到各个方法优良使用,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要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同时风险识别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和不同施工阶段综合进行。

针对风险识别,还有相对应的识别方法,一般主要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这其中包括核查表法、工作分解结构、情景分析法等等。这类方法简单快捷,在风险识别中是最常用的分析工作,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定量的识别方法,比如有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等。

3 EPC风险应对措施

3.1 在EPC总承包模式投标风险上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做到针对业主提供的目标作出讨论,从业主招标文件中挖掘出核心,根据这一核心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业主的设计想法,这也就提高了中标率,并且降低了方案的修改次数,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其次需要采用风险分析的科学步骤,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任针对本部门复杂的环节提出实际的可能性风险,随后经营经理将各部门的风险总结概括出来,并将项目管理其他方面需要考虑的风险加入,整理出报价经理风险备忘录,最后移交给管理部门审查。最后,为了确保在投标报价时不出差错,总承包商必然需要有一套完成的报价工作程序,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的发生,提高报价成功率。

3.2 EPC项目设计方面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在设计过程中,总承包商需要协调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对施工图纸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既满足业主要求,又符合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二是降低合同风险,承包商的设计和合同上的要求要最大程度上相符,减少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的产生,以免引起工期延误和成本风险的出现;三是在组织的接口和技术接口应当制定对应的设计接口管理程序,需要通过管理部门的核查无误后才能实施,例如施工图下发前的图纸会审工作;四是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完成设计接口管理,确保设计的质量,满足各方面要求。

3.3 在采购方面的风险应对措施

总承包商拟招标采购的设备或材料中,应在招标文件中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参数、性能指标等提出明确要求,在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供应商在设备和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相关部门要认真清点验收。在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要及时与施工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合理制订设备采购、到货计划;在采购过程中要对采购设备或材料的质量严格审查(主要设备要派驻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监造和设备催交等工作)。

3.4 施工过程的风险应对措施

若总承包商将合同中的施工工作移交给分包商完成,就需要加强对分包商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监督,分包商的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最终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同时针对分包商的反索赔工作也要做到预先安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掌握全面工程资料和档案,完善签字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3.5 项目完工后的风险应对措施

在项目完工试运行阶段,需要邀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检查验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出该完工项目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隐患,并针对验收结果制定应对措施;在试运行阶段,总承包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中要求的参数和技术指标做出比较,对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索赔计划,将工程档案进行储存。

4 结语

总承包商如想获得更快更有力的发展,必然要在风险管理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确保自身的风险预测、抵御和处理能力优良,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的损失,并且树立良好的业界口碑,为后续发展铺垫坚实基础。高收益高风险的EPC总承包模式,即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创新,不断完善总承包商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部门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是当前总承包企业的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篇6

(一)加强经济合同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但最直接的风险来自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经济合同,例如,企业未对违约责任进行认真审核,如果无法按期交货,则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如,企业对于一些老客户,在销售过程中未与其签订经济合同,当客户无法偿还货款时,企业则面临举证责任难等问题。企业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合同中隐藏的潜在风险、减少由于工作人员马虎使企业面临风险、提醒企业按时、按量履行合同、提高对企业合同保管重视程度,最终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二)加强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信誉度。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企业若想生存并发展,不光应有合格的产品、诱人的价格,而且应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可以保证企业与良好信誉的客户签订买卖合同,可以对签订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保证按时交货,在企业面对违约、合同变更中,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减少客户及自身的经济损失,并给客户留下守信用的形象,利于今后与客户长期合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规范、合理的经济合同可以保证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利益,但由于企业对于合同条款的漠视,将导致企业出现违约时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通过对合同条款的实时跟踪,不断降低企业成本,保质保量地完成合同义务,正确地处理合同变更、纠纷,使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二、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经济合同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领导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将主要精力放在扩大产品销量、降低产品成本上,对于签订的经济合同重视不够,甚至在发生买卖行为时未与客户签订经济合同,无法保护企业经济利益,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二)企业经济合同行为不规范,易导致企业承受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企业对经济合同管理重视不够及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的匮乏,在签订经济合同时,未将交货地点、违约责任、自然灾害免责条款等内容列入合同中,甚至缺少必要的法人签章或企业公章,一但发生法律纠纷时,则面临复杂的法律诉讼过程。

