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篇2
[关键词] 马铃薯 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28-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行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在我国不管是马铃薯的生产还是加工都具有显著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将是未来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重点开发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马铃薯发展现状以及创新的趋势
首先,马铃薯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马铃薯产业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与很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衔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最近几年,在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的努力之下,在种子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加工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次,加工技术与技术创新。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在我国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马铃薯产业化开发的初步形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加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在这些地区,马铃薯的加工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粉皮加工、粉丝加工、酒精生产等向着薯片加工、薯条加工、雪花粉加工以及颗粒、膨化食品等方向转变。其中马铃薯点心、去皮薯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发展,扩大了马铃薯的用途,提高了各方的经济效益。
二、马铃薯需要的技术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
1.马铃薯可持续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高效抗逆性、超高产新品种筛选示范。在筛选过程中,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区域的适应性、耐密抗倒、抗旱、抗病等几个基础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素,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然后进行示范种植,最后对推广种植这些具有高产的优质品种;其次,马铃薯超高产技术理论与模式研究。研究超高产形成的作物群体产量的构成理论和群体光合作用与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对马铃薯超高产研究进行控制和调整;最后,马铃薯产高产技术组合模式与定向调控研究。在马铃薯主要产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重点对马铃薯种植的密度、种植的数量以及水费管理和栽培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组合研究,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2.马铃薯主要产区环境改善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地力测试与培肥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对土壤肥力的不同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得出马铃薯生产区域农田地力的整体情况,明确马铃薯生产中导致低产量的各种阻碍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培肥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次,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环境保护和节水技术研究。对马铃薯主要产区存在的农药花费使用不当以及灌溉错误等主要问题,重点开展降低农田土壤农药残留技术、农田花费污染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马铃薯主要产区保护耕作与关键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少耕、免耕以及土壤耕作技术研究。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马铃薯对不同土壤的耕作方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出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耕作环境以及不同马铃薯种类的耕作方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植区域内的生态效应以及水分和养分的供给效率;其次,不同保护性耕作效应评估以及技术标准研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不同类型的耕作技术效果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的方法,建立合适的土壤、器具、种植方式等相关技术标准;最后,马铃薯主要产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体系建设。这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了重点示范区域寒冬季节农田覆盖植物的效率以及高效的配套管理技术体系,同时还应该包括新型草薯间种带状种植模式优化以及配套高产技术体系等内容。
4.马铃薯主要产区防治重大病虫害方式技术研究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农田病虫害的防治和控制技术、化学农药的安全精确施工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其次,马铃薯晚期病虫害研究,种植过程中晚疫病、换伏兵和病毒病的防治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为对象的组合式的无公害综合方式措施研究,并建立重大流行性病虫害防治规律、预测监督警报和综合防治等内容的研究;最后,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农药,尽量要使用那些低污染、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要想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创新方式引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汲河.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杨抑,吴卫国,陈杰.马铃薯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
[3]赵萍,李春雷,张轶,巩慧玲. 马铃薯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1(01)
[4]魏延安.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J]. 世界农业. 2010(03)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市场经济;问题;创新点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 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 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2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2.1 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 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 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3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1 帮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 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2]李家琳.林业技术创新的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篇4
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速度的增快,农民在科技运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下,应该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究推广农机技术中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加科学、合理。
1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较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较为严重的现象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传单、广播、电视或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对于农户而言,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所以不会冒然接受新农技的应用[1],呈观望状态。此时,宣传相关工作也无法顺利展开。虽然目前有些地方较为重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可是却没有将相关工作有效落实,使农户对农业技术产生抵触心理,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较少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推广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技能,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部分乡镇的推广部门缺少推广人员的支持,伴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够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也非常落后。推广人员数量有限,且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差,与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存在很大差距,使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薄弱,农技推广的体系略显陈旧。此外,农技推广部门较难聘请到高技术人员为之服务,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不能保证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无法掌握新技术。
