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规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交通;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X70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系统复杂,集多种专业和工种于一身,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业在不断地改善和扩建,因此,它涉及到的合同数量就比较多,如:设计、招标、土建施工、项目管理、材料设备、机器设备等,这些元素都是相对独立的的建设主体,但同时都要依靠合同体系来维持。所以,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合同的管理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体系策划的依据
合同体系策划是根据业主确定的承发包模式对每个合同承包范围进行初步划分进而构成工程的合同体系。合同体系策划要使工程项目每一项内容都没有漏洞和重叠的落实到各个合同中之。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体系在策划时应重点注意一下几点:
1.1 项目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和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涉及到的内容是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之间、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之间,各系统设计之间、各工点设计之间、系统与工点之间的技术问题和接口处理,包含车辆制造、车站建设、轨道铺设、隧道挖掘、信息通讯等所有高新技术领域。
1.2业主对项目的目标要求
所有的项目策划都是建立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也不例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体系策划要从业主对项目的质量要求、成本控制、工程进度的目标和设计效果出发,从而满足业主的目标需求。
1.3 业主的项目管理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是复杂系统、多种关系、建设与运营并行的。业主对工程师和承包商的信任度,对项目融资模式的供应能力,在项目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能力共同决定了其所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承发包模式,从而对各种合同关系有了很大的影响。
1.4 当地或全国各专业工程的施工力量和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贯穿城市商业、文化、金融、娱乐、工业、居民区等,面临着多种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不管是规划、设计、施工期还是运营期,都必须考虑施工现场条件、设计边界条件、不可抗力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选择,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对项目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沿线地区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所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体系中涉及的参建单位必须具备和满足项目要求的施工质量和水平。
1.5 其他
工程所处的法律环境也应该纳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体系策划的考虑范围内,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程度,物价的稳定性,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的确定性等这些也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2、城轨项目合同管理目标
城轨合同管理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不但要维护城轨企业的合法权益,还要在密集复杂的城轨网络建设和运营周期中大力支持城轨项目,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面对这种情况,城轨项目合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目标。
(1)规范化。城轨企业为非营利组织,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所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合同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就更高,这不但是法律法规和权益的底限,同时也是城市轨道佳通企业文化、形象以及公共关系的重要体现。
(2)体系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合同量非常大,它涉及到阶段、专业、利益主体也很多,因此也就产生众多的接口与关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在设计、保险、招标、项目管理、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材料设备中对应的合同制订都属于相互独立的形式,需要通过合同将这些联接成一个整体。所以,要想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建设与运营能够实现体系化,首先必须使合同管理实现体系化,并给予支持。
(3)动态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分解为众多额子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合同是城轨工程运作过程中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依据。而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合同管理能力、效果评价是其规范化和体系化得到保证的前提。
3、城轨交通项目合同管理状况
3.1 合同类型与签订状况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合同管理,主要涉及4种类型。
(1)设计、土建、设备、机电安装、材料、咨询等大量的招标合同。
(2)前期政策处理、管线迁移补偿的项目。
(3)符合法律法规的一定数量的非招标项目。
(4)产权交集需要代建的项目。
3.2 合同管理办法与执行
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就根据项目造价的不同和项目类型的不同开始着手草拟相关合同管理方面的制度,并推出了一些列的合同管理办法,而这些办法使得合同管理工作从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2.1 招标项目合同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现有的规则制度进行总结,逐步的进行修订完善,从而有效降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另外,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强化标准合同范本建设,保障合同顺利履约。
3.2.2 专业分包合同备案管理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一定对专业分包工程的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可以为其制订专门的分包工程管理办法,并加强合同的履约监管,建立专业分包合同备案定期审查制度,坚持资料审核与现场检查一起抓。同时,还可以采取备案与支付相制约的方式,即未经备案的专业分包合同,财务不要支付相关款项,从源头上确保专业分包合同备案。
3.3 合同管理运作机制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特性,并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与架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合同管理部门为主,相关业务部门全程参与,领导层审批决策的审批机制。同时,通过各类合同管理办法对各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做了明确的分工,并利用职责之间的制衡关系对合同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项目效益与管理效率并重的合同管理运作机制。
4、 城轨交通合同管理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合同管理部门已经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了合同管理模式。当前,合同的履行和管理都比较顺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其合同管理工作一直存在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实际上,管理的实践过程本该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下图为城市轨道交通合同管理逻辑图: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逻辑图)
4.1 合同管理理念
4.1.1 规范与效率的平衡
合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经济效益与法律审查相结合的原则。合同的管理者,一定要坚守法规,同时加强与内对外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优化流程,在平衡中追求效率。
4.1.2 合同管理与技术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合同管理者得经常性的面对快速更新、纷繁复杂的相关技术体系。这就要求合同管理者尽可能的理解轨道交通技术管理的目标并加强学习。如果能在工作方案策划上和理念上将合同管理与技术管理进行体系一体化考虑,对项目的进度和效益是十分有益的,也能真正体现出城市轨道交通合同管理的综合性与高端性。
4.2 合同管理与投资控制
(1)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合同管理是工程的首要环节,这一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的空间比较大,而相继的招投标和管理中能节省下的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所以,在合同条款中应该设置合理的条件与标准,用条款来约束设计方,从而证合同的投资。
(2)招投标阶段及合同执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加强合同的变更管理,根据合同内容,区分清楚变更后可调整价格与不可调整价格。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保证合同执行过程的投资控制。
4.3 合同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与合同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首先,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必然趋势,其次,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建立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之上,同时还涉及到合同管理在整个轨道交通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定位,构建信息平台其实也是实现信息平台功能定位和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合同管理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断高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工作,使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化,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梦娜.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全过程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作为明确建筑工程施工参与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参与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此外,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不仅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以及进度控制管理的依据,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能否顺利按照预期目标完成。因此,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部门必须明确施工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在施工合同的签订以及履行各个阶段强化控制管理,以达到工程项目建设预期目标,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1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问题分析