(三)缺乏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手段,降低合同风险管理效率。

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方式落后,对合同编号管理不严,经常造成合同丢失,当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向法院提供有效凭证;未能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合理使用合同管理软件等网络计算机技术,合同签订、修改、变更存在随意性,合同条款的修改及管理无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违约风险及人、财、物的浪费。

三、加强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法律意识,防范潜在经济合同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法律意识,未能按照合同法律规定条款进行合同签订、履约,最终导致企业间产生合同纠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丧失商业信誉。企业应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学习、更新法律知识,以法律武装头脑,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争取最大利益及避免发生违约行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例如,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前可由法律咨询部门或聘请法律中介机构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针对本企业存在的潜在不利条款,并对合同中担保人及资产抵押物价值、资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保证客户违约时企业利益得到足额补偿。

(二)建立健全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济合同行为。

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在签订、履行、归档过程中能够按照制度执行,降低企业经济风险,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制度的内容不仅应涵盖合同签订等全过程,包括对合同的洽谈、审核、终止等全部程序。例如,在与某客户签订合同前,由销售人员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取证,如果选择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还应取得客户的资产抵押或担保,并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避免企业由于客户无法支付货款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应该详细规定各个业务部门在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职责范围,给予合同管理部门一定的配合、支持。同时,制度中应体现部门、员工合同管理奖罚制度,督促、鼓励员工重视合同管理工作,促使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在企业内部成立法律咨询机构,由该部门专职负责经济合同涉及的法律事项。同时,该部门应与合同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合同审核、归档、纠纷处理等制度,保证企业经济合同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并通过采取事前审查、事中跟踪、事后监督手段对经济合同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保障企业合法利益不被侵害。三是合理使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对合同审核、签订、履行跟踪、变更、终止全过程进行监控,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恶意篡改合同行为的发生。

(三)录用、培训合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合同风险;管理;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ontract is an important legal documents, contract both parties abide by, is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an important basis to determine the final engineering cost. The best time to control the risk of the initiative is in the bidding stage, a careful analysis of bidding strategy ris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Bidding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peration starting point,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id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risk, reduce risk, improve enterprise efficiency.

Keywords: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电网建设工程因其规模大、专业性强、投资大、参建单位多,合同的授予、管理、执行及其效果,一直都是业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众多参建单位建造管理中的重点。电网建设施工合同具有合同金额大、工程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长、干扰事件多、交叉单位多等特点,在合同履行中存在不确定的、甚至巨大的风险,合同风险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识别并予以控制,合同是否得到严格的执行,合同条款是否得到合理充分的解释和运用等因素,直接挂钩于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建立起有效的合同风险管理及防范体系。

结合近年电网工程建设发展趋势及我司经验,目前电网建设施工合同获得、履行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存在或易产生风险:

来自业主转移的风险 买方市场导致的合同业主风险转移扩大化,且这种扩大日趋隐性化。

目前施工合同均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随着两大电网集团一体化管理的深入推进,工程项目集中批量招标成为常态,施工单位对业主的影响力日渐势微甚至不复存在;取得资质的施工单位数量逐年增多,僧多粥少的竞争格局愈加激烈;各区域、省区建设规模、建设峰谷差异导致的施工单位投标心理、竞争态势等,客观上将业主推到一个极为有利的位置。绝对的买方市场,业主必然将各种风险进行转移,其中之一,就是在招标阶段招标范围模糊化、扩大化等,如建设场地清理项目,其承包范围往往使用“包括但不限于”、 “等”等字眼,特别是在工程量清单没有提供工程量的情况下,这种有所指而又无所指的描述,经常导致结算时甲方解释弹性化;此外,合同条款上淡化甲方责任、淡化施工单位索赔权利等。而施工单位在追求中标心理支配下,往往轻视招标阶段招标文件中合同文本的叙述以及诸多风险的识别,造成中标后只能按有利于业主的解释执行合同,结算阶段亏损的局面无法挽回。