1.3推广农业技术的体系不够灵活
在实际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行政手段能够使推广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可是在实际推广中还会出现众多问题,例如,奖罚制度不合理,使推广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2.1创新理念
农业发展加快脚步向规模化、市场化和自动化发展。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必须重视推广理念的创新,了解农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推广方案。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农业推广形式,制定科学的推广方案,实现综合推广,构建专业的推广队伍,高效整合农技资源,给予工作人员高待遇,吸引更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推广岗位。要给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资金支持,大力构建有关设施。
2.2创新方式
第一,进行科技研发,做好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构成多元化、现代化的推广体系。还应重视技术设施的建设,关注农业信息评估,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共享。第二,合理运用网络,对农民进行网络学习农技应用。此外,各地应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农户参观农技应用,使农户能够感同身受到农技的优势,并运用农技进行农业生产。第三,详细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好创新工作。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必须制定与其相符合的推广计划,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技术推广。第四,重视推广新技术工作,组织安排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活动,关注技术培训工作,倡导有关技术工作者参加。推广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推广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为农户讲解,让农户真正理解并学习农技应用。
2.3建立人才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所以,建立成熟的农技推广队伍非常重要,掌握相关岗位需求及推广规定,给予推广人员丰厚的待遇,吸引更多专业技术较硬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为推广工作服务;根据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的规定与需求,定期到高校招聘人才,增加新鲜血液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2]。
2.4完善构建农技推广
第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站。有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仅根据行政区划分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及推广效果大大降低。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将划分形式有效地进行改进,对农业结构进行更好地调整。分析乡镇在农业方面的实际需求,重新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站进行设立,并扩大推广规模,转变乡镇身份,构建优秀的农业推广队伍。第二,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开启科研、推广及应用一系列服务,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的推广服务体系,让农民清晰了解并接受应用农业技术。第三,对农技推广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具体的操作要求,有条不紊的完成农技推广工作。第四,对农技推广的过程进行监管,将责任落实到部门或个人。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大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广大农民群众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农业各类企业也应给予大力支持[2],构建经营服务及无偿服务,还可以参与经营国家农技推广工作。因为农技推广服务包含诸多,构建种类不相同的推广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服务。第二,提升农业组织待遇,使深入农村工作人才有经济保障,通过人员的引进,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变壮大,国家强调的稳步、有序和依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即将实现。第三,农业发展需求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目前国家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需要大量人才支持,国家逐渐重视激励专业人才在农村的大施所能,并将此项工作归为农业建设的内容。
篇5
关键词:建筑装饰;绿色施工;环保材料;应用
1前言
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装饰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美观舒适,更要节约环保,实现绿色装饰施工。所谓的绿色装修技术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环保理念的现代装修技术,通过使用无污染、无危害的装饰材料,在实现美观感受的同时,确保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绿色装修不是说,将建筑内部所有物品装饰成绿色。绿色装修的特点就是让人从感官上感觉更贴近大自然,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让居住在建筑内部的人,能够更健康、更开心的工作和生活。绿色装修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充满生机以及温馨气息的画面。具体来讲,绿色装修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包括房屋内部通风、照明、环保节能、无污染等内容。绿色的装修过程中,核心思想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使用无污染无毒的自然资源进行装修装饰。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居住者实际感受为准,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建筑装修装饰施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2.1材料安全问题
现代社会,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是越来越迫切。装修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关心,业主需要的既有美观大方,又有安全安心。在实际的装修工作中,建筑装修工程施工一些玻璃幕墙等材料会为外表的美观打上光彩,但是不容掉以轻心的是建筑物装饰装修工程中结构设计上连接压力增大了,很多时候安全隐患暗藏其中。为了减小构造的压力,过硬的质量是必须的。所以材料安全的保障机制也日渐受人关注,长久以来的经验显示,不合格的材料、违规施工等现象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做好的质量管理方面控制工作,用对方法显得迫在眉睫。有些调查中显示,缺乏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有这种现象,有的装修建筑公司不仅仅是在室内使用易燃的化纤物饰面材料,还在易燃织物上大胆安装电器开关,导致了易燃的化纤织物引起的火灾。另外,室内有害物质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苯、甲醛、氢气等,材料安全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也影响了装饰装修公司的市场。
2.2结构安全问题
在装修装饰某些建筑时,为了增加城市景观,打造华丽外表,提升建筑品牌,建筑装修设计时常常使用一些新颖材料,或者是奇特外形,虽然在外在满足了业主需求,但是慢慢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较少的结构设计构造防护措施,结构的设计、连接强度和耐久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装饰施工都是在建筑基本建完后应用,装修时,往往因为装饰的结构设计普遍不合理导致结构损坏,削弱甚至拆除承重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在承重墙上开洞,虽说是增加了室内的空间,却无疑是破坏了建筑结构完整性,削弱其稳定性。此外,增设了额外的附加设施,以外形为重要指标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进行随意的变更,破坏了建筑内承重能力的协调性,造成建筑的安全问题。
3建筑装饰施工中绿色施工的意义
3.1保证身体健康,免受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材料是否绿色环保。建筑装饰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有害材料,比如甲醛超标的地板、衣柜,苯超标的门窗,甚至就连地毯都面临着被细菌侵袭可能。由此可见,需要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来保证人们居住的身体健康,只有绿色环保材料才能真正免去有害物质的危害,因此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2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大力发展工业无节制的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是我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绿色材料可以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也等于是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4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主要应用