(1)合同文本不够完善与规范。现阶段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合同文本管理上不完善,签订的施工合同文本不够系统规范,对于合同双方的具体责任、权利以及违约后的处理措施缺乏详细的说明。甚至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文本有失公平,对于建设单位的违约索赔等限制条款较少,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合同文本中的风险问题认识不足,在合同文本中对于工程担保以及保险问题未给予详细的说明,因而也难以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机构设置不全面。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执行管理必须依靠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来执行,如果合同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势必造成合同的审查、监管以及执行检查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机构不完善的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全面,合同管理人员不足,岗位职责不清晰,分级管理以及相应的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造成合同管理力度不足,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3)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内容系统复杂,要求合同管理人员除了必须掌握涉及到合同管理的经济、法律、财务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建筑工程工程技术知识。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合同管理上正是缺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教育以及项目实践锻炼,导致合同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不高,制约了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规范化管理措施研究
(1)规范合同文本形式。首先合同文本的制定应当遵循《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2009版)中的相关规定,遵循公平合法、全面完备、自愿协商的原则制定合同文本,能够规范指导建筑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交易行为。在具体合同内容的制定上,应该在示范文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以及劳务分包等方面合同条款的制定,同时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实际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补充条款。其次,在建筑工程合同文本种类上,应该遵循构建完整的合同体系的原则,分别签订承包商与业主、承包商与分包商以及承包商与材料或机械供应商之间的合同,确保合同体系的完备齐全。第三,应该在合同文本中充分体现合同文本的实用性以及权威性,将合同文本作为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双方权利、义务协定的依据,确保合同条款得到有效执行,在合同文本制定上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
(2)完善机构设置,建立规范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以及规章制度是指导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基础。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建立相应的上报制度,将工程施工期间的合同履行情况及时上报施工管理部门,以便于通过合同履行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施工各部门工作计划。其次,应该建立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沟通交底制度,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的与项目管理人员或者是业主单位进行沟通,使其明确合同的履行情况以便于调整工作内容,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3)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团队。施工合同管理工作人员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签约以及履行的直接操作管理者,其能力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因此规范合同管理工作也必须重视对合同管理工作团队的规范化建设。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部门应该选拔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同时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相关法律以及政策的管理人员,并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的培训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4)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管理。合同的履约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重点。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得到有效的履行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协调工程施工参与各方,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确保项目建设能够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定期开展合同履行评价通过动态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合同履行的最新状况,同时将履约情况与实施计划进行比较,调整施工作业计划;严格遵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对于项目建设标的、价格、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要求,并做好质保要求条款的履行管理。通过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将施工合同中的各项规定贯彻落实,实现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5)强化合同法律意识,做好合同索赔管理工作。为了避免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发生,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在合同签订之前,认真审核仔细推敲合同条款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于涉及到违约责任划定以及违约处理等方面规定,减少合同签订之后由于条款认识因对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合同纠纷。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妥善的处理各种合同变更以及合同索赔处理规定,既要确保合同的权威性与约束性,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体系。
结语
合同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效益。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范合同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合同管理工作的动态、系统以及全过程特点,并在合同的签订以及履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政策以及合同条款执行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合同实现预期目标,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涛. 关于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理解[J]. 科技信息. 2010(29)
[2] 连伟军,郑文峰.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8)
篇3
摘 要:公司成立合同督ёㄏ钚∽椋开展合同管理全过程梳理督导,通过对各合同承办部门合同资料情况的地毯式检查,查找合同管理及合同资料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要求各单位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通过全过程梳理和目录式归档,规范了合同全过程管理流程及合同资料填写标准,明确了合同资料的内容及顺序,同时完善了合同档案管理,提高了合同整体管控水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合同督查、归档流程。
一、专业管理的的目标描述
1.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活动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同全过程梳理阶段。由办公室下发通知,对合同文本及相关合同资料的内容及填写标准提出13点要求,确定具体时间节点,各部门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进行自查整改。
第二阶段,合同目录式归档阶段。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合同承办部门对整改完毕后的合同及相关资料,按照合同目录的要求进行全面分类整理和归档,合同督导专项小组逐个部门现场检查归档情况,对合同归档完成较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没有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归档或者没有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归档的单位进行通报,并予以绩效考核。
1.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 专业管理的范围
寿光公司各部门、各单位
1.2.2 专业管理的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全面的合同梳理和归档,真正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合同文本及相关合同附件的填写标准及要求,理顺合同资料的顺序,通过对合同的过程管控,加强对合同订立依据及履行依据的审核,确保各项合同合法、合规,并通过此次梳理归档,对以后的合同管理及合同归档建立一整套督导流程和标准,力争形成一套合同管理归档的长效机制。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主要流程说明
节点1:成立合同督导专项小组
公司成立合同督导专项小组,由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办公室、财务资产部、党群工作部负责人任副组长,合同管理涉及的相关专工做为小组成员。专项小组负责本次合同梳理归档活动的统一领导、协调和整体推进,负责研究决定活动重大事项,负责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价。
督导范围:
检查各合同承办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主要检查以下几种类型合同:
①工程建设类合同,主要涉及发展建设部的基建工程合同、运维检修部的生产技改合同、综合服务中心的非生产类小型基建合同,以及营销部的营销项目合同等四种合同。
②买卖类合同,主要涉及各部门的办公用品买卖合同、办公设备买卖合同、食品买卖合同、电脑耗材买卖合同、书籍买卖合同、废旧物资买卖合同、劳保用品买卖合同、纯净水买卖合同、低值易耗品买卖合同、仓储货架买卖合同、安全标示买卖合同等十一种合同。