项目部管理风险 重生产轻经营思想、项目管理人员合同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

合同是施工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中心,综合目前的现况,大部分单位在合同的谈判、签订和管理上归口部门均为经营部门,其他部门甚至是项目经理,很多不熟悉合同甚至没看过合同。加之重生产轻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工程才是首要任务的惯性思维作祟,往往不能按照合同条款进行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进行索赔的证据收集及签证,导致大量的风险补救和工程签证后补现象,一是造成本应成立的索赔不成立,二是影响工程结算和工程尾款的拨付,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风险

按照目前的合同获取机制,于施工单位而言,最关键的环节在投标阶段。因为投标阶段,招标文件载明的承包范围、合同文本、风险的解释等,决定了一旦工程中标获得合同,必须按照这些约定签订合同并履行之。所以施工单位对招标文件所有条款的解读,构成了后续合同价款及合同权利义务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有完善的机制来识别风险,且法务部门应该成为一道重要的防火墙,更多地参与到风险识别中来。但现实中,很多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对招标文件的解读多偏重于与报价有关的承包范围、工程量、计算规则等技经方面及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求要方面,而未足够关注合同条款,导致中标签订合同的时候发现一些不利条款却无可奈何,其法务部门也鲜有参与招标文件解读而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客观上为中标以后合同履行带来诸多风险。

报价风险

目前两大电网集团的招标,普遍设置了拦标价或者最高限价,招标文件明确规定超过拦标价或最高限价的投标报价将作为废标处理。在结算阶段,对一些工程的拦标价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拦标价或最高限价存在漏项、建场费用单价与政府规定出入大、定额套用不严谨等现象,特别是房屋拆迁部分,拦标价采用的单价远远低于政府规定赔偿标准,在拆迁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即使是单价承包模式下,也给合同的正常履行带来了很大压力,更何况是总价包干模式下并存的量价风险。

分包合同方面的风险

按照目前各施工单位的情况来看,工程实施中使用分包单位十分普遍,分包合同的授予规则也各有特点,而国家对于分包合同特别是劳务分包合同的授予方式并无明确的规定,分包合同的授予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一部分,各单位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招标和竞争性谈判两种。招标和竞谈都有严格的程序制约,在电网建设的高峰期,分包方资源处于有利地位的时候,这两种模式无法有效适应和解决各施工单位施工资源的配置问题,并且分包单位有可能利用这种程序上对承包单位的制约因素联合抬高分包要价,从而导致施工成本上涨,削弱企业竞争力。在工程招标——中标——签订合同——开工这些节点时间间隔很短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分包过程及分包资料产生各种瑕疵。近一段时间的审计实践证明,这些操作模式在外部审计阶段已然成为审计关注的焦点,风险正在逐步积累,需加以防范。

审计方面的风险

目前业主普遍采用引进外脑的方式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审计,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第三方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很多对电力施工行业涉足不深,由此带来至少如下几种风险:审计单位及人员专业素养差异导致的误解,典型的就是外行审内行;审计结算方式导致的审计单位选择性审计,如审减结算模式;对承包方式的不同理解,最突出的就是建场费,很多施工合同业主在招标阶段将建场费划入“总价承包范围,由投标单位自行测算报价,不予调整”,但在财务决算审计阶段,审计单位往往不予理会施工招标及合同文本中的约定,要求提供建场费的支付凭证,结算中超出支付凭证的部分予以核减。由于审计单位比较强势,加上有些建设单位为规避责任不愿做解释工作,给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大困扰。

针对上述六方面存在或易产生的风险,我公司结合自身做法及一些尚在实践的思路,提出如下风险应对对策:

篇8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接触许多法律问题,其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随着企业所面临的法律事务的增加而增大。作为法律风险的一种,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在制定、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法律风险。企业是盈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其需要以合同为纽带进行对外经营,可以说合同为其获取经济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合同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分析