随着安全环保理念的深入,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绿色环保材料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笔者从建筑装修行业经验总结出以下主要环保材料:
4.1建筑装饰中软膜天花板材料
在建筑装饰中天花板起到了美观的功能,在以往的天花板中形状单一、构造简单、式样死板,单从美上来考量比较苛刻,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块一块的安装,程序复杂,施工难度大。新型的软膜天花板解决了不少难题,由于其本身的形状软化功能,可以做到整体一步到位安装,还能突显出天花板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展示完美的装饰效果。由于软膜天花板组织结构致密,密度较高,所以也拥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另外,软膜天花板采用新工艺生产,原材料低碳环保,其反光扩散作用强,从也可以节约一些电能的耗费。软膜天花板还有花纹式样多、图案鲜明生动等特点,在建筑装饰中也逐渐被人们所采用。
4.2建筑装饰中硅藻泥涂料
在传统装饰施工中,由于所选涂料原因,特别容易因潮湿而发霉,并且墙面还会出现裂纹花纹等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装饰整体的美观,还会滋生一些细菌等。而硅藻泥涂料作为新型的涂料可以有效克服以上问题,其主要的成分是天然的硅藻土,硅藻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一种单核细胞生物硅藻死亡后,在海底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沉淀形成。硅藻土所具有的特殊结构能把室内多余的水分吸收,然后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杀菌、湿度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硅藻土作为天然的无机物抗燃烧保温效果明显,同样也是低碳环保的绿色装饰材料。
4.3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材料
城市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外在特征就是高楼大厦逐渐增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然而高楼大厦让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随之而来也有白色亮光污染问题。如今,一些大城市的超高层建筑多采用玻璃作为外观装饰,由于玻璃的反光作用,强烈的光线给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防辐射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特殊镀膜,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维持室内温度,于此同时在建筑装饰中防辐射玻璃也具有防止玻璃炫光和反光功能,减少白色亮光污染。
5建筑装饰绿色施工措施
5.1已有结构的保护
在装饰装修工程进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已有的节能型建筑结构及设施进行相应的保护,不可在工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
5.2材料设备进场检查
要严格检查进人现场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及门窗和照明等材料与设备,按要求实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杜绝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来施工,确保环保节能施工过程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材料签发单据来领取材料,更好的做到节约材料,减少材料浪费。
5.3机械设备与机具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哉褂玫纭⒂糜图屏浚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绿色装饰施工的探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建筑材料方面,还要对绿色装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绿色装饰施工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发展 能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和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往来和交流,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企业管理相对落后混乱,在自主创新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能力。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是过分注重市场而忽视管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一)缺乏经营战略,创新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重视经营战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另外,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通过引进技术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这也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最终,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项目,得到微薄的利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受制于人。
(二)管理缺乏科学性,政府支持乏力
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制约,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在企业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另外,由于政府的部分政策和行政部门的干预,大部分中小企业当前都面临着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关系国家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我国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不够完善,力度也不够,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发展方面不能得到国家的足够支持。
(三)营销观念淡薄,缺乏完善的创新体系
受自身观念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相对僵化,营销观念比较陈旧,没有足够重视市场这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企业不在市场营销方面下功夫,不可能真正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一般而言,完善的创新体系不仅包括市场信息的获取,创新内容的确定,创新资源的准备,还包括创新成果的实现和成果的成功转化。现在,虽然部分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和条件,但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比较落后的,也缺乏接受市场转化的经验和实力,这种并不完善的创新体系不能真正的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
三、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缺乏经营战略可科学性,营销观念也比较单薄,在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创新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创新体系,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社会经济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在中国发展迅速,竞争力也非常强,所以制定发展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本土优势,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意识,倡导自主创新精神,鼓励员工发散思维。同时,为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促使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施科学管理,转变政府支持内涵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投资项目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也就说,科学管理,正确决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实现盈利是企业的目标。同时,如果中小企业具备资金,技术创新和实际操作的条件,可以借鉴部分成功大企业的做法,例如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项目的各个步骤做到精心设计和管理。在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政府也要转变策略,即政府不能只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小企业制定进行指导,也应该通过实施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措施来支持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这样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就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实施特色营销战略,构筑完整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市场是检验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试金石,因此中小企业要实施具有特色的营销战略占领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技术特色和目标市场特色和消费者的需求,慢慢形成自己企业的特色。例如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感兴趣,企业可以发展一系列与中国特色文化想联系的项目。另外,在中小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和文化创新的时候,往往因为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不能构筑完整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对自己的创新体系进行评估,找出自己在什么地方不够完善。加强与外部技术发展的联系,让自己的技术人员及时的学习新技术新文化,还可以和研究院,高校等进行合作,有效管理企业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只有完善管理,构建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我国中小企业在能提高自身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然而当今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不科学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遭遇“瓶颈”。因此,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特色营销战略,培养创新意识,政府转变职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并最终促进中国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建乐.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探讨争鸣,2009(4).