③运维检修类合同,主要包括输、变、配设施的维修施工合同、安全警示设施的维修施工合同、信息设备的维修维护合同、电能表维护合同、用电服务终端的维修维护合同、监控设备的维修维护合同等六种合同
④后勤服务类合同,主要包括房屋租赁合同、车辆维修合同、物业管理合同、绿化维护合同、蒸汽供用合同、物业保洁合同、环卫服务合同、电梯保养合同、保安服务合同等九种合同。
⑤各供电所合同,主要包括各所签订的办公用品采购合同、低值易耗品采购合同、纯净水采购合同、电脑耗材采购合同、书籍采购合同、油料采购合同、资料印刷合同、车辆雇佣合同、房屋修缮合同、苗木绿化合同、线路清理合同等十一种合同。
⑥其他类合同,主要包括除上述合同外的技术服务类合同、财务资产类合同、宣传与公共关系类合同、咨询委托类合同、劳务服务类合同等。
节点2:各单位进行合同自查梳理
各单位根据各项业务操作情况,组织部门内各专工对本部门负责的所有合同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对发现的问题自行整改和规范,自查的重点是合同文本及其附件的规范性,各项合同支持性材料的完整性,尤其要注意核查合同前端的项目计划或申请、招投标材料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或履行完毕后的验收材料、付款依据等的合法、合规性。
节点3:合同督导专项小组进行督查会审(此节点为该流程的关键节点)
各单位自查整改期限届满后,合同督导专项小组开始对各单位合同及相关资料进行集中会审,重点检查合同文本填写的规范性、合同台账及合同支持资料的完整性,对会审发现的问题及资料不完整的合同,确定时间节点,督促责任单位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专项小组进行二次督导。合同督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检查各单位合同管理的人员配备情况。确定各部门合同管理工作是否由专人负责;
(2)检查经法系统使用情况。检查各部门合同在经法系统中的上线情况,统计出各部门“合同上线率”作为排名和考核依据。
(3)检查统一文本应用率。即各部门在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统一合同文本范围内,签订合同采用统一合同文本的比率。
(4)检查合同授权情况。检查授权办理方式是否通过经法系统完成;授权委托书内容是否合规;授权委托书是否载明下列内容:授权委托书编号;被授权人的姓名、职务;授权委托事项;被授权人权利义务;授权委托期限;单位印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签发日期。
(5)检查合同对方的确定方式是否合规。
(6)检查合同承办部门对合同对方的主体信息资料进行审查、留存的情况。
(7)检查经法系统中合同名称录入是否规范。合同名称录入均应采用全称,并跟纸质合同文本保持一致。
(8)检查合同归类是否正确。
(9)检查合同标的额录入是否准确。合同收、付款方式是否填写清楚,金额输入是否准确,与货币单位是否对应;
(10)检查合同签署情况。主要检查合同签署人员是否具有权限,合同用印是否统一加盖合同专用印章;
(11)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主要检查合同是否按照合同条款的约定,按时、按质、按量进行履行,也包括合同的变更、解除是否合法合规,合同履行异常是否及时报告等;
(12)检查合同归档情况。合同归档内容应当包括:合同签订依据等背景材料;合同谈判、签订、履行等往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合同对方的营业执照、证明文件等资料;合同审查意见书;合同正本;签约对方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及我方授权委托书原件或复印件(如有);合同争议解决的有关资料(如有);其他需要归档的资料。
(13)检查合同台帐的建立情况。检查各部门是否有独立的合同统计台帐,同时检查合同台帐的统计信息是否完整,合同台账统计信息应包含有合同承办部门、合同承办人、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对方当事人、合同标的额、生效时间、履行结束时间。
节点4:各单位进行合同整改,整改完毕后进行“目录式”归档(此节点为该流程的创新节点)
合同督导专项小组督导会审结束后,各单位按照合同督导专项小组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完成节点,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按照合同归档的要求对合同进行全面整理归档,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归档工作。
要求各合同承办部门负责人亲自负责合同归档整理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合同资料目录》(见附件1)顺序和要求梳理好合同资料,按照公司计划和要求按期完成或提前完成归档工作。归档期限届满,合同督导专项小组对各单位合同归档情况进行逐一督查,对存在工作拖沓滞后,到期完不成归档任务,或者对合同归档工作不认真负责、归档质量不高、应归未归等现象的单位落实绩效考核。
三、评估与改进
3.1评估效果
通过本次全面的合同梳理、归档,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进行了查找和整改,明确了合同文本及合同附件相关内容的填写规范和要求,理顺了合同资料的顺序和形式,通过过程管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合同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并对以后的合同管理及合同归档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督查流程和标准,切实提高了合同管控能力,对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对有限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3.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合同梳理归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合同督导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改进提升。
3.2.1合同缺乏履行监督机制。在检查中发现,各部门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台帐。合同履行是合同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的一环,是合同订立的目的和归宿,合同前期大量的工作就是为了保证合同能够顺利履行,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合同的后续履行进行监督,合同承办部门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合同履行监督机制。合同履行监督机制不健全,往往影响合同履行质量,甚至导致合同的目的难以实现,引发合同纠纷。
改进方向:建立合同履行监督机制,明确合同履行监督的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合同履行质量进行监督。
3.2.2部分合同没有留存合同对方的资信资料和授权资料,部分留存的资信资料没有加盖对方公章,授权资料没有加盖法定代表人印鉴。如此则不能够证明与我方签订合同的当事人为有效签约人,存在法律风险,未加盖两印(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鉴)的授权委托书应该属于无效授权。
改进方向:签订合同时,应该审查合同对方的资信资料和授权资料,明确签约人的身份和权力,并留存加盖对方单位公章的资信资料复印件(包括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留存加盖对方公章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或者两章齐全(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鉴)的授权委托书。
3.2.3大部分合同作为订立依据的招投标或比价资料没有在合同资料中一并留存。合同的签约内容是根据招投标或比价结果确定的,如果合同资料中没有作为订立依据的资料,可能发生合同内容签订错误或混淆的情况。
改进方向:招投标活动作为合同签订的前置程序,同时也是合同的订立依据,作为合同全过程管理的一部分必不可少。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留存能够说明合同订立情况的相关资料或复印件,作为合同资料的一部分。
3.2.4合同会签单、合同流转单填写不完整。表现为合同流转单的合同对方栏未填写,合同会签单审核只有签名,没有审核意见和审核时间。
改进方向:相关内容应当填写完整,并且按照要求规范填写。合同会签单的审核意见也应该写明“同意”、“不同意”等明确的意见,不能填写“已阅”“基本同意”等模糊的意见,更不能不填意见;审核时间应为审核当天,且必须填写。
3.2.5部分单位未建立独立的合同审核台帐,也没有确定本部门的合同专责人。
改进方向:各部门可参照公司的“合同审核台帐”,建立本部门独立的合同审核台帐,并以年度为单位进行台帐汇总;各部门应确定本部门的合同专责人,统一管理、审核、规范本部门合同相关工作。
3.2.6合同存n资料不全,且顺序混乱。
改进方向议:合同承办部门为合同归档部门,各部门合同专责人应按照《合同资料目录》的顺序对合同对方资质审查表、合同对方资信资料、合同对方授权委托资料、招投标情况说明资料、合同会签单、合同流转单、授权委托书、合同文本等资料。
参考文献:
[1]曹桂香.工程项目管理的施工合同管控[J].科技风,2010(6).
[2]曹洪滔.要素投入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6).
篇4
关键词:通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化轨道方面的交通通信工程方面的建设项目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管理措施之一,项目管理已经在对很多不同专业中的综合表现的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它是一种能够极大程度的对质量以及进度进行保证以及对资本进行节约的有效手段。对规模巨大的工程进行施工,单独凭借一个人的经验以及力量是完全行不通的,特别是针对那些多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性的工程来讲,更需要找到一套科学性以及严谨性极强的管理办法来对项目目标的实现进行有力的保障。
项目管理的中心意义自带的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有力的运用,在保证资金最小化的同时来保证项目实施的同时能够按照预定步骤有计划的完成预定的目标。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预见性,指的就是在工程开始之间,就尽可能的将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所有事情提前进行计划,并且给出相应的应对办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工程在井然有序中进行,从而对一些可能因乱七八糟的事情而造成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造成的浪费进行避免。
地铁、公交等城市化轨道的通信系统便是交通运营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其经由无线通信、直通电话或者是其他通信手段组合而成,是一个及其发杂的但是综合性极强的专用通信网络。所以,显而易见的,必须要有一群信息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性人才来对系统的高质量运行进行有效的保证,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来对每一个系统的工作进行规范,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工程的建设目标的达成进行保证。
二、城市化轨道交通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公路方面的通信系统工程的最高组织者即是集成总承包商,其负责了整个施工工程中所有的施工部署以及项目管理工作。能够对公路的通信系统工程的建设进行有效组织的最主要条件就是集成总承包商能够对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功能要求以及运营的管理模式有很详细的认识以及见解。与此同时,其本身还需要具备足够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只有对公路的通信系统极具认知度的企业才能实现整个工程的预定目标的实现以及项目管理工作的完美实现。
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而成的:乘务人员专用通信系统、公安司法部门通信系统以及民用通信系统,在这三个方面之中,又以专用系统最为的复杂以及重要。
而城市化轨道的通信工程方面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点:
(一)集成设计
总承包商会根据工程结构进行简单的初步设计,并提出相应的集成设计内容,一般情况下集成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出一套针对各个子系统以及交通通信方面的整体系统的技术规则指导书。
2、对整个通信系统的交互连接接口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保证资金的最小化,成果的最大化。
3、对整个通信系统的工作设备进行选择,保证设备能够实用并且胜任。