1.企业合同签订的风险

企业合同签订的风险有两种体现,一种是由合同签订工作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造成的,如对合同相对方的商业信誉、履行能力等方面的审查不仔细;另一种是由合同内容、签订程序的不明确、不公平、不合法等原因造成的,如合同中的条款不够齐备,对签订合同双方的经济责任缺少明确规定。两类法律风险来源中不论是哪一种,只要有一点考虑不周,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2.企业合同履行的风险

合同履行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合同相对方违约或者是由于不可抗力量的影响而导致的企业损失。其来源如下:一方面,由于疏于合同履行的管理,企业未能对相对方的动态进行及时了解与掌握,因而采取措施不及时,导致与对方发生纠纷,从而使企业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反应滞后而未能及时进行维权也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3.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

由于不够重视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许多企业对合同缺少动态管理,有的企业则是在企业管理工作上流于形式,导致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证据保留不完善,甚至没有保留,因而在纠纷发生时企业即使有理,却因为缺少有力的证据而陷入了尴尬局面,这对企业利益的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提高合同法律风险意识

一方面,提高合同法律风险意识是企业识别法律风险,进而化解法律风险的前提;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意识为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企业可以通过集中授课、经验交流等形式来加强对各级管理者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合同法律风险意识,让他们对合同法律风险及其危害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管理者的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管理者谈判技巧、合同起草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增强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做到从根源上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出现。

2.实施合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由于企业合同从洽谈到终止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应从合同的每个环节入手,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首先,在合同签订之前,企业管理者要对合同相对方的商业信誉、履行能力等各种情况进行仔细了解,做好对合同相对方的资质审查工作。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做好企业合同标准文本的编辑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其次,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仔细对合同的内容、程序进行审查,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以及合同中各种权利、义务、经济责任等一些列内容的明确、清楚表达,同时还要确保签约手续的齐全。最后,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一旦企业因合同的履行效果出现无法达到预想效果,甚至根本无法履行时,为了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及时对相关证据材料进行搜集,以为日后纠纷的解决作出充足的准备。

3.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得到完善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企业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合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企业合同的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合同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从多种方面入手,用强a有力的规章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合同签订、履行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管理。此外,企业应实行合同管理责任制,将合同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层工作岗位上,实现合同的分层管理,让企业员工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各司其职,努力将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企业合同管理的系统化,使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篇9

(一)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在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运作中往往需要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对外签订各类合同。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是指公积金中心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二)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各地公积金中心合同管理部门设置不统一

法治意识较强的管理中心设置了专门的法规部门,有专门的法规管理人员从事合同管理相关工作;有的虽然不设置法规部门但设立了法规岗位,岗位职责中包括合同管理,但同时还疲于应付大量行政工作,无法集中、专注地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有的甚至不设法规岗位,仅由一般工作人员负责合同的具体签订工作。

2.住房公积金行业尚未形成法律人才库

目前全国各地公积金中心几乎都有法律专业人员,但目前尚未对这股法律力量进行整合,也并未搭建一个培训交流的平台。一些公积金中心疏于对这些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这些人员由于平时的工作、生活与法律专业知识交集不多,导致原有法律知识的生疏,或出现知识老化、滞后的情况,从而实战能力匮乏,难以适应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法律问题。

3.法规管理人员和法律顾问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的状况是,法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比不上法律顾问,但法律顾问又不熟悉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所以一个操作性强、工作效能高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应该由住房公积金内部法规管理人员与外聘法律顾问共同组成。

4.合同管理缺乏系统性

合同管理较规范的公积金中心制定了专门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相应操作规程来对合同进行管理,但很多的公积金中心缺少真正的合同管理,其管理仅停留在合同的起草和签订方面,一旦合同签署后就疏于后续的管理评价,为以后产生严重的合同纠纷埋下了隐患。真正完整、系统的合同管理,应该是涵盖合同准备阶段、合同签署阶段、合同履行阶段、合同后续管理阶段,自始至终地关注并及时处理所有的相关法律问题,使法律风险损失降低至最小化的全过程、系统性的管理。

二、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形成合同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设置法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公积金管理中法律法规相关工作,不从事其他行政事务工作,保证工作的专一性。明确法规岗位的具体职责为依法行政、合同管理以及其他法律事务工作等。相关人员上岗条件需要有法律相关背景。