[2] 李智彬. 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
[3] 彭晓春. 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J]. 怀化学院学报,2007(6).
篇7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 法律制度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9-01
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创新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统一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方式没有系统化的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较为分散,操作困难。产学研结合发展无法进行风险分配,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法律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权力真空下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问题。法律保障体系在产学研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法律制度进行框架性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提升是目前发展创新的重点。
1 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化系统形成的重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特殊性,强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努力下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创新内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能够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作用,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保障创新实践的充分运行。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活动。产学研结合创新主要技术能力与经济资源整合优化的过程,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先决条件。知识创新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互结合,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共同发展。技术创新能够将知识与技术结合供应创新主体实践。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发展,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对应研究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集合发展的共同表现。要实现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就要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中实现服务体系与制度保障的横向发展。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由4个子体系构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重点内容,创新服务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主要支柱,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则是基础。
2 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2.1 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必要性
产学研集合创新要在法律制度下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是国家立法改革完善法律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未来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可定,明确了产学研结合创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影响地位。因此,要实现我国科技政策法律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应该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发展指导,完善科技政策法律体系实现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法律影响。根据法律强制性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法律规范,对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保证各方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对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发现不足的情况及时的改正,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以法律法规为引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通过法律的引导规范能够解决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产学研结合创新在管理运行机制上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合理性分配,产学研结合创新中不合理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约,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产学研集合下法律风险的发生,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是创新结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2.2 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可行性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的重要方面,要给予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实现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且在立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出台的政策在客观环境下都保证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法律法规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推动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在客观环境上反映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特点,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领域进行立法。我国的法律法规已经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制定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立法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法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够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上的立法还存在漏洞。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体系应该在发展基础上对法律政策进行整合,评估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前景,制定《产学研结合促进法》。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发现法律存在的漏洞,调整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内容,对融资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制定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保障体系,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地方性保障体系与国家制定的结合创新保障体系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重点。
3 结语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合作竞争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技术的提升要与国家法律制度的促进相联系,产学研创新经验是在国家实际情况发展下推动的法律制度保障。产学研结合创新以及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维桢,王锦生.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现状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12(1):27-29.