(二)对于工程整体方面的组织管理
对于工程整体方面的组织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即是对质量方面的整体控制;其中分为以下几步:
a.设备的采购阶段;
b.设备的制造阶段;
c.对施工前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
d.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的控制;
对整个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的进度进行控制;其主要按照以下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对于整个项目的具体施工进度的进行详细计划;第二步指的是对于整个项目的具体施工进度的进行准确的控制;
进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对于公路方面的通信系统的工程项目实现的过程,主要包含着以下两个基本的过程:第一个是对于系统的设计、建造等得具体实施过程。另一个指的就是对这个实施的过程的管理的过程。同样的,遇着两个基本的实现过程相对应的,是建立施工项目的管理系统以及实施系统。前者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对项目进行管理以达到提高成效的目的,而后者是对于各种专业型人才而言,其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来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对于管理系统而言,其又根据具体的计划执行的结果以及各个相关因素的具体状况、环境的变化因素等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对具体的实施系统加以一系列游侠的控制以及协调,是项目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既定的目标。
4.总承包商还必须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投资管理控制。
5.总承包商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必须进行具备法律效应的合同签订,与施工工人之间也必须进行有法律保证的合理的合同签署。
三、项目管理工具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
(一)管理工具的创新应用
对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最基本就是对项目管理办法的创新,即是采用新型、整合性好、风险系数低的项目管理手段,现在主要推荐以下2中工具:一种是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即美国的项目管理权威协会,简称:PMI)应用的项目集管标准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知识体系指南(简称:PMBOK)。另一种是项目管理方面信息系统的EPM。前者是指代的是可衡量、标准化并且可控制的项目管理标准,可以达到组织项目管理的较高成熟度。第二种指的是通过信息管理的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综合运用这两种办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以及克服一些管理工作中的困难,以让项目被顺利完成。
(二)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详细的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在于对于形式以及内容模式的创新,管理这应该摒弃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应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如国外先进的4控制3管理以及一协调的管理模式,其指的是在原有的对管理制度方面的控制、对施工进度方面的控制、资金投资方面的控制、信息技术管理、合同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安全责任控制以及供货商协调管理这两点,并应该着手加强对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安全责任管理的建设。
对于当代新型的项目管理来讲,应该积极运用网络等一系列手段对项目管理进行科学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的创新,紧紧跟在时代的步伐后,时刻对国外优秀技术进行本地化的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得我国的项目管理方面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春.城市轨道交通弱电系统集成商的选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9(2):16-17.
篇5
论文摘要:浙江省义乌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在乡镇实施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摸索出一套交通管理模式,这可以为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与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0 引言
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交通规划属于区域性专项规划.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当地的交通需求,在交通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编制符合实际的、有特色的城镇区域交通综合规划。
在浙江省义乌市,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体性的膨胀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崛起,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镇,几个卫星镇围绕中心城镇进行组团发展,在路网上表现为射线交通联接。在一段时间沿交通线的发展融合后便形成了一座小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多数小城镇的路网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义乌市交通主管部门适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廿三里镇开展了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建立“一所三网”,其中一所指成立一家交通管理所:三网为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网、农村公交运输网和农村交通管理网。重点是做好交通综合规划。
1 现状分析与评价
廿三里镇位于义乌市的东部,面积为72.2km,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源地,商品经济发达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户籍人口达4.2万,外来人口达5.6万。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进行的各条农村公路建设对廿三里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起了促进和带动作用。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廿三里镇的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公路交通现状
廿三里镇公路网、公路长度、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情况如表1一l和表1—2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廿三里镇域,乡道、村道比例相当,公路普遍等级不高,以四级公路为主。
1.2分析与评价
1.2.1通行政村率
通行政村率指规划区域内通公路的行政村数与行政村总数之比。通常该指标值越大,表示通达程度越好。全镇通公路情况如表1—3所示。
1.2.2对建制村层次的指标
重点考察人口在500人以上规模的行政村的道路条件,则建制村层次的指标r为:
1.2.3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网等级水平按下式计算:
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里程×公路等级)/∑公路里程
计算得廿三里镇公路网的等级水平为3.62,与义乌市域2010年公路技术等级所需达到的2.72相比,路网技术等级偏低,规划中需提高公路网等级水平。
1.2.4公路网密度(见表1—4)
由表1—4可见,廿三里镇的各项指标均低于义乌市的平均水平,有必要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路总里程。
1.2.5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网连通度按下式计算:
dn-----------------公路网连通度。
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以行政村为节点计算得连通度dn=0.97。廿三里镇按规划分l4个社区,以规划社区为节点,dn=1.70。说明廿三里干道网络虽基本成形,但农村公路网处于树状低级结构,路网须进一步完善。
2 公路路网规划
2.1廿三里镇经济发展预测
以金华地区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分析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预测国内生产总值,见表2—1。
客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代入具体的数据,得预测年客、货运量如表2—3所示。
2.3农村公路网预测(见表2—4)
根据预测,规划近期以增加路网长度、提高连通度为主,规划远期以提高公路等级水平为主。
2.4公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确定的城乡发展布局和现有农村公路网布局基础上,将规划路分为三个层次:
a)骨架路网 高等级公路和主干路构成骨架道路。沟通中心区与北、东、南三个组团片区之间的大量交通,以及连接廿三里镇与其他乡镇、地区,以一、二级道路为主,由开元街、梅林大道、商城大道、稠廿公路形成井字形路网:
b)集散道路 作为骨架路网的延伸,构成各功能区内部路网的骨架,为工业区、居住区、景区、农业区等连接到骨架路网上,同时保证骨架路网之间的联系.以二级路为主;
c)支路 作为功能区内部道路,偏远山区、景点、农业区的连接道路,以及中心区行政村至集散道路的连接路,以三、四级路为主。
廿三里镇域形成“五横四纵一高速”道路网结构.分别连接廿三里镇与主城区、东阳、苏溪、诸暨等对外交通和内部各社区的城乡统一道路网,县乡公路辅助主骨架公路网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高标准、高性能、大范围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其中“五横”为涌金大道、大通路、诚信大道、商城大道、通宝路;“四纵”为城东路、开元路、岩路、梅林大道;“一高速”为甬金高速公路。
3 公交运输发展规划
3.1运输业发展现状
目前,廿三里镇境内拥有公交服务班线共12条。线路总里程约147km,营运车辆51台.日客运量超过2.8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停车场有廿三里北(900m2),廿三里南(2700m2),机动车维修点43个,企业主大都拥有小型货运车辆,大的物流配送企业没有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公交线网、站点设置有待优化;b)公交车服务多年,需要更新和增加;c)公共交通场站不能满足需求:d)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公交车辆运行速度;e)三轮车、残疾车参与非法营运现象长期难以消除,从而影响地区形象,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2公交线网优化
近期廿三里镇境内以优化公交线网为主。具体如下:a)调整后的公交线路为15条,线网总长150km,其中廿三里镇境内增加了25.4km,线网密度达到1.26km/km2;b)调整后公交线网重复系数约为1.2,非直线系数为1.36,线网指标更为合理。
远期因廿三里镇建设区域已纳入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义东北城区范同,所以进一步增大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约20条公交线路,增设廿三里镇公交总站统一调度。
3.3运输车辆发展
公交车辆配置在主干线上投放30座以上的大客,支线上投放l3座左右的面包车。增加公交车辆数,干线上发车间隔控制在6min---8min,支线上控制在1h内。调整前后公交车辆指标见表3-1。
3.4运输场站建设
根据廿三里镇的实际,坚持“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构筑以公交总站为中心,以村级简易站(回头站、首末站)为依托,沿线停靠站为支持的多层次和网络化公交站点体系,逐步形成镇区有站、大村有亭、小村有牌、沿线有点的格局。同时,建设一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组织合理的现代物流场站,以适应广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等需要。