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参加相关培训。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培训长效机制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住房公积金合同管理水平,降低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是形成法规管理人员和法律顾问的良性互动。公积金中心要在选定律师时重在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看律师是否大牌。法律顾问需要通过与法规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公积金业务发展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中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分类

根据公积金中心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对住房公积金管理过程中对外签订的合同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各类合同进行管理。

2.分设部门

同时本着规范管理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明确合同管理的部门及相应职责。可将合同管理部门分为承办部门、审核部门、用印及归档部门、资金收支部门及监督部门。

(1)承办部门是经济合同的主要责任部门,对合同中涉及本部门的专业内容负责,主要职责包括:对合同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论证;调查相对方主体资格、资信、履约能力和标的物信息;在授权范围内参加合同谈判;拟订及修改合同,办理合同签署的相关手续;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标准履行合同;保管合同及相关资料、建立相关台账和移交合同档案。

(2)审核部门是法规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合同相对方的调查、合同谈判;书面审查拟签合同条款的合法合规性;合同的履行中涉及法律纠纷的,及时与法律顾问取得联系并妥善处理;组织合同评价管理。

(3)用印及归档部门是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对完成审核、审批流程的合同按相关规定用印;负责对盖章后的合同设立台账进行管理并归档。

(4)资金收支部门是财务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对合同中的资金收支条款进行审核并按合同约定和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相应操作。

(5)监督部门是监察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对合同管理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违法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并提出处理建议。

3.明确合同管理流程

可以将合同管理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前期调查、谈判、起草、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合同签订、归档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处理纠纷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监督、合同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

4.制定合同管理操作规程

根据合同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操作规程,明确各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创新合同管理模式,将合同管理分阶段、全程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合同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规范合同管理,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三)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除了形成合同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还要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具体到实践操作中就是要注意合同管理各阶段的法律风险防范。

1.合同生效前的法律风险防范

(1)合同策划风险

指在合同策划阶段存在的不能满足住房公积金管理目标的可行性风险。对于合同策划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一是对合同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论证;二是合同审核人员及时掌握本市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以便在进行合同审核时进行比对检查;三是在合同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为了回避政府采购,将金额较大的合同拆分为金额较小合同的责任追究。

(2)合同调查风险

指在合同调查过程中对被调查对象做出不当评价的风险。要控制这类风险,一是要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二是充分调查合同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

(3)合同谈判风险

指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忽略了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的风险以及谈判策略泄密的风险。控制合同谈判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谈判团队,谈判团队中除了有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外,必要时还应当有相应的财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谈判;二是尽可能地争取后履行义务,从而为交易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三是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并做好保密工作。

(4)合同审核风险

指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提高合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此类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二是制定合同审核操作规程;三是实施合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划分合同承办部门和审核部门的责任。

(5)合同签署风险

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每年进行法人授权,严格划分合同的签署权限,严禁超越权限签署合同;二是加强对相对方人权限的审查,比如查看对方有无委托授权书,确定人的权限是否合法有效;三是明确合同印章管理部门和责任,确保只为符合合同审批流程的合同文本加盖合同印章;四是采取恰当措施,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篡改,如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等。

2.合同生效后的法律风险防范

(1)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

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即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控制违约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在合同中明确并细化违约责任;二是合理使用抗辩权分散风险、降低损害程度;三是通过对合同所涉及的各类法律规范依据的运用以及保留足够证据控制违约风险;四是通过合理运用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的替代责任,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

(2)合同变更或转让风险

指在合同变更或转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变更或转让的审批流程;二是合同变更或转让的内容和条款必须与当事人协商一致且进行书面变更;三是注重对合同变更或转让过程中相关证据的保存。

(3)合同终止风险

指在办理合同终止手续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在合同中明确提前解除或终止权;二是通过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终止的相应审批流程。