篇8
当考察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时,Kortum和Lerner(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激励创新方面,创业投资的效率大约是公司研发费用效率的3到4倍;Tereza Tykvova(2000)对德国创业投资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与Lerner和Kortum(2000)大致相同的结论。米建华和谢富纪(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创业投资显著的促进了技术创新。米建华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在于创业投资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和资本聚集,进而实现技术创新项目集群发展。这说明,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发展中,还承担了创新发现功能、创新加速功能、创新产业化功能和创新风险分散功能。
1. 技术创新发现功能。创业投资具有创新发现的功能源于创业投资内在特质。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集聚区域往往处于同一区域,这有利于创业投资家与创新科学家进行直接的互动。此外,创业投资团队往往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技术网络以及追踪前沿技术的手段,这也使得创业投资资本通常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前沿科技。在实践中,创业投资对20世纪的三个重要科学发现——可编程序计算机、晶体管和DNA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发现和推动作用。
2. 技术创新加速功能。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加速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投资作为一种Smart Money(聪明的资本),会给技术创新活动带来资金、人才以及基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其它要素配置,这些要素的提供往往是技术创新团队所不具有的但确实是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是技术创新的加速要素。这些加速要素与技术创新团队本身所掌握的要素一旦协同,则会大大促进技术创新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技术创新团队选择创业投资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背后的资源的原因。二是创业投资活动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配套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加速。创业投资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天使投资)、中期、后期(Pre-IPO)和退出期,技术创新活动如同企业生命周期一样也分为四个阶段:发展、成长、成熟和萧条期。也就是说,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匹配的创业投资相协同(图1),这可以大大加速技术创新发展。
3. 技术创新产业化功能。创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未来实现产业化。创业投资退出的渠道有多种,包括上市退出、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以及破产清算等。在这些退出渠道中,上市退出是首选,也是创业投资能获得巨大回报根本所在。因此,创业投资资本进入创新企业后,其所有行为均是带动创新企业向上市方向前进,创新企业一旦上市就标志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获得了成功。此外,创业投资家通常都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这些资源一旦投入创新企业,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要素,加速企业产业化。
4. 技术创新风险分散功能。创业投资分散技术创新风险主要从两个角度体现。一是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技术创新是一种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实现产业化,将为创新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一旦失败,不但损失大量投资,有时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引入创业投资进入创新企业,一方面在创新失败时,创业投资资本能承担部分损失;另一方面,创业投资资本进入创新企业后,会带给创新企业新的资源,这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可能性,降低失败的风险。二是从创业投资本身来看,创业投资一般是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创业投资的一种主要投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风险分担机制。
二、 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和创业投资一直以来都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从技术创新角度讲,长三角两省一市一直都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省排名居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名,上海市排名第4名,浙江省排名第5,也就是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长三角“两省一市”在前五强中占三席,该区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创业投资方面,根据投中集团(Chinaventure)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创业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等都位居我国前列,仅次于北京,充分表明了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的实力。
但是,在长三角技术创新和创业投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创业投资和技术创新发展目前都存在潜在的发展危机。
从创业投资层面来看,随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在悄然进行,该地区也不断涌现创投引导基金,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据发改委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备案的创投企业数目以江苏和浙江名列前一、二位。而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日前获批,长三角板块各城市的创投引导基金筹建快马加鞭,不仅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表现活跃,甚至苏北地区也有赶超之势。这些基金建立的宗旨多为引导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理论上说,这与日前获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密切吻合,但这阵创投引导基金热潮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亟待制度解决。首先是创业投资风起云涌后的无序竞争。随着创业投资设立的越来越多,江苏和浙江等地的本土民营资本进入创投行业,这势必将导致创投行业的竞争加剧。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创司成立,创投高端人才稀缺问题将逐步显现。
从事创业投资的人才必须是懂技术、管理、资本运作等专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而这些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创业投资人才相对缺乏。如果没有高端人才与创业投资发展相适应,将给创业投资产业的规范运作带来隐患。再次,长三角很多创投企业特别是江苏和浙江的创投企业基本是在政府带动下发展起来,政府行为再很大程度上会干预创业投资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本土创投特别是民营资本创投从成立之初就存在公司治理、投资独立性等方面的隐患。
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产业高度同质化导致了其技术创新层面也存在高度的同质竞争化。戴德梁行2006年就曾一份调查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极高,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情况明显,上海与浙江产业同构性相似系数达到0.76,上海与江苏达到0.82,江苏与浙江则达到0.97。其中,苏南、苏北、浙南、浙北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无锡和镇江的相似系数已经达到0.998。按国际惯例,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上限为0.85,国家内地区间的相似系数上限为0.90。陈丹宇(2010)的研究也表明,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三个创新群之间不是“中心/核心——/边缘”式的“吸收——扩散”非均衡极化关系,而是均衡极化关系。并认为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行政壁垒影响下的交叉与重复,可能存在着创新资源的竞争;二是产业分工下的创新协同,则可以产生创新群之间的“外部经济”;三是既无同构又无分工,很难为一体化的长三角RIS提供整合基础。上述研究均表明,长三角区域的技术创新受制于产业的同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竞争大于合作,这种竞争性或者创新的同质化性必将对该区域的进一步技术创新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特别是在我国以行政区划为考核目标的行政体制下,如何有效打破目前这种状态,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所需考虑的问题。