4 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
目前,义乌市的全部农村公路由公路养护管理所负责养护管理。因全市管理区域面积较大,道路里程逐年增长,养护管理难度日益增大。随着廿三里镇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和道路里程快速增长,对其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抓住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的机遇,义乌市适时成立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对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强化农村管理。
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有:
a)组织城乡公交线网调整,监督管理客运市场;
b)做好辖区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负责辖区农村公路的路政巡查和路政案件的调查处理;
c)贯彻执行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开展交通规费征收工作;
d)监督管理农村货运市场,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篇6
关键词:海外工程;EPC合同管理;规避策略
1海外工程EPC合同管理市场风险概述
EPC是由企业受甲方委托,根据合同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等全过程或多个环节进行承包。EPC是一种针对海外项目的承包经营,在项目运作初期,需要充分调查和研究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建设可行性、建设规划和规模、材料采购和运输、投资效益及风险等方面,为项目报价和谈判提供依据。合约订立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市场风险,例如,某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施工项目的数量会相应增加,对材料的需求也会增加,如果出现材料市场供不应求或材料供应商故意拖延供货、篡改合同内容等情况,就会延误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另一个原因是建筑市场本身的混乱,以及由于不规范的合同制度而导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导致工期延误和费用增加。两者都是目前市场上出现较多的现象。国外项目EPC合同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加强合同管理,做好市场风险预测,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应对合同签订作出积极的反应,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当地人员的工资水平、工作技能及当地汇率和法律状况等情况,工程完工后应立即要求付款。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分析,海外工程最常见的市场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市场价格变动导致新技术改造的风险、合同变更的风险等,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识别市场风险的能力是规避风险的最佳途径。
2海外工程EPC合同管理风险
2.1投标风险
竞标风险属于主观风险,企业在项目竞标阶段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企业竞标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大多数“走出去”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此外,大多数项目投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的竞争才中标,中标后往往迫不及待地签订合同,对于项目本身的一些情况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也来不及深入了解,再者业主的付款能力,是否有信用问题,都需要事先进行调查,这些问题在签订合同之前不了解就会给项目埋下隐患。
2.2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风险、合同变更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合同条款风险是因合同在签订过程中,对合同的内容不够明确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合同定义不准确、合同条款不平等、支付方式的不明确,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项目本身带来风险。变更风险主要是合同变更、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等方面的风险。针对合同变更必须提前准备好相关的书面证据,以防发生合同纠纷和合同索赔时有书面证据为索赔依据。国内大部分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合同签订时对合同中的一些专业名词缺乏认识,对合同中不够明确的条款没有追究到底,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合同风险增加。合同管理风险是由于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合同管理意识,没有足够的合同条款分析能力和谈判能力,从而使合同签订风险进一步增大。
2.3自然环境风险
自然生态环境风险属于客观因素风险,许多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招标之前并没有到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而是按照片面认识和主观臆断来分析项目。在国外,由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很难对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般而言,海外工程项目方仅向承包商提供少量的资料,若不事先进行调查了解,就不能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在项目运行期间,上述情况将导致风险增加。
2.4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来自项目所在地汇率变动和通货膨胀。对于发展中国家地区来说,一般汇率的变化会更大,而汇率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范围比较大,难以控制,我国承接的海外工程大多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将面临复杂而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国家由于通货膨胀,经济基础较差,发展很不稳定,还有一些国家长期经历战争,这些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这就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项目所在地区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恶化,进而影响到项目的建设环境,造成建设费用增加,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2.5政治风险
社会风险、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是政治风险的三大类型。由于我们国家的风俗习惯、政治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海外工程项目的推进和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国外与国内的法律制度有很大不同,在法律形式、专业术语、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因而在EPC合同的内容上也会有较大的理解差异和争议,从而导致合同的签订和管理面临很大的风险。当前,我国承接海外工程项目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或大型集团公司,海外项目业主多为政府或政府下属单位,合同纠纷将超出经济合同范畴而上升到国家层面。
3海外工程EPC合同管理风险规避策略
3.1风险识别
目前我国企业在合同市场风险识别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核查法、调查法和图解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预测和识别海外工程EPC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只有在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之后,才能控制和规避风险,在风险识别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评价风险的大小,一是从各环节、各重点管理环节来评价风险的大小;二是从总体上评价风险的大小,为项目制定统一的整体规避策略。
3.2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风险管理最好的应对方法,风险规避就是提前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避免风险的发生。对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在项目投产之前,应对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其发生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风险无法控制,将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最好放弃该项目,以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海外项目合同的谈判和签署阶段,必须重视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尤其要注意合同中对我方不利的条款,要做到严格审查合同条款的内容,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合同可能面临的风险,严格审查合同价格,避免因合同计价方式带来的利率、汇率风险,严格审查合同付款方式,避免因业主不能及时支付或无力支付工程款项而引起的工程纠纷。这就是在合同签订与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提前规避风险,才能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避免出现经济损失。
3.3风险转移
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和合作方一起对合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找出引发风险的源头,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对难以控制的风险进行分摊。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法对无法预测的风险进行转移,将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例如针对项目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不能签订固定总价合同的情况下可以要求签订一个价格可调整的合同,承包商可以通过把整个项目工程分包出去的形式把一部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担保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合同签订过程中,除了要求业主提供支付担保外,还可以要求分包商提供履约担保、付款担保和工资支付担保。另外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把项目风险转移出去,通过保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项目出现问题时可以找保险公司做出合理索赔,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3.4控制损失
如果风险实在无法预测和避免,那么一定要对风险造成的影响采取补救措施,加强对损失的控制,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项目所在地汇率的多变将会导致风险难以控制,因此在风险真正发生之前,可以通过金融行业对汇率的不稳定性引发的风险加以套期保值、多个国家贷款、提前或延后支付等方式对损失进行控制,尽量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海外工程施工项目来说,加强管理是规避风险最好的策略,提高海外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施工资料做好完善和归档,同时做好风险引发的损失控制计划和风险的规避计划,利用一切方式将施工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