(4)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

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纠纷的处理办法和相应审批流程明确各类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纠纷处理中的责任;二是充分收集对方违约的证据,尤其在主动解除合同的情形下,要避免因处理不当,反而被证据显示成为自己一方违约;三是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下,合理地选择诉权予以适用,以更好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5)合同后续管理中的风险

指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归档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丢失;合同被泄漏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归档管理人员及相应责任;二是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合同执行情况评价风险是指在合同执行情况评价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签署后疏于后续的管理评价;合同评价范围和标准不科学,导致评价过程未能突出重点,评价流于形式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一是制定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制度;二是建立合同执行情况评价的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国际工程承包 合同条件 风险管理机制

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国际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工程合同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合同类型合理分担风险,合同的特点以及双方对风险的态度对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因此,可以建立以合同体系为中心的系统风险管理模式。国际承包中流行的合同范本,如FIDIC合同、NEC合同、AIA合同等,都对风险的合理分配做出了相应规定,意图使合同双方能够明晰自己承担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利于工程项目良性发展。

由于适用地区、法律背景、指导思想等的不同,FIDIC合同,NEC合同和AIA合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析和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承包商和业主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双方的风险态度,选择和制定更合适的合同条件,通过合同条款合理地分担和处理风险,使双方达到最大满意程度。

一、不同合同条件有关风险的规定

按风险产生原因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五类,并分别研究FIDIC的施工合同条件,NEC的工程施工合同,AIA的施工合同通用条件与这些风险有关的条款。

我们注意到,这三种合同条件对某些风险分配的规定明显不同。有关技术类风险,FIDIC规定在基准日期之前业主将自己掌握的现场水文地质以及环境情况的一切相关数据提供给承包商,供其参考。但业主并不为这些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即使这些数据后来发现有某些误差,承包商也很难以业主提供的数据不准确提出索赔。AIA合同也规定了业主提供给承包商关于现场情况和法律限制等的信息,但明确规定业主要为这信息的准确性负责。

另外,FIDIC和AIA都有专门的“索赔程序”条目,而NEC没有相应的条款。一方面是因为NEC是在成文性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编制的;另一方面是因为NEC合同强调雇主和承包商的合作,为了促进合作关系,NEC没有涉及法律中有规定的,同时也是体现双方矛盾的索赔问题。值得注意的是,FIDIC和NEC合同均有对战争等社会风险的分担,AIA合同却没有相应规定,可能是因为AIA合同主要用于美国等局势较稳定的国家。另外,AIA合同也没有关于有价物品的规定。

二、风险管理机制的对比分析

按照风险管理系统过程,在识别出项目风险后,按照合同规定制定风险防范规划,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风险,将风险责任分配给相关人员,规定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办法。下面将从风险识别、防范规划、实施执行、风险处理四个方面对比FIDIC合同,NEC合同,AIA合同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风险识别

FIDIC合同条件对风险的识别比较模糊,许多条款采用“相当”、“合理”等不确定的词汇。如第4.12款规定承包商可以对其无法预见的不利物质条件,向业主提出工期和费用的索赔。但是“无法预见的不利物质条件”这个词汇带有主观性,无法明确划分,增大了发生争端的可能性。

而NEC合同在风险的范围定义上,力图做到准确。譬如,NEC合同将“不利气候条件”、“不利现场条件”等不确定的描述定量化。第60.1“补偿事件”(13)条给出了“恶劣气候条件”的判断标准:所记录的气象实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相比表明,该值平均出现频率低于十年一遇。

虽然ALA合同没有专门的“风险”条款,但是它的规定十分细致,例如,对承包商的要求多达26条,实际上这些条款也识别了风险。同时第10.3条专门对有毒物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果现场材料中有石棉或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承包商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这是FIDIC合同和NEC合同都没有做到的。