三、 以创业投资带动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体系构建
如前所述,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和技术创新近年来都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也面临创业投资竞争加剧和技术创新同质化的难题。如何破题,硅谷模式可以进行借鉴。但是,硅谷模式与长三角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在于长三角涉及到三个行政区划,在以GDP考核为核心的行政考核模式中,单纯的硅谷模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要在长三角建立以创业投资为带动的技术创新发展体系,必须考虑两省一市的创业投资合作。米建华和谢富纪(2009)提出长三角区域需要组建两省一市进行股权合作的区域创业投资基金,并以该基金为平台,推动创业投资的区域合作。同时,要破解长三角技术创新同质化的矛盾,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的分工与合作。因此,我们认为以创业投资带动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体系应该是以创业投资为纽带,以技术创新分工协作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创业投资合作体系、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三个城市为创新研发中心的创新智力支撑体系、以上海、江苏和浙江根据产业化分工形成创新产业化承接基地,从而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以创业投资为推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区域协作与分工体系(图2)。
该体系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业投资以上海为中心,特别是两省一市进行股权合作的区域创业投资基金总部放在上海。这是基于上海是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创业投资集聚区以及创业投资人才集聚区的现实。以上海作为长三角创业投资中心还可以破解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地创业投资热潮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上海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文化氛围、制度体系等可以对创业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并可以建立良好的创业投资制度,此外股权合作的区域创业投资基金还可以解决两省一市的利益分配问题。二是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大城市。这三大城市有良好的科研环境,长三角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主要积聚于这三个城市。同时,创新研发关键的要素是人才,这三个城市也是长三角高端技术人才的主要积聚地。三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要在竞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分工,要避免目前技术创新同质化方面的问题。三是技术创新产业化承接地以两省一市、特别是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的二、三线城市为重点。长三角二、三线城市历来就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比如宁波就建成了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聚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材料产业聚集区等4个重点特色产业集聚区;江苏江阴建成了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江阴生产的钢绳产品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三、江阴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位居国内前列。因此,长三角的各个区域具有承接技术创新产业化的产业基础。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技术创业的产业化布局要尽量避免同质化,要根据区域创新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分工。
四、 案例:江苏江阴市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分析
江阴古称暨阳,简称澄,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接太湖,西连常州、南京,东邻苏州、上海,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江阴经济实力雄厚,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 701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710亿元,连续七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第一。全市拥有上市公司25家,占中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形成证券界独特的“江阴板块”现象。江阴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全市有80多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其中19家企业成为32只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第一起草人。
尽管江阴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但事实上,江阴的产业主要是集中于纺织、冶金、精细化工、金属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江阴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江阴以“530计划”为抓手,以创业投资为纽带,基本形成了技术创新的促进体系。
江阴技术创新特别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基本上积聚于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该园区的产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和光机电一体等产业。主要积聚的是留学生创业企业(“530”企业)。在园区的“530”企业从创建开始,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江阴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资本扶持,目前,已有80%的“530”企业获得了该创司的投资。同时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江阴本地民间资本的投资和外地创投资本的投资,目前已有30%的创新企业获得了各种创业投资资本投资,并且基本上均是在产业化前期甚至是研发期就获得了资本注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该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较大的突破,已有5家~6家企业进入了江阴市预上市企业库。特别是园区的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两年的研发发展,现在已形成了年产值超20亿元的高科技企业,江阴也正在以该企业为核心打造千亿级低碳产业园。该公司也是从创业之初就获得了外资创投和江阴本土企业的资本投资。
江阴政府总结了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创新企业成功的经验,发现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施了全面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关举措:2009年成立由江阴民间企业参与的光大(江阴)创业投资公司,总资本为5亿元;2010年设立了有四家江阴民间企业参与的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江阴积极鼓励民间企业加入创业投资的行业,促进了民营资本创投化,越来越多的江阴民间资本参与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投资,这也成为了江阴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创业人才入驻江阴的重要因素,促使了江阴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升的飞速发展。