篇7
关键词:城市常规公交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88-02
1引言
城市常规公交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也是未来我国交通方式划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城市常规公交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评价应综合考虑技术性能、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实现系统的最优化配置。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按照技术性能、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方面来评价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及运营情况。
2.1技术性能指标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指标的选取:(1)线路网络:线网密度;(2)场站设施:平均站距;(3)客运能力:万人公交拥有量以及运营车日:(4)运营效果:客运总数以及运营里程。
2.2 服务水平指标
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指标的选取:(1)安全性:行车责任死亡人间隔里程(km); (2)方便性:换乘率;(3)迅速性:运送速度(4)舒适性:满载率(5)准确性:准点率(6)经济性:客运费率。
2.3 综合效益指标
对于经济效益,主要选取以下四类指标:(1)财力资源投入:运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2)人力资源投入:职工人数(3)财务收入:客票收入(4)人力资源产出:全民劳动生产率。
对于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可以量化的环境因素,选取行程燃料消耗作为评价指标。
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
3.1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数量较多的指标按照一定的相关性重新组合成新的彼此无关的较少的指标的方法,并对每一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其本质是用原来指标的线性组合来产生新的综合指标,并与方差的大小来反映该新指标包含信息的多少,最后设定一定的要求来提取主成分的数量。
由于城市常规运营管理系统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因而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能有效地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信息的前提下提取最少的新的指标,来更好的评价系统的运行情况,其步骤为:
(1)选取指标与数据并进行相关处理
由于指标类型一般有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偏离型、区间型、偏离区间型等,因而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无量纲化的处理。
(2)进行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计算
(3)确定主成分个数
一般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作为判断的依据,即必须满足
(4)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
F1=a11X1+a21X2+……+ap1Xp
F2=a12X1+a22X2+……+ap2Xp
……
Fm=a1mX1+a2mX2+……+apmXp
(5)进行综合评价函数F的计算
对i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F=Z1F1+Z2F2+……+ZmFm
其中权数即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为:
(6)对综合主成分值进行计算和评价
3.2实例分析
查阅总结国家统计年鉴以及东南大学一些科研课题,选取北方某市的数据作为1994年至2005年常规公交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与运营效果的评价。
3.2.1技术性能指标
对上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7.4%和16.8%,累计贡献率达到94.2%>85%,因而这两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其表达式为:
F1=0.433X1-0.444X2+0.435X3+0.358X4+0.434X5+0.332X6
F2=0.268X1+0.253X2+0.256X3+0.573X4-0.248X5-0.640X6
以上述两个的特征值占所选择的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技术性能综合评价函数:
F=0.404X1-0.319X2+0.403X3+0.396X4+0.313X5+0.159X6
3.2.2 服务水平指标
同理,可得到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函数:
F=0.120X1+0.377X2+0.319X3+0.372X4+0.403X5+0.360X6
3.2.3综合效益指标
得到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为:
F=0.525X1+0.427X2+0.518X3+0.410X4-0.326X5
3.2.4结果分析与评价
计算各综合评价函数的值可得:
从上述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该市常规公交系统的评价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但其中服务水平在95年至96年的过程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在97年至98年的过程中也有所减少,因而在总结系统运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应当分析个别年份运行管理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常规公交运行与管理系统。
4小结
以上就城市常规公交运行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对于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还不是很完善,希望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检验与校正。
参考文献:
[1] 匡星.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6.
[2] 周国强,周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公路类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7.4.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综合管网;规划建设
目前国内外现存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有很多,大致可以纳概括为两类。一是利用GIS系统来处理用户的数据,二是在GIS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用户的专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成功应用到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几大类别的一百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的空间数据和自身特征在计算机系统中有机结合,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的空间信息模型,真实记录着城市管网的过去和现在,并以其专业的分析和表达,积极影响和提升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和水平,为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及市民社会生活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在城市区域内已初步形成大规模的错综复杂的地下综合管网,加强综合管网资料的管理对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主要应用的几个方面:
1、城市综合管网规划设计
城市综合管网规划设计是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利用GIS技术可以保证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利用庞大的数据库资源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各种专业用图、表格和报告,再配以系各种统的专业分析,例如综合管网横断面分析和专业管线纵断面分析、三维模拟分析等功能,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真实的管线综合指标及素材,这将极大地减轻专业管线规划和综合管网规划及竖向设计等工作的强度。同时,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地上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图片等空间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地辅助城市综合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
2、城市综合管网的规划审批和管理
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管线系统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本身就是规划审批和管理的巨大变革,不仅可以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加大项目审核的深度、提高规划与管理审查的质量、增加审批的公开透明度,而且把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结合,将建立一种全新的电子规划与管理审批模式,业务部门应用基于GIS的规划与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实现规划方案与规范条款的智能化对照,规划与设计审批的电子比对,规划与建筑物的电子复核,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甚至是远程办公、智能化办公,大大提高现有的规划审批管理水平和效率,切实提高规划控制和管理。
3、工程建设期的科学管理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避免市政建设过程中道路的多次开挖,降低施工中地下设施的矛盾与事故隐患,提高管线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减少了盲目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
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要求工程建设期的新建管线数据采集并入录系统内,这就将隐蔽工程的数据自然而然的将变成公开透明,将现场的施工监督与管理提高至数据化和实时化,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便于制定和细化现有的规范和制度,易于执法管理和实际操控,进而实现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与更新,并建立管理―建库一体化的成果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
4、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
篇9
(一)在依法履职的大背景下,加强合同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法制观念的逐步建立和国家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推进,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以往大多数按惯例、凭经验开展的工作,正逐渐依照法制的思维和方式,首选或优选合同形式来框定工作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防范工作风险,确保履职效果,维护人民银行权益和声誉。同时,近年来,以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作为当事人对外签订的合同数量、合同金额不断增加,合同内容、合同范围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以人民银行某地市分支机构为例,自2011年“六五”普法以来,累计签订各类民事合同60余份,年均签订合同近20份,并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合同标的也从以往简单的物品、服务买卖扩展到事物委托、技术开发、基建工程等专业领域。因此,从确保依法履职、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考量,加强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