(二)防范规划

在识别出工程风险后,合同相关方应制定风险防范规划,按照计划采取合理措施防范风险。NEC合同将发出“早期警告”作为承包商及项目经理的义务,规定合同当事人一旦察觉可能影响工程成本、工期和质量的事件时,承包商与项目经理有义务尽早向对方发出警告,并有权要求对方参加“早期警告”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第63.4条规定了未发出预警的后果,项目经理在处理或计算警告事件给承包商带来的损失时,应以承包商已发出早期警告后所蒙受的实际损失为依据,即减少承包商就该事件提出的索赔额。这样的规定能够积极促进双方主动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FIDIC和AIA合同中没有早期警告的机制,但体现了预先控制的原则。如承包商在月进度报告中要写明可能影响按时竣工的任何事件的详情,提出为消除延误而准备采取的措施。FIDIC和AIA合同也体现了合作的思想,FIDIC规定业主应负责保证现场业主人员根据有关合作条款与承包商努力合作;承包商应为在现场工作的业主人员提供便利。鼓励承包商提出合理化建议(13.2“价值工程”)、以及相互及时告知和协商优先。AIA合同也规定,如果承包商发现有可能导致发生风险的问题,如合同文件中提供的现场条件有错误、与法律法规不一致、设计中存在遗漏或错误等,应当立即通知建筑师,等待建筑师的指令,由建筑师决定是否延长工期或增加费用。然而,在FIDIC合同和AIA合同条件下,延长工期或增加费用需要通过提出索赔要求来实现,如果承包商不提出索赔,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

(三)实施执行

FIDIC合同、NEC合同和A-IA合同都根据整体风险最小原则规定了合同风险的分配: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对合同权力的损害由业主承担;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对财产的损害责任按所有权分担,对人身的损害责任按雇佣关系分担,对合同权力的损害责任由业主承担;各方承担己方人员失职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FIDIC和AIA合同采用可预见和最有利原则分担风险。FIDIC和AIA合同一般要求,如果风险发生,承包商应当立即通知工程师,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风险扩大。未履行或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承包商需要承担部分责任。但对于承包商是否采取

了必要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风险事件中承包商应承担多大责任等,没有明确规定,这往往是双方争执的焦点。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NEC合同选择执行严格责任原则,即在界定责任时,不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只考虑违约结果是否因为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同时,NEC合同约定,项目经理、工程师对于所有不批准或不认可的理由是:“该设计不符合工程信息要求或该设计不符合适用法律”。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理由不认可,则形成补偿事件,由业主承担后果。NEC合同明确规定了承包商可以获得补偿的事件的起因,各参与方都愿意将能获得补偿事件的原因列明,因此可以避免因索赔是否成立而引起的争端。据调查反映,NEC合同对业主的风险一补偿事件的定义,比其他合同中的规定都要清晰。

(四)风险事件的处理

如果发生了风险事件,合同参与方应尽快处理,并评审管理计划,检查风险计划的缺陷遗漏之处,及时改正更新,使其更好地指导风险管理。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是以业主为主导的,业主在谈判和起草合同时,往往加入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风险发生后,承包商会仔细研究合同,寻求索赔的依据,从而获得利润补偿。所以FIDIC中的索赔条款是有关承包商利益的核心条款。红皮书第20条详细地规定了索赔应遵循的程序,包括在一定的时限内向工程师发出通知、提交索赔报告、等待工程师批复。但是,索赔事件的认可和处理权仍掌握在由业主聘用的工程师手中。由于承包商对工程师的裁决常持怀疑态度,所以索赔的处理结果很容易引起争端,更坏的结果是卷入诉讼程序。

与FIDIC的索赔规定相比,AIA的有关规定简化、明确,为索赔的内容、范围、手续和处理办法提供了指南,提高了索赔结果的可预见性。AIA的索赔与争端处理体现出“两短”的特点:一是建筑师需要更快地做出决定,建筑师做决定的时间(10+7日)短;二是业主和承包商需要更快地对索赔方案进行决策,建筑师做出索赔决定后,留给双方考虑接受还是提出仲裁的时间(30日)短。

NEC合同通过早期警告和补偿事件程序取代索赔。早期警告是双方均可提出的,能够建立一种合作机制,使得双方能向同一目标努力,并尽可能地把引起风险的潜在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补偿事件清晰明了,虽然补偿数额多少仍取决于项目经理,但是早期警告与补偿事件综合起来,尽量避免索赔引起争端的可能,有利于工程项目施工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