从上述江阴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江阴的创业投资主要是由江阴本土民间企业参与的,同时江阴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的初始阶段就介入创新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天使资本的职能;二是江阴民间资本实际上起到了创业投资的作用,并且多数是在早期就介入创新企业,这与我国当前创业投资资本主要集中于Pre-IPO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体现了江阴民间企业实力雄厚和过人胆识,同时也说明了江阴本土企业对技术和产业转型的渴求;三是创业投资成为了江阴技术创新特别是吸引高端创新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入驻江阴的主要动力;四是江阴创业投资行为目前来看主要是靠企业家的魄力做主导,尚未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创业投资氛围,关键原因在于江阴缺乏具备高素质的创业投资人才,这一点是江阴技术创新发展目前面临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Kortun, S, J. Lerner.Assessing the co- 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4):674-692.
2. 米建华,谢富纪.创业投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省市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6):12-30.
3. 米建华,谢富纪,蔡宁.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机制及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7-9.
4. 米建华,谢富纪.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合作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7):17-19.
篇9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篇10
第一,会计发展的国际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为了能够适应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会计势必要融入到国际会计体系中去。在这里,会计国际化不只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更是一个国家把本国会计惯例向国际会计惯例去看齐、乃至调整的一个过程。
第二,会计管理的高效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工作中收集、 传输、整理、查询、使用等程序的准确率和灵活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会计管理更加高效化,分析决策能力更加优质化。
第三,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人工进行,更多的变为计算机进行。计算机通过记录、计算、分类、汇总、整理、传递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终生成信息传递到终端,极大的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误差,使得会计管理更加系统化。
第四,会计功能的多元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既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的多样化、会计工作与各业务工作的综合化,还可以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决策,使得会计管理功能更加多元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全方位拓展。
第五,会计人才的知识化。在新时代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国际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还需要具备: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另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
二、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内容
第一,会计要素的新发展。会计要素简单的说就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同时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的主要依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会计要素主要应朝着三维会计平台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发展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等程序变得越来越快速,这就使得会计要素在划分上变得更加细密有层次,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和详细。
第二,会计假设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了会计学之中,企业行为也因此而呈现出动态虚拟性。这就使会计假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首先,信息经济中的部分虚拟企业会根据自身工作任务或外部条件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来联合或重组。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企业显示出了即时性的特征。
第三,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减轻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信息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以有了新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等程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断增强。
第四,知识结构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有了新发展,他们从以往的只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即可,转变为拥有基本知识多元化、基本分析方法多元化、和基本能力多元化的新一代会计人员,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新发展。
第五,网络会计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外部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而根植于Internet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使得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网络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上文所说的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网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详细研究会计学理论,深入了解会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会计学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二是深入分析会计学在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内涵、新方法、新目标、新内容等;三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为更全面的研究新时代下的会计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学在新时达信息技术中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发展,首先要构建科学的科技管理体系,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加高效的应用在会计学中,推动会计学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开放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扩大会计学的应用范围;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服务管理体系,使得会计学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新时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感测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处理处理,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处理信息的水平。因此,想要进一步加快会计学发展, 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第四,注重诚信建设。对会计而言,诚信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保证了诚信,会计学的健康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必须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诚信理念,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人员对诚信建设的思想认识,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诚信教育,严格诚信管理,赏罚分明,从而达到促进会计学发展,约束会计学中的不诚信现象的最终目的。
- 上一篇:综合管理工作职责
- 下一篇:档案智能化管理的优势