(二)在规范管理的制度层面上,关于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人民银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2006年7月,人总行颁布了《对外签订法律文件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明确了对外签订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工作程序,包括协商、会签、审批、授权、签署、盖章、归档等一系列互相联系、衔接有序的工作,首次涉及了合同管理的部分内容。2007年1月,人总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在第六章专章规定了采购合同,用6个条款对采购合同签署程序、形式、必备条款等首次做出了比较原则的规定。2010年1月,人总行修订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第五章采购程序管理中规定:采购合同须经本单位法律部门(人员)或本单位指定的法律中介机构审核。2010年3月,人总行制定了《关于建设工程领域应予注意的法律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用13个条款对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提示,首次对人民银行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的合同管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2012年,人总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合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面系统规范了合同管理事项,但迄今未正式制定印发。
(三)在加强管理的实践层面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正在对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手段进行积极探索。
例如,人民银行某地市分支机构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职责分工上,建立发起部门承办、法律部门审核的机制。明确所有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的合同,合同的签订、履行均由发起部门负责,合同中涉及的权利义务分配、责任承担等由法律部门负责审核,出具法律意见。二是在合同审查上,建立双审复核制和限时办结制度。即由法律部门A、B岗分别审查后,双人签名,再由法律部门负责人复核并签署意见;对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合同建立会审制度,即由法律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审查。同时明确规定法律部门应于受理后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方以适当延长。三是在合同履行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注重法律部门与发起部门的业务沟通,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和背景说明,认为合规合理的应吸收采纳。注重法律部门与行级领导之间的信息沟通,审查意见书应经发起部门分管行级领导签署意见方可执行。注重审查意见执行情况的及时反馈,发起部门若有不予采纳的意见,应五个工作日以书面形式反馈,否则视为完全采纳。
二、目前人民银行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管理规定逐步建立,但仍然缺乏统一全面的合同管理基本制度。
梳理文件可以发现,迄今为止人民银行系统关于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总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中,自上而下尚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全面的合同管理基本制度。一是2006年7月总行制定的《操作规程》,即便有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应当遵照执行,但从文件的适用范围来看,该规程仅适用于总行层面,不涉及分支机构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二是体现于集中采购类合同。2007年制定的《工作规程》、2010年修订完善的《管理办法》尽管在合同管理的局部环节上规定有所不同,但仍就集中采购类合同的管理提供了基本规范。首先,在对集中采购的定义上,指出集中采购是指采购单位使用预算资金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这就将是否采取合同形式确定为满足集中采购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足以显示合同在集中采购活动中的重要性。其次,在集中采购组织实施中,明确规定了采购合同的签订依据、法律审核以及签署对象三个问题。《管理办法》规定:采购单位根据中标(成交)结果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须经本单位法律部门(人员)或本单位指定的法律中介机构审核。合同签署由采购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署。最后,合同约定在验收和资金结算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根据合同的约定进行验收,并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履约付款。三是体现于工程建设类合同。由于工程建设类合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合同标的大、履行周期长、施工情况复杂,所以2010年总行制定的《通知》要求该类合同必须采用国家有关部门的建设工程合同规范格式文本,对合同的审查应要求外部房地产专业律师进行初审并提交法律意见书,以及应关注合同签订主体的适格性等法律问题。实际情况表明,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目前签订的合同已不仅仅局限于集中采购、工程建设类领域。因此,履职实践中丰富具体的合同管理需求与规范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缺乏的矛盾,是目前合同管理的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亟需制定一部统一全面的合同管理的基本规范,使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全部合同的规范管理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注重合同签订环节管理,对合同履行等重视不够。
梳理现有的制度规范可以发现:一是只注重合同签订环节的管理。如2006年总行制定的《操作规程》,规范对象仅限于包括合同在内的法律文件的协商、会签、审批、授权、签署、盖章、归档等一系列互相联系、衔接有序的工作。因此,就合同管理而言,《操作规程》制定的主要意图是对包括合同在内的法律文件的行内审批、办理流程给予明确,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是合同签订环节的诸多问题,尚未涉及合同签订后的履行管理等后续问题。二是在专项合同管理制度中,也较少涉及合同履行等后续管理内容。如《工作规程》关于集中采购合同的6个条款,其中有4个条款事关合同签订,1条是关于合同副本的持有备案工作,只有剩下的1条是关于合同履行事项的。《工作规程》第四十条笼统规定:项目需求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由签订合同的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后来制定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工程建设领域合同履行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合同生效后履行过程中,违约责任的约定、新加入文件的优先解释顺序、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不可抗力的规定、纠纷解决方式以及履约担保制度等涉及合同履行后续管理的相关问题。尽管该《通知》首次对合同履行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这仅适用于工程建设类合同,集中采购类合同的履行管理还很原则和概括,包括合同履行在内的诸多合同管理问题还尚未有明确全面的管理规定。三是实践中合同履行管理尚不到位。具体到实践层面,由于合同签订环节的相关规定明确具体,签订单位对合同签订环节的管理把关较严,具体操作也比较到位,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潜在的法律风险,保障了人民银行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部门职责模糊不清,加之受合同周期较长、情势变更等履行环节诸多因素影响[1],导致对合同履行等后续环节的管理重视不够,合同后续环节的执行管理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合同整体法律效果的发挥。
(三)发起部门合同管理责任不明确,职责落实不到位。
合同发起部门,是指根据业务或管理职责需以所属单位名义对外签署合同的部门。按照总行合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建议合同管理实行总行统一管理,各分支机构分级负责,法律事务部门与合同发起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按照这种管理机制和职责分工,在合同管理上,法律事务部门承担以下四项职责:即负责制定本单位合同管理相关制度、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协调处理合同纠纷、总结和提示合同存在的法律风险。作为合同发起部门,分别负责合同起草、谈判、业务审查、送交法律审查、报批、签署、履行、保管、报告重大合同信息等工作。归根结底来讲,合同发起部门对合同的法律效果承担主要内部责任。如此规定显然有利于从职责分工上廓清法律部门和业务发起部门的职责,便于合同签订前的起草、谈判,签订后的履行、报告等环节的具体操作,从根本上而言有助于加强合同管理和提高合同效率。但在合同管理实践中,部分发起部门及经办人员对发起部门的合同管理职责认识不足,认为合同管理仅仅是法律事务部门或集中采购部门的事情,所以在起草、谈判合同时关键环节把关不认真、核心条款审读不仔细,致使条款表述瑕疵,数据计算错误,必备要素欠缺,合同后续管理松散等等。如工程建设类相关招标、建设、施工合同,约定的专用条款与通用条款内容自相矛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采购合同合同价款不清、验收付款等环节不能较好地保护单位权益等,给包括法律审核在内的合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2]。具体到基层央行的合同审核,由于合同内容单一重复、标的金额较小、合同对象较为固定,受惯有的工作习惯和“熟人旧路”思想的影响,有的发起部门认为对所有合同进行法律审核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加之合同需要进行法律审核,无形中延长了合同签订时间,有时候容易给发起部门造成法律部门有意阻碍或制肘拖延的顾虑和嫌疑。在合同签订环节,尚有法律部门把关审核和沟通提醒,合同签订生效后管理职责全在发起部门自己掌握,所以发起部门树立承担合同效果主要内部责任的思想认识,保证合同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显得尤为重要。
(四)注重民事合同管理,对劳动合同、行政合同等管理尚处于空白。
就合同分类而言,前文述及的集中采购、工程建设等合同均属于民事合同类型。理论上来讲,关于合同管理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民事合同范围,还应包括劳动合同、行政合同等领域。在最早规范人民银行对外签订的法律文件、防范法律风险的《操作规程》中,规定合同仅是法律文件的一种形式,并将法律文件分为外事类、业务类、采购类和其他类,由此可见对合同的管理并不必然仅仅指向民事合同,尽管后者在具体实践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并呈现逐渐增加态势。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加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操作岗位和劳务派遣用工等多种用工形式的出现,致使劳动合同这一较为特殊的合同形式,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屡次使用。此外,随着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对履职方式的不断探索,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合同等此类行政合同的出现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行政合同的法律地位仍有争议,但是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即行政合同已是现代行政法、行政管理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行政管理的迫切需要。因此,随着上述新型合同种类的不断使用,尽管总行也制定了此类合同的范本,但是有关此类合同的管理,特别是审查、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环节,具有不同于民事合同的法律特征、遵循原则、实施方式和救济途径,所以对此类合同的管理亦应有一定的预见和足够的重视。
三、人民银行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统一全面的合同管理基本制度。
为了明确职责,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建议尽快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系统统一适用、全面具体的合同管理基本制度。一是建议明确基本管理制度所涉合同为民事合同,合同管理的内容包括起草、谈判、审查、审批、签署、履行、保密、保管和报告重大合同信息等行为,并对这些合同管理行为分别作出相对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民事合同基本管理奠定制度规范基础。二是根据集中采购、工程建设类合同的专业特点和存在的法律风险,进一步统一完善较为分散的相关专有规定,以总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适时制定出台关于集中采购、工程建设类合同管理的相对详尽的专门规则,加强此类使用频率高、专业性强合同的管理工作,最大程度维护好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的合法权益。三是针对技术开发类合同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近年来该类合同使用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建议总行必要时制定出台技术开发类合同管理的专门规则,促进技术开发活动高效安全进行。
(二)加强合同履行等后续环节管理。
一是要摒弃以往思想认识上“重签订、轻履行”、“紧审核、松实施”的合同管理旧思维、就习惯,让合同管理“全过程、系统性、动态性”管理的思维贯穿于合同始终。认识到合同管理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二是要学习正确全面的合同管理知识,使相关管理部门认识到,合同管理不仅仅是起草、谈判、审查和签订合同,这些行为的完成才标志着合同的生效。合同生效后的履行、变更、解除、争议处置和权利救济等等后续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分内事宜,不容忽视。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要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三是要对合同履行等后续管理涉及的履约担保、情势变更、验收付款、维保售后等环节,明确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管理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合同后续管理按照规定、稳步有效推进。
(三)夯实合同发起部门的管理责任。
一是要彻底改变合同管理仅仅是法律部门或集中采购部门等一个或几个部门职责的思想认识。要在工作理念和职责分配上明确:合同管理实行总行统一管理,各分支机构分工负责,法律事务部门和合同发起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二是要明确合同发起部门对合同的实施效果承担主要内部责任。法律部门仅负责制定本单位合同管理的相关基本制度,在签订之前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当合同履行中出现纠纷时协调处理,并及时总结辖区合同存在的法律风险,适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除此之外,有关合同的其他所有行为或活动,都属于合同发起部门应该负责或牵头协调的职责范围,发起部门应当履行职责,不容推脱。三是要加强对合同发起部门负责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负责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合同法》及总分行合同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总分行合同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为合同发起部门顺利履行合同管理职责奠定基础。
(四)探索总结特殊合同的管理制度。
篇10
【摘要】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统计资料,2011-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0.23%和10.48%,到2015年度分别达到2 100.70亿美元和1 540.70亿美元。但中国承包商由于习惯了国内重视政治关系和“中国打法”,走出国门后忽略了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管理,不能利用合同来规避风险并保护自己的权利,这使得项目合同管理不力成为制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此,本文对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承包商的项目合同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工程 合同管理 要点
一、持续深入学习和研究FIDIC系列合同文件
FIDIC系列合同条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合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其系统地、持续深入地学习,将会使每一位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的合同认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上和国际接轨。在学习和研究FIDIC系列合同条件时,应遵循以下方法和思路:除了要正确认识各版本的具体条款规定,还要全面了解其所积极倡导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工程合同风险分担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与项目采购模式的研究相结合,例如新红皮书对应DBB模式,新黄皮书对应D&B模式,银皮书对应EPC/交钥匙模式,金皮书对应DBO(设计-建造-运营)模式等,对比分析不同FIDIC版本的异同有助于提高对不同项目采购模式之间的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在应用FIDIC系列合同条件时,切忌对FIDIC合同条件的具体条款规定教条主义,而要从具体项目采用的具体采购模式出发,将FIDIC合同条件作为一把国际惯例的标尺来对照分析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形。
二、提高国际工程合同变更和索赔管理水平
一方面,合同变更管理的加强。合同变更是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合同变更的处理要迅速、全面且系统。合同变更指令应立即在工程实施中贯彻并体现出来,在合同变更中,量最大、最频繁的是工程变更,它在工程索赔中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对工程变更的责任分析是工程变更起因与工程变更问题处理、确定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索赔问题的解决。国际工程的风险大多数落在承包商,如果承包商不会利用承包合同和法律,对自己不得不完成超出合同规定的份外工作或者特别困难的施工条件所造成的额外开支索赔回来,那么肯定将蒙受损失,甚至导致项目亏损。进行索赔工作时,必须熟悉全部合同文件并能灵活运用,以便印证合同l款来建立和论证自己的索赔权,另外还应熟悉工程所在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
三、国际工程合同全过程管理策划
第一,投标报价阶段。该阶段合同管理即应介入,主要工作包括:识别雇主确定的项目采购模式及合同计价和支付方式;全面审查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文件,包括合同协议书、通用合同条件、专用合同条件、合同附件以及图纸和技术规范,评估合同风险;提出合同风险处置意见;从合同管理角度,为投标报价策略提供咨询建议;参与项目的澄清答疑;全程参与并监控投标报价过程;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
第二,合同谈判与订立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依据项目采购模式对应的国际惯例,全面审查合同文件,检查合同文件的完整性和公正性;制定谈判策略;作为主谈判人之一参与谈判;起草、补充或修订合同文件;协调法律部门对合同文件进行法律层面的审查并提出意见,与法律部门共同对合同文件提出修正意见;见证合同签署;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
第三,项目实施前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全面分析合同文件并进行合同管理策划,搭建项目合同管理组织架构;对全体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合同;制定文档管理和信息系统详细操作规程;监督项目开工前置条件的满足,包括购买保险,办理履约保函等;审阅并递交初始进度计划、施工组织方案、HSE管理计划;参加项目开工前会议。
第四,项目实施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主持并确保合同管理组织架构的正常运转,做好本阶段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工作;指导和监督内部施工管理遵守合同规定;负责与各参与方的合同关系及管理协调关系的维护和界面事务处理;监控各个合同方的履约状况,出现偏差时进行预警;负责处理变更和索赔;负责合同争议协调和处理。
第五,合同关闭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负责与各参与方的合同关系及管理协调关系的维护和界面事务处理至项目最终完工;监督项目竣工及最终完工前置条件的满足,包括竣工结算和履约保函的返还等;做好本阶段的文档管理和信息交流与传递工作;做好竣工资料的移交和归档工作;处理未完成的变更和索赔(如有);配合法律部门进行诉讼或仲裁(如有)。
四、人才保障措施
当前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承包的中国承包商合同管理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合同商务人员已成为制约中国公司在国际工程市场取得良好效益的瓶颈。很多时候由于缺少合同经理和合同管理部门的设置,多由项目经理或总工代为行使合同管理的职能。但由于项目经理或总工习惯于且盲目复制国内施工管理经验,缺乏必要的合同及合同管理意识且精力有限,导致合同管理差强人意,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是复合型、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管理工作,需要同时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金融、语言、法律等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实践锻炼具备相应的阅历、经验和胆识。
因此,应注意合同管理专门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在相关高校设置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和培训课程,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也要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相结合做好合同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合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储备,是做好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人才保障。
五、结语
合同管理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及从业者的共识。走出国门的中国承包商,在传统业务上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力难以持续,同时面临着外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集中在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尤其是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